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必先正三观而后文艺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人必先正三观而后文艺

2018-07-19 21:21:22 作者:胡说又胡说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必先正三观而后文艺

  写下这个八股文一样标题,我笑得直想打滚。

  最近,文艺青年文艺中年有些焦虑。因为在网络审美领域,他们的话语正面威胁,甚至是直接的挑战。当中国只有5000万网民时候,网络世界可以说是专属于这一群审美水平知识结构类似的人,是他们的精神花园

  但是,等到网民数量接近10亿的时候,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整个网络世界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分裂,甚至比现实还要糟糕,那些原本在现实生活里本不会相逢的人,却因为手机上网便利在网络世界里遭遇了。而大家彼此之间存在巨大认知鸿沟,无论是在知识层面,审美层面,还是见识层面,相互取得共识可能性微乎其微大众用“三观”正误与否来评价文艺作品好坏,这是最新的一次冲突

  以下,是一次典型的焦虑症发作症状

  《英国病人》《钢琴课》“毁三观”?豆瓣短评里的道德景观与现实焦虑

  我赌一块钱你读不完,即便你是《槽边往事》的多年读者。因为这篇文章是那种满足学术范式的论文严肃有余而趣味不足。同样是焦虑,远远不如另外一篇《窦唯创作三年的新专辑终于发售,可三天才卖了100多张…》。向读者提供焦虑这种事,比较人道主义方法是在给出焦虑的同时,也给出解除焦虑的可能:窦唯的独创性工作为人所知,三天才卖了100多张CD怎么办?读者看完去买了10张CD,焦虑解除。在朋友圈转发号召朋友们支持,焦虑解除。含泪翻出窦唯的旧专辑,放出来给儿子讲解一番爸爸的青葱时代,焦虑解除。

  大众刷完快手、抖音,点开豆瓣书籍电影条目,写下“我不喜欢,这个作品毁三观”,这该怎么办?野蛮人就在门口,怎么办?审美体系在崩塌,怎么办?以后都是以这些人的口味标准衡量文艺作品,怎么办?他们人多势众,在打分和评论上会逐渐占优,怎么办?没办法。于是焦虑维持,血压上升,呼吸急促,有眩晕感,指尖发麻……这就不人道了。

  在我看来,相当数量的文艺作品的确三观不正,这一点必须要承认。比如说今天这篇文章的题图,电影爱好者一眼就能看出来,它是1997年阿德里安版的电影《洛丽塔》。无论是小说原著,还是电影改编,《洛丽塔》讲述中年男子未成年继女的迷恋,本身就是禁忌不伦之事,三观怎么可能正得起来?

  如果我们有耐心的话,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写出一长串名单来:《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宣扬了人性丑恶,夸大了青少年的肉欲,三观不正!《美国往事》里女性受害者居然和昔日的强奸犯和解,美化了罪犯罪行,三观不正!《廊桥遗梦》涉嫌正面宣传婚外情,对社会价值观形成冲击,三观不正!《飘》歌颂了南方奴隶主,把他们塑造成为正面形象,抹黑解放黑奴的北方军士兵,三观不正!《红楼梦》着力表现封建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引诱青少年对性行为好奇心,三观不正!

  ……

  我这都还没说《感官世界》和《索多玛120天》呢。

  三观的确不正,重点在于:然后呢?三观不正的电影在到处获奖,三观不正的小说是世界名著,然后呢?然后不需要问一句为什么吗?

  任何一个人从识字开始,只要走上阅读之路,迟早会遇见文艺作品和三观发生冲撞的事情。这不是一种可能,而是必然。任何一个小学生,翻开一本插图版的《伊利亚特》,注定会遇见和他三观无法吻合的部分:为什么抢走海伦的特洛伊王子分明是一个毫无道德底线坏人,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支持他?在他死后还能获得一名英雄葬礼?为什么最伟大的希腊英雄阿喀琉斯,会为那么一点点小事就和主帅阿伽门农争执,而且负气拒绝出战?最后直接导致好友的战死。这分明是一个自私自利,毫无大局观的人,为什么他依然被视作英雄?

  这位小学生朋友如果三观越正,对三观的信心越强,那么他也就越容易在《伊利亚特》中发现这些问题,越容易遭受冲击。因为冲击而产生疑问,也许会在未来的一二十年里伴随着他。随着他阅历丰富智慧增长,他会有一次次开悟的机会,最终对世界和人性的复杂有所认知,把三观放在一个合适位置上,明白三观究竟是为了约束别人还是为了约束自己,以及这种约束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想,这大概不是一个人的心路历程,而是许多人共同走过的道路。所以我在标题里说:人必先正三观而后文艺。

  人如果不能坚持点什么,就不会和现实发生纠结对立。没有纠结和对立,也就谈不上深入一步的可能。若是一个人对任何事任何人都是一种无所谓态度,怎么样都可以,反而是最难办的。他在起点上就已经站在了别人的终点,你能和这样的人谈什么呢?他根本就没有内心的冲突,也就没有问题,于是就不需要探究答案,他自己就是答案。他也不需要探寻道路,他自己就是道路。

  用三观衡量文艺作品,本质上还是审美工具匮乏。道德感或者价值作为一种评判工具,上升不到审美的层面。因为审美这件事情更为复杂,也更为感性,有时候更需要大量的理性经历作为基础。三观就是把锤子,可以凿墙开洞,自卫防身。但是,一个人不能用锤子去吃饭,去做衣服,去演奏音乐。遇见文艺作品,第一件事情就是掏锤子,说明口袋里没有别的东西,只有一把大锤。靠着一把锤子也可以过完一生,但这样的人生是在是太过粗鄙粗糙。这样的人可笑,但细想之下又让人觉得哀伤

  因为能够欣赏所谓三观不正的文艺作品,也就是理解和承认人性是复杂的,人是充满缺陷的,人会为情感而左右理性,人会做出莫名其妙的事情,有时候甚至没有任何原因,每个人的内心有如深渊,我们大概永远也无法深入了解另外一个人,但是起码值得一试……因此,我们才有了同情心,才有了所谓慈悲,才有可能做到设身处地,而不是用三观的框子简单一套,做到了就是牛逼好顶赞,做不到就是傻逼给我滚蛋。那是对待机器畜生的方式,不是对待人的方式。而坚持用框子套人的,也是人,他们却没有意识到同样的框子可以套在自己,自己同样会被对待机器和畜生一样的方式对待,这就是我会觉得哀伤的原因。

  喜欢用锤子操作一切的人,本质上是对现实的无能为力。所以,他们才会一再挥动手里唯一的这把工具,这是他们对现实产生影响的唯一可能。当他们扬言要用这把锤子砸毁一切文艺作品的时候,世界才会停下脚步来看他们一眼。但同样的,我认为这把锤子能砸碎他们自己眼中的天地,让他们发现自己身上被遮蔽掉的属于人的那一面,以此作为自我觉悟的起点。

  回想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读《红楼梦》。看到第六回开头的时候,不禁大惊失色:“曹雪芹你怎么会是这种人?!”,扔了书就跑。那时候的我三观也很正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