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未来是湿的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未来是湿的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03 21: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未来是湿的经典读后感10篇

  《未来是湿的》是一本由[美] 克莱·舍基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0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未来是湿的》读后感(一):书摘

中文名字“未来是湿的”有些哗众取众了。主要是用一些网络效应的热点事件案例,和flickr,wikipediea等互联网工具使用快速建立社群方法,来论证网络对于人类组织的变革。案例在目前看有些过时,可以结合当前流行时间思考
如下为书内对本人有启发性文字的摘要:
“美人鱼游行”“伦敦爆炸案”“印度洋海啸”“泰国军事政变”… fickr网站上由用户分享的照片永远比传统机构和媒体的照片更快、更多、更全。没有事先组织,没有报仇支付,没有管理成本,flickr网站所做的,不过是提供了聚合和分享的平台。随着交易成本的降低,非机构性群体已经对传统组织造成了深刻的挑战。
群体中的人是复杂的,复杂的足以使群体难于形成和难于维持。传统机构之所以显示出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大多是为了应对这种困难。新的社会性工具摆脱了其中的一些负担,使得新型的组织形成成为可能,譬如把简单分享作为创造新群体的基点。
每个大的群体都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面对“群体不简单的只是个人的集合而已”的挑战。对目前而言,基本的解决办法只是把人们聚集在一起,形成组织。组织两层意思,其一是指被组织起来的状态,其二是指行使组织功能的群体。
例子:坐一桌干杯,两两干杯成本低于一群人干杯。所以组织产生分级制度
提供分享平台的flicker
它的方法不是增加管理层对于摄影者的监管,而是首先完全放弃监管的企图,改为提供工具,让那些潜在的群体自我同步和协调。
第一章组织结构图
为什么大型机构里员工所知道的和CEO所知道的,那么多都被互相屏蔽起来:在管理文化的创始时期,层级系统设计的一个本质要点,就是限制信息沟通,使之仅能在相邻层级见流动。
第二章 从共享、合作到集体行动
渴望成为群体的一员,在群体中与他人共享、合作、协调一致的行动,是人的基础本能,而此前它一直受到交易成本的抑制。
第三章 这是人人皆记的时代
博客与大规模业余化
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的代价降低了并且去职业化(deprofessionalized)
大规模业余化打破职业类别界限
如果每个人都能做某件事,则无论它多么重要,都已不够稀罕,而不能让人为它掏钱。
第四章 先出版,后过滤的游戏规则
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
第五章 当个性化动机遇上协同生产
在新的社会性工具的帮助下,人们能为了爱做出大事情。
分布式协同(distributed collaboration)
少数贡献者创造了大部分内容,20/80原则
为什么会贡献内容?1.有机会锻炼一下没用过的脑力 2.虚荣心。改变世界上的某件事,留下自己的印记,是人类普遍的欲望。3.想要做好一件事。
第六章 集体行动给机构带来的挑战
社会性工具消除了集体行动的障碍,实现了信息共享,方便了人们改变世界。
适当的情势下人们愿意甚至渴望集合起来改变世界。社会性工具并没有创造集体行动—它们只是消除了对于集体行动的障碍。
第七章 越来越快的行动能力
由于分享和协调的成本已经瓦解,这些原本互不协调的弱势群体开始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效的方式共同工作,对抗强势对手。
恐怖主义网络之间的结合并不紧密,使得要在他们行动之前就探知或截止更为困难。ISIS 如此。
社交网络上的公关危机。降低行动门槛,让那些只介意一点的人能参与一点,汇总起来十分有效力。
新的社会性工具也在不断地被发明出来,而无论他们多么小,只要提升公共意识或群体协调,就一定会被用于政治手段,因为群体行动的自然天然就是政治性的。
第八章 社会性困境的解决之道
无论它是视觉化的还是社会性的,cyberspace的基本意义在于它是一个与真实世界相异并且分离的世界。
集会自由带来的三种社会损失
第一种 并且也最明显的损失 发生在那些以解决先前某个难题为职业的人
第二种损失则将破坏现有的社会契约
第三种损失最为严重。由于拥有更好的通信手段和更灵活的社会结构,网络化的组织具备了更好的任性,然而这对于恐怖组织、犯罪团伙和维基百科用户乃至学生威胁者是一样的。
第九章 亲爱的小世界
小型群体内拥有稠密的联系
小世界网路对于信息同时起到增强和过滤的作用。
重要的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你认识多少种人
第十章没有代价的失败
Meetup 做的最好的事情是不要代替用户做任何事,而是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互相帮忙。
新的群组崛起和老的群组消退都不是商业性的决定,而是用户行为的副产品。
当参与的壁垒低到一定程度,人们不仅乐意而且渴望聚集起来尝试新的事物。
大量失败和少数非凡成功式的幂率分布普遍存在着。
在每个人都能尝试任何事的世界里,即使有风险的东西也终将被验证。如果有足够大的用户群体在尝试有关事务,就会有高得多的机会发现开心的意外。
由于连续性的系统倾向产生了对次等品的包容。(续集)
第十一章 承诺、工具、协议
新的群体行动模式是可以通过可信的承诺、适合于该任务的工具和易于接受的协议产生出来的。承诺解决的是“为什么”要参与的问题;工具解决的是“怎样做”的问题,如何克服协调的困难;协议则确立了路上的规则:你可以预期得到什么,以及群体预期你做什么。
使加入变得容易,从而使承诺看上起更易于实现。为用户个体创造私人价值,而让社会价值稍后才显现。
协议的核心部分在于用户必须赞同它。
成员之间的互动越多,他们就越需要同意达成一致的行动,而管理他们之间关系的规则就越复杂。
结语
年轻人对于世界运转的方式还是新手。新手们所犯的错误源于经验缺乏。他们高估风行一时的事物,以为到处都在发生重大变革,知道这样的错误犯了1000边,他们才懂得其中的道理。然而身处变革的时代,我们中经验丰富的那些人却会犯相反的错误。当一生只能遇到一次的真正的变化降临,我们却有视之为一时狂热的危险
感悟:时刻都有机会,只是看你是否准备好?是否是你所爱。
推荐
《打造优势团队》 哈佛心理教授
《看得见的手》 Alfed Chandler
《官僚体制》bureaucracy 詹姆斯威尔逊
《众包》杰夫 豪
《信息的社会层面》
《企业的本质》科斯
《网络的财富》约查 本克勒
《未来的战争》约翰 罗布
《独自打保龄球》哈佛大学社会学家 罗伯特普特南
《引爆流行》
《好主意的社会起源》芝加哥大学 罗纳德 伯特
《维基经济学》

  《未来是湿的》读后感(二):互联网思考

不论我想不想,还是要从这个迷惑的标题讲起。“湿”代表人们之间的关系,过去是如沙漠一般干硬而残酷,未来是如绿洲一般充满生命力的湿美好。未来是湿件的组织方式,是一种无组织的组织方式,打破常规,因为互联网的诞生,人们可以通过社会性工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迅速有效地聚集在一起。我们说互联网的四大精神:平等、开放、分享、合作,它以世界性的姿态用着世界性的语言代码进行着一场蓄势待发的变革。
未来 “群体的形成变得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这是现在就已能逐渐感受到的一个事实。文章从一场“人肉搜索”开始,它集结一群有统一关注点的网民进行福尔摩斯式的深入调查,这同样好也同样坏,福尔摩斯的侦查是他经验总结能力的体现,“人肉搜索”则是通过人人的力量号召,作为互联网群体的副产物。它好,它揭露真相,还原事实,却又是那么赤裸裸地暴露于曝晒耀眼的阳光下,像衣不蔽体的原始人一般,隐私受到侵犯,所以它坏。我们陷入了一个艰难的境地,就像让你选择维基解密中那几十万份文件是编辑还是原封不动,是坚持你原始的想法“透明”(这是一个好的初衷)还是为了与此涉及的人们的安全放弃”透明公开“。我们知道它的力量,就像伊凡娜拿到了本来没有可能找到的手机,互联网正在使不可能成为现实,这股力量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我们不得而知。这是互联网与生俱来的通病,我们或许不该像苛责一个双腿残疾人士不能走路一样对待这个问题,而是接纳并改善情况,这需要一场手术,需要一个康复的过程。
《We the media》中称这样一个群体为“former audience”,我理解为土著居民。他们被赋予相同的社交和媒体工具,人人都有印刷机“”电视塔“,于是从原本的受众变成一个出口,成为自媒体。只要有一个公民发现这件事,就可以传遍世界。互联网无限复制的能力顿时让我觉得过去我们是有多浪费资源,任何一件事的成本都突然变得如此渺小,想到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年代,感慨万千。新闻源源不断,这些信息对于互联网上的每个人都处于一个平等的状态,但与此同时,筛选器的选择交给了我们,有些信息平等但不是公开的,不论是否写给你看,原来平等的信息由于我们自身的不同变得不那么平等,以前的信息是成等级性质的,现在的信息像一群没有漏网的鱼,大大小小的洞是我们自己制造的虽便于收网时不被重网拖下大海窒息,却让我们错过了很丰富的晚餐。
曾经被传统媒体忽略,用专业的话就是没有新闻价值的信息,现在像是地球上横亘的星罗密布的江河湖泊,因为“互联网意味着你在尝试任何事情前都无需说服他人的认同”(引自国际互联网前任理事斯科特•布拉德姆)。不论是小溪流还是亚马逊河,都在它流动的过程中不断滋润和被吸收,汇聚和被分支,遍布于世界上每一处角落。当这么多力量支撑的时候,就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如坝口决堤,是久旱逢甘霖还是洪涝降临,这个两极作用取决于原始目的的发展方向,像一条射线,设想从一个点向一个空间发散成一个球面,无限种可能性,最后达到面的那根线周围充斥着暂时被隐藏的危险,随时会改变好轨道的方向。《平凡的世界》中当孙玉亭和金俊斌的遗孀私会被抓现行,他一直对着窗外喊着“还有个组织哩”,滑稽可笑之极,怎么算个有组织哩,过不久身为娘家的王家提着棍棒冲过来,然后金家人也马不停蹄赶过来,进行族之间的斗争,然后又因人群中一句混淆视听的话,两家人又冲向田福堂家,紧接着田家的人也不甘示弱进入这场群架中,最后是一场暴力血腥的斗殴。向王家通风报信的人就像社交工具传递着信息,然后一个个群体迅速形成,为着一个目的聚集在一个地方干同一件事情。一个是主动为了关心自己的族人不被欺侮而聚集在一起,一个是在受到外部打击的时候迅速汇聚。不论之前有什么都尽释前嫌,现在因为他们共有的特点即姓氏聚集在一起。
当时代经历如此长时间的等级信息封闭后,互联网的大门洞,为人们的信息共享和集体协调消除障碍,人们不再被一面之词蒙蔽,“共享的认识“使集体行动更快更有效,就像”快闪“的兴起,基石受到质疑、原则受到挑战,出现了不计其数的文化、政治、经济上的反抗,人们因为互联网有了集体的力量不再局限于抱怨而是获得变革,实现了过去不能实现的梦想和进步。协同的力量不可小觑,历史的主体永远是人民。在每一件社会事件中,群体都是被塑造的,人们的关系就像化学合剂,群体有时会重叠,虽然就像是相同水域里的不同船只,但包含就意味着排斥。
互联网是个放大镜,在这个命题下放大什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人与人构成群体,群体又构成社会,社会性是任何一个社会中事物的最大特征。想找一部手机,干一件事,不需要自己一个人不断踩踏警察局的门槛,你有一个群体在互联网某处等待着你,记得高中化学试题经常会有某公司在网站上重金征集关于物质转化的实验方案,那时便让我惊讶,不住夸赞人们的智慧,类似于此的不同形式的命题都源于互联网的外包形式,杰夫•豪将这发展成了一个词“众包”。人们没有组织地组织在了一起,旧有的组织结构将不再适应未来,将被淘汰,这是社会效率的提高,是行动成本的降低。文章花了很多字句讲了传统的和创新性的组织结构方式,这就不浪费口舌讲 “机构困境”“层级式监管”“公地悲剧”。未来组织是社会学家西巴•帕克特讲的“简单得可笑的群体构建”。
我们创造了工具,用以维持社会发展。工具因为人们的需求不断更新和被替代。现在人们用Facebook,用微信、微博,但更深层次的需求和发展还未被发掘。现在是一个混乱期,就像人们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转折中,媒体行业的震荡只是随着社交性工具的普及最先爆发的,我们发现,当缺乏职业培训的公众成为自媒体,成为报道的主体,那么记者的身份就变得不再重要,“如果每个人都能做某件事,则无论它多么重要,都已不够稀罕而不能让人为它掏钱”,同样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做记者能做的事情,记者这个职业也就不再需要,连同职业教育可有可无了,这不仅是“去职业化”,更是“去职业教育化”,当这硝烟蔓延到其他领域,当那些在我们脑海中根深蒂固传承几百年几千年的职业都被大规模业余化和新的未知职业取代的时候,这场革命将爆发在社会深处每一个角落。东野圭吾的《分身》给男主角换了一小块脑,此后他便在两种人格中纠缠混合,若是将整个脑都换了,虽然他还是他,但已经不是曾经认识的他了。
文章中讲到“万维网并非是在旧有的生态系统中引入新的竞争者,而是创造了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我认为就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这种取代是以竞争的紧张对峙开始的,然后又进行创新性的协调融合进行颠覆性的改变,以新颖的方式展现在人们眼前。“技术有一个奇怪的特点,就是使老的机构呈现新的特征。“
互联网上的协调性工具变成了像维基百科一样的协调性资源,它的分工很原始,群体很庞大,这段故事仿佛没有结局,积沙成塔,将一直持续下去,没有标准且时刻变化。像一块石头,被慢慢打磨,等待成为珍珠。编辑者们对它的爱与呵护使其越来越美好,每个人都对一件事物有着美好的愿望,尤其是与自身有关的。“新的社会工具正在使爱成为新的建筑材料”。它的模式很简单,它的早期成功正好造成它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动力。让人们修改别人的错误总是比纠正自己来的容易,在这么一个人人都不求回报的氛围中,大家都很团结,除了个别特殊情况需要约束,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像是创造了一个文字中的大同社会,人们分享合作的目的不再只是获得金钱报酬。而一旦涉及利益,当这个群体理解的维基百科的协议发生改变,就会产生背叛,这是一个人性弹性的测试,讲一棵树变成一艘船,将一片树叶变成杯子,给一块石头,会做成武器来保护自己。社会怎么变怎拗不过人性,人们是一报还一报的。这也是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现状。如果将维基百科放大到整个网络,人们可以对网络里面的一些东西进行纠正和协同生产,那整个网络就会变得洁净。不过这很难想象,因为人们的素质不都是那么高的,这时候就需要互联网能对一个人进行行为评价,让他对内容编辑的能力赋予等级并进行限制。
“只要当一门技术变得普通,直到最后无处不在,而被人们视若不见,真的变革才得以发生。”我们现处的社会还只是起步阶段,理论和实践就像两条腿,一只在前,一只在后。将来会是什么样,可能不只是对称参与和业余生产,人人将变成生产消费者。书中的很多东西都能引起我们的思考,在这种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在社会变革还未真正完全的时候,甚至技术还在不断改进的时候,我们需要将商业创新带入实践,对社会管理、社会模式进行思考,需要发挥才能或许还能留下自己的一笔,第一次变革需要300年。第二次进行了100年,这次变革将会更快,如果没有什么事可以证明我们的价值,我们真的找不到任何自身的价值感,只有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未来是湿的》读后感(三):雇佣制将逐渐被合作制所取代

反复读了两三遍为什么书名取名为未来是湿的,书中还提出晦涩词汇“湿件”来解释,并把硬件、软件、湿件加以对比,湿件大致就意为能力、才干的意思。在互联网时代,人人是记者,人人都是发声器,人人组成的无组织群体也能发挥出强大的作用,帮助丢失手机的伊莎娜找回手机,然后读了肉唐僧的书评才醒悟过来。

作者是用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互联网这个技术,而不是从常用的传播学和社会学角度来讲解。人与人之间是存在交易成本的,所以需要组织,也就是企业来解决人人沟通效率低的问题,但组织也有自己的缺点,就是组织内部也需要有沟通成本如管理层进行协调,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易成本小于企业间的沟通成本时,企业就是有效率的,就是有必要存在的。

但随着互联网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成本越来越低,人人可以在淘宝上开店而不用有投资实体店的成本,人人可以在博客上写作而不用有出版社约稿,人人可以在社交网站上调情而不用其他约会成本;所以互联网让专业和业余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是一个人人都能成为专家的时代。

以后雇佣制将逐渐被合作制所取代,打造个人品牌越来越重要。

  《未来是湿的》读后感(四):社会化 ?

1.什么事情顾客做比企业自己做效果更好,如果是所有的事情,那么企业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2.石头汤的故事,说明了人们都喜欢锦上添花,雪中送炭者少数。
3.存在多种社会实验的可能性,还有更多的社会性工具的新用法被开发出来。这个十年,我们发展网络技术,下个十年,我们反思,我们到底可以利用网络做什么?
丢失手机的人肉搜索,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所谓的正义,可是,群体的行动一定代表正义吗?无论是否代表正义,这种行为极有可能发生。一个群体一旦形成,社区控制就十分困难。
个人才智与社会本能的结合,是人类成为动物之王的原因。
机构困境:机构的存在是为了利用群体的努力,而某些资源又因为利用这些资源而慢慢流失。

  《未来是湿的》读后感(五):互联网思维

首先不得不说这本本书的名字非常之媚俗,以前有一本书叫《世界是平的》,这本书叫《世界是湿的》有点奇怪,但此书是一本研究组织的佳作,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组织。
关于这本书有一个很好的词汇与之对应就是UGC,现在流行的互联网模式中,UGC是重要的一种,详细可以看作者对于维基百科发展的解释。
这本书的理论还可以很好的解释了微信和微博之间的差异,作者引用了早起的发明广播及电话对世界的影响,显然,他们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广播是一种大众传媒,是一对多的,电话更是一种小众传媒,是一对一的,是圈子型的,我几乎直接把电话对等于微信,广播对等于微博了。科技的进步只是改变了他们的模样,而实质没有变化。
另外本书引入了幂律分布,这解释了微博中的大V现象,他们很多人关注,而微博其他用户大多没多少人关注,同时结合广播理论,解释了什么样的话题,才能从草根到大V。
时代是变化的,特别是互联网时代,但是有些特性是贯穿的,这是这本书很多理论有价值的地方。

  《未来是湿的》读后感(六):连接无成本时代

介绍了无组织的力量,分享、协助、集体行动。当前社会下,各种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同伴,无关地域,那么他们组成的团队有什么特点呢?团体如何产生、发展、消亡?团体如何管理?零成本可以组建起来的团体,将对社会造成什么影响? 在这个时代生存需要注意些什么?这些都是我没想过的,而作者做了他的思考。
在看书的过程中,也会思考在这个人人都能出名的时代,信息爆炸的时代,真要注意别把时间浪费在垃圾信息上。
在这个人人都能发声的时代,关注度就很重要。
在这个人人都有机会的时代,试错的成本低了,整个社会出现成功的事件就会多了,社会的发展会更快。
人口基数很重要,一个工具使用者多了,关注者多了,就会产生大影响,“重复囚徒困境”能够自动纠正错误。
时代在变,然而年轻人的问题是以为到处都是变革,经验者的问题是把一生一遇的变革当做一时狂热。

  《未来是湿的》读后感(七):我们就是一颗颗水珠,存于互联网世界

《未来是湿的》:也许文化差异问题,所以书名听起来也有点怪怪的。了解为什么说未来是湿,先要了解新经济增长理论。它把知识分为“软件”(Ideas,是可编码,储存在人脑之外,即书籍硬盘等)和“湿件”(skills,是储存在人脑之外,无法与人分离,包含能力、才干、信念等)。我个人理解是,把湿理解为水的状态,而身处未来的我们,是一颗颗水珠,分子间能相互作用,分散、聚合、流动,翻译者认为是中国社会关系上的湿,就是仁。那李小龙对于水与仁的关系也是理解比较透彻的。
互联网发展状态下,相当于打开了人们互通链接的门阀,汹涌而来,汇成江河或溪流或蒸发成云气。想知道未来互联网的形态,人们之间的联系,去观察水的各种形态吧,再去联想人如何连接。这本书除了揭示互联网人们的活动本质外,更揭示了人的需求因工具开放而得到释放。

  《未来是湿的》读后感(八):还是《人人时代》的译名比较好

“未来是湿的”,这个译名很难概括本书内容。
“当你试图与一个离散的群体通话,你铁定要面对所有广告商都经历的两难困境:如何影响你需要的人群,而又不把你的信息广播给所有人。”
《未来是湿的》23
“从前,在出版之前实行职业过滤,将好的与平庸的相分离,而这一古老的传统被打破。现在这种过滤日益社会化,并且发生在事后。”
《未来是湿的》52
“通信媒体过去是用于一个发送者和一个接收者之间。这是一个一对一的模式——我说你听,然后你说我听。广播媒体过去则是在一个发送者和许多接收者之间,并且接收者不可能直接回应。这是一个一对多的模式——我讲啊讲,你能做的只是选择听下去或者换台离开。直到不久以前我们才有了多对多的模式,这时的通信工具使得群组交谈成为可能。电子邮件是最早支持这种模式的真正简单和全球性的工具(不过此后有许多其他工具都被发明出来了,如文本短信和即时聊天工具)。”
《未来是湿的》55

  《未来是湿的》读后感(九):很有缺陷的理论

这本有些启发人的地方,也有太多让人不能同意的理论。
随便说几点不同意见。
1.书里只说网络合作新模式的优点和老公司模式缺点,但是老的公司还是挺有优势的,别看作者书里忽悠半天,但是仔细想一下,我们获得作者这观点的来源不是wiki上的一个条目,却是书籍,一种和作者吹捧合作完全不同老模式,单向的传播,作者垄断式,不可修改,当然你可以再版修正,也可以通过书后email和作者交流,但是比起wiki模式这点交流都太渺小了。
2.开源软件的确价格上有优势,但是在推广上确是短板,它适合正好市场稀缺,会成功,当然被大公司看中后推广,更加会成功,比如Linux在服务器上大为成功的,但是市场上已有竞争对手,比如Linux个人桌面系统遇到强劲微软Windows,,就不会太很成功。另外Linux虽然是开源,但是不完全是免费的,Suse和RHEL都有企业级,服务和升级都是要付费的。
书里说的Perl有问题只要去社区问下就有人回答, 这种免费模式,需要一个懂行的人,熟悉社区,知道怎么提出问题,最好熟悉活跃的人员,看似免费的模式,但是最后这个“人”会成为一种资源,成为一种向导,
 一种新的掮客。像律师一样,如果你对官司输赢无所谓,那么律师执业也就没有意义了,但是你要明确官司往你有利一面走,去找律师,那费用一样会很高。
 
 就像书里一开始说的手机被盗事件,这种事件红是非常小的概率事件,而能持续红一段事件,更加是小概率,也许在1/1000或者1/10000,但是如果你要某件事件能红,就要找这种网络掮客,就像最近说的秦火火,就是这种职业,为了炒红某事,开价都在10w以上,是一部手机20~100倍。
看似免费模式,但是成功太低,如果你要提高成功率,又回到传播学经典格言,“看似免费的渠道,其实价格很高"。
3.平台真不重要?
如果现在互联网,和刚开始几年,提供服务比较同质化,email,ftp,或者类似wordpress东西博客,论坛都是Discuz,Phpwind,你可能觉得从一个平台跳到另外一个平台没什么问题,但是这几年产品都是Facebook,Twitter,Flickr 之类,讲究个性化,差异化,一项产品做到业界老大,
这时候平台粘合度就大了,也许你搬走一个青铜论坛,但是不能搬一个Facebook,Twitter。

  《未来是湿的》读后感(十):本书相关的故事

 一位妇女丢掉了手机,但征召了一群志愿者将其从盗窃者手中夺回。一个旅客在乘坐飞机时领受恶劣服务,她通过自己的博客发动了一场全民运动。在伦敦地铁爆炸案和印度洋海啸中,公民们用可拍照手机提供了比摄影记者更完备的记录。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是由管理甚少的参与者们撰写的……
  不论在何处,你都能看见人们走到一起彼此分享,共同工作,或是发起某种公共行动。一部集众人之力的百科全书、一个丢失手机的传奇,这些事情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它们乃至更多事情的影响实际上有着共同的根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我们的交流工具支持群体对话与群体行动。聚集一群人并使之行动原本对资源有极高的要求,使得全世界范围内的群体努力都被置于一种制度的垄断之下。今天,全球分享与合作的工具终于交到了个体公民的手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