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拥抱不完美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拥抱不完美读后感10篇

2022-04-18 10:34: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拥抱不完美读后感10篇

  《拥抱不完美》是一本由周志建著作,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拥抱不完美》读后感(一):讨厌不完美,接受不完美,说故事帮你做到

我是一个非典型处女座,江湖人称处女座的人都有完美主义,我想我多少是有一点完美主义的,我想大部分的人其实都有一点完美主义的。因为追求完美,麻烦就来了。怎么办?
台湾的周志健博士在他的《拥抱不完美》一书中给出了解决方法:说故事,是疗伤止痛的良方。要让故事结束,最好的方法就是:说故事。什么意思?我的理解是,很多时候,我们作为人,都太理性了,以致于我们会根据理性判断选择了适合我们身体生存的那条路,却背叛了我们的真心。好比你作为一个女性,面对A和B两个选择,你更爱A,可是A经济条件一般,你不怎么喜欢B,可是B有非常好的经济条件。这时理性会让你选择B而不是A,因为选择了B意味着你和你未来的小孩有了保障。但是,放弃A也就意味着你背叛了你的真心,在今后的日子里,你的身体会过得好,心灵却会开始自我折磨。这时你就需要让潜意识浮现。如何让潜意识浮现?发挥感性的力量。如何发挥感性的力量?说故事。因此,在这本书中,你会看到好多故事,经历说故事的人的经历,感受说故事的人的感受,如果你也曾经有过类似经历,有过类似感受,你也能从中获得疗愈。
有时候,说故事是对自己说的,因为,有些事,只有自己才能理解自己。而通过对自己说故事,我们能从中发现被我们的意识掩盖的潜意识,发现我们忽略掉的很多重要的过往。有时候,说故事时需要听众,哪怕只有一个聆听者,我们也会觉得被支持被理解被抚慰。就算说完故事后一切看似没有任何改变,最起码说故事的当下我们获得了直面过去的力量。而这种力量难能可贵。
作者周志健说:“故事就是生命。”有力量的才是生命,没有力量的只是行尸走肉。而帮助我们获得力量的故事、语句,在书中俯拾皆是,例如:“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人生。”“我不用完美,但我要完整。”“不完美是我们与别人最大的共同处。”“如果人否认了生命里的孤单,才会叫自己更孤单。”“贫穷与物质的匮乏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爱与关系的匮乏。”“不管你怀着多大的善意,仍然会遭遇恶意;不管你怀着多深的真诚,仍然会遭到怀疑;无论你呈现多少柔软,仍要面对刻薄。但请记住,你的人生是你的,不是任何人的,”“如果你不是为了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如果你也不是为了满足自己而改变他人,你是孤独的,但你也将因此自由。”……
看作者说他自己的故事,说他的母亲的故事,会深有同感。会想到自己也是这样的人,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母亲。我的母亲也曾经对我很不好,各种打骂,各种要求,读高中读大学时,我很多次想要逃离,只为了离母亲远点。但是逃离并不能解决问题。正如作者所说:“我们必须先‘原谅自己不能原谅’。一切的宽恕,都得先由我们宽恕自己开始。”一直到我毕业后出来工作,一直到我不断修炼我内心的力量,我才能做到和我的母亲和解。当然,很多人可能不会如我或者作者这般幸运,那么,最起码你可以先好好爱自己,先跟自己的内在小孩说:“对不起、请原谅我、我爱你、谢谢你。”
如果你曾经遭遇不幸,如果你感觉自己不完美,不要急,“我们不是来‘拥有’什么,只是来‘经验’什么。在所有的经验中,我们唯一想要拥有的,只有爱;而唯一需要学习的,也是爱。”

  《拥抱不完美》读后感(三):拥抱不完美的自己

通过述说故事,我们打开心扉,找到一直纠缠着我们的症结,看清他,接受他,放下他。
一个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只是负责倾听,负责引导,负责在关键的时候给予一个帮助。
    在一个个的故事中,我们看到别人的伤痛,看到别人纠缠的人生,看到别人的努力,也开始回想自己的人生,然后开始着尝试讲出自己的故事,一个故事引出另外一个故事,每一件事情的后面都有一个故事和动机,我们生而不同,我们却又是如此的相同。贫穷的不是你一个,陷入困境的不是你一个,承受痛苦的不是你一个,跌入深渊的也不是你一个。而我们经历了那么多,依然能够坚强的活着,你是怎么做到的?其实我们念念叨叨的讲些无关紧要的话的背后,是想表达什么?不断深入的询问自己,我们便可以找到那个黑暗,然后面对他。面对自己的残缺和不完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好好的爱自己,不要为难自己,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我们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当自己改变了的时候,其他人也会受到我们的影响,不要急着成功,不要急着改变。有些花开的比较完,有些花没有开便凋零了,但是没有关系。在自然的循环中,很多事情会水到渠成。

  《拥抱不完美》读后感(五):随意写写我童年

我的童年就是这样 我父母任何的亲友都可以对我指手画脚 说三道四 我没有权利说不 我父母也毫不阻拦

我记得我不开心的时候 我的大姨就会恐吓我 命令我马上挤出来笑容掩饰我的紧张 并且夸张性地模仿我噘嘴的样子刺激我 给我内心造成巨大应激性心理创伤 因为对方根本不懂得尊重我 我不知道一个几岁的孩子如果能变成一只阳奉阴违的笑面虎 反而我成长以后别人都说我唯唯诺诺 没有自信 不敢在公众面前讲话

我母亲的朋友也公开批评我 后来我知道别人都在夸自己的孩子 只有她到处数落我的不是 我在这些人眼中都是负面形象 我有一个女同学 她不聪明不漂亮学习成绩也不行 她妈夸她帮着擦玻璃 也成了我妈口中永远的“别人家的孩子” 我到现在都特别特别记恨那个女孩 她如此平庸却得到了人们的赞美 本身就不公平

我父亲永远看不上我 不是说我太粗心大意就是讥笑我“怂”我不知道正常人类家庭养女孩是不是以怂不怂作为标准衡量 后来我发现我越来越关注血腥暴力的题材和作品 看到什么残忍的画面都很冷静 不知道这样合不合乎我父亲的心意

这就是我 我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 因为我知道 从小就没人保护我 我只是我父母和周围长辈维护面子的工具罢了

  《拥抱不完美》读后感(六):敢于直面不完美的自己(治愈系)

敢于直面不完美的自己(治愈系)
——读《拥抱不完美》后的思考
近年来,读了一些涉及心理学方面的书,比如《哈佛幸福课》、《自控力》、《影响力》等,通过读书来解决困惑,是我排解心理问题的主要方式。说实话,当我从妻子手中接过这本台湾作家周志建写的《拥抱不完美——认回自己的故事疗愈之旅》时,我并不觉得它能像上面那些大家著作一样,能用深刻的道理和精妙的阐述来打动我。直到我开始阅读,才猛然发现作者讲述的经历,仿佛都是我亲身遭遇一般,那些问题正是我所困惑且亟待解决的,他给了我一个解决自身不完美的最佳方案。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因为我们无法直面自己的问题。作者讲了一个《地海巫师》的故事:巫师格得被一个自己召唤出的黑影日夜追逐着,不断地受到伤害,他知道制服黑影只需要喊出黑影的名字,它就会立即消失,可是格得却不知道它叫什么。直到有一天,格得被黑影逼至悬崖无路可逃时,大声喊到“格得、格得!”,黑影竟然被收服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黑影就是自己,自己就是黑影,生活中我所讨厌的,给我带来伤害的,正是我自己身上的缺点,而我总是在回避、逃避,甚至是迁怪于他人。看来,只有直面自己,才能使自己完整,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下面,我就用书中讲故事的方法,尝试着脱去伪装,算是复习一下书中学到的知识,也是寻求心灵上的治愈。
我本不完美,奈何一定做好人
我是一个不是处女座的“处女座”,十分苛求完美,以致近乎虚伪。
我一直想做好人,其实动机并不纯。在助人的过程中,比如辅导孩子学习,帮助同事处理办公文档,帮助弟妹解决就业、婚恋问题等,我的动力更多地来自于以下3个方面:一是满足自己内心小孩的需要,当年没有人帮助我,现在帮助别人就觉得是很大的付出和给予;二是通过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以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是优秀的,我比你们都强;三是寻求别人的感激,以证明自己是个好人。或许,别人需要的可能只是安慰和鼓励罢了。
或者说,在这个过程中,我实际上是剥夺了别人锻炼的机会。每个人都会遇见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人得经历这个过程,才能有所收获,才能淬炼出生命的精华,就像佛陀如果没有苦行时的百般折磨,如何能在菩提树下七日悟道?助人往往也是害人,这让我想起了秦法不赈灾的规定。
做好人,更多的时候我是在掩饰自己。有些时候自己并没有做好人的能力,也要打肿脸充胖子,最终让自己苦于应付,疲惫不堪;有时候自己不愿意承认缺点,煮熟的鸭子嘴还硬,就是不肯低头服软。现在想想,也是好笑!
每一次掩饰,都是在往纯洁的心灵上蒙猪油,每一次故作坚强,都是在冷酷的外面插上一根刺,最后,内心不再单纯,人也变成了一只让人敬而远之的“刺猬”,难得快乐。(这也是传统文化强调隐忍、标榜道德的结果。)
《拥抱不完美》告诉我,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很正常,倘若能够卸下面具,将会活的更真诚一些,也力所能及一些。所以,当我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也就没必要很累地去做一个“好人”了,仿佛身上的担子一下轻了好多。
父母不完美,何必一再去强求
育儿的书读的越多,让我教育孩子的思路越清晰,方法越灵活,但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在观察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不自觉地在回顾、检视自己的成长经历,逐渐探明了我许多性格缺点和问题的来源,它们统统指向我的父母,那是从小到大一次次伤害给我留下的后遗症!
比如,从小我基本上没有零花钱,即使有几块钱,使用时也会受到限制。中学时晚自习前一般在学校吃饭,我经常因为向父母要饭钱而发愁,每一次他们都会问我,怎么钱又用完了?是不是又去打电子游戏去了?另外,父母最担心的就是我因为交朋友而耽误学习,有许多次他们甚至跟踪我。这样的不安全感,让我对家庭充满恐惧,中学时我周末放假也一定要去学校上自习,高中毕业时一心想考一个离家远、不要钱的大学(这或许是我底心参军报国的真实目的)。
又比如,从小娇生惯养只要学习不让干一点家务活,到军校第一天因为不会装被套,被教导员当众批评:“我们培养的是人民军队的军官,不要地主阶级的后代。”(我也只是工人家庭出生好不好?)军旅生涯的起点就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为此我付出了很大代价。
等等,等等。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就在前段时间,有一次我坚持让孩子自己吃饭(两周半,已经具备独立进食的能力),爸爸却当着一桌人的面说:“不喂哪能吃饱?你当时我都喂到上小学。”加上平时两辈人之间,基本没有沟通,此话一下引爆我的情绪,突然间我把不满全部发泄出来,当时情景可谓暴风骤雨。
说实话,曾经我非常羡慕有些同龄人的家庭,且不说那些能给孩子提供人脉和社会基础的,至少我想要一个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因此,我内心也是有些怨恨的。
这时我在《拥抱不完美》中找到了共鸣,作者周志建他也有一个给子女带来无数伤害的母亲(虚荣、偏见、爱批评),他也曾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不同的是他已经完成觉醒,那就是:父母就在那里,所有的伤害已经成为过去,不如让心中“完美的父母”死去,在底心接受现实,现实就已经开始默默改变。那个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的“完美父母”或者是“别人家的父母”才是真正的痛苦之源,作如此想法时,自己与父母就已经开始和解,距离也在拉近了。
再往深处一点,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出自于他们成长的环境(我的父母出生于跃进年,生长在动乱的文革时期),也来自爷爷一辈的影响,对于父母而言,他们不过是自己命运里的一个演员,他们无法左右自己,也不愿意成为这样!我更没有权利去苛求。放了他们,也是放了自己。
换个角度,那一次爆发,让我勇敢地说出来,对父母也是一种解脱。他们没有勇气对孩子说出“对不起”,那么,孩子的控诉也能让他们得到忏悔般的解脱。事实上我知道,从那天起,爸爸更加考虑我的感受,和我的沟通也多了起来,尽管他依然不完美。
什么是快乐,学会放下即拥有
所有人都在追求快乐,可是学校里书本中教授的知识,包括社会标榜的道德,都让人变得生硬而不近人情,这样如何能快乐?
我曾经随着一些潮流去崇尚法家,认为畏法度者最快乐,可是真正回溯源头,读完《商君书》时,才发现那种不近人情的可怕;我也曾经相信社会上普遍认同的儒家道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才发现柳下惠似的坐怀不乱估计是生理缺陷,而诸葛亮、王莽似的鞠躬尽瘁往往也解决不了具体问题(据说王莽当皇帝后每天工作20小时);为此,我也曾经涉猎过一些宗教经典,大多也难以自圆其说。
我渐渐明白,单纯的追求一种解决方式,都是生硬而不切实际的,《国际歌》中唱道,从来都没都没有救世主,那么,从来也没有让人快乐的灵丹妙药!毕竟世界是多元的。
恰恰,崇拜宗教,迷信权威,最终迷失了自己!要知道,人生的起点与终点都只有赤裸裸的自己,人又为何要被生活绑架,非要约束自己呢?
因此不如干脆放下,内心平静了,离快乐也就更近了!这让我想起赫尔曼*黑塞书中的悉达多,他放下了对所有宗教的追求,选择了静静地与河水为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太难)。
于已如此,对待别人更是这样。我经常渴望别人倾听我的观点,也希望身边的人能够改正缺点,但事实证明,强求这些都是没用的。
《拥抱不完美》告诉我,当你想拥有时,不妨先放下,让自己接受现实,Have a rest之后,慢慢地就会发现:接受别人的缺点,别人已经开始改正了;接受自己的缺点,自己越来越成熟了;聆听别人的观点,别人开始接受你的想法了;承认自己的不满足,心态开始平和了。据说,电视台采访马英九夫妇时,记者问马英九,你们第一次见面时她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马英九的回答是她思路清晰、见解超群、口才好、善于表达观点。记者又问周美青同样的问题,周美青回答,那天整个晚上我都是在听他一个人讲。原来人的心理如此奇妙,充满着辨正和矛盾。
因此,放下来,接受它,想哭的时候就找个地方哭个痛快,哭泣是与自己的交谈,眼泪不是给别人而看!愤怒的时候就找个途径发泄出来,等到积怨时的爆发岂不更是伤人?就算痛痛快快地吵架,回过头,你也会发现生活就像暴雨洗刷过的天空一样湛蓝。当然,也别忘记给所爱的人一个温暖的拥抱和一次耐心的聆听,要让他知道有人愿意听他说话,他是多么重要!他可以在你这里安心的放下,就不会选择离开。
放下了这些,我才明白:当前的痛苦,都旨在让我张牙舞爪的生命得以渐渐安歇,这是生命走向成熟的方式。
虽然你不会知晓,但我仍然要对你说,感谢你周志建,感谢你的《拥抱不完美》。也要感谢我的妻子,是你给了我最大的宽容,我要给你一个拥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