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带着偏见上路》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带着偏见上路》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01 22:08: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带着偏见上路》经典读后感10篇

  《带着偏见上路》是一本由金维一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带着偏见上路》读后感(一):破解内心地图上的角落

1
这个世界存在角落吗?
在看这本《带着偏见上路》之前,我自认是一个喜欢旅行的人,然而在我的脑子里有,有一些地方是不想去的。
比如印度,据说那里的水是不能喝的,只能喝瓶装水。比如伏尔加河畔的小城。
这些地点称为在我心中那张世界地图上的“角落”。
更准确地说,“角落”就是这辈子都不可能去的地方。
一年去国外一次,一生又能抵达多少个地方?
选择了巴黎,就不会去阿尔及尔。
选择了纽约,就不会去乌克兰。
角落……它们,曾被我抛弃了。
对不起。
2
去旅行的时候,都看什么呢?
粗浅的我只想看看当地人的生活
看生活,我会看大家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走在什么样的道路上,在哪里吃饭,去哪里买菜,在什么样的小店里淘东西,书店和画店多么……
发现了吗?
我坐了很久的飞机,去呼吸另一个地方的空气,吃另一个地方的饮食,听另一种陌生的语言。
体会到的生活,是由经济条件、文化条件共同构造出的生活。
经济与文化,又是在国家体制的大框架下,静静地影响着这个国家的人们的生活,也影响了映入旅行者眼中的风景
在路上,我一直一直问自己
眼睛看到的风景美丽吗?
你满意吗?
3
旅行还是一件奢侈品。
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很多很多产品说明书一样的旅行书、广告书,受到很读很多人的喜欢。
旅行成为这样一个公式:旅行=钱+行走=快乐
如果花了钱,走了路,得不到快乐,为什么要去这个地方旅行呢?
老子是消费者,这个世界要给老子一个公平的交易。
所以,内心的世界地图里,是有“角落”的。这些“角落”是会让我怀疑——这些地方值得我去吗?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怀疑?
因为这些地方似乎在一些方面让旅行者感觉“落后”。
4
这本书的名字很有敲打点——带着偏见上路。
这份“偏见”来自于国家体制。
作者是正话反说。
正是因为有了偏见,世界有了角落。有了角落便有了被遗忘的地方。
作者细细地讲了社会主义国家的风采。
不需要去讲每一个国家的模样。
翻开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内心的那张世界地图上,不再有角落,也不再有偏见。
------------------------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共微信
book-life

  《带着偏见上路》读后感(二):没有偏见的“偏见之旅”

“常常有人问我,哪个国家最好。如果是最适合谋生的国家,我会选择美国;如果是最有文化底蕴的国家,我会选择意大利;如果是汇集最多国际美食的国家,我会选择日本;如果是问美女最多的国家,容我下一本书告诉你……
可是,如果问我最有亲切感的国家,我会回答说:所有曾经和依然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战结束以后,世界进入了美苏冷战时期,同时形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为中心国家的的两大阵营的对抗局势。《带着偏见上路》这本书,着眼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用现代的脚步走过历史中的曾经。这不只是一段跨越国境的旅行,更是一段跨越意识形态的政治历史人文之旅。
动人的风景在眼前摇曳,沉重的历史却在背后氤氲。作者写莫斯科写克里姆林宫,“昔日沙皇的宫殿,红色苏联的中枢,今天俄罗斯联邦的总统府,无疑是这个神秘国家最神秘的地方”。陈列珍宝的兵器博物馆,造型各异、气势非凡的教堂群落,一幕幕、一座座地揭开神秘的面纱,在读者面前流光溢彩、绽放光芒。然而这幢幢的辉煌建筑里,却多得是“太阳晒不到的房间”。伊凡雷帝的奢靡与暴政,斯大林若神般的个人崇拜,赫鲁晓夫的阴谋戏法,戈尔巴乔夫的软禁与倒台悲剧。沙皇走了,布尔什维克来了,苏联散了,俄罗斯崛起了,政权的更迭带不走的是宫殿的华丽,幽深的红墙记录着时代的光影。无论岁月如何变迁,莫斯科大地上,唯见克里姆林宫高耸;克里姆林宫上,唯见苍穹遥遥。
印象中的华沙,温婉娴静,悠然坐落在维斯拉河两岸,是东欧大地上的一颗明珠。书中的华沙同样安静,同样古典:目力所及之处,片片红瓦白墙,林荫绿的发蓝,教堂高耸入云,缥缈的钟声悠然奏响,仿佛把时光拖回节奏缓慢的中世纪。然而却充满悲伤的气息,谁能想象这么一座美丽的城市在半个世纪之前在战争的炮火中沦为废墟,与人性的残忍和冷漠一起,哪怕埋葬一万次都无法被遗忘。华沙又被戏称为“欧洲北大门的擦鞋垫”,在二战末期苏联红军与纳粹德国的一场残酷战役中,城市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不仅建筑群落被破坏,“20 万华沙市民成为这场战争的陪葬,剩余的活口统统被赶出华沙,并多在不久之后同样被消灭。” 作为对华沙人的报复,也作为给对隔岸观火的苏联人的礼物,希特勒下令毁灭全城,让华沙从此以后只变成“地图上的一个点”。华沙85%的建筑被摧毁,整个城市变成一片死寂的瓦砾。今天所能看到的华沙老城,是“二战”之后的波兰人依原样重建起来的。他们找到了一些昔日老城的建筑图纸,找不到图纸就去找些老照片老画像,找不到照片和画像就找幸存的老人口述回忆,然后一砖一瓦再造历史。作者形容它“就像一个被暴徒袭击失去了一切记忆的人,又顽强地一点点修复起他生命中的爱恨情仇、点点滴滴,在擦干了眼泪之后,面对亲人重新露出微笑”。每一块砖瓦都凝聚着历史的血与泪,每一米阳光都带来美好的希望,随着作者的目光在书中的华沙城里徜徉,增添的不仅是视线的宽度与广度,还有阅历的厚度与重量。
提到柬埔寨,你会想起什么?静谧神秘、令人心驰神往的吴哥窟,茂密古老的原始森林里,矗立一座座古代宫殿的遗迹……脑海里仿佛浮现出《古墓丽影》里安吉丽娜•朱莉乘着古藤滑翔的矫健身姿。然而就在仅仅三十多年前,这里曾发生过一场同胞手足之间的血腥屠杀,并被统治者美其名曰“重构社会”。跟随作者的视线,我走入了位于金边的堆尸陵屠杀纪念馆。原本的学校,变成了实施虐刑的场所,现在米黄色墙上和天花板上还残存着已经发黑的斑斑血迹,触目惊心。电击、热烙、水淹、倒挂,直至挖眼珠、割舌头……临死之前还要被抽干血液。这些人到底是犯了什么滔天大罪要被处以如此极刑?“几乎所有被关押的犯人们自己都一无所知,也许就因为你会说几句外语,也许就因为你鼻梁上架了一副眼镜,甚至也许就因为手上没有老茧,说明你根本就不是一个无产阶级的劳动者”。在残酷的刑罚面前,对任何荒谬的质问,承认或否认其实都没有意义,因为殊途同归等待着的总归是死亡。在整个红色高棉统治柬埔寨的3 年8 个月又20 天里,保守估计有170 万人被屠杀。这个数字意味着,当时柬埔寨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被“人间蒸发”。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一个国家不管姓社姓资,国家机器和社会机构的运作最终都是为了人民的福祉和利益。如果一个政府的存在是为了谋取私利、残害手足,那么这个国家的人民无疑将会遭遇灭顶之灾。当年的红色高棉政权即是如此,打着“共产主义”的旗号,制造了惨无人道的人间悲剧。反观作者一路走来的曾经的或者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并不是完美的——世界上也并不存在一个完美的国家——但至少人民生活平安稳定,都有向前奋斗目标,朝着每一个更好的明天在一起前进,至少不用担心自己戴了眼镜、会说外语而遭到杀身之祸。现世安稳,已是最大的福分。
作者“带着偏见上路”,这种“偏见”其实是世人对占绝少数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国家的偏见。这段旅程正是基于此来揭开社会主义国家的面纱,不主动褒扬亦不可以贬损,公正客观,不偏不倚,既赞扬其积极正向的一面,也不避讳曾经存在的重大错误,把历史与现实真实展现在读者面前。
其实这才是最没有偏见的视线。

  《带着偏见上路》读后感(三):同志,你了解社会主义国家吗?

记得有一阵子,都不太喜欢看游记了。无非就是拍拍风景拍拍人,秀秀美食掉书袋。其实看到最后,也还是一头雾水,对作者此行的意义不甚明了,对书中所展现的国家,更是依旧一无所知。
后来,我记得是大家都在黑余秋雨的时候,我偶然翻到了他的《千年一叹》,被他写的那些个奇特的国家深深吸引了,仿佛踏进了新的大陆。继承了千年古老文明的国度,像是两河流域的伊拉克、约旦,尼罗河畔埃及,还有恒河流域的印度等等,这些似乎很少被游记类散文提及(也有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很少看到)的神秘古国,从那时候起,代替了原来我无限向往的文艺欧洲,成了我最想要去了解的国家。
至今仍然记得书中所描述的,在恒河边等着生命衰亡的印度人,埃及盖了一半不封顶的房子,还有从伊拉克过关前往伊朗时的紧张刺激,这些场景都依旧鲜活地活在我的脑海中。其实现在想想,这本书还是有些许流水账掉书袋的嫌疑,但是少,它满足了我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渴望。自己不能亲眼见,亲耳闻,便借由书籍来窥探一番。
后来又一发不可收拾的看了几乎林达所有的书,对这种对一国历史进行分析,将自己的思考见解融入到书中的游记散文真是爱的深沉。在我看来,这样的作者是真正做到了且行且思。而对于读者来说,阅读这样的书籍,绝不会翻完之后只是脑子热乎地想要去远方吃一回街边小吃这么简单
《带着偏见上路》又是新大陆了,这次是社会主义国家。说到“社会主义”这是一个有人听见了会不屑,有人听见了会好奇,有人听见了会害怕——因为觉得神秘——的独特名词。周围似乎每个人谈论过,却又似乎从来没有摸清它到底代表了什么。因而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毫无疑问,大多数人是带着偏见的。这种偏见来源于未知,并会受到来自舆论和他人言论的影响。
而我是真的对这世上曾经出现过和现在依旧存在的社会主义国家充满好奇的,我想着总不能一直就这么带着偏见去看待它们,而现在又没办法亲自走出去看一看,我还是只能读一读能让我产生探知欲望和自我反思的书了。
我喜欢我到过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曾经的还是现在的,富裕的还是贫穷的,集体主义的还是个人主义的,因为我在每一个国家都看到笑脸,都看到人们对生活的渴望。我相信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最大限度的自由,就像《共产党宣言》里所说的,‘在那个美好的世界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
‘主义’已经不再是辨识敌我、区分世界的标准,那个时代已经远去。让我们重新上路吧!天涯若比邻,四海皆兄弟,你永远会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得到最出乎意料感动,就像那个深夜在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空旷的机场,边检人员翻开我的中国护照,用中文对疲惫的我说了一声:“同志。”我顿时幸福得像花儿一样,在国内,已经有七八年没人这么叫过我了。
最近几年,我游走了除前南斯拉夫以外的所有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以及朝鲜、越南和柬埔寨。只有身历其境,你才会明白,这个“大家庭”如此庞大,其成员散落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它们的历史渊缘、身世背景、水土人文、生活习性是如此不同,用同一种理念和信仰让它们走到一起,实在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每一次旅行,又总能发现它们相隔万里却又彼此相似的地方。每当我回看历史,又常常能发现,曾经的胜利失败理想与现实、鲜花与血泪、所有的善与恶、罪与罚,都是如此雷同,让人不得不感叹,究竟是那个徘徊在20 世纪的幽灵太强大,还是永恒的人性太执着?”

  《带着偏见上路》读后感(四):《带着偏见上路》——感谢金维一先生

起初知道这本书是在某个微博的书籍推荐中看到,第一眼被书名吸引住了,所以打算买回来看。买回来后我下意识的先看一下版次——因为之前有人推荐说选书的时候先看下出版版次和印刷次数,因为一般好书的话出版和印刷的次数都会比较高——天啊,1次!当时心里有点慌了,怕买到的是一本烂书。
        然而,开始看之后,便打消了我心中的顾忌。没错,这是一本好书!
        “你以为曾经了解的都是真的,未曾抵达的都是美的。而真相,不仅需要亲历,更需要时间。那些曾经和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发生过什么,掩藏了什么,留下了什么……不如,带着偏见,上路去。”金先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历史实典为我们展现那些曾经的和依然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真实面目。
      然而不止是对于这些国家,对于一切不熟悉的事物,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偏见,是因为我们不够了解事物的客观事实,所谓见解更多的基于我们本身的主观意识,而客观与主观意识难免存在分歧,所以我们需要去了解它,去认识事物的真相,化解这样的偏见。
       从这书中,我收获到的不仅仅只是对这些国家的全新认知。读到平壤篇的最后一段时,我深深地受到了震撼。作为一名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有偏见的愤青,此时似乎挨了一巴掌。
       正如我们在恋爱中,对于恋人付出的爱理所当然,对恋人的好不知珍惜,却反而对恋人的不足耿耿于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就一直走在正道上,如今习大上台大施反腐廉政,我们正走在越来越好的道路上,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给我们如今这么好的生活。是的,我们曾经有灰暗的时期,但那已经过去了。不管是哪个国家哪种政体,都有他灰暗的伤疤,我们又何必一直对这个伤疤耿耿于怀呢?看着朝鲜依然的落后、封闭、个人崇拜主义……我们是否应该为我们如今的民主、自由和相比下更好的生活而心存感激呢?是否我们应该包容曾经的灰暗,珍惜现今的美好呢?我的回答是,是的!
       读完平壤篇我思考了很久。我想,我已经不再是读这本书前的那个愤青了。在这里,我要把扇我一嘴巴的那段话再抄一遍,虽然我已经完整地把它发到我的朋友圈了。
“天色渐晚,本来就不喧闹的新义州更渐渐归于宁谧,即将被一袭黑幕彻底笼罩。几百米宽的鸭绿江波澜不惊,江对面,正是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丹东。放眼望去,虽然有些凌乱无序,但毕竟鳞次栉比,高楼耸立,江边各种游乐设施一字排开。华灯初上,那里隐约可见车辆交错、人群熙攘,笙歌夜宴刚刚拉开帷幕。那里看似应有尽有,唯独欠奉领导人的巨幅画像……”
      感谢金维一先生!

  《带着偏见上路》读后感(五):了解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

是一本旅行的路书,也是一本历史书。特别是对东欧,前苏联,有了更多的认识,如果去这些国家旅行,这本书绝对有帮助。还帮你了解这些年了在这些前社会主义阵营中发生的变革或变化,揭示了人类追求自由的本性。
是一本旅行的路书,也是一本历史书。特别是对东欧,前苏联,有了更多的认识,如果去这些国家旅行,这本书绝对有帮助。还帮你了解这些年了在这些前社会主义阵营中发生的变革或变化,揭示了人类追求自由的本性。
是一本旅行的路书,也是一本历史书。特别是对东欧,前苏联,有了更多的认识,如果去这些国家旅行,这本书绝对有帮助。还帮你了解这些年了在这些前社会主义阵营中发生的变革或变化,揭示了人类追求自由的本性。

  《带着偏见上路》读后感(六):《带着偏见上路》——感谢金维一先生

 起初知道这本书是在某个微博的书籍推荐中看到,第一眼被书名吸引住了,所以打算买回来看。买回来后我下意识的先看一下版次——因为之前有人推荐说选书的时候先看下出版版次和印刷次数,因为一般好书的话出版和印刷的次数都会比较高——天啊,1次!当时心里有点慌了,怕买到的是一本烂书。
        然而,开始看之后,便打消了我心中的顾忌。没错,这是一本好书!……《带着偏见上路》——感谢金维一先生

  《带着偏见上路》读后感(七):五彩斑斓的世界

这本书很有意思,作者是资深记者,同时也是《蜗居》和《杜拉拉升职记》的总制片人。换作以前,我是不会把手伸向这本书的,跨界人士写的游记,更何况还是一个国内中年男子,可想而知书中一定充满古早的既定价值观。后来证明,是我带着偏见在看书。

虽然书里不时显现作者的犀利打趣,诸如在俄罗斯篇,他说“这样的国家,也许会为了一寸土地和邻居干架,却绝不会去抢夺端午节粽子的发明权。”神出鬼没的讥讽了泡菜国,看得过瘾;又如,在俄罗斯公主坟一章中写道“进公墓还收钱,据我所知全世界也就犹太人和中国人做的出这样的事。”中年男子郁郁口气破纸而出;再如,“俄罗斯其实只有两个城市,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其他都是乡下。”这句话让你想起什么来?请把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换成北京和上海,也许你的眼前马上能活灵活现的浮现出这么个鼻孔朝天的人。

但除了中年男子的尖酸以外,打动我的是书中由始至终的反思,与其说这是一本博君一笑的游记,不如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巡礼。从俄罗斯开始,到波兰、捷克、德国、保加利亚、朝鲜、越南、柬埔寨、美国、墨西哥。。。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这些名字似乎耳熟能详,但看了这本书才发现虽然我身处社会主义国家,但其实我对它一无所知。

我知道波兰有犹太大屠杀,但不知道苏联也曾在那片土地上制造了卡廷惨案,我知道德国总理勃兰特曾双膝下跪为二战中德国的作为认错,但我第一次知道普京也曾单膝下跪过,屠杀从不仅仅是纳粹的专利。我知道匈牙利曾经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更多的时候我熟悉的是关于哈布斯堡家族的故事,而这一次我看到了历史狰狞的一面,“为了帮助匈牙利党和人民,为了全世界无产阶级走到一起,1956年的冬天,苏联对匈牙利发动进攻。

阅读这本书就像是揭开时历史的面纱,你以为它是现世安稳,其实面纱下早已一片狼籍,但知道一片狼籍并不是要打碎你的世界观,它只是让你知道这个世界足够复杂,美好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构成了五彩斑斓的世界,没有绝对的黑,也没有绝对的白,更多时候,悲剧源于固执的坚信自己是坚持正义的一方,举着正义的旗帜行不义之举。

  《带着偏见上路》读后感(八):陌生纬度里那些曾经和依然的社会主义

      如果让我来解释旅行的意义,我会说:是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张望这个世界。同样的路线,同样的行程,甚至同样的经历,在不同的人眼里都是不尽相同的。作为一个曾经的旅游行业的从业者,我很少看游记和旅游攻略,因为我觉得旅行最大的乐趣正是未知和探索,而看过这些书之后,就会对接下来的道路有所了解,没有了未知也少了很多惊喜。像是一部被剧透的电影,少了很多的神秘。
      但后来我释然了,因为你能够用眼睛和心灵去张望的世界毕竟是少数的,去了新疆但不一定有机会去西藏,去了欧洲不一定去的了非洲……短短的一生,不可能每一年都有时间走在路上,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旅行的渴望如同人入暮年的性欲一般不断的减退,我们注定无法张望大部分的世界。于是游记成为了我这种有自知之明的人最好的选择。每次去逛书店的时候,我也会在这些琳琅满目的游记书群中驻足,用别人的眼睛看看他们走过的世界,竟然意外的收获颇丰,那些我曾经去过的地方,在别人眼中竟然可以是这样的模样,在别人的旅途中竟然会有这样有趣的事情发生……这样的感受让我改变了对游记的偏见。甚至一度对别人眼中的世界满是好奇。
      《带着偏见上路》的作者金维一是一位著名的媒体人,对于他的名字你可能会觉得陌生,但是《蜗居》、《杜拉拉升职记》这两部电视剧你一定不陌生,金维一正是这两部片的制片人,除此之外,他还做了几档热播的财经节目。2011年他因一本旅游畅销书《背包地理》名噪一时,让作为资深媒体人的他又多了一个名头:资深旅行者。
      《带着偏见上路》除了有一个这样神奇的作者之外,它还有一个神奇的视角:“社会主义”。圣彼得堡、莫斯科、金环、布拉戈维申斯克、华沙、克拉科夫、布达佩斯、布拉格……胡志明、金边……这些和这四个字有着深刻联系的城市,被一个社会主义的主题串连起来,在作者的笔下呈现着完全不一样的色彩。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有人让我解释它,我想我一定解释不好,但有一段话却被我记在心里:“一个人如果三十岁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话,他就没有良心,一个人如果过了三十岁还相信社会主义的话,他就没有大脑。”这句话概括了西方社会对社会主义的认知。它可能是冲动的、是热血的、是理想主义的,正面的描述可以用上形容青春时用的所有词语。而对于50、60和70年代的中国人,这四个字则是一段人生,尽管它呈现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样子,但是一些关键词却会让这些人立刻联想起它——斯大林、列宁、红星、红场、苏维埃、布尔什维克、保尔柯察金、同志……这些我们熟悉的词语在那些曾经和依然的社会主义国家里也是同样熟悉的。如书的前言中所说“那些曾经的胜利和失败、理想与现实、鲜花和血泪、所有的善与恶、罪与罚,都是如此雷同。”那些相隔万里却又彼此相似的地方让那些曾经和依然的社会主义国家显的特别亲切。只因为我们都拥有一段近似的历史。所以在前往这些国家的背包里我们不但要带上作者所说的偏见,还要背上历史。而作者正是这样做的。
      作者笔下的旅行,不但有着他看到的风景,还有着他“背包”中的历史,他透过历史的眼睛张望着这些曾经和依然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那些陌生的纬度里,我们透过作者的描述看到了我们熟悉的字眼和历史,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这样的奇妙感,出现在莫斯科的新圣女公墓:契诃夫、果戈里、乌兰诺娃、夏里亚宾、德米特里、普希金、马雅可夫斯基、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些我们熟悉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和那些名字里的每一个字都沾着阴谋、权利,甚至血腥的政治家以及政治的牺牲品们埋在同一块儿地方。这个现实不由另人唏嘘。
      俄罗斯的部分我觉得书中有两个描述的很有趣的地方,一个是金环的苏兹达尔,一个是布拉戈维申斯克。书中介绍说:“在中世纪的时候苏兹达尔只有大约400户人家,却拥有大大小小40座教堂,此后的几个世纪里,无论外部世界风云如何变幻,苏兹达尔就是不通火车,不通航班,没有工厂,没有大学,几百年前瓜田李下,手工作坊,今天依然李下瓜田、作坊手工。”作者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所见到的俄罗斯的风云变幻没有给这里留下任何痕迹,如作者所说,这里可能才是俄罗斯最本质的样子。
      而布拉戈维申斯克,则是一个边境小城,与黑河相临,在《瑷珲条约》中被划入俄罗斯的领土。有趣的是作者在看那有着简陋的陈设,没有开水,没有拖鞋,没有洗发水,没有牙膏牙刷,只有一块橡皮大小的肥皂(不由让人联想)的酒店里的如一本书大小的电视时,在一片叽里呱拉的频道里搜索,居然找到一个用中文宣讲基督教义的俄国电视台,和一个用俄文大做商品广告的中国电视台,如作者所说,世界如此颠倒,却又如此合理。
      用不一样的视角总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作者带着这样的“偏见”还去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朝鲜、越南、柬埔寨、墨西哥这些具有着浓浓的社会主义味道的国家,它们都有很多我们所熟悉的点滴,这样的视角和情怀让整本书变的格外的有趣。像上面例举的有趣的点滴比比皆是,而且作者穿插基中的历史知识及景物描述,能够让我们更全面的认识那个陌生纬度的熟悉国度。也许你曾经去过那里,但是你不一定看到过作者眼中的风景,无疑,这本书适合所有去过和还没有去过那些地方的人们。

  《带着偏见上路》读后感(九):19个城市百科全书

书的副标题是:时代远去,重新上路,看看那些曾经和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发生过什么,掩藏了什么,留下了什么。这可能是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
全书主要记录了19个曾经和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城市,我得承认这是一本非常长知识的书,没有腰封,字很小,密度也很大,厚实,实在的一本书。内容非常全面,把19个城市的历史、现状、人文、地理、风土人情、语言、艺术等等都涉及到了,就好像19个城市百科全书。每个城市的每个重点都有精美的插图。我非常敬佩作者,我觉得写这本书真的需要非常多的知识、阅历、文化、研究。需要非常多的积累。这本书里的知识多到需要像课本一样慢慢读,才能记住。
这本书你甚至可以当旅游攻略用,把每个城市的特点,值得看的地方都涉及到了,看完了这本书再去旅行,我想你不会错过书里这些城市的风景和值得去的地方。
让我最长知识的是莫斯科的“公主坟”,新圣女修道院和公墓,里面有很多的人物,作者把这些墓碑概括为苏俄风云激荡的百年名人录,是俄罗斯浩荡历史长河的缩影。看书的时候一直在不停的查这些人名的生平。看那些墓碑的照片,不得不说中外文化的不一样,不像国内的公墓整齐划一,而是各式各样的雕塑,就像作者写的小标题“他们让所有墓志铭显得苍白累赘。”
唯一不是太满意的,是没有什么注释,也可能是我学识太浅了,很多知识都不太了解,查了很多资料。

  《带着偏见上路》读后感(十):八零后为什么有偏见?

                                八零后为什么有偏见?
    我出生的那一年,北京天安门城楼对中外游客正式开放,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诞生,张艺谋拍出了《红高粱》,王朔有四部电影同时上映……
    很多年以后,当我把上述所有电影看了一溜够,弄清了试管婴儿是什么玩意儿,以及去过好几次天安门的时候,我知道,尽管我今天仍然活在社会主义国家,但我的内心离“社会主义”已经挺遥远了。
    对80年代末出生的一批人,对我的同学和朋友们来说,“社会主义”是个冷笑话。从小学开始,我们就从未逃出过“主义”的魔掌。每天上学要佩戴红领巾,有值日学生在校门前看守,弄丢了红领巾的混小子们天天都能在校外排起长队;为了能入共青团,每个班的学生们被分成好、中、差几个等级,一拨一拨前簇后拥地争取批准,幼小的孩子们生怕被排挤,好像入不了的都是异类……结束了小学六年的思想品德课,我们还要继续六年的政治课,因为它与语文、数学齐名,是中、高考的必考科目。直到现在,我闭着眼睛还能背出政治课本上的内容: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的理想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
    可如果你今天仍然这样对我说,我会说:What the fuck!!!Are you kidding me?我们早已不相信什么“主义”,因为它并未善待我们的童年,并且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高考结束的那一天,我们全班一起,把政治课本付之一炬了。
    这是我们的偏见之源。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已经如此不同,谁还在乎什么共同富裕呢?“社会主义”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名词,我们鄙夷它,不了解它,也不愿意了解。
    但假如你想看看这份信仰最初的样子,看看它如何开花结果又走向败落,来看这本书吧,它不仅将带你游历风光,还可以使你追溯历史,甚至为那些正在逝去的时代而心酸不已。
    作者金维一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道:“人不能超越时代而存在”我深以为然。我询问了很多经历过文革的前辈,他们回忆起那个年代固然用到了这样的词:黑暗、恐怖、压抑,但我也得到许多出乎意料的答案:大串联时免费乘火车到处玩儿,不用上学,自由是无法无天的……
    如果不是这些答案,我几乎忘记了,那个主义漫天飘扬的时代——尽管有一万种给它盖棺定论的方式——对于50、60年代出生的人,那仍旧曾是他们的童年与青春。
    97年初邓小平去世,所有电视台反复轮番儿的播报这个消息,我记得非常清楚,我妈从厨房间急奔出来,跌坐在沙发上哭了。那个时候我还不到十岁,被电视里传出的悲声渲染得嚎啕大哭,手边是小霸王游戏机,以及魂斗罗和超级玛丽的卡带。从那个时候起,我母亲的青春彻底结束了。三十岁后,她不再相信社会主义,邓小平的去世,只不过催化了她们那代人的虚无和幻灭感。
    正因为如此,当有人沿着曾经和依然的社会主义国家走一遍时,我才甚觉难能可贵,仿佛我随同文字一起,去重温了那一代人的青春之旅。我甚至充满艳羡,如果曾经有一个年代,大家笃信共产主义必将到来,那是何其大的幸福呢?而今天的我们又能相信什么?当切•格瓦拉成为摇滚Icon被印在T恤上时,有多少人知道他近乎偏执的理想?谁还在乎他眼中的光芒写就的几个字:“共产主义”……
    PS:最后,我当然不是想给你泼盆冷水,这是我有史以来看得最吃力的游记,如果你对自己的历史知识储备不那么自信,请在读书时随时调出维基百科。它信息量之大,足够被叫做另一个名字:《社会主义国家微型简史》。
    你,值得拥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