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4-04 03:00: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经典读后感10篇

  《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是一本由顧準著作,書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TWD 150,页数:1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信仰层面的理性主义,和在探索物质世界的经验主义,个人觉得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如果把彼岸世界的绝对真理用于此岸的现实世界,就等于狂妄到人脑等于上帝。

  所谓独断者,就黑格尔,马、恩此类狂夫,才胆敢说“历史就是按照我的论断发展”。

  《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读后感(二):经验主义的精神是实事求是

  这本书较为严肃,甚至是乏味的,但是令人震撼。书中认真地讨论了诸多历史问题,出发点是见微知著,从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的一些问题来验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验证后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造就”的历史观。最终要归口于经验主义,这是避免理想主义堕为教条主义的良药,是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顾准的知识分子风骨无需多谈,但在那个年代如此这般地思考,以真理作为唯一的标准,值得崇敬。

  本书的颠覆性精神,即是用历史研究来替代意识形态定论。比如顾准认为古希腊形成城邦并产生民主制的根源是海上文明的自然环境所致,而陆地国家则倾向于形成大帝国。城邦对后世的市民阶级(即资产阶级)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说难以成立。这些论点颠覆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转而用具体材料研究,这反应了现代学术的精神。当代的学说多为颠覆,因为我们见过太多的宏大叙事,即太多的主义,已经到了胡适所说“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时候了。马克思的思想是建立在众多材料的基础上,但也免不了归纳与幻想,而后世的马克思主义者则多倾向于简化,进而实践。

  从柏拉图开始,西方哲学对于经验和理念的讨论从未停歇,往往将理念放置在高于经验的位置,其原因多是经验总在流变。然而除去经验,多数知识将不复存在。

  由经验主义联想到关于国际关系的研究,相蓝欣教授曾讲过,先学好外语,再研究历史,至于国际关系理论是最后再看的东西。这即反应了经验主义之谈。

  以后读书也应以此作为标准,掌握实据,避免空谈。

  .我一向不喜欢会计,无论是作为专业还是作为职业的人,这也可能是由于顾准所谓中国人精于辩证法,疏于分类科学的坏习惯,但也是由于一般的会计人员只能进去,不能出来,水平高者认为资金调配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平庸之辈则成为拜金主义者。顾准是中国会计学的前辈,从他身上我看到了既能进去又能出来的精神。

  《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读后感(三):对书本思想的整理和浅析

  这本书可以作摘记的地方很多,文字间作者思考的东西太多,太深。最后一章“论孔子”其实还没看,但是迫不及待的一定要记下点什么,不然忘了就真可惜了。历史知识极其匮乏的我,在这本书中也找到了一些补充,尤其是西方史(不如说西方文化)的演化过程。

  什么叫希腊思想。与中国的“官史文化”相对的,思考宇宙问题、数学辩论修辞文法学等,这是他们的特色。辩论过程中力求语言的严谨,于是产生了逻辑。数学同样是对神秘主义的探索,对事物的“共相”分类,形成“理念世界”,是通过“理性”分析实在世界而达到的。所以我们口中的“理性”(理性主义),从中世纪开始,一直是把“理性”的威力上溯于上帝的。对上帝的实证过程,推动了希腊思想的发展,这在中国,是不可能发生的。中国的文化,无不与政治权威有关。即使是作为第一个在野思想家的孔子,强调的也只是“礼”而已。我推测,因为中国古代不存在政治上的阶级,所以没有人会有表达阶级愿望的可能性,科学的发展也就异常落后了。但是广义的说“科学”二字,如果西方发展的叫做实证科学,那么在这里蓬勃发展的,叫做人文科学。“理性主义”的最大好处,是推动人追求逻辑的一贯性,这是实证科学所必备的东西。

  最后谈谈科学与民主。民主的解释是多样的。有人解释为”说服的方法“。这就是说,说服者所持的意见永远是正确的,问题在于别人不理解它的正确性。那为什么说服者的意见是永远正确的呢?因为采取了”集中起来“的办法,集中了群众正确的意见。那怎么样”集中起来“呢?没有解释。这涉及到把谁放在前面的问题,把民主放在科学前面,因为民主能发展科学研究。每个时代都有统治性的学说或工艺制度,但唯有超越这种权威的探索和研究,才能保证继续进步。说到底,民主不过是方法,进步的方法。但这里有一种危险,人家把权威说成民主,恩赐一些”民主“,这是很难辨认的。相反,把科学精神当做前提,容许各种主张的斗争,这也就是哲学上多元主义的另一种说法。无论唯物唯心,理想经验,没有思想斗争,也就没有进步。再说一句,即使芸芸众生所期待的是安稳的生活,但变革总是会产生火花的,这就犹如去重新拼合不同的砖块,总会有石灰因摩擦而掉落的。

  现在人们谈论社会的种种,就犹如不谈万事万物的本质差异,却强调法律面前万物平等,不好好研习自己民族的文化,却说外国人都是野猴子一样。这种现象必然会有,但不必去争辩。斯大林说:“希特勒来了又去了,德国民族是永存的。”这句话同样适合于每个人。

  我还是最喜欢那段描述林语堂先生的话:见过蔑视其他国家文化的民族主义青蛙,见过蔑视中国文化的妄自菲薄的青蛙,难见懂得文化内涵和包容精神的人。所以坚决不能当那只青蛙。接触的越多,才发现,越有趣了。

  《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读后感(四):顾准先生提纲挈领的历史梳理

  从本书的背景来看,作者书中提到的一些结论其实并不准确。比如,顾先生认为1929年的大萧条不会再出现,因为美国这个“新殖民地”已经通过Monetary Policy和Fiscal Policy两大介入手段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周期问题。诸如此类。但先生提纲挈领的历史梳理,中西方比较,让人受益匪浅。

  没能细致的通篇全度,大致扫过后,以下观点印象较深:

  2. 穷根究底的宗教精神:梁启超写文评李鸿章时说道,中国没有宗教战争,没有那种认真的狂热,干什么都干得不像样。(这种狂热当然后面就有了,不过显然是被误导的狂热:自注)...清教徒移美,倔强的人们幸免于难的去开辟新天地。加入中国也有这样倔强的人们,大概就轮不到荷兰人占印尼,英国人占澳大利亚了.....希腊思想,是有教养的贵族静观世界为之出神的体系,它确实是: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然而他格物,他有一种穷究其究竟的笨憨态,他是从希腊工商业城邦的手工业对客观事物的“变革‘中精炼出来。它以笨人的穷究其究竟的精神,企图从日常生活中找出一条理解宇宙奥秘的道路出来......只不过那种”和尚“是研究科学,写哲学著作的”和尚“。入了空门,精研几何,逻辑,天文,皇帝老子也管你不着。中国,除了伦常礼教,没有学问,专心知识,查究宇宙秘密不是出路,要逃避王权,只好走老庄禅佛一路....范文澜痛抵宗教,却不知,与宗教伴随一起生长的有唯理主义,这是宗教精神,固然窒息科学,也培育科学。中国有不成系统的经验主义,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技艺传统,.....中国有原始的辩证法,但中国人太聪明,懒得穷根究底,所以发展不出什么有系统的辩证法来....科学与民主,是舶来品。中国的传统思想,没有产生出科学与民主。如果探究一下中国文化的渊源于更具,也可以断定,中国产生不出科学与民主来。

  还有很多章节有待细读。

  《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读后感(五):半路出家

  说半路出家,是指治学的方向。

  不同于王夫之、顾炎武、梁启超,顾是感觉到自己所接受的解释框架支离破碎、不足以解释自己所身处的世界,所以才打算拒绝一切,从东西方文明的源头开始追溯——这一点也颇似笛卡尔。但他的学养确实太浅浮(会计是技能),没有王、顾、梁有儒学涵养,也没有笛卡尔有经院哲学底子,不能使自己信服地对世界做出判断,所以只能从“经验主义”出发,先各来汲取一些。

  这是不是注定了他最后只能回归“经验主义”?

  笛卡尔和王、顾、梁的底子,都是以解释全部世界为旨归的传统的学问。所以,如果一个人经过现代学科(技能)训练后才与顾发出同样的疑问,顾这种半路出家的模式无疑是一盏、也是唯一的一盏明灯。

  但最好(如果以对全部世界的把握为“好”)的当然还是从一开始就不要接受现代学科(技能)训练。。。

  虽然顾留下了让人唏嘘的结局,但还是有不少人渡劫了,所以这条路倒也走得通,而且既然有人走通了,就不会放任这条弯路继续弯着——算是好消息。

  最后,虽然所有人都要对顾的悲惨命运唏嘘一番,但如果陈敏之的后记可信,我们后人应该替顾惋惜、因为他自己也一定惋惜,早年失学为生计所迫做了多少无谓的事,和多少无谓的人周旋,却没有早早发现自己的支离破碎。

  《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读后感(六):绽放经验主义之花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和《希腊城邦制度》是一个脉络下来相辅相成的。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实际上孕育了古希腊文化中科学、民主的基因,进而影响到西方文化中的经验科学以及共和自治等精神的形成。所以,这两本书可以放到一起看一看。

  《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读后感(七):书名叫西方哲学通史笔记更为合适吧

  《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是70年代初写的,当中经历了顾准从一个“理想主义”者到怀疑信仰的阶段。台湾书林出版社出版。

  原本以为会充满着浓厚的意识形态,观点在当下失去理解语境。其实没有,即使40年后依然经得起推敲,被盛极而被时间大浪淘尽的意识形态丝毫没有在他的思想中留下痕迹。

  看了两章后,拿出了08年买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通俗阅读,罗素也是大家,但理解自己缺乏文化背景的历史总是难的,当年囫囵吞枣消化艰辛,顾准举重若轻的解读可以作为提纲挈领的讲义,“原来如此”。

  补课中,哲学的书08到10年买了不少,当时我对未知世界是有多旺盛的沟通欲啊。

  《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读后感(八):顾准---侠之大者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儒和侠,内里其实是相通的,都是现有秩序的挑战者吧,一个用思考,结为书,一个用行动,受到底层人民的喜爱。

  =========================

  顾准的思考,有些已经实现,有些现在看起来也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对于我这种从小受正统教育的人,越看越是心惊肉跳。关于民主,关于经济,关于辩证法,关于历史。即使现在在论坛上,多数也是被和谐的内容吧。

  他有些话写的很愤慨,大部分确实理性的,对于一个早年参加革命,后来参与经济建设的实干者,他最大程度避免了空谈。提出的对策也是可行性很大。

  ==========================

  只说这个人。

  我查了百度,看着那张再平常不过的脸,微笑着,长的很像身边的一些叔叔,同学,没有丝毫超常智慧的样子。有的,也是自古文人的悲悯之心,不能放弃的。

  我相信人性的共通之处,可也知道,人,到底是不同的。

  他坦承,永远没办法像尊敬一个教授一样尊敬一个清洁工。

  ==========================

  他只是个平常人,思想也受当时的局限,情感也受理智的压制。

  他只是坚持了一些自己认为对的,持续的走了下去。

  独立思考,坚持追求,心怀国家。

  =========================

  有很多小时候认为崇高的事情未必是错的,只是见过太多人告诉你那是错的,是不现实的。

  他死之前说,要花十年的时间细细比较中西方思想的脉络发展,花了两年时间,命运却宣告了终结。

  =========================

  我多幸运,还有好多个十年。

  多幸运,

  在成长的路上,遇见了顾准。

  ==========================

  他的学生,吴敬琏,大力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的改革。

  ============================

  不过代代如此,总有这些人。

  听人说,真实的,所谓侠,只存于春秋,其后早就灭了风骨。

  那又何妨呢,

  千秋文人武侠梦。

  永远在梦中,心中。

  ,很乱的一些感慨,已经慢慢过了会狂喜欢一个人,认为他什么都对都好的年龄。喜欢多数是因为他的理性,他的思想。但这个人,总是让我忍不住想起喜欢的一些东西,侠义,坚持,这些美好的字眼,大概也已经印到骨子里。

  但若只从这些看这本书,实在浪费了些。

  求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