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王石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王石说读后感10篇

2017-12-07 20:0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王石说读后感10篇

  《王石说》是一本由王石 / 时代纪录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石说》读后感(一):王石:灰色时代里的金色阳光

  王石身上有锡伯族的基因,他明显的保留了游牧民族的野性,又兼具军人的坚毅

  目前处于中国企业权力顶层是第一代创业家,大都没有经过正规的高校教育和商业训练,他们的同志就是细换

  但是就是这杨一帮泥腿子、铁匠、司机等这样一群小人物成就了这个商业时代,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一往无前精神是他们企业的永远财富

  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原来的温情式的管理势必要淘汰

  优秀企业家要懂得“离场”。

  而现在的王石身上所具有的企业家精神已闪烁着人性责任的光辉。

  《王石说》读后感(二):一开始只是好奇,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开始真的只是好奇,或者是不理解为什么王石会去登山(一项危险的事情),只是单纯的想知道一下是什么动力使他前行。

  可是当我看到第四页的时候我就已经有了收获,不是我有了答案了,而是突然明白在我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书上有句话是这样的:给自己留了后路相当于是劝自己不要全力以赴。很多时候我就是没有这样的觉悟,在事后总觉的自己没有尽最大的力,而且旁边的人总是会说“你已经很努力了”,可是很多时候就会因为这样留下遗憾的。书中还有很多让我豁然开朗的地方,因为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很多理念和观点都很赞同,而且王石先生将这些付诸于行动并一直坚持着。

  这本只有200页的书涵盖了很多东西,或者该说王石的生命里包含了很多东西。有运动、环保、慈善、生活态度人生哲学、对于生命的思考、自我的完善。。。我看了一遍只记得这么些,而且感悟的也不深。我还会重新再看几遍,我觉得有收获,而且不是单指某一方面,单单某一点。我觉得自己的想法和理念在王石那里找到了共鸣;但他却是在不同的高度,可以从他那里得到引导。 我觉得像是没有被污染的水在听蒸馏水讲述自己的生活态度与观点。

  无论来自哪个领域的人,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我觉得在王石讲述自己的时候我们都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挺适合像我这样20来岁的人去看,然后去思考的,努力在自己的生命里去实践。

  《王石说》读后感(三):我不是英雄

  “我不是英雄。这不是谦虚。”王石下山后,我已经听他多次这样强调。“2003年,在珠峰北坡,中国境内一侧,(和我们)类似的登山队一共有27支队伍,南坡尼泊尔一侧有35支队伍。”   50年来,以往有1000多人登顶珠峰,但是其中汉族人士只有12名,其中只有6名是内地的,其他5名是台湾的,一名是香港的。王石颇为动容地说,“以我们中国的十多亿人口以及邻近珠峰来说,我们登顶的比例实在是太少了,去年有一个和尚,一个人独自登顶珠峰,美国也有一个盲人到达了顶峰。所以大家不要把登珠峰看作是很神圣的。我相信今年夏天这次登山,就有几十个人登上去了,但只有中国队员受到了这样的殊荣。”

  《王石说》读后感(四):无限风光在险峰

  首先,要感谢蓝狮子将此书寄给远方的我,还很细心的在我收到后不久,编辑亲自给我打电话询问我是否收到了此书,感动常在。接下来谈谈此书,谈谈王石。很早就听说过王石的大名,但是对其人格并不是很了解,在看了由“小撒”办的一起节目之后,对他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逐渐对他产生了兴趣。正在此时,有幸能够读到这本书。

  无限风光在险峰。王石站在了世界的最高峰,更是站在了人生的高峰。他去过的地方,他的经历我无法去实践,因为我没那么多的时间和金钱,可是他的人生经验,很是值得去学习。他的一些想问题的方式,一些说话的方式都构成了他人格魅力的要素。

  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也许永远都不会做。王石说唤起了我内心旅行的冲动,完成未完成的愿望,路就在脚下,目标就在前方。

  世界需要你我的呵护。乞力马扎罗的雪,已渐渐融化了,在人类与自然地抗衡中,人类真的赢了吗?在破坏大自然的同时,受伤的却是人类自己。珍惜,珍重。

  《王石说》读后感(五):来,来看这个老男人的折腾吧

  中国古语讲“老而不死是为贼”,年纪大了多半都没什么开拓进取精神,无非养猫逗狗,摆弄花草,这是好的,还有那歹毒的,就一心钻在了《厚黑学》《三国演义》《葵花宝典》之类,装出些老谋深算的劲头,向小辈们传授些机关权术。

  这怕是中国充斥了阴狠歹毒的一个重要原因,年轻人不学好,多半是坏老头们撺掇的。

  知道这个,也就能明白,为啥王石同志总在写些与他深度不相符的书,我们仍然要支持,因为这老头整明白了,他做企业,登山,关注生态环保,出国留学,每一样都生机勃勃,都奋发向上,一行一止都像个爷们似的,掷地有声。他的身上展现出了我们这个社会少有的男性力量。

  《王石说》读后感(六):创业者是企业的灵魂

  创业者是企业的灵魂,其言行气质会影响一个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十几年甚至上百年。王石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万科也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情节的企业。在2011年致股东的年报中,一以贯之的人文气息和理想主义情怀,公司战略中万科特别强调了“小型化和装修房”的方向。这与其说对对股东的汇报,不如说是向同行的呼吁。在地产行业领先企业中,万科的平均户型可能是最小的,也可能最先实现基本装修交房的企业,在这背后有着怎么样的价值判断呢?

  在王石的新书《王石说》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登山以来对环境与人类的思考,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万科的小户型战略源自于企业理想而非商业考量。在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有效合理地利用土地,才能满足更多的家庭的居住要求。相对于客户个人装修,企业装修在采购和质量控制上都要有优势,重要的是企业集中装修产生的垃圾远小于分散装修,更有利于节能环保。从万科公司的战略选择就会明白这是一家令人尊敬的企业,万科的选择是建立在王石和万科人对环境和人类负责的基础之上。

  《王石说》读后感(七):没有男人生来就让人喜欢

  作者:吴晓波(财经作家,上海交通大学EMBA课程教授,“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常年从事公司研究)

  “就身体来讲,我几乎‘浑身是病’—我当兵打枪是用左眼,因为右眼视网膜严重脱落,我有长期的鼻窦炎、中耳炎、偏头痛、慢性气管炎……我在去西藏登山之前腰椎有个血管瘤,压迫到我的左腿神经,晚上痛得吃止痛片都睡不着觉。医生的诊断,几乎宣布我必须坐轮椅了,随时可能瘫痪。”

  很多年后的今天,王石在一本即将出版的书里,不动声色地告诉读者。今天,我在读这本书的样书。

  现在,他敢这样写了,放在10年前,这200来个字足以让万科的股票连续跌停个三五天。

  也就在10年前,我还真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病人”王石》。我发现这个秘密是源于一个细节—当时,还没有博客或微博,王石在万科网站上开了一个“王石Online”,在首页的第一行,他引用哈维尔的一句话:病人比健康人更懂得什么是健康,承认人生有许多虚假意义的人,更能寻找人生的信念

  就是在这句话里我找到了“隐蔽中的王石”。当然,我当时是从一个商业观察者的角度去解读的,我写道:王石好象有着一种很深重的“病人情结”,他把万科当成了“病人”,它超速长大青春激荡,病疾不断,常常莫名发作,因而必须时时警觉,日日维新;王石把房地产业当成了“病人”,它暴利惊人,游戏诡异,充斥着令人迷失的金色陷阱,因而必须让欲望遏制,令心智清明;王石把他自己当成了“病人”,在没有约束、众星捧月中又有多少人能找到自我?王石把这个时代也当成了“病人”,物欲横流,价值多元,到底什么是人们真正的渴望?

  现在看来,他那时还真的有病,而且病得不轻。

  这个人在30岁之前一直不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34岁才创办自己的企业;40多岁的时候,做出了一个涉足10多个行业的泡沫型大公司;50岁以后因为喜欢登山成了企业界最出名的“不务正业者”;57岁的时候因一篇博客差点成“全民公贼”;即便到今天,他把企业做到了行业内全球营业收入第一,但他的“城市住宅运营商”模式仍然遭到种种质疑。

  人生的过程,大抵而言,就是一个加包袱和卸包袱的过程。年轻的时候,我们学习很多的东西,把自己装得满满的,甚至生怕漏掉了什么精彩。当你的人生被各种知识、物质和欲望填满之后,你日渐觉得沉重,你的身体“营养过剩”,你的灵魂不堪重负。然后,你试着做减法,开始卸下。

  装进去的时候,很辛苦,卸下来的时候,不但辛苦,而且痛苦是的,每一个人都好像活在苏珊·桑塔格所谓的“疾病的隐喻”中。不同的是,有人选择逃避,有人选择倾诉,有人则选择建设。

  2009年8月,王石接受台湾TVBS的专访,他对记者说:“哦,你会发现,原来人穷的时候反而烦恼是最少的。因为人穷的时候烦恼很简单,就是想办法让自己不穷;但是人不穷的时候,你会发现人有很多想法,你就开始动摇了。你会想,这样的奋斗到底为了什么?”

  这样的疑惑,也许比身体的病痛、企业的危机更加深刻。于是在这些年里,王石谈的更多的是责任、环保、公益,以及“不行贿”的可能性。

  在这个意义上,归根到底,王石是个企业家。

  如果有人问登山家,你为什么去登山?登山家说,因为山在那里。如果你问王石,你为什么去登山?王石说,我登山,是为了回来。登山家追求的是“快感的过程”;企业家追求的是“好的结果”。结果,既是人的变化,更是世界的改变

  归根到底,王石是一个有病的、充满了缺点的男人。没有一个男人生来是让人喜欢的,即便王石或陈冠希,他只是要做他自己。

  《王石说》读后感(八):非常不错

  本书中所有资料均来自第一现场的真实故事

  这其中包括登珠峰、飞滑翔、竞帆船等生活场景,也包括了拐点论、捐款门、游学哈佛等企业事件。3年中,我们积累了10万分钟的影像素材,800万字的视频文字场记。经过吴晓波团队共同整理、汇集成此2册。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以王石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家们正在创造着一段史无前例的中国历史,这里有激动人心的变革与成绩,也有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和责任。

  而时代纪录这间公司的责任就是记录下他们的努力,他们所创造的先导价值,通过纪录片,希望可以在一个尽可能长的时间里赢得尊重的掌声,传递一些鼓舞人心的力量。

  纪录片的其中一个魅力就在于,时间是你的朋友。那些看似枯燥的每天重复的努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就会出现一些你意想不到的光芒。

  《王石说》读后感(九):读《王石说——影响我人生的进与退》

  只是偶尔在网上看到了申请试读的活动,对王石并不怎么了解,万科是不是最好的房地产企业不清楚,但在我眼中一定是品牌效应做的最好的一个。

  看了简介之后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他喜欢各种折腾,登山、赛艇,都是很令我向往的活动。放假前尝试着发了申请的邮件,也不知道申请理由应该写点什么,其实看一本书是不需要理由的吧~顺手贴上了豆瓣的链接,没想到成为了选中的理由。其实爱旅游只是想让自己的生活不至于那么一成不变,希望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有不同的体验,然后慢慢发觉原来旅行是会上瘾的,心在路上,原来期待着下一次出发。

  长假自然又去旅行了,没想到回到家后发觉书已经放在了书桌上,太谢谢小编了。

  总体来说算是一本自传性质的书,由于是口述的整理,所以非常的口语化,语言简单朴实,是可以一口气读完。

  谈不上有很多收获,感觉只是在听一位老人絮絮叨叨地讲着自己的故事(也许并不能称为老人,他甚至有着比大多数年轻人更加年轻的心态),有一些情节在书中重复了多次,他想做的只是分享,而非将自己的思想理念灌输于你。

  而书中最让我引起共鸣的就是他们的环保公益组织叫“阿拉善”,居然就是我这次长假去的地方,之前很多人都很惊讶于为什么我跑去内蒙古看沙漠,在他们的印象中内蒙古应该就是广袤无垠的草原,看了书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阿拉善正是沙尘暴的一个重要源头,突然觉得其实环保真的就在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中,对阿拉善巴丹吉林沙漠有了一种特殊的莫名的感觉。

  特别喜欢书里附着的照片,热爱登山、赛艇这类接触阳光运动的王石黑黑瘦瘦,几乎难以想象这是一个企业家的形象,而大部分的照片都不是摆拍,有些是抓拍,有些可能是偷拍,却呈现出一个最真实自然的王石。

  也许看这本书不会像其他励志书籍那样给予人一种热血,但却能让人有那么一点点的感悟,在忙碌之余去思考一下下自己的生活方式~

  《王石说》读后感(十):我不是英雄

  “我不是英雄。这不是谦虚。”王石下山后,我已经听他多次这样强调。“2003年,在珠峰北坡,中国境内一侧,(和我们)类似的登山队一共有27支队伍,南坡尼泊尔一侧有35支队伍。”   50年来,以往有1000多人登顶珠峰,但是其中汉族人士只有12名,其中只有6名是内地的,其他5名是台湾的,一名是香港的。王石颇为动容地说,“以我们中国的十多亿人口以及邻近珠峰来说,我们登顶的比例实在是太少了,去年有一个和尚,一个人独自登顶珠峰,美国也有一个盲人到达了顶峰。所以大家不要把登珠峰看作是很神圣的。我相信今年夏天这次登山,就有几十个人登上去了,但只有中国队员受到了这样的殊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王石说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