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夜色温柔》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夜色温柔》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10 20:1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夜色温柔》经典读后感10篇

  《夜色温柔》是一本由[美]F·S·菲茨杰拉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4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夜色温柔》读后感(一):谁的夜色温柔

  去年,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大为热映,因为电影的缘故,我对原著作者菲兹杰拉德(Scott Fitzgerald)产生了兴趣,于是选择读了他的一本长篇小说《夜色温柔》(Tender is the Night)。

  事实证明,读这本书是一个颇为纠结的过程,初读之下,甚是觉得小说叙事线索不明,人物众多,颇为混乱。尤其是对比《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的确要难读不少。这中间几次都想要半途而止。耐着性子读完,却觉得庆幸,这本耗费菲兹杰拉德将近十年时光的小说,不论从小说的结构尝试还是内容记叙上,都带给我不少启迪

  《夜色温柔》是菲兹杰拉德最后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全书共分为三部,故事发生在欧洲,但表现的却是美国“爵士时代”的生活场景,展现了美国青年迪克·戴弗的迷惘和美国梦的破碎。和盖茨比一样,出生寒微但才华横溢的迪克充满理想主义色彩。作为心理医生,他和患病的贵族小姐尼科尔有着半是精神依赖半是爱情婚姻享受着妻子的家族带来的上层社会安逸生活和与之同时的精神压力,他渐渐丢失了自己想成为优秀心理医生的理想。他爱上了电影明星年轻的萝丝·玛丽,而妻子尼科尔在他的照料下病渐渐好转,爱上了没有政治信仰,金钱至上的汤米。婚姻破裂,萝丝·玛丽也抛弃了他。迪克心灰意冷,告别了上层社会的虚伪生活,回到美国的一个小镇,行医度过余生,行踪成迷。迪克和盖茨比一样,受着上层社会金钱名利的诱惑,在经历过梦幻迷惘的上流社会生活后,又被无情抛弃,美国梦破碎,精神一步步崩溃。

  就故事的情节而言,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彩之处。值得注意的,反倒是作者对故事的叙述方式。小说的三个部分,讲了不同阶段的故事,也用了不同人的视角。

  第一部里,主要是从萝丝·玛丽的视角出发。刚刚主演了电影《老爸的女儿》,18岁的萝丝·玛丽来到欧洲的海滨度假,在海滩上结识了戴弗夫妇。戴弗夫妇是这里最迷人的一对,他们的翩翩风度和优雅做派使得他们成为上流社会的代表。萝丝玛丽刚刚成名,涉世未深,“母亲是她最好的朋友”,凡事都要母亲“尽心尽力指点她”。当她遇到海滩上的美国人,不由得被他们的老练、成熟与温柔而富贵的情感完全折服,“我爱他爱得要命……他已经结婚了,我还是喜欢他……”年轻单纯的萝丝·玛丽被迪克的风度深深吸引,不顾一切地向迪克示爱,并主动要求委身于他。向他表露了自己热烈的情感。而迪克也渐渐沉浸在她的美貌中。

  第一部中,可以说并没有什么情节的发展,主要是描写了一场场派对宴会,一次次购物交际中萝丝·玛丽的情感心理变化。第一部里设置了一个悬念,在戴弗夫妇举办的晚宴中,麦基斯科夫人在盥洗室发现了令人吃惊的秘密,她急于把它告诉给其他客人,但这时汤米站起来阻止了她。那个夜晚究竟发生了什么,由于受限于萝丝·玛丽的视角,读者也和她一样,带着巨大的疑问而无法知道,所以情节看起来都是那么莫名其妙,莫名其妙的决斗,莫名其妙的死亡(黑人部分)。而在第一部的结尾,萝丝·玛丽看见了在卫生间里发狂的尼科尔,才知道原来看起来完美优雅的尼科尔患有间歇性的焦虑症。菲茨杰拉德以萝斯玛丽来做第一部的聚焦人物就是为了达到戏剧效果。但中间出现的人物众多而纷杂,故事的描写可谓糟糕,情节交代不清,让读者总有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这也正是此书刚刚问世之时受到批评家猛烈抨击的原因。

  第二部,时间跳转到六年前,先以倒叙开局, 叙述有关迪克与尼科尔 1917 年至 1919 年期间在瑞士苏黎世初恋时的情况。彼时年轻的迪克医生偶然结识了因被父亲占有而患上精神病的贵族小姐尼科尔。他们冲破层层阻力终于结为夫妻。迪克想以真诚的爱来拯救尼科尔。因为他的自我献身精神,上流社会暂时接纳了他,他不仅放弃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全身心地照料尼科尔,还强迫自己去适应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尽量符合上流社会的生活标准。但在尼科尔的家人看来,迪克只是一个医生,一个他们雇佣的医生;迪克同尼科尔的婚姻也只是一场交易。因此,迪克照料尼科尔只是在尽他的职责,做他应做的事。第二部里,作者用尼科尔长达数页的内心独白向读者展示迪克夫妇长达六年的恩恩怨怨。

  第三部描述迪克因酗酒而被迫脱离与朋友合开的诊所; 继而是迪克夫妇在德国、法国的旅游度假生活; 最后是他们在法国的里维埃拉沙滩彻底分手, 与小说开局形成照应。

  整个三个部分彼此间联系并不紧密,而且总容易给初读的人十分混乱松散的感觉。这也正是读的过程中我几次想要放弃的原因。然而读完整部作品,细细想来,每个部分之间却是互相影响,彼此印证的。

  小说充满着倾颓的气息,细节上有着浪漫主义的特征。无论是迪克对萝丝玛丽感情的描写,还是迪克和尼科尔之间颇带着古典主义情怀的感情,都透着一股浪漫主义的抒情意味,作者一次次把笔触转向郁郁葱葱层峦叠翠的花园,转向迷蒙温柔的夜色,转向金黄色的沙滩。甚至小说的名字:“夜色温柔”也带着浓浓的象征气息。它来源于英国诗人济慈《夜莺颂》:

  我已经和你在一起!

  夜色如此温柔,

  而这里却没有什么光亮,

  除了一线天光被习习微风吹过,

  幽暗的绿荫和苔藓斑驳的曲径。

  这本书的写法,颇有些意识流的影子。没有中心人物,没有中心事件,大量事物的细节描写,故事套故事,描写众多人物事件的意识流写作技巧。书中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一大堆和主要情节无甚关联的人物,尤其是在第一部里,连着墨最多的萝丝玛丽也竟是整个故事的“陌生人”。大段大段人物内心的描写,展现出各自的纠结。

  然而形成这一切的基础,正是菲兹杰拉德对人物内心的真实把握,而这种把握,则是来源于他的亲身经历。他之所以能把迪克,尼科尔,萝丝玛丽的心理独白写的如此到位,就是因为他自己就是现实生活中的迪克。这本小说,带着明显的自传意味。作者花了将近十年时光,写了迪克十年间的故事,这十年也正是菲兹杰拉德自己的故事。这位风度洒脱、气质典雅、前程远大的精神病医生的情感生活及其时运的起落,折射出了作者本人文名的鹊起跌落及个人生活、家庭事业的颓败。成名后的菲兹杰拉德旅居巴黎,因为挥霍拜金而又有精神疾病的妻子不得不屈从于金钱,一度去好莱坞写剧本挣钱维持生计,精神崩溃,终日酗酒,无法创作。染上肺病,后死于心脏病,年仅44岁。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部奇怪的小说,初读时觉得混乱不堪,难以下咽,而下肚之后却满嘴回甘,意犹未尽。倘若是过个几年再来重读,应当会有比现在更加深刻的感悟。在那些细致的纠结的心理独白里,会找到更多的共鸣。

  《夜色温柔》读后感(二):对比一下汤新楣和主万的翻译,看看谁垃圾一点

  看过原著,最近因为写一篇关于翻译的论文,就想到拿两个中文译本比较一下。主万的翻译受到很多读者诟病了吧,可是有许多地方他比汤新楣翻译的好的太多。之前还见有人夸汤新楣的翻译呢,不知道那位读者怎么想的。下面准备打脸,上原文和译文的对比:(前为主万译,后为汤译)

  1) “something tells me we’re not going to like this place.” (page 4)

  “有种感觉让我觉得,我们不会喜欢这个地方。”

  “我有预感,咱们不会喜欢这个地方的。”

  这句确实是汤处理得好,主万的“有种感觉让我觉得”就是典型的翻译腔了。

  “I wish I had a cigarette,”said McKisco calmly. “That’s more important to me just now.” (page 11)

  “我要是有支烟就好了,”麦基斯科平静地说。“眼下,对我来说这更重要。”

  “我但愿现在有根香烟,”麦吉斯哥平静地说,“这对我现在比较重要。”

  这句汤译就很生硬了,也是拘泥于原文虚拟语气的翻译腔,而且“但愿现在”不是中文的正常表达,起码不是口语表达。

  “If you’re in love it ought to make you happy. You ought to laugh.” (page 25)

  “要是你在恋爱,这应该使你感到快乐。你应该笑。”

  “如果你恋爱上了,那应该使你高兴。你应该笑。”

  两个译文都很失败。这里的背景是Rosemary在海滩上对Dick一见钟情,然而两人并没有恋爱,而且后面的“使你感到快乐”“使你高兴”“你应该笑”都是对原文亦步亦趋的模仿,读着很不自然。

  “I’m just going to drink this one glass.” She felt some necessity for it. Dick drank, not too much, but he drank, and perhaps it would bring her closer to him, be a part of the equipment for what she had to do. She drank it quickly, choked and then said, “Besides, yesterday was my birthday—I was eighteen.” (page 70)

  “我就喝这一杯。”她觉得自己非得喝点儿酒。迪克喝了点儿酒,并不太多,但他喝了,也许酒能使她更接近他一点儿,而且也为她必须要干的事做些准备。她喝得很快,结果呛住了,随后又说,“还有,昨天是我的生日——我十八岁了。”

  “我只喝这一杯。”她觉得有喝这杯酒的必要。狄克喝酒,喝得不太多,可是他喝,这也许会使她能更接近他些,成为她必得干的事的道具。她喝得很快,呛住了,然后说,“而且,昨天是我生日——我十八岁了。”

  这个例子相当精彩,可以看出两位译者的语言功力孰深孰浅。很明显,主万要高出汤不少。(我并不喜欢主万,这是客观分析)汤译相当生硬,“狄克喝酒,喝得不太多,可是他喝”“成为她必得干的事的道具”,我不知道哪个正常一点的作者能写出这种句子。“有......的必要”“道具”“而且”都是硬译,读来很不自然(嘿,幸好汤没把equipment译成“装备”,汤英语不够好也没认真查词典,否则不会以为“equipment”只有“道具”“装备”的意思),相比之下主万的译文就纯熟太多了。

  论文还在写作当中,也许之后还会更新。

  《夜色温柔》读后感(三):都怪他那倒霉媳妇,这本书才值得一看

  挺现实的一本伪自传小说,下篇最吸引我。夫妻两明知道在道德上不应偷情,却还是因惰于维持目前毫无激情的婚姻关系,且享受当下爱情带来的新鲜刺激,选择了默认对方的拈花惹草,最终到底还是分离了。

  明明中篇Nicole是会因为丈夫和RoseMary眉来眼去而醋意大发,明明心里明白换了一个Tommy最终也改变不了之后同样套路、激情不再的婚姻状况,却还是选择抛弃了Dick。

  其个种原因,不过是Dick身价太低。他的财产配不上她日益增值的个人产业,他的举止行为让她们家蒙羞。换做一般人看到,顶多是唠叨片会之后无视就行了,反正他那么小,那么微不足道。但在Nicole这样的贵族小姐眼里,他是影响她们家上流地位的一颗不可忽视的苍蝇屎,必须除去。而除去的时间取决于她的玩乐劲,新鲜劲过去之日,即原形毕露之时。

  《夜色温柔》读后感(四):勇往直前又畏手畏脚

  菲茨杰拉德写的小说都是既骄傲又卑微、即勇往直前又畏手畏脚。

  读完之后觉得深深的无力感,迪克和盖茨比一样,都是贫寒出身、有才华迷茫成为一个“失败者”。

  自传体小说、爵士时代的幻灭

  能感受到他的文采、对于浮华世界的描述信手拈来、深刻道理也能在浅显易懂中看出

  不是文科专业以及很烂的翻译并不能让我体会到文字技巧 希望以后跪读英文版时可以有不一样的体会

  前文人物繁多、铺垫兀杂,但后文却能深深吸引我一口气读完,回味之后有种深深的无力、迷茫感

  看了豆瓣解析,慢慢回想迪克从一个穷小伙-有天赋才华的高校小帅哥-出版几本不错书籍的精神病专家-深受赏识-和nikor结婚-人见人爱、八面玲珑-酒鬼、和警察打架、突兀、没有文学成就-隐匿一生

  全文有铺垫 有对应

  就像海明威说的,菲茨杰拉德的才华就像蝴蝶翅膀上的斑纹,当飞行时并没有珍惜,直到翅膀折断时才知道惋惜

  《夜色温柔》读后感(五):夜色温柔

  觉得我2017年第一本就给自己选了一本 不结合时代作者背景就理解不透 晦涩又很长篇 翻译还不尽如人意的小说

  还不是因为是村上脑残粉

  刚开始几乎是耐着性子看完的

  可是每次合上书之后 又总能不自觉的想到人物的纠结内心

  几乎是又爱又恨读完了全篇

  嗯 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相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写出了虚无心碎不可逾越的阶级地位鸿沟

  夜色温柔就是写出了菲茨杰拉德对人生最后的纠纠缠缠的无可奈何

  觉得有人说的很对

  菲茨杰拉德最擅长写这种又希望又绝望又骄傲又卑微又上进又堕落的东西。'

  一个有才华的人 沉迷人际沉迷吹捧 过度忠于自己情感 又不知道怎么守护

  沦为众生 过完一生

  嗯 写完 终于知道为什么说 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的自传

  《夜色温柔》读后感(六):偽裝成隨筆的血腥,夜色如何溫柔?

  以費茲傑羅筆觸這般駭人的細膩,故本書實在不是能以某種概化敘述便交代。

  以下是個人邊讀邊做的紀錄:

  1.

  露絲瑪莉對狄維的愛是看不見狄維的。狄維那些看似渾然天成的遺世感,並非忠於自我,而是經過不斷計算後的平衡點;是社會化的。只是露絲瑪莉太少了;少,也少。

  2.

  露絲瑪莉看見布雷迪拍片想起了好萊塢的親切感,而這僅僅是因為片場的相似。可是布雷迪是唾棄好萊塢的。

  3.

  花叢中有密密芒芒,恍如一片粉紅雲的芍藥,黑色和褐色的鬱金香,嬌弱紫莖的玫瑰花,花瓣透明,宛如糖果店櫥窗裡的糖製假花──後來彷彿繁花不再燦爛了,便突然在空中散開,潮濕的石磴通到地下五呎處。p,30

  所有的絢爛,卻不過是糖製假花。亦即,眼見不為憑,事物的面向終究在辯證以後凋零;不論是時間抑或空間的。

  4.

  露絲瑪莉在想狄安娜別墅是世界的中心。在這樣一個地方,一定會發生不得了的大事。p,34

  這話說得不飽和,灰度的,和哈利波特般的說理性可不相同。

  5.

  兩人的對白填補了一個空檔,露絲瑪莉的直覺是應該有人說些圓場的話,但是狄克並未試圖拆散後來這些人所形成的小組,甚至不去化解麥吉斯哥太太那種蔑笑人的氣焰。他不解決這社交問題,因為他知道這問題並不重要,而且自然而然會消滅。他要留到客人感覺到歡樂高興,可以作更大努力的更適當時刻,才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p,35

  這真是太驚人了!這就是我平時所見到的景象,只是我無法像狄克那樣駕輕就熟;那是需要天賦,或者世紀後的。

  6.

  她從他們的眼裡看出自己多美,便嫣然一笑感謝。p,66

  這是對妮珂之美,莫說最高度,至少是最現實的描寫;技術上來說,便是側寫;烘雲托月法。

  7.

  四點鐘了,露絲瑪莉不斷想到狄克正在旅館等著妮珂。妮珂必須趕快去,不能讓他等。露絲瑪莉暗自竊語,「妳為什麼還不去?」然後忽然說,「要是你不想去,就讓我去。」可是妮珂竟然還到一家舖子去買緊身上衣,不但替她倆買,還送瑪莉‧諾斯一件。買完之後,她似乎才想起那約會,於是忽然心不在焉地召喚一輛計程車。

  「再見,」妮珂說。「咱倆逛得挺有意思,是不是?」

  「非常有意思,」露絲瑪莉說。分手比她所想像的還要難,妮珂坐上車絕塵而去的時候,她整個人暗自抗議。p,70

  在這段文字裡,露絲瑪莉的心境變化大概就是:我是多麼羨慕妳,而妳卻對自己擁有的事物如此輕忽。如此歸納好像很簡單,然而,露絲瑪莉在這樣情緒下的變化卻是很細膩而具層次的。

  一開始,露絲瑪莉的「妳不去,就讓我去」幾乎是在趕妮珂離開此地。然而,妮珂不僅無動於衷,甚至變本加厲──不但替她倆買,還送瑪莉‧諾斯一件。這一句話,幾近嘲弄地昇華了逛街這件事。於是,到此為止,露絲瑪莉的平衡點拉至「妮珂必須離開」的極端處。

  然而,一旦妮珂真的離開,露絲瑪莉的反應卻是:暗自抗議。不得不說,費茲傑羅在每一個詞彙的選擇真是太細膩了。抗議那是要抗議的,卻是暗自;否則,不是太丟人了。

  此外,對於妮珂的描繪,那也是下了工筆的。緊身上衣,這個物件讓人不得不和接下來她要去的地方、去見的人連結在一起。畢竟,在有那麼多選擇的前提下,要說費茲傑羅選擇這個物件不是別有用心,那真是難以置信。似乎才想起了那個約會,於是心不在焉地召喚一輛計程車,這一段話的「似乎」、「忽然心不在焉」,可以說是相當精準;精準建立不精準這件事。意思也就是說,妮珂確實是「似乎」才想起,而似乎的意義正是:相對於實際,假的。至於後者「忽然」對我的慣性語法來說,應當是相對於「心不在焉」的。通常忽然想起的事,往往會是一句話的重點。然而,在這裡卻逆其道而行,像是要刻意強調妮珂對於這一件事情的輕忽程度。甚至,應該是妮珂要刻意強調自己輕忽此一事實;忽然是假,心不在焉亦是。焉指的是與狄克見面。於是,假裝心不在焉是從逛街一開始就一直在發生著的,自然也就無所謂忽不忽然了。

  8.

  要是狄克追加一句說他們現在遭受砲轟,她也會相信。她的愛情現在終於達到開始悶悶不樂。p,71

  她的愛情現在終於達到開始悶悶不樂,意即,她進入了單戀的熱戀期。

  9.

  「我不能在這裡兒戲,」他委實帶著歉意說。「銀線斷了,金碗碎了,這套雖是老化,然而像我這樣的浪漫主義者,卻真是不能自抑。」p,72

  狄克的浪漫幾乎像是黑色幽默的嘲諷。以讀者如我的角度來看。然而,我卻一點都不願意就這樣深深以為。我相信他的浪漫不能用簡單的故作深沉來解讀,我相信他是言有所衷的。就如同我對於林奕含的苦痛一般,不能兒戲,黃色笑話尤其。

  人類,不免就是受制於那點同理。

  10.

  那位田納西州少女忘掉憂愁,樂得很,甚至於以熱帶地方的熱情對狄克和阿貝開始拋媚眼,搔首弄姿地賣弄風騷。他們倆也溫和地戲弄她。p,74

  在此便不多說利用田納西少女自憂轉樂是否為了凸顯狄克的魅力,與先前舞會的社交形象呼應。這段話裡最令我動容的便是那句:溫和地戲弄她。戲弄亦溫和,那便是人類所言的君子。事實上,這血淋淋的展演「禮儀便是為了戲弄而存在」此一事實。說到底,禮儀本身就是從掩飾而出發。於是,沒有戲弄的話,又何來掩飾之必要。

  11.

  裡面是一片空虛的地方,門口由最身強力壯的護衛看守。也許是因為太空洞了,不得洩漏真相。p,88

  狄克之所以明白,那是因為他就是一個好演員。誠如前述,他的美,絕非渾然天成。

  12.

  狄克和露絲瑪莉面面相覷,心想只要他們倆在一起,可是科利斯不開竅。

  「我送你們到你們要去的地方,」他提議。「我住在路泰提亞飯店。」

  「我們送你。」

  「我送你比較方便,一點都不費事。」

  「我想還是我們送你比較好。」

  「可是──」科利斯開始說;後來終於明白,便開始過來跟露絲瑪莉討論何時再見她。

  他終於走掉,那雖然不重要,卻討人厭的第三者。p,89

  從「我送你們」到「我送你」,這是科利斯的本意;從「我們送你」到「我們送你」,也是露絲瑪莉的本意。但事實上,在英文上都是you,故這實屬翻譯的美意。

  那雖然不重要,卻討人厭的第三者。這是多麼刻薄的一句話。將人的存在壓扁了,再告知:即使如此微小存在,亦不可有。仿佛蚊蚋,亦若害蟲。然而露絲瑪莉對於狄克的愛意,使科利斯,確實如此。

  13.

  那石頭外殼所包圍住的似乎是未來,所以給人一種有觸電的震驚,一種絕對令人不安的感受,就像燕麥粥和大麻一起當早餐那樣離譜。p,90

  燕麥粥是日常,大麻是分外,兩者結合在一起,便是對比強烈的空間蒙太奇。這是一種不同意念的穿越,乃至於交流、碰撞,與衝突。

  14.

  「我的確愛你──這是事實,我不能更改。」這該是露絲瑪莉哭的時候了,所以她便用手帕捂者臉哭了一下。p,94

  這就是辯證,抑或是衝突,也可以是曖昧。我在這裡頭看見了禮教,看見了慣性;可以說是尊重,說是溫柔,卻也能譯作欺騙,視為強暴。

  最大最大的,可能還是要具體的說:該是哭的時候,所以便用手帕捂著臉哭了一下。這不就是一個好演員的表演嗎?

  15.

  兩人的身子歪到一起去,彷彿是計程車把他們晃到一塊的,她的乳房在她身上壓扁了,她的嘴又新又暖,成為彼此的共有物。他們一下子輕鬆的彷彿痛苦似的,停止想,停止看;兩人只是呼吸著,互相探索。他們都是在腦神經像一團鋼琴弦突然散開,像一把藤椅忽然爆裂後,來勢太猛稍微有點暈眩的灰暗溫和世界裡。那麼容易受傷那麼嬌嫩的神經一定是要跟別的神經連結在一起。

  對彼此互相懷存著勇敢的幻想,偉大的幻想,因此在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境界中其他的人類關係似乎不足輕重,他們倆都似乎異常天真無知到達了這境界,彷彿是一連串純粹的意外把他們一起弄到那裏去的,意外的事情那麼多,他們終於不得不斷定兩人命該是情侶。他們是清清白白到這個境界,或是表面上看來如此──絲毫沒有只是出於好奇,偷偷摸摸那一套花樣。p,94

  這是極其細膩的一段。細膩的是包含兩人的互動,合理化自己逾矩;逾矩是包含自己對於對方身體的,還有對於「其他的人類關係」的。其他的人類關係,亦即妮珂。因為其他的人類關係不足輕重,於是他們也就清清白白了。

  在技術上,第一段的「彷彿是計程車把他們晃到一塊的」,與第二段「彷彿是一連串純粹的意外把他們弄到那裏去的」可說是連成一氣,從具體事件反映了想法。意思是,他們或許真的因為前者的事件,揶揄地產生了後者的想法。

  16.

  「不能讓妮珂受折磨──她愛我,我也愛她,這妳是明白的。」

  她的確明白──這種不傷人心的事,她很明白。她知道戴弗夫婦相親相愛,因為它基本上推想是如此。不過她認為他倆的感情已經淡了,實在很像她自己和她母親的愛一樣。人一為外人花那麼多時間和精神,那豈不是表示內心情感不夠強烈嗎?p,95

  這種不傷人心的事,也就是禮貌的事,像她用手帕捂臉哭一樣。

  她知道戴弗夫婦相親相愛,卻是用推想而知,而且是「基本上」,於是也該有「實際上」了。實際上,那是個很生動的類比:露絲瑪莉之於母親,亦即狄克之於妮珂。用最暴力的形容即是,喜新厭舊。

  人一為外人花那麼多的時間和精神,那豈不是表示內心情感不夠強烈嗎?這句話是對的。然而,露絲瑪莉沒有想過的是,其實只要在禮貌之下,所有的奇感都不夠強烈。也就是說,如果足夠強烈,她何必試圖展現自己最美好的一面給狄克看見?何必哭泣,何必以手帕捂臉。她沒有想過人是脆弱的,總得依賴不斷地偽裝,不斷地互相偽裝看不見別人的偽裝。或者,她其實有發現,只是對於有關妮珂的部分,她不能寬容。

  17.

  露絲瑪莉則跑回房間去寫信給母親;她有點良心不安,因為她根本一點都不想念母親。p,96

  承襲著前面的邏輯,她的情感不夠強烈。然而,她對於自己的不夠強烈倒是很寬容──良心不安,只是有點。畢竟,她不像狄克放不下妮珂。

  18.

  露絲瑪莉一向認為他是循規蹈矩的楷模──他在這一帶躑躅街頭實在是越軌。可是狄克不得不幹出這種行為是一種內在現實的延伸。他是受內心驅使而來到這裡蹀躞或是呆站著,襯衣袖子不鬆不緊地套住他的手臂像機器上的套閥,他的衣領帶著彈性,套住他的脖子十分貼合,他的赤髮剪得不短不長恰到好處,手持個小公事包像個花花公子--就像從前有個人發現自己不由得不穿著粗麻衣站在費拉拉一所教室前懺悔一樣。狄克是在向一些沒忘記,沒經過告解赦罪,沒有淨化的事致敬。p,115

  恰到好處的一切,與越軌的行為,並置。狄克感覺外在是過去所遺留的痕跡;相對,內在是質變的當下。

  19.

  「進來!」她喊道,但是沒人答應,過了一會兒,她穿上了睡袍,過去開門。一個警察很有禮貌地招呼她,進了房門。p,122

  此人長得英俊,可是身上那股味兒可難聞。

  「你昨天晚上完全沒跟他在一起?」

  「沒有。」

  「我們逮到一個黑人。我們深信終於逮捕了那個黑人正身。」

  「憑良心說你講得我完全是一頭霧水。如果你說的是我們所認識的那位艾布拉罕‧諾斯先生,那麼,他昨晚如果在巴黎,我們一點都不知道。」

  警察點點頭,咂上他的上唇,雖然對妮科講得話深信無疑可是失望。

  「到底出了什麼事?」妮珂究問。

  他伸開手心,鼓開閉緊的嘴。他已經開始發現她姿色不錯,兩眼對她一閃一閃的。

  「你想知道什麼,夫人?夏天常有的事件。艾布拉罕‧諾斯先生被打劫了,他報了案,我們逮到了那個歹徒。艾布拉罕先生應該到局裡來認人並提出控訴。」

  妮珂把睡袍圍緊了些,很快把警察打發走。她覺得莫名其妙,洗了澡,穿好衣服。p,123

  這裡的衝突不僅隱而不發,且同時存於二處。

  首先是警察自身形象的衝突:從出場的第一印象「很有禮貌地招呼她」到接下來與妮珂產生了初步衝突,質變後的「此人長得英俊,可是身上那股為兒實在難聞」。最後「他已經開始發現她姿色不錯,兩眼對她一閃一閃的」這完全是本段關於警察形象另一層次上的描繪。即使是某意義上不可侵犯的執法者,依舊存在著人性。妮珂,畢竟是個不可多得的美女。

  再來,是妮珂與警察的雙重衝突:對於警察質疑妮珂窩藏諾斯,以及妮珂懷疑警察迷戀她的姿色。按理來說,警察應該始終保持原來的壓制形象。然而,就因為那段翻轉形象的描述,後來他說話的語氣全兩樣了;在讀者來看。原本在諾斯事件裡,警察是上風的;但在妮珂的姿色裡,妮珂又是上風的。於是,雙重道德互相制衡,使得妮珂隱而不發,只是將睡袍圍緊了些。

  20.

  狄克兩眼再從酒杯上再朝她們望去;他從她們一張張愉快的面容和全桌洋溢的尊嚴氣氛,看出美國比較老了,成熟了。那些前來憑弔的態度冷靜肅穆的女人,是前來憑弔自己的骨肉的,憑弔死而不可復生的人的──一時使餐廳顯得很美,狄克一時又坐在他父親的膝上,和摩斯貝騎馬,舊日的忠誠競相圍繞著他。他幾乎強自使自己恢復清醒,才回到同桌的兩個女伴旁邊,面對他所信賴的整個世界。

  ──我拉下窗簾,你介意嗎?p,128

  有時我們會在某一瞬間被眼前動人的所迷惑,產生一種超脫的幻覺。但往往事實是,那根本的問題從未解決;根本無法解決。

  狄克,心痛得幾乎心碎。

  21.

  妮珂的美和露絲瑪莉的美相比,一個是達文西筆下的女子,一個是畫插圖者畫出來的美女。狄克現在在雨中前進,向受到魔鬼誘惑似的,可是心裡又害怕,心頭出滿了許多男人的情慾,沒有一樣簡單得他能看清楚。

  狄克看她總不免有種失望的感覺,她要過了片刻才能響應她那毫無戒心的甜蜜微笑,她的身段恰到好處,剛好保證是含苞欲放。p,133

  達文西是藝術家,是曖昧的。插圖的美女,這話說清楚明白不過了;因為只是視覺上的美而已,故也只能用最視覺的語言來形容:美女。此外,雖然不知原文為何,但以中文中「插圖」的印象來說,相較「繪畫」不免又有一種俗義。於是加以狄克當下的心境總地來看,露絲瑪莉是俗,然而,長相卻不俗;妮珂像藝術品,美好的可以比做珍饈。然而,每天吃山珍海味的人,有時候也會想吃點垃圾食物換換口味。不過話又說回來,誠如露絲瑪莉這樣的垃圾食物,在常人眼裡看來也是過於奢侈了。

  22.

  因為他已經是寶貴的人才,在他身上投下的資本已經很多,被戰場上的子彈打死實在太可惜。p,145

  這段話確實完整地體現出人類慣用的統計語言,像是量化的秤。這不是資本主義的專利,而是從文明誕生的那一刻起,便伴隨而來的代價。

  23.

  啤酒廳和櫥窗裡都有五顏六色的海報,顯示出瑞士人在一九一四捍衛邊疆的決心,年輕的,年老的男子都充滿愛國情操。p,146

  這即是所謂的戲謔性,就像文字可以被調戲。

  24.

  他病癒的時候,人很累,除了官方信件以外,其他信件一蓋不覆,不久澳白河上的巴鎮總部那裏又有個威斯康辛來的電話接線生。十分活潑,他便把那女孩子暫時忘了。p,159

  才突然明白,是因為他總是把一些殘酷的是像理所當然班寫出,以至於我以為那些重的和輕的應是一樣,便以為自己看錯了。因為先知道狄克和妮珂結婚了,便以為他要寫的是美妙的邂逅、海誓的愛情;以為妮珂著急,狄克就得抱病回信。尤其是接著的對比描寫,以為是先抑後揚;於是不見揚,便以為是看錯了。然後終於明白,不是只要在一起,背後就都是亮麗。

  25.

  佛朗茲神氣活現地回到辦公室裏來。狄克心想他大概許是個優秀的醫生,因為他申斥護士或病人的連聲叱喝並非來自神經系統而是來自極大而無害的自負心理。他真正的感情較有控制,並不外露。p,159

  他並非因為憤怒而大聲嚷,而是認為我高你低,故理所當然受我使喚。

  26.

  多姆勒醫生點點他那道貌岸然的頭,彷彿像個福爾摩斯一樣,已經料到是個男僕而且在這關節會提到的只能是個男僕。

  華倫對那乾癟癟的老多姆勒醫生講話的時候,老醫生的腦子一部份不斷在想到芝加哥。他年七的時候,本可以到芝加哥大學去當研究員兼講師,或許會在那裏發了財,開自己的醫院,不像現在只是一家醫院裡的小股東。

  「──乘的是一艘美國巡洋艦──」他帶著一點驕傲的口吻,特別說明這一點。「我憑運氣能把這次旅行安排成功。而且我不妨說,」他帶著歉意的微笑,「就像人們所說的,花多少錢都不在乎。」p,162

  當人們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又想讓自己看起來別那麼無知的時候,往往就會像多姆勒醫生那樣,點點道貌岸然的頭,像是自己特別老成,像是自己早就知道,或者早就經歷過你經歷過的;像是不只聽懂,還預料到你要這麼說;像是簡單的評論:合理。

  於是,承接著這樣的敷衍心思,在滑輪提起芝加哥十,多姆勒依舊專注在自己身上;先前是專注不讓自己丟臉,現在是專注在自己的風光歲月。這真是多麼的戲謔。在一個看來多麼巨大的傷痛面前,多姆勒還是只惦記著自己?

  最可笑的是,述說者本身,也只惦記著自己。似乎在這個空間裡,唯一被拿出來談論的人,也是唯一沒人在乎的人。

  27.

  華倫起初雖然精神崩潰後來他最關心的卻似乎是這件事會不會傳回到美國去。p,128

  崩潰是得崩潰,然而在人類求生的本能下,不禁還是要回歸到對個人安危的關心。

  28.

  「你在瞧什麼?」

  「我是在想你會相當快樂。」

  妮珂駭怕了:「我會嗎?也好──橫豎情形已經不能比過去還要壞了。」

  ,182

  暴力如此。

  狄克隨口一句為了掩飾自己膚淺心境的空話,竟引得妮珂產生一番辯證。我想狄克當下的心情必然是:好險。像她這般人,總是能輕易地將銳利指向自己啊!

  29.

  妮珂的情感受到不公平的利用──要是發現那些情感結果跟他自己的一樣,那怎麼辦?p,188

  意思是,如果妮珂也願意結婚?抑或,自己的感情也受到不公平的運用?

  30.

  「英國製造的總能用上五六年。兩年前,招標時德國人因為開價比我們低而得標,你猜他們造的用了多久?」

  「多久?」

  「一年零十個月。後來瑞士人把它賣給義大利人。義大利對於纜車線檢查不嚴格。」

  「我明白了,要是斷了一根鋼纜。瑞士就糟糕了。」p,190

  原來才想,德國人不道德;可立即又想,瑞士人亦不道德;同樣的,義大利人不嚴格,也稱不上太道德。於是,大家也算是平起平坐了。

  那一句瑞士糟糕了,就是明白的是什麼?說得像是義大利不會糟糕似的。嗯,也許不會,畢竟若真糟糕,也不會是因為這條鋼纜。這是不嚴格的想像。

  31.

  浮在水面上的天鵝像船,船則像天鵝,兩者在空虛而無意義的美景中也失去了生氣。p,190

  活的像死了,死的亦活了。

  這天天色極好,太陽閃耀的照在下面芳草七七的沙灘上和考薩爾的白色庭院中,可是庭院中的沒有影子。p,190

  存在?正午?重疊?

  32.

  那是個路邊花園,纜車裡有「禁止摘花」的告示。

  雖然登山途中不可摘花,花卻伸入車窗來。薔薇隨著纜車慢騰騰的動作,耐心地掠過每一節車廂,最後終於放棄,彈回原處。p,190

  引誘;調戲;徒勞。完全展現衝突本質。

  33.

  連指尖都變的端莊。p,192

  牙慧若此。

  纜車停止時,以前沒坐過纜車的人覺得身懸在兩個蒼穹之間的碧空中,興奮的很。其實只是為了上行車售票員和下行車售票員神祕地交談一番而已。

  ,192

  這段話完全是狄克的口吻。在第三人稱敘述中隱藏第一人稱,即是真誠。

  乘客、水仙花和天空凝合成為一體,這時俯視蒙德婁那些在湖畔球場打網球的人宛如螞蟻。

  他們換到登山小火車時,音樂聲被水壓釋放出水的嘩啦啦聲淹沒。差不多在上面就是考克斯,那裏旅館裡的成千面玻璃窗被斜陽照映的火燒一般。p,192

  宛如螞蟻;音樂聲被淹沒(「水壓釋放出水」相對剛硬);玻璃窗如火燒。這些經過濾鏡的畫面或聲音,與原本的景色相互衝突。同時也和狄克那種自傲的口吻統一了調性。

  《夜色温柔》读后感(七):蝴蝶的翅膀

  与菲茨杰拉德相遇甚晚而一见钟情,所以我不理解自己为什么不喜欢村上春村,因为菲氏对村上影响至深。菲氏的文风属于他那个时代,因华美绚烂而愈显脆弱,因繁荣盛极而备觉落寞,《了不起的盖茨比》正是这种文风的极致体现,而那个时代,也由于他的加持被标记为“爵士时代”。

  菲氏与海明威相遇于巴黎,虽然菲氏较年长且已因《了不起的盖茨比》在文坛获得声名,海明威只是作为一名驻欧记者居留巴黎,但菲氏有英雄情结,而海明威高大健壮英俊善饮文风强硬行事洒脱,不但符合英雄的形象,也有英雄的自我期许。菲氏几乎崇拜他,甚至过于狂热而令人不快,所以海明威以自私冷酷的嘲讽来回应菲氏的赞美,奚落他的个性、作品和妻子,还在《乞里马扎罗的雪》中,借哈里之口指名道姓地揶揄了一个失败作家菲茨杰拉德(正式出版时改名为朱利安)的角色,描写他“对财富怀着那种浪漫的敬畏”以及敬畏感的破灭作为原因之一怎样摧毁了他的人生。

  他俩之间的友情类似于梵高和高更,是“我将最软弱的地方展现给你却成为你伤害我的武器”的深情,因为一方的软弱和依恋而痛遭另一方厌弃。

  然而三十年后,海明威同样困顿于精神疾病和自我怀疑,在他自杀前的最后一部作品《流动的盛宴》中,在菲茨杰拉德那一章的前言,海明威写道,“他的才华是那么的自然,就如同蝴蝶翅膀上的颗粒排列的格局一样。最初,他并不比蝴蝶了解自己的翅膀那样更多的注意到自己的才华,他也不知道自从何时这些被擦掉和损伤的。直到后来,他开始注意到了他破损了的翅膀和翅膀的结构,他开始明白不可能再次起飞了,因为对于飞行的热爱已经消逝,他唯一能够回忆起的是,当初在天空中的翱翔是多么的轻而易举啊。”菲茨杰拉德是海明威更为软弱的另一面。

  《夜色温柔》读后感(八):今夜--《夜色温柔》

  在经过雾霾过滤的夜色里,一切都好像打上了柔光。虽然凛冬时节,但是听着一墙之隔父母看电视的声音还是觉得夜色温柔。

  时间总会改变我们曾经以为永远不变的东西,《夜色温柔》里费兹杰拉德就是想传达出这样一个道理。曾经以为正确的无法撼动的东西,过了五年,变成了束缚。珂妮从小和父亲扭曲的关系逐渐被带到和狄克的夫妻关系间。两个人步入中年,本该是趋向稳定的一个阶段。但表面的稳定终究被内心的本能欲望冲散了。

  看第一部的时候以为会是一个丈夫出轨从真君子变成伪君子的故事,可最后真正出轨的人是珂妮。她爱的不是汤米,而是和狄克不同的人。她不想成为一个精神病医生的妻子,永远有一个被观察对象的隐藏身份。可能在狄克对他用催眠术的时候她就体会到了自己被控制的地位。后来珂妮现狄克不再是永远正确的狄克了,而自己也没有道理顺从一个不那么正确的人,汤米出现了。她觉得自己突然盛开了,突然走出了被困住多年的迷宫。她忘了多年前,是她自己拼命想成为狄克的附属物的。

  人随着时间的流逝缓慢变化。缓慢的让人很久都意识不到变化的存在,所以等到发现的时候才会大吃一惊。和露丝玛丽的第二次见面让狄克发现自己的变化。人总是先看到别人的改变时才会意识到过去的已经过去。不幸的是少女是最多变的,尤其是在记忆中的少女。那一次的醉酒后,狄克好像发现了酒精的好处,那就是喝酒之后不用再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可以短暂的脱下被人喜爱的一面。而珂妮爱的恰好就是这一点。

  露丝玛丽和汤米是两个导火索,他们是两人多年不变的夫妻生活中出现的诱惑。新鲜有活力,可以带来年轻时的记忆。

  杰拉德扮演了一个全知者的角色,分别以露丝玛丽,狄克,珂妮的视角来推进故事。给读者带去新鲜感的同时也从最全面的角度叙述了整个事件,丰富情节和人物,算是一种偷懒的做法。我更喜欢的是古典一些的套路,一本书只有一颗大脑,而这个大脑接受的信息和作为读者的我一样多。

  全书分了三卷,从情节上也分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在尼斯,所有的主人公都在作者的安排下巧合的来到同一片海滩度假。第二部分的时间线拉回到狄克和珂妮的爱情线上,从相识开始一直进展到卷一故事发生四年后。第三部分又重回尼斯,所有的主人公再次来到一起。这样的结构很像是中学写议论文的总分总结构。开头结尾总结性的叙述,中间部分通过珂妮狄克的爱情线分出各个支线继续其他人物这几年的故事。开头结尾选在同样的地方,造成的对比更强烈。

  杰拉德一定是个很擅长讲故事的人,全书的故事基本都通过语言描写和心理活动来推进。罕见环境烘托,或各种各样其他政治相关或不接地气的其他大段背景介绍。读后的感觉很畅快,作者是为了写作而写作,并没有其他功利的目的。杰拉德的创作动机应该是通过侧面描写自己妻子来转移注意力吧。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富有美丽的女人,一开始正面随后又夹杂些灰色的男人,以及结尾处一样的忧伤。

  这是个挺好的故事,但和其他无数挺好的故事一样,会被我渐渐忘掉。自从我意识到这点后,我阅读的时候少了很多偏执,强迫自己把触动自己内心的话永远记住。都是徒劳。珂妮曾经对狄克说,“我不要求你永远像现在这样爱我,可是我要你记得。我里面总有今晚的我存在”。美好的东西因为知道终会有失去的时候所以美好。可悲的是,自己最先忘记曾经笃定的美好。

  工作以后,罕有时间读书和那笔记录当下的心情。总想找个时间和自己说说话,但是这似乎是几个月来的第一次。我害怕自己会忘记和自己对话的感觉,我害怕等我意识到自己变了的时候心里的无力感。我好像又看见了十几岁的我的影子,内心被无助填满,孤独且痛苦着。如果人终究是要变化,我希望我的变化永远不要来。强迫自己阅读西方文学理论,就跟在大学里强迫抄写社会学课本一样,希望自己可以多懂得一些这个世界的规则,从而更好地适应。但就跟想永远的记住这个故事一样,徒劳无用。唯一的作用是派遣了当时的孤独寂寞,让一条条枯燥且无用的句子在大脑里循环,不给疲惫感一丝可趁之机。

  命运,祝好。

  《夜色温柔》读后感(九):夜色这般温柔

  我一直都很疑惑,菲茨杰拉德是如何被捧到今日地位的?

  诚然,一位艺术家的出名有很大的偶然性,真正伟大的作品不一定是世人公认的,更有可能是那些没有呈现的。如《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因被盗而名声大噪。还有梵高,博物馆中那种近乎质朴的冲击性远远不够,一定要加上画家本人怎样地传奇经历。

  自从拜读了大名鼎鼎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更加重了我心中疑惑。这本书十分的浅薄,无聊透顶,讲来讲去不过是讲一个爱情破灭的故事,又加了这么多的弯弯绕绕的场景描写,实在让人难以沉下心读进去。

  当别人谈论起《盖》,我只好附和,是啊,爵士时代的最好音符,希望的幻灭,还有新的描写手法的开创。这些浮于表面冠冕堂皇的话语依然掩饰不了我内心浓浓的鄙视意味。

  今日偶然捧起《夜色温柔》——纯粹因为书名,竟一发不可收拾地读了进去。书中情景描写实在到了极致,虽然有些篇幅长,多,但是不冗杂。分析一段文字用了什么手法,赏析它怎样怎样好,这是素来评论的手法。

  可是真正的好文字是无需赏析的,它在那里,你就能感受它澎湃的生命力,或者天马行空宇宙万物任我遨游,或者光影绘色,如这本书一般,夜色都沾染了浓浓的温柔。

  从结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不太易读的书。因为牵扯到一个主人公角色的问题。

  一开始是罗斯玛丽娅,从书中大家知道她是个电影演员,很美,和母亲来度假,爱上了一个大她许多的医生。然而他有妻子,比她美。

  罗斯玛丽娅做过十八岁少女所能做出的最大努力了,达纳医生动情,但没有选择她。主人公在这时开始转换为医生,我们开始知道了种种难以为人知的原因。

  他确实深爱着她,刻入灵魂深处的爱。对罗斯玛丽娅的感情更多的来源于性冲动,荷尔蒙的分泌。谁能拒绝一个娇艳的全心全意崇拜你的十八岁的少女呢?

  况且他的妻子有精神分裂症,她如婴儿一般的需要他。达纳医生对她有种责任在。不仅仅是内心觉得自己“应该”,这里也有金钱上的需要。即使菲茨杰拉德没有直白的写出,我们依然能从她姐姐的语气动作中看出,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欢迎他进入这个名利场。

  达纳医生的内心其实是拒绝承认这个事实的,后来他的父亲死去,重重一击,逐渐清醒,也逐渐堕落。从前他是个高贵的人,有相当丰富的精神学知识,书中不断强调国籍,达纳医生是个英国人,古老的英国人,从他做牧师的父亲那里继承了一些优良的品格。他的精神也是在于妻子的生活中渐渐腐败下去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享受所带来了,也有对妻子的依恋和逃离。

  他爱着她,却又想离开她,大约也是想离开这个阶段的自己。步入中年,精神承受很大压力,年复一年,治疗,休养,放逐。

  所以达纳喜欢上罗斯玛利亚是有原因的,那种少女的青春和活力。是他迫切渴望需要的。

  大约在书四分之三的地方,有一次肉体上的冲突,达纳医生和意大利人。他那时已经开始酗酒,以此来逃避现实生活。心理矛盾到一个程度,无法排解,就特别需要肉体的一次释放。打架也好,疯狂的做爱也好,或者干脆去吸毒。这种恶性释放带来的烂摊子,也会导致最后无法解决的后果。

  最终达纳医生选择平庸,选择在一个小镇生活。此前半生皆是幻灭。他的妻子最终治愈,选择别的男人。

  纵观此书,尽管还是有些人物安排不合理(太多,走马灯似的),不利于凸显人物性格的地方。但是不影响这本书成为一本很棒的小说了。

  《夜色温柔》读后感(十):用适宜的温度去爱 ——《夜色温柔》读后感

  用适宜的温度去爱 ——《夜色温柔》读后感 喜欢《夜色温柔》,就像喜欢落日的余晖,毫不保留的展现出自己炽烈的红色,却把温度控制得刚好。 我不知道是该为失去激情和才华的男主角哀伤,还是该静静地欣赏笼罩在他悲剧故事之上的那层淡雅稀薄的美丽月光。本篇小说主要是关于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故事,一个从“单纯美好”的好莱坞女明星变成“成熟稳重”的优雅女人,另一个从“精神失常”的病可儿变成“心智健全”敢爱的美丽女人,而这个男人却在向人生巅峰状态进发地过程中夭折、早衰。我一直想弄明白这篇小说里那层吸引我的月光到底是什么,我想是这两个女人和这个男人相处的方式,他们彼此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却又克制地温柔相处,谨防因爱而伤害到对方。 一、关于本书的介绍和评价 这是一本关于失败的美丽之书。 ——海明威 《夜色温柔》(Tender is the night)成了他的一种尝试,尝试去理解自己是如何失去了一切曾经赢得的东西,一切想要得到的东西。 ——马修·J·布鲁科里 戴弗之所以堕落,是因为他受到了不良影响,更是因为他自身就容易受这种影响。一言以蔽之,就是被有钱人给毁了;但令他崩溃的真正根源是他需要被爱,被人仰慕,这驱使着他恣意挥霍自己的情感资本。 ——马修·J·布鲁科里 在记叙迪克·戴弗走向没落的过程中,菲茨杰拉德也在试图解释自己从1925年开始的意志消沉。他认识到,造成两个人这种情况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对性格的一种浪漫观念。迪克“他常常想他要做个好人,和善、勇敢、睿智,可是这一切很难。要是可行的话,他也要为人所爱。”(第二部分第4章最后一段)迪克的敏感神经在他遇见妮珂之前就已经有了——就如同在遇见泽尔达之前,菲茨杰拉德的性格就已经形成了。做出和尼科尔结婚这一决定,并不是因为沃伦家的钱,然而她的钱最终却消磨了他对工作的专注。他娶她是出于他需要有人对他有所求,需要有人派他用处。但迪克的慷慨并非毫无私心,因为他需要那种由他激发的“情感的狂欢”。(第一部第6章中间)他对露丝玛丽的迷恋清晰地指明,在小说开场时,他恶化的进程已经相当深入了。他引人爱慕,其代价便是不断耗费他的精力,而勤奋的男人本该把这能量留给工作。妮珂的力量不断上升,而他却在走下坡路,当上升下降这两条曲线交汇时,迪克做出了职业决定,让他的病人兼妻子“出院”。妮珂已经准备好了分手,但迪克迫使她宣告她的独立:“病案真正结束。戴弗医生终于自由了。”(第三部第9章最后一句)迪克·戴弗的恶化看得人心里很不好受,因为他是被他性格中那些原本或许可以使他成为伟人的元素给毁了。他的雄心壮志逐渐萎缩成了“致命的愉悦感”。 ——马修·J·布鲁科里 这部小说应达成以下目的:展现一位天生的理想家,一个被惯坏了的牧师,由于各种原因,屈服于中上层阶级的理念,在登上社交界顶峰的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的理想和才华,开始酗酒,放浪形骸。背景之一是有闲阶级在其最风光+最耀眼的时代。 ——摘录自菲茨杰拉德写作之前的《总体大纲》

  二、我的感悟 迪克·戴弗滑向“堕落”的自我原因——“为人所爱” 我们之所以希望被别人喜欢,“为人所爱”,除了我们本身有“归属的需要”之外,还因为知道自己被人喜欢,可以抵制“自我怀疑”。人的这种“自我怀疑”来自于这样一种悲哀:人一生都在寻找“我是谁”的答案,但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直接从自己本身去理解自己,而只能从自己的行为、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了解关于人的知识等外部因素的基础上不断反思以求了解自己。如果可能的话,进而改变自己,让自己趋近于自己理想中的完美状态。可是这一过程竟是如此的曲折,不仅是因为不管自己如何努力“取悦”别人,也很难判断进而相信别人是“爱你”的,还是因为即使达成“为人所爱”的目的,也很难持续。因此,我们常常无可避免的陷入自我怀疑的境地,需要他人的爱和肯定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短暂地将我们从这种自我怀疑的状态中解救出来。而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戴弗医生正是因为在这条路上一直走到黑,最后因精力不济导致自己精神崩溃。毛姆曾经在评价卢梭写的《忏悔录》的时候说道:“有一种人,对自己的善行不加注意,却深受自己恶行的折磨,这是经常书写自我的人。他略去自己的可取之处,因此表现出来的只是软弱、无原则,以及堕落。”我虽不完全赞同这番话,但是毛姆确实洞察到了人常常会“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这一面,这绝不仅是卢梭独有的气质。 一种解决之道——“爱他人” 既然用“为人所爱”来解决“自我怀疑”是不稳定的,那么有些人就提出不如由“关注自我”转而“关注他人”,采用心系他人的办法以达到自我内心的宁静。关于“爱他人”,最近让我感受最深切的是《冈仁波齐》,剧中各主角用虔诚地磕头仪式,为“众生”祈福。很多宗教都强调“爱众人”“爱他人”,不仅仅只是在于解决人们的孤独感和无助感,还在于可以打消人们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念头。此外,还有一些人将“爱”阐释成主动的“爱人”而非被动的“被爱”。比如,弗洛姆认为爱的问题不是如何实现被爱,因为这样会很容易失败,而应该把爱当成一件需要理解、学习的艺术品,要实现它,就得培养自己爱人的能力。 不论如何,“为人所爱”对于人类确实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人一旦发现它的存在,便会给自己的内心带来极大的愉悦感,沾沾自喜之余,亢奋不已。尽管如此,本书却让我领会到另一种解决的方式,即温柔以待人,即使小说中的迪克·戴弗最终没能与妮珂抑或罗斯玛丽相爱相伴,但却赢得了她们永远的友谊和关心。正如菲茨杰拉德自己所说:“是光明毁了那些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以接受它的人,而——夜色温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