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2:45: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经典读后感10篇

  《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是一本由刘香成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读后感(一):毛以后的中国不能没有农村

  这固然是一本独一无二的影集,刘香成从相对客观的角度审视了七十年代末中国的巨大变化,令我们知道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甚至实际的中国是什么样子。

  然而不仅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和国人自视的中国存在着差别,就是中国自身——从79年至今——也还都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城乡之间的差异甚至在民国就已经形成了。但是这本影集鲜有涉猎农村题材的照片——除了序中那一幅令人叫绝的照片之外。其他有乡土气息的照片也大都以猎奇,民俗等题材为主。

  刘香成是伟大的摄影师,但他在中国真正拍片只有五年(1978-1983),并且我猜测是主要在城市的五年。虽然他拍摄了很多经典的照片,然而对于城市过多的关注还是令我觉得这本影集有些片面。

  农村地区在76年以后经历的变化是巨大的。与城市的西化,西方民主思潮的兴起相比,农村更多的是面临内心的挣扎。一方面农村离共产主义更远了,甚至回到了小农经济的生产关系;另一方面又要承受整个国家现代化和开放带来的冲击。

  事实上许多影集——或许是由于审查的缘故——都忽视了农村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或者有意淡化了其中的巨大矛盾。这使得描写这段时期的影像作品少了几分内省与沉重。这本影集只能让我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80年代城市的天翻地覆,日新月异;而无法体会到在中国这个庞大地国的荒原上,高坡上,溪流中的切肤之痛与殷切盼望。

  最后,如果你知道有以农村题材为主的影集,请推荐给我吧!谢谢。

  《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读后感(二):云也退—— 瑟缩的中国往事

  瑟缩的中国往事

  云也退

  刘 伟、马季在“春晚”上说过一段相声叫《送别》,其中刘伟学唱了齐秦的《大约在冬季》:“不是在此时,不知在何时,我想大约会是在冬——季——”这时马季打 岔:“你就等着往家里搬储存白菜得了。”二十年前,大白菜还是北方冬天唯一可保存的食物,由于市场上还没有充沛的应季货品,老百姓便得为填肚子做一些未雨 绸缪之事,于是有了“储存白菜”一说,单看字面,看那用词,都会浮想起“自然灾害”或“备战备荒”之类的语汇。

  “冬储白菜”表现的是1980年北京四季青公社社员往一辆大卡车上奋力抛白菜的画面,在《中国:1976—1983》 这部摄影集中,这幅大照片以其跨页的面积标榜了作者对它有多么得意。刘香成说,他摁下这一画面纯粹出于欣赏白菜在空中画出的抛物线,但我等观者宁愿解读出 更多的涵义:那是公社制度濒临瓦解时的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画面,而社员面带的依然是我们所熟悉的前改革开放时代纯朴的劳动笑容,这其中,是否隐含着对 新生活即将降临的预感,是不是只有在抛掷储存白菜这种标志性的狂欢中,他们才能暂时搁置对集体化平均分配制度的诽怨,再炫耀一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细看之 下,车两旁原是清一色的汉子,证明“搬”白菜与扛煤气罐一样,是一桩不折不扣的力气活,那么这些壮劳力的动作与表情里,是否又可解读出某种发泄的意味?

  观看无疑是一种权力,你可以直接用眼睛判决你之所见的优劣,用保持注意力的长短和方向表达自己的态度。社会题材的纪实摄影却阻止我们如此武断地观看,因为照 片既然选择记录下这一而非那一瞬间,本身就提示观看者它的不同一般,是不取决于观看者注意力的意义存在。我们必须去揣测摄影者—权力者的权力意图,因为是 他最先看到了这个画面,并命令我们与他福祸同当,去审美他的审美,体会他所体会。刘香成本人也许并非必然地选择了四季青公社搬白菜的画面,但纪实摄影命定 要产生那样的外部效应:在“公社”二字已经成为集体主义陈列馆里的一件展品时,这辆空旷的地平线前满载劳动成果的大卡车仍然停留在1980年某一天的原地。

  这才三十年,我们就得被迫去面对刘香成先 生作为《时代》周刊摄影师、普利策奖目前唯一的华裔得主的审美选择——说是“被迫”,盖因那些相片释放的台词,往往让你无从抑制第一时间的反应。“后毛时 代”初期的风物之于摄影师的权力,一如其之于暧昧的政权一样处在显著弱势,尤其是那些有画面中人注视镜头的照片:三菱汽车广告牌前戴着雷锋帽的人,上海公 园里长凳上隔着老远谈恋爱的发型臃肿的人,北京自由市场上贩大米香油的裹着大棉衣的人——它们会让你心生优越,“后浪”式的、因认识到“我们不是这样的 人”而来的欣然。我们觉得自己是能掌握命运的主人,即使成为被别人观看的风景,也不会是那么瑟缩的、怯懦的风景;我们与相机是平等的。可是近三十年前,那 些父辈却在广告牌上毫无人味的汽车面孔下阴沉着脸,显得渺小而恐惧。也有一些人的情绪比较光明——愉快的溜冰者、微笑着的俊俏的深圳女工、炫露肌肉的海滨 疗养者,但无疑,他们远不如我们享受生活的能力更加全面而娴熟,我们更知道、也更在乎自己为什么而愉悦。

  1976—1983, 这道分水岭刚好立在建国以来史的正中,眼下的主流话语多强调两个三十年之间并非断裂而是“延续”,强调前三十年的另类尝试也是“中国特色”的一部分,然而 刘香成的摄影作品展示的是民间艰难的自我调适,从旁印证了“断裂”的存在。推着自行车试水经商,参照外国明星的模样打扮自己,小心地流露对更高级别物质生 活的欲求,那时的民间生态,新的观念、潮流、偶像不停地生产出来,推动人们尤其是年轻人跨越那道已然被先走一步的制度变革拉扯出来的文化鸿沟。我想可以 说,那些人是最清楚商品社会的自由的涵义的人,因为他们亲身体验了从无到有、从不敢想象到现实在手的过程,收获了足够多的惊喜、好奇、惶惑和切肤之痛。

  而只有我们这一代人,才生活在一个由轻易取得的人工制品彻底改变后的世界上,备受时尚杂志、广告商和明星经纪人的追宠,因为无数信息在手而莫名地意气风发。 我们都不觉得一个能录下自己声音的工具,或者一种新口味的饮料有什么稀奇的了,下载一款程序以修复电脑里的一个安全漏洞,就像买罐喷漆喷涂一道墙缝那么自 然。我们就是奥尔特加-加塞特所说的“大众人”,只要买得起,甚至不看看它们究竟是什么,有什么意义。什么样的技术都不稀奇了,摄影被彻底降格为娱性行为,此时,观看也成了一种可以大度地任意放弃的“权利”。

  《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读后感(三):我们曾这样醒来

  本书是唯一获得过普林策新闻奖的华人刘香成先生的摄影作品集,专注于1976-1983中国的影像记忆,那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启帷幕,中国与世界正惊讶地对望着。

  困扰于现代化的压力与浮躁,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在回望那个时代,人们说那是“纯真的”、“激情的”、“浪漫的”,或者,刘香成的照片能让我们回到真相。

  首先,那时的人们并非纯真,而是因缺乏外部信息所导致的无知,在照片中,几乎所有人都穿得很差,遇到陌生人,他们丝毫不掩饰脸上的好奇,毫无疑问,他们尚没有完全融入现代文明,既不知道盯着别人看不礼貌,也不知道,拿着一瓶可口可乐就摆出抒情的姿态,是件多么滑稽可笑的事。然而,当一代人自我判断力被剥夺后,他们只能依赖于外界符号,并心甘情愿地成为它们的附庸。

  第二,所谓激情也是想象,人们依然要为冬储白菜而发愁,在肮脏的小理发店中,人们被动地忍受着,他们还不知道世界其他地方的情况如何,在他们看来,这是“从来如此”,他们并不想着去改变。不错,舞厅、轮滑、话剧等已经融入了进来,但它们和批斗会、诗朗诵等拼贴在一起,人们表情同样肃穆、同样投入,很难说,究竟哪个场景下的表现是真的。只能这么理解:他们不是太容易融入情境,就是太善于表演。

  第三,至于“浪漫”,简直是一个出色的反讽。那时青年男女刚刚被允许在公开场合谈恋爱,而当众接吻仍被认为是淫秽和下流的,是资本主义才会干的事,如果你穿了喇叭裤,那实在对不起,这说明你已滑向了反动边缘,正在成为人民公敌的道路上快马加鞭。从照片中可以看出来,几乎没有男人留长发、蓄须,也几乎没有女人烫发、穿时装,这样的“浪漫”,不知今天谁能接受。

  人类固有一种冲动,就是装饰过去。但问题是,如果过去真的那么好,我们当年为什么要挣脱它,走向现代呢?

  很少有人去反思,信仰的消失、文化的堕落、尊重的弱化等等,未必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过去很可能比今天更糟,只是我们当下解决不了这些问题时,便自觉不自觉地回望过去,想看看当年如何。于是,我们捞出其中温暖的浮光片影,便高呼找到了解决方案。然而,历史的那些寒冷的部分,我们又怎能忽略?

  向过去逃避,所以我们总有辉煌的过去,向曾经逃避,所以我们总有自欺的空间。或者,本书的最大价值,就是能让我们直面真相吧。

  《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读后感(四):1976,人们脸上的平静

  在《人物传记》上看到刘香成的故事,就借来他的这部书一读,可以说,对那个年代、对毛主席对那个年代人的影响,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不太懂摄影,但我喜欢这种用普通人的生活来反映历史、政治的手法。因为,政治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人是脱不开时代对他们的烙印的。文革真的像《一九八四》里所描写的那样,连爱情都被说成是资产阶级腔调,在《一九八四》里,奥威尔解释人们那种盲目的激情,是统治者通过对性的压抑,使得人的性激情通过政治运动的狂热来达到排解,比较有趣的视角。当人与人之间被爱所连接时,政治运动就无法对他们洗脑,因此,极权主义总是要制造人们之间的隔阂、冷漠。总之,人从生下来就是孤独的,每个人最终都逃不开不被理解的命运,只有爱,才能让我们的生命更加明亮。

  《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读后感(五):读后记

  这几天接连看了两本黑白摄影画册:《胶片时代的上海》《毛以后的中国》。

  刘香成的这本在很久之前就在《中国摄影》(没记错的话)看过介绍,前几天才知道深圳图书馆有,就借了回来。这本书在图书馆的分类是“中国历史”,难怪之前在摄影书架上从未见过。借回来后周日下午半天就看完了,还特地多看了一遍图片。

  书里的摄影作品是1976-1983年间的,拍黑白自然不过,虽然那个年代也已经有彩色胶片了。记录76年后的中国,这个题材应该很多人感兴趣,文革总是一个谈论中国时绕不开的话题,而且很多人很愿意去深入了解。

  书中收录的部分图片我之前看过,也许是在各种杂志上。但我看这些图片时,更多的是当史料图片在看,这或许就是它归在“中国历史”类别下的原因吧,而我当初找这本书确是因为摄影,但这两者也并没有冲突。

  我自己很少拍黑白胶卷,一来黑白胶卷店冲扫麻烦,二来拍出来效果也挺一般。但总觉得黑白摄影相比彩色摄影比较容易出彩,黑白照片里,非黑即白,再加上纯黑白之间的各级灰色调,就构成了照片里所有的色调,而所拍的人物、景色,都浓缩成各种几何图形的组合。可能你看到的一张脸,就是两颗圆形的眼睛、一个三角形的鼻子,还有一张菱形的嘴巴构成,当然,这种解构有点夸张,有那么点儿抽象。但相比于多彩的现实世界,或许黑白摄影的世界里就是如此。

  毕竟我们人眼看到的世界是彩色的,所以一旦进入到黑白的世界,就觉得一切都很犀利、很好奇、很精彩。自然而然地,黑白摄影就更加引人注目些。

  每次看黑白摄影,总觉得照片里的场景年代久远,不管是真的久远,还是高楼大厦林立的现代社会,反正,总让我有这种感觉。

  《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读后感(六):图片附言

  from: http://www.douban.com/note/140454285/

  49 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住着很多人。——戴高乐,1964

  51人民日报,1976年9月10日

  59 我认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可能比英国人贫穷,但却比英国人更快快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国家的立国之本在于比我们更宽厚、更慈善的观念。——伯特兰-罗素,1920

  60 中国人的现实情怀不尚抽象。——法里德-扎卡里亚,2008

  69 人民日报,1977年7月23日

  73 我来到这里,我看见的不只是高楼大厦,我觉得最明显的就是每个人现在可以自由地做出他自己的选择了。——布什,2002

  84 中国人很满足于自己已有的东西,没有征服的野心。——利玛窦,17世纪

  86 历史必须从中华帝国说起,因为根据史书记载,中国实在是最古老的国家,它的原则又具有那一种实体性,所以它既是最古的,同时又是最新的帝国。——黑格尔,1805

  87 人民日报,1978年12月25日

  93 别的国家创造了寓言神话,中国人用笔和罗盘书写历史。——伏尔泰,1766

  98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爱因斯坦,1953

  99 人民日报,1979年2月2日

  101 我们时代的奇迹之一是,经历了20世纪最惨重灾难的中国,却注定要在21世纪成为世界领导力量之一。拿破仑在160年前说过:那边躺着一个沉睡的巨人。让他睡吧!当他醒来的时候,他将震撼世界。这个巨人醒了。他的时代来了,他在准备震撼世界。——理查德-尼克松,1994

  103 无论有没有罗盘,美国人都不可能在中国寻找到他们梦寐以求的香格里拉。——史景迁,1969

  106 对美国人来说,中国领导人似乎礼貌却冷淡而谦逊。对中国人来说,美国人则显得古怪且有些轻佻。——亨利-基辛格,2001

  109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

  113 中国作为新的一极的崛起对美国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20世纪,美国没能处理好德国和日本的崛起,令美国和世界蒙受损失,对于中国,美国不能重蹈覆辙。——史蒂夫-福布斯,1999

  116 还有遍游欧美的孔大充先生数道其感想:中国人是泥和水(混在一起),西洋人是钢铁和石头(硬碰硬)。中国人的劲儿,就是一个“混“字,而西洋人乃深得一”分“字。——梁漱溟,1949

  118 中国的长城也许有了裂缝,但城墙仍然是厚实的。当我们处在长城之内,我们的声音未必能经常被中国人聆听;但如果我们撤到长城之外,我们的声音就肯定一点也听不到了。——莫-朱克曼,1990

  119 人民日报,1980年11月21日

  125 想想看,十年中间八个样板戏,一位作家!简单到了这样的程度。人人都看样板戏,每个人脑子里都有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那些喜欢夸大文学作用的人可能感到奇怪:几亿人齐看革命样板戏,怎么产生不了一个伟大的革命形势!他们忘记了人民不只看戏,他们还要看人,看上面掌权的人。十年中间人民的思想也渐渐变得复杂了。——巴金,1980

  127 我没有想到说理或者抗议,也没有想到怒斥或者用生命一搏。如果那样,会比现在更坏吗?我只是呆呆的立在那儿,没有记忆,也没有想像,只有眼前的火堆,就像在看一个别人的梦。——陈凯歌,2001

  131 陶瓶说,我价值一千把铁锤/铁锤说,我打碎了一百个陶瓶/匠人说,我做了一千把铁锤/伟人说,我杀了一百个匠人/铁锤说,我还打死了一个为人/陶瓶说,我现在就装着那个伟人的骨灰。——顾城,1989

  141 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所谓不理智的年代,就是伽利略低头认罪,成人地球不转的年代,也是拉瓦锡上断头台的年代;是茨威格服毒自杀的年代,也是老舍跳进太平湖的年代。——王小波,1993

  142 对中国人来说,任何新的概念要想被严肃对待,就不仅要被表述成他们自己的语言,而且要表述得信达雅致。——西蒙-利思,1985

  144 爱国,要爱得正确,爱得执着。——邓力群,1989

  145 人民日报,1981 年7月1日

  147 如果我现在20岁,我更想在中国待着。因为最有价值的事情都发生在中国。——迈克尔-戴尔,2000

  149 潮流是只能等不能追的,着和火车站等候火车是一个道理,乖乖留在站上,总会有车来至于刚开走的车,我们泛泛之辈是追不上的。——韩寒,2000

  151 现在问题是怎么样才能鼓励年轻人,让他们能掌握话语权。后来我发现,这是中国传统的问题:中国传统里从来没有给过年轻人话语权力!这是东方的东西,必须供着老年人,他们说的再不对,也得听着。——崔健,2006

  152 也不是一下发生的,经过很多年,我不再相信别人了,特别是那些有崇拜者鼓吹的人。我相信崇拜者是世界上最没价值的一些人,崇拜是世界上最坏的一种精神状态,本来还不多错、还有些意思的人都是被崇拜和崇拜者变成众目睽睽下的傻剥衣的。——王朔,2007

  155 ”面子“在汉语中是一个举足轻重同时又很有趣的词。在这个拥有四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这个词代表了渗透于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一种观念。——约翰-麦高温,1909

  163 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四十年之中,这是弥足珍贵的经历。——余华,2005

  169 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媚,更纯洁,也横合乎道德。——歌德,1822

  177 人民日报,1982年9月2日

  179 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1921

  181 事实是,在世界各国中,恐怕没有比红色中国的情况更大的谜、更混乱的传说了。——埃德加-斯诺,1937

  187 这古老迟缓、无限循环的宇宙冷热交替,对北部中国的气候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强烈影响。每年的二月至六月,来自蒙古高原的冷风吹向大海,使长江到黑龙江之间的广大区域干旱。之后经过数星期的炎热和风平浪静,天空积蓄着力量。大雨随后倾盆而至,流入太平洋,暴雨引发的洪水侵蚀着黄土高原,河流携带着大量泥沙,淹没了近海的平原。——韩丁,1966

  191 如果他说中文里根本没有上帝这个词,那就更准确了。中国书籍用来解释上帝的词,在欧洲人中间定会引发一场争论。——毕尔芬格,18世纪

  194 中国人所蕴蓄的怨愤已经够多了,自然是受强者的蹂躏所致。但他们缺很不向强者反抗,而反在弱者身上发泄,兵和匪不相争,无枪的百姓却并受兵匪之苦,就是最近便的证据。——鲁迅,1925

  2001 当一个中国人向你描述一起事件的时候,他会为事件加上一个王朝背景。而在其十四个帝国王朝当中,有十个王朝都比美国的历史长。——亨利-基辛格,2007

  201 当你可以自由选择的时候,你缺不会选了。我就像一个捆绑的人被放在坛子里,过了几年以后,坛子打碎,我被放出来,别人说你可以走了,我却不会走路,身体还维持着那个坛子的形状。——李杨,2005

  203 在这个变革的氛围中,当代中国的青年知识分子成长起来,他们的父辈吮吸、咀嚼了儒家的经典,并起来批判这些东西;而这些年轻人则收到新时代多种学说更加有力的冲击。他们吸收了一些科学知识、一些基督教的知识、无神论的知识,以及自由恋爱、共产主义、西方哲学、现代军事等等实际上各种各样的知识。当他们广大的同胞仍然沉浸在对旧文化的坚定信仰之中时,这些青年知识分子受到了世界上其他各种文化中极端思想的熏陶。然而,由于中国的发展遗漏了一些重要的时期,这些青年知识分子的智力结构也不得不受影响。牛好比要从坑坑洼洼的乡间小路时期一下子跳到飞机时代,中间的空隙是巨大的,远非人的心力所能弥补。在这种矛盾中,人们就会感到茫然若失。——赛珍珠,1938

  205 在大字报的时代,人的想象力被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文学的一切手段都得到了发挥,什么虚构、夸张、比喻、讽刺……应有尽有。这是我最早接触到的文学,在大街上,在越贴越厚的大字报前,我开始喜欢文学了。——余华,2004

  207 人民日报,1983年7月1日

  210 茶盘问花:/你是茶壶吗?我想/花说:不对/茶盘说:噢,我知道了/你是茶杯——顾城,1992

  213 宁做太平犬,不作乱世人。——谚语

  216 与其说中国是有对外推行征服主义野心的民族,不如说是在本质上希望本国和平与安泰的稳健主义者。——池田大作,1973

  《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读后感(七):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

  此书是摄影作品集。大约一小时便看完了。因为书中的照片没有什么评论解释,只是简单的说明一下折摄内容而已,这是与《老照片》之类最大的不同。而我倒是比较欣赏的特点。新闻之类的东西还是应该尽可能客观,尽量只陈述事实,而让受众自己去感知与判断。一千个人一千个哈姆雷特。   作者做为相当时间内中国大陆惟一摄影记者,照片记录了1976年到1983年的中国印象。而这正是我出生的时代。所以内容更加吸引我。在照片中我看到了受尽苦难的中国人,不过我也感觉到中国人并没有什么,依旧在生活着,而且很快便更好的生活了。我想我的想法是不错的。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只要他们在认真努力的生活,中国与中华民族便不会消亡,只会一次次浴火重生。所谓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只不过是浮在水上的波澜罢了。   事实上我与父亲的生活便是个例子。父亲出生在1949年,可以算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开始。而我出生在1976年四人帮被抓起来的时候,也可以算是中国人民富裕起来的开始。我现在也有了小孩,将来他出生的日子是否也是值得纪念的呢?就算不是我们一家的三代人也可以算做现代中国的影子了。   那伟大的中国,平凡的中国人。我很欣慰我是中国人并且出生在这个时代。

  《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读后感(八):还是外国人想看的中国

  看完后第一感觉少了一大块 虽然前言里对这部集子的赞美无比之高 但不可否认作者当时拍下这些照片是作为新闻照片之用 并不是为了记录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 之所以被人们用于反映改革开放 完全是作者自己都没有想到的巧合 就像前言里李丹青说的那样 刘香成总是能在对的时间出现在对的地点 当然这是他的幸运 也是中国的幸运 整个集子并没有整体性和主题性

  少了的一块就像已经有评论里说过的 底层人民 虽然自己出生在九十年代 可是从父辈 尤其是爷爷奶奶那一辈人身上能明显感觉到 毛的死以及改革开放对底层人民造成的思想上的矛盾 很遗憾作者可能由于新闻题材的限制 没有反映出这种矛盾 而都是在文革结束后改革开放初期 人们蠢蠢欲动逐渐开放的思想 以及对更广阔世界的好奇心 社会蓬勃的生气 现在看来很符合外国左翼人士对国内的不满而把希望寄托在社会主义的中国

  中国领导人很聪明的一点在于 在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关于历史问题的若干决议里 没有像苏联那样完全否定斯大林一样完全否定毛 而是像美国当初一样偶像化了华盛顿 直接避免了一次社会的大动荡

  更聪明的一点在于文革结束后 立刻将人民的注意从政治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 从现在来看 文革以如此和平的方式结束 的确是一个奇迹 而全国人注意转移到经济建设后这四十年浓缩了西方近四百年的快速发展 更是一个难以想像的奇迹 但要知道人民的注意也终有一天会回到政治上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