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阅读疗法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阅读疗法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14 21: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阅读疗法经典读后感10篇

  《阅读疗法》是一本由王波著作,海洋出版社出版的338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0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阅读疗法》读后感(一):国内阅读疗法研究的开拓之作

  国内阅读疗法研究的开拓之作

  ——《阅读疗法》读后感

  张玲

  北京大学王波先生撰写的《阅读疗法》问世了,2007年6月由海洋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共计二十九万一千字,系统而详细地阐述了阅读疗法的概念、类型、适应对象、推荐书目以及国外阅读疗法研究的历史和成果。其最主要是对中国阅读疗法的介绍,它不仅从中国特有的历史里,浩瀚的文献中整理出中国阅读疗法的发展简史,而且结合其实践成果展望了阅读疗法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本书是中国内地第一本关于阅读疗法的理论著作,不仅填补了学科的空白,而且为阅读疗法研究的本土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全书文笔深入浅出侃侃而谈,文献详实丰富,论述精到有力。其中凝结着王波先生十几年来从事阅读疗法研究的经验与汗水,是在认真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理论结晶,因此本书是集可读、可学、可研三结合的学术专著。

  一、高屋建瓴,从名义之辨到史学高度

  王国维在《论新学语之输入》一文中曾说:“我中国有辩论而无名学,有文学而无文法,是以见抽象与分类二者皆我国人之所不长。”指出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弱点,即不善于抽象思维,因此在学术研究领域理论分析与总结相对欠缺。这种弱点同样存在于阅读疗法研究当中。

  阅读疗法在国外的研究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可在中国的研究却只有二十多年的时间。杨学忠首先研究书籍的潜在作用。其实人类很早就认识到了阅读的保健和辅助治疗作用。无论外国还是中国都有明确记载,但真正把阅读纳入医疗卫生体系,作为一种辅助疗法进行学术研究和临床应用则肇始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即19t8年美国人塞缪尔·麦克乔德·克罗色尔斯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文章《文学门诊》,首创了“bibliotherapy”一词,该词的发明标志着阅读疗法研究在西方的兴起。但自此以后,世界各国掀起了阅读疗法的高潮。然而这也使阅读疗法发生了混乱,当中国研究者接受这种疗法并纳入研究范围时,他们是困惑的,因为阅读疗法的类型不下百种,就是这一学科的名称和定义都有几十种之多。如何解决这种“有辩论而无名学”的散兵游勇状态,王波的《阅读疗法》应运而生。他在该书的“导论” 中明确地解决了这两个困惑,为阅读疗法在中国本土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首先,王波认真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关于“阅读疗法” 的名称问题,最后锁定“文献疗法”和“阅读疗法” 比较合理。而这两者相比较,他最终采用“阅读疗法”。他给出了两大理由:一是“阅读疗法”这个词明确而没有歧义,涵盖面宽,更能成为图书馆界学术领域的新的学科生长点;二是这种名称的英译“reading therapy” 为英国学者所赞成,是某种程度上的与国际接轨。阅读疗法关于阅读疗法的定义,王波在书上列举了25种之多,他认真分析其要点,认为他们之间存在两个误区,一是以阅读保健取代阅读疗法;二是把开列书目等同于阅读疗法。找到定义上的误区后,王波进一步给予其汉语化和科学化完善,最终形成这样的表述:阅读疗法就是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指导他人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

  王波在阐明阅读疗法的名称和定义后,又深入探讨了阅读疗法的原理,指出其原理是多重而复杂的,即集中了发生学、心理学、生理学、心理生理学等原理。具体地说,心理学原理又分为共鸣说、净化说、平衡说、暗示说、领悟说五类。而心理生理学原理又分为审美生理运动说、冥想说、情志相胜说等三种。除此之外,王波还根据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病情,认真总结了十一种阅读疗法的类型,其分析过程很显中国特色,灵活而多样,交替又互补,把各种阅读疗法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才能收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王波的观点,立足于中国阅读疗法研究的实际发展,既注重如何解决当下中国该领域的发展需要,又着眼于如何进一步推进阅读疗法的深入,以符合事物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规律,这对整个阅读疗法研究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

  二、宏观整理,微观总结,让中国有自己的阅读疗法

  作为国内阅读疗法的第一部概论性专著,本书并无先例可循。着眼于本研究领域建设,王波不仅阐明了阅读疗法在国外的研究成果,而且还整理出了一部中国阅读疗法发展史和中国阅读疗法接受史。

  本书以阅读疗法的研究、使用为研究对象,按照医疗工作的性质、手段,结合科研工作的性质将本文分为五章,并分别对每章的重点详细介绍,这不仅是一种理论性指导,更是一次实践性的总结。

  第一章“阅读疗法导论”。重点介绍阅读疗法的概念、原理、类型这三个方面。王波对国外阅读疗法最基本概念给予了高度重视,正本清源,他分析了每个国家每个学者的研究成果,认真比较、分析,最终即取出精华,在指出它们的缺陷的同时,最终树立起自己的符合中国特色的概念、原理。所以,本章不仅具有导读、指南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本书的内容重点、研究方向、结构体系等。同时它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全书的内容。

  第二章“阅读疗法在国外”。王波在这一章认为“阅读疗法研究和实务比较繁荣发达国家很多,尤以美国、英国和俄国成就最大。” 而这三个国家里,更以英国阅读疗法之母—— 韦尔瓦·帕亭顿为最。她不仅是一名图书馆员,而且是英国皇家医院的图书馆员。特殊的工作环境给她的兴趣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在她的努力下,为那些对阅读疗法感兴趣的图书馆员建立一个非官方的组织—— 阅读疗法分会,并在1981年4月成功召开第一次会议,这是同道们期待已久的一个进步,是阅读疗法发展之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本章有关世界各国阅读疗法研究状况及特点的系统归纳与梳理,都是作者多方搜集资料并核实的结晶。比如,第一节“阅读疗法在英国”是在得到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陈志新副教授的帮助下并认真考察相关资料完成的。而对第二节“英国阅读疗法之母—— 韦尔瓦·帕亭顿”的介绍,不仅简明扼要,而且画龙点睛,直接引用其话语: “花时间跟读者聊天是值得的,这样可以发现他们的兴趣,并鼓励他们进一步阅读。” _ 论述有理有据言简意赅,不仅述其事,而且记其言,让这位阅读疗法之母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本章的特点。

  第三章“阅读疗法在中国”。可以说该章是本书的重点。面对我国古代浩瀚的文化典籍,王波梳理和总结出一部中国阅读疗法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读者的接受史,更是一部集文学与医学为一体的图书治疗思想史。王波不避繁琐,勇于担当,精心梳理,终使大功告成。从他引用的文献看,有四书五经,经史子集,不下百种。但其中一部书至关重要,那就是尚学锋等著的《中国古代文学接受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据笔者统计,第三章王波共引用尚氏内容十四次之多。为什么要提到王波的引用文献呢?笔者只想告诉读者王波的严谨的治学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因为在这十四次引用中,作者有直接引文和间接引文两种。如对元代杂剧的教化作用,王波就直接引用尚氏书345页的一段话来证明。而有一段话是引用徐渭的《南词叙录》,王波就标明是转引自尚氏书的326页。

  第四章“阅读疗法实务”。王波分别总结出阅读疗法的适应对象,主要包括两类共九种适应人群,国外九种适应症和国内两项主要研究案例。阅读疗法四要项,即阅读疗法师、阅读疗法的选书、阅读疗法流程、阅读疗法的局限,以及古今中外阅读疗法书目的开列等。

  阅读疗法领域有这么一个著名公式:选择恰当的图书加心理指导加保健、治疗的目标等于阅读疗法。因为给读者开列书目就如同医生开列处方的性质一样,这不仅是阅读疗法的关键,更是中国本土化特色最浓,中国传统文化最丰富的表现。尤其在21世纪的今天,更能表现出我国精神文明与时俱进的步伐。

  如果说前三章都是对阅读疗法的一种历史介绍、理论分析,那么第四章就是理论结合实践的实际案例诊断,它不仅具有指导作用,而且是从事阅读疗法工作的“行医” 法宝。

  第五章“阅读疗法的现状与前景”。王波是从中国的本土化视角出发,站在社会转型期精神危机盛行的今天来看待阅读疗法的现状与前景的。他认为:“20世纪,我国的阅读疗法以1991年为分野,经历了经验体认和学术研究两个阶段。”在学术研究阶段,王波又具体分为四个阶段:即引进、萌芽阶段(199l——1997)、自主意识觉醒阶段(1998— —200O年)、本土理论完善和实证研究启动阶段(2001——2O03年)、理论和实务深化阶段(2004年至今),并且很严谨地分析了这四个阶段的标志性文章,给我们耳目一新感觉。接着王波用较短的章节指出了中国内地阅读疗法研究领域的特色与不足之处,从七个方面对国内阅读疗法研究做出了很具体的前景式展望。这样对比的写法让我们不仅体会到该领域是在动态发展,而且其将来的社会价值不可估量的。阅读疗法的将来正如王波所言:“阅读疗法将为保障人民健康、为营建书香社会,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研究史论结合,阐述精深

  本书作为王波从事阅读疗法研究而形成的一部专著,其对于相关文献材料的挖掘并未停留在泛泛介绍的层面,而是与国外研究成果相结合,又根据中国本土特色,再加上作者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书中涉及的诸多阅读疗法研究“案例”随处可见著者自己的真知灼见,闪烁着真正的学术规范要求的光芒,体现了本书的学术研究价值。

  例如,本书“阅读疗法在中国”介绍“隋唐的阅读疗法”一节,作者为了说明《颜氏家训》是一种教育读物而具有阅读疗法的作用,他特举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箴者,针也,所以攻疾防患,喻针石也。”作为证据。这是学术界所公认的。接着作者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有力证明和独到见解,认为《颜氏家训》的出现,标志着家训“这种文体开始广泛地干预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家训在中国古代所发挥的精神治疗作用应该得到充分重视,它在今天的养生保健价值也应该得到重新评估。”

  又如, “阅读疗法的现状和前景” 中介绍现状里“研究阶段”一节,作者首先慧眼独具指出:“中国的阅读疗法研究是学习、跟进、后发式的,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无非有三项:引进、本土化、应用。”然后他有理有据地把中国内地迄今l5年的阅读疗法研究分为四个时期,并指出每一时期的标志性成果和研究论文的特色。可见,王波治学不仅具有严谨态度,而且富于创新精神。对于卢胜利、睢密太的分期观点不是随便的苟同,而是从证据事实出发,用事实说话,带着存疑的态度去验证结果,客观公正地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

  四、附录锦上添花跋文感人肺腑

  大多数专著正文后会有参考文献或后记,而王波在《阅读疗法》的正文后不仅用很长的篇幅附上四篇内容:图书疗法、图书疗法综述、阅读疗法放异彩、阅读疗法研究中文资料目录等,而且还有一饱含深情的跋文。从这四个附录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中国阅读疗法研究的一个缩影和研究特色,而且可以从附录四的目录里整体把握这个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从而使本书具有了史料学、文献学、目录学的学术价值。这是难能可贵的。

  关于跋文,王锦贵教授在序文中就曾深情指出:“本书最后所附的跋文不可不读,有关信息不可不知。其中最感人者当属春晖之恩,化作永久推力,字里行间真情涌动。”从跋文可见,王波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学基础,独特的文学趣味促成他研究阅读疗法的自身条件,而父亲的疾病又给了他坚定地研究阅读疗法的永恒动力。他成功了,我们落泪了。当《阅读疗法》问世的那一刻,他可以告慰未名湖畔那颗心系父亲的心灵。人的生活需要事业的支撑,当你把事业与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且是那么完美,那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王波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一员。

  总之,《阅读疗法》是中国内地阅读疗法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它填补了国内图书馆学、阅读学、医学、心理学等科研领域的空白。它是作者多年学术积累的一个成果总结,不仅开创了国内阅读疗法研究的全新格局和方向,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治学模式和一种良好的治学风范。它的学术贡献,正如作者的孝心一样,堪称济世经典,将会引领图书馆学及相关学科的健康发展。《阅读疗法》的问世,不仅在于其学术贡献,更为可能的是,希望其对学科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 阅读疗法学的诞生。

  《阅读疗法》读后感(二):一部学术研究与科学普及兼具的好书

  一部学术研究与科学普及兼具的好书

  ——《阅读疗法》评介

  陈丹丹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河南郑州 450001)

  王波先生撰著的《阅读疗法》一书研究的问题是通过阅读活动达到保健和辅助治疗作用,这对于图书馆界乃至整个学术界、社会而言意义非同寻常。迄今为止,该书是中国内地第一本关于阅读疗法的理论著作,填补了大陆图书馆学、阅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空白。

  通过书籍保健和辅助治疗的现象,在古代中国和西方早就已经存在了,但是把阅读疗法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加以研究并提倡的则始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1848 年J.M.高尔特在美国精神病学年会上宣读了《论精神病患者的阅读、娱乐和消遣》一文,提出了图书治疗的功能,分析了患者类型以及适合他们阅读的图书类型,被认为是书疗研究的第一篇文章。1916年,美国人塞缪尔•麦克乔德•克罗色尔斯在《大西洋月刊》 (Atlantic Monthly) 上发表文章, 首次创造了bibliotherapy 一词,即图书疗法。从此,便兴起了图书疗法的研究热潮。随着社会的发展,阅读疗法的研究也越来越热,研究人员已从医生扩大到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图书馆员、社会工作者等,研究领域已从医学界扩大到图书馆界、教育界、社会学界、心理学界、文学界等,研究对象已从病患者扩大到一切需要帮助的人,包括妇女、儿童、老人、罪犯、残疾人和因各种原因被困扰的人。

  王波先生因兴趣和爱好的驱使去一步步深入研究,期间付出了很多心血,当然这也是《阅读疗法》一书能成为好书的重要原由。作者在五章的篇幅中,通过对英、美等国家阅读疗法的概念、类型、适应对象、推荐书目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阅读疗法的原理进行了本土化再造,梳理出了阅读疗法在中国的发展简史,包括思想史和医案史;同时,对阅读疗法当前在中国的研究和实践作了相当全面的总结,展望了阅读疗法在中国发展的前景,对广大从事图书馆事业的人员进一步提高专业素质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阅读疗法原理是《阅读疗法》一书的理论基础,作者从多个角度对阅读活动进行了考察,认为许多心理学、生理学的原理不仅是阅读疗法的科学基础,而且是阅读疗法原理的组成部分,阅读疗法的原理不止一个,就像一台复杂的机器,总是集成了物理学甚至化学或其他学科的各种原理,而且越是精密的机器,其原理的构成就越复杂,其中主要包括:(1)发生学原理:如果一个事物最初是因为某个原因而发生的,那么它就会保持最初的天性,始终发挥为这个原因服务的功能。如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经常是被压抑者心理需求的升华,作者通过写作来躲避精神疯狂的危险、拯救受伤的心灵,阅读者则可将这些作品作为发泄或寄托感情的对象。(2)心理学原理:共鸣、净化和领悟是阅读或者说是审美心理活动中彼此衔接的三个链条,领悟是读者在经过共鸣、净化之后,对欣赏对象深层意蕴的追问和思索,一旦悟有所得,人就仿佛觉得突然之间被智慧的灵光所击中,顿时感到生命发生了飞跃,人格境界得到了升华,有一种豁然开朗、大彻大悟的喜悦。(3)生理学原理:其中最容易让读者理解和接受的是用进废退说。阅读不仅是人们开发智力、学会生存、提高个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强心健脑的验方良药。(4)心理生理学原理:由于阅读所引起的心理反应总是和生理反应交织在一起,阅读疗法的有些作用机制很难简单地说属于心理学范畴还是生理学范畴,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审美生理运动说、冥想产生“脑内吗啡”说,以及中医学把五情和五脏对应相克的情志相胜说。阅读带来了许多不易察觉的、容易忽略的潜在的生理运动,有的当代学者把这种运动称为“心灵体操”、“内脏体操”。

  关于阅读疗法在国外的发展情况,作者重点分析了阅读疗法在英国的情况。在英格兰和苏格兰, 很早就有以阅读书籍辅助治疗医院里的病人, 尤其是精神病院里的病人的事例,目前英国图书馆界基本上已经形成了研究阅读疗法的风气, 有关阅读疗法的业务也在开展。此外,作者还简要介绍了其他国家阅读疗法的发展情况,对读者放眼全球,了解阅读疗法在世界上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很有帮助。针对阅读疗法的研究和实践在中国动静不大、起步迟缓的现实,作者认为英国同行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是值得借鉴的:一是医院图书馆应扩展职能, 重视病人图书馆的建设;二是阅读疗法的兴起需要卓越的带头人;三是阅读疗法研究人员应尽快形成团体, 建立自己的组织。

  作者还搜集了我国历代极其丰富的案例,其中的描写即符合历史事实,又生动有趣,让人对阅读疗法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对各朝代的阅读疗法思想也形成了深刻的感性认识。先秦到汉代的阅读疗法思想主要体现在诸子的某些言论里,如孔子以“兴、观、群、怨”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诗的社会教育功能。到了汉代,人们对阅读功能的认识更加深入,出现了一些更有针对性的与阅读疗法有关的观念和思想。魏晋南北朝的阅读疗法思想主要体现在文学家的一些文学主张和文学理论著作当中,他们在文学理念上主张“文气”和“入情”,作品情感丰富,气韵流畅,可以跟读者有很好的情感交流。隋唐的阅读疗法思想也主要体现在文学家的一些文学主张和文学理论著作当中,其中的核心概念是“境”和“象”,读者在阅读时若能进入象外、境外,便能达到自然适宜、内心澄净、超凡脱俗的状态,理障、事障、情障等精神障碍就不复存在了,生理上的病痛也会得到缓解。宋人长于思辨的特点反映在阅读问题上,留下了许多精彩、独到、系统的见解,有些观点对阅读疗法颇有启发。如南宋的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这一论述突出了读者的主题意识,提出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元代直接谈论阅读疗法的言论不是很多,但有些言论对研究阅读疗法不无启发。明清的阅读疗法思想主要体现在带有哲学、美学和文学评论意味的文学理论著述中,如《文心雕龙》、《诗品》等都蕴含有丰富的阅读疗法思想,一方面新的文艺欣赏和文学创作理论对阅读疗法富有启发,如明代在文学阐释上宣扬以意逆志、诗无达估的观点;另一方面,阅读疗法被纳入了养生学家的视野,阅读疗法进入了理论自觉时代,系统地论述逐渐增多,慢慢纳入到保健、养生和医疗的理论体系中。对阅读疗法思想史和案例史的发掘、整理是非常花费精力的事,相信在读者能看到,每个案例里都融入了作者的许多心血。

  阅读疗法的适应人口和适应症非常广泛。作者将阅读疗法的适应人口划分为临床阅读疗法的适应人口和发展阅读疗法的适应人口。前者包括感情困扰者、教养院居民、化学依赖者;后者包括儿童和青少年、老年人、需要支持群体、残疾人、临终病人、图书馆读者等。作者分析了国内外专家总结的阅读疗法适应症,国外的包括学习障碍、自信缺乏、固执态度、不当行为、婚姻关系、恐惧、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肥胖及其他,国内的包括心理失调、抑郁症、阅读障碍、精神分裂症、性别机能失调、心跳过速、精神性易饥饿症、手术应激反应、尼古丁滥用、酗酒、遗尿症等。作者在阅读疗法的选书部分给出了应该遵循的几条原则:首先,所选图书应该与读者的阅读能力相适应;其次,所选图书讨论的问题应该和读者面临的问题相匹配;第三,所选图书应既有数量又有质量;第四,所选图书描述的问题应该有现实依据和可行性;第五,所选图书应该论述辩证而不能观点片面;第六,所选的图书应该语言优美、语气妥当、可读性强;第七,所选图书以信息表现形式丰富者为佳。可以看出,作者给出的阅读疗法选书原则综合考虑了读者的实际状况及图书的内外部特征,对于阅读疗法的选书过程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和大多数治疗手段一样,阅读疗法的治疗不是万能的,也有很多局限和需要注意防范的问题,辩证地看待治疗效果是很重要的。作者高屋建瓴地提出了阅读疗法的若干局限性,其最大的局限是它从来就不是一种可以单独使用的治疗方法,它只是一种辅助疗法。此外,其局限性还有:其经验根据通常比较模糊,多是感性体认的总结,而不是物理化学仪器检测后定量统计、分析的结果;对有良好读书习惯,以读书为生活方式的读者比较有效,对缺乏读书能力、排斥读书的人来说相当有限;难以准确判断读者的阅读水平和趣味;对顽固之人疗救乏力;可能不期然地为不合理的想法提供根据,不但不解决问题,反使问题加重;此法过度依赖治疗师的素质;读物的情志归属难以判断。作者对阅读疗法的客观评价是很宝贵的,也是很值得推崇的。

  阅读疗法的书目的开列,在阅读疗法的实际应用中是相当重要的一环。要列出一份理想的,有医用价值的书目并非易事。阅读疗法书目在中国古已有之,以《书本草》为最具中国特色,构思巧妙,别具一格。以不足一尺之幅,把中国几乎所有的典籍的药性、适应症、疗效、副作用、服用方法揭示殆尽,大气磅礴,可谓前无古人,堪称中国阅读疗法的第一书目。另外明代李渔的《笠翁本草》是经典的阅读疗法理论大纲,与《书本草》堪称中国阅读疗法史上的双壁、姊妹篇。国外的阅读疗法研究和实务都比较发达,所以相关的阅读疗法书目也相当多,其中每推荐一本书,皆指明其适用于什么类型的读者。作者还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将阅读疗法书目划分不同类型,有的依据情志相胜论,有的依据气质说,很好地吸收融合了中西方的文化。

  作者还对我国阅读疗法的发展划分为经验体认和学术研究两个阶段。在经验体认阶段,阅读疗法的概念尚未引进,大家头脑中尚无意识,不经意地提出来了若干思想或做出来了许多鲜活的案例。学术研究阶段经历了引进萌芽阶段、自主意识觉醒阶段、本土理论完善和实证研究启动阶段和理论与实务深化阶段。结合阅读疗法的历史和现状,作者认为我国的阅读疗法在未来将呈现若干趋势:从业余阅读疗法到专业阅读疗法、从自助式阅读疗法到交互式阅读疗法、从发展阅读疗法到临床阅读疗法、从阅读疗法到艺术疗法、从阅读疗法到信息疗法、从与国际接轨的阅读疗法到有中国特色的阅读疗法、从专业化阅读疗法到社会化阅读疗法。这些趋势的展望,具有突出的前瞻性、独到性和深刻性。

  在精神压力日渐加重的现代社会中, 以阅读缓解精神压力、调节情绪是人们乐于接受的一种自我治疗方式, 阅读疗法潜力不可小视,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其影响力将超越医学界和图书馆界, 辐射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总的说来,《阅读疗法》一书可谓论据充分,论证严谨,文体结构合理,文句流畅,既是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同时也具有科普意义,可读性强,很值得广大读者学习研究。

  作者简介: 陈丹丹,女,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研究生

  《阅读疗法》读后感(三):喜读中国阅读疗法学的开山之作

  王波先生:

  你好!昨天去图书馆还书,一位馆员在捧读大著《阅读疗法》。此前读大著《快乐的软图书馆学》时,看到过这个书名。昨天一时好奇,就顺便看了看。发现大著不是泛论阅读疗法,而是一部具有理论的系统性的阅读疗法学,而且是中国阅读疗法学的开山之作!难得呀,于是去借了一本。今天读了几个小时,认为这本书对各学科教师都有用。教师平时爱给学生开书目,如果掌握了大著神髓,开出的书目一定更有阅读价值。下周二下午敝校研究生教育督导组例会,我将向同事们介绍此书,希望大家汲取书中营养,并将其思想施于督导工作。

  这样一部好书,出版三年多才得一读,太晚了!老朽孤陋寡闻,希望王波先生再有新著,能早日拜读。

  顺颂

  编安!

  hx 2010-11-9

  《阅读疗法》读后感(四):用阅读来爱——《阅读疗法》读后

  用阅读来爱

  ——《阅读疗法》读后

  杨寿良

  (中华佛商网总裁)

  阅读何为?

  这是读书人、写书人和评书人经常在探讨的话题。眼球将豆大的文字滚动扫描几十万次,大脑再集中接受信息并做出各种反应,手眼并用,耗费心力,实在是很辛苦的事。也难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人们越来越没时间读书,越来越不喜欢读书。而且,过去人们一直将阅读视为很严肃高尚的事,彷佛不读书生活就能淡出个鸟来,也让更多的不想多高尚或者不想充高尚的人将读书视为苦差事。因此,如果不是生计所迫(考学、考职称、考资格证),多数人并没有将读书列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阅读进入“轻阅读”时代,即便是有人喜欢阅读,也多希望是“悦读”,要读得轻松,读得开心。那些严肃、沉重、深刻的以及大部头的书籍,是要被排除在阅读生活之外的。

  在这样的当口,王波以10年心力研究阅读,甚至将阅读提升到调整身心、利人利己的高度,并从生理/心理、物质/精神、个人/社会、历史/现实、学术建设/实际应用多层面整合资料,潜心研究,写成堪称中国阅读疗法领域开山之作的《阅读疗法》一书,就显得尤其难能可贵,也因此令人感动。这并不仅是一部谈阅读疗法的纯学术著作,更是一部提醒世人用阅读来浇灌日益荒芜干涸的世道人心的醒世之作。当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了阅读,认识到了阅读对人身、人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时候,书籍所具有的传承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阅读疗法》的前瞻观点、先锋锐气、创新精神和学术追求,正是指向这样的前景吧?

  我对阅读疗法没有丝毫的研究,拿到《阅读疗法》这本书的时候,也只是带着好奇心打开这本书。我倒是很想知道王波是怎样来开垦阅读疗法这个少有人知(最起码对我们这些阅读疗法的门外汉而言是这样)的领域的。先是习惯性地看了目录,不为构架的严密和宏大吃惊,“阅读疗法”毕竟是作者王波倾尽数年心力、熬亮无数黑夜的呕心之作;也不为论述的缜密和文采吃惊,因为作者富有文采和睿智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只是没料到作者拥有的材料竟是如此丰赡,如此富有精到的见解。占尽天时地利的王波,将北大图书馆甚至其他高校图书馆的浩瀚藏书,将大块大块的古人言行,尽收囊中,化作齐全精良的材料储备,自己变成了一个杂家,爬梳剔抉,纵横捭阖,让《阅读疗法》成了关于阅读研究和阅读疗法研究的豪华夜宴。让我这弄过几年古代文艺理论的人都为他这种有抢饭碗嫌疑的大收藏和大论述感到嫉妒和惭愧。但我还是感谢作者让我对阅读疗法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对学术研究中的“情志相胜”有了深刻的感知。

  国外对阅读疗法的研究和定义,侧重点各有不同。有人侧重于从图书馆从业人员、咨询师、治疗师、医师角度谈,有人从有生理或者心理问题的读者——患者——角度来谈,阅读疗法实施的主体存在并不明确。而实施阅读疗法的主体不同,采取的治疗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从以治疗为主的观点出发,阅读疗法可能更关注治疗过程和方法的研究,对治疗者的技巧有特别的要求。如果从读者(患者)的角度来谈阅读疗法,读者的接受心理、情绪状态以及治疗者与读者的沟通状态和方式,就是研究者和实施者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了。而且,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甚至病情的状态都不一样,每一个阅读疗法的个案都是独特甚至是唯一的。如何科学概括、完整描述阅读疗法,就显得特别重要,也特别有价值。王波在本书中没有直接辨析国外各家对阅读疗法定义的分歧和优劣,而是明确而严谨地给出了一个“汉化和改进了的阅读疗法的定义”:

  阅读疗法就是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指导他人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第12页)

  这个定义不仅关注了阅读保健与阅读治疗的不同应用,还指出阅读疗法的实施主体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阅读疗法的实施方法就是“学习、讨论和领悟”。“学习”是施教与受教的结合,是从所知甚少到所知颇多的渐进,是专业人士与业余人士、治疗师与读者(患者)的共同参与。“讨论”是互相的沟通、启发与切磋,是参与者的互动。“领悟”是指向内心的感悟和领会,是得以解决个人问题症结的佳境。这三个阶段,也正是阅读疗法甚至阅读行为的三个阶段。作者区分“保健”、“养生”和“辅助治疗”,也更精细地把握了阅读疗法因人而异的个性特色,也因此比国外的诸多阅读疗法定义显得更为妥帖、切实和科学,这当是作者具有创造性的见地。作者说:“保健和养生这两个词嵌入阅读疗法的定义,也是阅读疗法遭遇中国文化而被本土化的一个体现。”(第13页)当是自谦之辞。这其实不是一种“本土化”的界定,而是中国阅读疗法研究者对阅读疗法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是中国阅读疗法理论走向世界的一个体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话语与世界当今先进理论的融合,不仅为中国的阅读疗法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也同时对世界日益发展的阅读疗法理论化注入了新的理论元素和鲜活的民族特色。

  他在第40-54页用一整节的篇幅将阅读疗法归为11种类型,而这些归纳,也从各个角度囊括了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的阅读疗法类型。对这些类型进行分析,不难看出,王波在书中对阅读疗法的定义是如此简明,而又如此具有概括力。

  王波对国外的阅读疗法理论的描述涉及了对老年人、残疾人、问题儿童、少年犯等需要阅读疗法帮助的人群,对我国的图书馆工作者、医疗工作者以及研究阅读的人们都很有启发。本书所指出的一些现象使我很感兴趣。比如,王波引述美国玛格丽特•古德(Margarete Good)的话:“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儿童图书出版商已跳入阅读疗法的乐队花车,因而很少出版有文学价值的书,出书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能列入针对某个特别问题的阅读疗法书目清单。”(第63页),这一现象就值得我国的出版者思考和借鉴,我国的出版商也同样不看好有文学价值的书籍(名人除外),但是,似乎还没有谁尝试着做阅读疗法的书目清单,也没有形成关于阅读疗法图书市场的运行机制。而这种情形,在英国就已经出现了。这确实是值得我国的出版商认真思考的问题。

  王波介绍的意大利的“诗歌疗法”也让人感到有趣。我也不敢想像如果中国像意大利那样有十多家“诗药有限公司”,出现阅读疗法专门机构“公司化、法人化”的现象(第87页),该是怎样的好事!我只知道工商部门一定不会核准“诗药有限公司”的注册。芬兰教育部设立专门的阅读疗法内部机构的做法,匈牙利医院设立专门供病人阅读的图书馆的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和深入研讨。只是很可惜,也许因为篇幅的限制吧,王波没有在本书中做深入的阐述和介绍,让人读后很不过瘾。也希望王波别这么吊人胃口,勾人馋虫,以后能有专文把这样的案例详细介绍到中国。

  搜集、引介国外的阅读疗法理论的难度,要小于对中国古代阅读疗法理论的总结论述。王波从中国阅读的历史文献中搜集整理关于阅读疗法的理论和医案,“勾勒出阅读疗法在中国的发展简史”(第91页),不仅“填补现有的阅读疗法著作中没有东方特别是中国阅读疗法史的空白,改变一提到阅读疗法史,言必称欧洲的现状”,还可以“为中国阅读史的研究作一些探索,积累一些经验”(第91页)。其实,也并不是无人想做梳理总结中国阅读史关于阅读疗法的相关资料,只是因为这项工程太过庞大复杂,在浩瀚的文章典籍中去搜求,是一项苦差事,人们知难而退也是在情理之中的。而王波却竟然知难而进,知不可为而为之,并在占有如此丰富材料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娓娓道来,并不时有妙论闪烁,让人目不暇接。聊举几例:

  作者谈到庄子“得意忘言”时,讲道:

  庄子通过很多例子来阐述他所追求的“忘”这种精神境界,为了清楚、形象地说明“得意忘言”,他拿“得鱼忘筌”、“得兔忘蹄”作比喻。他还说,忘记了脚,就是鞋子最舒服的时候,忘记了腰,就是腰带最舒服的时候,忘记了水,就是最会游泳的时候。我们根据庄子的思路推论,忘记了病,也就是身体健康的时候。(第98-99页)

  几句简单的发挥和引申,就使庄子的理论与阅读疗法有了深深的关联。要达到这样的境地,不仅要有对所研究对象的深刻理解,还要有丰富的联想力和敏锐的学术感受力,要能旁征博引、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者,发前人所未发。中国的阅读疗法理论,与王波这样能参透“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研究者的相遇,也真是一件最为美丽的事件。

  还有一例。不少研究者提及曹操读陈琳檄文的故事,多引用《三国演义》的精彩记述。而王波却同时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完全不同的版本和内容摆到读者面前,并得出对阅读疗法都很是有利的结论,这样的学问和文字,读来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收获。且看王波的论述:

  一个典故,两个版本,一为史实,另亦可信,效果相同,心志调节的性质却不同,一是以喜疗病,一是以怒祛疾,其共同的道理何在呢?……陈琳的檄文言辞犀利、文采斐然,火药味极冲,刺激性很强,对敌,是强大的心理攻势,有屈人之兵之效,曹操读来自然可喜;对己,一如炸雷轰顶,对曹操更是一种强烈的刺激。无论是喜是怒,都会迅即在曹操的大脑中枢神经形成特定的兴奋灶区,有兴奋就必然有抑制,新的兴奋灶区的出现,压抑了原来紊乱的病区兴奋点,这就是无论陈琳的檄文是对敌对己,曹操的头风霍然而愈都是不令人为怪的原因。(第115页)

  你不用正襟危坐,也不用肃容苦吟,王波的行文如同观光缆车,让你全方位浏览中国阅读史,眼花缭乱,美不胜收,却又轻快舒畅,舒卷自如。

  还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他谈杜诗疗病,谈陆游,谈明清神魔小说,谈李渔和张潮的阅读疗法见解,谈“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的关系,都很是生动活泼。

  在谈及阅读疗法时,最受争议、实施起来难度最大的,就是阅读疗法的适应人群和操作原则。其实,每个人想通过阅读来解决的问题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阅读需求不一样,每个人的阅读嗜好也不一样,每本书又都是特色各异的。阅读疗法在理论上可以充分概括分析,而在实际操作中却是因人而异的复杂工程。而王波设“阅读疗法实务”专章,将阅读疗法的适应对象、阅读疗法四要素、阅读疗法书目一一道来,可谓细腻周到,考虑备至。

  王波对阅读疗法的适应症分为9类。但是,我认为还是本书182页杰弗瑞博士的分类更全面一些。书中指出的台湾学者王万清的“个人”、“家庭”和“社会”问题的三分也很简洁明了。有不少读者读书并不仅仅为求知,更是为自己的一些心理需求而读书。通过书籍受到启发和感悟,解决自己的一些疑难与困惑,得到解脱和调节,这些需求无外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类。

  王波谈阅读疗法的局限,归纳了8条。比如:阅读疗法的局限在于它只是辅助治疗手段,无法依靠仪器进行定量分析和统计,对不爱读书或者文盲无效,读者阅读水平和阅读趣味无法准确判断,对固执己见的人难以奏效,选书不准还可能适得其反,对治疗师的素质要求很高,对读物的情志归属难以判断。作者因此认为,阅读疗法极富创造性,有规律可循,又有不确定性,应用起来需要一定的智慧和技巧。他指出:

  在阅读疗法的实际应用过程中,有两个原则必须给予充分重视。一是要把握好情志相胜的原则,这样读者就不会因为阅读而以哀添哀,以悲浇悲,以忧济忧,从而作茧自缚,发展到郁闷成疾、身心崩溃。二是要把握好阅读适度的原则,合理安排好阅读的时间和节奏,使读者的阅读强度始终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这样读者就不至于因为过度劳累而影响健康。总之,所有的医疗手段要想取得理想的疗效,都离不开科学的精神、熟练的技巧、高度的责任心和谨慎的态度。阅读疗法也是如此,倘若能够做到这四点,阅读疗法的副作用就可以降低到最低限度,甚至完全可以避免。(第173-174页)

  在我看来,阅读疗法固然有其局限,可也因此彰显出阅读疗法的特色。阅读疗法是不同于纯粹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独特方法,它具有其他治疗手段无法替代的独特性,有时候还会产生优于其他疗法的奇妙效果。阅读疗法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却也是喜欢读书、希望通过与浓缩着作者学养和智慧结晶的图书思接千里、神交圣贤的人们完善自我、派遣苦闷、疗治心疾的良药。

  我也同样对王波在本书中列入的一些阅读疗法书目很感兴趣。我们有不少文化名人为青少年开列的必读书目录,也有国家开列的带着行政指令性的学生必读书目录(真难想像,我们连读什么书都限制得这么清楚,可是对其效果,又有谁去关注呢?),但是谁也没有给出把一些书列为必读书而没让其他书入选的理由和标准,总让人觉得随意性太大,缺乏说服力。而需要全社会和政府关注的残疾儿童、问题儿童、老人,却没有人提供他们需要的阅读书目。这或者是中国的怪现象,或者是中国的缺憾。希望王波对国外阅读疗法的研究与实施情况的引介能引起有关人士的关注,也希望有更多的成熟而切实可行的阅读疗法书目早日问世。

  王波的这本书是一部有份量的著作,可惜行文和排版中出现了一些舛误,比如:第8页第2行Bibliotherapy误作Blbliotherapy。第10页第17行“阅读近德”,误作“阅读进德”。第24页倒数第5行说老人“寿终正寝的际遇”不合适,因为老人在小说结尾还活着。第34页倒数第4行“雪光”改为“映雪”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第100页末行“孔子卮陈蔡”之“卮”字,当为“厄”。第114页和118页两处引用《三国演义》,出处一为“国学网站”,一为浙江古籍社的图书,我觉得改一致了更谨严一些。

  我也遗憾于作者在描述中国古代阅读疗法思想时,没有将《楚辞》纳入研究视域,对《红楼梦》里的一些涉及阅读疗法的事例也没有深入,我也注意到北大开列的书目上没有《楚辞》,其实屈原的激越之情,对魏晋和明清文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魏晋人将“熟读离骚”与“痛饮酒”成为“称名士”的必要条件,足见《楚辞》影响之深。——当然,作者旁征博引,材料已经是极其丰富了,我不必如此苛求。我也相信,作者不会就此止步,只会在更多把握古今材料的基础上,研究得更为深入、全面!

  王波的研究告诉我们,我们不需要争论阅读疗法到底有多有效,我们需要探讨的应该是:我们该怎样把握阅读疗法的特点和规律,使阅读疗法更为有效,使更多的人因阅读疗法而受益。

  王波将阅读疗法的目标分为三层境界。“最高目标是调节读者的心理和生理,辅助治疗疾病;次高目标是发展读者人格,预防疾病的发生;最低目标是引导读者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第219页)

  我倒是认为:将阅读疗法的三层境界这样理解似乎更为合理:“调节读者的心理和生理,辅助治疗疾病”,做到“医人”的医学目的应该是最低层面的;次高层面当是“发展读者人格,预防疾病的发生”,实现对人精神发展的促进;最高目标才是“引导读者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发挥更大、更广阔的社会作用。阅读疗法的原初目的正是为了治病救人,指导并影响读者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在这个基础上,发挥阅读的社会作用,达到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尤其在我们这个将一切都功利化、读书风气不浓的社会里,通过阅读疗法的功效使人们感受到阅读的作用和魅力,从而爱上阅读,通过阅读提升自我,加快全社会的文明进程,该是很宏伟的事业,亦是艰难而有意义的工程。

  读本书的“跋”,让我几欲泪下。读王波缜密而专业的著作,读他历经几年辛苦打磨的文字,直到读完这篇“跋”,我始才明白:他所有的严谨和执着的学术研究的动力原来都来自于生命和爱!他的学术追求中,竟然有如此浓烈的对生命的感悟、如此炽热的对父亲的拳拳之爱!

  我喜欢用生命写作以及为生命而写作的人和书。这样的文字,是如此猛烈地撞击着我的心,让我对作者研究中的痛苦和绝望,以及将文字作为生命寄托的这种执着产生共鸣。当学术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当生命里有了对学术的寄托,我们该对这样的生命追求和学术追求呈上由衷的敬意——

  “父亲手术出院后……在频繁和医生、医院打交道的过程中,治疗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中心。突然平静下来,我的心目中除了和治疗沾边的阅读疗法,其他任何选题对我而言毫无吸引力。明知道父亲的病很难治好,我的全部生活便有了和生命赛跑的意味,娱乐和消遣带给我罪恶感,所以每天晚上,除了趴在案头研究阅读疗法,我似乎没有别的选择。我常常是一会儿读书,一会儿写作,一会儿想一想父亲怎么样了,泪就不知不觉流了半脸。如果说,我以前研究阅读疗法,还是一种选题策略的话,那么这段时间研究阅读疗法,则似乎成了一种命运的安排,成了我向医学表达敬畏和向父亲尽孝心的一种方式。……这些文章都是我与父亲生命赛跑的产物。这些文章某种程度上是父亲留给我的遗产,篇篇都是我挽留父亲的无声呐喊,里面蕴含了旁人看不见的我和父亲的对话以及情感交流。”(第335-336页)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是为疗治生命的虚无与绝望而作的。因此,阅读疗法的意义不止在生理与心理的层面,更在哲学与人生终极价值的层面上,我相信,季羡林与王波父亲王老师读陶渊明诗的时候,感悟到的更多的是生命的解脱与慰藉,而不止是对疾病、痛苦的疗救。阅读给人心的疗治,是生理与医学意义上的更有价值呢,还是在精神、灵魂和信仰上的更有价值?

  谢谢王波,让我通过这本书深刻认识了一个学者的内心和他学术生涯中的心路历程。当一个学者用如此专业的课题和语言来诉说对父亲的眷恋的时候,当他以一种学者情怀来用文字与生命赛跑的时候,本书的每个文字里,都凝结着作者对人间缺憾的追忆,对失去的生命与亲情的怀念,对人间真爱的执着。作者通过本书,实现了一个开创性的学术突破,同时实现了对父爱的缅怀和铭记,实现了对父子之情的表达与书写,实现了自我情感的慰藉和宣泄。这个过程,总让我想起亚理斯多德论述的悲剧的净化(catharsis)。是的,最终的情绪的平衡与灵魂的平静状态,是经由艺术——悲剧快感所达到的一种美感境界。所有的艺术和学术也都如此。我因此认为把“净化”解释为“静化”更为准确、合理。王波以这种纯学术的方式来缅怀父亲,达到内心的平静,也该是具有自我疗治作用的阅读疗法的别一种案例吧?

  我相信,这样的将真心和爱沉浸其中的研究,才能使阅读疗法这样具有深远社会和文化意义的研究实现突破和创新。任何学术研究都不该只是冷冰冰的文字,不该是为了某种目的的渔利之作,而应该寄托着研究者深沉的情感和不倦的追求。人类所有伟大的艺术创作和学术思想都是这样的:因爱而感人,因爱而幸福,因爱而永恒。阅读疗法本来就是一种基于爱的工作。如果从事阅读疗法事业的人们对治疗者没有付出爱,没有发自内心的关切,没有坦诚的沟通和交流,阅读疗法终究要走上没落之途。只有通过发自内心的交流与沟通,阅读疗法才能臻于最佳的状态,才能深入人心,才能救助更多的人。不单阅读疗法如此,任何学术研究以及人与人的沟通交往,都需要这种诉诸真性情的努力。

  衷心希望王波能胸怀更多的爱,不满足于该书对阅读疗法理论的系统梳理,更要致力于做阅读疗法中国化、规范化、科学化、社会化的旗手,继续深入研究阅读疗法,使阅读疗法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使更多的人们受益于阅读疗法,使更多的人、更多的生命受益于阅读。

  这是一个美丽的愿景,而王波是我们实现这个愿景的最佳人选。我以对《阅读疗法》一书的欣赏和敬意,以对作者的孜孜求索和拳拳深情的感念,以一个爱书人的名义,深深祝福王波,祝福中国的阅读疗法!

  (《阅读疗法》,王波著,海洋出版社2007年6月版。)

  【2009/04/14】

  作者简介:杨寿良,北大中文系硕士毕业,现为中华佛商网总裁。

  《阅读疗法》读后感(五):一部阅读疗法的教科书

  一部阅读疗法的教科书

  ——评王波的《阅读疗法》

  宫梅玲

  泰山医学院图书馆 271000

  阅读疗法为“媒”结缘王波

  上个世纪末,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日渐突出。因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宣泄和疏导而导致的大学生休学、退学、自杀、杀人的事件在各大高校时有发生。为了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为了让更多的父母不再伤心流泪,我萌发了调动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来帮助大学生疏通心理淤积,解除心理困惑的想法。因此,于1998年,在心理专家丛中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医学生心理困扰求助方式的调查”。结果发现:有72%的学生遇到心理困惑选择读书排解。我的研究论文:《医学生心理困扰求助方式的调查》,发表在《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上。当时尚不知有 “阅读疗法”一词。所以,进一步研究的第二篇论文题目是:《高校图书馆在解决大学生心理困扰中的作用》,发表在《泰安师专学报》2000年第5期上。这篇文章就是论述读书对解决大学生心理困扰的重要作用的。后来读了沈固朝教授《图书治疗——拓展我国图书馆服务和图书馆学研究新领域》的文章时,马上意识到:原来大学生通过读书解决心理问题就是 “阅读疗法”。因此,把自己的科研方向,定位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阅读疗法实践研究上。巧合的是,几乎在同一时期,王波开始了 “阅读疗法”本土化的研究工作。

  我和王波从未谋面,认识他是2000年读了《图书疗法在中国》一文。文章立意新颖大气,作者文笔犀利老道、才思狂放不羁,读后非常佩服他研究问题的深度和论证问题的严谨。当时还以为王波是个老学者呢,后来才知道他是《大学图书馆学报》一位才华横溢的后生。此后,他又不断有阅读疗法新作发表,其理论研究渐成体系。作为同一课题的研究者,我自然特别关注他的研究进展。

  由于我馆当时图书馆学杂志只订了有限的几种,王波的文章无法收集全。为了能及时看到他的研究成果,我辗转找到他的邮箱,直接索要。没想到他特别豪爽,一点不保守,每当新作发表后,便及时传给我。《阅读疗法原理》、《阅读疗法类型》、《阅读疗法书目》、《阅读疗法概念辨析》、《阅读疗法在英国》、《英国的阅读疗法之母——韦尔瓦帕停顿》等文章,至今仍珍藏在我的邮箱里。他的许多理论文章,常常能启发我的研究灵感,指导我的阅读疗法实践。而我在实践领域里的探索,也同样得到他的关注和肯定。电子邮箱成了我向他请教疑难问题,交换阅读疗法研究意见的主要方式。2006年10月,我拓展网络阅读治疗服务,创建“书疗小屋”博客,也是受他的启发并得到他的指点。

  王波侧重的是阅读疗法理论研究,我则更偏重阅读疗法实践的探索,我们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正是通过阅读疗法的研究,让我与王波虽然未曾谋面,但却成了 “知音”。

  《阅读疗法》之我见

  今年6月,王波的《阅读疗法》一书问世,我感到由衷的高兴,中国终于有了第一部“阅读疗法”教科书!

  通读《阅读疗法》,觉得即熟悉又惊喜。熟悉的是,书中许多内容我都反复研读过,惊喜的是,该书并不是已发表文章的结集,每一章节都有所补充、完善和发展,有不少以前我没有看到的新内容。王锦贵教授在序言中表达的感受我都有,但作为研究阅读疗法的同行,我的感触更多。

  该书的第一章“阅读疗法导论”,开宗明义,将阅读疗法概念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楚明了。“名称之辩” ,敲定用“阅读疗法”来统一被国内学者泛用的图书疗法、读书疗法、书目疗法、文献治疗等相关概念,我极为赞同。认为“阅读疗法”这个名称,更具科学性、前瞻性和开放性。作为国内第一部阅读疗法理论著作,为阅读疗法正名,既势在必行,又意义深远。

  “定义之辩”一节 , 博取国内外众名家定义之所长,将阅读疗法定义为:“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他人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这个定义不仅符合汉语语法习惯,而且更加科学和准确。 这让我的网络阅读治疗服务,把学生“读网”归到“阅读疗法”范畴,找到了理论依据。王波的阅读疗法名称之辩、定义之辩,辩得让人心服口服。想必不久的将来,阅读疗法的这个定义,也会被写进汉语大词典。

  如果把《阅读疗法》比作一棵大树的话,那么“阅读疗法原理”就是这树的根。作者深谙“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的道理。为了拿出有说服力的论据证明阅读能辅助疗病,本节从文学创作的源头找起,寻根探源,洋洋洒洒两万言,把阅读疗法的疗效机制从发生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生理学原理——生理心理学原理四个方面进行了充分论证。以“发生学原理”为例,从15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治疗哲学”,17世纪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文化医生”,20世纪西吉里斯特的《文学艺术与医学》、波兰特的《文学与疾病》,中国的鲁迅拯救“国人灵魂”的《狂人日记》,直到中国的文学理论家已经开始进行的文学治疗史的研究的事实结束。先后引用了古今中外哲学、文学、心理学著作12部,涉及到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心理学家20余人,引证翔实,说理透彻,有理有据地论证了人文科学本身是出于治疗目的而发生的,先天具有治疗功能。因此,作为其载体的书和其他读物,自然就具有了治疗的功效,这使得读书能治病有了更加充分的依据。

  本人非常欣赏“发生学原理”,每每读及此文,便不由自主地想到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经典名句:“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私下认为这段文字是阅读疗法发生学原理最好的诠释。大概作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其后的“先秦两汉阅读疗法思想”一节里进行了补充。

  “心理学原理”,这是阅读疗法作用机制的核心部分,文中并没有简单地重复国外的认同、领悟、净化三原理,而是在国外论述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发展和创新。从共鸣说——净化说——平衡说——暗示说——领悟说,次第展开,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相互作用,相互印证,相互补充。文中以大量浅显易懂的事例,把枯燥的理论写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读书、用脑,能刺激头部血液循环,提高脑内生物活性物质的活力,改善和增强脑部功能,符合“用进废退”的生理学原理”。而由于人体的周身是一个彼此联系的综合体,阅读能够调动眼、嘴、耳、手、足、脑等多种生理器官做看不见的心灵体操,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又完全符合生理心理学原理。

  阅读疗法为什么能治病,它的疗效机制是什么?国外虽然研究了100多年了,但都没有跨出心理学的认同、领悟、净化。所以说,王波的“阅读疗法原理”是世界阅读疗法研究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并非过誉。

  “阅读疗法在中国”一章,汇集了中国历朝历代阅读疗法思想、阅读疗法医案以及有治疗价值的阅读疗法文献,极其清晰地揭示出中国数千年阅读疗法发展演变轨迹。

  中国古代并没有阅读疗法这个词,要从浩瀚的历史文献和文学典籍中筛选出有关读书治病的思想和案例,难度之大,工作量之巨,是可想而知的。这不仅需要深厚的文学功底,需要博览群书,还需要才气、勇气、毅力和胆量,更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作者以太史公“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之气魄,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五个时期的文史典籍中,掘、剔、爬、梳,为我们呈现出了中国古代的阅读疗法的发展脉络、思想精华和实践案例。最典型的当属孔子用 “兴”、“观”、“群”、 “怨”论述阅读疗法的作用;汉代刘向“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移愚”,点破阅读的治疗性质;清代张潮作《书本草》,分析各类典籍的药性、疗效、副作用的阅读疗法书方等。古代大量的阅读疗法思想、案例、方剂,一个个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虽然许多事例是生涩难懂的古文,但经作者娓娓道来,如同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讲论语心得一样,引人入胜,令人耳目一新。

  国外阅读疗法的研究历史充其量才几百年,而王波的研究表明:“阅读疗法”这个概念虽为外国人所发明,但是在对阅读疗病这个现象的认识上,中国人的确不比外国人晚,而且相当深刻。这不仅让读者悠然而生民族自豪感,而且也增加了对阅读疗法的浓厚兴趣。

  王波不仅在阅读疗法理论研究方面成绩斐然,而且还利用一切机会宣传普及阅读疗法知识,推动和支持阅读疗法的实践探索。“阅读疗法现状与前景” 一章,对我国近十几年来开展的阅读疗法理论研究和实证探索,作了较详细的分析与统计,充分肯定了近几年来我国阅读疗法研究工作者的成绩,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例如: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重复研究过多,实证研究薄弱,针对性研究不够充分等等,为阅读疗法研究工作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在本书中,作者多次对我的实践和研究工作给予了肯定和褒扬,对此深表感谢!

  由于王波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所限,他研究的重点只能放在阅读疗法理论研究上,实务性的研究少不能不说是他的一个遗憾。这种缺憾在书的第四章“阅读疗法实务”部分就表现得比较突出。该章只是粗线条地罗列了国内外有关阅读疗法的适应对象、阅读疗法的四要项、阅读疗法书目等。所举的实例,取自外国和中国古代多,反映中国当代的少,缺乏自己的实证研究事例和体会,所以读起来不像前几章那么有灵气。在阅读疗法书目部分,泛读性的书目较多,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书目偏少。而有针对性的书目恰恰是阅读治疗师及普通读者所迫切需要的。本人认为,阅读疗法书目的产生,应该像新药方的研制一样,也要经过临床检验,即应该出之阅读治疗师与读者(病人)之间的多次交流反馈,总结出被多人实践证明效果好的书目,方可普及推广。这些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正确与否愿与作者商榷。总之,即使阅读疗法实务部分有点瑕疵,也掩盖不了这本著作的思想光芒。

  《阅读疗法》一书,汲取了古今中外阅读疗法的思想精华,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它不仅填补了我国阅读疗法研究理论的空白,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世界阅读疗法理论。该书是中国阅读疗法实践研究者的必备手册,也是高校开设阅读疗法课程的极好教材。2007年12月20日,我将《阅读疗法》制成课件,揉进了我9年来总结出的许多阅读治疗典型案例,给大学生开了阅读疗法讲座课,效果非常好。学生对阅读疗法和《阅读疗法》一书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阅读疗法》读后感(六):探求阅读疗法的流程及精髓

  探求阅读疗法的流程及精髓

  ——学习《阅读疗法》有感

  赵春辉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河南郑州 450001)

  今天有幸拜读了王波先生的学术专著《阅读疗法》,这是我国内地第一部关于阅读疗法的理论著作。该书首先结合国内外相关学者的观点给我们明确了阅读疗法的具体含义、原理和类型,然后结合数据和实例系统翔实地介绍了国内外阅读疗法研究的发展历程,接着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完整的阅读疗法运作体系,使读者能够从该专著中领会到阅读疗法的流程及精髓,最后作者立足于阅读疗法的现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高瞻远瞩。伴随着该著作的问世,一个图书馆学研究的新领域以更加清晰、明朗、实在的容貌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作者是在读研究生期间开始接触并研究这个“新”而“有意思”的选题的,在本书出版之前作者已发表十几篇阅读疗法方面的学术论文。 早在1998年的《中国图书馆学报》第2期上发表的那篇《图书疗法在中国》便是作者初涉阅读疗法之作,该文简单回顾了阅读疗法在中国的发展简史,以中医学的情志相胜说解释了阅读疗法原理,通过这篇论文作者第一次给大家勾勒出了阅读疗法研究的容貌和蓝图,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作者做出了一个选择——将阅读疗法本土化,这也正是作者创著此书的宗旨和出发点。

  本书虽属《21世纪图书馆学丛书》系列,但其中包括了许多跨出图书馆学的文字,比如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医学的一些原理、方法在作品中占有一定的篇幅,这正体现了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下图书情报学求实创新的学术风格,以及理论推动实践或曰“学以致用”的研究趋势。不仅让人既惊叹于阅读疗法研究与如此多的学科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和交叉,又惊喜于书中诸多心理学和社会学、医学等领域的理论在这一时刻的不期而遇,让大家在阅读过程中逐渐折服于其厚重的文化及理论依据。同时针对某些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持,作者又以通俗流畅的语言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解释,唤起了大家潜藏于心底的有关“阅读疗法”的感性认识,让读者情不自禁地产生了很多共鸣。大概正缘于此,在阅读该著作时,我不止一次产生了欣赏清明上河图时的惬意、酣畅,每至一处,必驻足停留,流连再三。以第一章阅读疗法原理部分发生学原理为例,作者运用了近似数学论证的方法,通过对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起源和意义的剖析,证明了作为人文科学载体的书籍,先天性地就具有疗救人类精神危机的作用,然后又结合尼采、福柯、弗洛伊德、鲁迅、陀思妥耶夫斯基、福楼拜等人文科学家的具体案例及作品,自然而又有力地得出了宗教、哲学、文学与精神治疗有着不解之缘的结论,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这样一个数学模型:宗教、哲学、文学三个研究领域的众多交集中,其中有一个便是——阅读疗法,这也正暗示出了阅读疗法研究的发展方向:以阅读行为作为主线,把各相关学科的治疗史抽取出来,其异曲同工的部分便是阅读疗法的精髓和突破点。此外,作者还从心理学原理中的共鸣说、净化说、平衡说、暗示说、领悟说,生理学原理中的用进废退说等众多成型理论的角度,阐释了读书具有调节情绪、强心健脑、排忧解惑之功效,从而达到辅助治疗或治疗的目的。大量的史实案例及文字引用,既让阐述显得有理有据,同时还能让读者在阅读该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时而进行一番自我检查,结合自身经历与体会做到理论和实践的互相验证,增加了各项学说的说服力,一次次产生的共鸣会逐渐引导读者进入作者的思维,使人不知不觉间进入了“得意忘言”和“知人论世”的境界,最终体会到阅读疗法研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以及乐观广阔的研究前景。

  在对阅读疗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了跨学科、多角度的论证和阐述之后,为了使读者对阅读疗法有一个更加深刻、细致、全面的把握,作者用了一定的篇幅考察了英美等国家的阅读疗法研究的成果,按时间顺序对国外阅读疗法研究的来龙去脉、精髓要点,一一作了剖析和对比。通过对英国阅读疗法的提纲式、大事记式的追溯,给大家展示了阅读疗法在英国的发展历程,尤其是通过对英国阅读疗法之母韦尔瓦•帕亭顿一生孜孜不倦对阅读疗法的研究与实践的描述,展示了阅读疗法在英国产生以来便沿着专业化、学术化、实用化的轨迹飞速发展着,同时也说明了一个规律——阅读疗法的兴起需要卓越的带头人和自己的研究组织,而这正是我国阅读疗法研究的当务之急。目前英国图书馆界基本上已经形成了研究阅读疗法的风气,同时已经出现了阅读疗法方面的业务。

  对阅读疗法的研究犹如一顿美味大餐的加工过程,讲究荤素搭配,中西合璧,色香味俱全,其中最为耐人寻味的当属我国阅读疗法的发展史。对将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的阅读疗法素材,作者将之划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五个时期分述之:从《论语》的“百姓日用而不自知”,到《诗经》的“兴、观、群、怨”,《离骚》的“抒发忧愁,疏泄不平”;从《咏怀》的“陶性灵,发忧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到华佗激将重病郡守致其“瞠恚既甚,吐黑血而愈”,陈琳以檄文令曹操“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从杜甫诗作的“辞意典雅,读之者脱然,不觉沉疴之去体也”,到绘画家张彦远的“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从欧阳修读书之后 “茫乎以思,畅乎以平,释然不知疾之在体”,到陆游以诗治病“不用更求穹芷药,吾诗读罢自然醒”;从胡应麟嗜书至“忧籍以释,忿籍以平,病籍以起”的境界, 到焦循以书治心病“乃知却无病之病,更良于却吐血之病也”。作者针对我国阅读疗法的历史,分朝代逐阶段展开,不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了代表性文献的治疗价值及社会意义,又汇总了各家阅读疗法思想之长,同时还从浩瀚的历史文献中抽取出了大量极具说服力的医案,层次井然,引证翔实,说理透辟,唯其如此,本书在系统性、理论性、实证性诸方面,都具有空前的典型意义。

  阅读疗法研究的目的何在,意义何在?顾名思义,研究阅读疗法正是为了医治或辅助治疗,在汇总出古今中外阅读疗法思想和医案的基础上,更需要做的便是如何将阅读疗法本土化和现代化,既要让国外的阅读疗法思想成功“入关” ,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所了解和肯定,又要使中国历史上的阅读疗法理论得以延续和再造,将之成功嫁接到现代医学、心理学等科学(即现代文明),使其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生命力,这正是阅读疗法的突破点和生存点,也正是该作品区别于其它阅读疗法文献的地方。作者在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有关阅读疗法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医治对象、医治流程、医治工具(书目)的顺序,详细介绍了阅读疗法理论和操作的来龙去脉,并且不吝笔墨揭示了其精髓要点,层次分明,分析透彻,博古采今,中西合璧,给读者展现了一幅阅读疗法的清晰轮廓,让读者在跟随作者畅游历史天空之后,惊讶而惊喜地发现原来阅读疗法并不遥远,甚至会发现有时候我们自己就曾做过阅读疗法的践行者,不免让人“跃跃欲试”,加入阅读疗法研究大军。特别是作者归纳出的阅读疗法四要项(阅读疗法师、阅读疗法选书、阅读疗法流程、阅读疗法的局限),更是从心理学、文学等人文学科的角度鞭辟入里地总结出了阅读疗法的关键点和突破点,让读者感知到了现代化的阅读疗法体系,针对每一要项,作者都做了系统、翔实的引证与研究。最具特色的便是作者最后汇总出的阅读疗法书目,类似于现实医院中的内科、外科等科室之分,针对不同病症作者也分门别类地开出了各种阅读疗法的“药方” ,以实现辩证施治,对症下药,增加了阅读疗法的可操作性,同时也将我国阅读疗法研究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读完此书,伏案细思,我感悟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惊叹于古今学者冥冥中的缘分,欣喜于国内阅读疗法的研究含苞待放,振奋于这本阅读疗法研究的奠基之功,折服于作者面对人类文明时敏锐的洞察力及执著严谨的治学精神。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孕育了丰富的智慧,碍于历史的原因,诸多的研究领域尚未进入学术的轨道,阅读疗法研究便是其中一个嗷嗷待哺的新课题,茫茫历史云烟中需要我们用开阔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去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以科学、执著、严谨的治学精神将之发扬光大。伴随本书的问世,王波先生为学术界尤其是图书情报界洞开了一番新天地,相信在这本开山之作的引领和指导下,今后学术界关于阅读疗法的研究定会前景无限。最后引用王波老师的一句话:“阅读进德,大德必寿;阅读近人,仁者寿。愿阅读风行天下,祝人人仁德长寿!” ,以表心中久未平息的共鸣和敬意。

  作者简介: 赵春辉,男,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研究生

  《阅读疗法》读后感(七):阅读疗法在中国之王波篇

  阅读疗法在中国之王波篇

  林 英

  书籍,一直都被当作是一种助人的资源。在古代埃及底比斯,有一个图书馆的入口就镌刻着“疗治灵魂之地”,而在我国汉代,著名的目录学家刘向这样评价过书:“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书犹药,书籍在帮助人们调节自己的情绪,抚平内心的创伤方面,向来起着积极的作用,但真正把阅读纳入医疗卫生体系,作为一种辅助的治疗手段进行研究和应用则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这种治疗手段被称之为阅读疗法或图书疗法、书目疗法等。而阅读疗法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则已经是20世纪90年代了,南京大学的沈固朝教授是最早将其引入中国并进行研究的学者。经过十几年的研究与发展,阅读疗法在中国的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内地第一本关于阅读疗法的理论著作诞生了,它就是王波的《阅读疗法》(海洋出版社2007年6月版)!

  《阅读疗法》凡五章,依次是《阅读疗法导论》、《阅读疗法在国外》、《阅读疗法在中国》、《阅读疗法实务》和《阅读疗法的现状与前景》。另外还有附录四篇:两篇是关于国外阅读疗法研究的编译;一篇是《阅读疗法放异彩》,介绍2006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中阅读疗法在中国内地的实战的情况;还有一篇是《阅读疗法研究中文资料目录》,对中国阅读疗法及其关系密切的艺术疗法、信息疗法的研究成果进行地书目统计。

  《阅读疗法导论》一章厘定阐释了阅读疗法的概念,探讨了阅读疗法的原理以及对阅读进行了分类。阅读疗法研究引入中国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学术界仍然存在着阅读疗法是否有效,是否是一门“伪科学”的疑问。阅读疗法要立得住脚,使人们信服,首先需要讨论的问题就是它的原理和作用机制是什么,这也是阅读疗法研究中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作者从发生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生理学原理、心理生理学原理揭示了阅读疗法可行可信的理由。所谓发生学原理,就是如果一个事物最初是因为某个原因而发生的,那么它就会保持最初的天性,始终发挥为这个原因服务的功能。在阅读疗法中我们采用的最多的是人文科学方面的书,而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它们发生的动机,乃是因为人类祖先在面对大自然时无助、敬畏、茫然、空虚,因此它们先天就具有治疗的功能。而心理学原理则是我们很容易理解的,阅读往往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进而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有所领悟,因此可以帮助去除内心的困扰和疾病。生理学原理则是阅读时的脑、眼、口、手、耳等器官的运用,有利于强心健脑。心理生理学原理有审美胜利运动说、冥想说和情志相胜说。这些阅读疗法原理的阐释和解释都是有说服力的,作者对此也是极有自信,认为是“超越了国外权威的由认识、净化、领悟构成的阅读疗法经典三原理”,“可以说全面刷新了现有的阅读疗法理论,对国外的理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阅读疗法在国外》则主要介绍了英国阅读疗法的研究情况,并对英国阅读疗法之母——韦尔瓦•帕亭顿进行了专节的介绍,使我们较为全面地了解到她对英国阅读疗法做出的贡献和影响,同时还对法国、日本等十国的研究情况作了或详或略的介绍。英国是阅读疗法研究和实务比较繁荣的国家之一,它很早就有以通过阅读书籍来排忧解难的事例,如18世纪末约克郡大撤退时期,英军前有追兵,后无补给,因此军心大乱,对此随军的牧师向身处绝境的战士们提供书籍来帮助他们度过这一惶恐时期。英国阅读疗法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对英国关于阅读疗法的研究成果与会议进行了逐项介绍,条分缕析,其发展的历程清晰可见。不过,若能总结归纳成几个阶段,概述出各个阶段的成就,或许会要更加明了一些。

  该书的重头戏无疑是第三章《阅读疗法在中国》。我国阅读疗法这一研究源于西方研究成果的引入和介绍,但作者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都不乏关于阅读疗法的思想和实例,因此对它们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勾勒出了阅读疗法在中国的发展简史。对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的阅读疗法思想和素材,作者把它们划分为先秦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分别析出它们各自具有治疗价值的代表性文献,总结归纳出每个时期的阅读疗法思想,列举它们各自典型的阅读疗法案例。中国历史上确实有不少关于阅读可治病的记录。《三国志》中记载陈琳作了一篇檄文,写成后呈给曹操,曹操当时正头疼厉害,卧读陈琳的檄文后,竟然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诗圣”杜甫对自己的诗作非常自信,认为诵其诗可以避疟。清代学者焦循认为读书尤其读道家的书有代医、代药之功,并且有切身体会。有一年他患病吐血,诊治后精神欠佳,于是找来道家的书又读又抄,结果“不知病之何所失也”。除了具体的实例,阅读疗病的认识和思想也一直有所发展,明末清初时,李渔的《笠翁本草》不仅列举了古代经典的阅读疗病的医案,说明了书可当药的道理,还指出了以书当药的注意事项,哪类书当药最佳等,作者认为这是一份经典的阅读疗法理论大纲。清朝张潮的《书本草》更是用中国传统的揭示中药药性的方法开列了一份阅读疗法的书目。这两部书被作者誉为中国阅读疗法文献史上的双璧、姊妹篇。

  不过,中国古代关于阅读治疗疾病的事例和思想是否属于阅读疗法,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在《阅读治疗在中国》(沈固朝、万宇《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1期)一文中,万宇认为“中国传统中的‘读书治疗疾病’是属于一种个体或是偶然的行为,并非有目的、有组织的科学治疗行为,与我们现在所讨论的阅读治疗其实并非同一个概念,应加以区别。”这是学者之间见仁见智的问题,能自圆其说则可以。王波先生关于阅读疗法在中国的梳理勾勒,意欲“能够对阅读疗法的本土化做出一些实质性的贡献,填补现有的阅读疗法著作中没有东方特别是中国阅读疗法史的空白,改变一提到阅读疗法史,言必称欧洲的现状”,其意甚好,其力可嘉,不过既然中国传统中读书可治病的是否属于现代意义上阅读疗法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那么如果作者能够对其进行一番合理的论证,窃以为会更有说服力和学理性。

  阅读疗法是一项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科学,在书中的第四章,作者则介绍了阅读疗法的实务。它涉及到阅读疗法的适应对象,阅读疗法的四要项:阅读疗法师、阅读疗法的选书、阅读疗法的疗程及阅读疗法的局限,阅读疗法书目和泛阅读疗法书目。这对阅读疗法的操作和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

  该书的出版不仅是中国阅读疗法成就的展示,而且作者也力求将阅读疗法本土化。作者认为只有本土化的阅读疗法理论才能“更加贴近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习惯,更容易被国人所理解,更有亲切感,一亮相就受到群众的欢迎,良好的群众基础意味着它广阔的发展前景”。那么阅读疗法在中国发展的现状如何呢?按照作者的观点,我国的阅读疗法以1991年为分野,从经验体认阶段走向学术研究的阶段。1991年后的学术研究阶段,从引进,进而本土化和应用,但应用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更多的只是对抑郁症、大学生做一些阅读治疗工作,那么阅读疗法在中国会走向多远呢?我们翘首以盼。

  《阅读疗法》读后感(八):晚读的<阅读疗法>

  一直打算读却未读的书。以前看过王波老师关于如何写图书馆专业论文的文章,文笔风趣幽默,比起呆板的理论性文章,更易于入门与深入。

  这本阅读疗法,曾一度在图林红极一时,只可惜当时疏忽没能看成。最喜欢"阅读疗法在中国"那一篇章。既可以重新对各时代的代表文学及著作进行梳理,又可以从阅读疗法的角度,重新解读。从中也发现不少值得一读的书作。如<颜氏家训>,<傅雷家书>,<菜根谭>等图书。两本家训,在馆里的一次讲座中,曾经推荐过,当时查时没有阅读的欲望,现在再重新来过,发现错过了两本好书。

  从阅读疗法在中国的章节中,也最能看出作者的文史功底。把历代涉及阅读疗法的"书,人,法"皆提出。用一种"原创"的角度,从阅读出发来选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