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金融的逻辑》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金融的逻辑》的读后感10篇

2022-03-20 11:14: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金融的逻辑》的读后感10篇

  《金融逻辑》是一本由陈志武著作,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一):看看就好,别被洗脑 :)

  此书读完有种被洗脑的感觉。一方面它确实会刷新你的金融观,一不小心还可能被刷新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让你时不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但是当我读到2的时候,感觉越来越不对味,陈教授对于金融的作用的挖掘有其合理之处,也能从中窥见其不凡的智慧,但是明明是一两章就能阐明的思想,陈却写了两本书,

  第二,其中关于金融解放个人的观点初读似乎论据充分,无可挑剔。但是后来想想,陈教授似乎言过其实了。货币化确实能让个人从家族关系,宗教关系,政府权利中获得很大程度的解放,现代社会个人相对于要依赖这些文化才能最大限度的存活下去的社会中要自由的多。但陈教授在此书中却避开货币化的缺陷不谈,这确是另一种程度上的不严谨。让原本见仁见智的观点变成了一种洗脑,一种吹嘘。

  货币化让人从家族关系宗教关系政府权利解放后陷入到另一种束缚——钱的束缚。只要有钱就有权,有地位,就能轻而易举的洗刷自己,包装自己,你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甚至你的外貌你的品格似乎都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货币化之后也能看见这个社会的功利化,同时也催生了拜金主义,“向钱看”,“金钱万能”的腐朽文化。货币化也并非让人与人的交往变得更为纯粹。反而是多多少少都参杂着功利。而最大限度的货币化除了催生出“人力资本”“劳动资本”“要素资本”也使得“人际资本”成为可能。总之,本书论证的漏洞让这本书大大贬值。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二):雄起吧 天朝

  以经济的角度讲儒学批判到极致:中国人的传统孝道根本是子承父业,因而中国人家里都想要男孩子,家庭里掺杂极多利益成分缺乏互相关爱。且中国人以借钱为羞耻,以存钱为光荣,家里如果负债累累会被人看不起,家财万贯才是王道。然而清朝年间大天朝存了大量银子,西欧大堆国家负债累累,实际上中国最终惨败。而且直到现在还有人想不通西欧是抢钱抢赢的,这点十分搞笑,银子都堆在国内不是坐等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吗?中国金融业因而严重发展受限,知道今日一提金融大家首先想到还是银行,证券在中国等同赌博,衍生品几乎无人问津。中国人过多的相信道义,认为价格低就是道德,卖贵了就是不道德。当年因为价格放开造成通货膨胀,直接引起一场内乱,让世界以“人权”作为笑柄讥讽中国,实质上不是政府压制而是有些刁民人权还是太大了。当然,事情是在慢慢改观的,中国这些年发展有目共睹,即使说不美好的现象还存在,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经济在腾飞。我们应该共同希望自己的国家发展更好!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三):什么是金融

  每天都在接触金融,从新闻报道的投资到自己购买证券以及房贷等行为,无不是金融。但是什么是真正的金融,确实没有很好的理解其中的真谛。当然通过本书就能理解了?也非必然。但确实对金融的理解更深入了。

  本书实际上讲述了:国家的发展必须靠金融,个人以及家庭的发展也必须靠金融;金融是依托信贷、融资,而良好的金融环境必须依托于行政、司法与法治三方面相互制约。中国在此方面还在发展中。

  不过对个人而言,要及早体会金融尤其是信贷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合理利用信贷来规划自己的生活。如通过借贷,预支未来的收入,让自己提前提升生活质量。当然要量力而行。

  书中的文章基本上是独立发表的文章似的,重复性很高。所以理解了理念就好。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四):《金融的逻辑》简评

  二天读完《金融的逻辑》,慢慢觉得自己头脑里那点有限的经济学常识又复苏了。对于金融的理解,长期以来都是肤浅的、表面的,总觉得它是高大上的东西,非专业人士不能参透。读罢本书,全然没有晦涩的感觉,文字通俗易懂,内容深入浅出,的确是本不错的金融入门书。

  在具体内容方面,本书是由陈志武先生的若干篇文章汇集而成,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陈先生各种观点的集成,每篇皆有侧重,章节上又有丝丝联系。掩卷而思,本书带来的是一场彻底的头脑风暴,它在印证旧有观念:金融不仅关系国家强盛,也关系人民幸福的同时,更具体阐释了金融的神奇力量:举明日之物力建今日之生活,把现有的一切财富都提前转化为再度发展的动力。

  总的说来,以下几点体会较为深刻:其一,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彼此影响超乎想象。政治制度作为发展的基石,在经济发展方向的选择上具有决定性作用,没有适合的制度土壤,金融的种子难以破土萌发。同时,文化观念的作用也不容小觑,一个时期的文化传统伴随着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在一定情形之下,也会成为阻碍金融发展的障碍。其二,从经济学的视角解读历史能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此,作者以全新的角度,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不同形态,也为正确看待历史,认识金融的力量,提供了独特的解题思路。历史之所以是这个样子,而不是那个样子,不仅仅是因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可违背,经济金融也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的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其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依赖于金融的发展,依赖于财富的积累。一个独立的人,一个自由的人,必定需要拥有一定之财富,才能够不依赖于他人,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在此基础之上,家庭也才能逐渐剥离掉经济契约的属性,真正发挥其情感载体的作用,帮助人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和快乐。

  当然,本书的编排和内容也绝非无可挑剔。个人以为,部分章节的内容略有重复,个别问题的解读略显拖沓,而新颖的观点是否一定正确也还需要全面的分析和历史的检验。

  书籍的作用不在于解决所有问题,而在于启迪更多思考。金融的逻辑很神奇,探究的过程很享受。总体来说,这是一本不错的书籍,你值得一读。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五):我再也不梦想中500万了

  我再也不梦想中500万了 1 十几年前,我在一家报社的彩票专刊做记者,认识了一个奇怪的老头。 那时钱还是很值钱的,一海碗烩面几块钱,城市一线楼盘房价每平方才一两千元,穷人梦想过上有钱的生活,而彩票似乎是一条金光闪闪的捷径。“来吧,看看两元是怎么变成500万的”,我的工作就是,展示那些大奖得主投彩、中奖的过程,营造出一种你模仿了也可能成功的幻像。 虽然我们会在报纸上用各种概率、排列来推崇某些技术流彩民的投彩策略。然而,在我看来,他们无疑是走了狗屎运。 B就是这么一个走了狗屎运的郊区农民。 B中了500万。 做彩票记者真是场人生间的修行啊,面对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一夜暴富者,告诫自己要“淡定,淡定……”,然而还是忍不住想象,要是中500万的是自己该多好!直到B的出现,完全改变了我的想法。 B其貌不扬,穿着寒微。大概平时很少有人听他说话,他接受起采访来滔滔不绝。最后还留下了我的电话。 时不时的,B会跑来报社找我。 一次送给我一本《庐山会议实录》,大概觉得我是文化人,会喜欢看这类书吧,同事调侃,“这人太不实在了,怎么不分点奖金给你?” 虽然他是个老头,而我只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然而他表现出对我很信任、佩服的样子,常常自顾自的倾诉自己那些家长里短的烦心事。 比如,老婆怎么啰嗦,比如,亲戚怎么欺负他。 最后一次的倾诉,让我大大的吃惊了。 他说,他的奖金已经给亲戚分出去一大半了,而他的侄子因为他给别人分的比给自己的多,还打了他一顿。 看着他脸上还没褪去的伤痕,我无语凌乱。 2 我曾以为,是B的家族过于奇葩。强势的亲戚和一向逆来顺受的他之间不对等的相处模式,让突如其来的财富演变成灾难。 十几年后读了陈志武教授《金融的逻辑》,想起当年的事才豁然开朗。 在传统社会里,向来是通过血缘网络来实现人际间的金融交易。这种交易,是以人格化的隐性方式进行。 所谓养子防老,子女就是人格化的保险品、信贷品和养老投资品。所以子女忤逆不孝,是为大罪,因为动摇破坏了家族金融交易的根基。 亲戚间 “礼尚往来”,就是跨时间价值交换的代名词,今天我结婚,你送礼,明天我儿子满月,你送礼。生老病死,每一次人生重大事件都有亲戚之间的经济互助参与。 也因为这种千百年来的思维惯性,让个人的边界在庞大的家族面前退缩到几不可见,更遑论个人的空间与自由。 悲催的B,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遭遇。在《金融的逻辑》里,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发生在2002年湖北一个小城,也是一场理直气壮的瓜分,和大打出手的结局。 陈志武如此论述,“一个混乱的产权体系造成了如此混乱的要求与反要求。当由传统大家族承担经济交易功能时,所有的投资和回报都是默认的、隐性的,不会用白纸黑字写在合同上,正是这种体系导致了大打出手的混乱局面。” 3 开卷有益。 尽管《金融的逻辑》一书由作者历年发表的文章整合而来,篇落内容多有重复,开篇《金融是什么》短短20余页已可统揽全貌。然而,对于想了解些基本金融常识的读者来说实有建构世界观之功。 一些过去只能归结为经历、性格等个体原因的身边故事找到了深层次的解释。 我的好友C自参加工作起就在攒钱为家里盖房子。当我为自己的小出租屋里买了一台音响的时候,她在攒钱;当我买了一台洗衣机的时候,她在攒钱;当我买了一台电视机的时候,她还在攒钱…… 家里姐弟四人,只有她一人读了大学,她为此深感愧疚。 这些年来,她为家里盖了房子,帮弟弟张罗成家立业。姐姐家里做生意遇到困难,她一手承担。妹妹婚姻中遇到困境,家庭主妇经济不自由,她直接转账“定心丸”。 她是个令人感动的好女儿、好姐姐、好妹妹……可她活得太累了。 我现在明白了,如果经济交易独立于家庭存在,个体不必背负更多的道德压力,完全可以更好的享受自己的人生。 一个优秀上进的年轻人,将今后的预期收入抵押贷款用来求学,自己为自己负责,更有尊严和自由。 同理,C的姐姐、妹妹乃至弟弟,他们的人生也该由他们自己负责。由家庭其他成员分担的压力真正落在自己身上时,才能更好的转化为动力吧。 3 我再也不梦想中500万了。 十几年弹指一挥,房价裹挟着时代一路狂奔。曾经觉得一辈子躺着花都花不完的500万现在是什么概念? 2012年得了诺贝尔文学奖750万元奖金准备买套大房子的莫言说,“别人提醒我也买不了多大,也就120平方吧”。希望他老人家那时买了,要不现在估计只能买80平方了。 现在盛行的词是“中产阶级焦虑”。年收入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家里几套房,中产阶级究竟在为何焦虑? 因为曾经不花钱的都标上了价格,曾经唾手可得的越来越贵,清洁的空气、水、食物…… 都在离我们远去。 怕生病,重疾的发病率却越来越高。癌症一个疗程治下来几十万,想熬过五年生存率,你的身体扛得住,你的经济扛得住吗? 中国飞速发展的转型期,每个人都怕掉队,成为时代的弃儿。 毕竟,比“人死了钱没花完”更大的悲剧就是“人还在,钱没了”。 我已经过了爱做梦的年纪了。如果非让我说一个和钱有关的梦想的话,我希望是5000万。 按陈志武的教导,两千万买保险,两千万在北上广买房子。四千万买足安全感,剩下一千万携家云游四方去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六):明为今用

  明为今用,这是陈志武老师金融的逻辑一书的主要观点。简明扼要地阐述了金融最基础的原理,却也常常是没有被参透的金融本质。这是一本金融危机后出版的书,厘清了很多当时对金融的偏见,警惕我们这个资本市场一直没有发展起来的国家不要矫枉过正、因噎废食。作为一本入门基础读物,这本书刻意使不了解金融的人对金融有了认识,并也许会产生兴趣。书中没有对金融本身更多深层次的介绍,主要还是在传播观点。其中有启发处摘录如下:

  ——货币解决了价值跨时间储存、跨空间移置的问题。

  ——金融交易一般不是现货交易,而是价值的跨期支付,没有互信、没有保证金融契约执行的制度基础,就没有金融交易的发展。

  ——美国经济跟其他国家的差别就在于它有着让任何资产、任何未来收入流都能提前变现的证券化、资本化体系。一般的看法是把过去200年美国经济的奇迹归功于工业革命和科技创新,完全忽视金融技术对美国经济的根本性贡献。如果离开美国式的金融资本模式,很难理解为什么美国的创新、创业能量这么大。

  ——现代金融技术起源于佛罗伦萨的意大利银行家。商业汇票跟19世纪初出现的中国山西票号的作用使一样的,只不过在时间上早700年。

  ——从13世纪到16世纪,意大利银行和犹太人钱铺基本垄断了西欧商业银行业务。主要原因是整个中世纪,基督教禁止有息借贷。犹太教没有禁止有息借贷,犹太人是欧洲中世纪主要的银行家群体。

  ——政府的融资成本和民间的投资回报率问题,只要纳税人的投资回报率高于政府公债利息,最优的国策是,少征税,把钱留给老百姓去投资创业,政府尽量用公债来补充财政赤字。政府的投资回报低于民间投资回报,政府就既不应该借债发展,也不应该加税,而是要减税和退税。

  ——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并不是第一家对冲基金,但1968年成立的量子基金为对冲基金获得广泛认同和知名度贡献非凡。从1968年成立到2004年4月关闭的31年间,量子基金平均年回报率超过30%。

  ——禁止民间借贷只不过增加了金融交易的风险和成本,减少了资金供给,使高利贷利率变得更高。

  ——判断货币政策是否适当的唯一最合适指标就是通货膨胀率,可以争论通货膨胀率指数的构成合不合适,是否让资产价格占更高的比重等,但这只是具体的技术问题。

  ——美国式金融资本主义肯定还会继续,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主要的影响在量的方面,而不是质的改变。美国式金融资本主义模式,包括很多内容,例如靠信贷来促进消费,然后靠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这个模式今后不会改变。这种发展模式不是美国专有的,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这样的模式,实际上,中国的经济增长现在也要从投资驱动型的模式向消费驱动型的模式转型。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法律使统治者用来加强其统治权力、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大清律》作为清朝法制体系的核心部分,主要汇集了涉及官员行为、官僚机构之责等政府机构的制度,不包括解决个人与官方之间以及民间纠纷的法律条款。这部法典仅仅涉及一些被认为可能影响到朝廷制度的民事行为。该法典本质上属于行政法典和刑事法典,倾向于依赖行政和刑事处罚调整社会关系。这与西方法律源头——罗马法的传统有明显的区别。罗马法的灵魂使市民法,而不是行政法或刑事法。罗马法诞生于还处在小规模农业社会时期的罗马,主要使用于解决发生在市民间、市民与社团间、社团之间的纠纷。民事很早就占据了西方法律的中心位置。

  ——中国股市初期,分国有股、法人股和流通股。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公开上市交易。在中国,证券市场是为了帮助国有企业从社会筹集资本,解决国有企业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而建立的,证券市场并没有给社会大众提供多样化的投资组合方案和规避当前收入与远期消费之间风险的渠道。股东权利及其保护问题,是在股票交易开展多年以后才被普遍关注的。

  ——配额限制使审批上市的权力价值非常高,给寻租和受贿创造了巨大的空间。每个省级政府行政部门都设立了专门的证券上市管理办公室去疏通与中国证监会的关系,以得到更多的配额并为帮助本地企业上市做准备。每个辖区内有多少企业能够上市成为衡量各级地方政府工作成绩的重要指标。

  ——在没有市场提供的各类保险、借贷、股票、投资基金、养老基金等金融品种的前提下,成家生儿育女,最好是生儿子,成了规避未来物质风险和精神风险的具体手段,所谓养儿防老。生儿女即时父母对未来的投资,又是为未来买的保险,儿女是人格化了的金融品种。父母也许爱孩子,也许不爱,这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儿女长大后要孝,这是保证父母投资有所回报的关键。养子防老是保险和投资的概念,孝是儿女履行隐性契约的概念。

  书中围绕主要观点进行了阐述,有的部分前后有些重复。对于完全不了解金融的人来说的话,可能对于金融对文化的作用比较新鲜,特别是传统中国和西方社会对于家庭和子女父母之间关系的角度,之前大多数人不会从金融保障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不过类似的现象社会学家早就有研究,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和本文观点其实殊途同归。

  其中根据现实情况,我对陈老师有的观点持保留意见,比如按揭贷款确实很好解决了年轻时消费力不足消费需求旺盛的问题,但是现代人老了之后消费欲望应该依然强烈,未必都会出现老了有钱花不出去的结果。另外,虚拟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观点在于如何界定虚拟和实体,金融作为现代服务业,其本身作为第三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当然是算作经济增长的,因此自然也是实体经济,所谓虚拟经济,在现在的语言环境下,更多说的是纯属资本多层级的投机行为,就如同按揭贷款不是问题,打包再打包到次贷的最后环节才是问题。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七):《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

  又是一本具有启蒙意义的金融学小书。在中国,金融这个概念离老百姓比较远,跟金融沾边的也就是股民了。股市是什么?金融是什么?

  我主要分享金融的逻辑、资本化的逻辑和文化的金融学三部分。

  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价值或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学就是研究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样发展等等。比如货币、借贷交易、股票。

  在金融经济学中,任何东西或证券部存在什么固有价值,只存在相对价值。也就是,只有相对于人的效用而言,才有价值这回事。效用决定价值,而不是劳动成本决定价值,这对于理解金融的逻辑极重要。

  何为资本化?钱、资本和财富。钱主要是货币,而财富往往是物是东西,货币是把东西卖掉之后的价值载体,而资本更多是东西的产权证,是与具体的东西相对应的产权。以未来收入为例,个人的未来收入是财富,但如果没有金融工具把未来收入证券化变现,那也顶多是可以感觉到但不能花的财富,也不是资本。通过将部分未来收入以产权证形式流动起来,未来收入流也能成为资本。财富不一定能一下子变成钱,财富的范围比资本大,资本比钱的范围大。问题是:什么决定财富、资本与钱之间的相互距离呢?一个国家对东西、对未来收入流进行资本化的能力,也就是市场、契约与产权制度,决定了这三者间的距离。(财富、钱、资本)

  美国为什么更有钱?一个社会可以有很多资源、资产和未来收入,但它可能没有金融资本,只能靠从资本化能力强的国家引进外资:只有在产权明晰、产权与契约权利保护可靠的情况下,人们才会认可金融票据、证券等权证的价值,未来收入与资产才可以被资本化。资本化的效果是加快资源的配置速度,降低配置成本,提升配置效率。

  为什么中国钱多了许多人并不感到富有?原来由亲情、友情实现的互助互惠式隐性金融交易被钱化之后,如果替代性的显性金融保险、信贷、养老、投资产品又无法跟上,中国人在钱多的同时,可能反而对未来更感到不安。

  金融的治国之道?决定经济国策的两个关键要素是国债利率和国家投资回报率,前者取决于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后者取决于国家制度是否有利于市场交易。

  说到底,是应该往国库多存钱,还是不仅把收入都花掉而且要借国债发展,答案取决于长期限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也取决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前者决定公债利息成本的高低,后者决定政府投资的效率及回报的高低。由于金融发展也取决于国家制度资本,所以,最终是制度决定了国策模式。

  外国人喜欢买美国国债,美国政府用低息借到这些钱后,通过减税把钱转给美国老百姓去做股票等生产性资产的投资,这种策略的效果是让美国财富超速增长。这即是自己有鸡再借鸡生蛋的效果。

  文化的金融学部分。儒家文化的今与昔。过去家庭主要有两个功能:一个是经济互助,一个是精神互助。其经济功能包括两方面:第一,父母与孩子、兄弟之间胡亮负有隐性回报责任;第二,因血缘关系,内部交易能节省双方交易成本。为了支持家的这种功能,社会就必须有相配的文化,帮助实现这些隐性金融契约。这就是儒家文化产生的背景。

  但是现代的发达城市,有了收入又有了未来的经济风险的保障,他们更多把家看做是感情交流的单元,原来由家胜任的经济功能逐渐被金融市场承担,孝道责任逐渐由爱取代,经济和金融发展正在改变这些文化。在这种经济功能主要由市场承担的情况下,那么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必须有相应的内容,在此背景下西方发展处自由、民主与法治。

  最后说一说对年轻人贷款的认识。

  如果年轻人自己通过按揭贷款买房、结婚,自己以后赚了钱还银行,自己花自己的钱,而父母用积蓄买养老保险、养老基金,等退休后花自己的投资回报钱,那不是让大家都更有自尊、自由吗?

  想象一种场景:儿子要结婚了,父母通常会把所有积蓄送给他,让他办酒宴、买房子。对于一个普通家庭,这几乎是父母的大部分财产。但问题是,一旦父母把养老钱给了孩子,他们靠什么养老呢?

  想象一种情景:年老退休的父母只能被动地等待,等着他们的孩子给钱,以养活自己。老年人就处在一个被动的、权力不平等的状态下,尤其是已经失去了赚钱的能力,这对老年人的消费行为多么有影响啊!同时,儿子这时候也处在中年危机的状态。上有老要供养,下有子女要抚养,还要考虑妻子的感受。在这种情景下,个人生活扯不清的负担背后的原因就是——花父母的钱!

  另外,对于年轻人,贷款也恰好符合了他们的需求。随着时间的累积,多数人的收入不断增加。其收入取现呈上升趋势。但这里有个尴尬,在于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对于金钱的需求往往不那么大了。也就是,年轻时是最需要花钱的年纪,但赚的最少;成年后是不太需要花钱的年纪,但赚的最多。基于此,贷款就弥补这种尴尬。它将未来的收入提前支出,用在最需要的时间。像这种能提高个人幸福指数的事,我觉得挺好。

  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投资性买房趋势逐渐走低,以及金融监管和法律制度不断完善,金融领域在近两年可谓呈井喷趋势。比如互联网金融、新三板和私募等业务。我说不准这是否是一个大风口,但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国家会渐渐颁布支持金融投资的政策,国民的趋利性会将市场行情拉高。

  说起来,不管是对金融工具的理解层面,还是对法律金融的认识,都是崭新的有益的一页。抛去先机会带来的优势外,从法律角度考量,金融领域会带来下一个诉讼引爆点。1.金融政策的出台,就会带来法律制度规定的滞后,会出现金融领域的灰色地带,进而容易引发诉讼。但凡一个领域的兴起就会带来的诉讼,这是市场规律。但金融行业的不同,要关注到“引爆点”。像互联网金融、小额贷款公司、保险公司等体量小但数量多的公司最容易带来大量诉讼业务。2.由于金融产品标的大、利润高的特点,因此金融行业会更重视法律风险防控,便会有非诉业务的需求。

  毫无疑问,“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一定会造就一批具有前瞻性和洞察力的优秀青年律师。

  2017.4.19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八):金融的逻辑--价值的时空上的交换/儒家文化过渡到显性的非人格化金融市场/钱化阶段、资本化阶段/核心精神:投机/国债赤字促进国力上升/危机中改良升级/消费驱动

  1、金融的本质是价值的时空上的交换。金融市场的作用是对未来定价,对交易风险定价。

  效用决定价值

  2、儒家文化没有契约基因导致中国金融被家庭所绊。金融市场把中国家庭从利益交换中解放出来,家庭的功能重点是情感精神交流。

  (中)金融产品跨期支付--需要:人格化(熟人)互信,保证(隐形)

  (美)现代法治制度--决定:非人格化(陌生人)金融市场(显性)

  财富(东西)>资本(产权)>货币(载体)

  第一阶段:钱化市场化阶段,增加交易流通;第二阶段:资本化阶段,增加资本供给

  资本化阶段,四类财富转换为资本:

  企业财产和未来收入流,土地自然资源,家庭未来劳动收入,政府未来财政收入

  (美)金融资本是市场行为,受市场制约--货币滥发空间小

  (中)传统信用货币由政府垄断--容易滥发

  资本化是美国资本主义的核心精神(投机)

  高风险的事就要以后投机精神

  蒸汽轮船、火车、电话电灯发动机、石油钢铁、jp摩根、汽车、电脑

  英国:航海、债务、银行、保险

  美国:科技创新、风险投资、股票、股权

  国债利率(降) < 国家投资回报率(升) => 赤字国债促进国力上升

  (美)开源,借鸡生蛋

  (中)节流,杀鸡取卵

  金融制度:权力制约,政府透明

  (危机中改良升级)(先发展、再规范、再发展)

  危机无法补救-〉政府出手,但并不长期经营与民争利

  危机过后-〉政府退出,私有化

  驱动模式

  (美)借贷-〉消费-〉经济

  (中)投资、出口

  金融市场取代‘家’的保险互助功能-〉商机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九):Notes:金融的逻辑1

  我觉得陈老师这本更像是一个合集,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逻辑。

  跟金融有关的内容也就在前面的部分,题干就是下面的这一线索

  通过金融产品和市场把资产转变为财富

  未来的收入和现时的拥有都可以划归为资产

  历史上,尤其以欧美的历史它是以债券的形式,后来以股票的形式将未来的预期转变为现时的财富,或者说是创造的信用,或者说是增发的货币

  核心的思想是平摊某时的支付压力,比如债券就是把未来的收入集中到现在,把散落民间的支付力集中到一点上来应付支付压力,股票亦然

  这里涉及对未来的预期或者说信心,或者说是一些评估的技术,或者忽悠的艺术

  结合东西方历史,陈老师还探讨了存钱和发债国家发展的不同历史轨迹

  结合到债务的结构,且不管创造信用或者增发或者所谓极致的滥发,平摊现时支付压力,集中支付力的做法,只要促进了资产增值的幅度和速度大于融资的成本,皆是推动着发展着的,反而因为缺乏有效手段缓解支付压力,尤其是支持发展的支付压力,其结局大体也都呵呵

  债务的规模大小并不重要,而是结构是否能支持一个完整的有增益的循环有效进行,这里面支付的投向也就是合适的增值的资产

  归集支付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分散未知风险的过程,没有谁知道未来或者可以通过已知去推断未知,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历史会部分重演,也会有黑天鹅,分散风险也是分散风险真实发生时候的破坏力,正如机械上的应力集中,把压力分散到更广阔的面上承担,能够避免一点不堪重负而整个结构失效的产生,这种事情存在典型的外部性,需要一些强制力来执行,尤其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但是得有度

  后边也谈到制度和文化,我觉得这里面还是有一些牵强,制度和文化并不是由金融或者金融市场或者产品所能影响和决定的,它应该是其他的一些东西。比如北美的历程应该是一种支持承认债务的因素去支持了后来形成的制度,而不是债务本身,毕竟违约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后半部分所说的文化有时候更像是披着另一种面纱的金融,而且和前半部分所述的金融和金融体系存在着一种竞争关系,对同一外在事物的不同处理方式和随之形成的体系,或许没有孰优孰劣,更多是看是否适应历史的发展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十):儒家文化如何在市场经济下存活?

  对其中儒家文化论述部分的摘抄和点评:

  陈志武队儒家文化经济功能的理解:儒家文化强调家族对个人的保障和救济,实质内涵资源配置方案,即按照等级身份(非货币化方式)来分配,抑制了金融市场和福利政府的发展。现代社会,通讯及交通技术迅速发展,家庭和家族以及亲情网络的作用越来越小,想要恢复儒家的王道和三纲五常是不可能的。未来中国,"养儿防老"家庭模式必当被政府和金融市场的货币化养老模式所取代。

  对金融市场的论述:金融市场高度货币化、扁平化,可以1」让人的远期价值得到实现,如通过金融杠杆贷款买房;2」通过储蓄为自己年老时筹款;3」让传统上无法移动的不动产变成了可以移动的货币资产,让人在空间上摆脱了原有家庭和家族的束缚。

  人大毛寿龙教授认为:1」忽视家庭和家族,尤其是亲情网络的作用,不符合现实(按照传统儒家原则运作的家庭和家族,在其年老时享有的福气显然大于那些完全按照市场规律的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形式是不可改变的现实,以此为基础的市场服务,和纯粹扩展的市场不同。2」在经济不处于长期稳态反而处于现行增长的情况下,现在的储蓄实际上很难支撑未来的养老,而金融市场的发达,往往导致房地产价格高昂,这让父辈以较低的价格购得住房,下一代却很难一开始就能够承受高额的房贷压力。3」金融市场和政府虽能够替代家庭和家族,但在自身不够保险的情况下,依靠家庭等社会力量非常重要。因为政府的养老保障计划(现收现付)总有破产的一天,而不得不让退休年龄大幅度延迟。——提出家庭和社区养老模式作为养老模式的一种。4」家族企业,内在具有的原始秩序可以提供强大的信用资源。市场秩序仍需要原始秩序和国家秩序的支撑,让各个秩序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给人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

  我的观点:1」毛寿龙教授无疑对原书中"文化的逻辑"的观点提出了核心性的批驳。2」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完善的信用体系。亲情所连接的金钱世界,其实是以血缘为基础和保障的经济体系,即便家庭或家族如陈志武先生希望那样去除经济功能,还是需要替代性的信任基础,即当下流行的信用体系一词(信用体系可能还不足以涵盖信任基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