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鸿零雁记》读后感10篇
《断鸿零雁记》是一本由苏曼殊著作,大达图书供应社出版的1934-1图书,本书定价:53,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断鸿零雁记》读后感(一):自负之人的神来之笔
踏遍北邙三十里,不知何处葬卿卿?
河合三郎,一生为情所困,至死不渝。
三郎为寻生母下了金瓯山,化米度日却又遭抢劫,想乘船渡海竟被拒绝。走投无路之时遇到潮儿,见潮母因而想起了自己的生母。与母子一起伐薪鬻花,却又在街上遇到本已与之订婚的雪梅。陈年旧事在心头翻滚,一番感慨之后,又得到了雪梅的资助,继续踏上寻母的旅途。终于在相州樱山村见到生母、姨氏以及一份摄魂的爱情。这份爱情母亲与姨氏都极力促成,静子姑娘也愿意“粉身碎骨,以卫三郎,亦所不惜”。三郎也是爱雪梅的,是那种一见钟情的爱,接触之后,发现静子竟有着与自己类似的成长经历,甚至拥有相同的信念,无疑有一股力量将两人拉向一起。然而三郎却陷入了对雪梅的愧疚之重无法自拔,终究无法释怀,抛下静子,遁入佛门。回大陆之后却传来了更大的噩耗,雪梅的父亲因雪梅家运式微而后悔将雪梅许配与三郎,逼雪梅改嫁。雪梅殉情而死,徒留三郎在雪梅故宅凭吊,哀叹“踏遍北邙三十里,不知何处葬卿卿”,痛憾,痛憾。
正如南怀瑾所说:“在民国初年以迄现在,由章太炎先生与“南社”诗人们烘托,擅长鸳鸯蝴蝶派的文字,以写作言情小说如《断鸿零雁记》等而出名,行迹放浪于形骸之外,意志沉湎于情欲之间的苏曼殊,实际并非真正的出家人。不可与太虚、弘一等法师相提并论,实为民国以来僧史上的畸人。虽然,曼殊亦性情中人也。”也因此,在小说中河合三郎易哭这一特性被无限放大。
开篇临下山前,为感父母恩情,泪如绠縻,莫能仰视;此后渡海被拒,莫审所适,怅然涕下;得知潮儿含辛茹苦养育母亲,不禁有所感触,泣然泪下;与潮儿母子分别,悲从中来,徘徊饮泣;罗弼牧师家中,述生母消息及雪梅事竟,俱泪盈于睫,万感填胸,即踞胡床而大哭;待见到生母之后,顿觉生母一视一笑皆关乎情意,口不能言,惟泪如潮涌,遽湿棉墩。此后又为情所困,泣涕泗流。他对与任何感情都难以割舍,易动情,易被周围的人和事感染。他的内心深处也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甚至渡海遭拒,甚至与潮儿母子分离之时,他表现出的一种瞬间膨胀的感情,他不能没有依靠,他惧怕没有依靠。
《断鸿零雁记》被誉为“近代第一部小说”,仍然与古代的章回体小说十分相似,语言华丽不拖泥带水,诗句加以点缀,然而读来字里行间却隐约能感受到日本小说的那种压抑之感。恐怕这与苏曼殊在日本的经历是分不开的。要说这《断鸿零雁记》是一部小说的话,倒更不如说是作者苏曼殊的自传,苏曼殊多才又多情。他的生母也的确是位日本女性,同时苏曼殊的诞生也是“意料之外”,可想而知,属于两个社会交替时期的苏曼殊不可谓不命运多舛,童年受到的冷漠,歧视不仅使他自幼遭受残酷的磨难,也令他倍加渴望呵护。
十五岁那年,苏曼殊随表兄去日本横滨求学,当他去养母河合仙氏老家时,与日本姑娘菊子一见钟情。然而,他们的恋情却遭到苏家的强烈反对。苏曼殊的本家叔叔知道这事后,斥责苏曼殊败坏了苏家名声,并问罪于菊子父母。菊子父母盛怒之下,当众痛打了菊子,结果当天夜里菊子投海而死。失恋的痛苦,菊子的命运,令苏曼殊深感心灰意冷,万念俱灰。回到广州后,他便去蒲涧寺出了家。从此,开始了他风雨飘泊的一生。日本姑娘菊子之于苏曼殊,静子之于河合三郎,苏曼殊的爱情不一般。而现实之中心爱的姑娘却跳海自杀,小说之中殉情的却是虚构出来的人物雪梅。
《断鸿零雁记》是一部自负之人的小说,也只有自负之人才深有感触。三郎渴望改变,改变这无奈的爱情,改变这多舛的命运,因此,三郎也是可悲的。这可悲不仅在于他没能守护住自己的爱情,更是在于,经历一番浮沉之后,他仍然没有做出改变,只是对空长叹:为谁魂断。雪梅的遗憾,不也正是他三郎的遗憾么?
最终,羁縻世网,恹恹欲尽。三郎未能意识到这遗憾,望洋心叹“惟思余自西行以来,慈母在家,盼余归期,直泥牛入海,何有消息?余诚冲幼,竟敢将阿姨、阿母残年期望,付诸沧渤。”落得一个侍儿口中鬻花郎的下场,仅此而已。
《断鸿零雁记》读后感(二):僧人亦凡人
初次看到书名、作者,便喜欢上了这个书名,凄零的诗意。苏曼殊,听似很熟悉的名字,以为是民国时期的女诗人。详查时,方知孤陋寡闻矣。
整体上来说,书中的文字颇得我心,既没有汉唐文字的艰涩,也没有当代白话文的贫瘠,稍有古文功底的人便可读懂,且言简意赅,意境丰富。这也正是我最近偏嗜明清小说的原因。
这篇文章很短,不到半天便看完了。但描述的画面感久久留在脑中,与乳母相遇那一刻的涕零,卖花途中与雪梅相遇后的心潮起伏,与静子相处中的感激与为难,难以启齿,离开后的漂泊无依。整篇文章低沉哀婉,情景交融。
作者是一位僧人,这是一个悲剧。我从未与真正的僧人交谈过,只看过电视里的那些僧人与天龙八部里的虚竹等人,倚天屠龙记里的陈昆等。三郎离开静子时说自己是一名僧人,已受三戒,只能忍痛离开,看到此处,我心伤悲,真希望他能还俗,与静子,与母亲从此幸福温馨地生活下去,弥补他少年时的辛苦。他去找雪梅,寻墓,可惜均未果,我想如果雪梅仍在,他又将如何去面对,除了内心痛苦,又该如何与雪梅相处?他秉持着僧人的身份,可是内心的情感不亚于任何一个俗人,甚至更甚。
我想,僧人也有父母兄弟,也有人世间的情感,只是他进入了另一个圈子,有其行为准则,他也必须由内而外地用这套准则来为人处世。合格的僧人是在行为规范上合乎标准,高僧当然也能了解人世间的情感,但不会囿于此,他能超脱于外,信仰并徜徉在那个世界。
我猜得对吗?
《断鸿零雁记》读后感(三):行云流水一孤僧
带点自传意味的小说。文笔简练,情思凄恻。少年孤苦,剃度为僧,东渡寻母,为断尘俗,又归于灵隐。情节传奇波折,感情浪漫悲凉。作者满腔矛盾愁苦,此前离别“尘尘刹刹,会面无因”,转眼已是“踏遍北邙三十里,不知何处葬卿卿”
他时俗时僧,内心矛盾。是俗是僧,都是本身经历所致。身为中日混血,又以当时社会的私生子出世,注定了一生坎坷,飘零无依。
他如此才华横溢,名人友者众多,为何英年早逝,还是死于穷病之中?
命数或许是注定。我到底还是觉得,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或许于他,早些离世倒也是一种解脱。又或许机缘因巧下,当初心念一转,专心佛法,又便是另一种人生境界。
对于苏曼殊,用他自己的诗来形容这一生最恰当不过。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欢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