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们的青春 我们的伤痕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们的青春 我们的伤痕的读后感10篇

2022-04-04 03:02: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们的青春 我们的伤痕的读后感10篇

  《我们的青春 我们的伤痕》是一本由杨泽京著作,29.80元出版的2011-12图书,本书定价:284,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的青春 我们的伤痕》读后感(一):90后隆重出场!

  读杨泽京的小说,你会很累。因为主人公的内心活动,穿插大量人生感悟的积淀。用她自己的话说,只有有故事的人才能读懂。交织很多主题,交织很多风格,交织很多叙事,交织很多生活,终表达清楚那些 “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情愫。她小说的主人公们,无非都在经历同一个题材,纠缠在爱恨情仇中,但她却用一万种不重复的方式讲述,因为她把别人当作终点的地方当作起点。她避免了因随意跳跃的自由联想带给读者的阅读障碍,虽然内心独白大量被运用,却形神皆不散。读者会好奇作者身上多层次的复杂矛盾的性格,却又惊叹她能收放自如做到如此统一。我们惊呼,杨泽京是如何有这些细腻的感悟的。

  在杨泽京的笔下,世界反而是主观的,心理活动倒是是客观的。她是引导者的同时是也是思考者,走走停停边破边立边立边破。在她极大效率感受生活的饱满情绪中,我们可以读出她在为当下孩子不幸福、梦想太卑微的状况寻求解决办法,开辟90后在社会的生存出路。

  由于年龄所限,她的人生阅历必然没有丰厚时间的沉淀,她的分析尚有长辈眼中素材不充分的体现,但那种机敏锐利的文字才气、直指人心的情感妖气、厚积薄发的精神灵气,让人惊叹她的横空出世。我们感兴趣作者所叙述的故事、交织的情节、典型的人物刻画,更对一个新锐90后作家的感悟,我们期待她的成长。

  真理比谬误和无知更加不祥,在描述世界的同时就有作者的感悟,在思考世界的同时就有对社会反馈记叙,物我合一水乳交融,互为补充互为抵触。在这部人物关系复杂交错、思想情感饱满到不断被勒令删减字数篇幅,追忆的是所有人在似水年华中的青春和伤痕。

  杨泽京用汉字,为我们画出一幅现代90后灵魂的全景图。

  《我们的青春 我们的伤痕》读后感(二):小说中的同性恋元素还是震惊了我的

  观察:大部分的普通民众都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精神或心理上的病态,或者是变态。需要得到医生的医治。是这样的吗?

  李银河:我想这是不正确的。在2001年4月20日面世的一个有关精神病的手册上,正式删除了有关同性恋的内容。这个情况,中国中央电视台也做了相关的新闻报道。这表明了中国在同性恋方面的看法,已和国际持平。关于同性恋不是疾病这一论断,是有关专家对照许多对同,异性恋人的心理状况得出来的。一般的同性恋者心理健康程度都和异性恋者相当,没有什么特别的。

  观察:那么同性恋是怎么产生的呢?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同性恋人群的出现?

  现代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

  1、认为同性恋更多的是一种没有必要干预的私人行为。他们对同性恋和同性恋婚姻大多持无所谓的态度。

  2、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基于明显的同性爱慕而发生的以同性为对象的性吸引,这种性吸引更多的是一种建立在心理之上的情爱关系而非行为之上的性爱关系。他们主要通过媒体、言论和书本来认识同性恋。

  3、有一个观念认为,对女同性恋的接受程度普遍较高,而对男同性恋的接受程度要远远低于女同性恋和双性恋。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没有明显差异。

  4、社会公众对同性恋的接受是存在条件的,表现为空间距离、情感距离和性别差异。

  《我们的青春 我们的伤痕》读后感(三):我眼中的90后

  最鲜明的特点是“富于个性与创造力”,但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同时“90后”也是充满自信的一代人。

  他们分不清虚幻与现实 。  

  他们过分的扭曲自己,给别人一种新鲜有个性有味道的视觉美观,可那让人不舒服。

  他们打扮得新潮、复古、夸张,更注意搭配。 

  另类。他们与朋克在一起斯混,喜欢色情和暴力。  

  他们不懂自尊、不自爱,喜欢自虐,经常自残。  

  他们懂得如何享受生活,却不知道如何生活。  

  他们惧怕社会,20岁之前的他们很纯粹。  

  他们思想较常人深刻,能够摆脱传统的观念跳跃式地思考独立的思维模式强.但思考问题的方式很颓废,多数人很消极。  

  他们的行为动作往往出自自己的片段思想,或者叫一时兴起有感而发,做作声张。  

  他们厌恶被群体排斥,希望融入社会而非被人看做是叛逆的非主流象征。  

  他们摆出任何高姿态来希望别人服从自己希望对方能够真正了解自己。  

  脑残。非主流。 

  性早熟,发生性行为年龄提前。   

  图片、自拍。 

  喜欢欧美、日韩文化。  

  平均智商超过了以前的同龄人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

  很多人都有一技之长。艺术素养明显提高。

  自信又脆弱敏感而自私。

  往往具有成年人很难理解的古怪爱好。比如喜欢日本动漫。

  早熟。从童年就开始变“老”更加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

  比较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且价值观更加现实。

  市场消费观念强烈但名利作用被过分强化。

  张扬自我个性相对比较缺乏团队忠诚感。

  网络时代的广阔事业,怎样才可以把qq农场升级快?信息和知识丰富,csol自己录得录像在哪个文件夹能找到但内心有时较为空虚。

  很多孩子学习焦虑,学习压力大,在课外班中度过青春期。

  自私且承受挫折能力弱。

  90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些孩子会不自觉的流露出自私的一面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弱甚至遇到不大的事情也会有很大的情绪反应采取过激的行为。

  非常聪明,非常灵活。

  有些学生嫉妒心比较强看不惯别人比他(她)强我没有的别人不能有不允许别人比我“拽”否则他们就会搞些小动作甚至会想方设法让你“拽不起来”。

  有强烈的反叛意识。个性鲜明。

  更加博学多才,因为见的多所以识的广。

  对网络十分依赖。

  受到大量有益有害信息的包围。

  《我们的青春 我们的伤痕》读后感(四):当代社会90后现状

  90后的家庭突破了很多传统,父母的生活态度有了很大改变。他们主张独立与开放,追求的是成功的事业与高质量的生活。所以对孩子的教育脱离不了金钱,不能从情感的角度去感化孩子,势必使他们产生叛逆的心理。同时,90后的很多家庭都有过拆散重组的现象,这样无疑带给他们情感上和心理上的创痕,使他们变得冷漠与自私,缺乏应有的温暖感与亲切感。部分家长在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中感到了迷茫,他们现在成了孩子的“钱包”;指责孩子自私、只有自我,没有他人。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孩子的自控能力越来越差,学习成绩令人担忧,与孩子的沟通存在很大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孩子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已经丧失了很多本应该拥有的快乐。还被冠以问题少年,觉得十分委屈,以至于矛盾双方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与父母之间有代沟。

  90后心理健康:

  9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缺少理想和信仰、功利欲望心强烈、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也导致少年犯、追星族、网瘾、暴力叛逆等刺激反应现象的出现这些已经成为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既没有形成正确的现代价值观又没有把优秀的传统价值继承下来导致“90后”一代中的很多青少年处于一种精神匮乏的“悬空状态”他们迫切需要孝心、爱心和感恩心的教育学会平等、尊重和承担责任。

  有关数据大致表明,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下降:消极的心理特征,如心理问题、焦虑水平、抑郁水平等逐渐增多或增高。例如,从1992年到2005年,青少年的焦虑得分增加了约8%,敌对心理得分增加了近8%;从1989年到2005年,抑郁得分增加了约7%。同时,部分积极的心理特征,如自尊水平却在逐渐下降,从1997年到2007年青少年自尊得分下降了11%。但至今关于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变迁,仍尚无大规模的长期追踪研究。由于知识经验的相对增多,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相对发展,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不断广泛而深入。特别是对新的自我的发现,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开始指向自己的内部世界,指向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此时他们逐渐出现了心理上的闭锁性。这种闭锁性,使他们不再轻易向别人吐露真情,交往中的要求较高,选择条件也比较苛刻,此时,他们很难找到“心心相印”、“相互理解”、可以产生心理共鸣的知音,因此常感到不易被人理解并由此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但由于社会化的要求,他们又强烈地想与人交往,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想向能理解自己的人敞开心理的大门。但由于很难找到这种知音,他们常常感到烦闷不安。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感到很迷茫。

  社会对90后的关注:

  每个时代的新一代似乎都受到特别的关注,因为他们身上打上了标志这个时代的鲜明烙印。对于新一代,似乎都有人来褒贬一番,或者忧心忡忡,或者赞扬嘉许。但是,谁在年轻的时候没有犯过错误呢?不同时代人们给予的定语都不同,我们可以记起的词语有过去的“ 迷惘的一代”、 “愤青”、“垮掉的一代”,到现在的“新新人类”。但不论怎么说,每个人都是历史长链中的一环,只是历史赋予每个时代的使命都不同。 90后终将有一天成为中国的主人翁,同样是独生子女,但90后和70后、80后一代却显出非常的不同。关于90后,有的开始关注他们这个群体,有的可能还没有注意到,他们已经开始展露出他们这一代人特有的行为方式。文学评论家谢有顺曾指出,这群90年代出生的孩子,从某个角度说,虽然90后还没有真正登上社会的舞台,还处在被呵护、被教育的阶段。但这一代孩子,由于整个变革中的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普遍地早熟,他们从一开始,就乐意成为消费社会、技术时代的宠儿。不论如何,“90后”所暴露出的问题绝非仅是他们自己造成的,这对于社会和家长的沟通与引导方面同样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我们的青春 我们的伤痕》读后感(五):作者出生的年代,只能判断她的年龄,不是判断她才华和能力的依据

  作者的视野,在界限之外的宏阔,即便卖出边界,也无法独步。

  群像气氛,史诗结构,作者用复合式手法,故事套故事,在不同性格人物的不同遭遇中,在不同时间段流动出的空间,将一个当代故事,演绎成等比例缩小的《红楼梦》一样的盛衰史。

  这只是全套小说的第一季,随着作者在社会、文坛上的地位确定后,我们会看到财富家族的兴衰变迁和各阶层人物的荣辱浮沉,被这个挣扎着救赎和毁灭的故事震撼。

  小说有很多条平等发展的线索,无法给出具体数字,因为没有固定的依据,人物彼此牵制。

  这是一部可以带动我们思考的小说,需要读者参与其中观照自身。叙述角度由外而起,描写角度由内向外。毫无雷同之感,因为作者的重点,不在故事本身,而是内心的展现,这便是崭新的,因为没有雷同的灵魂。此书不同于普通的长篇小说,不仅在鞭辟入里的细节展现、入木三分的理性议论中描写了社会生活、人情百态,最重要的是展现了作者把百转愁肠摊平加点乳酸菌供读者消化人生的感性抒情的个人风格。有意识流的艺术性,却不是单纯的炫才情,这在当代中国,难能可贵。

  通过文字的细节抵达文学的整体,将古老的文化鲜活。90后的文学,从本质突破现象,重估传统精神和人本价值,将集大家之所长,具有时代意义和未来的公众价值。

  杨泽京的出现并非偶然,是我们一直逃避的叩问和改造这个世界的必然。

  《我们的青春 我们的伤痕》读后感(六):关于90后和同性恋

  和一个纯90后的对话:暑假,有次和以前大一时参加的爱心学校的学生QQ聊天。那时她还是个初中预备生,现如今已经考上高中了(典型的90后一个),在那向我不停地抱怨军训辛苦。我随口问了句你们最近流行啥啊,本想了解了解小孩子的兴趣,缩短和他们的代沟。扔过来句话,“还不就那些,日剧,非主流,女的玩玩拉拉,男的么搞搞同咯……”我问道,“现在的初高中生真的有很多同性恋?”“恩,对啊,我们学校有很多呢。都是帅女配美女,帅哥配粉男的组合,养眼的不得了……你可以到我们学校贴吧上去看啊,有他们的照片,前阵子还有全校帅T美P的评选呢,顶的人N多。有些人觉得,恋爱有什么稀罕,谈同性之爱那才叫时尚。”人广D-MALL的几幅场景突然闪现:记得每次和朋友坐迪美吃咖喱丸子的地方都会喝两碗汤,并不是这汤有多好喝,只是那个角度特别好,可以观察到很多东西。90后的小朋友自然也不例外。不知是从几个月前开始,有次大约喝汤20分钟的间隙,就看到有4对女女的情侣档,她们异常亲密,最多15、16岁,从拥抱发展到亲吻,当街舌吻,嬉笑打闹,绝对地旁若无人。不由地感叹了起来,“你看你看,今天看到4对,上次我来看到3对,再上次看到6对,其中两对男男的,就站在那舌吻,直接吻到颈,BH到了一定境界,一年前他们还没那样吧。” “是啊,简直无语了,以前他们还都挺低调的呢,顶多拉个小手了,我们还要猜个半天是不是同,现在居然都这么嚣张了,啊,时代啊,现在的小孩啊~”批语:其实不仅人广如此,在7P,大街,公车,地铁,……都可留意,确实很多小拉拉和小gay在涌现,而且行为相当开放,牵手,拥抱,接吻,这已经成为他们时尚的代名词。 

  百度贴吧的les吧和gay吧:为了进一步验证90后的“性取向”意识开始模糊,偶在贴吧的les吧和gay吧好好地潜水了一阵。从他们的交友贴来看,年龄大约在18到14岁的小拉和小gay明显很多,其中还有12岁的小朋友。他们应该都属于正值青春朦胧期的90后,却已经开始在同志贴吧上混圈子了。于是偶又分别在两个贴吧发了两套贴,“90后的小gay和小拉多吗?”,才30分钟的时间大约就有20个人回帖,分别留言表示自己就是或者身边有很多。一个小Gay说:“我觉得不是真的G、他们有的只是追逐时尚、现在在学生里很流行G、哎~~~照此发展也没什么、毕竟中国男的比女的多、G也比拉拉多很多、所以放心拉。

  而现在一些90后的真的那么多携带有同性恋基因的个体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易于发展成同性恋细胞。这就说明,同性恋的性取向有70%是遗传基因所产生的结果的同性恋吗?

  同性恋被认同是好事可媒体大恋夸大宣传、造成现在青少年把同性恋单成时尚。

  我并不歧视同性恋,但是也不认为这可以当做时尚来炫耀!但是什么叫90后废掉了,这样就叫废掉吗?那请问您有是几零后的,有什么资本可以炫耀吗?虽然我并不赞成同性恋,但是这很好歧视么?我相信90后的并不比任何一代的差,有才的人多得很,不要以偏概全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并且难道同性恋的人就没有能成功的么,我才不信,一个人的性取向和其他并不矛盾。

  《我们的青春 我们的伤痕》读后感(七):爱,不分性别。感谢作者的勇气和坚持!

  我一直相信,同性间的爱,有时候来的比异性之间的更纯洁,更深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顶了那么多的压力,只是为了他/她,这些压力,根本不是平常人能够想象的,也不是平常人能够承受的了的!所以,我非常鄙视那些歧视同性恋的人!任何人都没资格说,同性恋是肮脏的,违反伦理的! 因为是同性,所以有时候,更能明白对方在想什么,更能理解对方,这种默契,是无法取代的.可是,这个社会给了同志太多额外的压力,承受不起的,只有放弃,去过所谓的正常人的生活,牺牲的,是自己一辈子的幸福,我觉得,无论放弃或是不放弃,都是伟大的!当然,也有能挺住压力,在一起一辈子的,只是,可能很少为我们所知.平等,任何人在爱的面前都是平等的,如果你给不了理解,给不了祝福,那么,希望你能给予基本的沉默!

  《我们的青春 我们的伤痕》读后感(八):我是屌丝,渴望高帅富?NONONO

  我赞同有些人认为“官二代”是主观产生的、“富二代”是客观产生的观点。因为为后代谋取官位,后代未必接受,即使接受,也未必称职,不称职,迟早会被淘汰。而为后代谋取金钱,后代没有不接受的理由,特别是现在拜金主义泛滥,许多人求之不得。况且,法律上也有继承一说。从主观上说,“官二代”的危害世人皆知,但从客观上讲,“富二代”的不良后果更为严重。我反对父辈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予后代的做法。因为,时代是发展的,指望后代一成不变地按照父辈的思维方式发现和改造世界简直是异想天开。我道想劝劝世人,如果你是父辈,希望你们多些对后代的基础教育,让他们掌握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等,让他们通过在认识世界中改造世界,在锻炼自己身体素质中提升自己思想境界。如果你是后代,希望你们少些对父辈的依赖,特别是物质依赖,要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双手,使自己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得到人性的内涵和生活的真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