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读后感10篇

2022-03-22 03:35: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读后感10篇

  《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1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读后感(一):青春

  易中天的这本书,从规则上讲了战国时代中华的文化特征。对于中华民族为什么没有信仰给出了解释,并给出了三纲五常的文化形成和弱点。

  中华一直通过文化的东西来约束大家的行为,例如两国交战,不斩来使。

  贵族精神:在当今中国看似笑话的导致宋襄公出名的那场战役--泓之战。却很好的诠释了中国古代也有贵族精神,但是在今天却是被嘲笑的对象。在同时期,在古希腊也同样的发生了类似的事件。并且在那个时代,贵族精神确实存在着,并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后起的强者总是要打破这些。例如国民党,也是被打破的。结果这个国家的文化就是越来越下作,例如现在的警匪一家。

  也说明了当时人命的可贵,不像内战和文革,例如长春围城,绝对是无底线的战争。害死了多少人,更有89年夏天那场。惨绝人寰。

  三纲五常:规则的不平等,限制了下层人民的权力,导致了暴君,暴乱的存在,并限制了整个社会的发展。限制中国还是这个文化,官本位思想依旧存在。

  刺客,有多少有名的刺客,为什么有的失败,有的成功。在现在来看,则是很显然的道理,在那时确实一腔热血空余恨。

  易中天的书,善于通过历史故事入手,来带出某个结论和类似的案例,来说明这个社会的发展脉络或者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

  易中天的书不是历史,而是社会发展史,是中华民族自己的发展史。从各个方面概况了中华名族怎么形成的,国家,制度,维护,家庭,社会,性,占扑等。

  《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读后感(二):小贺读书时间--青春志

  《青春志》是个插曲,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人的故事,文化的故事。六种人六个维度讲述我们民族的青春期。也只有在青春期,才有那样的热血,才有那样的性情,才有那样的勇敢,才有那样的叛逆。刺客:荆轲刺秦只不过一场秀,毁容只为刺杀的豫让才让人心疼,士为知己者死;情人:夏姬并不是荡妇,只不过追求自己的爱情,女为悦己者容;战士:子路说:“君子死,冠不免”,从容赴死;人臣:狐突对晋怀公说:“我若挑唆儿子背叛重耳又拿什么来效忠您?”宁死不从;使节:叔詹手扶油锅:“从今后,为臣者莫学叔詹矣!”,深得晋文公敬佩,救国成功;鬼神:山鬼也是性爱女神,人之初,性本爽,大声说出你的爱,大胆追求我的郎。青春真好,年轻真爽。

  《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读后感(三):如少年般的青春

  文明的黎明如同少年般的青春,绚丽多姿、个性张扬、血气方刚,处处透露着真性情、真血性。

  刺客,杀身成仁、士为知己者死;情人,热情似火,女为悦己者容;战士,英勇无畏,义无反顾;人臣,忠贞不贰,公私分明;使节,不辱使命,力挽狂澜;鬼神也以人为本,人情味十足。无不令人向往,或许这也是我们文明的黄金时代。

  如叔向母亲所言“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苟非德义,则必有祸”,也很适用于当今。在当今追求自我的时代,或许更需要自身的“徳义”,打铁还需自身硬,自我是基础,塑造不出完整的自我,终归会有缺陷吧。读书要读出自己的见解,任重道远呐!

  《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读后感(四):活出真性情

  最近在一堆书的重围下,抽空看完了《青春志》。

  看这本书有三个理由:书名对我胃口、易老师在讲坛上有风格、对重述历史的书一向比较感兴趣,比如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其实当年读历史教科书时,感觉相当枯燥,起义和朝代更迭占了大部分篇幅,战争戏几笔带过,没任何高潮,人物就是生卒年加上一堆名号的组合,描述得比古墓里的干尸还要干瘪。中华五千年的浑厚精彩历史就这样被历史课本给糟蹋了,并导致大部分人一听历史就犯头痛病。

  好在现在终于有人开始重新挖掘历史,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从表面看,书中这些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被人遗忘,易老师把他们拎出来,拍打拍打灰尘,便成了《青春志》里的主角。但在本质上,易老师通过这些人物归拢出一段时期的人文气质,它的真正价值不仅仅在于还原,而在于通过横向的文明对比,梳理中午文明的发展脉络,对当下社会形成一种感召。

  从刺客、情人、战士、人臣、使节到鬼神,总结起来,西周到春秋这段时期的人物无不透着一股纯真劲。有为忠义两全而自杀的刺客鉏麑,有比海伦还牛的夏姬,有在双方大战一场后教对方的撤退士兵修车的楚国战士,也有带着洗发膏和沐浴露(我没说错,大家可以查史料)去说服来犯国的使节展喜,以及预言很灵,性子执拗的卜官裨竃。这股纯真劲,拿到当下来看,很多人会觉难得以置信。我觉得这就像文明由儿童到少年的时期,对事物,对人,甚至于对鬼神,没有经历过太多的观念洗礼,就只能露出它最本真的坦诚来。

  反观当下,扶个老人都要考虑斟酌纠结好久,这是人文观念的进化,还是退化?从深处分析是整个社会的合力导致,最初的个例也许确实是人老心恶,媒体的宣传对事件施加的力产生放大作用,这导致两个后果:一、扶老人的人千万要三思而后行;二、被扶的老人如果以前不知道这个法子可以参照此例来处理。当社会迈过口口相传的旧新闻时代,进入终端对终端的新新闻时代时,其对整个社会人文观的触及期已经不能用月或年来估算,现在完全可以用天来估算。而能如此之快地触及观念底层,只说明一个问题:如今的人文观已经相当薄弱,稍微的拨动就会动摇。与西周、春秋时期的人相比,我们基本处于人文观的“缺氧状态”,什么是“缺氧状态”?如果把人文氛围比作空气,那我们现在就处在高海拔缺氧状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我们的文明青年时期高喊的口号,现在的事实却完全在向青年时期的文明抽耳光。延续几千年的文明,连最基本的人与人的和谐相处都无法实现,这确实值得反思。

  以上一点,只是当今社会人与人关系的一个缩影。如今,出门不带个“面具”,有可能就会觉得自己是在裸奔。遇见上级用什么脸,遇见同事用什么脸,遇见朋友用什么脸,遇见陌生人用什么脸,都分门别类标上标签。而那最本真的脸,时间长了,也许就不知道丢到哪个角落了。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这么累这么麻烦?答案很简单,除了自己、家人,其他人都被贴了不信任的标签,区别只在于不信任值的高与低。

  我们的坦诚去哪了,我们的信任去哪了?它们都被历史的灰尘埋得越来越深,历史是一面镜子,皇宫之中兄弟相残,皇宫之外官民相恶。人民不都是哲学家,但人民绝对懂得“他人即地狱”的意思。

  《青春志》的感召作用,是对以上所有客观现象的一记大招。坦诚和信任都不是单个人能达成的,坦诚是双方面的,信任也必须是双方面的。当这些纯真坦荡的古人走进我们的视野时,它便提醒我们,这个文明以前有过那样一个时代——“那时的人,是有着真性情、真血气的,因此有情有义,敢爱敢恨”。如果我们怀念,那我们不妨就走先走出一步,抛掉一层面具,然后再走出第二步,抛掉第二层面具……

  和许多人一样,我总是会在结尾部分深沉到犯二地总经一番或者掏心掏肺地抒情一番,但这次我觉得还是由着自己的性子结尾吧。我没有期望什么光明的明天,大家看完《青春志》然后立马都去扶老人去了,社会主义人文值飙升到前所未有的刻度,中国人民从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高处;我也没有理由去责怪更加冷漠的未来,大家觉得《青春志》完全没有《致青春》看着有代入感,那些傻啦吧唧的古代人和我有半毛钱关系,那些孱弱老人和我有半毛钱关系。我只是觉得,人这一辈子,不活出真性情,那真是憋屈。

  《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读后感(五):何人不起故园情——观《青春志》有感:“读书达人秀”材料

  高三时,同班杨同学推荐给我张宏杰先生关于我国国民性的书籍,看过之后,对春秋时人的风气甚为向往,正巧,那年暑假见易中天先生《青春志》,拜读之。今略览此书,有感。 刺客 太史公在《史记》中对刺客的“义”是赞赏有嘉的,本书也一样。 豫让,单纯地只报已逝无后智伯“以国士待吾”,先是“假扮成服劳役的犯人,到宫里去粉刷厕所”,在被赵襄子发觉,有感放归之后,他竟!“拔掉了眉毛和胡子,有在身上涂满油漆,弄出中毒后的蕾蕾瘢痕”,到自家门口,因妻子一声“这人的声音咋那么像我丈夫呢?”又“吞火炭把嗓子弄哑”,以至面目全非,只为报知己之恩。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行刺,又失败了。死前,豫让还请求刺赵襄子外衣三剑,以报智伯。三剑完,豫让从容自刎。 豫让的行为,虽有如高渐离一样锲而不舍,但至后处,已如本章后节所言荆轲般“演出”,有一种“仪式感”,刚在图书馆听到这样一话,仪式本身,或已远超仪式内容,豫让的仪式,让人感到“人”的崇高,“义”的崇高。 这背后,有当下所需的“契约精神”吧。 鉏麑(读如锄泥),“历史上第一个‘自杀的刺客’”,他的死看似令人啼笑皆非:晋国“总统”要刺杀“总理”。鉏麑接受任务,在黎明时分潜入赵府准备刺杀,见赵盾衣冠楚楚闭目养神,“喟然叹息:孤身一人也不忘恭敬的赵盾大人,是可以为民作主的啊!”,由此陷入了“不忠”与“不义”之间的两难境地。最终,“他选择了自己去死”。 今人看来,几分“荒唐”,可能会想到扶苏的“愚忠”,但我以为,在这,赵盾是贤人君子,鉏麑是也是具义之人,这一事件,两人无错。要怪,便怪选出晋灵公的“制度”吧。 聂政,”更像一个职业杀手“。在完美刺杀侠累后为了“保护所有相关人”,“先是割掉了自己的面皮,又挖掉自己的眼睛,然后剖腹挑出肠子”,冷静死去。 之后一幕,显露亲情:怒不可遏的韩侯下令将聂政暴尸街头,“金千斤”,以求姓名。但,如聂政所保护的人之一,其姐聂荣不顾凶险,赶往韩都,伏尸痛哭,只求不“泯灭贤弟的英名”。 文中说,“这让人想到了安提戈涅”。 回到赵盾。之后,赵盾的堂弟或堂侄赵穿杀了晋灵公,晋太史董狐将此记在赵盾头上——“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这事,众所周知。 这是怎样的人! 情人 “因为美无非是可怕之物的开端”,“风流本非罪过”,“遗憾”的是世俗加给我们太多。愿终成眷属者终将有情。 战士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春秋的战,有仪式的遗风,有人性与美礼的体现,子路、邲战、重耳、郤至——那时的战争,诚如书中所言,更像是“奥林匹克”。 鬼神 未来,未知。世人对未来的饶有兴趣,产生了“占卜”,但,“信不信由你”,作者借周之战事说明“神就是人”。我们相较于外人,更信祖先。祖先是人而不是神,“因此我们无信仰”。 年轻就是好 每个人都有青春。我们的民族也一样。处在中华青春期的人们,活得是那么“奇怪”?那更是一种洒脱、一种自在、一种纯粹的生命!“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只可惜,我们不知不觉“大”了,似乎都忘记生命最初的模样了……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年轻更好的了。一个人再有权、再有钱、再有地位,都买不来换不来年轻。年轻,就可以胡思乱想;年轻,就可以神采飞扬。年轻人是有特权的,因为他少不更事,因为他血气方刚,因为他来日方长。” “从西周、东周到春秋、,就是我们民族的少年时代,那时的人,是有着真性情、真血气的,因此有情有义,也敢爱敢恨,这才有了杀身成仁的刺客、追求爱情的情人、义无反顾的战士、忠贞不贰的臣子、力挽狂澜的使节,以及人情味十足的鬼神。他们集体表现地表现出一个民族在她‘发展得最完美的地方’之永久的魅力和风采。” “请在这里多停留一会儿吧!”,“前面的路,将风高浪急,险象环生”。

  《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读后感(六):这样的男人和女人

  这个炎热的夏天,易中天送出了他的新作——中华史系列的第四卷《中华史•青春志》。66岁的易中天为何聊发少年狂要谈青春?因为在《祖先》《国家》和《奠基者》之后,易中天这回要开讲东周的历史,而这段历史被易中天视为全体中国人的青春期。

  东周是一个注定充满故事的年代,周王室衰微,群雄纷起。各诸侯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生。那个时候儒家思想还没有取得大一统的地位,周礼的影响依旧存在,但是又日渐式微。诸子百家著书立书,并行不悖地追求他们各自的真理。

  所以那个时代的人,无论是在生存上,还是精神上,都处于一种无处寄托,同时也无所不可的自由状态。

  这很像我们的青春期,对老一辈生活方式心存疑惑,充满叛逆。新的信仰又还没形成。于是就用我们的心、我们的热血、我们的情感,去勇敢地触碰和感知这个世界。并且毫不在意地用这种最容易受伤的方式,来昭告我们的存在。

  于是我们在《中华史•青春志》里会看到一群不可思议的中国人。

  比如一个叫聂政的刺客,杀了人之后,为了保护自己的雇主,聂政竟然自己用剑毁容挖眼,然后再从容地剖腹自尽。而让他做出这么大牺牲的,不是名与利,而是一份对雇主的“知遇之恩”。

  还有一个叫夏姬的美人,一生情人无数,为了她,几个男人相继送命,还有一个国家因此覆灭。更奇特的是她在50岁高龄的时候,还得到了真爱,和一个叫巫臣的男人私奔了……

  有一位国君宋襄公,公元前638年,他率领宋军跟楚军交战于泓水。宋军先到,并且列好了阵势。本来趁着楚军渡河的时候可以趁机先动手。可是宋襄公不答应,坚持要遵守“游戏规则”,等楚军过了河之后,再发起进攻。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也受了伤,并且于第二年去世。

  一位叫狐突的臣子,两个儿子追随晋国流亡公子重耳逃亡在外。晋国君主怀公抓住狐突,以狐突的性命相威胁,逼他让两个儿子回国。狐突正色陈词:我若挑唆儿子背叛重耳,我又将拿什么来效忠君主您?因此狐突坚决不肯从命,最后毅然赴死。

  一个叫叔詹的使臣,在晋文公兵临城下的时候,挺身而出,请求以一己之身换回国家的安宁。晋人架起大锅打算把他烹了,叔詹面无惧色,慷慨陈词,愿意杀身成仁,报效祖国。一番话让一旁的晋文公惊为天人,亲手释放叔詹,并且以最隆重的礼节送他回国。

  东周的人信鬼神,但是他们的人鬼神却是合一的,山鬼即是性爱女神,为她创造的歌赋,抒发的又是人的情感和欲望。

  这是一个百无禁忌的时代,这是一个敢爱敢恨的时代,这是一个真实血性的时代。它让人情不自禁想到青春,那个美好的、疯狂的、充满理想和疼痛的,你的,我的,他们的,每一个中国人的青春!

  《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读后感(七):青春志

  《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读后感(八):青春志·书记

  古代人多情义,这在我们今天,怕是不能想,也不敢想,这冷血、粗暴、血腥,最直接地展示出来。血气也是这般干干净净,忠义是在的,仁义礼智信都是在的,从来没有宗教的民族,心有道义,便是信仰。

  为何,这幅慷慨激昂的青春画卷,恢弘壮阔,在心中,不可说。而今天我们也未必懂。但都是存在的。

  才惊觉,那时我读到的每一个“礼崩乐坏”都没那么简单,那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伟大的时代。我很难相信以道义为基准的信仰如何在当代存活,但的确,在战国的时候一切都结束了。其实“礼”也许就像今天每个人的尊严,我这样对待你,是因为我是君子。你会尊重我,再没有别的必要,不为权,不为利。

  礼崩啊,礼崩啊

  春秋是多么理想的时代..

  易中天的《青春志》让我对远古的华夏文明又起了兴趣,对于我,那不再仅仅只表示在那段历史的某个名词上,背后的理想深度,在今天是否已经没了踪迹?不可知,我找不到答案。春秋战国,这段中华的少年史,血腥、残暴、纯粹...完成了时代的交替,永远地消失,有一种理想吧,至少我是相信的。死对于每个人很轻易,也不会把生死看得多么重要,还有比死更值得的事。

  年轻人会崇尚情感的真挚,所谓血气方刚,所以对爱情,对忠义,对生死都可以不顾一切,是冲动,这是属于轻年才有的美。

  你是否真的年轻?

  杨德昌说,你一旦拥有,就不会失去。

  我无法看清历史洪波如何演进,但与人相似,会经历各种转折动荡,变化成长,你永远不会停在原地..

  易中天总是把历史写得充满趣味,可以消遣,可以深思。

  春秋会过去,叹息之余,历史轮转,别的美又在别处悄然闪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