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看懂中国贫富差距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看懂中国贫富差距的读后感10篇

2022-04-04 03:03: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看懂中国贫富差距的读后感10篇

  《看懂中国贫富差距》是一本由徐滇庆、李昕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322图书,本书定价:39.90元,页数:2011-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懂中国贫富差距》读后感(一):也不算是书评,一点想法

  《看懂中国贫富差距》读后感(二):超越经济民粹主义

  “涨工资”,在过去的一年中,这是许多经济学人发出的呼声,他们给出的理由很充分:国人工资在GDP中所占比例大幅下滑。在金融危机的氛围下,这个声音特别容易得到掌声。

  然而,徐滇庆先生通过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完全不同的观点:涨工资无助于社会公平。

  首先,工资在GDP中所占比例下滑,是一个计算问题。2006年国家税务局不再计算私有企业工资,因私营业主往往在账目上做手脚,用开假工资的方式抵消企业盈利,导致税收流失。当如此多的私有企业员工不再统计工资收入时,那么工资在GDP中所占比例自然下滑。

  第二,谁来涨工资?政府怎么操作?政府固然可以提高公务员的工资,可怎么提高普通人的工资呢?靠增发发货币的方式涨工资,会不会引发通胀?

  我们都希望建设公平社会,但问题是,违反理性地“大干快上”,只能自我伤害。根据徐滇庆的研究证明,在过去10年中,国人工资增长与GDP增长基本保持同步,可见,工资上涨慢是个伪问题。

  本书认为,达成公平关键在于税收调整,真正做到穷人少缴税,富人多缴税。中国目前税收主体来自企业,很容易造成这样的问题:企业老总与清洁工交同样的税。徐滇庆认为,应像国外那样,把企业的税变成个人的税,即企业将税转化成工资发下来,个人再按工资缴税,国外员工账面工资很高,但拿到手的并不多。如此,则收入高者就会多缴税,收入少者就会少缴税。

  在今天,我们应警醒这样的趋势:一些经济学家擅长作秀,他们以人民利益的代言人自居,他们的主张完全依据民意反应来提出,罔顾逻辑。这种经济领域的民粹主义,恰恰是当年拉美国家走向停滞的前车之鉴。

  建立公平社会不能靠激情,不能靠口号,要靠科学。当我们高呼“涨工资”、“最低工资”时,我们忘掉了中国经济目前仍以劳动力密集产业为主体,如果丧失了劳动力价格的优势,那么这些产业随时可能转出中国,那么,西部贫困地区怎么办?那些等待脱离乡村的农民们怎么办?批评低端增长很容易,可低端增长总比传统农业劳动要先进,我们还有太多剩余劳动力,等待升级为产业工人,如果不能把握机会,让东南亚、印度等国家利用工资优势抢光了订单,我们真就能自动地变成高端增长了吗?

  徐滇庆认为,中国农业目前所需劳动力应为8000万人,这意味着仍有1亿多剩余劳动力应转出,他们从事农业不仅无法增加产出,且不利于社会发展,那么,当我们高呼低端增长时,想过他们的利益了吗?

  《看懂中国贫富差距》读后感(三):你读或者不读,它就在那里:出版的一点感想

  这本书原名叫《不要割裂社会》。一望即知,贫富差距的问题已经影响到千千万万的普罗大众,经济问题演变下去就是社会问题。不过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个书名无法使用。也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样的书出版的过程堪比难产。在走过道道政审关之后,今天看到它能摆在面前,感到万分庆幸。

  好在书本身写得其实并不惊悚,而是充满有理有据的理性分析。与当前很多抓眼球、貌似爆料煽情的书不同,这本书写得扎实,摆出数据与事实层层剖析当前我们面临的种种问题,也厘清了种种流行的误读。

  因为作者反对的就包括一种割裂社会的力量——民粹主义。具体解释非一句两句能够说清,书里第14章很详细地解读了这个现象。本来是需要更多涉及前苏联那段历史,但是,你懂的。大家可以找其他书做诸多印证。

  其实关于中国的问题,真的形成对立局面,是不论无产、中产、富产都承受不起的。书里明明白白援引了拉美和泰国的实例,你可以再联想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明白的,真的发生动荡,所有人都不能置身事外。所以,大家共同的愿望应该是在和平中变得更好,而且真正有所改变。

  这本书就是本着这样清醒而现实的态度,努力去找一条出路。

  非常欣赏书中的一句话:“仅仅知道起点和终点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知道我们目前在哪里。”

  《看懂中国贫富差距》读后感(四):客观看待中国的贫富差距

  客观看待中国的贫富差距

  评《看懂中国贫富差距》

  经济是涉及到国计民生的课题,不管是学术研究还是制度安排,讲究的不仅仅是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果可以在改善措施上再增加一点有意义的建议,使得整个方案显得有的放矢,也会令人更加信服一些。这本《看懂中国贫富差距》针对中国目前存在的贫富差距现象,采用理论结合事实的方法分析了中国现存的贫富差距现象,并通过经济分析和制度分析解释了现象背后的部分原因,在书中根据分析还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可以让我们对各种甚嚣尘上的争论和辩驳有一个更加客观的看法,并且保持自己理智的立场。

  在《看懂中国贫富差距》中,作者从分析中国的劳动力入手,说明了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及农村劳动力的不完全就业。接着从劳动力供给转到消费和内需方面,直陈中国目前的高储蓄率是社会保障不足、消费习惯使然。在最低工资的争论中,作者提出的观点更加醒目:首先要确保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完全就业,再谈最低工资的制度安排,这样才不会将一些农村劳动力彻底关闭在门槛之外。在收入分配方面,书中又提出了醒目的观点:税制改革严重落后于经济发展以及其他领域的改革,这是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根源。在政府与市场对于经济的安排中,书中也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在经济改革中,政府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维护市场环境上去,更多具体的事情由市场完成,简而言之就是“政府管公平,市场管效率”。

  有个现象值得关注:自2010年开始很多“孔雀”开始逃离北上广,可是2011年开始更多的“孔雀”又飞向北上广,究其原因就是北上广能有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而在一些中小城市,社会成本相对更高。还有个笑话:有一个财主,看到他邻居家的一户穷人每天笑声不断,而他总是为生活发愁,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故意扔了几百两银子让邻居家捡到,后来邻居家的笑声也没有了。前一个现象告诉我们:很多事情都会发生变化,我们唯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后一个笑话警示我们: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不是谁都能吃得下去。对于贫富差距,不管是原因分析,还是结果建议,我们最好都保持一个客观的态度。

  《看懂中国贫富差距》读后感(五):一本能引发你思考的书

  这本书是编辑朋友送给我,希望我写一篇书评,我答应写,而且书怎么样我就怎么写。

  拿到书很厚,封面写着本书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重大合作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的资助,一开始就让我大倒胃口。虽然我很清楚在书的封面挂上这些项目的名字并非真的从中获得资助,而且将来这本书就可以作为这两个项目的结项成果上报,因此这本书可以算一本学术专著,打开书,到处都是图表数据的分析,也可以佐证这一点。

  所以我猜想这不过是一本学院派的书,也许没有什么值得一读的,特别是前言一开场就批评思想界对贫富分化缺乏认真讨论,学风浮躁,是民粹主义,更是让我反感,几乎不想读下去,我不喜欢上来就给对手扣帽子的方法,特别是前言有个说法也存在着简单归因的漏洞,前言中说一些轻率的政策出台,例如各省市纷纷提高最低工资线,给公务员和国企员工大幅度增发工资等,结果导致金融市场上流动性严重过剩,城乡居民存款数字节节攀升,通货膨胀压力与日俱增,金融结构严重失衡。我同意给给公务员和国企员工大幅度增发工资是造成贫富分化的一个重要直接原因,但是加薪这点钱占我国政府超发货币比例能有多大,以致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原因?我认为这是避重就轻。

  但是我还是耐心把这本书读完了,读完后,我发现这本书有不少观点和分析值得我们想了解中国贫富分化原因的朋友一读,很多数据,分析,推理,不管你认同不认同,了解他们的观点和推理逻辑,对我们建立完善,接近真相的认识非常重要。

  贯彻全书的一个逻辑就是,在中国很多人对造成贫富分化的原因分析根本就是错误的,假如不理解这些错误的严重性,进而影响国家决策,那后果是好心办坏事,作者把这些人称为民粹主义。

  全书第一章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按国际惯例,一个国际基尼系数长期超过0.4,就是贫富分化严重,会很危险,我国从90年代就突破这一警戒线,为什么贫富分化造成的矛盾没有造成社会动荡?

  作者的答案是从全国角度看,我们基尼系数很高,但是我国是一个城乡二元化社会,在城市和乡村单独作为一个区域看基尼系数,并没有严重恶化,基本都是0.25到0.3之间,并没有严重恶化。

  作者提出在一个大国,基尼系数必须考虑这种城乡二元化差别,并指出,如果基尼系数是因为社会阶层造成的,应该改善财政转移支付,如果基尼系数是地区差异造成的,应该政府对落后地区提供扶持政策,但如果是城乡二元化政策造成的,应该提供农民进城就业机会,让农民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去,我们国家解决贫困问题的对策应该是让劳动力能自由流动,消除一切在户口,居住,教育还有其它方面对农民工的歧视。

  我觉得这个分析有道理,假如给农民和城市人一样的竞争机会,他们会接受自己的起点低一些,比如没有房没有车白手起家的开始,但是城市人真以为自己能竞争得过乡下人?

  我也是从小城镇杀到大城市的人,我小时候住的地方,也就是个乡镇,算半个乡下人吧,我们这样的人有强烈改变现状的动力和决心,只要给机会,套句励志的话说:“那是给点阳光就灿烂!”

  全书第二章和第三章是判断刘易斯拐点在中国是否成立,何时成立,进而推导中国剩余劳动力是否真正进入不足的状态?以我的阅读理解,本书的一个最重要的结论应该是:

  中国还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不是面临劳动力短缺,因此政府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为这些剩余劳动力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而不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这些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到城市的原因恰恰是政府的一系列政策阻碍了农村最没有技能和能力的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化,城市化进程转移。

  对于这个观点的论证,我基本同意。

  在民工荒的第四章分析,我在人口周期波动理论上学习到两个重要的中国人口非自然剧烈波动,一是三年灾害时期造成的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二是文化大革命发起的66年因为不事生产造成人口出生的高峰期,这两波人口低峰和高峰期,好比美国婴儿潮一代,将以20年为周期影响我国宏观经济,或者说和新生人口相关的行业,这是个值得我重视并在原来为我所忽视的数据。

  在论及提升消费的第六章,作者提出增加工资的方式是错误的,我同意,在现在的体制下,增加工资只能是少数人受益,更加扩大贫富分化。作者分析了半天,提出的对策,无非是增加生产性投资,减税,控制信贷,提供住房和社会保障,这都是长期的工程,不可能在一代人时间内见效,至于作者认为发红包的决策是政客讨好老百姓的短视之举,我不同意。

  第七章和第八章将是全书最引发争议的部分,简单的说,作者认为:

  1、中国的高储蓄率自然会随人口结构改变而改变,趋势是变低,不用世界各国和政府操心。通俗的说,假如60后以前的人都死光了,70后,80后,90后,00后有几个人拥有存款?这个话琢磨琢磨,有没有道理?等老人们都死光了,80后们彻底当家了,他们现在是月光族,等他们小孩长大了,他们还是月光族,他们小孩也是月光族。

  2、另一个观点是中国劳动报酬占GDP比重没有过大变化,是统计规则改变造成的误会。

  这个观点我不同意。劳动收入增加慢,跑不过GDP不是一年两年了,我们不能简单依赖所谓的数据,更要相信自己的体会。而且收入分配不平衡更加剧了这种现象,也许总量不变意味着更大的不公平,说明增加的劳动报酬被一小部分人拿走了。

  但作者的理由到底对不对,需要耐心看看他提供的数据。

  这本书作者不断提出自己对贫富分化热点问题自己的看法,理由和论证,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看得出,作者对当下很多理论非常的反感,以致在行文写作过程中,明显看得出来带着个人的感情投入,作为一本学术专著显然失去了冷静的理性,假如写出随笔,将冷冰冰的数据换成更容易理解的图表和故事,那么我相信作者的观点反而会造成更大的影响。

  总体而言,我觉得作者是做了扎实的工作,所有的观点都寻求用数据,事实和推理来说服人,我很支持这一点,而且这本书的内容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数据,提出很多超出我们个体经验的结论,那么作者徐滇庆教授和李昕观点到底对不对?推荐大家读一读这本书,我不敢说你一定会喜欢这本书,但这一定是一本能引发你思考的书。

  《看懂中国贫富差距》读后感(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以前看过有关经济学家的一则笑话:学习经济学并不能保证你不失业,但是,当你有朝一日站在领取失业救济金的队伍里时,你能知道自己为什么站在那里。而贾平凹老师说过更耐人寻味的话:经济学家装备精良且危险异常,他们能够根据需求来创造供给。在不必挣钱的条件下,谈论金钱;身无分文时,经济学家也能谈论金钱;经济学家,可以通过解释其他人为什么贫穷而使自己致富。最红,当你酩酊大醉时,你可以告诉大家,你正在研究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我们是需要预测的,如果没有预测的话,也就没有所谓的计划啊、时间管理啊、目标啊等其他依附于其上的东西了。关于预测,有一个经典的比喻:预测就好比你在沙漠中行车,你需要知道你的方向是对的。而经济学家只是一个参考,也仅仅是参考而已。

  这本书原名是《不要割裂社会》,可以看出原作者的重点还是倾向于去解决目前我们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玩问题,书中也是如此,而非现在这个书名“大言不惭”地道出所谓“真相”。以作者的身份来看,作者自己肯定也能接触到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也是限于身份和受众等方面原因并没有在书中透漏更多。。可以理解这这些行为是作者和编辑们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去看看这本书。从这个角度说这本书还是很善良的一本书。

  我觉得这本书最有价值的,也是作者最希望告诉我们的,切莫杞人忧天,无事自扰 。天塌不下来,淡定~事情自有他们自己的运转规律。

  这里列出一些我很喜欢的作者的观点,依喜好程度排列:

  1.储蓄率

  老小的时候,一个算命的告诉我:“一斗富,二斗穷,三斗四斗卖豆腐”。那时候很迷信,现在看到这本书突然想起了这句话,原来这句话有它自己背后的含义——社会财富与社会人群的时间规律:在社会初建阶段,老一辈的勤俭节约习惯是很难继承下来的,X二代不可避免。

  这个在身边的验证大家能举出很多例子吧,当然这里我说个别的例子,那就是那些钱不太多的兄弟们,他们似乎也很难去攒钱,他们一方面去抱怨社会物价太高,二代太奢侈。另一方面不能去控制在二代看来都很奢侈的消费。我大部分同龄的同事,三年下来都不知道自己的钱都花在哪里了。最近还一个同事要买个20W的车,我问他你按揭么?他说:哪有啊 ,家里按揭……

  当然,我不太觉得这个能解释中国储蓄率会下降的原因,某种程度这似乎是两个问题。除非,银行里面大部分的钱还都是广大老百姓的,但是我对此表示很悲观……

  如果还有人说二代是中国特色现象的话,请去查查历史吧。或者记着下面一个小故事:

  每次洛克菲勒出差去纽约,总是住在一个高级宾馆的普通房间,宾馆的老板觉得奇怪问他:您儿子每次来都住总统套房而您每次都住标间,这是为什么呢?

  洛克菲勒说:因为他有一个很有钱的爸爸,而我没有。

  2.刘易斯拐点、基尼系数

  我在数学建模的时候,辅导老师一直强调的是:某某模型有其优缺点,而且需要一些前提条件,而结论也只有一定的使用范围。而我们看到的这些经济学家们都是出自名校,他们不知道任何一个理论框架都有其适用范围么?似乎只有两个情况能解释这个:他们真的是走火入魔了,或者他们是故意的……

  作者在书中给出了这些经济指标失效或者说服力不够强的一些事实依据,在这些无法辩驳的事实和部分理性推断下,我们供之神坛上的这些万金油终于还原成本来的面目了。不是这些指标不起作用,只是这些指标不是我们平常想当然的那样。

  所以呢,要不然就多学一些模型,多看看其他的文献,多实地观察。不然的话,还不如不要去想这个问题~

  3.劳动力、人口红利

  我很支持书中的看法,存在劳工荒的一方面原因就是对劳工本身的不够尊重,但是这个不适用于所有地方,也只是偏远和沿海城市,对于岗位本身的要求局限在部分领域。

  举个反面例子,北京的出租车司机以前大部分都是下岗职工转换的。而现在大量就业人去竞争北京出租车司机岗位,所以这些出租车司机人人自危。作为乘客的我来说,能感到的是北京出租车司机越来越多的非本地人,他们对北京当地的地理位置相当的不熟悉,只会走环路。而北京原本那些出租车司机就再次被下岗了,当然我也不觉得这些当地人会选择去别的城市发展……其他地区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虽说政府本着“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法去解决,但是我觉得是有效的,虽然效果是那么的不尽如人意,只是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之前,就这样了吧~

  有人不理解最近温州的经济刺激政策。我倒是觉得,卷钱就跑是人之常情。只能说这个事情本来就看到了,但是没有预防,眼睁睁的看着发生。

  至于人口问题,估计是作者觉得耗散结构太复杂,所以用了里面的一些思想起把人口问题展示出来,但是给人一种有些混乱的感觉,而且和前面说的劳动力有一定的误差。不过仔细想想的话还是容易理解了。

  4.产业转移

  对于转向高技术、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我觉得这个没有异议。而且即使是目前没有什么好的措施,这个发展方向也是没有可更改的必要和可能。而且作者里面提到的重点是解决中国社会安全的问题。在这里让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让大家都手里有活干。毋庸置疑,闹事的大部分都是闲人,社会不稳定因素也是这些闲人。至于那些工作压力很大以至于离婚自杀什么的问题,从来也没成为过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所以该跳楼的跳楼,该上吊的上吊。但是要是没有工作没饭吃,闹事就是一定会出现的。

  作者有意把药方说的含糊其辞,其实一些事情让人不可理解,但是深入思考就会明白也是无奈之举。比如我们看到各地大面积项目的浪费,但是正是这些项目背后的依附产业提供给了大量的人大量的就业。如果现在就立马不盖房子了,你让做钢管的、做水泥的、做地板的、做家居的去干什么呢?宁可拆了盖,盖了拆,也比让他们什么都不干的好吧……什么?你说直接发钱就完了?唉,其他国家到处的发生过这样的历史,我虽然看不到里面的逻辑关系,但是我看到的就是这么个规律:没活干,就要反。一直都没变过。

  之所以提这些,是因为我们高明的作者显然也看到了这一点,而且比我看的要深入很多,但是他没办法在书里面说这些,所以呢,他在其他章节不停提出要提供就业的同时,他在与产业转移这里也提出了创造就业这个话题。一个社会稳定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很低的失业率,这也是你可以看到作者用比较简陋的逻辑来说明涨工资会带来的危险,其实中间的逻辑经不起推敲,但是作者也害怕写的太复杂让大家不想看。而涨工资对我们目前处于密集产业向技术产业过度时期也的确不是什么好事。不然也不会出现温州卷钱就跑的事情。

  5.民粹主义、红衫军、拉美实验、金融危机

  作者不愧是体制内的人,能拿到这些国家战略级别的资料,我想他也应该有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方面的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的资料。作者给出了其他国家的一份愿景,而在这之前作者也提供了我们国家在相对应方面的修正。可以看出的是我们远远也没有达到国外那样的情况。当然那个社会危机的基尼系数之类的指标红线问题已经在前面说明了。但是由于现在的时代,黑天鹅到处存在,所以作者这这部分也说明了需要警惕。尤其是现在世界各国都搅合在一起,看看现在美国针对咱们的种种就知道了。

  我很感兴趣的是作者用到了红衫军,放着那么多的事变不用,偏偏用红衫军,目的也是提醒国家:不能忘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虽然他们没有钱、没有权、也没有信息、是完完全全的无产者,但是这也是一份力量。如果被一些势力利用的话,会对目前这个国家造成很大的伤害……

  好吧,我自以为我是说的多了,点到为止。

  6.税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扩大就业渠道

  很多人喜欢抱怨中国的税太高,当然高是肯定的,但是并不是减税这么简单的事情。作者里面也提到了,其实是企业的税赋转嫁给下面的人导致,这也是国家鼓励创业带来的结果,企业税赋太高的话肯定没有人愿意创业。包括在中国的外企,每个外企每年都有从国外进口2辆汽车的指标,但是老百姓要是买的话就要多付出200%的税。完全有点国家逼着下面的人去开办公司,提供位置的意思。而金融体制改革也有这方面的意思:让更多的人用更少的投入能融资。至于扩大就业渠道就更不用说了。

  这里强调的是,作者提到的改革基本上都是针对大部分收入很低的广大普通人的,这里有避重就轻的意思,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也是在说明这些手段的使用,目的是稳定社会,而非发展经济。

  7.富人在哪里?穷人在哪里?

  最后,说说书名吧。本书原名不是《中国贫富差距》,而是《不要割裂社会》,整本书也是围绕着利用经济政策来解决社会问题来阐述的。全文里面就没说穷人富人的事情,我想改成这个名字,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出版,一方面也是为了吸引眼球吧。看看作者以前的书的话,可以知道这个体制内的人是不会就这个敏感的问题深入说下去的。所以我要是说很多贫富差距的事情,那就是和没看这本书胡扯没什么两样了。不过呢,既然书名都换成这个了,说一句关于穷人富人的看法吧:

  对于富人,如果这个人是乔布斯,他偏执也好、有私生女也好、吸大麻也好,我们不会那么的反感。而对于X二代,他如果不是个大胖子,而是蒋友柏,穿着自己设计的服装;或者是宫本佳长,去了一个应召女郎,那么即使他是哪个大官,甚至多贪点钱又有何妨呢?这些人如果放在我国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位置,我觉得我也不想去狠他。因为我们看人的方式往往不是他做了什么好事,而是他是不是牛掰,如果他不牛掰只是靠着一些人占着茅坑不拉屎,那才是让我们最恶心的。

  而对于穷人,不是因为这些人穷,而是他们觉得自己很穷,他们以为自己能做出来很多事情,能征服世界,能打败一切。而现实是这个土地实在是不想让这些人折腾上半天才使他们明白浪子回头金不换,这样的浪费资源行为在那些人看来更加不可饶恕,所以那些能出国的就赶紧出国,随便他们折腾吧,反正大部分肯定还是要灰溜溜的滚回来的。

  一句话,“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作者希望政府解决的是“不安”的问题,而“不均”的问题不能称之为问题,或者应该称之为世界难题。世界最有钱的财团就没几个国内的,你说国内的贫富差距会很大么?既然没有国外的大,国外都没出事情,那国内为什么出事情?就算出事情了,和国内贫富差距有多强的相关性?

  ……

  跋:

  悲观么?我不觉得,其实换成别的国家也一样吧,就业问题如果好解决,华尔街也就没有现在的事情了,什么债务危机巴拉巴拉的也没现在这么夸张了,我认识的出国回来的越来越多了(牛逼人永远都是极少数,而社会是由大部分的普通人组成的)。

  好了,闲扯这么多,还是听作者老师的一句话,该干嘛干嘛去,别想这么无聊的问题了。

  《看懂中国贫富差距》读后感(七):看懂未来经济方向

  这本书对于经济小白还是挺好的,能看明白一些经济趋势。 书中作者主要观点如下:

基尼系数没超标。

只要本身的收入水平还在持续上升,只要周边的收入分配没有发生剧烈变化,一般来说,人们不会产生激烈的反感,就不可能因为基尼系数扩大而导致巨大的社会动荡的压力,社会也不会轻易失去平衡。这就很清楚地解释了在基尼系数不断加大情况下,中国社会还能保持基本稳定的原因。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城里的基尼系数差距不大,乡里的也不大。但是如果城乡结合起来就大了。 可是由于城乡分割,所以还能保持安定。然而城乡差距是必须要消除的,否则中国就不会进入发达社会,而消除城乡差距,就势必废除户籍制度。

刘易斯拐点没有到来。

判断中国是否已经达到或接近刘易斯拐点的时候要特别关注:第一,农村平均收入是否已经接近城镇最低收入;第二,在农村边际产出是否继续为零。 农村中是否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从总量来讲,截至2011年,中国农村至少还有1亿剩余劳动力。即使每年能够转移出去600万~800万人,起码还要用10年才能基本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农业机械化和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可能还会有所增加。声称农村已经没有剩余劳动力或者已经接近刘易斯拐点的说法缺乏事实根据。

  显然没有,由于挤出效应和吸引效应的失灵,农村还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劳动报酬占GDP比重没有下降

“对于个体经济来说,业主的劳动报酬和经营利润不易区分,这两部分视为营业利润,而劳动者报酬仅包括个体经济的雇员报酬。”也就是说,在去掉了物化成本和雇员工资之后,个体户进账的其余部分都计入营业盈余。显而易见,这样做有助于减少征税时的混乱,可是改变的结果使得统计数据中的劳动报酬少了一块,而反映资本收入的部分增加了一块,明显地减少了劳动报酬在GDP中的比例。

  作者认为统计规则的改变是引起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下降的原因。

最低工资线不利于剩余劳动力转移

千万不要受到民粹主义的误导,为了迎合小市民增加收入的要求而错误地提高最低工资线。这样做在表面上会得到城镇居民的拥护,但却伤害了农村居民的利益。显然,城镇居民居住比较集中,更接近权力中心,而广大的农民分散在郊野、山区,他们的呼声强度远远不及城镇居民。如果在照顾城镇居民利益的时候忘却了人数更多的农村居民的利益,这样的政策即使在短期内受到欢迎,也注定是不能持久的。 中国制造业的主体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弹性很大。此外,在农村还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大量农民不断进城寻找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最低工资线可能大量剥夺农民工的就业机会。不能看见发达国家设定了最低工资线就理所当然地认为穷国也要照葫芦画瓢

  市场经济要让市场来定价。当然在真正到达刘易斯拐点后是应该提高最低工资线的。

二次分配是贫富差距扩大主因

西方各国采取的税收政策的基本要点是:低税率,宽税基,少减免,严征管。在减税的过程中,总的税收总额并没有下降。中国目前的问题是税率偏高,税基偏窄,减免过多、过滥。 税制改革的方向是逐步调整税收结构,将税赋的重点从企业转移到个人身上,然后通过累进税制来缩小贫富差距。

  劫富济贫税应真正发挥作用。

负利率引发金融危机

无论堰塞湖有多大,只要湖水不外流就没有问题。导致银行存款外流的主要因素是负利率。试想,如果老百姓把钱存进银行,非但得不到利息,反而要损失购买力,他们的理性选择必然是提出存款,另想办法保值。因此,稳定银行存款的关键在于防止出现负利率。 换个角度说,居民每月收入总数为25000亿元,其中15000亿元用于消费,5000亿元用于投资,还有5000亿元存进银行。这种状态很不稳定。有谁能够保证这多出来的几千亿元资金一定存入银行?影响资金流的关键在于银行的利率。如果银行存款出现负利率,那么存进银行的资金数量就会减少,甚至已经存进银行的资金也有可能外流。

  大量资金涌入市场,会引发严重通货膨胀。

城乡收入差距依然是当前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推动城乡差距的主要原因不仅是职工收入和农民平均收入之间的差距,更重要的是房价暴涨大大提高了城市居民的住房价值,拉大了城市居民和农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在最近十几年中,北京、上海等地的房价猛增,北京市区一套普通住 宅的总价就超过100万元。城市居民拥有的资产总量大幅度上升,而广大农民只能望洋兴叹。房价暴涨之后,进城的农民几乎无法购买住宅,阻碍了劳动力的流 动。因此,需要大规模地为进城农民兴建廉租房,或者通过政府补贴,提供更多更便宜的租赁房屋。同时,疏散高度集中于都市中心的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事 业部门。把许多政府机关搬迁到中小城市,从而缩小城乡差距。

  城乡差距依然巨大。

  《看懂中国贫富差距》读后感(八):徐滇庆:税制改革是缩小贫富差距的主要途径

  9月初,著名经济学家、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休伦学院终身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徐滇庆在他的新著《看懂中国贫富差距》中,用通俗易懂的写作方式和详实的经济数据诠释了影响中国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在这本书中,他突破民粹主义者认为增加工资能缩小贫富差距的谬论,实际上是利益集团获利的伎俩,农民工(低收入者)没有从中得到什么,相反,可能更加恶化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因此正确的方法是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而不是增加工资、制定最低工资法等一些措施。

  贫富差距是收入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一般而言,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作者认为,“在诸多因素之间,城乡差距是推动中国基尼指数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治理贫富差距的根本措施在于给农民提供机会。”他也试图通过基尼指数来分析贫富差距的原因,然而由于基尼指数本身的局限性,并不能解释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

  在谈及到农村是否还有剩余劳动力时?一些人认为,沿海城市季节性“民工荒”、普工减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刘易斯拐点”的原因,因此增加工资实在必要。作者认为,关于“刘易斯拐点”的不同定义会误导剩余劳动力的判断,实际上“判断刘易斯拐点要抓住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和是否存在工资制度扭曲这两点”,而且通过多个数量模型,总结“刘易斯拐点”离中国劳动力市场距离还有相当长的时间,大约在14——18年后达到。

  那么对于剩余劳动力而言,也就是边际劳动力边际产出为零,简单地说“如果将一些劳动力转移出去而不减少这个地区总产出,就意味着在这个地区存在着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其实和“刘易斯拐点”存在关系,主流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刘易斯拐点”就是没有剩余劳动力的临界点。既然我国还尚未达到“刘易斯拐点”,那么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多少?作者根据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和生产全部劳动品需要多少劳动力计算,估计在1.5亿左右,而这些人则需要大约14——18年内全部完成就业,就可以达到“刘易斯拐点”,那时候增加工资才是理所当然。

  与众多的剩余劳动力相比,“民工荒”也是困扰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难题。一方面,众多的剩余劳动力没有找到工作,而另一方面制造业招不到人。究竟是什么原因?作者认为,“价格是市场的灵魂”,可以自由调节,可关键是“农村没人,企业没钱”。那为什么“农村没人,企业没钱”呢?其原因在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农村地区已经没有剩余劳动力,而且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本身利润较小,能够给员工增加工资的空间也很少,再加上这些城市的生活成本加大、居住地城乡差距缩小,这也是产生“民工荒”的原因。因此,产业转移是激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必然趋势,将劳动密集型企业从沿海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

  既然增加工资不能缩小贫富差距,那么靠政府补贴、拉动内需激活农民工消费能力能够缩小贫富差距吗?其实也并不然,实际上扩大内需也就是变相增加工资,那这些钱从哪来?主要还是发行货币;货币发行过量,会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相反还会扩大贫富差距。虽然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一直都超过GDP增长率,而且由于统计规则的改变,调整后,我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实际上并不低,城乡差距也并不是所谓的那么大。其实,一些经济数据也不能完全说明问题,特别在一些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譬如,我国2010年人均工资是2379元,可是达到2000元/月的人数只有8400万(2011年6月30日),占2009年底(2010年数据尚未统计)全部就业人数77995万的10.77%,实际数据可能还要低。产生这些原因在于,一些人的纳税意识不够,偷税、漏税严重,各种灰色收入严重,也是导致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因此也能扩大贫富差距。

  近年来,政府也制定了不少政策增加农民收入,可是非但没有缩小,反而越来越大,其原因在于,我们把缩小贫富差距的重心集中在初次分配上,即在生产和配置环节中增加工资、提高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实际上,忽视了分配机制中的第二次分配,即通过税收杠杆和转移支付来调节贫富差距,其方法是将“税赋的重心从企业转移到个人身上,然而通过累进税制来缩小贫富差距”,简单地说,就是增加个税的比重、提高个税纳税门槛和累进税率,从而达到“富人多纳税,穷人少纳税”。这种方案固然理想,实际上税制改革的路途艰巨,除了税制改革本身的复杂度、利益集团的百般阻扰、学风浮躁之外,纳税人的纳税意识、高收入的逃税能力也是税制改革艰难的原因。

  那为什么一些人热衷于提出“增加工资、制定最低工资法”呢?作者认为这是民粹主义者为自己私利的呐喊。所谓民粹主义,也“就是讨好小市民,拿眼前利益说事,忽视了社会的长期利益。”民粹主义一直都有市场,而且无法消除,通常在贫富差距恶化时表现得更加强烈。他们认为,提高最低工资法可以吸引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可是事实上加大货币通货膨胀,大量企业支付能力降低,从而堵塞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方向,而自己获得了更多的利益,最终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因此,为了吸收拉美、泰国民粹主义的经验教训,而又不能镇压、歧视民粹主义者,我们需要妥善处理社会问题。

  总之,理性看待中国贫富差距,不能掉进民粹主义的泥淖。解决贫富差距恶化的途径关键在于税制改革,还需将改革进行到底!

  y:徐滇庆 李昕 《看懂中国贫富差距》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年9月 39.90元

  发表于2011年10月31日《中国证券报》《 以税制改革缩小贫富差距》

  提示: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