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君》读后感10篇
《大君》是一本由亦舒著作,中国妇女出版的187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0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君》读后感(一):至惊心动魄的一回
这次的故事很过瘾,抛弃以往的那种平淡无奇。至今未爱上亦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她的书总是大浪之后的平静,已经抽掉最激情的部分了,每一个人物自有一番打算,算盘盘算得噼里啪啦响,不叫自己吃亏,不为情所付出一切。可能年轻时,总爱轰轰烈烈,待我年老时,再来看待亦舒,可能就会认同她了。
《大君》一反以往的格局,整个故事,事实上是以大君这个传奇式的男人为主角的——我认为,这就是本书命名为《大君》的原因,他才是真正的主角,不多笔墨,却无处不在。全书为什么以诸辰着墨最多?很简单,亦舒是位女性,诸辰也是位女性,而且两者都曾为记者。是以女性记者的身份去写的大君。
书中前后出现的三位男性,皆是因大君而生,因大君而死的,诸辰有时候明白他们的身份,有时候不能明白。诸辰很聪明,首先发现了大君的大手笔,即使是名门之后,都无法一口气消化一百只名贵手表,又不是千手观音。何况,这种事情居然常常有。读到这个开头的时候,并未见什么波澜。——或许,我们早就对腐败的现象,见怪不怪了。
“杨过”的出现是一个很隐晦的点,首先是给大君缔造了麻烦,诸辰以为自己胜券在握了,为市民为社会做了好事。周专一路高升。但是结尾则截然相反,高层一句话即打压了出版社,朱太太只好解散紧急采访小组,诸辰作为主笔,下场是差点没命。任意的死看似轻描淡写,源自诸辰对他的情意不再(这是一本始终坚持以诸辰为视觉描写大君的小说)。周专看似站在大君的对立面,还不是一句话就被打发到遥远的国度。何豪更不用说了,本来就是大君的眼线。虽然大君最后发话,上司雇员的关系解除,但是中间人仍旧提出,只要何豪愿意,仍然可以直接与大君对话。为什么有这个特权?因为大君始终需要他监视诸辰。何豪的好下场,在于他做好了大君吩咐他做的事情,大君得到了满意的答复。
读至结尾,已经觉得背脊发凉。联想种种,谁人还敢大放肆词说,要打倒大君?亦舒厉害,竟将这叱咤风云的人物掩盖在女子的一生情仇之下,既是有意,也是无意。这个写法,最符合大君的喜好,就是不要引起别人的注意,书中多次提及,此人相貌平凡,转眼即忘。然而,每个人都笼罩在他的阴影之下,苟且残存。
《大君》读后感(二):绝
图书馆,无意的一瞥,发现了这本《大君》,静静地坐在桌边读完,还是那样的平淡、简单,却带着一丝的犀利,师太的文字总能给人很大的震撼。原以为大君是一个人的名字,看了才明白是根据日本君主的称谓来给书中那个神秘低调的人物的别称。书名是大君,可是主角却是一个小小的女记者诸辰。和亦舒很多书中的女主角一样,她有着新闻工作者的正义感和对新闻的敏感性。周专和任意是她从小到大的玩伴,可是到后来对大君的集团调查案开始,他们一个为了利,一个为了名,先后辜负了她。按照一般小说的发展,女主角定是痛哭流涕、悲伤万分,然而在师太小说里,女性角色大多是坚强睿智的,诸辰亦是如此。当第三个人何豪出现的时候,他的文字份量仅占全书的四分之一,但就是这个人给了诸辰新的生活。本以为大君的角色只会出现在前大部分,非也非也,原来何豪也是大君安排在诸辰身边的眼线。好在后来的大君已定下决心让何豪和诸辰好好过日子。这时候我才真正明白为何用“大君”来作书名。大君从被诸辰调查开始,就在和与自己反抗的小记者周旋,他在控制着她的生活。他很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却在控制着整个事局,称得上那个城市的“大君”。而诸辰这个小女子有着顽强的个性,不屈服于生活,事件无奈结束,她开始了在异乡的新生活,正是这样的性格,才会让无所不能的大君放下眼线,让她幸福生活。我想就算没有他的眼线,慧智的诸辰也会好好地享受新的一切。
师太的小说多是讲社会的黑暗,但不是一味低沉,更多的是教会人怎样开始新的世界,享受生活。喜欢这样的文字,精巧不做作,字字珠玑。也喜欢师太笔下的女性,很多主角和师太的性格一样,这也让人看到了一个香港文坛三大家的真正魅力。
《大君》读后感(三):师太老了
刚看完香雪海里面的黑蝴蝶与白百合,又遇到大君里面的甲周专乙任意。
名字起得多好。
任意,任意妄为,任性,意气。
甲君乙君,自故事开始,就已注定都不是赢家。师太的故事里,总有那么一个后来居上的小子,笔墨寥寥,甚至个性特色全无,比之甲君不够踏实,比之乙君少了风流……然而美人待嫁,少却诸多挑剔,他反倒成了赢家。
师太不擅长写故事,难得写一个好故事,人物就少神韵。若要人物浓墨重彩,故事就难被记忆。看了师太那么多,能做到二者兼顾的,恐怕只有《同门》一本。
《大君》显然是前者,而且是失败的前者。看得出来师太写这些金融黑幕的故事没费多少脑筋,于是细节省去了,流程省去了,所有的故事又回到了报馆里……从一开始翻开书本被情节所吸引,到最后静下心来读这三个人的悲剧,作为读者的心路历程跟当年看《一点新一点旧》是一样的。然而那个在灯塔隐居的段子,已没有《一点新一点旧》那段结尾让人会心了。
师太老了还是我老了?总能从她的书里读出滥竽充数和漫不经心来。故事无趣可以原谅,人物无神就另当别论了。
抛却三个年轻人,那个一直藏在幕后的“大君”恐怕是最成功的角色了。师太花了大力气让这家伙保持神秘,还用一个格外局促的外表反衬其经历之传奇手腕之奇葩……然而把这些凑到一起看其实是各位搞笑的。说大君成功,是因为其气场,而这一气场,仔细想来其实是因为极少的笔墨和难得的几次出场与其行为带来的突兀感和不合理性。
我不该气氛作者的不用心,不然大君就没有那样虽无张力却又说服力的气场了。
至于这是刻意为之还是碰巧,谁又知道呢?
《大君》读后感(四):他终究是与你隔海相忘的人
如果本书有五分的话,我给它扣两分,因为这本书里生活性的语言几乎没有。
如果一本书里面缺乏了生活性的语言,那么它的文笔会显得有些作做、扭捏、甚至失真。
不过见仁见志。
这个故事因大君而起,也由大君而终了。
书里面提到过一次,大君是改变三个年轻人命运的人:诸辰,任意,周专。
后面一次提到,大君是改变四个年轻人命运的人:诸辰,任意,周专,何豪。
周任二人一为名,一为利,利用了诸辰,何豪为了诸辰放弃了名和利。所以,这一场人生游戏的受益人,最终是何豪。
感情很难说孰对孰错,因为感情里面多多少少会掺杂着柴米油盐。不是每个人的爱情都是琼瑶版的,只恋爱不吃饭。
就看一个人的爱情里面,是把感情当作主食,还是把生活当作主食。
太过理性的人,会显得有些冷血。那么或许有一天,爱你的人,终究会成为和你隔海相忘的人。
就好像周专一样,即使站在眼前,也再喊不出爱人的名字。
《大君》读后感(五):如果哪一天我丧失选择的权力,只因我累了。
多年前的某个春天,整个学校似乎陷入一种后SARS无所顾忌肆无忌惮的癫狂状态中。在那些个不放假的假期,我们无数次地一起吃喝,唱歌,通宵和杀人。那时候我还有一座城,而那座城在这春天的日日夜夜里无数次地遭受战争的洗礼。这城市后来变成我的一场梦寐。我离她渐行渐远,甚至忘记她在哪里。这一算,已有八年。
多年后我想起那个春天和春天里的那个我那座城,许是当年我们不知道如何坚持;不知道人生中除了多层灰还可以有纯色的黑与白;不知道自己的选择也会有错而且会错上加错;不知道有了一座城而这城有天会消失不见;不知道友谊靠不住是因为有一天突然变成了爱情,而爱情也靠不住,是因为有一天突然为着莫名其妙的原因变成了什么都不是;不知道责任感其实是一种负担;不知道最后我会推翻曾有的一切;不知道为什么我 还 会 在 这 里。
从某个角度来说,我真的羡慕诸宸最后的幸运,她越是逃越是往大君的安排上凑,直到她忘记了雍岛的男男女女和恩恩怨怨,在加国的灯塔上变成一个土著的印第安女人。这一切许是命中注定,想来我活着从未受过任何人的摆布,每一次的抉择都是自己做出的决定,而这些或对或错都由我一人承担。如果哪一天我丧失选择的权力,只因我累了。
《大君》读后感(六):只想拨拨你的号码
不知道这句话是否让你心动,总之,我是心动了。一部小说,如果有一处能够让人心动,那么这部小说就不算是白读,也不算是白写。一部小说,如果有一处让人反复来读,那么这部小说也算是有味道了。只想拨拨你的号码,你周围有没有这么一个人,即使TA从未拨出你的号码,即使TA只是有这个想法一次,那么你在TA心中也是有地位的。如果TA拨出了你的号码,又说上这么一句话,不知道你会如何,反正我是无力了。
“若不能在五十岁时仍然笑着扑进他怀中紧紧相拥,那人,纵使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很多人认为这个标准过高,但是仔细想想,这个标准高麼?真的有那么高麼?这么多离异的夫妇,是不是就证明了轻率的恶果,连举案齐眉根本就不沾边。但也许抱着这种想法的人就活该孤独一生,承受寂寞,但是真的,和一个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共度一生又有什么乐趣?!只是有个安逸的伴而已。如果这么说一个知人心的狗,一个乖敏的家庭助理也照样完全做到。
很多事情真的是无须宁缺毋滥的,但是这个事情真真正正,彻彻底底得要宁缺毋滥,才不会枉生。
这么多亦舒的书难免会入窠臼,但是这本书读完尤为喜欢,正如前面所说,有让人心动之处,让人重读之处。也许是主人公最后的归隐生活是我一直向往的,所以觉得本篇甚佳。
但是大君这个人怪得出奇,不合逻辑。
《大君》读后感(七):原谅我阅历未够,参不透这故事。
一开始张汉碧和唐天颢的死深深吸引了我,我原本以为书里面会有什么交代。结果警方判定是自杀,对这两起命案没有追查。
后来女主角诸辰的车祸,朱太太非常肯定是子洋所为,因为那条路禁止通行大型货车,而女主角出事的时候正好是她被卷入子洋受贿事件的时候,不难让人怀疑车祸是人为,但子洋集团似乎完全没有没有受到这件事情的影响。
江子洋,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甚至比神还厉害。一个没有户口的人,偷渡到雍岛。收买银行,操纵经济走向,几乎买下了整个雍岛。简直就像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诸辰、任意、周专,三个主角,一个车祸,一个自杀,一个流放,就因为子洋的一件案子,完完全全地改变了三个人的命运,完全剥夺了他们原本的快乐生活。
就连诸辰最后的快乐所在——何豪,感觉也是江子洋有意无意赐予诸辰的。(结尾的电话里,大君要何豪对诸辰好一点。而且江子洋知道诸辰住在灯塔,要真想对她不利的话很简单。)
很认真地看完了这本书,感觉故事背景太过不现实。虽然这是小说,自然要夸大某些现实。但总觉得是大君这个人让我降低了对这部作品的评分。是我本人的原因,我从来就不喜欢这种神一般屹立不倒把世人当棋子完全没有弱点的人的存在。
而且整本书看下来,感觉没讲多少故事,基本上就是一个聪明漂亮的女人,被两个男人背叛,最后开始了快乐的新生活。书中描写了不少人和事,但感觉都是出来走走过场,对情节没什么大影响,比如一开始的两名名律师,采访敦熊…等等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