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蒋公的面子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蒋公的面子读后感10篇

2022-04-04 03:30: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蒋公的面子读后感10篇

  《蒋公的面子》是一本由温方伊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3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蒋公的面子》读后感(一):知识分子的样子

  前天赶上导演吕老师和编剧温同学在中国美院里针对《蒋公》的剧本创作的座谈会,恰逢国美“先生回来”民国高知风骨大展。去得比较早的我们混在国美的志愿者学生中间,帮忙搬桌搬椅,占了展厅的一半场地。以巨幅的宣传字“他们的背影,一个民族的正面”为背景,诸位著名学者先生的等身高画像立于幕前,他们的手迹展柜为桌台,吕老师、温同学和主持人老师往大幕和桌台之间一坐,四周都是用心制作的展板。难怪嘉宾也说,这次讲座还真是一个以“民国”为契机的绝妙的机缘。

  温同学说,这个本子是作为南大校庆剧而生,自己是下了大工夫在历史考据上的。虽然事实证明蒋公请客不过一则趣谈,但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曾经被加以光环的各位名教授渐渐被还原成日常血肉的真实人,温笑说见到这些鸿儒的琐碎絮语,他们伟岸的形象不断崩塌,因为再伟大的学者也跟我们一样有着性格的缺点、生活的烦恼,还有些人之为人的通病,这才更显得可爱。

  本子的创作初衷是反映那个时代的一些精神面貌。温说自己对于“当下”的命题并不是很感兴趣,只是想写一写“知识分子永恒的精神困境”,那就是,无论身处怎样的时代,不可能有完全的精神自由——即便是我们常常憧憬的“民国之自由”。创作时是单纯的,没想过影射现实,没有那么多暗喻,不过在九十多场的演出下来以后,观者给出的反映让主创者发觉,历史是一个圈,一种奇妙的巧合——比如剧中谈到的“以为骂两句政府就是进步人士了”、”中国腐败已是国际文明“、”宪政不是一条直线,但总会实现“之类,温是翻阅史料时从大师的手稿等资料里摘录出来的,并非针对所谓当下境况专做设计,这些往往让我们感觉,民国不民国,而恰恰就与当下重合了。就像时任道所言:“我研究了半辈子《史记》,仍看不清今日之乱象”,历史总是不断轮回,以史为鉴早已成为中国文人,或者说中国人之惯常思维,以至常常难以分清本子里的过去和现在。

  昨晚跟小伙伴们相约去看戏,买的便宜的学生票坐在剧场二楼,半是认真半是自我安慰道:二楼也好呀,虽然远但得以统观舞台全局。或许因为我和编剧同级,或许是我们在大学里的所受教育之氛围的相似,看着台上三位教授的可爱毛病,隐隐把自己敬爱的老师们胡乱带入一番之后,不禁微笑。知识分子,中国的知识分子,确有一些古而袭之的通病,比如学术上的执拗,比如不分场合的傲气,比如爱看轻人的毛病,比如原则方面的强硬坚守,等等。做学问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有的为了有趣、是单纯的无功利的独善其身;有的为展抱负,以成兼济天下之手段。而无论出于何种因由,知识分子对于“自由”的向往却是同一的。精神之自由,犹如清风明月、旭日大江,能容学者治学之浩浩然、坦荡荡。这种纯粹性,在现实面前往往是被当作理想主义的,正因为有太多干扰因素,使得对于自由的坚持往往显得艰难,以至心意不坚的人很容易退缩,才说这是知识分子的失节、是懦弱、是悲哀。

  《蒋公》故事发生的年代,政势局限之危危胁迫下,尚存铮铮傲骨,不愿给蒋公面子之人;时至今日,面子似乎成了“迂腐”的代名词,有种名曰“厚黑”的新式倡导。作为一个刚刚踏入学术进修阶段的学生,关乎“做学问”的命题尚显宏大,学识不精、学品不醇、底气不足的情况下,虽不敢乱抒己见,但关于学问,关于学者之精神的思考并非没有进行过。今天,我还是会崇拜那些个先生,崇拜他们的博学笃定,崇拜他们的厚重底气,但早就过了盲目迷信的年纪。民国可能是一个美梦,一个被知识分子不断美化、修饰和重温的美梦,这从另一方面又显现出他们隐藏的对于当下的埋怨不满和悲哀。人只有在不满现状时才会留恋过去,不是麽。

  谨以此本为记,连同学术追求和学术理想一起,希望能让我慢慢地找出知识分子本来的样子吧。

  《蒋公的面子》读后感(二):肖陆江【再谈蒋公的面子】

  我在海外一个网站上转贴了一篇文章,对大陆热演的话剧《蒋公的面子》做了正面的介绍。可是台湾网友琳兄却给出了很为负面的反应。

  他说:“以虚构的主角(教授)和情节来做历史剧?大学教育可以如此吗?如同许多荒谬的抗日电影,越走红,越是抹杀面对史实的精神。丢脸还以为卖萌。”

  我以为这是因为台湾网友不了解大陆情况,回贴曰:“先自我鄙视一下,我还不如那时的知识分子呢。别说老蒋请客,就是水扁英九请吃饭我也许都会去的。文章里说 了,国家某部委请董健的一个学生去做秘书。那个学生当时已经做了博士生导师,他要去。董健勃然大怒:在几十年前,叫一个大学的成熟教授去当部长,教授们还 要犹豫一下。现在公然地叫一个大学的成熟教授、博士生导师来当秘书,提出这个要求的人不感到羞愧,而接到这个邀请的人感到很荣幸。这就是大陆的现状。知识 分子与极度贪腐的官员为伍,不知羞耻反以为荣。”

  可是琳兄的意思却不是这个。他说:“要演历史剧,烦请重视史实、不能太离谱。事实上,以前在台湾流行的说法是‘蒋总统请客人人怕’,谁都不想去,能不去 就不去。老蒋的饭,从来四菜一汤,口味简单,分量又少,赴宴的人通常先得吃个半饱再去官邸,不然会被认为‘只会吃饭、不会做事’,升官升不了。”

  我一听这个信息量很大呀!于是马上写出这篇博文,希望能够通过网络辗转把消息传给该剧的美女编剧温方伊,一方面对该剧进行适当改良,另一方面再写个续集《蒋公的棍子》。

  琳兄说:“每个将官提拔授阶前,老蒋一定请他吃饭,看面相也看吃相,比老蒋吃得还多?没星星挂肩膀。我们大学的总教官杨干城少将,他曾想拉我入党(注: 刮民党),每次谈话他都歌颂蒋总统的节俭,四菜一汤,他也证实了在老蒋面前吃不饱。国家穷,老蒋也小气,抗战后几百万复员军人,如果留下来有饭吃,他们不 会投靠共产党。如果老蒋让军人和老师教授们有大鱼大肉吃,大陆会丢吗?蒋公的面子?蒋公请客,从没听说过有谁曾欣然赴宴的故事。”

  这些信息虽然很负面,让一个吝啬古怪的老头跃然纸上,可是我却对老蒋多了几分敬佩。至少老蒋节俭是真的,一个国家元首,没有大慷国家之慨。不仅自己节 俭,而且希望被提拔的干部也不是饕餮之徒。虽然琳兄说的关于老蒋丢掉大陆的原因有待商榷,但在战后满目疮痍的时候没有用利用穷奢极欲笼络一小群特权阶级至 少还是个正面的印象。

  琳兄接着说:“老蒋手里有根拐杖,省主席黄杰涉嫌‘扒灰’,被请客叫去吃饭,结果被打了个灰头土脸。老蒋请客的名声不好,不能放心吃到饱,有骨气的教授们当然不愿意去,可能会挨拐杖,没骨气的也怕万一。”

  哇!省主席扒灰!这可值得大大八卦一下。可是年代已久,网上找不出什么来。大概是在1960年代 台湾举办“中国小姐选拔”,当选入围的多数嫁入豪门,其中之一嫁了黄杰儿子,爆出“被公公欺负”。因此挨了老蒋拐杖。

  黄杰(1902~1995年)我知道。1933年他率师北上抗日,参加了著名的长城抗战,与侵犯日军激战5昼夜,伤亡官兵3000多人,因战功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但他最有名的战绩是抗战时指挥反攻滇西缅北战役,经8个月浴血奋战,以伤亡4.8万多人的代价,击败日本侵略军56师 团,打通了中国到缅甸、印度的国际交通线,对争取同盟国对中国抗战的物资援助起了重要作用。因此美国政府授予其“自由勋章”;国民政府授予其“云麾勋 章”。他曾在回忆录中描述了滇西缅北战役中松山之战的惨烈:“在松山,没有一颗树上没钻有子弹,没有一片树叶没有弹孔。第八军在这里长眠着六千勇士,终于 踏上了松山的山头。”

  1962年12月黄任“台湾省政府主席”,任职6年实用建树颇多。计有开辟修建南横、曾文水库、澎湖跨海大桥等。如果黄是在任省主席时挨的拐杖,那他已经六十多岁了,挥杖的老蒋也应年近80.。对这么一个战功累累的老忠臣颤颤巍巍地举起龙头拐杖,我想写成话剧应该是很精彩的。涉嫌欺负儿媳虽然无耻,但与花纳税者的钱睡嫩模还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无耻。

  最后向《蒋公的面子》的编剧和导演致敬,希望《蒋公的棍子》更加精彩。

  《蒋公的面子》读后感(三):信息和质量

  “如果你知道中国当代戏剧的现状,你就知道《蒋公的面子》在当代中国戏剧中的少有高度;但如果你知道世界戏剧的状况,你就知道《蒋公的面子》到底还是三年级本科生的习作。“这句话是导演吕效平自己说的。

  我们在看一部作品的时候,往往会混淆两个概念:作品传递的信息和作品本身的质量。《蒋公》的成功,最大程度地归功于展现自由和独立的学术氛围在遭遇政治行政的干预时,所处在的复杂矛盾中。看似此剧以史为镜,实则它就是在讲一个似有似无的南大轶事,在讲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的意识挣扎与对抗。官员学者卞从周最后将时任道的尊严扒得一干二净,时任道依然守着自己的固执。这一部剧获得的响应,本身就传递了一个很好的信息:如今,我们依然奋拥独立自由的学术氛围。

  剧作本身,诚然只是一部学院派中规中矩的作品。作为非专业的普通读者,我也不能对编剧说三道四。但是在戏剧现状中可以坚持写出这样的作品,起码它传递的信息目的已经达到,目前就已经足够了。我们看多了爱情、恶搞、谋杀,虽说商业戏剧图的就是快餐式的娱乐,但是偶尔爽口还有营养的小剧作,谁说不是一次有益无害的业内排毒呢?

  《蒋公的面子》读后感(四):蒋公的面子,历史的里子

  2016年4月9日北京喜剧院,赶上了第241场,终于得偿三年夙愿。

  诚如戏友斯言,舞美灯光之类,大抵是不用看的。即使第二版已经有了更为专业的导演和音乐,跟其他成熟剧团相比,还是弱了些。年轻学子的文人剧,唇枪舌剑里透出的不平气和引经据典渗出的书卷气,才是撑起全剧的主线。中国原创剧本是如此稀缺,更透出“蒋该死”的珍贵。

  最初闻听此剧,惊叹于作者以大三之龄,竟能写出哲学功底和文学功底如此扎实的本子;但中国自古,不乏少年英才,文本的功底,多读书也就罢了。温方伊的可贵和厉害,在于对中国文人硬骨头和软性子两面性的深刻洞悉,在于对毒害中国数十年庸俗辩证法的犀利批判,在于对历史往复循环文人命运变幻莫测的悲天悯人,在于对人性深处光明黑暗天人交战的有力呈现。这些特质,有历史的,有文化的,有批判的,也有反思的,作者巾帼不让须眉,穿梭其中,驾驭自如,嬉笑怒骂之间,又不乏直面人心,这种文字功底的老道和眼光思想的毒辣,就不能不让人啧啧称奇了。

  庸俗辩证法的批判,索尔仁尼琴在《古拉格群岛》里写得入木三分;文人命运(甚至是整个国人)的命运无常,白先勇的骨灰甚至比历史本身更让人唏嘘不已;至于人性深处的坚强与怯懦,古往今来更是被人写透了纸背,所以最后,只想谈谈所谓的文人风骨,或是中国文人的独立性问题。

  自秦朝以降,中国的专制,愈演愈烈,文人的合作与疏离,也同样愈发激烈。国人传统,权力之外没有第二种声音,更遑论伊甸园、希腊学院之流。唯有老子和庄子留下的终南山之草庐和东林党之清谈,为读书人争得了些许空间。然则到了民国,农业文明解体,西方致富无罪、发财有理的宗教解放思想蜂拥而入,方鸿渐们连采菊东篱下的日子都过不得了。西方社会,至少在一战以前,其实本无独立知识分子的提法,学人们既可处江湖之远醉心学术,又可居庙堂之高参政议政,虽然后者为少,但进退大体自如,又有传媒为其掠阵。希特勒、斯大林之流,虽然危害甚深,但好在不遮其美。但中国却始终有中国的国情,读书人既没有财政独立的学院可做倚靠,也没有助其发声的制度保障,到最后只能在党派倾轧间,狼狈为生。更可怕的是,工农商的太平盛世,则往往是读书人的乱离之年。莫说学术的独立,就连思想的独立,也是天方夜谭。蒋公请客,金华的火腿是面子,里子却是权力对思想的杯酒释兵权。王家卫在一代宗师里说,一个门派,有面子,也得有里子。蒋公可谓深谙此道,动刀动枪多少坏了气氛,藏着权力引而不发的怀柔之举,便恰恰击中了中国文人的脉门,给你个明君之态,你还何苦在终南山闭门不出,过那清苦日子?

  是故,中国文人根本没有独立性可言,秦始皇屠戮六国,早已断了文人的根。中国的读书人们,根本没有所谓出入世的选择,只有在闭嘴和唱赞歌之间寻找平衡。剧中的三人,正是分别处在天平左中右的三个节点,但比起古代,他们更为艰难。去没去蒋公的宴席,其实已经没那么重要,更让人唏嘘的,是曾经不去的清高,成了如今卑微的自保。半生江河湖海,仍逃不脱余生乱离之难。只可惜,桃花扇那渔樵耕读,为何倒能各自去了?

  大泽深山随处找,预备官家要。抽出绿头签,取开红圈票,把几个白衣人吓走了……

  《蒋公的面子》读后感(五):“烤灵魂”如何烤出香味儿来

  我对话剧的喜爱,真计较起来,的确超过电影数倍。我喜欢小剧场的拥挤,喜欢演员和物件全都真实可触,喜欢话剧欣赏的门槛(它帮我们筛掉了一批习惯于在影院嗑瓜子聊天刷手机的赏剧低能儿),喜欢台上台下只有空气与短短距离相隔,喜欢过程中可以会心大笑和热烈鼓掌的互动,喜欢每场演出都独一无二、不可复制。

  更重要的,话剧姓“话”,话剧是听聪明人说话。一部两小时的电影,可以借助场景的切换、人物的排场、科技特效的加持等一系列后期外挂,给予观众一个综合的观影效果。而话剧只有一方舞台、三五演员、有限道具、寥寥几幕,于是我只“听话”、只“观演”。

  一部好的话剧,在思想的交锋与心灵的涤荡上,震撼力与持久力远超电影。

  这部《蒋公的面子》,布景极其精简,一张桌子几把椅子,三条窄窄的投影,在几幕间做简单的背景切换。三个主角,均是男性,外加一个出场不足二十分钟的太太角色。这几乎就是这部剧的全部舞台效果了。

  剧情也简单到一句话就能概括:1943年,重庆,蒋介石亲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邀请中文系三位知名教授吃年夜饭,三位教授(时任道、夏小山、卞从周)纠结于是否给蒋公这个面子。

  这部剧的成功,全靠 “烤灵魂”烤出香味儿来。

  “烤灵魂”要做到香气扑鼻,一靠作者的匠艺与才气,二靠人物性格的讨喜,三靠人性探讨的丰富程度,缺一不可。

  匠艺与才气

  吕效平教授(本剧编剧温方伊的导师与本剧原创导演)有言:戏有“匠艺”和“才子”之分。“匠艺”之作,看着好玩,看过就忘了;“才子”之作,则在剧场不能“抓人”。温方伊的剧本,兼具匠艺与才气。

  所谓匠艺,是戏剧情节的铺陈、反转和“包袱”的实现。剧中卞从周和时任道各“诈胡”一次,为实现自己的愿望巧妙地利用了他人,令简单的“烤灵魂”有了剧情的生动和全面感,可惜这只能通过观看完整演出或通读剧本才可感受,在此不赘述。

  而才气,则多表现在主流剧情之外的闲笔、对话的机智与思辨性上。既是知识分子群体的故事,无论玩笑还是观点,都必然在一定水平之上,通俗而不低俗,非阳春白雪般无聊且不可亵玩,正是“哲学与菜谱齐飞,古籍与麻将共舞”。于我而言,“才气”是观剧过程中最直白、最即时的美好体验。试举例一二:

  夏小山:你逃难还带着麻将!

  卞从周:路上无聊,可以解解闷。

  夏小山:你把书籍字画丢在家里,却带着麻将。

  卞从周:我女儿还带着洋娃娃呢。逃难我没有经验。

  卞从周:教育合不合理是多方面的问题,不能都推到自不自由上。现在的人就是太讲求自由了,才造成了所有的不合理。

  时任道:造成所有的不合理的,不是太讲求自由,是太讲求道德廉耻上的自由,而思想与言论太少自由。

  卞从周:这话倒很像胡适之。他说中国的男男女女把光阴葬送在这麻将牌上,麻将算得上八股、小脚、鸦片以外的第四害。

  夏小山:那是他不会打麻将。他每打必输,当然说麻将有害。若麻将为第四害,那他陪着夫人上牌桌,岂不是相当于亲自给小脚夫人缠脚。

  卞从周:做一物质上的乞丐,精神上的贵族。

  夏小山:你是物质上的乞丐,我等岂不是物质上的饿殍。

  人物性格的讨喜

  无论小说还是戏剧,我对其喜爱与否有一个很重要的评判:小说/剧中角色我是否喜爱。

  很简单的道理,讲的就是这个人的故事,如果我连人都不欣赏、不愿亲近甚至觉得厌烦,为什么要浪费几小时在他身上?不像其他文艺作品,哪怕我不喜作者,有时也得承认人写得没毛病,值得看。

  三位教授,脾气性格天差地别,从做学问到为人处世的方法都各有千秋,但都“讨喜”。

  时任道“左”倾好辩,要引进德先生与赛先生,要肩负时代的道义,热情地关切政局,甚至支持劝说学生上街游行。愤世嫉俗,钢筋铁骨,虽然脾气臭,却有一种纯粹的理想主义的偏执和可爱。

  卞从周是时任道的反面,是入世的、包容的,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他相信文人是政府不可或缺的一分子,甘淌“政治的浑水”,在灰暗的政局中为中大师生谋取一点实际利益。但他也绝不算是“委曲求全”,毕竟他仍然追求实际的好处和名声。刚上场时险些以为是“反派”,却随着剧情的深入渐渐对他有了“同情之理解”。

  时任道:女人的神经最是不能刺激,很多事还是瞒着些好。

  卞从周:她们瞒着我们的事比我们瞒着她们的事多得多。她们的神经比我们更能忍受刺激。不幸做了对贫贱夫妻,凡事也只能她瞒我,我瞒她,都装着糊涂。不然,这等生活的重压如何挨得过去。

  卞从周:人哪能没怨气的时候。用辩证法来说,每一个婚姻内都有离婚的因素,夫妻之间又爱又怨,或爱多于怨,或怨多于爱。看似和平的婚姻,底下也是暗流汹涌。幸好,我夫人虽然怨我,却还不至到革命的地步。

  夏小山,是剧中也是现实生活中我最喜欢的那款。他穿长衫,哼昆曲,好美食,和稀泥,玩世不恭却满腹经纶。他温和内敛,友善外表的背后是因为看透人情而不近人情的冷漠、是及时行乐的悲观主义、是洁身自好也是某种程度上的逃避。

  卞从周:……我还记得他(夏小山)刚接到书楼被炸毁的消息的时候,号啕大哭,痛不欲生。谁知道他去渡口连吃两碗牛肉面,回来就神色自若、行动如常了。怪吧,真怪,可也是真正的名士做派、魏晋风度,就是装的,也没人能比他装得更像。

  夏小山:国事已不可问,我辈且打麻将。

  卞从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

  夏小山:亦不堪其忧也。三月不知肉味矣。

  人性探讨的丰富程度

  既然是“烤灵魂”,到底烤些什么呢?三位教授各有各的傲气,直接义正言辞地拒绝蒋,剧本就没得可写了,然而每个人都有内心想去赴宴的私心理由,编剧自称为“可燃物”。

  时任道的“可燃物”是他困在老家的九箱绝版古籍,想借助蒋公之力帮忙运回南京;

  卞从周的“可燃物”是名声,他本就入世,前来邀请二位共同赴宴,却被怼得自己也不愿显得与当局者同流合污。

  人性没有圆满,人可爱也会可恨。剧情既是围绕“面子”展开,不仅是蒋公的面子,也是三位教授的面子。不得不佩服编剧思虑之周全、下笔之老辣,教授们固然有令人仰止的学识和迷人的风骨,但仍避免不了人性的弱点。

  比如时任道,即使有求于人仍是宁折不弯,别人的面子不是面子,自己的面子比天大。

  【时求卞赴宴时帮忙解决书的问题】

  时任道:再容易不过。你去赴宴,在席上对蒋公说两句,解决了。

  ……

  时任道:今天留过饭,等事情办成,我就不再谢你了。

  卞从周:有必要吗?我们不过是对政治的见解不同。

  时任道:道不同不相为谋。

  比如夏小山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也为了不丢自己在学生面前的脸面,不禁玩起文字游戏自欺欺人。

  夏小山:金华火腿。

  卞从周:道地的金华火腿。

  夏小山:菜倒是其次。蒋公若是以行政院院长之名请我,我还愿意给他这个面子;可他以校长之名请我,我既不承认他是校长,又怎会去赴他的宴。

  ……

  卞从周:不做官、不入党是原则,不抽烟、不讨小老婆是原则。不陪校长吃饭谈得上原则?

  夏小山:不陪不配做校长的校长吃饭是原则。

  夏小山:你让蒋公把请贴上的“中大校长”改为“行政院长”,我就去。

  ……

  卞从周:为什么一定要改呢?

  夏小山:(笑,叹口气)昨天我才在课上对学生说我不承认蒋校长。

  卞从周:原来。

  夏小山:你让学生怎么看我嘛。

  一个高大全的人物形象是毫无看点的,戏剧的可贵之处,在于表现人物道德困境时的分寸感。艺术该有它应有的态度,而不是沦为道德教化的工具。

  人物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挣扎抉择,才是剧本最富思想性的地方。

  中国的文学也好戏剧也罢,其实连电影和电视剧都是如此,人物建设太容易掉入“脸谱化”的陷阱里。不光是好与坏、是与非的界限分明,就连性格、三观和思维方式的塑造,都是从一而终的单薄。从这点而言,《蒋公的面子》是一道光。

  我看的版本,是台湾中央大学教授周慧玲重新导演的版本,主演仍然是周雨、赵超、高仲玮三位,是他们演出的第272场。整出戏非常非常非常之好。

  以上是我在自己的公众号“萄仔的游乐场”中写的剧评,公众号里会时常分享一些日常,包括剧评、书评、旅行、护肤、吃喝玩乐等等,想到什么说什么。欢迎大家来找我玩~(扫下面的二维码就可以关注了哦,等着你~)

  《蒋公的面子》读后感(六):一部神话的诞生

  《蒋公的面子》所取得的成功,对于身在校园的大学生们来说,无疑是一次激励与鼓动。

  该剧原本只是90后大三学生温方伊的一次作业,却意外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如果你看过这出戏,也许会感叹她是个天才,拥有出众的才华和良好的机遇,因为舞台很光鲜,掌声很热烈,各大媒体上的赞扬与褒奖更是铺天盖地。当时我也无奈地觉得现在真是青年才俊辈出,我们这些奔三的阿姨可以赶紧洗洗碎了,文艺才女与凡夫俗子之间果然天差地别。

  但是你如果静下心来读一读本书,你可以从温方伊的字里行间感受到,我们和她一样,曾经走过或是正在经历青春。她会在接到任务的时候内心OS着“要亲命啊”,会顶着瓢泼大雨帮忙疏导排队买票的同学,会为自己笔下的人物二次创作同人文以满足自己按捺不住的表达欲望。她就是这样一个非常普通的女孩子,就好像我们记忆中那个恬静可人、活泼爱笑、喜欢读书写字且很有才情的同班同学。

  然而,当温方伊为这份作业查阅文献、拜访作者、修改剧本的时候,我们很多人可能聊着毫无营养的院系八卦,复制粘贴着学期论文,一遍遍刷着微博朋友圈,看到认可的观点或有趣的文章便点点赞或是分享转发,渐渐沦落到只能让别人来替自己发声而忘了如何开口说话。

  如果我们也以这样认真细致的态度对待每一份作业,如果我们有一位像吕效平老师那样心怀理想的导师,如果我们有这样南大中文系这样自由包容的平台,也许我们四年的时光就不会荒芜或是颓唐。

  神话从来就不是空降的,并非所有的功成名就都发生在迈入“成熟稳重”的毕业后。校园是所有人最怀念的精神家园,没有地方能有这里自由宽广,纯净和谐。如何合理利用这四年的自由,如何将琐碎的时间变废为宝,如何不放弃思考和表达,如何在这里把自己的缤纷想象融合进枯槁现实,这都是当代大学生应该正视的问题,也是温方伊与《蒋公的面子》带给青年人的启示。

  我们的大学校园,高等教育,甚至是整个社会都需要温方伊这样的学生,需要这样的知识分子,需要清新自然的空气来排出混沌度日的污浊。当越多的人从酩酊或迷茫的状态下回过神来的时候,下一个神话,也许就在我们身边。

  《蒋公的面子》读后感(七):喜欢这样有血有肉,丰满又不完美的戏中人~

  (一)

  说起民国,印象里总是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总是谈笑有鸿儒,博古通今,他们笑看怒骂,指点江山。然而本戏,却是刻画一群并不完美的文人形象。

  时任道是我最喜欢的角色。不是因为时任道相比于夏小山、卞从周更加激进,更加敢怒敢骂。而是因为时任道的形象并不是那么完美。他既有新知识分子的哲学的头脑,针砭时弊,敢于反抗。更有传统知识分子的骨子里的穷酸与傲气。他与夏小山的一份绝交书,能让他一直耿耿于怀。他也瞧不起卞从周摇尾乞怜般的谄媚(在时看来是这样的)。除此之外,时任道还有一点小聪明在里面。他欺骗卞,为了让卞帮他在蒋公面前要回他的书。而文革期间,他又变得战战兢兢。我喜欢这样丰满的人物刻画。同样的,仿佛“出世”般夏小山,又可以为了一道菜,放弃自己的原则。卞从周表面谄媚,极力游说时夏二人的表象之下,又隐藏着一个知识分子胸怀天下,想改变现实的理想与还没完全泯灭的骨气。

  (二)

  南大110年校庆的时候,我在校园里。可惜当时不懂事的我无缘看到这部戏(说来惭愧,沉湎于电子游戏带来的感官刺激)。后来,闻其名时,却已是之后很久的事了。

  最后,愿母校安好。愿能读到更多这样优秀的作品!

  《蒋公的面子》读后感(八):面子戏剧里的智慧之光 ——评《蒋公的面子》

  文/罗建勋

  我常常琢磨并痴迷于舞台呈现出来的那种神圣感、现场感和立体感,并为优秀演员的表演技艺所深深折服。希望汪涵能征集到和排演出上好的戏剧作品,我期待在长沙本土能欣赏到诸如《蒋公的面子》这样的好话剧。

  【看话剧迟到,偶遇汪涵,我被戏票折腾但幸福着】

  那天,我去的时候夜色已深,迟到了。我愣头愣脑的,揣着包跑进湖南大剧院,迎着上行的自动扶梯不停地跑,生怕错过了重要的戏剧开场白,从而云里雾里的。当看见好大一幅《蒋公的面子》招牌海报时,我就径直跑过检票口,往里面深处朝着舞台蹿。

  不料,一进去我一眼就瞅见了汪涵和杨乐乐夫妇,本土明星啊,嚓,可能是在卫视台主持太过操劳,也可能是卸妆的原因,生活中穿便装的他显得过于憔悴。这里还有省内和长沙本地文化界一些知名人物,以及晨报曾经有过几次罩面的记者等媒体圈的人。

  “同学,你跑得那么快,我快追不上了。把你的票给我一下!”美女检票员跑着跟了上来。我有那么年轻么?别个随口美言几句,我便不由得暗喜。人啊,就那一张脸。没撕开前,轻飘飘得要往云端去似的。

  我从包内掏出戏票给她。“不对啊,你的票是赠票,从四楼进去,这里是三楼!”她提示道。

  “哦,我搞错哒,谢谢提醒!”我拿过门票就赶紧出门朝四楼飞奔上去。

  6月下旬,我帮湖南大剧院某售票机构担任义工,在小区内贴了20张大海报,拿到了一张6月28日的《蒋公的面子》的话剧门票。既然是非亲非情非故的赠票,自然是位置靠后的看台票。对于这场话剧,我期待了许久,自从在南京大学校园上演31场,走出校园在南京火爆商演多场,并启动全国巡演开始,我就时常在想,它也许会商演到长沙来。“永远要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小米科技广告词设计得极好。咯,美梦成真!

  所幸话剧没有准时开始。我再次从四楼进场时,座位上密密麻麻坐满了人,犹如每日清晨热闹的菜市场,可见此剧的受欢迎之程度。四楼拥挤,但从门口放眼望下去,三楼舞台正对的前方相对秩序井然,毕竟那位置票价最高。湖南大剧院剧场三楼和四楼的区别,就是泰坦克号豪华轮船头等舱和经济舱的分野。

  我的位置较高较后较远。是的,的确很失策,在充足的准备中,我真后悔没整个望远镜来。任何演唱会、音乐会、广场聚会、舞台剧、看戏什么的,一旦是图便宜搞个看台票或者后排位置的门票,都会使整个过程的欣赏效果大打折扣,更何况我还是个戴眼镜的近视眼。看戏过程中,靠后排的一干人等,全都在极目远眺,可能多数人只能远远望见舞台上模糊的人影在动,演员的举案投眉、方寸之间的表情都难以真正捕捉到,即使剧场内的音响效果和人物对白让人听得清清楚楚,整个效果也是让人汗颜,要知道“演员的个人表演技术才是戏剧艺术的核心”!

  那天我,眼睛睁得大大的,脖子老是伸得长长的,估计和森林里的长颈鹿有得一拼。再加上常年蜗在编辑部一隅整理稿件,一动不动有把屁股坐穿的架势,落下了颈椎酸痛的毛病。此次看戏精神上虽很愉悦,但生理上在受罪!屌丝男光顾高雅艺术,算折腾了。

  但很值得!看戏嘛~

  【时光交错,《蒋公的面子》展现知识分子风骨,和牵连政治的宿命】

  没有主持人开场,时间约摸差不多了,黑暗已久的舞台突然舞美灯光一亮,《蒋公的面子》拉开帷幕,走起。

  首先是,文革中的三个老教授,步履蹒跚,说个话都小心翼翼,生怕言论被旁听到,因为这个敏感年代革命小将红卫兵会将看得不爽的知识分子往死里整。

  三位老人记忆似乎已经模糊,也似乎在大环境下为求自保装作模糊,是是非非之间,讨论的焦点是:时光倒退到二十多年前,国民政府时期,为避战乱,几大名校组成西南联大迁至昆明,而迁至重庆的中央大学即他们仨供职的南京大学刚经历过校长换届,委员长、独裁者、背叛统一战线者、刚杀过抗议学生的蒋介石即将执掌校长一职,他为求取得教职员工认可并探虚实,在除夕夜宴请中文系三位有一定声望的重要教授。在这个去不去赴宴,给不给蒋介石这初来乍到的校长面子的事情上,三位具有不同倾向和思想的教授,当年到底有没有去赴宴成为悬疑的问题。

  然后回忆一步步展开,舞台画面随着灯光逐渐变亮一步步撑大,情节一步步向纵深发展。该部戏剧的巧妙之处在于,经过一系列年轻力壮年月的各个场景的精彩重现,最终也是个似是而非的结局。他们仨到底谁去了,谁没去,还是都去了,或都没去?各执一词,没有结论。每个观众心中拥有不同的答案,自己去意会。

  整部戏,口舌之争外,“哲学与菜谱齐飞,古籍与麻将共舞,话题的交错与情节的起伏,细细铺垫的剧情,如剥洋葱般,越到后面,越辛辣刺激,引人笑中带泪,泪中带思。”加上时任道教授的太太,舞台上始终都只有四位人物角色:

  颇具时代感的“公知”——时任道教授嗜书如命,想借助蒋的力量巧妙运回自己远在桂林的几箱孤本藏书,许多还是清朝遗留下来的真迹。他嘴里却口口声声全是济世情怀,言必拒绝与罪恶的政府权力同流合污,蒋介石是屠戮国民的独裁者,痛恨他的专制统治。即使自己再怎么是穷书生一个,赴双手沾满国人鲜血的刽子手的宴席怎么可能,他清高得很。

  “打酱油的”夏小山教授潜心学问不问国事。别看是个小人物,却处处圆场,时不时给几个段子。他怕赴宴后在学生面前抬不起头,却无奈自己是个吃货、美食家,宴席上的独特“御用”菜肴偏偏就令他情不能自控。

  “五毛党”卞从周教授拥护政府、巴结权贵、也分析时局利弊,力劝其他二人赴宴,却以防被人冠上爪牙和谄媚之名,处处找借口推脱干系。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在知识分子中间学术圈中嘴上不说但打心眼里瞧不起的油嘴滑舌者,却是个真实的和事佬,在背后看不见的各种场合尽自己所能从经济上接济诸位乱世中从不阿谀奉承也不愿根据形势出牌的教授,维持他们可怜的自尊。而这种“可怜的自尊”,他从不耻笑,也从不有意划清界限,因为那股死撑的劲儿正是他缺少的难能可贵的知识分子风骨……

  这种知识分子的风骨,呵呵,也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风骨,因为我个人一厢情愿地认为,他们仨最后的最后其实都是囿于自己的各种所好和考虑到当时社会、家庭、教职、学生的种种实际形势去赴了当权者蒋介石的“鸿门宴”了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前后两个时空的全部情节有效连接贯通,合情合理。《蒋公的面子》中学者的风骨,压根儿就是知识分子永不能摆脱的牵连政治的宿命!别再装了,莫再TMD清高了,谁再怎么高富帅、再怎么白富美、再怎么高端大气上档次、再怎么瞧不起市井大众、再怎么轻视所谓低级趣味的一般,其实谁都离不开风声雨声读书声、离不开家事国事天下事、离不开亲亲友情爱情、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谁都脱离不了马斯洛需求理论永恒的诅咒……

  【到底给不给蒋介石面子,其实是个“二选一”的命题】

  两个半小时内,场景变化不多,就五六个而已。台词纵横捭阖之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人性的纠结,把人的灵魂放在火上烤。戏中三个教授性格嗜好、谈吐、精神风貌、言论倾向都不同,因为一场共同面临的饭局凑到一块儿,别开生面,饶有趣味儿,若抛开最后到底有没有去赴宴不谈,他们仨有一个始终相同的价值观,那就是保持知识分子人格的独立性,谁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惯有的立场。但当碰到“想吃饭,又不能吃,又不得不吃饭”的现实矛盾状况,教授中最终没有一位面对强权表现出绝不妥协誓死捍卫真理的所谓的风骨劲儿,知识分子面临的现实困惑袒露无遗。他们每个人都有足够的理由给自己辩护,也有足够的理由抽自己的耳光,非常纠结也非常荒谬,这就是该部戏剧的魅力所在。

  戏剧中后期,教授们在看似面对现实的种种困难时没得办法而牺牲可怜的自尊,这只不过是表象,因为那些教授们一开始兜里就揣着请柬去茶馆找同事同仁有事没事儿搭话协商就已经表明了他们的各自鲜明的不愿随意放弃的立场!在我看来,这种立场就是,要么借助别人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要么去赴宴,二选一。

  时任道教授的“二选一”即是,首先打算请别个说说情取回书籍,人就不去赴宴了,不给蒋介石面子,这是他个人最理想的结果。但早料到同事可能也有许多顾虑,加上前尘旧怨,他也说服不了别人。嗜书如命的情况下,书是命,夫妻俩生存是命,自己汉子一条也是命,算了,去。

  夏小山教授的“二选一”为:蒋介石当委员长、总统、大司令、行政院院长,哪怕军校校长什么都行,他无异议,但刽子手担任与他学术做派直接相关联的中央大学校长他打心眼里不服,他在众多学生面前承诺过反对蒋介石,那么赴蒋介石做东的宴席万万不可。但被给蒋介石儿子做老师的卞从周教授利用了,戳中了软肋,拿他割舍不掉的爱吃的嗜好、永远无法满足的味蕾情怀做诱饵,再加上三人形成一个群众场,趋众心理作祟,去赴宴。即使这样他也无法认可蒋公任校长的局面,处处拿出虚弱无比的“只要你们劝说蒋公把请柬上的校长身份改为行政院院长或委员长,我就去”也无济于事。

  卞从周教授体制的“走狗”,因势利导,明明知道蒋介石谁都不请,偏偏请他们仨的用意在哪儿,却最初在茶馆和后来时任道家里装作不知关键细情,以为一切都可以顺势而为,浑然天成。明明是为自己怕被认为谄媚拍马屁功夫一流而处处强说推辞吧,却结合处境,顾左右而言他,见招拆招,故意把平时自己家庭接济人家夫妻俩解决生存问题的细节见机透露出来,将人家教授累积多年好不容易加高加固起来的知识分子尊严一步步击垮,好男人怎么会忍受让太太受委屈?他是蒋介石面前的红人,几人宴若他单刀赴会,想必结局定是自己难堪。他的二选一即是,要么力劝他们偕同自己都去,要么都不去。

  【嗜书如命、卖萌吃货、非反派马屁精,教授们个个都很可爱】

  好比《水浒传》,一众绿林好汉在无奈不得不被收编招安前做出不同形式的或飘逸武侠或山寨野夫般的反抗,虽总体结局是一样的,但梁山汉子们的反抗就是人类追求自由的生动阐释。《蒋公的面子》在我心里另外一层解读也就是,对政治非常敏感的知识分子们在明知无法真正摆脱政治的束缚,在沦陷立场之前,融入芸芸众生相,他们具体会做出怎样不同形式的垂死的挣扎,以及在这些种种挣扎的有限空间内,如何保持自己人格的独立性和对自由的人性渴求。当然,话说回来,看似是身体被局势所操纵而精神上自由不羁,实则无时不在枷锁之中的传统宿命也在等待他们。

  钟情于故事化文本之人都知道,情节不够时,那就力从使得人物精神的饱满!教授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和小算盘,而在动荡的大时代面前,个人的那点小心思,又显得令人怜惜。《蒋公的面子》用戏剧舞台表演且趣味生动的方式,展现了民国文人穷酸倨傲的一面,又让人看到他们可爱单纯的另一面。除了后来上场的时任道的太太角色有点单薄外,其他三位都是面子问题上的超级“可爱”大腕儿,结合动荡历史,人物的性格被刻画得非常细致真实:

  时任道是有多爱书?

  爱到了为追回书籍而求助于结梁子并写过绝交信的同事同学,即使撒谎头颅也抬得高高的,定要顾及自己脸面;爱到了最终可能让步了宝贵的政治立场和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去取悦为天下人最为不耻的蒋介石;爱到了让妻子借钱买菜做饭果腹也要天天念叨担心即将丢失的书籍。

  夏小山是怎样一个吃货?

  时任道丢失书籍痛心疾首,在蒋介石这只老虎面前也要冒险去拔牙,夏小山自己的藏书楼被炸,他在人前捶胸大哭,但连吃两碗特色牛肉面,酒足饭饱之后,回来就神色自若、行动如常了,啥事儿都没有;战乱之中,全民饥饿,夏小山也能对各地美食各色菜种颇为研究,美食家的声誉圈子中有口皆碑;蒋介石杀了停课去抗议的学生,在众目睽睽的课堂上夏小山公开承诺不承认蒋介石的校长身份,却为蒋介石的晚宴所可能提供的“御用”特色菜的诱惑一步步沦陷学者师者立场。

  若脱离语境,《蒋公的面子》剧本里没有一句台词有幽默效果,但就是“台词里没有一个字是搞笑的,却能响起五十多次笑声,它不是为笑而笑,而是把人性格中的荒谬性、处境中的荒谬都表现出来了,靠这种荒谬来让人发笑,这才是它真正的价值所在。”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蒋公的面子》导演吕效平这样评价。

  “马屁精”卞从周,如何有效协调了各方厉害关系?

  卞从周穿中山装,与体制合作,经常给国民党党报《中央日报》撰稿,拥护领袖,担任“太子”太傅,不支持学生上街游行,内心想去赴宴,但是怕担上谄媚恶名,为了面子,最初装作摆出不赴宴的清高姿态,去也要拉人入伙,可见这个角色非常油滑,善于游走于各方之间。他知道若不去赴宴,会给战乱中的中央大学造成怎样微妙的结果,于是他选择自己来做坏人,嘴皮子磨破也要想尽一切办法说服其他两位清高教授同行去赴宴,即使他处处都在推脱趋炎附势的骂名。但同时他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经济上化解着倔犟学者时任道教授家两口子无米可炊的生活困局,里子面子都给足了。卞从周在这部话剧当中根本是缔造了欧·亨利式的结局,给了别人起初嗤之以鼻的噱头和未曾料及的角色性格反转的惊喜。他并非那种昧着良心不顾事实的官方走狗,而是知识分子中偏右的类型。相信很多看戏的观众和我一样最后都在诧异:一个可能成为反面人物的卞从周,竟然不是反面人物。

  【知识分子邂逅政治,吹来一股民国风,风声控诉时代的错误】

  都知道,传统中国,学而优则仕。南京大学文学院董建教授曾提及,他感叹当年中央大学排名世界第三十位,教授们对权力有一种傲慢和怠慢,在权威面前保留一点可爱的自由,多少张扬个性化的思维。但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尤其是文革前后走了样儿,有教授在被毛泽东接见时握了个手,于是回来唠叨了许久还真的多日不曾洗手;多年前,南京大学博导都不愿意去担任政府要职,而他的学生当中如今硕士被调任公职,就大肆宣扬,唯恐天下不知;同学老师聚会,随便一提就言及认识多少官场的朋友,官商结合、政商一体、政治是商业的润滑剂……

  现在九月中旬,刚看到一则新闻,很欣喜,并被为人师者的果断气节感动了一把。剧作者温方伊在凭借《蒋公的面子》剧本一炮走红文艺界以后,影视公司通过各种渠道联系上她的导师也是《蒋》这部剧的导演吕效平教授,表达想与温方伊签约的意向,他立即说“不”。这是一种爱护,老师想让学生晚一点卷入名利场,他期待学生目前能有足够积淀,未来合适时间能推出更多富含养分更高水准的话剧文学作品。

  现在的观众智商很高,今年国内影院那些烂片渣片因为明星大腕儿多且炒作是非而使得票房陡增,观众其实有自己的尺度,不会从内心深处接受。观众如今敏感,尤其是对政治非常敏感,当知识分子与政治发生碰撞,观众会有很大兴趣。还有,民国风现在很盛行。如今周遭的新婚男女若不拍几套民国风格的婚纱照都不好意思晒出来秀。

  那么,《蒋公的面子》的民国风如何体现的呢?

  历史背景即是民国,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共两党合作又对立。国民党中央集权体制内的大学里,那些清晰懂得时局变化和明辨是非的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是怎样的?不同学术流派的教授在平常交流时会保持怎样的论战和调侃?这部戏剧中都有生动描绘。

  文化语言上,八股文逐步式微,白话文开始在寻常百姓中流行。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民主、科学、哲学理论的渗透下,渐渐开始出现新的形式。重庆百姓闲聊的茶馆和时任道家里,中国传统的笔墨对联和山水画随处可见;当夏小山有感而发而难以言喻的情况下,好几次都用中国传统昆曲唱段来直抒胸臆。民国色彩从《蒋公的面子》舞台上的布景和东方元素中即可窥见一斑。

  服装打扮上,卞从周中山装,夏小山一身类似鲁迅常穿的长衫,而时任道领带衬衫凑齐,笔挺西装,时任道太太一袭传统旗袍衬托出女子修长的曲线——四种穿戴正是新旧交替的民国年代的装束。

  而社科文艺思潮方面,时任道和夏小山打小就是同窗同事至交,因为学术研究和拥护校方行政决定的立场不同,早年生有罅隙以至于绝交信一笔挥就,当若干年后当场对峙互揭伤疤,质问之辞全是东风西渐的民主科学与旧式道德文化的论争、胡适问题与主义之争、学术多产与精耕细作之争、理论的套用与自主创新之争、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西方理论与东方传统的融合矛盾之争。这些思潮论争都只能在民国那个年代发生。

  相对于年富力强的三个青壮年在要不要去赴蒋介石的宴席的问题上而斗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神采飞扬,20多年后的文化大革命中,三人被打成牛鬼蛇神、都被扣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等帽子,在牛棚里聚谈往事,那些罗生门似的回忆,是那么苍白无力,让人唏嘘怅惋。他们仨精神委顿,连有没有与蒋介石聚餐过几乎都不敢承认。已再无当年的茶馆里、牌桌上、哲学理论上的侃侃而谈、趾高气扬、针锋相对,消逝了学者应有的高傲光华和可贵气节。

  这不,矛盾就蹦跳出来了:1940年代,节节败退的国民党统治下的三位学者尚且敢于抗争罪恶政治和对时局利弊有力大声言说,而新中国建立后1960年代的共产党兴起的文化革命中三位知识分子却畏首畏尾、诚惶诚恐、处处撒谎和推脱责任。可见,《蒋公的面子》藉此也表达了对20世纪中国那场给整个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的无情控诉和对那个时代错误的深刻反思。

  戏剧结局,牛棚里的老年夏小山情不自禁哼唱起昆曲,引自《长生殿》中的李龟年唱段,凄凉,悲催,若兮若兮奈若何。这太意味深长了,要知道,《蒋公的面子》是喜剧啊!

  【戏剧末尾讲究创意,但温方伊谢幕中规中矩】

  现场看戏,戏剧最后的谢幕方式,是我最喜欢看的地方之一。

  不比电影院,若无先前提示有惊喜的彩蛋,多半是片尾曲一响字幕一上,影院内几乎就都没人了;也不比很多人电脑上看电影,情节告终就果断关闭播放器。现场表演性质的话剧、音乐剧、音乐会、乐团、演唱会、舞台剧等等,在最后,演员们和幕后工作主创人员都会一一轮番上台向观众致谢致辞,并接受观众的掌声欢呼喝彩,可能还会做出各种友好的动作。演唱会有时因嗨爆全场互动效果特别好,观众们“安可、安可”(Encore的中文译名,意思是:再来一个,再演一次,再唱一个)叫个不停。好的戏剧表演末尾,总是创意不断闪现,方方面面都会考虑到照顾到致敬到,就好比西方芭蕾舞者双手提着裙角配合着双脚一前一后轻轻躬垂优雅地谢礼,也好比中西方古时传统宫廷那些宫女或后辈们的请安告别方式一样,看似蜻蜓点水般拂过水面,可有可无,实则必不可少,因事关节操,礼数是否完整。谢幕是对每一位演员的辛勤付出以示尊重和表达敬意,也是对掏钱来看戏的每一观众和他们的掌声与认可表达感谢。

  西方经典戏剧如莎士比亚的戏和好莱坞的现场音乐剧若人气爆满大受观众欢迎,演职人员尤其是男女主角谢礼时,幕布总是被重复拉开又关合,演员们舞台上多次从幕布后走出来,表达感激之辞并作出各种致意或感谢动作,迎合观众的喝彩与欢呼,掌声多长时间不停歇,说明戏剧有多受欢迎。主办方也会综合情况,控制谢幕的次数,特别有讲究。

  我最难忘的要数当年领略台湾第二版的《暗恋桃花源》(肖艾饰演云之凡,金士杰饰演江滨柳)的谢幕方式。根据话剧中角色轻重对比依次配对演职人员并各分布在舞台两边,谢幕时他们出现的顺序不同,最重要的人物比如男女主演和导演编剧等最后出现,作为压轴。他们按不同层次的对数,遵循一定的时间间隔一一分别从舞台两边依次对称走向舞台中间,两两会合后再一起向舞台前方走来,呈现出一个“T”字形,向观众推介自己并致谢。而每一对都做出属于自己的标志性动作。等全部对数一一走完,整个演职和后期团队按某种数学矩阵呈现在舞台上(像极了古时作战的兵法阵列),整体再向观众致谢,而观众也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此次在长沙上演的《蒋公的面子》,其谢幕方式,比较简单。故事情节昆剧唱段中结束,此后没有出现幕布,而是舞台灯光全部打开,全部演职人员拍成一列,主持人将剧作者温方伊引荐给观众后,温方伊走上前方,向观众一一简要介绍演职人员的名字、年龄、学历、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和出演此话剧角色的前因后果,外加些许演出花絮。

  【那些年,校园里我曾追过的话剧】

  三江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师(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词汇在诸位教授们回忆前尘旧事、念及当年结交结怨绝交等是非曲折、恩怨情仇的种种来源时,多次伴随着剧场内无死角的立体音响在观众尤其是我的耳边时不时地响起。那些年漫步大学校园、各种主选修课网上择课、学分奖学金查实、校领导庆典开会等等多个场合,校史沿革脉络相承的情况介绍字眼曾无数次闪入眼帘或被提及。离开南京许久,时隔多年后,在湖南长沙,这部远道而来的戏剧重新又令我想到我的大学曾也是其中一脉,一个关节。

  当年在南京求学时,我狂热迷恋过钻研过一两年戏剧。这表现在:看遍工大图书馆里所有的戏剧类影视类专业书籍;拥挤的宿舍内,电脑游戏声阵阵,我却搜集着雷雨、易卜生、契科夫、莎士比亚、孟京辉、林兆华等等话剧影视频资料乐此不疲被视为异类;追着江苏省话剧团“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日程表在不同校园跑,就为了领略那反复上演的几部俄罗斯话剧,以及那随着情节百分百准时忽暗忽闪的奇妙舞台灯光和搭配简约适宜的舞美效果;动用一切关系搭档老乡同学结伴去欣赏南师大和南大的话剧社学生表演;每次去南京新街口或鼓楼购物逛街兼职时,都会绕道南大校本部去踩踩古朴校园青葱的绿地,聆听文学院经常对外开放的戏剧文学讲座或观看学生义演。

  我还记得吕效平教授那个时候两鬓没有灰白的样子,典型的温文儒雅的文人一枚。黄磊、袁泉、何炅、谢娜版的戏剧《暗恋桃花源》在南京首演的时候,在南大的台湾戏剧讲座上我曾问过吕效平教授一个问题——赖声川导演的《暗恋桃花源》屡次重排,次次大受欢迎,从吕教授个人的视角,如何看待这个话剧现象?它长盛不衰风靡两岸三地二十年的秘诀在哪儿?

  吕教授的回答到如今我没丝毫印象了,但他带领他的学生在校园话剧社的基础上组建了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剧团,排演了《蒋公的面子》献礼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并全国巡演,场场人气爆棚。在南京、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大城市更是连续多天反复上演多场。在长沙的这一场已经是商演的第71场,据报道11月份长沙还会增添一场,而且下半年《蒋公的面子》还会走出国门去加拿大、美国的华人圈中进行巡演。

  说起由来,吕教授表示,教课过程中,他随便摘取了南京大学校史上一个流传已久的民间段子,交给戏剧文学系的本科学生和一些朋友去写,作为学习作业。而当时大三学生温方伊非常用心,特地去图书馆整理校史,综合各种文献资料,再加上讲故事的心态,最后用对话剧本的形式提交了《蒋公的面子》的学年小论文。吕教授说初看到这部学生作品顿感觉惊艳,后经过反复修改加戏磨合成为成熟剧本,正逢南大校庆,将剧本排练为学生戏剧表演敬献校庆活动,不落俗套的舞台表演节目立即引发各方关注,然后进一步走出校园,走向全国,成为广泛关注的文化事件。有观剧者评价说终于看见了南京大学文艺复兴的势头,且来势汹汹,使得国内话剧市场低迷许久的气候大大改观。据报道,虽中国话剧届评价此剧还不够专业,有些稚嫩,让懂戏的人看起来不过瘾、吃不饱,学生习作的痕迹明显,但它票房已突破千万,名利双收,作为学生戏剧的发起,话剧界内实属罕见,堪比上世纪初曹禺创作《雷雨》。

  【长沙本土话剧复兴,路在何方】

  在我看来,长沙人的戏剧氛围不够浓重,缺乏一定的土壤甚至是本土基因,没有足够扎实的戏剧创作和观赏气候,街头巷尾的花鼓戏也是小打小闹,琴岛演艺、贺龙体育馆、田海大剧院、湖南大剧院、民间七七八八的戏剧工作坊常年都在上演一些歌舞表演、儿童剧、木偶剧、名气一般的音乐独奏会、杂技表演或者所谓先锋新潮的街头独幕剧等等,没什么影响力,仅能满足某些特定群体的需求。常常看见一些宾馆和团购网站都在贱卖剧院和演绎中心的门票。早些年还有奇志大兵立足于相声界,如今大兵的笑工厂只能用一般般来形容。不仅仅是长沙,其实整个中国当下戏剧创作、表演和观赏的现状都很堪忧。

  也难怪,在当前属一流戏剧作品之一的《蒋公的面子》长沙场巡演前后,作为娱乐文化界名人,汪涵和杨乐乐旋即发起成立了“果实戏剧工作室”,面向社会,征集优秀的没有公开排演过的剧本,经过中国著名戏剧人的评选,将为最终的三个剧本和团队提供排演资金支持。目的就是为了营造长沙戏剧文化氛围,为湖南本土有戏剧梦想的年轻人提供一个梦想成真的平台。

  我常常琢磨并痴迷于舞台呈现出来的那种神圣感、现场感和立体感,并为优秀演员的表演技艺所深深折服。希望汪涵能征集到和排演出上好的戏剧作品,我期待在长沙本土能欣赏到诸如《蒋公的面子》这样的好话剧。

  恍惚间,未来某年,我进剧院的次数超过了进电影院的次数……呵呵,我做梦呢,你别当真!

  lt;完>

  ——2013年9月写于长沙天心

  《蒋公的面子》读后感(九):蒋公的面子,还是文人的面子?

  剧作我只读过老舍和曹禺,是外行中的外行。只有看热闹的份。

  最早听过这个戏,是微博上一个奇怪的大叔,似和吕老师相识,推荐我去看。囊中羞涩又时间不凑巧,在北京的几轮演出都没赶上。后来在单向街看见这本书,痛痛快快就买下了。一晚上读完,觉得是真好。

  自从做了工科女,对“知识分子”就玩笑间几多不屑。但是到底是脱不开读书人,当初Tr与我争论,上来就是,“别忘了,你说到底还是个文人”。这部戏说是蒋公的面子,其实分明说的是文人的面子。让我感叹的是方伊姑娘写三个人,明明都不讨人喜欢,偏偏又不让人讨厌,世事无奈尽诉其间。只有同情与感叹。

  不想借古讽今,针砭时弊,只说人。

  夏小山的有趣是吃喝玩乐,事事在行。是个逍遥浪子,书毁了,捶胸顿足,渡口吃两碗牛肉面却又神色如常。读到这里不禁大笑太可爱。然而可爱之后,是写他在金陵大学与时任道绝交。这一处看得我很是感叹。若说文人之间的友情薄薄一层禁不起戳破,然而赶上时任道需要帮忙,也并没有推诿。但是一定又咽不下去这口气,在课上攻击时任道,说是批评讨论吧,我想这话中的深意,也是很能想象文人相轻的一点局面。至于吃蒋公的饭,是受云腿的诱惑,我倒也未必觉得。其实想来属意中也有摇摆不定,不愿意彻底得罪了人。

  时任道打一开始把牌坊树高了,峰回路转之后就让人心有戚戚。一开始打得是个进步人士,抵死不合作的架势颇令人竖然起敬。然而卞从周怒道,你还是用你的清高衬托我的谄媚?不禁一阵感慨。分明是自己有求于蒋公,却要让卞从周去求,求也罢,还要做一副“你本来就是御用文人,就该去求”的架势。读到此处,实在不能不说写得太逼肖。世上惯有一种人,想把名声都落尽,那也无妨,却要牺牲别人,成全自己。而时任道到底是不是一开始就知道楼之初要回成都才与卞从周打赌?不敢妄测,却觉得没有是善念,有,实在是人性了。

  卞从周一开始做出御用文人的姿态,越到后来,无奈之处越显。说得是合作,好为学校争取一点利益,也对,也有理。可是做太子太傅呢?如此说来,又好像原本也没有他自己说得那样清高。想到默存老晚年翻译主席诗词留下话柄,颇有些感慨。令人感慨的是逼到绝处,也要大喊一声,我的面子就不是面子?中国的文人再存有货与帝王家的心,终究做的也是干净姿态,或者,存的也是孔孟天下的心。

  读完了,感慨很多,不能赘述。有时间再写。值得一看。可以慢慢揣摩在故事未明说之处三人的想法,很有趣。

  《蒋公的面子》读后感(十):读蒋公的面子

  在朋友的推荐之下读了蒋公的面子,剧本不长,花了几个小时就看完了。朋友说看完之后与他交流一下读后感,感想不多,简述如下。

  题目虽然是蒋公的面子,其实倒不如说是文人的面子。蒋公在剧本中根本没有出现,整个剧主要是三位文人教授的争论,争论到底要不要去赴蒋公的宴。在这场争论中,每个人怀着不同的目的。卞从周想去赴宴,但不想单独去赴宴,因为单独赴宴就相当于挑明了他的所谓“御用文人”称号,那么从此在“学术清高界”算是没有地位了。夏小山本来不想去赴宴,但是好像又忍不住宴席上美味菜肴的诱惑(当然也许这并不是全部的原因,否则他是怎样的一个吃货?!),要命的是,自己偏偏在课堂上对学生说过不接受蒋公来当校长之类的话,现在如果去赴蒋公的宴,岂不是让学生笑掉大牙?思来想去,他觉得如果请柬上面的“校长”二字改为“委员长”,那么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去赴宴了,因为这样表明他赴的是委员长的宴,不是校长的宴。这里其实是令人发笑的,不管称呼怎么更改,蒋公这个人并未曾改变,夏小山的这种思想岂不是有点阿Q——自己安慰自己?而在别人眼里,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当时的文人!只要他们找到了理由说服自己,那么不管真相是什么,他们都能心安理得。至于说时任道,就更加的要面子了!他内心不想赴宴,但又想让蒋公帮忙把自己的书从远方运过来,当然自己是万万开不了这个口的,他认为自己是清高的不与政治同流合污的文人,觉得求蒋公这种事情万万不是自己应该做的,而是应该由像卞从周那种谄媚的“御用文人”去做,于是他想尽办法来让卞从周上这个钩,包括打赌等等,都是为此。而当最后目的被拆穿后,他宁愿失去爱书也不愿在面子面前低头!他告诉我们,对于文人来说,面子犹如生命。他的固执,或者说是顽固不知变通,展现了部分知识分子自命清高的特点,你可以讨厌这种人,也可以觉得他很可爱,像个不懂人情世故的孩子。

  时太太的出场,使得许多背后的事情真相大白,比如卞从周私下救济过时任道家里的生活,借钱给了时太太。这一点足以让时任道觉得颜面受损,他当时肯定想死的心都有了,而卞从周估计心里窃喜了。时太太的一些话语,也表明了女人与男人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的不同。当家庭面临危机的时候,女人才不管什么面子,只要能够有方法救济丈夫孩子,那肯定要去试试的,而男人则会瞻前顾后,在乎男人的尊严啊面子啊之类的,宁可饿死也不愿接受那些自己鄙视的人的施舍。女人是感性动物,而男人则是理性动物吧。

  一点点感想,不足为外人道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