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演员访谈录》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国演员访谈录》读后感10篇

2022-03-15 10:53: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演员访谈录》读后感10篇

  《中国演员访谈录》是一本由易立竞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演员访谈录》读后感(一):是人都会演戏

  写人物是个挺大的挑战。

  首先,访谈就是个大问题。像我这种和陌生人相处就会自动换成娇羞客气淑女模式的人,开口先来三句问候,能访到什么内容才真是奇怪了。但我也想不通受访者怎么接受得了那种讨人嫌的自来熟。所以,我一直试图在这本书里找到易立竟老师的过人之处。读完全书,我认命的觉得与人相处是要天赋的。至少我不能保证自己温和无害的倾听还能跟上原本采访的思路。

  其次,难的是文本。自强每年十大要出20篇人物专访,我看过的,我觉得合格的不超过五篇。人物最忌讳仰视角度,能多大程度的还原一个人取决于采访,当然也取决于记者的心态。

  实习之后越来越觉得有一些常见的问题,不过是写作过程中的懒惰。比如人物稿中最常见的高大全。这是一种极其简单的写作手法,甚至连采访环节的功课都省掉了,任何一个能被写成人物专访的人都至少有那么一两件所谓光辉灿烂的往事。再比如煽情。当我实在是不想继续对着志愿者采访下去也不想花心思考虑怎么把她们还原成有麻烦会厌倦的普通人时,我就会开始走以往煽情的老套路。煽情真是太廉价了,泛滥到自己不想动脑经时就把它借来用一用。

  这本书里写了27个或多或少熟悉的人。他们通常以刻板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易立竟还原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至于多大程度,我持保留态度。

  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是我接受采访,我或多或少也会粉饰一下自己,是人都会演戏。或者说有时候人其实对自己的认识是相当模糊的。我们嘴里的自己多大程度上是自己?特别是光鲜亮丽的明星们,好不容易有一次机会他们不仅仅只是明星了,可以理解那种迫切的倾诉欲。

  他们每一个人都想撇清自己和娱乐圈,和明星的关系,越是大明星,越是如此。

  李亚鹏曾经瞧不起这个圈子,巩俐一直和这里保持距离,孙红雷离娱乐圈很远。。。。。

  当然以我刻薄的性格免不了对某些人某些话的吐槽,但我仍然喜爱这本书里的每一个人。

  他们真诚、坦率,急于展示自己并不肤浅的劲头让人觉得其实他们也挺可爱的。

  这当然有易立竟老师的功劳。有人说,你自己是怎样,看到的人就是怎样。

  对话体其实读起来很累。如果不是本身说话很有看头的人,对话体真是让人没有读下去的欲望。不过对话体又最能直接体现一个人的性格。而且写起来压力小很多。

  心里很多事的时候看看别人的生活会让自己迅速平静下来。

  《中国演员访谈录》读后感(二):演员的另一个身份...

  推荐的倒不是作者的文采把这本书装扮的多好。

  这本书读起来没什么压力,你只是在听访谈者说话,只是在看作者易立竞在编辑,在总结。你甚至不用思考。

  可是读罢,你却又好像有诸多感慨,回头一看原来不知不觉从这本书中得到很多的人生体会。

  你会发现,这些演员每个人都是有思想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小心思。尽管他们中的有些人说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你会发现所有的这些演员对在过平常生活的你来说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就像小时候你倚在爷爷奶奶的怀里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以及对生活的体会。

  古老的腾编的摇椅,摇啊摇....

  他们中的很多人对生活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很多体会都是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才能总结出来的。

  你会发现他们真的跟你平日里通过媒体看到的不一样。

  你对这些演员有了新的认识,再在电视上看到的时候会有新的体会...

  另外,对很多事情,你会觉得豁达。

  因为你不会再去理会小道消息,你会变得理智,客观。

  (话说,看了此书,我是如此的。)

  《中国演员访谈录》读后感(三):交谈,追问,直到你敞开内心

  从前对易立竞并没有多少了解,或许是因为对于娱乐界的东西总有种不屑的缘故。曾经甚至不解,为什么一个记者能够凭着做娱乐新闻在南方系获得如此的地位和赞誉。

  直到上周曾sir发通知说他把易立竞请来给我们上一节课。我按着曾sir开的推荐阅读篇目去读易立竞的文章,在听过她的讲座后继续读她的书,从昨天读到今天,虽然手边还放着一摞没看完的课本,但易立竞的书却让我不忍放下。

  易立竞人如其文,在整个讲座的过程中我一直有这样的感觉。

  我想象中的女记者就应当是这样的吧,干练、亲切、随和,思路清晰而反应灵敏。无论是她的气质还是她的文字都被很自然地约束在一个作为记者的尺度里,既不华丽也不张扬,或许用“约束”这个词有点过,因为这一切都显得再自然不过。言语客观、平和、审慎,但却无处不渗透着温度;态度从容,坚持自己的节奏和气场,尽管生活处在毫无规律的奔波之中;像局外人一样与事件保持着距离,但却可以很敏锐地抓住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是旁观者,却能近在咫尺。

  她的每一篇访谈录都很长,多数都在二三十页纸的篇幅。为什么一个大腕儿会有这么多时间接受一个人的专访?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因为这个采访者是易立竞。这绝对不夸张。读这些访谈录我甚至会惊叹一个记者竟能和被访者像故友一样地谈话,后来才听易立竞说到她每次采访前下的“笨功夫”。“没有什么方法,也就是用‘度娘’(百度)啊,每次我都会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所以才会有采访中那些深度的追问。被访者谈起一件事,她会立即联系起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追问他的态度和想法。

  当然仅有全面的了解绝对不够。易立竞虽然给人的感觉并不强势,但她能以一种温存的方式驾驭现场,这种倾听和交谈的能力非同寻常。听她讲课时就可以完完全全被她吸引,被她带入她的故事的情境中。三课时145分钟,我甚至觉得自己一刻也没有走神地在听她讲,中间一个来旁听的记者试图打断提问,结果竟然引起公愤,大家纷纷在下面叫唤着让“易老师把故事讲下去”,这种情形在大学课堂里不说独一无二也绝对不多见。其实她只是一直在说故事,她没有煽情、没有评论,只是那般平静、沉稳、从容地娓娓道来,但我敢说换一个人讲同样的故事不一定能这样引人入胜。

  每一个人都有表达的欲望,每个人都渴望被了解,渴望被倾听。那些大腕儿明星其实也是普通人,何况他们处在绯闻的中心,更希望能澄清自己的形象,希望自己的喜悦、辛酸或委屈能被人理解。易立竞的专访常常是预约两小时,结果一聊就是六七个小时,我想原因正在于她的采访能刺激被访者的表达欲。或者换一个新闻的专业术语,她极好地抓住了争议线,并且对其把握地极其到位。

  她始终坚守着自己作为采访中控场者的角色,为被访者营造一个平和舒适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尽量无所顾忌的表达。她以一个平等的姿态和他们对话,她其实不是在满足读者的好奇,而是在为自己追问。仿佛在采访前她勾勒了一幅被访者的图像,而采访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地修补、完善这幅画的细节,补充它的血肉。最终她要完成的不是一个镁光灯下光鲜亮丽的表演者,而是一个卸去道具和台妆的丰富而立体的灵魂。相比于其他娱乐记者,她更像被访者的朋友,她了解他们,同时愿意理解、懂得他们。她聆听他们的倾诉,她让他们忘记外界的喧嚣,向她敞开心扉,她满怀真诚接受他们的吐露,她帮助他们剖析内心,帮助他们还原自己的真实。易立竞说,在采访时,她和她的被访者都常常忘记自己的身份,忘记这是一次采访,只觉得“特别谈得来”,像有说不完的话。

  李亚鹏曾经一脚踹向一个将摄像机对准自己裂唇的女儿的记者,可是面对易立竞,他坦白了自己在女儿出世前后的难过、痛苦和挣扎,诉说了自己对女儿和妻子的爱和承担。

  在易立竞的访谈录中,八卦的成分极少,那些真真假假是是非非对她来说无关紧要,她关注的是人物的内心,是杂乱、阴暗、充斥着潜规则的名利场中的人性。

  即使是娱乐新闻也可以有触动人心的力量和重量,易立竞每一次采访前前后后的充分准备、辛苦跟随、细致挖掘、静心整理让我明白了这份力量和重量的来源。若不是听她亲口讲述,我永远也想象不出她为这些文字付出了多少心血。

  对于她想采的人,她会锲而不舍地去追,对于她想问的每一个问题,她都绝不放弃,想尽一切办法,只为等待一个满意的答案。

  作为半个新闻专业的学生,我明白记者这个职业尽管有说不尽的劳累和危险,但在主流话语中却受到很多非议甚至轻视。或许这个职业在有些人看来不那么光荣,但一个记者对自己每一次采访的负责态度,每一次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努力却让我感动,一个记者历经挫折坎坷去收获一段故事的体验却让我向往。或许这个行业中有很多不堪入目的东西,但其中也有让我们肃然起敬的职业精神。

  易立竞说,有一次写完一篇稿子,真的有一种“醉字”的感觉,“醉-字”你们明白么?像醉酒一样,甚至比醉酒还有难受。可是,如果隔一段时间不写字,会真的很想念文字。其实这种“醉字”的感觉我也体会过,想来文字工作者都会有类似的感受,但我明白,那份无论如何不变的对文字的想念,才是之于我们最重要的,这是我们为之痛并快乐着的最根本原因。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与万人谈是一样的。从他人的人生中,我们也可以汲取到精神的养料。

  那么,易立竞其人、其书给予我的启示和鼓励,就是这样一份丰厚的精神养料吧。

  《中国演员访谈录》读后感(四):虚拟易立竞访谈录:生活高于职业

  李刚(以下简称李):易老师您好!

  易立竞(以下简称易):你好!你还是别喊我老师了,我有点紧张……

  李:呵呵,我是表达对您的尊敬。如果您不好意思,可以简单地把这个称呼理解为一个初见者的方便性称呼,类似于朋友聊天。

  易:嗯嗯,这样比较好点~~

  李:作为一个文化行业的资浅从业者,其实之前我并没有听过您。因为一个朋友推荐说单向街有一个对话活动,嘉宾是南方人物周刊的主笔。过去一听,发现您很有文人的那股劲儿。

  易:嗯?怎么说?

  李:两个小时的对话,我很认真地听完。发现您两个特点:真诚;内向。真诚一是不装,自自然然,二是认真对待,敞开交流。内向是感觉您其实并不太爱在人前过于外露,没有一些媒体人的江湖气,或者甚至说如果可以选择,我有个感觉,您或许会躲开镁光灯,躲开人多的地方,安安静静地生活。

  易:呵呵,或许吧。我不知道你是怎么看出来这些的,之前我并不认识你。

  李:正因为如此,才不会先入为主。因为我只是个普通听众,所以您不会在意我,不会在我面前刻意表现或者隐藏什么。我很自然地看到一个很自然的您。

  易:也许吧,不过你今天到底是想干嘛呢?如果只是想分析我,我会不太情愿。

  李:呵呵,谁也不会情愿让一个陌生人面对面地分析。我其实是想跟您聊聊《中国演员访谈录》。

  易:嗯,终于有个具体的话题了。不管怎么说,聊这本书比单聊我这个人好。

  李:呵呵,了解。这本书我回去好好看了一遍,澄清了很多我对于演员和演艺界的认识,这个先要感谢您。

  易:不客气。你买了书,当然要有所收获。一本书要是一点信息量也没有,那也是我这个作者的不称职吧。

  李:呵呵,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来您是个真正的文化人。社会上都说演艺圈很乱,我开始以为,您的书可能也就是再把这个圈里的乱事复述一遍,把这些演员再镁光一遍,制造卖点好挣钱。读完后感觉却完全不同。

  易:嗯,你说的镁光一遍,是说我这本书的功能可能也是一个狗仔队,为演员炒作吧?

  李:开始确实有这种想法。不过读完以后,一个强烈的感觉是,您并没有浮在演员这个职业的表面上,去玩那些花边或者噱头,而是首先把演员们还原成一个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去了解他们作为个体的成长,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经历的丰富和坎坷,他们内心的困惑和欣喜……

  易:这个你说得不错。玩花边其实也不能说就是不对,只不过另有专业的娱乐媒体和狗仔队来完成,不属于南方人物周刊和我个人的功能和目标。

  李:我注意到,您的专访文章中,有很多题目都比较有意思,比如李亚鹏“在绅士和流氓之间游走”,孙红雷“我离娱乐圈很远”, 陈坤“34岁,心落地了”,都没有去太多地关注他们的演艺生涯中的事件,而是把演员个人的生活,特别是内心的感受和价值观凸现出来。

  易:归根到底,公众人物之所以有采访价值,首先是因为他们作为具体的个人,有血有肉地存在着,我的目的是尽量真实客观地把他们的存在叙述出来,并尽量找出其中的普遍意义。然后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很多演员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或者值得我们反思和注意的地方,在某些时刻,他们面临的选择和困惑,也是我们的困惑,能够激起我们的共鸣。我想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李:我完全同意您的观点。事实上,我在读到李亚鹏的专访时,就强烈地感觉到,这哥们很多地方怎么和我这么相似。他年轻时候的迷茫和不确定,他回顾过去得失时的淡定,他对个人生活反思时带有的几分孤傲,我心有戚戚。那时候我就觉得,原来演员其实也跟我一样,或者说跟大家一样。

  易:确实。我在采访赵薇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女人怎么这么有智慧,听她一席话,我感到自己的智慧都增长了。

  李:有些人就是活得很清楚。

  易:是的。演员这个职业,天生就是被媒体关注、吸引大众眼球的。作为这个圈子里头的人,受到的诱惑比一般人要多得多,比如你刚才讲的镁光灯,红地毯,比如狗仔队的追逐和粉丝的尖叫围观,还有时时刻刻面临的名利的诱惑,他们比一般人经历的要复杂很多,精彩很多。其中难免有些演员经不住诱惑,就像你说的有点乱。

  但是能够卓立潮头的一线演员,特别是章子怡、葛优这类常青树式的人物,心里都是能够定得住,看得比较清楚的。在复杂多变的演艺圈还能看得比较通透,换在任何一个行业,恐怕都能有所建树。

  李:对对对。记得段奕宏的从艺经历,他从零度到一百度,中间几乎是默默无闻了十多年,而且是在二三十岁的黄金岁月里。我将心比心,觉得自己很难像他那样蛰伏多年,那么的意志坚定不改行。事实上,我常常为自己的职业规划而迷茫。我很佩服他。

  易:这就是你读这个专访的收获了,呵呵。每个人的阅读都是一次创作,书里可能只有一个意思,一百个读者读出了一百个意思,我觉得这样很好。

  李:还有智慧型的,像赵薇这样的。她说她喜欢读哲学,我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我自己就是哲学出身的,可是我想不到她一个女明星,也喜欢读这些。

  易:以我这些年的访谈经历来说,她是其中的佼佼者了。实际上你看这些访谈看得波澜不惊,我采访的时候没那么轻松。章子怡的发飙,赵本山的忙碌,你和他们面对面接触,这和写出来的文字感觉是不一样的。坐而论道和当面交流,那是两回事。

  李:看得出来,对这些人的访谈,对您自身也有不小的影响。这也是您的个人经历。

  易:说到底,这些都是我的职业经历,生活高于职业。之前说过,我是职业性开朗,平常我没那么多话,你说的内向也对。采访孙红雷的时候,他说,哪天你不做记者,我也不做演员了,那时候我们再聊起现在,可能更有意思。

  李:那时候就是朋友之间的聊天了。朋友是生活中的,采访无论如何顺畅,也还是工作中的,双方都会以工作为基础来对话。

  易:我跟这些被采访的演员之间,其实也说不上是朋友。我采访,他们接受,采访完了,大家再各自做自己的事。也不是说我排斥,或者他们不愿意什么的,就是不会说,哎呀我采访了你,咱们认识了,以后就是朋友了,那种广交天下友的架势,我还真做不来。

  李:我却不一样。我觉得跟您聊了这些以后,就非常希望能和您做朋友。您能静下心来,把这些演员作为个体的经历和内心感受挖出来,并且排列得次序井然,这说明您也是十分重视个体经历和内心感受的人,这也是种通透吧。希望能跟您合个影。

  易:好的。不过我可没有你说的这么高。你这么说,我会很惭愧。

  (注:本文的访谈纯属虚拟,易立竞老师并未授权本人做任何访谈,对本文的发布也并不知情。本文只是笔者参加单向街读书活动以及读完《中国演员访谈录》后的随笔,出于好玩,以模拟访谈的形式写出来。不过,我要很自豪地说一句:文末说的我和易老师的合影是有的……)

  《中国演员访谈录》读后感(五):表达是一种尊严(刘丹青)

  “好的记者,是新闻界借去的作家。”

  有这样一些记者,在新闻和文学之间跨界游走,出入随意。比如海明威,法拉奇。最初看易立竞的采访,很难克制惊艳的感觉,她语流通畅,词句到位。第一次看见易立竞,她高挑的个子穿着白衬衫,清澈当中带有自己的磁场。很难相信,这就是那个可以和孙红雷聊10个小时的记者——她身上带有迷人的反差。第二次见到她,正值她的《中国演员访谈录》出版,单向街书店的讲座上,她答完每一个读者的提问后都要问对方“这个回答可以吗?”——细微之处有周到的教养。

  她周身没有八卦的气氛,更没有时髦的侉气,她的气质远离任何一个悠游的江湖。可是也恰恰是她,把李亚鹏、巩俐,赵薇、孙红雷这些明星大腕儿做的深透扎实,有种有料。

  我总在想,交谈是一件孤独的事情,因为你无法预知,一场交谈里会发生什么,那其中荆棘丛生,怪蛇出没,而一个好的记者则敢于仗剑前行。

  这也正是对话的迷人之处,它即兴,自由,也因此带着风险。但是,好的对话终会到达这样一个时刻:两个灵魂互相对视,彼此和解,然后搀扶着一起走一段时间。

  用好对话体的记者并不多,印象中只有法拉奇。这个意大利女记者,把采访做成了一场巷战,短兵相接,你死我活。

  但是易立竞的采访,毋宁说是一场游击,她迂回包抄,迤逦而行,不留下拼杀的痕迹,可是她拿到了她要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她很少把对方逼到角落,然后亮出匕首,搜身缴械,拿到一个刺激的回答。她的尖锐里自有她的尺度和教养。比如在孙红雷强调自己的知识分子身份时,易立竞问“你说你以前一直把知识分子的成分隐藏在内心,为什么?你觉得在这个圈子里以知识分子形象出现不适合?”

  对于在“知识分子”和“土匪”这两种身份之间左支右绌的孙红雷,这个问题显而易见的尖锐。孙红雷沉吟了一会儿说“我是观众眼中的大明星,可是谁也不知道我内心到底怎么样。有好些人问我的内心到底什么样,但他们问话的方式和节奏让我没有答案。这样的问题也可以帮助我更多的了解自己,其实大多数人并不太了解自己。”

  采访中的尖锐,肯定是一种痛感,说到底,这种痛感也应该有度,敲击可以,鞭打则不必,好的尖锐就像一种精神搔痒,他蜷缩了一下,躲闪了一下,但是他不会走开,更不至于戒备——她的尖锐其实是一种启发。

  交谈,尤其是作为采访的交谈,是记者对被采访者的介入。这需要心机,阅历,技巧和真诚,任何一个方面不够,这种介入就会产生排异。真诚有好多种,有浮皮潦草的真诚,也有限制级的真诚。没有人可以兵不血刃的获得别人的信任,你获得多少,就要相应的付出多少,自我无损的真诚是做不到的。从心理学上讲,获得对方的信任有两种办法:增加对方,或减少自己。表达是有尊严的,一个人掏心掏肝,是一件需要被呵护,被照顾的事情,不能被旁观,更不能被技巧的对待。用小聪明换来真诚的记者,最多只是在拿料,那不是交谈。

  易立竞从不如此。接受真诚也是一种勇气——当别人掏心掏心肝的时候,一个好的记者则可以卸甲以待。

  我想,易立竞之所以能获得高质量的谈话,就是因为她照顾到了表达的尊严。

  《中国演员访谈录》读后感(六):生活之湍(杨潇)

  “昨晚睡得好吗?”

  这显然不是一个标准答案,甚至不构成一个答案,可是只需旁观一次易立竞的采访就会明白,很多时候,我们夸大了问题设计的重要性,却忽略了采访气场的营造。那天干冷,咖啡厅暖气不足,她一进来就占据朝门的座位,把对着墙壁的椅子留给受访者,“封住她的视线!避免她分心。”她“狠狠”地说。然而采访一开始,她就焕发出了神采,你能感到她的热情和好奇扑面而来,周围的空气也开始湿润起来。

  我们并不常有机会遇到滔滔不绝的受访者,那么采访者的激发就格外重要。你首先要表现出你的关切,对方才愿意开始接纳你,在该说的话之外,乐意多说一点,说细一点;然后你要能够表现出你的理解,用易立竞自己的话说,“你能不能够走到那一步”,这决定了对方的进一步反应。多数时候,这不是知识的交换,而是见识的互相吸引。她有一颗易感的心灵,又经历过诸多生活上的磨难,对人性感悟极深,便能体会到比她阅历更深的人所经受的苦痛与拯救。

  人性往往和文化、国情这些大词一样解释力过于强大,似乎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有时候我会想要提醒易立竞这一点,但好在人性毕竟没有像后两者一样被滥用以致有了污迹——也许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从未好好打量、真正理解过人性,在这里,易立竞以她天生的敏感、她在心理学上的积累、她对宗教与不可知世界的体察,走得比我们都要远。

  然而她又是给人安全感的。这些湿润的空气有着良好的内循环。在另一个场合,我和她讨论,一个受访者气急败坏之下说的话是否可以刊出。有人认为此刻正反应了人的真实想法,她却觉得这不公平,“你要等他理智下来。”如果认真读这本书,你会留意到提出质疑前她的铺垫——她对人抱有根本性的善意,相信人人都有权利给自己画一幅肖像——这往往给她的采访带来额外的回报:她的问题并没有失掉尖锐(甚至更尖锐),但效果却更好。

  易立竞有一次说,采访做到最高境界,是让采访者和受访者都重新认识自己。从这个意义上,她的每次采访,是在提问别人,也是在求索自己。没错,生活之湍总得自己淌过,但不妨先看看她为我们展示的对岸的风景。

  《中国演员访谈录》读后感(七):2013.5.5

  看完这本书,简单说说几个人留下的比较深的印象吧。

  1,李亚鹏谈到自己打记者这件事,他回忆那个记者在警局的时候让自己给他道歉,李答道“我刚打完你5个小时,你就让我给你道歉,你以为我打你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我不是一时冲动,是思考之后才这么做的。”他还说道,“我这辈子从来没想过会打女人,但是那天连那个女记者都打了。”最后他说,做完以后不后悔,没什么可后悔。

  2,巩俐这篇记得的是张艺谋原来真和巩俐在一起过,以前一直以为是别人瞎猜的。——“他们的恋情可以称得上离经叛道,彼时,张艺谋家有妻女。最为人熟知的一段故事是,巩俐给病中的张艺谋削苹果,当着他妻子的面。削苹果的巩俐22岁。”

  3,孙红雷讲他骨子里是个知识分子,还提到见过太多不干净的事情,早年的有些经历连家人都不会和他们提。易立竞尝试着追问了一句“真的不能讲?”“不能”。

  4,章子怡给我的印象是聪明加勤奋,不过那种聪明近乎于精明,所以显得不是太可爱。

  5,刘烨讲他大学时候的孤独。哦,还有提到了谢娜,问“谢娜在你生命中是什么位置?”“她是无可替代的。”“现在也这么说?”“永远都这么说。”

  6,葛优,挺实诚的一人。

  7,李冰冰,太刻苦,受她母亲的影响。

  8,赵薇,是个直性子。

  9,陈坤,我欣赏他。他很会剖析自己,说自己是个常自省的人。

  11,姚晨,10年的采访,那时候姚晨还不是“公民姚晨”,所以这稿子的主题还是“事业是男人的事”。这让我知道了,一篇稿子不可能呈现一个人的全部,只能呈现几面。如果读者把这当成了一个人全部的真相,这不是记者的错。不用纠结这个问题。全面是个伪命题。或者说,我之前理解错全面这个词儿的意思了。

  12,闫妮,糊涂,缺心眼儿缺得哈哈哈哈。。。

  13,周迅,像个大学里的成天看看言情充满幻想和朋友们嘻嘻哈哈的小女生,又古灵精怪,又善良可人。基本诠释什么叫招多数人喜欢的典型性格。

  《中国演员访谈录》读后感(八):节制是件大气的事

  《南方人物周刊》上,一直喜欢易立竞的采访。有一些过刊买不到,下载过电子版。书里收了她之前很多好稿子,可以免去搜罗的工夫了,值得一读。

  认真读易立竞的采访,是从李亚鹏那篇开始的。采访里很少这样的稿子,由头是新闻的,但是表达高级。她能访出人新鲜的一面,对一个公众人物的公众印象,总有修正和补充。我印象中的李亚鹏,或者其他媒体里出现的李亚鹏都是很简单的,印象中他一直被媒体潦草对待,他的出名,他对媒体的依赖和抗拒都特别潦草。是有这样一种艺人,比如李亚鹏,一直行走在花边儿上的——绯闻大于人格,人格大于演技。媒体给了人们一个认知顺序,比如想到李亚鹏,就要从王菲起头想起。可是易立竞没有如此做,《南方周末》在传媒致敬里,用了“国民待遇”这个词。其实,只要给他们一个正常的待遇,他们就有新鲜,有力量的地方出来——说到底,演艺应该是这世界上最性情的职业,所谓戏假情真,表演肯定是动用内心动用得最厉害的行业。这样一群人,内心不会没有力量。只是媒体对他们的态度太轻浮,所以人们早习惯了把明星作为脸来认识。那就是一些著名的脸,至于这些脸上是不是人格浮动,没有人去管。

  但是易立竞这些采访,完全和脸无关,和行为也无关。明星早已经被装进了一个系统,人们对明星的认识,就像开机之后就有一个系统程序一样,根本不用具体思考。程序之所以好,就在于它用起来便当。可是易立竞有那种耐心,把他们一个一个从这个系统里卸载出来,重新打量。比如李亚鹏会说希望自己“在绅士与流氓之间游走”,比如章子怡会害怕新闻发布会,说那些记者都是“端着枪来的”。比如巩俐对演员和导演潜规则的说法,做了个既劲道,又性情的回答“要看出来的是什么样的作品”、“如果出来的是好作品,我还佩服他们呢。”

  易立竞不用卖弄词句,文风上她一直躲着小聪明。但是也有一些好玩儿的、不那么安分的边边角角,比如刘烨的睫毛因为长,“让整个眨眼睛的动作呈现出了过程”,比如巩俐当着张艺谋妻子的面,给病中的张艺谋削苹果,“削苹果的巩俐22岁”。孙红雷那篇的结尾,只用了两个字:“牛逼”。

  孙红雷那篇采访很聪明,易立竞没有判断和定论,只是把这个人物交给篇幅,有一点娓娓道来的意思。但是在一个舒展的篇幅里,孙红雷显示了有趣的一面——他在土匪和知识分子之间有一点左支右绌,也恰恰是两种身份里的冲突,让孙红雷变得有力了,完整了。人性里的复杂,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和躲避,都在文章中隐现,而作者无从定论,有一点慧而近黠。

  聪明的采访,不是把自己的问题做成警句,也不是让采访对象说警句,对话的聪明,其实与警句无关。很难在易立竞的采访中发现她的刻意,或者说,很少会有她故意雕琢的说法或字眼儿。流畅其实最需要分寸,比较养眼的流畅其实都是费力的,是控制过,拿捏过的。最流淌的文风往往是下力最多的文风。很多不太智慧的记者,轻浮的让文采露头,结果可想而知——文章华丽的不行,文采都跑到大街上去了,一片文采的红灯区——这时娱乐杂志的娱乐报道最容易写成的样子。而易立竞从不如此,她的文采已经不是字眼意义上的了。

  节制是件大气的事儿。

  《中国演员访谈录》读后感(九):还原演员之外的社会角色

  认识易立竞是在上大学之后开始每期固定买《南方人物周刊》之后。偶尔碰见几篇自己喜欢的访问,注意记者的名字都是易立竞,就渐渐开始注意这个原以为的“男”记者。随后在读《南方周末》人物报道手册《在追问中逼近真实》时,徐列谈到了当年几个有为的青年,就提到了易立竞。几次重复接触之后,就在脑海中留下了印象。后来忘了自己怎么发现的,原来是个女记者,名字真是假象呀。

  在微博上有了几次接触,善意的回复,让我觉得这个记者生活中一定是个善良温暖的人。所以她笔下的人物总让人惊喜。她总是从善意的立场去解读采访对象,呈现给读者的故事也总有些“不一样”。最近一篇很喜欢的就是她写的关于郝蕾的专访了。那段时间刚看完《颐和园》、《第四张画》,非常喜欢郝蕾,她对角色的塑造功力和现在在娱乐圈的地位,让我觉得她是被“埋没”了,她是一个好演员。巧的是,不久时候南人上刚好出了郝蕾的专访,呈现的郝蕾真实可感,更喜欢郝蕾了。

  后来,看到易立竞出书了,不免有些兴奋,花了两三天时间一口气读完了《中国演员访谈录》和《中国导演访谈录》,就阅读快感来说更喜欢《中国演员访谈录》,里面几乎每一篇访问都让我有意外的感觉。下面就几篇个人比较喜欢的访问谈谈我的疑问和感受。

  1、李亚鹏

  李亚鹏:在绅士和流氓之间游走

  我不是个放浪形骸的人——对话李亚鹏

  小标题:①为“五斗米”进了娱乐圈②以前我从心里瞧不起演员这行业③我不怕你封杀我④在帮助肢体有残障的人的过程中,修复了自己的灵魂⑤我不具备真正的商人的心理素质⑥今天我有资本不圆滑了⑦这几年王菲是不会接受采访的⑧新闻炮制者诱发了人身上的魔鬼⑨我拍的所有的戏,没一部有我的生活精彩⑩我的第一偶像是我父亲(11)我希望能在绅士和流氓之间游走

  这篇采访让我感觉印象最深刻的是李亚鹏的真诚。采访从李亚鹏进入娱乐圈的机缘入手开始对话,从李亚鹏不同的社会角色来呈现这个兼具演员、商人、父亲、丈夫和儿子的多重身份的人物,采访从事业到爱情到家庭,层层深入地剖析李亚鹏这个人。

  演员这个最为大众熟知的身份,占了访问中最重的比例。从入行机缘,对演员这个身份从蔑视到认可的心态转变,从打记者、告新浪等热议事件背后的曲折,深入探讨了李亚鹏对生活的态度及看法。交流进行至此,记者与被访者之间已经建立了相当的信任,因此得到了“我希望可以在绅士和流氓之间游走”等让记者感到惊讶的心声。

  商人是李亚鹏因女儿开辟的另外一个职业身份。这一部分,李亚鹏谈到了嫣然天使基金会,包括建立的动因及挫折,对女儿残缺的看法及心态,对商人这个身份的理解。

  在事业之外,李亚鹏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妻子王菲,从与媒体的关系处理入手谨慎地靠近王菲这个话题。在生活这个部分,从李亚鹏的妻子、女儿、父亲、母亲等他的家庭成员塑造了李亚鹏重视家庭、亲情的在绅士和流氓之间游走的男人形象。作为演员,社会期待你是个绅士。但当演员的身份伤害到他的家庭时,他可以毫不在乎地成为“流氓”。

  整个采访塑造了李亚鹏不愿迎合大众,希望自我掌控的神火,勇敢地承担和接受生活中的好与坏,家庭观很重的男人形象。记者的聪明在于,对人物身上八卦问题的好奇藏于严肃问题之后,谨慎地引导被访者去谈论,尽可能避踩雷区。美中不足的是,在采访文本中有几处可以明显感到有部分对话被删除,应该是设计被访者的隐私,读者的“窥私欲”不免作祟。

  在交流过程中很多时候记者采取的是陈述提问,被访者仍然聊了很多,可见交流状态是非常顺畅流利的。如果采访最后能注明采访时间就更好了,有助于读者了解当时的采访背景。

  疑问:

  采访对象的真诚对记者来说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吗?

  了解太多明星生活意外的秘密会形成心理压力吗?如何消解?

  小标题的模块是完全按照采访顺序还是经由记者的思路有过重新排列组合?

  为什么会选择演员、商人、父亲、丈夫、儿子等不同的社会身份来结构李亚鹏这个人物?

  在采访过程中,什么状态下可以采取陈述提问的模式?

  2、巩俐

  巩俐:我这一生,情是第一位

  采访手记:做人有时还是需要点执拗 她一直都是个勇敢的人

  小标题:①张艺谋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他更自信了②怕了王家卫③我爸去世的时候,我在戛纳回不来④我的生活中“情”是第一位的⑤我对自己的人生特满意⑥我不会什么场合都出席

  豁达、从容、轻松、舒适,巩俐有一种山东姑娘的率性。看完采访最欣赏的摸过去她对感情的无畏,拿得起放得下,应该是个很懂得生活的女人。把女人最宝贵的十年给了她的伯乐,而多年后谈起张艺谋,仍然坦然应对,不掩激赏和感激,让人不由对这个女人喜欢,喜欢她的智慧,喜欢她应对间的巧妙。

  采访从电影的角色出发,聊角色,聊合作的导演,聊家庭,聊巩俐的爱情观、人生观和事业观。演员的身份之外,作为女人的巩俐对爱情和生活非常洒脱。采访中,专业的问题真诚应对,八卦的问题巧妙地打太极。假假真真倒也不失可爱与机智。

  3、孙红雷

  孙红雷:我离娱乐圈很远

  疑问:

  这篇采访,记者的采访态度给我比较多意外。从第二部分开始,在提问中就不断地否定孙,甚至带着一些攻击的意味。从成文效果来看,采访状态属于你来我往,有些刺激的,但为什么记者会选择略带攻击意味的采访姿态呢?

  采访中的追问考研的是记者的临场反应能力,我疑惑的是怎样锻炼自己的敏锐度?

  4、刘烨

  刘烨:本来可以当偶像,却选择了做演员

  采访实录:①我到今天本色还保持得挺好的②104天,每天爬香山③小圈子待的时间长了,就把它看成了全世界④很多事情在经历之前,想想会觉得可怕⑤安娜像一个天使拯救了我⑥相信一生一世的爱情

  这篇专访看完的第一感觉就是“真带劲”!

  记得自己最早认识刘烨是《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模糊记得是初高中那会儿吧。首播那阵,妈妈特迷这电视,指着男主角刘烨说“多帅呀”!我看了一眼,满不在乎地说:“这也算得上帅?浓浓的乡土气。”

  之后零零散散看过一些他的电视剧和电影,对刘烨说不上喜欢还是讨厌,反正是长相不大符合我当时对帅哥的审美范畴。加上刘烨和谢娜分手的事,心里对刘烨是有些看法的。曾经那么深爱,却在成名之后分道扬镳,不管是媒体报道,还是自我判断,都觉得刘烨负了谢娜。对刘烨一直贴了个“负心汉”的标签,觉得爱情这东西在现实面前都是浮云。“爱屋及乌”的,对刘烨的作品也失去了好感。

  而这篇专访的“魔力”在于完全改变了我对刘烨的看法,似乎自己也跟着易立竞一起在采访现场,看见了一个会较劲,别扭可爱的刘烨。

  言归正传,说说这篇稿子吧。专访首先从刘烨的性格入手,让读者跟着记者一起重新了解刘烨是个怎样的人。再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周萍这个角色出发引出刘烨曾遇过的挫折,以及对心情的排解方式。回溯到刘烨的大学时代,交代当时刘烨的演员经历对他今天的影响。记者从他要强又爱琢磨的性格得出一些推断并由此继续追问刘烨的当时的心理状态。

  此时的采访处于开放的状态,记者尽职地融入一个倾听者的角色,采访至此到了最具张力的一个阶段。因此当记者问了句:“最痛苦时是什么状态?”刘烨就好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终于找到了一个宣泄的缺口,把心里一直憋着的牢骚一股脑儿全倒给了记者,啪啦啪啦一起就说了1200多个字儿。独到这里的时候就觉得此时的刘烨已经完全忘却了对面坐着的是艺名记者,而把她当成一位朋友或者亲人去倾诉被压抑多时的情感。此后的内容则谈及了安娜对刘烨的影响,以及对谢娜的态度。

  也是看到这里,原本因为他和谢娜分手对刘烨的一些不理解有所改观,认识到很多事儿是我们这些旁观者不能理解也无法理解的,我们没有资格对他们妄加评断。作为观众,我就做好自己的角色,看他演戏就好了,何必将自己变成别人情感中无用的口水。破除了对刘烨的偏见,之后再看他的电影就开始注意到以前忽视了很久的他的表演魅力。《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蓝宇》,《满城尽带黄金甲》,《南京南京》,《美人草》,《保持通话》,《不再让你孤单》……每一部作品里刘烨都塑造了一个不同的他,评价有好有坏,但他一直在前进,在改变。这也给我自己一个提醒,在没有亲身了解之前,不要随便对一个人预设立场。判断对了不会显得你多么高明,只是运气好罢了;但若错了,却绝对会是你显得愚蠢无比。让自己远离这样不讨好的状态,不失为一种智慧。

  仔细回味这篇访问,我觉得采访当下无论是记者还是被访者都是幸福的,或许会有一种找到知音的感觉。这种采访状态太让人惊喜和欣羡了,可遇而不可求。整个采访节奏张弛有度,时缓时急,非常扣人心弦。我想记者当时的采访心态应该也是极度兴奋的,有一种抓到大鱼的雀跃吧。

  疑问:

  如何营造一种轻松的采访氛围?

  采访之前记者会预设几个不同的采访方向。在采访过程中,不同方向或话题的转换,会让采访对象有断裂感,是的采访节奏受影响吗?

  为什么采访对象会愿意把一些对家人朋友也不会说的话告诉记者?

  《中国演员访谈录》读后感(十):中国演员访谈录

  来自我的最新博文:http://oyk506.blog.163.com/blog/static/17881836720120158920862/

  很大程度上,骨子里是对做娱乐型的记者没有好感的,八卦,偷拍,爱窥探别人的隐私,喜欢问些有的没的,喜欢捏造假新闻······我能想到的不好的词都可以用在做娱乐型的记者身上了,但是这些娱乐型记者应该是属于港式或者台式的记者,大陆的记者还不在这个行列,但是选择做记者,你应该有颗八卦的心,因为独家,因为吸引眼球,看易立竞老师的文字某种意义上改变了我的这种看法,尤其看他的《中国演员访谈录》,也在内心里彻底纠正了我对娱乐圈的看法。

  易立竞是《南方人物周刊》的主笔,因为经常看《南方人物周刊》,知道了易立竞老师,知道了他采访了娱乐圈的众多明星演员,清晰的描述,冷静的思考,流畅的文笔,很难知道这是一个娱乐文化类的记者写出来的文字,著名记者李海鹏曾经盛赞他的文字所带来的感受,“在易立竞的这些文字里,我看到的好,不是有多少猛料,不是让谁谁谁又哭了,而是偶尔会遇到一个柔软敏感的东西,磕磕碰碰了好几下。在他的作品中,每个人都显露出新鲜的一面,一花一叶,如沐新雨,这是重新打量的喜悦。”在他的文字采访稿里,你看不到八卦记者如何窥探明星演员的隐私,而是能窥探到中国式的演员的坎坷成长之路,并不是每个人都特别理解娱乐圈,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全然不是如此。

  易老师采访孙红雷的时候,光是约见采访就三年,被各种理由拒绝,后因电影《梅兰芳》的宣传同意接受采访,孙红雷就谈到了娱乐圈的现状,他称之为一个“泥潭”,并大胆指出了娱乐圈的一些不好的规则,这样保留下来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一个明星演员对演艺之路以及所处圈子的看法; 采访章子怡的时候,他尽力还原生活中的真实的章子怡,从公众“有野心”的女演员挣脱出来,他的文字和采访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生活中原生态的国际女星。真实,自然,他所采访到每一个演员在他的笔下和我们一样,就是那样真实普通,为梦想奋斗,为理想拼搏。而这也正是他赢得这么多明星演员信任的原因。

  他曾经在公众场合之下畅谈自己采访的故事:采访大牌导演的故事、被明星呛的故事、采访艾滋村的故事,每个观点后面都附带一个细节清晰的生动故事:

  采访赵本山,在片场等候若干天,采访结束后,赵本山手书四个大字——天道酬勤,送给易立竞。

  采访柳云龙,温和地提出尖锐的问题,对方欲罢不能,20分钟后再20分钟,再20分钟……最后柳云龙对易立竞说:你的心眼全藏在你的笑里了。柳云龙曾经这样盛赞易立竞“有你这样的记者的杂志,应该是有些品味的”,这话说得在理。

  采访李亚鹏,聊到深夜三点,聊到对方产生“你不是记者”的信任感,聊到对方说“以后三四年除了你,我不接受别人的深度采访”。

  当然也有挫败的时候。比如说胡军,戒备心太重,问的每个问题都要重复一遍;莫文蔚总沉浸在表演的状态中,无法放松;章子怡、伊能静这类绯闻女王则对某些问题,或者采访本身有着女王般的脾气……每提到这些,易立竞就形容“我心中的小皮球又被呲地戳破了”,“从心里落荒而逃”,但“想着发稿量,只能接着问下去”。

  不知道易老师采访了多少个明星,只是知道,每每看到他在南方人物周刊上文字的时候,我总能透过他的文字看到一个鲜活真实的人,他的文字甚至比电视访谈明星更有真实性和穿透性,所以,推荐你们去看看易老师的书《中国演员访谈录》《中国导演访谈录》,也许透过他的文字,你能看出这个圈子的人生存的不易和奋斗的可能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