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少女花影下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在少女花影下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12 20:3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在少女花影下经典读后感10篇

  《在少女花影下》是一本由[法] 马塞尔·普鲁斯特 著 / [荷] 凡·东恩 绘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5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少女花影下》读后感(一):斑驳光阴下的回忆

  描写的法式上层生活饮食服饰是感兴趣的并且读来愉悦地方 对那位斯万夫人 的描写 她的待客场景她的生活习惯她的举止打扮 以及她周边的一些陪衬的各式名媛 很有味道 至于普鲁斯特的写法 直观感受太细腻太深刻 用多个副词形容词去描述他要表达的人或景 去揭示书里人的人性人心 去阐述他的那些如此让人共鸣思想波动 虽是大家手笔 却不晦涩 第一遍读完也不太懂写了什么 复读 某些写的画面感强的地方已记住 再读 原来其实就是一本回忆过去的很欧洲很法国的作品 不过之前看到纽约时报说是超越乔伊斯 和托马斯·曼这样的文学巨匠 就带着读巨著的心态进入了

  没想到尽是这样娓娓道来记忆故事

  至于书里情节

  末尾里 爱情带给这个主人男孩的积郁和笨拙 让他在巨大惊喜中又持续充满了不安悲伤 我觉得是文章感情的高潮

  所以再等续看下部 他的选择 是想逃过不幸还是安心享受当下

  听说会有全新的发现 心灵缺口也得到了慰籍 并且有了新的爱慕对象然后展开新的夏日恋曲……

  《在少女花影下》读后感(二):好看

  看第一部去斯万家那边时读了几十页没耐心了,后来再拾起来时突然惊觉这是一本何等奇美的书。于是乎这第二部就毫无难度,顺顺畅畅得看完了。写不出什么深刻读后感,就一直想是什么原因让我着迷于此书。首先他不是走剧情的,两本书1000多页的剧情三言两语就能概括。主线是作者成长他的感情生活以及听闻的斯万年轻时的感情生活(当斯万中年时通过认识女儿得以结交斯万和斯万夫人)交叉写成。作者通过他独有的写作方式和手法缓慢的推动着剧情,以他少有的细腻敏感丝丝入扣慢悠悠的写着他自己的故事(应该是反映了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如此的悠长闲适,描述着那时代上层人士的生活。参加沙龙,观看戏剧,追求少女,海滨度假成了作者的主要生活内容。也因为如此,特别吸引我这个不思进取,懒散成性的人的胃口。读此书,仿佛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时空,那里时间是凝固的,生活是慵懒却精致的,步调极其缓慢,成天无所事事,撇撇情操。

  可惜周老只翻译了一二部,第五部不打算看了,不喜欢跳掉了情节看(虽说此书跳了看也无妨,但是书中时不时的会回头说以前的情节)。所以呀,等过段时间重新再来温习这两本,到时候呀不是看,而是要朗读。

  《在少女花影下》读后感(三):流逝初恋——《在少女花影下》读后感

  在这个漫长的雨季,看完了周克希先生的译本在《在少女花影下——追寻逝去的时光Ⅱ》 。虽然老师上课已经提及一些关于作品的各种精妙之处,以及结合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 中给了我们的一些提示,但自己来接触马塞尔•普鲁斯特描绘给我们的这样一幅绵延、博大、温情脉脉的画卷时,还是心中溢满属于我自己的细节情感体验

  毫无疑问,我是喜欢这种随意但是追寻自己内心记忆和情感的铺陈式的写法的,我也喜欢这样一种敏感、细腻、多情的作者,让我窥见到一个男人对于他的父母的情感,他的初恋和情爱,他对于文学和艺术的各种鉴赏和观点,以及他对斯万夫人这种出身低微但是有着特殊魅力女人印象……

  我只看了第二卷,在“斯万夫人身旁”和“地方与地名:地方”这两个部分。仔细阅读的是第一部分“在斯万夫人身旁”。马塞尔的感悟很多,对于心理意识的描写占据了大部分篇幅,不过最吸引我的还是爱情,这流逝的爱情。

  自从马塞尔在当松镇的斜坡上看见吉尔贝特之后,这位金栗色头发的少女变成了他心目中可望而不可及的心爱之人。新年过后当吉尔贝特重返香榭丽舍公园,马塞尔就决意要交给吉尔贝特一封信,这封信是她让他感到痛苦之时便下定决心要给她的。信中他对她说他俩从前的友谊随着旧岁而消逝了,他将忘却他的忧愁和怅惘,想重新建立一种坚实的美好的新的友谊,并希望吉尔贝特能费心呵护让它永远这么美。但是他却饱受不能相见之苦,他苦苦回想就是想不起来她那可爱的脸容,记起来的只是她把脸向他舒展开来的那些美妙瞬间。马塞尔怀着寻觅、焦急、苛求的心情期待与心爱的人约会,但是又想到了一旦她说出答允或是拒绝的话怕自己会又顿时欣喜沮丧甚至忧喜参半。所以他才感到自己的初恋是这样的战战兢兢、恍恍惚惚。

  果然第二天吉尔贝特就回复他说:“您得知道,他们可看不上您!”有什么还能比知道心爱的人的父母不喜欢自己更让人沮丧的吗?于是马塞尔给吉尔贝特父亲斯万写了封长信想赢得好感,却没有想到斯万对我们这位陷入爱河的小伙子更加有敌意了。马塞尔愤愤然也好委屈也好,他觉得自己还没有把爱情抽象并提升为一般意义的爱情。然而之后与吉尔贝特在公园充满身体快感的夺信之争,也让他更加欲罢不能,即使病倒了只要一想起与吉尔贝特在一起的快乐还是会去香榭丽舍。

  在收到吉尔贝特的来信之后,马塞尔感受到了“巨大的幸福”降临了。我们这位体弱多病的哮喘病人,是彻底陷进这位少女的花影之下啦!他甚至每隔五分钟就会情不自禁的把信再读一遍再吻一遍。这些坠入爱河的表现,是后来的他不曾给予给其他女人的,男人对于初恋的怀念和不能忘怀也正是因为这时候理性的法则根本不起作用,仿佛就是魔法在操纵。这时候由于斯万夫妇对于弗朗索瓦兹的好感让马塞尔逐渐赢得了斯万夫妇的赏识,于是她们爱情的高潮期也就来了。他自由的进出斯万家里,熟悉了那些房间,一个一直对他封闭的仙境一下子向他敞开了通道。他欣赏吉尔贝特城堡摸样的蛋糕,喜欢奥黛特的为他弹奏的凡特伊奏鸣曲,喜欢斯万态度亲切的交谈,喜欢跟斯万夫妇一起去音乐会,更加感激在奥黛特的引荐下和崇拜的大作家贝戈特相识并领悟了贝戈特在文学上的鉴赏口味……

  而我最喜欢马塞尔对于自己心爱之人的客观看法:吉尔贝特身上有两个她,分别得自父亲和母亲的两种禀性,时而显得坦诚时而显得狡狯,而还有第三个吉尔贝特由于受到那两个吉尔贝特争夺而痛苦。这让我联想到了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潜伏着多重人格,倒不会像《致命ID》电影里面有十一种分裂人格,但是着实马塞尔把这种心理体验更加委婉的表达出来了。而当马塞尔看到斯万对于自己女儿的亲情,在担心女儿的这份爱太深太浓时,他却道出了一句让人惊喜的句子:“当我们知道一个人必定要在我们身后继续活下去,担心他或她对于自己的感情过于真挚之时,我们的话音会是这么的充满柔情的。”

  但是有一个细节我至今不是很明白,当布洛克告诉马塞尔女人最想做的事情其实是做爱,然后言传身教带他去了打炮屋时,马塞尔非但没有流露出至少在肉体上对于自己的情人吉尔贝特是一种背叛,反而觉得这个场所给他提供了幸福的样本,让他得以在女性美的观点中加入了“一种无从揆度的成分”。而他在面对老鸨像性交达到高潮时装出极度兴奋样子给他介绍一个犹太妞时,他竟没有丝毫的对于目前的放荡生活的惭愧。或许是法国那个时候这样的公子哥的普遍作风,但是我无论如何也觉得这是导致他日后对于吉尔贝特装出的故意矜持以及因为阿尔贝蒂娜那晚上在床前拒绝他而故意疏远她有着深刻的关系。因为每每他在自己所心爱的女人那里受了委屈感到愁绪无法排遣时,他就会去他并不爱的那些女子那里哭个痛快寻求肉体上和精神上双重的暂时解脱。而他把莱奥尼姑妈留给她的一张长沙发给了老鸨之后,再去打炮屋看到这些家具被粗暴的玷污,又感到悲愤不已。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和一位小表妹是在这个长少发上尝了禁果的滋味。从这些描写我们都可以看出马塞尔追寻的其实就是一种岁月流逝的美好,得不到的美好。所有过去的人事和回忆对他而言都是值得追忆的,而往往忽略了当下的幸福和责任

  之后不久,就是马塞尔暂停与吉尔贝特的交往,在忍受巨大痛苦的同时感叹着爱情的涵义。爱情的转折总是不经意间就来临,威胁悄然而至,一些看似最简单、随时可能出现突如其来小事使得事态顷刻间就变得严重。其实两个真正相爱的人往往都是因为一些小误会导致了终身遗憾。而马塞尔对于这样的状态是早有看清楚的。 “爱情中有一种永恒的痛苦,欢乐冲淡了它,使它显得虚缈、遥远,但是它随时有可能以本来的面目狰狞的出现在你面前——要不是你一度得到过你所想望的东西,你早就该看见它了。”

  而导致他们疏远的竟是一开始被马塞尔当作幸福保证的事情——斯万夫妇支持马塞尔和他们女儿的交往。马塞尔最后一次去看吉尔贝特就是当她要出门去跳舞而被母亲制止,原因就是奥黛特觉得他特意去看她女儿吉尔贝特应该留在家里陪马塞尔才对,于是这两个年轻人为此产生了误会。本来是应该充满阳光明媚宁静天空就这样变得乌云密布。而马塞尔自作聪明的以为此时对吉尔贝特冷落一些才是不至于使得自己在她心里显得卑微的最好办法。于是他下定决心不再去看她,高傲和痛苦却时刻纠缠着他。男人们就是这种普遍的矛盾心理,之前斯万对于奥黛特也是如此。在斯万痛苦万分的时候他也发誓只要有一天不再爱奥黛特,不再怕惹她发火,不再怕知道他爱她已不能自拔,他就扬眉吐气了。他想为自己长期受辱的自尊心报仇,但是最后奥黛特还是成了斯万的妻子,尽管另有新欢但是这也是用对奥黛特的爱法去爱另一个女人。显然,马塞尔和吉尔贝特没有这缘分。马塞尔在之后也给她写信,也去斯万家,但是这颗敏感的心却因为种种迹象感到了绵延的哀伤,一轮接着一轮的期待和失望也让他最后接受了这痛苦。下定决心远离吉尔贝特让她感到他的冷漠以减轻自己的折磨,但是这些却让他永远的失去了心爱之人。

  初恋就这样戛然而止分手带来了心里创伤是无法估量的。当我们恋爱时爱情变得非常庞大,我们的感情对方反弹回来,却被误认为是对方的感情。一个男人在初恋失恋之后精神上所受的最残酷的折磨就是长久的处于慢性自杀状态。想到自己以后迟早会爱山另外一个女人,这种念头夺走了初恋情人和全部的爱情与痛苦的这种想法才是最让人感到厌恶的。而马塞尔一直都认为爱情源于幻想。爱情是一种顽固的念头。他想着遗忘不幸的爱情,但是回忆唤起的忧伤比对吉尔贝特的不停思念引起的忧伤更痛彻心扉。或许还会幻想爱情回到原点,幻想吉尔贝特向自己请求原谅,幻想她想自己表白爱自己一个人还要执意嫁给我,幻想一幕幕的缠绵……但是反反复复的煎熬让他不再想要想起这个人,想要的是平静。后来的日子,两个人客套的书信来往。马塞尔说:“生活可以把我们分开,但对相聚时光的回忆永远埋在我们心间。”吉尔贝特也就回答:“生活可以把我们分开,但它无法让我们忘怀那段对我们弥足珍贵的美好时光。”看到这里,不禁泪如雨下。爱情已是过去式,尽管不情愿,还想着复活,但已经真的不可能了。马塞尔甚至觉得与吉尔贝特,这个曾经温情脉脉的爱人现在却不愿再相见的朋友的通信,也是甜滋滋的苦涩

  初恋恋人带给我们的忧伤总会随着时光消逝,当我们回忆往昔,再想到初见时山楂花开满的小径上她那回眸的一笑、想到繁密的月桂树后面充满身体快感的那幕场景、想到香榭丽舍大道上她和另外一个男子在一起、想到狠心的一句“您要愿意,我们就耗下去”、想到自己所受的巨大折磨……爱情,都会随着时光悄然退场,增强了我们承受忧伤的能力,给予了我们去爱下一个人的勇气。在少女花影下,最值得动容的就是这段青涩的初恋,较之后来马塞尔同时爱好几个少女,迷恋着爱的欲望不同,吉尔贝特永远是专属的记忆。

  马塞尔毕竟是女性气质过重的一位敏感的男性,从他的生活状态到爱情发展,他都是如此的细腻和微弱。我没有在他身上看到现金我们崇拜的那种英雄气概,那种为了专一的爱情而执着力量。我想,我大抵是和他相像的,处于初恋中的自己也是在这样的在维护自尊心和为了赢得爱人的心两者之间不断徘徊,自己受了很多折磨,也使得所爱之人疲惫和疑惑。既要对方对自己窒息般的爱恋,又想要一个人体验着自由和毫无束缚的生活状态,而这其中还容不得半点的松懈和不那么深爱的细小表现。真不知,初恋也会不会也如马塞尔一般因为负气和想要赢回尊严一般,而最终导致手心里的爱人如时光一样轻飘飘的转瞬即逝。但是,马塞尔却让广大的读者,不管是恋爱中还是失恋的人,都体验到了一股巨大的力量,一种让爱情沉静下来的永恒的力量。

  只愿,有时间,让我继续去追寻剩下的六卷本。

  《在少女花影下》读后感(四):stop!

  终于结束了这本追忆的第二册,在这个鞭炮轰鸣的元宵节晚上。

  用了终于这个字,可想而知这次阅读的艰难。看完这一册,我决定把看完‘追忆’的计划暂停,觉得‘追忆’还得再等几年再看了。因为我完全融不进去,在这些字词和情节之间只是恍惚,仿佛在电视机前面出神想心事的家庭主妇。

  这个一不留神就掉泪的孱弱贵族男子,常常让我想把书摔了,跳起来甩他一耳光。看得我累死了!这就是一本从贾宝玉视角出发的意识流红楼梦,说到红楼梦,我也不喜欢,虽然四大名著里也只有它能读一读,但我也不喜欢。

  对这些阴柔的作品我会有一些自发的反感,吸引我的更多的是那些锋利、尖锐、极端的风格以及燃烧生命的那种热情,温吞水我看不来。这本在少女花影下,有526页,但我觉得精彩的也就26页吧。那500多页都在写一些莫名其妙的家长里短,不过招我厌恶的更大可能是血统决定社会地位的年代确实太久远了,这些贵族生活的贫乏无趣简直让人瞠目。幸好这个时代已经结束了,就让它永远滚蛋吧!

  《在少女花影下》读后感(五):在妙笔所生之花的花影下

  两本书同时看完,一直开始写书评,在今天这个周五的晚上,为了排除烦扰,干脆一口气把两篇书评都写出来,虽然花了半个晚上的时间,但是写完后畅快之极。

  在费心费力的粗读完去斯万家那边,翻开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二部,说实话是个很考验勇气的过程,但是虽然阅读感觉很是平淡和琐碎,普鲁斯特那生花的优美文笔,以及对这部名著的向往,还是让我坚持了下去,这一部名为在少女的花影下,名字听来就十分美妙,又极为贴切于本卷的内容,情窦初开的翩翩少年,沉浸于和吉尔贝特的爱情故事和对阿尔贝蒂娜的憧憬与向往,让主人公时喜时忧的吉尔贝特带给了他短暂的爱情,而后半部分则开启了主人公与对他开说犹如海中仙女的阿尔贝蒂娜的感情故事。

  普鲁斯特来自于盛产文学大家的法国,但是和我以往喜爱和熟读的巴尔扎卡、司汤达、大仲马等名家的小说相比,普鲁斯特更像一位拉丁作家,仿佛来自于西班牙或南美,因为仿佛只有马尔克斯或略撒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天马行空才能与追寻逝去的时光里如幻似真的意识飘动相媲美,可是普鲁斯特的笔下又没有南美人的怪诞和奇幻,思维、意识、时间、空间的跳动、变幻,是以非常写实的人物描绘、情景回放和思想论述来展开的。小说的这一特点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人文专业的普通读者来说,新颖是新颖,但是阅读中确实比较枯燥和困难,而真正能让我喜悦和折服的,还是作者随时随地(而且随机。。)迸发出的散文诗般优美的描述段落,对情、对景、对生活的观察是非同凡人的细致入微,且又充满着兴趣和感情,这才是这部名著的非凡之处。

  看完两部书,还要称赞一下这套人民文学版本的精致,不同于以往人文社出版外国文学所惯用的32开,这套书采用了16开的大开本,加上厚度超常,使整本书很有质感;拆掉深绿色的腰封后,封面是淡雅的白色,配上简单的图画和作者的草体签名,看起来素洁而典雅,十分切合本书的文笔风格,内页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中,更可贵的是每隔一部分就配上了一张印象派的彩色插画,所以总的说来,个人感觉这套书体现了人文社目前图书装帧设计的最高水平,称赞一下吧:)

  《在少女花影下》读后感(六):夏尔吕

  普鲁斯特写的真的太好了。读的时候,常常被精彩的地方牵引,恨不得手舞足蹈,现在看到德夏尔吕先生出场,再忍不住了,一定要爬出来吐吐槽。

  很多人说意识流难懂,其实《追寻逝去的时光》最有章法了!一点都不散漫。

  比如说斯万这个人物。他算是《追》里第一卷的中心人物了吧。第一卷第二部单独讲他的爱情。但是第一部里就已经或隐或显的铺垫他了。

  开头“我”睡不着觉,然后联想到小时候在贡布雷,睡觉时候的情形,带出“妈妈的吻”,(真是超神经质超敏感的一小孩),但是这个吻有的时候会得不到,为什么呢?因为有客人来。客人是谁呢?斯万。接着就写斯万的古怪的性格。通过对斯万的态度和反应,把“我”家里的成员又轮着写了一遍。(两姑婆,外婆,外公,爸爸妈妈,“我”)然后,作者把斯万打发走了,第一轮往事的回想结束。

  在“贡布雷”第二章里,斯万作为“我”家里的熟朋友,时常露脸。我们对斯万的胃口早就被吊了起来。所以第一卷第二部写斯万的爱情,读者有非常强烈的亲近感。有的书把“斯万之恋”单独节选出来,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卷《少女花影下》,开头写“我”和吉尔贝特的青春期的恋情,其实或隐或显还是在通往斯万和他的夫人奥黛特。就好像“我”的恋情是上一场斯万恋情的呼应。(“我”对进入斯万家的渴望简直好比卡夫卡笔下的K想进入城堡的心情了)最终笔墨落在斯万夫人上。

  到了第二卷第二部里,“我”告别了和吉尔贝特的恋情,和外婆去巴尔贝克海滨,这个时候,“去斯万家那边”就要告一段落了,作者开始精心策划布局进入下一卷的《盖尔芒特家那边》。我总感觉德夏尔吕先生或是接下来的重头戏。只要看为了他的出场,作者所花的心思。

  但是最早对盖尔芒特家族的铺垫其实比斯万还早哩。让我们还是回到那个睡不着觉的小孩,回到第一卷。

  开头说了“我”现在失眠,联想小时候在贡布雷,因为从家里换到贡布雷的姑妈家,所以也睡不着。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家人为了让他安眠,给他放幻灯片,讲的是一个中世纪的传说,公爵的女儿被总管觊觎,遭其诬陷,奉命处死这个女人的仆人把她和儿子藏在荒野森林中,许多年后真相大白。后来“我”才告诉大家,在乡间的贡布雷,一边是斯万的宅邸。另一边小路通往的盖尔芒特家族就是这个公爵女儿的后裔哩。这个家族一下子就蒙上了神秘的气氛。不止于此,在写贡布雷的教堂的时候,窗玻璃上彩绘的图案也是和这个家族的历史相关的。层层叠叠,但是在第一卷里,真正正面出场的这个家族的人物只有一个侯爵夫人。

  好了,在第二卷第二部里,作者运足了势头,终于让这个家族重要的一个人物出场了。而这个德夏尔吕男爵也并不是我们第一次在这里听到他的名字了。早在贡布雷时期,“我”听闻斯万不幸的婚姻,奥黛特经常和那个德夏尔吕混在一起,别人都认定斯万为此戴了绿帽子。其实——嗯嗯,夏尔吕和奥黛特之间是“闺蜜”啦。哈哈。总之在第一部里,夏尔吕只出场了一次,就是和奥黛特和吉尔贝特出现在山楂花下,但是当时“我”被吸引的是小女孩,怎么会意识到这个怪叔叔。

  第二卷第二部,巴尔贝克海滨浴场,外婆的熟识是个侯爵夫人,然后侯爵夫人说他的侄孙要来,可以和“我”作伴。(当时就脑补红楼梦里贾宝玉和秦钟的情形,好基友啊)然后这个侄孙——人家有名有姓叫什么德圣卢,就和“我”熟识起来了。然后一天“我”的同学布洛克请他们俩吃饭,但是被推迟了。因为圣卢在等他的舅舅要来。然后通过圣卢,开始讲述这个舅舅的种种,只是我们那时候还不知道这个人就是夏尔吕呢。圣卢管他叫巴拉梅德——文艺复兴时期的圣牌的名字。什么当年的巴黎翩翩佳公子了,人称“美惠三女神”之一。嗬。风度之佳不仅引来美人,还有浪荡公子哥主动求爱。噗。圣卢的讲述也包括对盖尔芒特家族的概况。很有点“贾雨村演说荣国府”的意思。

  但是那次他们没等到这位传说中的人物,然后第二天,“我”从外头回来的时候,发现一个人盯着“我”看,作者就浓墨重彩写这个人的眼神,一下子就攫住了读者。之后“我”进了宾馆又出来,迎面走来那个侯爵夫人,圣卢和刚才盯着他看的那个人。这个时候侯爵夫人才正式介绍:不行,我要引原文,因为普鲁斯特哪怕是在这个人名呼之欲出的时候,仍然打了弯弯绕。

  “您好,我给您介绍我的侄子德盖尔芒特男爵,”德维尔巴里西斯夫人对我说。而那个陌生人眼睛不看我,(和之前紧盯着人看的状态大相径庭)嘴里含混不清地说了句“幸会”,接着就“嗯,嗯,嗯”地让人觉出他的客气是勉强的,同时屈起小指、食指和大拇指,伸出中指和无名指(上面都没有戒指),我隔着他的翻毛皮手套握了握这两根手指;然后他仍然不抬眼看我,朝德维尔巴里西斯夫人转过脸去。

  “天哪,瞧我都昏头了!“德维尔巴里西斯夫人说,“我怎么管你叫德盖尔芒特男爵。请让我介绍一下,这位是德夏尔吕男爵。好在这也算不得大错,”她紧接这么一句,“你是盖尔芒特家的人嘛。”

  真的是,红楼梦里脂批说的“追魂摄魄之笔”,也不过如此了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