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殉罪者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殉罪者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4 03:30: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殉罪者读后感精选10篇

  《殉罪者》是一本由雷米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殉罪者》读后感(一):关于《殉罪者》几句简短的评价

  首先谈几句关于内容的。

  1.其实我还是能够理解当初骆少华的做法的。为了留住整个公安司法系统的门面及名声,但同时又知道了真正的凶手的那种纠结,无奈作出让林国栋“被精神病”二十多年的举动,以及林国栋出院后依然怕他继续作案而跟踪他。

  2.无论如何我都无法理解甚至接受纪乾坤因为引起警方重视而模仿杀人的行为。即使再大的执念,为了一己之私剥夺他人生命和其他家庭幸福的行为,绝对不可原谅,真的可以说筱慧是圣母级别的女主……

  下面是关于小说整体的。

  雷米的小说,其实故事性一般,即使我认为在心理罪系列中比较好的《暗河》和《城市之光》也就是读的时候觉得还不错,事后也没有太多思考的价值,读来消遣还是不错的选择。

  我不喜欢读过之后没什么嚼劲的小说,但这本书读着的时候吸引力还算有,所以也就勉强给个3星吧。

  希望之后雷米能创作出一些更好的作品。

  《殉罪者》读后感(二):冲突与拷问:书中各个人物浅析

  从心理罪系列追到这本殉罪者,雷米的小说总是能给人一种深沉、高旷之感。深沉来源于冲突,正如哈姆雷特的百年一问:“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对于书中人物而言,人人皆有两难境地,而正是这些两难,构成了人物的复杂境况:

1、对于老刑警洛少华:是交出证据揭露林国栋的罪行,还是维护警方荣誉让真相掩埋

  洛少华作为过去负责这起连环杀人案的刑警之一,掌握着决定本书走向的关键性证据——能让魔鬼林国栋伏法的证据。但无论是几十年前还是现在,”交出证据“这件事都受到了阻碍:

  几十年前,当洛少华在林国栋家发现证据时,交出证据,则意味着警方屈打成招造成冤案一事的曝光;不交证据,又难逃良心谴责。于是,他选择隐瞒真相,把林国栋送去精神病院——这样自己前途不会收到影响,真凶也受到了惩罚。

  然而,当几十年后林国栋出院,洛少华发现,真凶没有完全受到惩罚,仍有犯罪的可能。于是他只能一人默默监视。直到老队友马健为追捕真凶而牺牲时,他内心的冲突达到了顶峰:交出证据,意味真凶伏法,老队友的死不会白费;同时,徇私枉法的行为也会曝光,自己和马健过去的荣誉都灰飞烟灭。既想给被害者交代,又承受不了曝光的损失,于是他作出决定:带上匕首,独自手刃林国栋。

2、对于老刑警马健:是牺牲普通女孩生命来让魔鬼伏法,还是交出证据,让过去荣誉毁于一旦

  从性格来看,马健应该是当时逼迫许明良顶罪的主力:专横、心狠手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和洛少华犯下了一个大错:让一个无辜的人冤死,真凶却逍遥法外。为了掩盖这个错误,他阻止杜成追查,阻止未果,便想让凶手直接死去一了百了。怎么办?让凶手再次犯案,这样既有了关键性证据,同时自己也能去除隐患。此时他的良知降到最低点:即使凶手在自己眼皮底下杀人,也无动于衷——人毕竟是凶手杀的。

  到了第二次林国栋犯案,他本来是想同样袖手旁观,取得关键证据再行动,一举击毙林国栋(甚至用行车事故来阻止老杜提前救人),但在现场,当被绑架的岳莜慧生死一线时,他却选择了先救女孩——且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两次行动的转变,中间发生的,是作为“刑警”内心正义感的崛起。为什么会突然正义感崛起?这边作者没有交代。或许是因为刑警的“本能”,也或许是中途想到了岳莜慧。无从得知。

3、对于纪乾坤:是尊重法律和秩序,妥协现实,还是以眼还眼,让妻子惨案得以血偿

  纪乾坤是被害人的丈夫。妻子惨死,警方不作为,走投无路之下,他不得不模仿犯罪,从而提醒世人凶手仍未伏法。在这个行为之后,他的身份开始转变:既追逐着罪恶,又背负了新的罪恶。

  自此之后,他所有的生命,都是用来追逐真凶,为此,不惜隐瞒养老院的肮脏罪行,也不惜自己和林国栋同归于尽,甚至到最后引爆炸弹前几秒,如果两个少年还没走的话,他也是会牺牲这两个少年的生命引爆炸弹的。毕竟,妻子的惨案还历历在目,自己的一生都被林国栋毁了。

  关键节点在岳莜慧说出,他模仿犯罪杀害的人是女孩的母亲时,冲突达到了顶峰,他茫然不知所措:自己是否真的有权利成为处刑人,以受害者的身份进行控诉?过去几十年里,他饱受林国栋犯下的罪行之痛,然而这一刻,他却发现自己也给另一个家庭带来了同样的痛苦,这种恶,不亚于林国栋犯下的罪行本身,但受害人岳莜慧却选择了宽恕他。

  于是,当随后赶到的杜成送上足以定案的证据后,他激烈挣扎的内心终于达成了和解:让法律来进行制裁,因为自己,作为另一个罪犯,已经没有资格代表公正了。

4、对于岳莜慧:是杀死老纪,为被害母亲报仇,还是继续追查林国栋,让真正的凶手伏法

  岳莜慧作为少年组的一员,从小背负丧母之痛。执着追查真凶,不惜以身犯险,都是为了给母亲、给自己曾经遭受的苦难一个交代。但在追查过程中,她遇到了两个拐点:第一个拐点:发现杀害母亲的凶手不是林国栋,而另有其人。第二个拐点:发现自己一直帮助的老纪却是弑母凶手。

  两个拐点下,她都选择了“善”:在发现杀害母亲的凶手不是林国栋后,她还是继续帮助老纪抓捕真凶,甚至不惜以身做饵;在发现老纪是弑母凶手后,她选择了宽恕老纪,用自己的牺牲来劝导老纪自首。

  当然,在第二个拐点处,她犹豫了很长时间:对剃须谈话的大段描述,都表明女孩是很纠结要不要直接把老纪砍死一了百了的。剃须谈话中,老纪对自己的过错没有丝毫忏悔之意,且只想自己手刃仇人。但最后岳莜慧却选择了放弃。这中间有一个心理上的关键转变,作者没有明确写,可能是因为小女孩下不了狠手,也可能是她不希望被“恶”同化,变成同样的人。但总之,她选择了用自己的牺牲,向老纪证明:以恶制恶终将无穷无尽,唯有法律能有资格处刑。

  这呼应到结尾的“希望”,和腐化的老年刑警组相比,这两个少年显得纯净剔透,即使从”恶“中过,也未受其沾染。(此处有一个对比:她和老纪都是亲人被害,自身命运也因此多舛,但采取的做法却完全不同。)

总结

  整本书,除了林国栋是“极恶”的代表,魏囧和老杜始终追逐正道之外,其他关键人物,无不是纠结在冲突之中,不断进行自我的拷问。这种拷问、冲突、纠结,是整本书的复杂与深沉之处,也是打动人心之处。因为把任何一个普通人放到那种境地之中,都会进行这样一种纠结,因此更能感同身受。

  同时也得出,写复杂故事的要义即在冲突:人与人的利益冲突、人内心的良知冲突、过去和现在的冲突。这是精彩故事的核心要义,也是现实的本来面目。

  《殉罪者》读后感(三):执念的故事

  一个不能离开养老院的双腿残疾老人,一个身患绝症、时日无多的老警察、一个在精神病院外监视二十三年,独守秘密的退休老警察,一个乐观开朗、独立坚强却在夕阳中吸烟的女孩,他们各自有悲伤沉重的故事。

  把他们串联起来的,是一次命运的相遇。

  人与人的相遇是如此不可思议,相遇之后的事情却又是如此水到渠成。

  这是一本社会派的小说,没有层层推进、抽丝剥茧的经典悬疑推理。行文中,作者早已将大量的线索早早透露给读者,书到中途,真凶及作案手法已清楚明了,凶案的动机也能猜得八九不离十了,但读者仍然很难完整拼出二十三年前那几个黑暗夜晚的故事:为何警方当年无法抓住真凶?他们忽略了什么?当年骆少华为何不将在机缘巧合下发现的凶手缉捕归案,而是将其困于精神病院?为何在真凶已失去行动自由之后仍出现的第五名受害者?凶手是谁?当年的恶魔,二十多年后重返人间,心中黑暗是否已被消磨殆尽?正是这一个个小谜团,吸引着读者顺着作者的文字,感受那亦正亦邪、人性的冲突,执念的力量与恐怖,俯视人心中深不见底的黑暗,仰视温暖人心的阳光。

  在我印象中,这应该是作者第一次采用多线叙事的写法进行故事的开展吧?不同的人物,既在不同的故事线中进行,又通过合理巧妙的情节设计使每个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从而使二十三年前的真相层层展现在读者眼前。书中的各个人物,他们有的在二十三年前就已经相遇相识,但由于查案时的盲点或者各自的考虑,使得真相始终被掩盖。二十三年后,或是命运的使然,当风霜的他们,遇到新鲜的血液——魏炯和岳筱慧,全新的视角与思考方式,两个不同世界的故事开始碰撞,从而使当年迷案揭开。书中的人物描写、心理刻画,人与人的对比令人印象深刻。对于老纪、杜成、骆少华、甚至是书中并不引人注目、酗酒的岳筱慧的父亲,他们都一直生活在过去,从没离开。如果说他们代表的是过去,那么,他们与魏炯和岳筱慧的相遇,便是过去与未来的连接。

  罪,心理之罪,人性之罪。

  殉,为了某种目的而牺牲生命。

  面对丧失挚爱之人的悲痛,老纪取了极端的行为,以罪恶来揭示罪恶,制造另一个悲剧,自己也为之付出终生被囚于养老院的沉重代价;即使知悉真相,但为了守护“荣誉”和战友,骆少华采取另类的惩罚方式,独自承担那惴惴不安、沉重的监视痛苦。他们都背负原罪,并都付出了下半生的代价。即使是杜成,背负着妻儿逝去之痛,对他的家庭,他也是负罪的,为此,他也付出了下半生的代价。

  对于老纪的行为,令我想到了《嫌疑人X的献身》中的石神。石神通过杀人掩饰真相,迷惑警方,守护心中之人。老纪则通过模仿杀人来为心中的逝者鸣冤,用无言的方式告诉警方真凶仍逍遥法外。当然,两者是没有可比性的,但同样给人带来震撼。但是,悲剧的受害者却是另一个悲剧的制造者,本应是正义守护者却施行自己的正义,角色自身的冲突本身就让人深思

  在书中,我们看到了各种价值观的冲突、人性的黑影与光辉。“世界最黑暗的地方,就是人心”。犯罪,是罪恶和黑暗的开端。企图以罪恶来揭示罪恶,则是黑暗的延伸。当林国栋因心理扭曲,向无辜女性伸出罪恶的魔爪时,稠如浓雾的黑暗就已经萦绕在那四人的心头。故事既起,伴随着执念,穿越二十三年的时空,最终在一个女孩的宽恕中走向终结。正如书中的那句话,“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杀人偿命的公平外,还有法律和秩序”。

  光明偶尔会迟到,但从来不缺席。当然,我们还是希望,光明和正义能准备到席。

  《殉罪者》读后感(四):生而为人

  生而为人

  ——《殉罪者》

  文/yhw_细雨微澜

  有的恐惧深埋在骨子里,未知却无法前行。有的恐惧可见却不可估量,在逐渐的渗透中隐藏着血一般的事实。深沉如老纪如是,孤注一掷如杜成如是,改变如魏炯亦如是。在那二十多年的惨案中,隐藏的不仅仅是罪恶的皮毛,更是执着中的正义与正义中的人性抉择。

  《殉罪者》中没有主角,或者说找不到一个真正的主角,在雷米的笔下,除了置身事外的魏炯之外,除了这个需要记录下那起惨案的旁观者以外,没有一个人是脱离案件存在的。相较于他的“心理罪”系列,在《殉罪者》这部小说中,作者企图找到一个人性与推理之间的平衡点,既能够揭露现实中罪恶的丑陋,也能够体现深藏在人骨子里的倔强与不知所措。然而过于强调,则导致了脱离推理的本质。虽无具体推理步骤,却又隐隐暗含传统刑侦的路数,让故事在过多的伏笔中落入俗套。不过雷米很能够调动气氛,营造出不刻意却又异常紧张的氛围,通过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景物的烘托,弥补了推理判断不足的事实。

  在这种肆意营造的人性刻画中,有一种“选择”掺杂其中,既是对书中人物性格的交代,也是对人们遇事之后的思考。

  当我们面对一起惨剧的发生时,既能够侃侃而谈,又能够分析利弊,寻找因果,那是因为我们置身事外,有着旁观者清的认知。而作为当事人而言,作为一个陷入悲痛而疯魔的当事人而言,他的人性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孟子言“人性本善”,而罪恶如林国栋者,罪恶如老纪者,他们的恶与善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也有着行为上的一致。从惨案的发展来看,无非是林国栋放纵欲望的结果,是老纪苦求无门之下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则是心理上的选择。为了外表人模人样的活,为了报复拒绝他的女性,林国栋终将魔爪伸向了那些柔弱的不具攻击性的旁人。

  这种转移性的报复,一方面是泄愤,另一方面是自身自卑懦弱的表现。而老纪不同,他的报复是社会性的,是给人看的,光明正大的,虽知恶果,却甘愿食之。从本质上来讲,他们都有着人性的私利与恶。所以,为了更加积极向上的表达人性的存在,岳筱慧的谅解便成为了救赎式的善的选择。这种善意的谅解,看似艰难又不可理解,却是作者对选择这个问题作出的一种对比性的回答。面对惨案的发生,你可以像岳筱慧般从正确途径寻找方法,却不能够以悲伤为目的作为伤害他人的理由,虽看似圣母,却阻止了罪恶的延续。

  而人性,在面对选择时的判断,或许会如骆少华、马健般隐藏罪恶,或许会如老纪般,暂时忘却生而为人的选择,也或许会如杜成般,坚信正义的存在,然而,无论如何选择,都是艰难之中复杂而又压抑的果。

  而这些人,在不再脸谱化的人物刻画中,成为了最能够调动人们思想情感的悲剧原型,成为悲剧的参与与见证。而那四个惨遭杀害分尸的无辜女人,那四个一夕之间破碎的美满家庭,在一个人的欲望中破碎,在二个人的隐瞒中延续,在四个人的坚持中重见天日。于是,这罪恶,在新升的阳光中大白于天下,而人性,在若隐若现的善与罪中,作出最难以解释的回答。

  可是,在那朝阳般灿烂的新生中,谁又为谁殉了罪呢?

  《殉罪者》读后感(五):绝望里的温情

  最近看完了雷米的新作《殉罪者》。

  是根据银川白银案改编而成的作品。案情从三个方面开始写,养老院下肢瘫痪的老人,一位患有肝癌还坚持翻案的警察,一个二十岁的大学生……三个人又牵扯出更多的人,整个故事就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情节中慢慢呈现出来。

  我第一次接触雷米的文,是《心理罪》。但是最让我惊艳的,反而是《心理罪》的前传——《第七个读者》。

  《第七个读者》之后,我才陆续看了雷米的其他小说。其中《暗河》的黑暗和凛冽,《心理罪》的机敏和博弈,到《殉罪者》中对人性的直白剖析。

  雷米是个敢突破自己的作者。

  我从事编辑这几年,见过有写作天赋却浪费自己羽毛的写手,见过为了稿费一直写重复题材止步不前的写手……

  雷米是哪种?是既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作为写作素材,又能静心下来琢磨怎么才能写好一个故事,时机愈发成熟后,变能妙笔生花,将故事引申出更让人深思的东西的人。

  他是个称职的写手。

  一个你知道自己花钱买书会有所值的作者。

  大概是成名后,他的作品会更广泛的在社会上传阅,他自己也深知这一点,所以除了故事本身,他总想向我们表达点什么不一样的东西。

  因为《殉罪者》,我又重新百度查了下白银案的细节。

  白银案细节在这本书里面,关于凶手的杀人动机,作案手法,甚至是破案的过程,都不详说。故事的一开始,叙述了凶手杀人的场景。

  之后,从三个看似一毛钱都没有关系的人身上,写故事发展。后来发现,三个人都是因为了一个案子聚到了一起。

  即使在文章进行到中间的时候,有人就猜中了凶手是谁。但是雷米循循善诱的叙述风格,也十分吸引人,让人迫切地想知道——后来呢?

  《嫌疑人X的献身》的出彩之处是,作者设计了一个诡局,让读者好奇石神怎么掩盖杀人手法和作案时间;而《殉罪者》最开始就将一切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深挖下去,更多的是对受害者家人身上和杀人者心理上进行刻画。

  有温情,也有绝望。

  总之,推荐。

  《殉罪者》读后感(六):坚持执念的路上

  执念,是这部作品的主题。事情的起因,在于1991年发生的四起连环强奸碎尸案,引起极大社会恐慌,当局要求限期二十天破坏,刑警队多方努力终于在期限内将凶手绳之以法,判了死刑立即执行,经办单位也受到集体二等功嘉奖。但是,他们抓错人了,真正的凶手还游荡在这个城市,一切阴差阳错由此而发。

  老警察杜成,他的执念是真相。当年为了查连环强奸碎尸案,对妻儿照顾不周,导致妻儿死于非命。结案时,他知道抓错凶手了,找出真凶是他的执念,为了给正义一个交代,也为给妻儿一个交代。临退休,被查出肝癌晚期,放下所有俗事,专心查这件二十三年前的积案,不想带着遗憾离开。

  受害者家属纪乾坤,他的执念是复仇。自从妻子被奸杀后,余生的每一秒都是为了向真凶复仇而活着。他发现警察定案抓错了人,多方呼吁重新侦查,可惜在体制的巨大惯性面前,无能为力。为此,他在“凶手”伏法后不惜制造一起犯罪手法一模一样的强奸碎尸案,以期引起当局的注意,之前的案件判错了。车祸后失去自由行动的能力,在养老院待了二十二年,终于等来复查的机遇,这次他不会再错过。

  老警察骆少华,案件侦办人之一,他的执念是荣誉。“凶手”伏法后意外发现真凶身份,是勇敢承担责任纠正冤假错案还是一错就错维护警队的荣誉?他选择了后者,但也不是放任真凶残害社会,关入精神病医院强制治疗变相剥夺人身自由,以对自己的良心有个交代。真凶被其他人发现后,不惜亲自出马灭口,也不愿往事重提为警队荣誉抹黑。

  《殉罪者》读后感(七):雷米的作品还是挺吸引人的

  雷米的《心理罪》系列也好,属于能一口气读完的小说。这本书也是一晚看完的,先在网上看的第一章,颇有吸引力,感觉会有些不同,所以特意买了书来看全本。对我来说,雷米的作品仅次于周浩晖,我个人比较喜欢周浩晖的风格。这本书大概到一半的时候能推测出前因后果,也属于正常,许多外国推理作品,可能看一半的时候还云山雾罩,那种情形又很容易让读者感到烦闷,仿佛费了一半纸张和文字还没有说到主题。最近几年来不错的国产推理小说,节奏都比较合理,这本书也是,读起来比较畅快。个人略有不同意见的就是书中对待第二位杀人者的态度——虽然他值得同情,虽然他有迫不得已的理由,但是因此他就去杀害一个完全无关、完全无辜的人,让一个好好的家庭破碎,这种行为就可以原谅吗?作者是不想让他和第一个穷凶极恶的杀人犯一起接受法律判决,但又感到也无法合理的开释,所以让他身患绝症吗?这倒是一个戏剧化的解决办法。

  《殉罪者》读后感(八):小想

  我没有买实体书 我是在IReader上买的电子版

  这本书一开始看的很慢 感觉突然没有了方木 还真挺不习惯的

  开始的人物相对 多一点 也没有太多想交集的地方 读的进度很慢 后来 到真相一点一点向我们展示出来的时候 真是 超级爽 第一次有了 那种 跟着书中的人物一起紧张 一起震惊的感受 之前看有人评论要么说看一半就知道结局 要么说 故事老套 我觉得 这些都不重要 能让我一心跟着人物的感受走下去 那种期待更为重要吧 有多故事的结局无外乎那几种 像爱情的 要不就在一起了 要不就分开了 或者死了 反正就是这几种结局 我觉得这本书还真挺不错的~

  《殉罪者》读后感(九):一切心理罪,都是人性罪

  一开始看的时候,血淋淋的开头,因为是晚上还挺害怕的,心里觉得瘆得慌,但是过了开头,故事就进入了平缓期,出现了养老院,出现了一个让人感觉到与众不用的残疾老人,然后就是很平淡的开始叙述,又出现了一个身患绝症的老警察,这一段还是挺无聊的!

  之后,才开始了这本书的主题,这位终日被囚禁在养老院的残疾老人,他究竟在想什么?这个身患绝症的孤独老警察,在所剩无几的时光中,又为何选择孤身上路,去破解一个不可能的早已结案的案子呢?

  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和一个破碎家庭的女孩,被卷入一起横跨了二十三年的案中案中,究竟是命运的使然,还是误入死局?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情节。

  残疾老人,这一生的偏执,这一生的执念,就是他的人性罪,也是心理罪,因为他只为了一件事,一个人,但是他也是犯了错的人,究竟是什么错误呢?我就不剧透了,要不书看着也就没啥意思了。

  这本书中,他们各有各的执念,各有各的想法,却又都想知道:在二十三年前的那些夜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但是那个唯一知道秘密的人,又三缄其口,闭口不言,直到女儿出时,说实话,这一幕也挺恐怖的,特别吓人,让我特别紧张特别害怕啊,就仿佛自己被抓了一样!

  之后,故事冲向了高潮,那个知晓杀人犯的警察不想说出秘密,而重新查案的绝症警察一定要查出结果,其实,我总觉得在这里谈不上谁好谁坏,说前面那个是个坏警察吗?后面这个就是好警察吗?貌似并不能这么绝对,毕竟坏警察也有自己的难处,但是如果时光能回到23年前,坏警察说出结果,也许错误能够少一些,但是他没能,这也四印证了心理罪吧!

  其实故事到了知道杀人犯是谁的时候,已经没有太大悬念了,但是还有一件案中案,在我们身陷故事之中的时候也能感受到,那究竟是什么呢?这个悬念就留给读者自己去看去猜吧!

  最后,我想表达一下自己对这本书的看法,我是因为喜欢雷米之前的系列作品心理罪而看的这本书,但是这本书并没有那些精彩,甚至故事情节什么的有点老套,并不是特别喜欢,此外,推理也不是特别精彩。但相对于很多这类的书,还是比较不错的!

  《殉罪者》读后感(十):黑暗之后,光明会不会来

  我觉得,听说是转型之作,雷米老师有更成熟的感觉。这本书里没有能力超群的年轻人方木,没有强奸城市的罪犯。更重要的不是主要描写如何犯罪如何破案,而是,在案件发生之后,警察,被害人家属,已经罪犯的心理描写。荣誉悲恸和恐惧。而且名字殉罪者太贴切了。

  ∈今天早上上班,同事大姐迟到了,她说,路上堵车,红绿灯坏了,公车动不了,于是她看到旁边有个穿的挺好的小伙子骑电动车,就拜托小伙子载她一程。注意到了,穿着干干净净比较洋气的小伙子,可见人们都以为穿着打扮样貌端正就是好人。∈

  体质内这三个字我不懂,我也不知道怎么说。

  可笑的是罪犯到最后并没有多后悔的样子,无奈啊,马健也牺牲了,最后还是做到了一个警察还有的职责。其实我觉得筱慧这个角色插入有点不自然。(感觉魏炯好像会变成男主角的样子。)

  我无数次的说我支持以暴制暴,或者有雇佣集团,法律看不到的地方,那里的黑暗就由我们自己来照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