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围城》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围城》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13 21: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围城》读后感精选10篇

  《围城》是一本由钱钟书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60元,页数:40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围城》读后感(一):读《围城》

  十几天了,终于把《围城》读完了,没有想到是这样的长篇巨制。前些天,狂热地想看《围城》,心理老是想念那句“外面的人想进去,里边的人想出来”。

  读到一半时,有些厌倦,故事进展太慢,描写太罗嗦,不符合现代人的节奏和品位。我一向以为阅读一本好书时的心境是不想往后看,不是不想,是不敢,害怕结束,害怕自己脱离了剧中人。可是,今天,当读到第八章的时候,我真的不舍得向后看,每翻一页都想有人抢走了自己最爱的水晶一样

  不知道这本书写的是婚姻像围城还是人生处处像围城。“在小乡镇时,他怕人家倾轧,到了大都市,又恨人家冷淡,倒觉得倾轧还是表示瞧得起自己。就是条微生虫,也沾沾自喜,希望有人搁它在显微镜下放大了看的。”方鸿渐是什么人,好人还是坏人,无为好坏,只是个正常人。只是在我看来是个懦弱的正常人,抵抗不住鲍鱼的引诱;拒绝不了文纨的垂青;争取不了晓芙的爱情;承担不起对柔嘉的责任。只是,身边的人是不都是这样的人。轰轰烈烈恋爱不顾一切的恋爱,看似勇敢并刚烈,其实,是真的承担不起人生的责任的人。其实,这并不是人生。

  “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八十年前的心境竟然有这样的巧合,一代文豪和一个词人邂逅。

  时间落伍的计时器无意中包含了对人生的讽刺和伤感,甚于一切言语、一切啼笑。

  《围城》读后感(二):心墙

  一度被列为禁书,还有很多让人耳熟能详经典句子让我在读前就有所耳闻,经常听到同事自己的婚姻多少受过《围城》这部书的影响(有一个同事在单身夜时和我们说,他看《围城》品出,结婚的两个人看着不烦就可以了,然后就进入城中了)。

  种种好奇心驱使我想读一读这部作品,通读全文后说是很多感慨但还是觉得以我目前的经历完全不能说是读懂这本书。书中的人物性格各异,嘻笑怒骂间都别有深意。从一上来主人公方鸿渐的调笑登场,带着看不惯世故风尘又不得不沦陷其中的忿恨 ,自认为可以游刃有余的游走于各类女性之间最终寻得真爱实际上方本身的被动属性就是惯于逆来顺受导致悲剧原因之一。我并不喜欢方鸿渐,反倒觉得赵辛楣敢爱敢恨,知道适时进退的性子才是性情中人。书中的女子刻画丰满,我倒是各个敬佩,苏的清高(把苏比做妙玉),唐的单纯(像史湘云),孙的精明乖觉(像袭人),也写出了女人追求的爱情时的不同姿态,作为一个女生理解却也身在其中,经营爱情并不可笑,只是方式做最重要。我感觉我都要变成宝二爷了,就连逛街都爱上看女生了(苦笑)。

  《围城》中爱情是一部分但是让作者伤心的还是当代时局,文不再文,人心不古,转折的时代总是让人迷茫同时无从立足。

  围城的或进或出,想进去和想出去的人,匆匆而行,不知道未来何去何从,但不尝试永远不会有未来,觉得两个人间最美的句子就是:乍见之欢不如久处不厌。磨合才是硬道理,我还是相信爱情哒~

  《围城》读后感(三):方渐鸿——杯具的人生

  围城刚看完,方渐鸿就是一个悲剧啊,不学无术!没一点真才实料。说他是书呆子都便宜他了,谁叫他书也没读好,社会经验也没有,始终不能做到独立,成为社会上的废物,既然不能为这个社会做出什么有用事情的话,也就是一个人放哪都没用的话,那真是他白活了。

  他没有目标方向,也不会想过自己要干什么,只是走一步算一步。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就易错过机会,他也是懦弱的,无能的,没有大丈夫那种气魄,他就是一个懦夫,狗屎扶不上墙的货色。

  学问大小先不说,社会这个大学堂的知识肯定要学的,人可以没有知识,但不懂得人情世故就不能原谅了。总要在社会中给自己找个位置,给自己定好位。

  娶老婆这事很关键啊,好的话有助于事业有成不好的话,就是生活在炼狱。人心不易看透,甚至一年半载都不会看透一个人。能娶到一个杂事少的老婆是人间幸事啊。

  《围城》读后感(四):《围城》再读

  第一次读《围城》,是本科三年级。当时读的懵懂而粗疏,并不能体会其中的人情冷暖,只是一味的笑。这一次读,已是四年之后。能够完整而集中的阅读,自然对其中的人和事感触良多。

  作者深谙命运的无常,往往即将成功之时,却也是即将失败之日。方鸿渐深陷和苏文纨、唐晓芙的三角恋中而不自知,苏文纨深陷对方鸿渐的单相思中亦不明白,兜兜转转一大圈,就在大家准备摊牌时,真相揭露,各方都是既羞又恼。这一段妙就妙在,虽是小说形式,情节发展上犹如戏剧。前八成的桥段都是各位主人公的活动描写,着重于一时一地的对话和神态刻画,这其中就暗含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的展现,一旦积蓄完毕,故事又如瀑布一般急转直下一气呵成而不拖泥带水,空留一潭水,深不可测

  相似的手法,在三闾大学校园内被反复运用,最为明显的对比是在汪处厚家吃饭一场。极尽延宕之能事,仿如当事人的气息,其时其境如在面前,然而亦不动声色地埋下了事后发展的手笔。直至赵辛楣和汪太太的“私情”暴露达到顶点,顺带将方先生与孙柔嘉的关系托出,却又干脆利落的结束了三闾大学之旅,下一场,就是香港结婚了。

  表面看来,这样的写法似乎有虎头蛇尾的嫌疑,但简略的结束和铺张的展开,恰能让故事结束后留给读者回味的空间,或许很久之后会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早就想好了!

  这次读《围城》,对于方鸿渐周围一帮人的处境,多了几分同情和理解。或许亦是同病相怜。然方鸿渐之辈,既有作者的毒舌吐槽神功附体,又有普通人愚蠢小心机,可笑而可叹的是,小聪明仅仅是小聪明,成不了大智慧,而当事人却浑然不知。但方先生亦是老实人有福,最终安稳的过来,和亦是普通的孙小姐柴米油盐过日子

  所谓意料之外而情理之中,既是角色们的命运,亦是现实生活的发展逻辑,很多情况下都是回过头来,恍然大悟。如张爱玲小姐所说,“留下一个苍凉的手势”。

  至于孙小姐最终成了方先生的妻子,我摘抄一段杨绛先生的后记:

  ……和她稍多杰出,就发现她原来是我们这个圈子里最寻常可见的。她受过高等教育没什么特长,可也不笨;不是美人,可也不丑;没什么兴趣,却有自己的主张。方鸿渐“兴趣很广,毫无心得”;她是毫无兴趣而很有打算。她的天地极小,只局限在“围城”内外。她所享的自由也很有限,能从城外挤入城里,又从城里挤出城外。她最大的成功是嫁了一个方鸿渐,最大的失败也是嫁了一个方鸿渐。她和方鸿渐是芸芸知识分子间很典型夫妇。孙柔嘉聪明可喜的一点是能画出汪太太的“扼要”:十点红指甲,一张红嘴唇。一个年轻女子对自己又羡又妒又瞧不起的女人,会有这种尖刻。

  读罢全书,忽发现故事的三大部分正是代表着年轻时的经历:恋爱,工作,结婚。只是方先生一年有余而历经青年到成年,即是幸运,也有仓促。

  《围城》读后感(五):《围城》读后感

  最初听到围城这个名字源于高三时的语文卷子名词填空题,问围城的主人公是谁,当时一头雾水,知道答案后便深深记住了方鸿渐这个名字。

  这几天在家闲来无事便把《围城》读完。

  读完后好像什么东西闷在心里,说不出什么感觉,好似故事还未讲完,又好像接下去也没什么可讲。只是很明确的是,小说的中心并不是原先以为的“城里人想进去,城外人想出来”,就像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曾经说,如果让方鸿渐与理想中的爱人唐晓芙结婚,然后两人再积爱成怨,以至分手,才真正符合“围城”的字面原义。

  那围城的真实意义是什么呢?以我现在的阅历和对此书的理解,我说不好。只能看看书评。有人说是结婚,是困于婚姻。也许是吧?文中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我没结过,我不知道,也不苟同。只觉得那应该是建立在双方都不了解的“闪婚”前提下,如果彼此对对方都很熟悉了解,结婚后也会不一样吗?还是说,结婚前表露出的都是美好一面,所有的缺点都小心翼翼的隐藏的无懈可击,当结婚后,一大堆琐碎的事情让生活添了太多口角抱怨,毕竟嫁的是一家人,当所有丑陋的品性暴露,才会有觉得娶的嫁的不是自己原来想的人。又或者是自己爱的人未必适合结婚。

  记得以前看过这样一段话:“人的一生要找到四个人,自己、你最爱的人、最爱你的人、能共度一生的人。”此话明显表明能结婚的往往不是最爱的,最想在一起的那位。又如这句“人的一生会一见钟情很多人,两情相悦一些人,白头到老一个人”好像也有点那个味道。也许婚姻本不是两个人对视,而是看向同一方向。

  只是读完全书,看到方鸿渐和孙柔嘉为各总鸡毛蒜皮的事争吵,对婚姻真有点恐惧,好像赵辛楣说的“旅途中不相互讨厌”也不一定准。

  不过,好在我还是相信情人终成眷属的,也相信相爱的人最终能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然后风雨与共、白头偕老。这也是我的爱情观,我期待我的mr.right。

  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吗?

  这让我想到了在香格里拉喜欢的一顶手工帽子。很喜欢也很适合我的大头,摸上去很舒服,可是价格实在太贵。可是,每次去买帽子都情不自禁想起它。仿佛悬在驴子前的一块食物美味诱人却不可得。

  一个朋友跟我讲过他的一些感情。他谈过几次恋爱,我本以为他现在想念怀念的是那个和他一起两年感情很深的女孩,却告诉我是那个初中喜欢的没在一起的女孩。

  帽子未必是适合我的最好的帽子,那女孩未必是适合他的最好的女孩。也许只是因为没得到。或者得不到,才越发想念越发喜欢越发难以割舍。距离和时间可以美化很多东西。

  所以要永远爱一个人就不要跟他结婚?

  不知道。

  《围城》读后感(六):围城中的逝去时光

  如果说今年到目前为止,我读的最好的书哪本,我会说 围城 。

  不仅是它幽默有趣文笔斐然,而是我完成了我高二时没有完成的事,又通过这本书回到我高二时的时光。

  因为封面是白色的,怕脏,精心的包了书皮,扉页写上了我的名字,书后是博库书城的印章,书里第72页和第73页中间夹着自己做的书签,那书签是我最喜欢的毛巾的吊牌,缠绕上黄色的绸线,噢,对了,书签背后还贴着我当时喜欢的男孩给我的他在我们学校采到的蘑菇的标本。

  时间就停在了这72页和73页之间,我的青春回忆仿佛也停在这72页和73页之间。

  我记得初读这本书时的惊讶,没想到民国期间的书,竟然这样有意思;我记得同学问我这本书时我大力推荐;我记得老师一次问钱钟书的书有谁读过,我答围城;我记得我在自习课上偷偷读这本书时的灯光

  好多好多的回忆,为什么停在了这里呢,为什么没有读完,好像是那时要月考了,我要准备,好像是,月考不理想,再也没有心思去读这些课外书,好像是,再以后不是学业便是追星的新闻杂志

  当我今天终于将这本书读完,我觉得时间好像又开始从那时静静流淌了。

  方鸿渐、鲍小姐、苏文纨、赵辛楣、唐晓芙、董斜川、曹元朗、孙柔嘉、李梅亭……书里的人物、书里的故事,也不仅仅是觉得好玩了,生活中的围城何止婚姻一个呢,也许等到6年后再读又是一个感悟

  《围城》读后感(七):城中城府

  每个人都是一个城,每个人的心便是座城府。

  ——题记

  话说全书最经典的就是被用来描述婚姻的,“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又说像“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égé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而书中鸿渐和柔嘉的婚姻,也正是这样。婚姻带来了可靠和牢固,有如一个港湾,而这港湾并不是风平浪静的,因为同时带来的摩擦和禁锢,让这座“围城”在不断的冲突中几乎破裂。而结尾的各奔东西,期待和好中的心空房空,也好似让人看到了“潮打空城寂寞归”的凄清。

  但不仅婚姻是围城,每个人也都是个充满欲望的围城,心是深藏在其中,又围着它转的将军营,疲于奔命。正像婚姻的目的是在于可靠,人生的意义更加复杂,让我们不停追逐。同时因为人生的有限,欲望的无穷,我们其实早已身在围城。

  且听钱钟书如何笑侃各人的小算盘的——

  “许多人谈婚姻,语气仿佛是同性恋爱,不是看中女孩子本人,是羡慕她的老子或她的哥哥。”

  “他想这日子拣得不安全,恨不得用吸墨水纸压干了天空淡淡的水云。”

  “女佣说着,她和周太太、效成三人眼睛来往,忙碌得能在空气里起春水的波纹。”

  “顾先生笑道:这太便宜了你们,也得出钱啊。啊啊!两位先生,这是句玩笑话。”

  “李先生恨不得能身外化身,拍着自己的肩膀说:老李,真有你!”

  当然,这些小算盘只是生活的一个层面,人物的各种心情沉浮在读者眼下都变得可笑起来,在作者幽默的笔锋下不禁想慨叹:“人心也不过这么大。”这些人生百态像一幅市侩图,又像是人性的弱点全集,让人不禁开始思考起自己是不是也深陷其中,像孔老夫子所说一样“食色性也”,而在芸芸众生中无法自拔。那些欲壑就像永远填不满的沟,横挡在我们面前,真的就可以“超脱,不被围困”吗?一己私心,真的很大,不断地填,不断地抽空。世上本就没有完全顺心如意的事,我们也就不停折腾着,期待着我们所谓的远方。

  太多事我们做了,只是因为我们想要什么,而想要的却总是迷失在世事无常中。“人生只有两大悲剧,一种是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一种是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而那些从未得到过的失去,像若有若无的空气一样,无形却并不失重地撩拨着我们渴望拥有的心灵,也给我们自己无形中造了座围城,在失望与迷茫中忽略了更多未知。看那些旅途中的故事,看那一整本书的无果而终,看那些愿望一个个失落,也许,旅途才是我们所谓的意义。

  那就继续住在自己的围城里,有时,也会想起做一些“无谓”的事,放下别人或自己给自己的重压,深呼吸。学习之余培养一下自己小小的爱好,乐在其中;奔波途上好好感受四时变化,享受自然;集体中间互相帮助,传递温暖。

  城府带贬义,但我们的心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不停地掩饰自己的本真,那么就让自己的心走出围城,来一天郊游。

  《围城》读后感(八):那令人羡慕的城里生活

  “婚姻正是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去”。。。只有进过城的人才能总结这么精辟的话,因为城外的人永远不知道里面的生活,而城里的人却曾是外面的人。。。

  ---------------------------------------------------------------

  虽然我不喜欢看爱情小说,但觉得《围城》描绘了由恋人到夫妻的过程,以及成为夫妻后的真实生活。也许那样的生活琐碎,也许那样的生活反反复复,但那不正是真正的生活吗??

  愿天下人都找到自己的“方渐鸿”和可爱的“孙小姐”

  《围城》读后感(九):围城浅读

  前俩天读完围城,故事很简单琐碎,人也刻薄了些,总让我想起张爱玲。朋友问我这是好看吗,我答比较平平淡淡的,我也不知道你喜不喜欢。她说我就喜欢平平淡淡。感觉这本书就是截取了上世纪某些人的生活片段。最近两三年没有这么慢悠悠地读一本书了,大一也就是四年前度过《基督山伯爵》,是情节吸引着我读。也曾读过杨绛的《我们仨》,应该是高中吧,说实话、没怎么读懂,不过倒是感受到了那种孤独,漂泊不定。所以我在读《围城》前便很有先见之明地要慢读,一天睡前读几页,仔细体会,这才能读完。不然的话,以我浮躁的气性,是很难看下去的。不得不承认,钱钟书的书中比喻很有意思,就是读来感觉有趣。在书后有杨绛写的一些杂事,其实许多以前也看过(忘了是不是在我们仨看的),但是每次看都会赞叹钱钟书真是个有意思的人,杨绛说他“痴”,可能在大多人看来,他的行为会有些幼稚吧,像往阿圆床上放各种东西,但是生活太一板一眼,那还有什么意思。有意思,真是给一个人很高的评价。我一直都很喜欢钱钟书,其实在这之前一本他的著作都没有读过,只是喜欢他的名字,莫名觉得好听,并且整个人高学历(我是个俗人),还有看文章说他如何如何地狂,就更仰慕这种我自身缺乏的气质,我就做不到那么狂傲,就更加羡慕这种,更何况,他的狂是有这个底气基础能力的。

  再来谈谈书,书中每个人物都不完美,一点都不像小说嘛,小说主角该完美无缺才对嘛,这书里的人物像现实,这其实是难能可贵的,几乎每个人我们都能看到他的不足,很真实。

  《围城》读后感(十):大家之作,有幸一读

  曾经在一篇文字里写到过,自己最喜欢的小说是《围城》,没有之一。

  手头的这本《围城》,本是高中一个好哥们的,被我拿来至今,已有近十年。那时候还不知道其大名,甚至不知道钱老是谁,偶然听得有此书,便借来一阅。请原谅我的品德,书一直未曾归还。

  第一次读略为索然,没有传奇的人物,没有跌宕的情节,仅是翻完。大学的时候从旧书堆里拿出来读了第二遍,从此便不可收拾的喜欢上了它,目前已读超过5遍。未敢妄下论断,现在所言无非是自己的一些感受。

  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方渐鸿的影子,拥有知识分子的清高,却没有硬手腕。看似光环加身,实则没什么真才实学。喜欢其中的一句话,结婚无需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够结婚资本了。兜兜转转,最后陪伴在他身边的是柔嘉,柔嘉不是别人,正是最后陪伴在身边的那个人。苏小姐貌美、唐小姐温柔,谁能保证她们不是下一个“柔嘉”。初看完结局陷入一种莫名的“失望”,对婚姻与人生失去了向往。矛盾与争执是婚姻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处理的好,则婚姻圆满幸福,处理的不好,一生悲剧。如何处理矛盾人还是有主动性的,如此,心里又多了几分自信。

  另一个较深印象是钱老的比喻,看似信手拈来却又无比生动。整篇小说看不出什么匠心,如果要做比较,我想谈谈另一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当然这也是一篇好小说,但对比之下作者的匠心,借人物之口抒发,都比较明显。钱老笔下的人物,尤如神来,每当看到老头子的段子,都不免莞尔。

  《围城》实为佳作,推荐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