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典读后感10篇
《心》是一本由[日] 夏目漱石著作,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元,页数:55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去年在动漫青之文学的最后一集中看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对这部作品久久难以忘怀。于是购买了这本中日对照的书。拿到手之后发现所谓中日对照,就是书的前半部分是日文原版,后半部分是中文翻译。书本装帧精美,印刷优质,但是因为一半日本一半中文导致这本书极其厚重,所以一直放在床头没有看。拖了好久之后终于在通勤路上把这本书看完,内心还是非常震撼的。
动漫中其实只截取了本书的最后一段《先生与遗书》,讲述先生,K和小姐之间的纠葛。但是也因此对于这三人还有夫人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些“添油加醋”的诠释。但是我想如果没有更丰富的细节描写,我也许不会对这部作品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
原作分了三个部分--《先生与我》,《双亲与我》,《先生与遗书》。每个部分似乎都可以独立成书,而要三篇连在一起,才构成先生这一完整人格,也是这本书的终极主角。而我在阅读时,发现怎么看了一半,还没有涉及到任何动漫中的情节,一时还以为出了什么纰漏。没想到在最终章读到,才惊叹夏目漱石是如此独具匠心,通过这样的手法,多维度剖析人心。按照现在的网络语言--这本书里面可以成立无数CP:先生与我,先生与K,小姐与K,小姐与先生。。。也充斥着死亡这一话题:“我”父亲病之将死,先生父亲之死,K的自杀,先生的自杀。。。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把当时我或先生复杂的心理状态刻画得丝丝入扣。
但是为了尽快看到动漫中的那个故事,前面两章我都匆匆翻过。但是也为细致深刻的心里描述不寒而栗:“我”和先生那种柏拉图式的“基情”;先生与妻之间那微妙的客气与隔阂;“我”面对双亲和哥哥时那种难以坦诚相对的尴尬;“我”和哥哥面对重病的父亲等待死亡到来的心情。。。
看到《先生与遗书》这一章时,我脑海中又清楚浮现了当时动漫中的画面。孱弱的先生,笨拙的K,楚楚动人的小姐和世故的夫人。单看小说,多少还是觉得这个悲剧是由一个典型的三角恋造成,各种NTR导致了最终K和先生一生的悲剧。其实在动漫中,通过一些添加的场景描述,让人相信小姐是在夫人的安排下刻意去勾引了K,让先生可以下定决心早日求婚,从而造成了K的自杀。这些画面都造成了我对小说第三章不可或缺的脑补。
但是如此深刻细腻的内心描写,却输给了林少华先生的翻译。几次出戏的以为自己在读的不是夏目漱石而是村上春树。猛然惊吓地想到也许自己之前读过的几十本的村上到底有多少是村上本人的风格。。惭愧不懂日语只能借助于这些翻译的大师们,但是也十分残念没有准确感受到原作真正的表达方式。
无意中在豆瓣网友的评论中看到英译版的片段,非常平和的描述没有任何多余的情绪和辞藻。突然产生了想读英译版的欲望,特此摘录如下:
You and I belong to different eras, and so we think differently. There is nothing we can do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us. Of course, it may be more correct to say that we are different simply because we are two separate human beings. At any rate, I have done my best in the above narrative to make you understand this strange person that is myself.
If my story helps you and others to understand even a part of what we are, I shall be satisfied. Only recently, I was told that Watanabe Kazan postponed his death for a week in order to complete his painting, Kantan. Some may say that this was a vain sort of thing to do. But who are we to judge the needs of another man’s heart?
I want both the good and bad things in my past to serve as an example to others. But my wife is the one exception — I do not want her to know about any this. My first wish is that her memory of me should be kept as unsullied as possible. So long as my wife is alive, I want you to keep everything I have told you a secret — even after I myself am dead.
《心》读后感(二):存天理,灭人欲
人很难正视自己,即便先生已经写出了自己使坏的那面,也还是藏了很多。似乎先生信里k的心理,更像先生自己,而学生角度里的先生,是属于学生的。这就像近期夏达和姚非拉公开吵架,争论的焦点姑且不管,凡是夏达控诉而姚非拉回文里“忘记”反驳的,那就八九是真的,反之亦然。
人潜意识里总想维护自己,但知识分子又有那么点在乎脸皮而不愿撒过于明显的谎,话有的时候就得换个角度来看。
先生说k发现了自己心中的恶念,未能抗之,情愿以死伏魔。k实际上如何思考已不可考究,但先生之死,却正是这个原因。
当先生请求k搬过来,当先生对夫人说自己将尽力温暖k,友情自然是有,但也有烘托自己的私心。这点私心,先生难道不知?
当k与小姐看起来日渐亲密,先生妒火中烧,却说着什么“我绝不可把k赶出去,这与我的初衷不符”,仿佛有人在力劝,而他毅然拒绝似的。
到后来先生无数次说自己想向k请罪,只是碍于有他人在场或是气氛不对,以致于错过机会抱憾终身的话,听听也就罢了。“我虽然和你的死有关,但毕竟知道是错了,也差点就能挽回,只是阴差阳错之下才……”
我还记得先生打开信后又颤抖将其还原,以便使大家触目可见。先生说自己一是庆幸k没有写些难看的文字,二是庆幸小姐没有无罪而受鞭打,做出一副轻松的姿态,撇开自己和这件事的道德责任感。后来先生说恨不得让路人鞭打、让自己鞭打,甚至恨不得让自己杀死——都是这几十年折磨的回响,可见自欺欺人并没有什么作用。
虽然话里显得刻薄,但对于先生的这些行为,我是十分理解的,也并无批判的意思。k对小姐的爱,先生对k的嫉妒,是源自发乎于心的爱。压抑掉所有的欲望,把爱当作罪恶,这样的修道固然可敬,但哪里是普通人做得到的。这篇小说与其说写寂寞,不如说是写未能抗过精神苦修的粉身碎骨。
日本文化里很有存天理灭人欲的影子,通过忍·戒来精进。生まれて、すみません。如果要追求反人类的终点,难免会有输的时候。日本文学有段黑暗的时期,带着精神洁癖的作者们,看到经济崩溃下的哀嚎,看到人不再具有人的尊严,对社会对人性何其失望,而不能反抗的自己,又有何存在的价值?
知道老虎吃肉,就不会因为它不吃你丢的白菜帮子而伤心。
哲学理念不分好坏,但有难易。去利用私欲,而不是抵抗它。当你逆水行舟坚定的朝着目标寸进,我已经顺着海流到了无数个远方。
我觉得这样也蛮好的。
《心》读后感(三):罗生门,密林中,青之文学,心
是由《青之文学》追到这本书的。
以下略有剧透。
在《青之文学》中,动画版《心》分为《夏の心》与《冬の心》,略去了原作《心》中的“我”。以芥川龙之介的《密林中》(黑泽明《罗生门》)类似的表现手法,分别以“先生”《夏の心》和“K”《冬の心》为视角,截取从“先生”求学寻租伊始到"K"自裁戛然而止的故事片段。
当时在B站看的《青之文学》,其中有条弹幕印象深刻:“好想再看一个小姐视角篇呀“。也有条弹幕说”都是小姐的错“。
呵呵,无论是动画也好,原书更甚之,真的已经够直白够逼仄了吧?我说的直白的意思是,如果连”小姐“那里可能仅存的人性的纯真与明亮(我宁愿相信小姐是蠢萌啊)都没有了,人世还有什么希望呢?
动画版未涉足到的先生(与小姐)的结局,书中里已经有了;而书中”我“的后续如何,却是一大块留白。看了某些评论,说是不能理解书中”双亲“那一节存在的必要。我理解的是,当放下书卷,读者们会不会以“先生”口中人性的恶,推及到“我”的生活轨迹中?进而,推及到现实生活中。
原书中处处皆有“先生”就快死了就快死了的官方剧透,这种诠释手法还真的是令人喘不过气来呢。
y,苗小晚
《心》读后感(四):粉色书皮下的灰色故事
买了许久的书,终于利用培训的三天看完了。不同于封面少女心般的粉色,故事的实质其实非常沉重。故事的表面有着美好的亲情,友情,爱情,然而当真相揭开,美好的表面以下都隐藏着深深的罪恶。故事的背景虽然发生在许多年前,故事里却有许多心境让我感同身受。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讲述了先生和我,双亲和我,以及先生和遗书。在日本称呼一个人为先生是表示非常尊重的意思,而事实上这位先生并不是特别了不起的人物,只是“我”主观上佩服的人。故事以“我”遇到先生开始描述,然而实际意义上的主人公却是这位先生。“我”在与先生的往来过程中总能感受到先生沉重的内心,间或会听先生说起人世的黑暗,说起无人可以信任。先生每月都会去扫墓却不让任何人跟随,然而涉世未深的我对这一切都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直到家中老父生病,先生一再叮嘱趁老父在世时处理好遗产的问题,先生的经历才初见端倪。文章最后一部分,先生终于承受不住内心的痛苦和孤独,决然离开这个世界,并给“我”写了一封信讲述了自己的经历。而文章就在这里戛然而止,留给人无尽的沉思。
先生经历的事,主要是两件。第一,盲目信任自己的伯父,却不料一向慈爱的伯父为一个钱字私吞了父母留下的遗产;第二,与至交好友喜欢上同一个人,而自己为了得到喜欢的人,对本来就身处困境的好友使了一点小手段,最终导致了好友自杀。经历第一件事时,先生觉得世间之人皆不可信任,然而还是觉得自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然而经历第二件事后,先生发现自己也同其他人一般,为了自己的利益会不惜伤害别人。也就是说,整个世界都是如此,但凡是人都会自私自利,都会为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背叛别人。那么这个互相欺骗互相利用的世界到底有什么意义呢?为了对结发妻的一点责任,先生继续活了几十年,然而每天都在这种心情里挣扎。虽然有佳人相伴,却仍觉得孤独;无需工作也足以生活,却总是暗自愧疚。最终天皇的去世和将军的自裁让他下定了决心,为“我”留下了厚厚的遗书,自绝于世。
整本书读下来,让人有种说不出来的沉重和难过。都说时事造人,那个年代的日本,是物资还没那么丰富的年代,是阶级还勉强维持着最后的安定的时代,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依赖还在表面上非常重要的年代。然而在那些表面的和平之下,是波澜涌动,是人心的起伏。通篇读下来,有为了钱背叛亲情的,有为了所谓的“爱情”背叛友情的,还有最后作者为了所谓的“师生情”离开临终的老父亲。文中还有各种违背意愿的强加,比如职业,比如婚配。从文中的宗宗细节,小姐应该是更喜欢K的,然而她对于自己的婚事却没有任何发言的权利。而作者在一件件小事中工笔描绘出那种孤独和绝望的感觉,就像一张网,让人无法脱离。
人生在世,总会有那么一些时候,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觉得自己的存在没有意义,或者觉得世人皆不可信任。夏目漱石用非常细致的文笔让人直观地重温了那种感觉,那种孤单和绝望,那种悲伤和无力的感觉。你会同情故事里的每一个人,却又讨厌每一个人,你会对一些人物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你会对一些人物深恶痛绝却又深深理解。名为《心》的小说,其实或许是每个人的心魔吧,面对诱惑或面对痛苦,你的心会是如何?
如果可以,让我看看你的心吧。
:其实这本书是中日双语版,然而日文水平还没达到可以看原文的程度。据说原版语言更为细腻,很期待我能看懂的那一天。
《心》读后感(五):在通往东京的列车上
莎士比亚《驯悍记》中最让人感兴趣的是其序幕部分与后文的断裂:酒徒斯赖醉倒在店家门口,被狩猎归来的好事贵族看到,起了玩心,便把他抬回自己府上,趁其酒醉,为他换上锦衣秀服,假意做老爷看待。斯赖第二天昏昏醒来,满宅下人皆呼其为“老爷”。不管他信不信自己是老爷,一应享乐且先享受起来,于是乎一阵莺歌燕舞,戏班搭台,老爷斯赖挽着那个莫名其妙冒出来的夫人坐了下来,开始看戏——作为戏中戏的“驯悍记”至此方正式登台。这一幕之后,斯赖草草现身两次,便完全从这部戏剧中消失了踪影。这部戏压根不完整。
莎剧研究者一直相信,莎士比亚的原作应该是完整的,也就是说,在戏中戏驯悍记结束之后,故事的主线应该会回复到斯赖身上,继续斯赖和好事贵族之间未完的故事,以作为整部戏剧的结尾。只是这个结尾可能由于种种原因而遗失了。
现在,夏目漱石的这部小说呈现的也是相似的面目。按读者固有期待,在小说第三部分先生遗书全文之后,故事还应继续,因为主人公“我”的故事尚未收场——“我”为了先生的一封长信而仓促离开弥留之际的父亲,北上东京,在旅途中“我”终于读完了这封长信。然后呢?然后故事结束了。
然后呢?理智的读者不应该想更多。对于文本空处想得太多容易招致过度诠释,问题是……——导致问题的往往就是劝诫自己不要多想之后的这句“问题是……”。
即使有十分充足的理由摆在自己面前,该想的不该想的我们依然要去想。
这既是小说读者的困境,也是主人公“我”称之为先生的那个人的困境。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在好友K自杀后的瞬间,先生已经在一种骇人的恐怖中感到一道不可逆转的黑光贯通了他的未来。悲剧已经造就。在这一刻之后所经历的漫长时间,不论对读者还是对作为主人公的先生来说,都只能是一种延宕,死刑核准之后等待执行的日子。读者怀着一丝侥幸耐心读完全文,想看看这种似乎大局已定的命运是否会有某种变数,却又终于认清现实。所谓的”认识你自己“并没有承诺会改变你什么。
如果不理会过度诠释的风险的话,这也将是主人公“我”的困境。“我”将以某种方式重复先生的故事。事实上“我”也正在这么做。在逼迫先生说出自己的故事的时候,“我”相信他的故事足以使自己引以为戒,这种自信随着小说的进展在一点点耗散。与其说把先生的故事引以为戒,倒不如说,“我”将借助这个故事塑造自己之后的生活。“我”正在这趟驶往东京的火车上。“我”将在对这一故事的有意悖反里重复整个故事。
《心》读后感(六):《心》
看到豆瓣里的评论数量还是惊讶不小,差不多是夏目漱石其他作品评论数的总和了= =(虽说内容参差不齐),我也准备用自己的方式来谈谈我的感受。
刚刚读完时的感想:这部作品也许是夏目漱石所著的书中我最不喜欢的了。因为太直白,因为它太容易使人感慨。
过了几个小时后,再次回味,回顾从《草枕》的诗意,到《心》锥心般的痛楚,这个过程让人伤感。夏目先生的心在此过程中究竟经历了多少伤痛呢。
《心》这部作品的条理是后期三部曲中最清晰的,读完《使者》再看《心》,这种感觉尤其强烈,甚至让我觉得较之前的作品相比略有不足,读过第三章‘先生的遗嘱’后,前两个章节很容易被淡忘,这点也是我认为此作中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
还是说前两个章节本身就是个引子呢,这让我怀疑,也就是说,《心》就是部纯粹讲述先生与K和小姐的故事。‘先生与我’中,先生提醒我要关照父亲的病,要在父母健在时就钱财分配上商量好,这两条在第二章都得到了印证,在第三章中得到说明。而乃木大将的死很难不让人把它和先生的死挂钩。
换句话说,前两章中,不论先生也好,父亲也好,他们说的话很容易被我们看破,很容易想到其结局。这也使得整篇小说的基调给人一种异常痛苦的煎熬感。
视角上,继承了《使者》,区别在于我成了故事参与度并不高的听者,这点同《挪威的森林》相似。
前三部曲拓展的是广度,而后三部曲挖掘的是深度,甚至称之为心理小说也不为过了,= =尤其能从末章看得出,以第一人称剖析内心的书信越来越长。
-------------------------------------------------------------------------------------
如果我没有和先生相遇的话,先生会自杀吗= =
因为先生的死是被赋予某种意义的,所以依然会自杀。先生对乃木希典自杀不成反而拖拖拉拉活了35年觉得可悲,自己又何尝不是。
K和先生正好代表了两类人:K代表着专于自己的内心多于分析他人的想法,先生代表着沉溺于他人的心思而忽略了自己的初心。
而这两人的结局漱石毫不留情地以死亡终结:K因猛然醒悟自己旁边还有他人羞愧而死;先生因扭曲他人直到最后也扭曲了自己而无脸活着。
-------------------------------------------------------------------------------------
可以说,直到《心》这部作品的完结,夏目漱石依然没有为我们指明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如何面对他人内心的,通往“心”的这条路啊。
《心》读后感(七):走心
之前读了夏目漱石的我是猫,读了大半部分没什么感觉,不知道想说什么,也没有吸引我继续读下去的东西,于是就不读了。于是花了一个礼拜读完了心,反而是越读越想读下去,以至于后来加快了节奏,花了一个晚上读完了第三章,是在看别人的告白,也是在看自己的心。
这本书是值得走心去读的书,因为里面描述的老师,他的告白,和自己的心是多么相似。如果我能像书中的先生那样诚实地又敏感地审视自己内心的每一个细节,恐怕或多或少也能得出先生的以下想法的后半部分了。
“当时被叔父欺骗,我无疑深感受到人的不可信赖。但那只是觉得别人不好,至于自己还是地道的,心里边有这样一个信念:世人如何且不论,反正自己是正人君子。而这一信念由于K而土崩瓦解,自己也同叔父同流合污了。当我意识到这点时,我陡然动摇起来。对他人厌了的我对自己也厌了,于是动弹不得”
对我这样还没彻底离开学校的年轻人来说,别人的不可靠至多也就是若隐若现的阴影,被欺骗的时候固然不好受,但是要骗也骗不走什么,没过一会儿就彻底忘了这回事,又跟以前一样无脑了。但是对于自己,虽然也许还并没有到厌了的地步,但是就像“身后无时不刻有黑影相随”,这却是完全能感受到的。
除此之外,文中写的类似“我只是害怕K突然扭转生活方向而同我的利害发生冲突”,“我着眼的只有一点:我可以一拳将其打倒在地”等等的对内心的审视,实在是精彩。
还有“自己缺乏勇气排除两人间以学识交流为基调的友情所自然形成的惰性。说是过于装模作样也好,说是虚荣心作祟也好,反正都是一回事”也是令人醒悟的自白。
不过,理解归理解,能理解另一个人和自己及其类似的心绪本身就是能令我开心的事,但是毕竟自己所经历的和性格气质跟文中的先生差太多,不过老实说我反而得庆幸自己没见过先生所见,也没有先生那样敏感(也许还有点迟钝?再敏感一些就好啦)。
《心》读后感(八):准确描写寂寞、脆弱、矛盾、封闭、迷茫的人心。直述人心的两个矛盾,留给读者迷茫、思考。
《心》的主要角色是“我”、“先生”、“K”。
“我”一个熟人也没有,平常的一个寂寞大学生,通常孑然一身。因为肉体和心灵的孤独而寂寞,为了消除寂寞感、好奇和尊敬先生、希望先生肯定两人是要好的,所以频繁的与先生接触。
“我”是孤独寂寞的。那么“孤独”从何而来呢?“一个熟人也没有”、“双亲、哥哥不能与我的心灵相通”,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加上是个懒人,所以孤独寂寞也是正常的吧。
“我”习惯并且喜欢先进繁华的东京生活,进入东京上大学的我,更加追求思想上的进步。或许,夏目漱石想描写的是日本的现代化社会里从乡下进如大都市的大学生身上的矛盾——双亲与我、描写”我“的寂寞。
不谙世事的中学生的脆弱,保护自我的封闭和对外界的敏感、多疑,导致先生的孤独寂寞,封闭敏感的性子。在我看来这样的生活是压抑无趣、没有活力的。
先生对于K,内心有道义和利己的矛盾。先生选择了利己,却不断地受愧疚所困。
自己在朋友不知情的情况下,抢先占有朋友爱的东西;自己说了会阻碍朋友追求其所爱的话;K因为我的利己之举而自杀。或许,是因为这些,所以愧疚吧。愧疚使先生更加的封闭和寂寞。自青年时代而开始的寂寞、自利己之举以来的愧疚带来的活着的痛苦是先生自杀的原因。
友情和爱情的矛盾。先生选择了爱情。那么他的友情又变成什么样子的呢?他的友情被愧疚占据了。(我不能肯定的说,因为先生选择了爱情,所以先生与K的友情被灭了。)
先生选择了,但是依然让我觉得他是内心不坚定的。如果坚定矛盾的其中一方的话就不会有这样的结局了吧。所以,他又是迷茫的。
看完了这本书,留下了两个课题供日后思考。也心生了对夏目漱石的锐利观察力和准确文字的佩服之情,当然,这也是因为林少华译者的准确文字。
《心》读后感(九):殉道
最后,他们随时代终结,殉道而去。
那时候,有一群人,他们生于东方,儒教教他们仁智礼义信,武士道让他们不惜为主君为集体舍生取义。而西方世界的闯入,又让西方个人主义的思想在他们心里悄然萌芽。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之下,他们俨然成了“海陆两栖动物”似的怪物。
正如被那亲戚背叛,离乡赴东京求学的先生,那为按自己意愿学宗教,欺骗养父的K,他们与象征传统文化的故乡新泻县诀别,却又在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东京尝尽迷茫与孤独。他们不得不承认,传统思想在现代生活面前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可面对西方的新思想新事物,他们又保守戒备,隐形的心理鸿沟让他们进退两难。他们追求自由,追求解放自我,却一步步迈向极端利己主义的深渊,他们心怀戒备,不相信别人,让孤独不断蔓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大。
不禁问一句:“精神上的进取心该往哪边进,我本就是渣滓啊。”
K一生求道,致力“精进”,在他看来,自己与小姐在爱情上的得失不过是一场求道之路的考验。而先生则把K视作同类,在这场思想冲突带来的孤独中,有类似经历的K便成了他最想抓住的稻草。他想从K身上找到解脱,获得救赎,来证明自己的肯定,肯定自己与那些利己主义的人不同。
可现实面前,他们是多么矛盾,又多么软弱。他我与自我形成了鲜明的对立。
先生趋于自身利益,从中作梗,夺走了K的爱情。K终于觉醒,以死殉道,而先生在东方伦理道德的束缚下,饱受K之死所带来的自我谴责。原来,在自己所认为的同类面前,自己是那般不堪,还会怀疑,K是不是也和自己一样。
这正是明治时代的产物,矛盾又脆弱的明治精神。它随着明治天皇的死,走向终结,新的时代面前,他们以死殉道。
而那一直被先生隐瞒真相,力求保持纯白的小姐,是否真的纯白如纸,也就不得而知了,兴许是作者最想保护的一块净土吧,兴许也早已深陷于心的魔爪之中了。
先生用遗书之信来告诫我心临终一举,算是心灵深处“道”的萌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