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斗》的读后感10篇
《缠斗》是一本由袁伟时著作,线装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缠斗》读后感(一):袁伟时笔下的政治家
杨连宁在《中国领袖出门,应当首访美日欧》一文中,以邓小平当年首访美日而交友,并给中国带来长达二十多年稳定和发展期的外交魄力和政治智慧为例,从大国外交应该理性务实的角度,认为新的国家领导人应首访代表主流文明的美日欧等国。
杨连宁的文章说的是一个外交策略的问题,但带给我的思考却是,无论一个团体、一个政党的领袖,还是一个国家的领导人,都应该将作一名合格甚至伟大的政治家当成梦想,而不应仅限于当一段时间的“带头大哥”。因为两者的结果,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一个国家,甚至全世界,都有着云泥之别,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那么,衡量一个政治家是否合格,或者伟大的标准是什么?袁伟时先生在《缠斗:方生与未死》一书中,阐明了自己评判一个政治家的标准,即是否能给这个国家的人民带来自由和幸福,其所作所为是否客观上推动了这个国家的进步,而不是其他。袁先生是德高望重的历史学家,他以求真为治学唯一准则,因此其文字处处彰显人性之花与智慧之光。袁老衡量政治家的标准固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天窗,而他用作实证的历史更是一场史学的革命。
中国历史上,国共两党无论是战是和,孙中山都是公认的“国父”,能当此殊荣者,当是毋庸置疑的政治家,但袁伟时通过对中华民国历史的深入研究认为,孙中山,无论是“宋教仁案”后不顾民主共和的雏形已经初现的现状,抛弃正常的司法途径而仓促发动绝无胜算的“二次革命”,最终在全军覆没的灰烬中早早埋葬了自己奔走多年所追求的民主共和,还是不顾“府院之争”后,北洋政府事实上已经稳住形势,并在社会经济领域开始推进实质性变革的形势下,而联合西南军阀发动“护法战争”,都算不上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从动机来看,今天如果我们去质疑孙中山对民主共和的信念肯定是不道德的,但是,在民主共和已的曙光已经初现的时候,却不顾大局,无法容忍历史本身的不完美,动辄厉兵秣马,挥戈北上,依靠一两位军阀去打一场场不可能胜利的战争,说到底只不过为了一己私利,一党私利,徒呈一时匹夫之勇而已。从结果上看,不但战争一次次失败,而且改变了一直比较稳定,并且不断向现代国家转型的历史大方向。即使作为孙中山衣钵继承人的蒋介石,最终虽然武力统一了中国,但只不过是另一个版本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依此而论,即使抛开他冲动、武断的性格缺陷不谈,仅为一党私利,便算不上伟大的政治家。
但是,人都是自私的,任何一个团体的领导人更是始终处于利益的漩涡。正因为此,政治家因其稀缺而弥足珍贵。今天的中国更是如此。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1世纪,伴随着中国经济不断融入世界,还有互联网信息技术让地球变成越来越小的一个村,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当然也包括许多填充在体制角落的细胞,都慢慢地知道了什么是现代国家,什么是现代文明。在种种情况下,假定一个国家就是一个人,如果让他选择朋友,他的选择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他本身不求上进,那么结果肯定是按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自然法则选择一个同类,最终一起被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淘汰掉;另一种结果是,他不希望被淘汰掉,因此选择一个比自己优秀的,然后水涨船高。虽然,选择一个比自己优秀的人做朋友,相处时会有自卑感,但是,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才是常态,而中国梦首先应该走向常态。
然而,事实上一个国家不是一个人,而是许多人的结合体。但在外交和国际事务中,只能由许多人选出一个人来代表所有人,代表国家。这样一来,这个能代表国家的人的运行规则和上面假定中的这个人又具有一致性。依此而论,愿意结交比自己国家好的国家作朋友者,是政治家,相反,就是不求上进的短视,终究会让国家错失良机,而自己终遭历史诟病。
至于什么样的国家是比自己好的国家,见仁见智。借用一下外交部发言人的话:“中国人权状况怎样,中国人民最有发言权”,那就是“什么样的国家比中国好,中国人民最有发言权”。当然,除了中国大多数人民的发言权外,我们许许多多的官员也让自身的配偶子女以切身行动为我们寻找答案。
有人觉得,你想和比你强的做朋友,人家会防着你,怕你超过它,与其这样,还不如拉一帮不如你,甚至靠你吃饭的小兄弟,和它对着干,最后搞掉它,自己当老大,这样才过瘾。我虽然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不过,我想问持这种观点的人,这么搞的结果是什么,是给我们打上鸡血,一边学习武士道精神,一边造一尊神出来吗?就算我们愿意友情演出配合造神,但古往今来最终为造神运动背书的是某一个“神”,而不是造神的大多数。因为和法不责众一样的道理,历史学家不会,也无法去诘难大多数。
因此,我们需要合格的、伟大的政治家,在国际上结交能够帮助提高本国国民福祉的朋友,而不是沿袭“帝国”甚至“家国”思维,出于种种考虑地将现代文明作为假想敌。只要我们用一颗开放的心态去拥抱现代文明,那么它的回报无疑是润物细无声式的融化。
能够美梦成真的中国梦,首先需要袁伟时先生笔下的政治家。
《缠斗》读后感(二):《缠斗》之弊:缺乏论据与新意
为《新京报 书评周刊》2013年失望之书写的一篇小稿。需要申明的是,本人对袁伟时先生还是敬重的。
《缠斗》之弊:缺乏论据与新意
这是袁伟时先生两年来的第三本访谈、演讲集了,内容依旧是对近代史的重述。袁先生在书中一再强调,他所做的是学术研究,站在学术立场上说话。我们知道,历史研究讲求从细节着眼,以史料说话。而袁先生论事则往往是宏观的,在作出相关论断时也没有给出充足的论据。如袁先生说袁世凯切实想实现军政分开,即没有摆出让人信服的史料。
本书另一个问题是重复内容过多,不少事情被袁先生向记者一再提及,如袁世凯与“二十一条”在书中至少出现三次,每一次的论述都大体一致。《大公报》因报道河南旱灾而被停刊三日的传说,也被袁先生至少两次拿来说明国民政府钳制言论自由。事实上,《大公报》是因“指摘限制物价之失败”而被停刊。在《大公报》停刊期间,重庆发行的《新华日报》依旧在连篇累牍地报道河南灾情。
袁先生一方面大力抨击国民政府的“书报检查制度”,使舆论“噤若寒蝉”,另一面又大赞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独立评论》等刊物大胆敢言,袁先生难道没有发现其中的矛盾吗?袁先生对北洋政府的“拨乱反正”也略显过头。北洋政府仅仅是表面上的三权分立,但国会的解散与召集全由当权军阀一言而决,这样的国会又有何权威呢?
第三,袁先生批评那些不同意他观点的人没有及时关注新的学术成果,其实袁先生自己也存在这个问题。袁先生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掩盖罪行”,但真实原因是想报复清廷;袁先生还说袁世凯曾给宋教仁50万大洋,这个故事的出处是蔡寄鸥的文学作品《鄂州血史》,不足为信。袁先生致力于传播的一些理念或许是对的,但如果不能同时举出匹配的例证,就不免成为袁先生所批评的对象唐德刚了:嬉笑怒骂之余,少了一些严谨。
《缠斗》读后感(三):一般般
这不是一本好书。
第一,观点不新。在2014年的今天,里头不少被在当年被认为“出格”,“反动”的观点已不算新鲜且逐渐被人所接受了。当然对于只读过九年义务教育里的“历史”的朋友来说,还有一看的价值,可对于历史书籍涉猎较多的读者,收获就不多了。
第二,结集的文章大多比较陈旧。几乎没有新过05年的,作为一本2013年出的书却都是老东西,有点不太负责任。好文章是历久弥新可以一读再读的,可袁先生这几年难道都没写点新东西?
第三,彼文与此文之间的交集太多。一个观点在ABCDEFG文章里可能都要被重复一次,非常容易杀死一个读者的耐心,最后20页我几乎是翻过去的。
第四,充斥大量凑数的访谈文章。整本书被划分成了四块,每一块都已经有一篇文章把袁先生对于这一整块想要表达的观点讲清楚了。访谈文字的加入无非是照顾理解能力较弱的读者,用更浅
显的方式把自己的观点再说一次(秦晖,共同的底线),但袁先生的文字已经非常通俗易懂,我看不出这些访谈有存在的价值。袁先生在访谈中的表现也不足为训,往往答非所问或顾左右而言他,实在
是看不出一个历史研究者的睿智。除了让这本书看起来厚一点更有“分量一点,没看出别的价值。
袁先生的文章有一个特点,好引用中央领导人讲话,最新“理论”成果,颇有点彼此知道还施彼身的意思,值得学习。
袁先生的观点:我们的历史研究常常由于政治宣传的需要(行政正当性,政权合法性),肆意的篡改历史,把学术研究和宣传混为一谈,造神和造鬼运动频繁。整本书的观点是,我们要摒弃过去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历史研究”,而要用真实的资料和学者的责任心,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
30“辛亥革命前后,有一种思潮,认为反清反满的社会运动就应该肯定,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之前,就请人写太平天国史。”
历史被刷上一层油漆,20世纪前半世纪又是风起云涌政权更替频繁的时期,每个统治者根据自己的需求任意的篡改历史,不仅造成了现在历史研究的一笔糊涂账,更是把一种为我所用的思想层层传递了下来。
72“毛泽东痛斥为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法西斯主义。”
这一段是讲27年蒋介石取消北洋时期的三权分立和宪政体系,开始训政和“以党治国”。这其实是历史的倒退,蒋介石开了一个坏头,遗毒无穷。某人的话也有点扇自己耳光的意思。
80 “康有为。。。搞形式主义的一套。。。实际政治经验不足。。。树立对立面太多。。。利用民族情绪。。。”
历史上历次的改革无一不是步伐蹒跚,这不仅要求改革者有“敢为”的担当,还要有“可为”的能力。很明显,康有为和光绪皇帝在个人的见识和能力上并没有体现出一个合格的改革者应该具备的水准,空有抱负,像太监,有想法没能力。
92 “假如北洋政府那么坏,国民党造反就完全有理。”
这个套路屡试不爽。
111 “当时他(袁世凯)问陆军总长段祺瑞,要是打的话陆军能坚持多久,段祺瑞说可以坚持48个小时。”
当时最强军阀袁世凯居然只能抵挡日本48个小时,可见中国的军力弱至何等地步。袁世凯对21条的处理算尽心尽力了,打不过只好谈,谈完了全赖掉,和常说的卖国还是有出入的。
203 辛亥革命的纲领很狭隘,主要思想支柱是大汉民族主义,忽视宪政最关键的人权和平等思想。可见当时革命的一帮领导者根本上对西方民主的认识就不深,水平太低。
207 爱国贼。被民族情绪和左的思想主导,不思考不负责,打着爱国的名义宣泄情绪,爽的是自己,害的是国家。越南打砸抢华商,书中提到的318,义和团。
230 “一开始梁启超就认为中国民众的水平不行,文化程度太低,政治水平太差了,民智未开。所以不能实行民主,只能实行“开明专制"."
可悲的是100年之后的今天仍然有人持这个观点,好似中国人生在智力上就不如美国英国和日本,显得特别愚蠢。中国国情论和中国特殊轮成为推诿和搪塞的借口。有些东西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刻意的强调地域之间的差别而忽略共性,凡是都要说我们不同,我们特殊,不过是一种狭隘。
301 日本维新变法与中国自强运动的异同。以往一般是从民族性和改革策略来对比。袁先生的观点是中日在传统政治制度上有区别,日本有权力相对较为分散的封建制度,地方上的势力较为强大,比中国根深蒂固的中央集权更容易转化为宪政体系。
237 法国大革命从1789到1871将近一百年,法国社会才基本趋于稳定。改革好比吃药,革命胜似开刀,对身体损害孰轻孰重不问可知。这也是晚清变局值得反思的重要原因,假如没有辛亥,接下来38年的历史一定不会如此动荡。可能。。。虽然历史没有可能,但我们的确再禁不起一次革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