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万物生长》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万物生长》的读后感10篇

2018-01-16 20: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万物生长》的读后感10篇

  《万物生长》是一本由冯唐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23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物生长》读后感(一):望穿秋水

  这是一本有些支离破碎的书,我看的的确有些头昏脑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看的电子书,所以难以像纸书一样哗啦哗啦地翻来覆去,我看到最后依旧捋不清楚秋水和他的初恋以及女友恋情存续的时间,额,大概是高中暗恋两年,毕业后那个暑假好了,然后秋水上了医大在北京,初恋去了上海,我觉得是异地恋分开了。然后秋水有了女友,好多年,我也搞不清楚是医大还是北大了,反正跟这个健硕的女孩在一起,破了童子男,在北大丁香树下翻云覆雨,在食堂图书馆一起吃饭学习,但是,到最后,还是分手了。女友找了个清华男友,跟他说觉得他心里还有初恋,觉得自己太渺小时把他踹了。

  对于初恋的感觉倒是很真实作者也描写地入木三分。但是,初恋最后跟一个当处长的大奔跑了,尼玛这又是几个意思。初恋明明都说了其实在他暗恋他的岁月里,她同样在暗恋着他。最后无非是异地让人分开!怎么就非要设定一个大奔出来。主人公把自己定义为一个两袖清风才气逼人的穷学生,其实你他妈就是没钱就是读过几本骚气的书,自身带着那种“你笑我淫荡,我笑你看不穿”的自视清高的优越感。人家大奔有钱没错,说不定也还有才类!说到这里,我才真正开始反感这样的情节安排,说的好像所有的初恋离开你都是因为你没钱,你自己不去争取,还把逃避懦弱当成“你要走我便不留你”这样济世达人的宽广胸怀,赶紧滚犊子的。你既然没有勇气留住我,那么我也有我的选择。不过,他妈这初恋也矫情,跟大奔好了就好了,还不坐前排,只坐人家后排。这科学吗?这对人家大奔也太不公平了。尼玛这简直就是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坊的绿茶。

  女友这段本来都很正常,在大学里面闲着没事干谈谈恋爱简直是太正常不过了。但是,一向都谈的好好的啊,怎么突然就冒出一个清华男生来了呢。不但尼玛秋水的整个世界要坍塌了,老娘世界也要坍塌了啊。也不科学了。

  所以,虽然我个人还是挺喜欢这个有些胡说八道的主人公(呵呵,在这里还真是印证了那句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吧),但是关于他三段感情纠葛我还是真不能理解。(跟柳青的那段也是莫名了个奇妙)综上分析,我觉得作者冯唐,应该是有过初恋及清华(他是北大的!)创伤恐惧症。世上真没有无缘无故就离开你的女孩,如果她拜金,那么是你眼瞎;如果她不拜金但依旧离开你,不要觉得我给你自由就是爱你,应该想想看,为什么没能给够她足够的安全感。我想,这时肯定有很多男生都会跳起脚来对我说他们简直无能为力,呵呵,我想说什么是爱情,最后能在一起的抵不过一种执念,不管怎么样,就是想跟你在一起。

  回到文字当中去,作者还是极其有才华的,主人公跟女友们在一起谈论充满各种挑逗的言语时,还是让我高潮迭起,我就像一个偷看他们谈情说爱一样的纯情的十八岁少女(额,这话说的,明明我现在也还是)忍不住地脸红耳赤,心跳错乱,好像我自己也经历了一番似的。

  我无数次地回想起我短暂的初恋,无数次地回想他。内心恐惧地想着他现在怎样地想着我,挣扎着要不要去找他一次,纠结着我们还会不会和好,和好了又会不会完美无瑕!!我简直想的快要疯了!

  我想到我的初恋也像秋水一样能说会道各种黄段子信手拈来自诩为一个逗比,但每每面对我时,却常常哑口无言说不出话来。他说只有面对我时才这样。我当时各种不理解,觉得他真是个毫无情趣的人!我想像我的男朋友应该也像秋水那样,给我安慰逗我玩。可是,现在我才有了体会,或许让我再一次站在他的面前,我也会默默无语吧,真的说不出什么话来,像秋水那样的,真的应该很没有安全感,对柳青那样第一次见的女人就信口雌黄,怪不得女友们都要离开了呀!!

  初恋啊,永远是过不去的心坎。

  感情啊,没有一眼看的穿的,如果还能遇到,能不能真的好好发挥。不要有遗憾,不要有眷恋,不要有外界的烦扰,我们只是似水流年里共观风起云涌,你踏马而来,我红尘作伴,共享人世繁华尘世幸福

  《万物生长》读后感(二):《万物生长》评论-6分

  极具个性的一本小说。描绘了他生活中经历的熟悉的写照,这样的方式值得去思考,因为每个人的生长过程中都有那些应该去纪念的人和事儿。这能让我想起自己十年之前的时光,虽然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但都要跟随着时间不断去生长。

  适当的在生长的过程中停下来,去回忆一些曾经来说对自己重要东西,是很有必要的,这能把持住继续生长的方向,也能让自己来掌握去如何生长。很遗憾,我应该更早的去做这件有意义事情,那样该多好。

  这本书很透彻,淋漓尽致不遗余力的透彻,冲击着保守思维下的绝大多数人,其实他的所想所为,每个人的生长过程里都会有,无论男女,只是我们不愿意说出口。

  无论记录哪段时光,关键在于去记录,我很遗憾,我应该更早的去写日记,也很庆幸我已经写了将近十年的日记,继而更加坚定了写日记的意义。在时间延续的过程中,它们的意义也随之更重要。也像是我此时此刻所做的事情----为每一本我读过的书来写下个记录,以便我再次去寻找某段流逝掉的时间,找到那时那刻的所思所想。

  最近又逢毕业季,又是一批豆蔻光阴孩子们离开,祝愿他们能有自己的理想,并去实现。也希望他们能尽早的理解到记录的重要,希望他们能控制住自己的生长方向。

  今天写完了论文评语,毕业的琐事告一段落。新的生长方向也在这忙碌当中渐渐成型,接下来还有更多的有意义的事情去做。一个人生长到成熟的标志,就是他能够去控制自己继续生长的方向。我觉得自己未必会做得好,但一定会坚持着去寻找。这才是《万物生长》的意义。

  《万物生长》读后感(三):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有意思句子

  这么多年了,我的初恋总是离我忽远忽近。其实,她一直在的,仿佛月亮,我忙忙碌碌的时候,是白天,争名逐利,五讲四美三热爱,似乎看不到;一静下来,天忽然黑了,月亮就赫然在心头照着。其实,月亮一直都在。我已经习惯,无由地想起她,放慢脚步,慢慢想起,仿佛一杯酒慢慢倒满,一支烟点燃,一轮月亮升起来。

  我实在累了,我不是一个乐观的人,但是在事实证明我完蛋之前,我不会费心去计算我完蛋的概率。

  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

  “世界上有两种长大的方式:一种是明白了;一种是忘记了明白不了的,心中了无牵挂。所有人都用后一种方式长大。”

  一个地方,如果没有便宜的小馆子可以喝大酒,喝完酒没有姑娘可以拉着手,口无遮拦,对于当时的我,就是监狱。所以我下班的时候,躲在饭店里写《万物生长》。

  二十几家出版社的编辑看过叫好之后,摇摇头说,“想骟成太监都不行浑身都是小鸡鸡”。

  跟生孩子一样,肚子里有要表达的东西,猫三狗四人十月,一直挺着,到时候自然有东西出来。

  我觉得酒吧象个胃囊,大家就着酒消化在别处消化不了的念头,然后小便出去,忘记不该记得的东西。

  其实这个世界也是个胃囊,我们在里面折腾,慢慢消磨,最后归于共同的虚无。这个世界什么也不记得。

  大家都说他没有情调,花间喝道,煮鹤焚琴,吃西施馅的人肉包子。辨认是整个过程中最有趣味的一节,斗智斗勇,机变无穷,与事前砍价事后付钱一道,使人在这件事上区别于猪狗。

  有些人象报纸,他们的故事全写在脸上,有些人象收音机,关着的时候是个死物,可是如果找对了开关,选对了台,他们会喋喋不休,直到你把他们关上,或是电池耗光。

  我告诉秋水,世界上有两种长大的方式,一种是明白了,一种是忘记了明白不了的,心中了无牵挂。所有人都用后一种方式长大。

  好些人长大了,不是因为想明白了,而是因为忘记了。好些文明产生了,不是因为发现了什么,而是因为编造了什么。大多数的道理都是编出来骗你上套的,千万别信。比如教科书会告诉你,人之所以会直立行走,是因为古人总想能把手解放出来摘果子。而另一种离经背道的说法是,人之所以会直立行走,是因为古人总想能一边行走一边自慰。

  考试会呈周期性地到来,仿佛榆叶梅开花、十一、元旦、春节、每月的补贴、月经、梦交和手淫。已经习惯,没有任何新鲜,可以麻木地对待,仿佛榆叶梅花开去照相、月经前买卫生巾和春梦后洗内裤。

  过去孔丘没有笔记本电脑、手提电话,一样伟大。李渔没有盗版的淫秽视盘、蕃石榴味的避孕套,一样淫荡。

  争斗的人,追逐的人,输的人,赢的人,都是苦命的人,薄福的人。事物的本身有足够的乐趣,C语言趣味,《小逻辑》有趣味,文字有趣味,领会这些趣味,花会自然开,雨会自然来。

  不能象哥哥姐姐那辈儿似的,把自己不上进的原因都推给那四个可怜家伙,然后自己心安理得

  辛荑爱上了他老爸车间一名叫秀芬的女工。他讲这件事的时候,表情凝重,感觉自己象娶了一个纺织女工的恩格斯一样伟大。

  但是他们总认为我将来会用更简单直接的方式行走江湖,聚积不义之财,在声色犬马中忘记文字之美,象其他人一样猪马般死去,不复被人记起。

  性欲旺盛,不会让你名垂野史,只会使你打鸡的预算吓人

  我剁了玫瑰包了馅饼,我扯了彩虹系了裤头。

  北京其实也不是咱家,穿拖鞋可以,但是要分场合,就象小时候穿开裆裤,是可爱,大了再穿,就是露阴癖,姑娘们看见了是要喊抓流氓的。

  有些人生而知之,不念书却充满世俗智慧,哥哥就是其中之一。

  好些本书,都挺有名的,看了、忘了,没有任何感觉,仿佛每天的三餐,吃了、拉了,身体似乎毫无变化。但是间或一两行云飞雪落的字句却会让我魂飞魄散,就象半杯牛奶就会让我的肚子翻江蹈海,我天生缺乏乳酸脱氢酶。

  老人们似乎都认为,男人抽烟,是要保持头脑清醒,写论文,写报告,考虑国家大事之类。而女人抽烟,不是在想招男人便是在想念老相好。

  喷上以后,自己闻得到,离自己近的人闻得到,别人就闻不到了。不象以前,香气袭人,当头棒呵,迎风七里。以前的那种工艺,改做卫生间清新剂了。

  大妈会逼你控诉苦难身世,劝你早早回头,不然不进公安局也得进医院

  这样身手灵活的小孩前封后堵,多数目标是跑不掉的。这些孩子最理解爱情,利最高的目标是成对的青年男女。男的被抱住大腿,女友香香地站在旁边看着,很少有不掏钱的。

  我妈妈说,中国没有象样的心理医生,有也不见得是我的对手,我从小没长别的,就长心眼了,精神病医院也不收我,全仰仗学校老师了,我要是除了坏笑还有其他干扰其他人的行为,就送我去安定,吃大药丸子让我变傻,她和学校老师是一条心的。

  我忽然来了一个灵感,我总会忽然有灵感,我将来有钱了,不会象辛荑似的买个楼道。要把那句京骂拉丁化一下,创个个性时装品牌,让黑白黄各路俊男美女穿着在台上走来走去。

  “Shabi”

  年岁大了就是有这点好处,他想记住什么事就记住什么事,想记不住什么事就记不住什么事,谁也没办法

  “你行,你写凶杀色情都行。不写,浪费了。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你改行还来得及。比当医生还造福,能让那么多人高兴呢。要不毕业就先干几年皮科,治治性病,或者男科,看看阳痿,长长见识再改行。要不一边当医生,一边写,你肯定行,凶杀色情都行。你知道怎样叫有本事,写的东西能到街上报摊上卖,有本事。写凶杀,让我想磨菜刀,就练成了。写色情,要是让我还能,哈哈,小子,你就练成了。江湖上你就能随便行走了。”

  但是上过的同志们都说,绝对属于慓悍一类。想想也对,要是个好护士,温柔都在白天用在病人身上了,到了晚上没什么会剩在老公身上,护士也是人呀。就象大厨做了一天的饭,晚上回家,只想用炸酱面兑付老婆孩子。

  王大师兄说,这是自然界的规律,被蝴蝶、蜜蜂最先搞残废的,都是最鲜艳的花朵

  为什么我们只对某一张脸心神动荡?为什么我们只对某种肥肉血脉奋张?思想深刻的某些蜜蜂、蝴蝶也可能在某个特定时刻感受到同样阴谋的存在。为什么红花比白花更诱人?

  波霸总是鼻子一哼,吟一句古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意思很明显,怀疑我不是男人,至少阳气不盛。

  我想到学过的《无脊椎动物学》,雌蜘蛛在性交之后击杀雄蜘蛛,赢得精神宁静身心自由和补充体力的点心,可以以寡妇的身份疯狂寻找下一个猛男或是安心抚养遗腹子。

  老妈在平定各种事情之前,总要和我细述原委和各个当事人的逻辑,穷推各种解决方案的曲直优劣

  老妈将一批北京果脯运往湖南,临行前告诉我一句至理名言,我现在仍然奉之为做生意的第一定律:“贱买贵卖就能赚钱。

  好些问题不是问题,是较劲儿。比如高更那幅画的题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向何处去?那是热带大面包果吃撑了,大奶姑娘睡多了的人和自己较劲儿。爱因斯坦反复告诫热血青年,千千万万不要想什么终极问题,想想就会把自己绕进去。

  每顿吃饭,之后都拉成了屎,你为什么还吃饭?你记住。学过之后、记住之后再忘掉和从来没学过、压根儿就不知道,不一样。即使忘了,你至少还知道在什么地方找。就象你们在北大预科学的东西,你们记得多少?但是那种训练会让你们一辈子受益。那是人文关怀,那是科学修养,那是金不换的。国家、学校是把你们当大师培养,不偷一时的懒儿,不争一时一地的得失。

  多道理是相通的,正经学出来的东西,没有性情在,没有一样是能用上的真功夫。在街上打架,练习勇气。在视窗里挖地雷,练习逻辑。谈个姑娘,练习表达。细细想来,我所有文字的功底都是围绕我的性趣味,捋着我的阴茎奠定的。

  和尚讲,佛法就是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睡觉的时候睡觉,该性交的时候性交。俗人的常规做法是吃饭的时候想工作,和老婆睡觉的时候想情人,和情人性交的时候想伦理道德。

  阶级决定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在他爹身上适用。他爹这一支,祖上好几代都是做小买卖的,人生的最大理想就是能够一生衣食不愁。无论天上掉馅饼还是掉板砖、炸弹,都能安身立命。基于这种理想,辛荑他爹在高考前替他填志愿的时候,全部填的是医校。无论什么年代,无论什么阶级,突然阳痿了,都会着急,都会到处找电线杆子,看老军医,所以医生是个很稳定的职业,能够一生衣食不愁。

  骆驼祥子和的车司机,绿呢大轿和奔驰六百,八大胡同和八大艺术院校,青楼和夜总会,之间的区别也只是薄薄的一张纸。美人很快就会老的,英雄很快就会被忘记的,一眨眼,荒草就已经齐腰高了。

  国好象什么都缺,吃的、用的、车子、房子。但是就是不缺人。觉得再没什么人干的事情,其实也有污泱污泱一大堆人在忙着:追星的、梦游的、攒邮票的、攒粮票的、收集毛主席纪念章的、研究江清到延安之前太妹生活史的。听说上海有个收集古代性交工具的人,常年独自劳作,感觉寂寞,于是办了个展览、开了个全国古代性交工具收集者大会,结果有三万多同志到会,互相交换藏品,最后决定成立个博物馆。

  姐姐告诉我,她每次惨遭抛弃,黯然神伤,都会有一到两个月月经失调,忽长忽短,淋漓不尽。相反,她每次抛弃别人,只会有一两顿饭食欲不振,一两天后,重新生龙活虎,活色生香。从中得到一个与今天谈话主旨无关的结论,为人心狠,先下手为强,没有坏处。

  主任越大,午睡的瘾越大,千万不要在中午十二点到下午两点之间找他们谈生意,否则生意肯定谈不成,主任们还会恨你两三年。

  就象青年的时候第一次听到政治家说,世界终究是我们的。我长到好大才明白,这完全是句废话,老人终究是要死的。

  我总结出一个鉴别骗子的简单方法:如果有人问你,想不想知道如何不花钱、省钱、不费力气挣大钱,他一定是要骗你钱。如果有人问你,想不想知道什么是世界本源、什么是你的前世和来生,他一定是要骗你的灵魂。如果有人问你,想不想知道世界到底是谁的、到底如何才算公平,他一定是要骗你十几年的生命。

  这世界上有两类人酷爱蹂躏语言、创造词汇,一类是文艺评论家,另一类是科学家。

  我们医院是全国各类疑难杂病中心,送到这儿就算送到头了,再说没治,就有什么好吃的什么爱吃的就吃什么吧。住院医看到推进来一个转了七、八个医院的,肚子开了七、八次的病人,头就不由自主地胀大,光病历就成百上千页,跟普罗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似的,几个晚上都读不完。难怪男人有处女情结。曾经沧海的姑娘柔情似水,好了伤疤忘了疼,只清楚记得萧郎的长处,接手的人持续时间短些、怠慢些、鼻孔毛长些、说话无趣些,姑娘便轻叹一声眺望窗外,窗外月明星稀。可是,话又说回来,人总是喜欢牛逼。电器师傅捅咕亮了那台早就乱七八糟了的电视机,心情无比舒畅。我们医院的大夫每每想到自己是抵挡死神的最后一个武士,每每表情神圣。我们从小,一听到赛金花、苏小小之类九龙一凤式的人物,口水就分泌旺盛,寻思着什么时候能轮上自己。

  十几万字的长篇小说,凑凑、贫贫,也就出来了。

  几乎所有好姑娘,轰轰烈烈、翻云覆雨、曾经沧海之后,想想自己的后半生,想想也无风雨也无晴,想要找个老实孩子嫁掉,就会想起清华男生。

  但是清华的女生楼叫“熊猫楼”,要拉电网,焊窗户,养狼狗,从监狱、法院聘请离退休的老女干部当管理员。

  一个人经过一个女友,就好象一个国家经过一个朝代,好象清干净了,但是角落里的遗迹、脑子里的印迹会时常冒出来,淋漓不尽。

  《万物生长》读后感(四):青春:阳光之下,万物都在生长

  《万物生长》是一部有趣的小说,也是一部忧郁的小说,从乌七八糟一大堆情节里,怎么看,都能窥见作者心底的纯净。这部作品,可以比喻为一部中国特色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个名叫秋水的男人,讲述了一群学医青年如何成长的故事。作者将这部书“献给老妈”,许多母亲“可能不知道有些孩子这样长大”。阳光之下,万物都在疯狂生长,一如热带雨林的藤蔓,遮天蔽日,却掩藏着怎样的失落与惶恐。

  从没想过,冯唐的《万物生长》会以电影的形式在大银幕呈现,最初听到消息既欢喜又担忧。冯唐幽默的语言,双关的文字,洒脱的忧郁;他的傲骨,他的不羁,他的性感;他的调侃,他的悲悯,爱的幻灭。这一切,如何用视听表达?

  电影《万物生长》以青春之名,诠释了一个男生如何经历女孩的洗礼变成一个男人的过程,让我们了解到青春期男生真实的内心,没有矫揉造作,没有蓄意渲染。描写的细致程度,不输文豪巴尔扎克,却远比其风趣幽默。笑着哭着,不经意间就开始理解一个男人,明白一个男人,学会了如何去爱一个男人。男人去看,大抵也会更加了解自己,了解女人。

  不会有人永远青春,但是永远有人正在青春着。青春与时代无关,无非都是万物生长。

  下面是《万物生长》数段书中的节选——

  1有些人象报纸,他们的故事全写在脸上,有些人象收音机,关着的时候是个死物,可是如果找对了开关,选对了台,他们会喋喋不休,直到你把他们关上,或是电池耗光。

  我告诉秋水,世界上有两种长大的方式,一种是明白了,一种是忘记了明白不了的,心中了无牵挂。所有人都用后一种方式长大。

  2我们教学医院的妇产科、儿科有一批极难缠的女教授,医技高超,富有献身精神。她们念医科大学的时候,拒绝一切男士的追求,认为求学期间,应该心如古井水。后来毕业了,当住院医,二十四小时值班制,无暇顾及儿女私情。转成主治医,管病房,起白骨,决死生,性命相托,责任太大,不能不尽心,婚嫁先免谈。升了副教授,正是业务精进,一日千里的时候,昔日同学们都在出成果,自己也不能落后,个人的事情暂缓。多年以后,终于升成教授,可以趾高气扬了,忽然发现自己的脾气越来越大,人已在更年期,再过两年,绝经了。当水想翻腾的时候,身子已经成古井了。这些女教授看惯了生离死别,人事沉浮,改朝换代,阳痿早泄,就是看不惯别人幸福,尤其是小女生们幸福的样子。

  3街道现在是老头老太太的,他们扭秧歌、练气功、买卖各种伪劣产品、听信谣言、滋生各种邪教组织,他们的退休金不够吃饭,他们是无产阶级,他们激素分泌衰弱,他们时日无多,他们无所畏惧。老头老太太们也在立交桥底下、公园角落跳交谊舞,也用四喇叭录音机,两眼也色迷迷的,但是他们不留长头发、大鬓角、不穿包屁股的喇叭裤。他们是现在的革命者。谁占据街头,谁就是革命者;谁退到城市角落,谁的气数就尽了。格瓦拉退出街头,成了政客;李渔退出街头,成了小生意人;苏小小退出街头,成了商人妇。

  4我觉得酒吧像个胃囊,大家就这酒消化在别处消化不了的念头,然后小便出去,忘记不该记得的东西。其实这世界也是个胃囊,我们在里面折腾,慢慢地消磨,最后归于共同的虚无——这个世界什么也不记得了。

  争斗的人、追逐的人、输的人、赢的人,都是苦命的人、薄福的人。我不要天上的星星,我要尘世的幸福。

  怀旧盛行的年代,很多与文艺有关或者无关的东西都会成为标签,其中中签最多的,大概是一段叫做“青春”的时光。

  青春人人都有,并且经常易名。或者叫做“荷尔蒙勃发期”,或者叫做“黄金时代”,它们或者曾经沧海或者平湖泛舟,但是,它们都会迷茫。这本《万物生长》,它让我在看完之后觉得心口潮水涌动,而眼睛干涩,鼻子酸楚。它谈到了爱情,友情,和一个人的成长。

  90年代初的大学校园里,有些混乱;男生们的世界,到处都散发着啤酒瓶子里余下的温度与荷尔蒙旺盛时贼亮贼亮的眼睛。这些我都不曾真实的见过。

  万物都生长了,这些年,你生长了没有?本期节目是否有唤起您的青春回忆呢?冯唐的小说语言清新,技巧圆熟。由青春步入成熟,从萌动收获迷惘,浓重的男性荷尔蒙是冯唐作品一贯最大的特色。有一点王小波,有一点王朔。《万物生长》是我们青春的镜子。

  冯唐万物生长小说有三部曲,第一部就是今天推荐的《万物生长》。第二部是《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而第三部是《北京,北京》。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在看完电影后读读原著吧。

  希望这本书能给你们带来惊喜。

  欢迎在新浪微博私信我和我交流您的阅读经历及感想,提出异议一同探讨。更欢迎大家能为我推荐您看过的好书!如果有兴趣请私信我,可以作客直播间和大家一起聊聊阅读!

  《书香悦耳》播出时间——

  周六17:30-18:00 (首播)

  周日09:30-10:00 (重播)

  《万物生长》读后感(五):大学生活的一段记忆---我读冯唐《万物生长》

  《万物生长》是冯唐出的第一本小说,之后又陆续补上了《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与《北京,北京》,从而构成了北京三部曲,分别记述了高中阶段的朦胧爱、大学校园的生活与成长、毕业后走向社会。最近读了不少书,也试着写了不少书评,之前喜欢写日记,大学几年一直坚持,毕业后就没有再写。前一段时间,问自己人生的自我价值如何获得?工作?个人的作品?人际关系?或许这都是一种途径,之前平庸的自己把目标锁定在找一个体面稳定的工作上,就像现在很多人在做的一样。可又想想,也不一定,我也可以写点东西,一月两篇,一年24篇,10年240篇,也是一个令自己很欣慰的成就,可以找到自我的安慰与肯定。比较一下自己与周围的一些已经实现自己稳定、体面生活的朋友,自己真的不如他们吗?也未必,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命,这也无法强求一致,并且常常听到一技在身害怕没有饭吃?细想想,自己的一技又是什么?现在告诉理科出身的自己,或许不稳定能让自己不断的提高,现在自己正提高自己英语的听力与口语能力。

  还是说回小说《万物生长》。相较《十八岁》,尽管这本出版在先,可能是第一本的缘故,更为用心,就像很多成名作家的最好作品都是他们的处女作一样,这本故事、结构更为完整,更像一本真正意义的小说,当然里面仍然充斥了冯唐的絮絮叨叨,结构之间衔接的生硬。可冯唐还是真实的记录了一段真实的大学生活,一群医学院学生的大学生活,有学习、有恋爱、有兄弟之间的把酒,这不免会让我们想起自己的大学生活,刚入大学时一块的够级,追女孩时内心的激动与煎熬,寂寞的自我安慰,周末的足球,图书馆的灯光,考研时的起早贪黑与寻找自习教室的无奈,晚上北邮南门的啤酒,这些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在记忆深处扎根。

  如果仅仅说冯唐的小说只是对大学生活的一段记忆的话,似乎无意中有点轻看了冯唐,因为冯唐有才气,有文字,有奇妙的想象,有不经意的神来一笔,但小说无非一看故事,二看语言,之前说了很多次冯唐文字的好、妙,这里不再赘述,如果说,冯唐给了我们一段生活的美好记忆,这也会成为一个美好的阅读体验。

  读小说可以让我们体验一段不一样的生活与故事,同时,又会与自己已有的经历产生交叉与反应,唤起我们对自己曾经生活的回忆与留恋。就像许多人写这种书评,我们许许多多的读者,结合自己的经历,在各述各的衷肠,或悲或喜,或感动,或被感动,试着通过自己的笔记录下自己对生活的一点点感悟或留作以后回忆的肥料,当然也不可否认的一些专业的阅读者与研究者,在做着一些专业的工作,让我们对一些现象看的更清晰、更准确,至于不那么专业的我们,尽可以本着自己的理解,或不屑,或赞同,或感叹,权看这些专业者自己的水平。

  2013/7/24

  《万物生长》读后感(六):all the things he said

  如果要翻译《万物生长》的标题,就会译为《all the things he said》 。

  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节奏感。

  从一句一句,到一目十行,再突然停下来。

  在不断的邪句中忽然云淡风轻的停下,在不断的索然中忽然浓情万种的停下,在公交车上忍不住笑出声,然后可以忽然淡出望向窗外,想一想,好像是在"只愿我们的心永远纯净,只愿我们依旧珍惜"这样的句子之后,忽然感受到这本书文字背后的节奏感。

  我对节奏很擅长,节奏感这件事似乎也对我的生活很重要。

  除了鼓点、舞步、骑车时感受到的风,有一次听tato的all the things she said,副歌主要部分一共只有两个音,其余全都靠节奏撑起紧凑的起伏和递进感,毫不单调,很深的感受到重复和节奏带来的美感。

  这本书也是,间续的重复一些句子,回顾性的强调一些情境,在琐碎的自白中忽然差出一段诗句,或是淫邪的气氛中忽然充满纯真,一章结束,开始下一段不知起始的另外的故事。

  有人评价冯唐的小说不以情节取胜,他不是写故事的高手,这对我来讲完全不成问题。比起情节的带来的起承转合,推动情节的背景——当下的时地、人的想法和某种混合的氛围或许更加能引起我的共振。这本书里用人物的话语去塑造了几个很模糊的形象,比如秋水、柳青、各种植物的名字还有“魏妍、费妍、甘妍”,妍通炎,仿佛病态的花朵,骷髅上的瓜子皮,某一部分的自我或可以理解的他人,矛盾而融洽的共同存在。我想如果冯唐同学会画画,一定是后现代的那种,画一个佛,身上纹身,周围有带血的酒肉和檀香中的经文。记得一次看画展,一组墙上基本上都是这种风格的画作,字写的清秀,画笔细致,颜色一层一层的染,但却始终无法让我感到赏心悦目,有一种可怕的相宜感,提醒我这样的形态反应出的某种真实。

  这本小说到是没有那么血腥,如果说有点腥味,也是海边那种咸腥。情色的部分基本没有不适感,更多的是文字力量的吸引、幽默、聪慧、沉醉,然后书上的某种经历和自己当下的感受淡淡的、轻轻的随着文字结尾而逝去。和《燕尾蝶》那种来不及的感受有相似,却又有强烈的区别。这本书的节奏刹车像自行车的后扎,明显的降下来,却不突兀。停下后又惋惜又庆幸。

  三个姑娘里,最喜欢白露,现在逐渐找到了喜欢的依据,这里面欣赏红玫瑰依恋白玫瑰,不过最喜欢的还是混合玫瑰。

  在200多份学生待判的试卷中,依然想先看完它。就当代的中文的小说而言,还是偏于喜欢的派别。

  ,电影没看,不知道风格和小说的异同,不过主题曲被宋冬野唱的,还是很有小说里的味道。

  《万物生长》读后感(七):8

  有些书,不看完,永远不知道真谛。就像这本,看到一半时,我便妄加评论,可是看到结局,我却潸然泪下,想起离人,不觉泪流满面。

  正如冯唐自己所言,这是一个关于生长的故事。而在我的概念里,所以关于生长的,多半带着几分哀伤,无人幸免。

  就算是曾经对一个人爱到上瘾的境界,可是,不知怎的,走着走着就丢了。以为可以挽回离人,可是蓦然回首,离人不服。在成长的路上,到底是谁先丢了谁,谁又知道呢

  《万物生长》读后感(八):又是一遍,万物生长

  又是一遍,万物生长。

  第一次读万物生长,冯唐还没有那么火,书的封面很好看,是电影出版社出版的。第二次翻开的原因,是因为看了电影版的万物生长,决定再回味一遍小说。电影比我想象中的好看,尤其是柳青和秋水在实验室里使坏的那段,暖色灯光、实验室调酒、他们的表情、配音都让我沉浸其中,荷尔蒙高涨,闪现那句话——我要用我的万种风情,在将来任何你想起我的时候,内心都无法安宁。

  “冯唐的世界无故事,他的小说拍不成电影电视剧。”终于,还是被打破。电影上映第一天,冯唐说自己包了电影院,说,笑着哭了,哭着笑了,笑中沉默了。这是冯唐的青春,也是大家的共鸣。

  来说说万物生长这本小说。看他的小说,就像在和秋水,和冯唐聊天。我的性格:“我”是一个肿胀的“我”,我讲话是个话唠,写字却是亨利米勒。我写字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有中国人的窝囊劲,什么都闷在心里,用酒、笔、地下情排泄出来。我喜欢看热闹,看别人争,从中体会色空。我成长中苦盯一姑娘三年。

  接下去就是穿插我和秋水、前女友、初恋的故事了。自己看吧。

  《万物生长》读后感(九):冯唐

  我看书向来很被动,看之前不知道书的好坏,旧书可以网上查查,看读过人的评价,新书就要自己买回来仔细品味,这本书属于前者。

  万物生长是以回忆的口吻讲述了整个年少,细致点,可以说是整个年少时的性趣味。

  没有主线的故事,零零散散的讲述着大学时的段子,读着读着会让自己想起大学生活,虽只毕业两年却遥不可及了。

  对于冯唐之前没有过接触,读书之前甚至没听过这个人,后特意上网,查到的资料,让我望其项背。

  读冯唐的文字,总有这样的感觉,像是在写一个作文,写着写着就跑题了,跑出老远,绕个圈,却又跑回来了,还能再把前文接上,这个很难,将所有的片断拼成一本书,不失完整,描述一段青葱岁月,让人感同身受。

  《万物生长》读后感(十):人家的大学生活

  就像上一篇,北京孩子的大学生活。

  读这本书的时候,明显感觉到,笔墨要比《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要稳重许多,毕竟描述的年龄段不一样了。

  读的时候总想起两个歌手,James Blunt和Jason Mraz。Jason Mraz的歌永远oozing California sunshine,永远不会有James Blunt的淡淡的忧伤。生活环境,成长背景,太多差异,不会一样。同理,冯唐的书中,基本上不会透露出生活的不如意,略带有一点姜文式的自恋。

  看罢全书,印象最深的就是后记了吧,大抵是全书精神的总结。

  全书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清华男生如流寇。哈哈哈。

  北京三部曲就剩最后一部了,希望本月之内搞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