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10篇
《诗里特别有禅》是一本由骆玉明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16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013-5-2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一):学禅小札——读骆玉明先生《诗里特别有禅》
壹 鸟鸣山更幽
王荆公《钟山即事》云“一鸟不鸣山更幽”,似有与王籍打擂台之意。脱去写作背景,仅就两句意境而言,“鸟鸣山更幽”更胜一筹。有故事为证:某禅师唤徒弟将庭院打扫干净,徒弟将庭院打扫得一尘不染。禅师走到庭院中央,用力将树上的叶子摇落一地,然后缓缓地说:这才是真的干净了。
贰 拈花微笑
论及禅宗的起源,这一非常中国化的佛教流派能够出现,与魏晋时期个人价值和存在意义的觉醒是分不开的。将如来一棍打死,喂狗子吃,与非汤武而薄周孔何其相似。这一点明显无法起源于印度传来的佛教,只能诞生于经过魏晋思想解放的中国。
佛道相通,离儒家则远些。所以书中说陶渊明不信佛,作诗却常与禅理相通。
叁 何处惹尘埃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较之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傅翕的偈诗更多活泼与思辨。西方人更爱认死理。
“是水负载着船和我行走?抑是我行走,负载着船和水?”
其实东坡的“非人磨墨墨磨人,瓶应未罄罍先耻”,更能体现这种视角的转换和人生的慨叹。
肆 满船空载明月归
风动、幡动和心动之辨,可以参照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风自吹,幡自飘耳,若无我,则何以感知风与幡之存在?又何来风动幡动之辨?然既能执着于风动幡动之辨,则必有一我存在明矣。
伍 坐看云起时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极尽佳妙,妙在去留无心,妙在浑然天成。东坡《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意境差相仿佛,然失之过繁。
此句境界胜过《插秧诗》“退步原来是向前”。盖因后者尚存精进向前之念。
陆 春在枝头已十分
驾车者环绕地球一圈终于到达楚国后,会不会同样有“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慨?
柒 只许佳人独自知
因“你既无心我便休”引出的两首诗偈,宝峰明的胜过慈受深。慈受深云“平生恩爱冷啾啾”,是尚未了悟之语。缘来即住,缘去即行。又何必分辨冷热?宝峰明云“无喜”、“无忧”、“花落从教逐水流”更豁达透彻。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中云“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依稀有相似禅意。
《武林外传》中郭芙蓉与吕秀才分手时歌里唱道“天热了睡凉席,天冷了加件衣”,与之相似,一笑。
捌 我今不是渠
我是谁?
从前,有个和尚犯了罪,一个公差押解他到远方去。公差天天都要数一遍:包袱、公文、和尚、我。有一天夜间,投宿在旅店里。和尚买了酒,劝公差喝,把公差灌得烂醉如泥,又剃了公差的头发,便悄悄地逃走了。公差醒酒之后,发现和尚不见了。他找遍旅店的每个角浇也没找到,后悔自己不该贪杯闯下大祸。他无意中伸手拍拍自己的脑袋,没有想到,自己的脑袋上已没有头发,成了秃子了。他又开始数:包袱、公文、和尚,和尚倒在这里,可我到哪里去了。
此公差颇有佛性。
玖 夜半钟声到客船
“夜半钟声到客船”一语,“到”字可称诗眼。明明是人听到钟声,当作“客船夜半闻钟声”, 着一到字,钟声似有知觉,夜半行至客船边,至此,月、乌、霜、枫、火、钟声齐矣。然仅得愁客一人,更增寂寥。
可与太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之写作技巧对看。
拾 禅意的月亮
《嘉泰普灯录卷十八》:“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宋 雷庵正受)
此诗可与本章提及的《证道歌》“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撮”互参。
观《春山月夜》与《山居秋暝》,可见中国禅宗与日本禅宗不同。日本禅强调禅定,枯寂,残缺。中国禅始终更注重生机与圆融,带着一股平淡的喜悦在世间行走。中国禅是放松的,日本禅则在刻苦与紧张中度过。这一点自然是与两国的地理环境的区别造就的不同的民族性有关。然而日本禅也不能不使我们觉得更像莫大的胡琴,就像刘正风的批评,过于刻意追求凄苦,终究是落了下乘。
拾壹 平常心是道
大珠禅师言用功即是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凡人吃饭时不肯吃饭,百般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
庄周写庖丁以厨艺得道。
轮扁以木匠活得道。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论及植树,与养生之道相通。郭橐驼可谓以种树得道。
日本茶圣千利休论及茶道有诗云:“把水烧开,再加进茶叶,然后用适当的方式喝茶,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除此之外,茶一无所有。”千利休可谓以茶得道。
得道法门万千,万法归宗,其道一也。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说来容易,心无挂碍何其难。
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宴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
——钱钟书《论快乐》
拾贰 吃茶去
“一蓑烟雨任平生”与“也无风雨也无晴”境界之高下,颇似神秀与慧能偈子的分别。前者任风雨来袭,我自不动,心中仍存风雨之念。后者不存风雨之念,亦不存阴晴之念。风光霁月,全无介怀。如老顽童心中不存名利之念,胜过黄药师与一灯多矣。
拾叁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来无一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不愧是东坡啊,有此一诗,当不输与王摩诘“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拾肆 雁过长空,影沉寒水
东坡《题西林壁》,可与《大般涅盘经》三二中的“盲人摸象”参照。然而中国人认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却并未陷入不可知论。盖因我们相信心即理,心即道,心外无物。
拾伍 长啸一声天地秋
“云在青天水在瓶”,骆先生认为要打碎瓶,从而解放道。但从禅宗一贯的观点来看,打破执念本身就是一种执念,远不如解释成云在青天就舒展,水既然在瓶中,瓶是何种形状,水不妨也就变成何种形状。
我虽然身处果壳之中,仍然自以为是宇宙之王。《哈姆雷特》中的这句台词,颇有“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禅意。
拾陆 春来草自青
很好奇山东考生在08年面对《春来草自青》的作文题目时,他们在想些什么。
本章可与柒、拾柒互参。春来草自青,秋至草自凋耳,明春草复青。结合柒可见去留无意,顺其自然,结合拾柒可见天道循环不止,着眼点在其生而非其死。
拾柒 禅者,活泼泼也
lt;A Grain of Sand>有多种翻译。
最雅驯的当属以下两个版本: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
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劫。
——宗白华 译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
——徐志摩 译
个人最中意的版本则是: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无边无际置于掌上,永恒宁非刹那时光。
活泼泼三字,正见中国禅与日本禅之区别。
拾捌 四厢花影怒于潮
童心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而已。
龚自珍云“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辛稼轩云“少年不识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恰与龚自珍相抵。二人各得一半。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二):满船空载明月归--读《诗里特别有禅》
从八月开始一直在攻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半缘兴趣半为工作,断断续续终于到了隋唐佛学,满篇古文终于到了理解无能查询无果的瓶颈处,特别是禅宗,偏偏又不想直接跳过,从书架上抽了这本趣味小书来读,以诗解禅,应该是有趣味的。
读之前就立了两个问题,禅是什么?那些参禅的人都在干什么?本期望得知一二,但不想读完收获比期望多。本书大多是偈语诗,还有一些有禅味的诗,以诗谈禅,顺带普及了一下从西天初祖摩柯迦叶、中国初祖菩提达摩到六祖慧能创立“南禅宗”以及之后的禅宗历史发展和小故事,整体散而不乱,附以一些意境悠远的中国画,观感和读感都很适宜。
作者开篇就说了禅是什么这个问题不易回答,但又给了一个理解的角度,“禅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但禅更是一种体验,一种生命形态。”也许这个角度有些缥缈,禅在我初识看来偏向于心学,即修心,也可以说是修炼一种心态,禅宗到后来本身也强调在量的积累后的“顿悟”。但是经过了这些诗的漫谈过后,有一些新的理解加了进来,简单一点就是“圆容”两个字,稍微扩展开来用作者的一段话,“世界是永恒,也是当下;世界是深邃的空寂,又是无限的生机。偏执地看,无论在哪一边都不对,都不能真正把握这个世界,只有泯灭了对立的整体,才能达成对世界的彻悟。”然而,这些是禅,但禅又不仅仅是这些。禅是你的禅。
慧能建立的“南禅宗”,看重“心外无佛”、顿悟和不离世间。于是这世间的种种都是修行:粗茶淡饭、尔虞我诈、荣华富贵、平平淡淡……信仰宗教的人想成佛,在世间生存的我们也可以用来寻求精神上的慰藉,甚至超脱,形式是什么不重要,殊途终同归。
禅的内化是来了解和认识自己,而外化后达成自己和他人、自己和世界的一种相处方式,再外延的就是将这份感悟和生活的态度传承下去。就像是内心有光,世界亦是明亮的,打通内心与世界之后,你发现你是世界,却又什么也不是。所以禅如果定义就失了意义。
至于第二个问题,参禅的人在生活。“平常心是道”。
“满船空载明月归”,读了本书,问题算是没解答,却又生问题。但心是欢喜的。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三):细说《诗里特别有禅》
《诗里特别有禅》这本书是复旦大学著名学者骆玉明先生的新著,内容是从诗歌的角度解析禅学,或者也可以说是通过赏析特别有禅味的诗深入浅出地解析禅机。
骆玉明是当代著名的中国文学研究专家、资深教授,尤其在中国文学史编撰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作者1951年生于上海,早年曾赴崇明岛插队,其时已开始戮力于文史哲学。据学者张新颖戏言,骆氏贤伉俪当时之缔结良缘即始于趣味相投、文史做媒。1977年,骆玉明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自此留校任教,主讲并精研中国传统文学。30余年间浸淫中国文学和传统文化,著译十余部,论文数十篇,尤以与章培桓先生合编之《中国文学史》最为学界和广大文学爱好者所推重。该教授因学养深厚、讲课风趣幽默,备受师生喜爱。又性喜围棋茶酒,为人洒脱不羁,每为识者称其有魏晋名士之风。
不过,称骆先生有魏晋名士之风,在我看来,大抵是说骆先生所具有的那种随性自然的生活态度。指代形容则可,但并不足以反映其人全面的精神面貌和学问修养。唐宋以后,那些传统文化修养深湛的知识分子,莫不是身兼儒道释三教文化于一身,其学问素养尤其是以佛学或中国化的佛学禅学为根底。例如《禅里特别有诗》中屡次提到的苏东坡。甚至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源自佛学思想。事实上,中国传统哲学是在获得了佛学所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后,才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的。大体上,是可以认为唐宋以后的传统型中国知识分子,其世界观、人生观往往是为禅学所渗透浸润的。即使是现在,我们也不难发现,那些传统文化文学领域的大学者、知名文人,都非常有佛家气息、禅学风味。
对于骆玉明这样一个浸淫中国文学数十年的学者来说,说他具有魏晋名士之风,实际上意味着说他是一个有着深厚佛学修养的人,或者至少也是一个有禅味的人。因为他的精神气已经不是道家学说可以解释涵盖得了的。在我看来,诗里并不特别有禅,是仁者心中有禅。以其心中有禅,故得见诗中有禅。细观骆玉明先生的学问著述、立身行事、言论志趣,莫不或深或浅地带有禅味玄机。坊间流传,骆玉明曾手持两根油条进教室给学生讲课。由此可见其人之不拘小节、童心不泯。骆同志又自言,“最是不怕寂寞,所以容易觉得好。大抵街上无人白我眼,便以为是个好世界”,就有几分著名禅诗“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味道。
不过,明白《诗里特别有禅》这本书是一个禅意栖居者所写的禅书,并不意味着就能很容易地读懂这本书。首先,这可能是因为,禅学讲究不立文字、知性顿悟,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微妙玄奥的学问,因此就算本书是从相对通俗的禅诗导入,仍旧不是轻易能读懂的。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禅本来不可说,以诗说禅,妙处在说与不说之间,说多了、说白了就不好。”
其次,这也可能是因为,在学问上“飞扬跋扈”的骆先生,在文风上毕竟还是有点名士脾气,断然不会做那种迎合市场放弃自己风格的事情。我书中有黄金屋,我书中有颜如玉,尔爱看不看——我觉得这应该是曾经被称为才子的骆先生著书立说的真实心境。以是行文多重展示而少勾引,多含咏品味而乏胳肢人笑。例如,作者在序言里打了很多比方、引了很多资料,就是不肯用大白话说明白禅到底是啥。那些像我一样图省事的朋友,在这里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图省事的方法。那就是凡遇到这两个字,都用“真理”或者“道”替换即可。其实“佛、禅”二字的本意确实如此,所以约定俗成叫成现在这样,是因为最开始音译梵语的缘故。
但可以打包票的是,只要您能静下心来看得进去,最后一定会觉得本书甚为有趣、甚为有用。至少对我这个喧嚣与躁动的当代人来说,这本书已经成为一味十分熨帖心灵的良药。
《诗里特别有禅》这本书除去序跋共有十八章,其间以数十首禅诗、禅味诗、禅学趣事典故为门径、线索,加上深入浅出、见解独到、言辞优美的评析,从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三个角度,为我们大体上勾勒描摹出禅学的内涵风貌。具体来说,包括对禅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三个部分的阐释,而尤其以人生观方面的论述最为详明。
其中第壹、贰、叁、肆、拾陆章可以看成主要是对于禅宗世界观的讲解。如章壹引用王籍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等诗句和典故,启发读者在消泯对立中理解世界的空寂本质,告诉大家世界是空无的。章贰中引用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等诗句和典故,提示读者真理是无形的,由此解释禅学注重顿悟、不立文字的缘故。章叁中借禅宗五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等诗句和典故,导出运动变化都是相对的禅学结论。章肆借王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等诗句和典故,说明现象是人心变易之结果的禅理。章拾陆则借宋代文悦禅师的“千峰消积雪,万木自回春”等诗句和典故,进一步说明,世界的本质都具体呈现于现象之中。
这本书有两章可以理解成是在主要地讨论禅学认识世界和人生的方法论。如章壹实际上也提出了认识世界和人生的重要方法,那就是在消泯对立中理解事物。章玖则由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等诗句典故,揭示只有寂然之心(被比喻成静夜)才能照见万物本质(钟声)。
作者始终是一位文学研究专家而不是修行者,所以他对于禅诗的赏析和对于禅的理解始终是面对人生的。这应该也是这本书的其他部分都集中在剖析禅学人生观的原因吧。这对于我这种注重功利实用的家伙绝对是非常重要的。
章陆由“尽日寻春不见春”、“枝头春意已十分”等诗句和典故引发,指出人生的意义在于发现自我的本来面目,真我即真理之所在。“最高的完成并不是外在目标的完成,而是自我的完成。”那么应该如何完成自我呢?章捌借“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等禅诗和典故,指出外界所塑造的“我”并非真我,只有去除外界加诸于自我的影响,发现生命本真,才能抵达真理的彼岸。
章伍借王维的“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诗句和典故,提出随性自然、反对极端的人生态度。章柒讨论的是年轻人最感兴趣也最容易在上面跌跟斗的男欢女爱,由分析“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等诗句和典故切入,提出了爱恨随缘的情感态度,恰如仓央嘉措所云:“同爱人的因缘尽时,我也不必伤心”。在具体的人生态度方面,章拾进一步借“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等诗句和典故,说明人心只有像明月一样皎洁,洞见世界人生的空寂本质,才能超脱世俗物象的纷纷扰扰,获得心灵的平静,人生的圆满。章拾壹借“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床前”等诗句典故,指出“平常心是道”,人应以事物本来面貌看待事物。章拾贰借苏轼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等诗句典故,揭示人生应勿空论、笃实行,注重实践。章拾叁则从南宋禅僧惟信“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典故,以及济公“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等诗句导入,倡导平淡地接受世间万物差异的人生态度。
作者在书中也不无深刻地指出禅学并非要人一味恬淡自守,也有倡导人生应积极进取的一面。章拾肆借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等诗句典故,指出世界和人生的本质虽然是空寂的,但人不应该受到外物消极一面的影响,而应积极进取,过一种“利乐众生,慈悲为怀”的人生。章拾伍剖析“云在青天水在瓶”等诗句和典故的意蕴,揭示出禅者倡导精神自由、反对权威的豪迈精神气度。章拾柒借朱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诗句典故,指出具有禅意的人生应该是活泼向上、积极乐观的。章拾捌则由“不检细行”的龚自珍的“既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梦中身”等诗句轶事导入,揭示了童心是禅宗所谓自由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获得禅意的栖居,就应坚守纯真的童心。
本书对于古今轶事典故、中外诗词歌赋的信手拈来,对文史哲学、世界、人生剖析的鞭辟入里,显示出作者对于文史哲学多方面的深厚素养。如章伍数页间,从王维入手,说到陆游,说到清朝人徐增,说到李白,说到五代时大肚弥勒佛的本尊布袋和尚,中间插入多则诗文、典故,征引不同观点,纵横上下五千年如数家珍,非几十年专精于艺业,已经打通了古典文学的任督二脉,必不能至此。
需要声明的是,我绝对算不上什么佛教或者禅宗信徒。对于禅的理解也完全是非常初级的水平。小的时候曾经翻检过一些公案书,只是当成故事和有趣的思辨材料,因此,要说懂得禅,尤其是真正理解了骆玉明先生的这本书,可是不敢。例如,我一向以为佛学乃是舶来品,看了骆先生的作品,才知道中国的佛学至少是禅学乃是中国人吸纳外国文明,与中国固有文明相结合所做的新发明。所谓禅学多有道家和儒家思想渗入。所以,我在这里对于本书的绍介只能是挂一漏十,至于本书的真正价值,还有待广大诗歌和禅学的爱好者、想从阅读中获得人生启迪的朋友们,在阅读中继续挖掘凝练。
2013年6月16日21:36:20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四):诗中禅意静中寻
当最美的文字和最高的哲学相逢的时候,我看到了妙笔生花。看文章封面葱郁远山层层叠叠,映着一叶扁舟荡漾轻轻在水上荡漾。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打动人心,这本充满了诗意和禅意的书籍便不容错过。但看封面悠然自得已是倾倒,而书结合诗歌来介绍的禅意更是让人拍案叫绝。什么是折服,什么是顿悟,都在看完这本书后体会深长。
禅是什么?禅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更是一种体验,一种生命形态。苍山空寂,明月清朗,幽潭澄澈,野花自开,都是禅意。自然的美景让人心情愉悦,而我们伟大的先人,更是将这样一种自由心与天地造化相融合的平静和快乐写在了诗中,展现了一个充满奇妙变化的世界。如果说淡看花开花开花落,闲观云卷云舒是种恬淡的生活,而落花随流水而区,依旧有另一个美好的世界。花是禅,月是禅,春来草自青依旧是禅。远看禅虚无缥缈,不可捉摸,走进去却平平实实、真真切切。清朝袁耀的一副鸡声茅店月图画便给读者展现了内心深入寂静状态时感受到安静的月色景色。佛法中有一种突破叫顿悟,这个一种在不自觉间突破自我扩大心胸视野的机缘,而禅作为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本质上带有诗性。他超越凡俗,却不理日常。于是让我看到诗中有禅,禅中有诗的中国传统文化。
李奥有一首著名的诗,赠药山高僧惟俨: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相问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是韩愈的弟子,与山僧惟俨是好友。一日李翱问佛禅对于世界本原的理解,惟俨便用着这句来着隐喻的诗句回答他,云在青山水在瓶。水在瓶则静而定,波澜不起,在天则化为云,自在漂浮。顺应自然便成道,道本无形,一旦固执便化成瓶,又如何成道呢?很多人都觉得禅深奥玄虚,说不明白,其实采菊东篱下,闲敲棋子看落花,我们总能领略到那些字里行间的幽静。人心与俗世隔远,便会与自然亲近,世界上到处有着声响的起落,当某一幽静浮现在心中的时候,便让我们领悟到人生的智慧,安享心灵宁静。
本书就禅的故事和人物典籍在叙述中展现出来,更让诗歌解禅别有一番趣味。那穿插在文中的山水古画更是给读者以最美的享受,为我们展现了另一层面的智慧。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如此,摆脱虚妄在诗歌中寻找心灵自在,让烦劳不齐,让清净自如,修身养性,何处不见禅呢。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五):禅的现代阐释
骆玉明不愧为现代文学史专家,他在分析诗中之禅的时候与叶嘉莹等不同的是,加入了很多西方的精神性的东西,比如他首先对“安静”、“幽静”的分析,就认为它们富于精神性,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安静与声音的高低有关,也许会让人感觉寂寞,但仍未关乎人的心情。然而骆玉明却将它与内心、生命本源、世界本源相联系,具体到诗里,则“悠悠”体现了心境的清朗和从容,特别指出学问大家钱钟书在《管锥篇》里对此问题追究得不够深:“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这句话不过说明了物理意义上的静,却没有涉及到生命力的静,人超越于尘嚣之上的充实莹洁的恬静,骆玉明就此将“静”提升到了禅意的高度。或者用西方术语来说,即是一种“生命哲学”。其实西哲尼采、海德格尔的哲学都与参禅有着某种内在联系,即“内在超越”。骆玉明在此处是融合了西方文化与思想的。
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是:基督教比禅宗诗更接近诗,我看那些禅宗或佛教的教义甚至禅诗,都很概念,说教性强,这也是禅宗提倡不立言的原因,他们那样的言肯定是不能说得尽一切的。唯有诗能,神学和诗更接近。仅举书几例即可说明:比如傅大士的《心王铭》: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与唐诗或现代诗不同的是,这里掺入了很多说明性的东西,仅仅是在阐释“禅”的概念,却并非象其他真正的诗一样,是体现在字里行间的,对物的直接呈现,无需说许多大道理,就让人体会到了禅境。
还如契此和尚的《插秧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也是从比喻的手法来说明一个道理,以此对人进行有益的教诲,并体现一种哲理和告诫,但并不一定能通过这样的诗来真正参禅,因为禅也要靠“悟”,不是别人给你贯输道理就能解决的。反而是抒情诗更能达到这个目的,因为里面有生活,让你浑然不知物我的区别,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有这样的意境,“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正如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所指,要真正说尽禅并悟道,还不如做一个诗人而非佛教徒,我看那些灵修者并不缺乏语言,然而他们的语言都是道理,他们以为把禅的道理充斥于人的头脑,就可以达到修练的目的,最终却发现啥也没有悟出来,所以真不如忘掉“修道”这件事情,自然地投入生活中。即是说“智慧”并非与生活对立的东西,与其持续地修行,以抵御外来的诱惑,倒不如不脱离日常生活的状态,达到真正的“悟”。
然而骆老师也有我不甚同意的地方,大约人的价值观与心性与本人经历历历相关,骆老师极力赞赏王维的人生与境界,认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一种洒脱,虽然与阮籍同是走到路尽头无路可走,阮籍则恸哭而归,王维则并不以为是挫折也无所谓困顿,随遇而安,我以为这恰恰是中国道家思想不足的地方,缺乏一种承担,缺少崇高的痛苦,缺少生命的深度,就好比早年的我喜欢李白的瀟洒飘逸,而现在却爱杜甫的严肃深沉一样,能将困境化为顺境固然是一种本领和境界,然而却倾向于肤浅的乐观,面对亲友的被害,面对时局势乱,固然超然物外也重要,但却不如痛苦之思更能让人达到一种崇高的境界。
但有些观点既新,也很能让我接受,比如他认为单是一味地修行,执迷于坐禅,并不一定能找到正确的路径,既然要求真理,就好比要接近上帝,要进上帝的国,作为凡俗的人要变得有神性,就需要作出各种努力来提升自己。这让我想起以前读过的《悉达多》,释迦牟尼之所以最终能成佛,是因为他选择了一条与他的弟兄们不一样的路,而不是像他们一样一开始就跟随师傅想学到真理,这不过是一种偷懒想寻捷径的表现。悉达多在人事、社会中磨炼自己,像正常人一样地过日常生活,体验种种不同的境遇,最终发现“春在枝头已十分”。这也是王国维所说的三重境界之一:“众里寻他三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以此比喻人在经历各种周折与磨练后变得豁然开朗,精神自由,这时就能主动把握与他人及世界的关系,从容应对一切。
骆玉明也纠正了人们对禅的误解,人们以为既然要开悟,就得清心寡欲,灭除人的欲望,他认为恰恰是“爱情”这种“最深的人欲”对于理解生命的本质很重要。禅并非禁欲,它只是追求对于欲的超脱,人要既生活于情欲之中,又需要由情欲走向更高的心灵境界,这就与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区分了开来。他对佛教与禅宗的“莲”意象的解说也很有意思,认为这也取它“出污泥而不染”的意义或者说“禅机”,偏重在于“不染”,而“污泥”的必要性在于检验其纯洁。
但骆先生也指出了传统禅学对“开悟”的理解的局限性,只能看到智慧的开发与烦恼的摆脱,却缺少一种神秘色彩。大约真正的宗教都是有某种神秘性的吧。禅宗与基督教的区别也在于它并没有偶象崇拜,并认为人有无限的可能性,人凭自己就能超越到崇高境界,这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彻底的乐观主义,“神”很大程度是人类对自身的信仰 ,佛性即神性,人人皆可成佛,见性成佛,因此很少神秘意味。而基督教则强调人本身的局限性,认为人永远不能达到上帝的境界,且只能通过信仰达至天国。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总结:
禅到底是什么?古代高僧的回答都很奇葩:一寸龟毛重七斤、庭前柏树子、待吾灭后再向汝说、或者干脆不说。总之禅是什么是各人自己的事情,要考自己去悟,禅不可说。而古诗也具有相似的特点,要自己去体会诗里表达的含义,因此可以借诗来说禅。
但不是所有的诗里都有禅意。诗人阮籍的穷途恸哭抱有强烈的目的和欲望寻路,自然无路可走时无比懊恼,这显然不是禅。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感觉无路可走时又发现通往村庄的路,令人豁然开朗,心情愉悦。但这也不是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固然好,但如果并没有柳暗花明又一村呢,这个时候的心态就是禅要体现的。而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就是禅。沿着水走时,保持平静的内心,去用心体会身边的美景和整个行走的过程,这样即使没路了,也可以自然的坐下,看云升起的美景。
接着作者开始用各种诗篇从各种角度来说禅: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我们必须记住自己的本质是空手的,是靠步行的。锄头和水牛只是我们使用的工具而不是我们本身的一部分。不能让这些身外的工具影响我们的内心,是我们在用工具,而不是工具在主导我们。
辛夷花“纷纷开且落”,辛夷花只按其自然规律自开自落,不管有没有人看,不受外界的干扰。我们的内心也应该这样,在这个嘈杂的世界中保持自然。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明月归。欲念如千尺钓线,深入水中;如水波,一波激起千万波。深重的欲念折磨我们的心,心不静则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结果往往不能如愿。放下妄念,内心自在。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不管发生什么,一切都会过去。苏轼历经风风雨雨过后,回首自己往日,一些都看淡了。一切都已过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个人感觉可以用书里提到的金刚经的一句总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没有执念,再用自然的内心去好好体会这个世界。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七):禅,折叠在诗性空间的背后
初夏午后,一个人在家。阳台上浅色木地板被阳光照得有点发烫,扔个软软的垫子,点了一根日本香堂的香,水的味道,安静而舒适。然后,翻开《诗里特别有禅》。
昨天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惊艳。苍谷空水,在热闹的空气里刹那清凉,让人打心底里喜欢起来,仿佛驱走了尘世的浮躁。“生死流转,不知是谁在何处栽下了最初的种子。而一切都会过去,在一切变化的背后仍然是一个深邃的幽静。”我对美丽的文字总是无法抗拒,曾经喜欢过三毛、席慕容,后来又迷恋过简媜的散文,那些思想上的灵动是阅读的快乐源泉。
翻开书的封面,内层还有一个书封,一抹蓝色的云,此刻,我领悟了设计者的精巧心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青山独对,静待花开。如同轻纱吹开,最美好的事物从此面目鲜明起来。那么安静的等待,不悲不喜,一生不曾后悔。
佛性是在天地尚未形成之前就已存在的,它没有具体的外形可以让人们看见与捉摸,却无所不包容。当人心与俗世相隔远时,就会与自然亲近。月轮高悬秋空,像是一个既亲切又神秘的媒介,将人心从凡俗生活的喧闹、焦躁中引导出来,升向宏阔幽深的宇宙。在沐浴月华的时刻,山中的世界呈现为一片明亮空灵。你可以看见树影斑驳,轻轻摇曳,水光闪烁,澄虚剔透。“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于是,在这个寂寂的午后,在浸染了水之香味的午后,看完了这本书。手边玻璃杯中是已成浅红的茶,夕阳更暖,棉白的纸上带着黄晕的柔和。
诗是最美的文字,禅是最高的哲学。禅不可说,却可借诗来领悟。禅,折叠在诗性空间的背后,不张扬,也不静默。
而我,能在千万的书海中遇见到她,亦是一种缘分。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最近心绪不宁,恰巧看到K君还存了那么一本小书,于是翻了一下,以为是诗歌鉴赏,但更多有生活中的禅意,记录下标注的句子们,它们让我静下来了:
1.倘能消弭固执和对立,消弭贪欲与妄念,消弭紧张和焦虑,便能以空灵玄妙的智慧,朴素自然的心情,随缘自适的态度,求得本应属于你的完美的生命。
2.饥来吃饭困来眠
3.如果人不能明白、控制自己的欲望,被内心的欲望所扰动,心动万物随之而动,他看到的是一个变形的世界。站在狭隘、偏执的立场上,是非无穷,祸福无端,内心的焦虑越来越深。而禅的修持所要达成的境界,就是摆脱种种虚妄的意念,摆脱由这种妄念所造的世界的幻象,保持空明的心境,随缘而行,不为外物所动,如此由超脱而达成自由。
4.不为生而喜,不为灭而悲。
5.世间有无穷的是非,无穷的争执,还有无穷的诱惑,人不能不在其中走过。要全然不动心也许很难,但若是处处动心,那恐怕要一生慌张,片刻也不得安宁。
6.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7.领悟到必须将在这世间的一切痴迷、一切纠缠都放下,不再思量,不再计较,不再解释,无所依恋,而最终达到透脱明澈。
8.你既无心我亦休,此身无喜亦无忧。 饥来吃饭困来睡,花落从教逐水流。
9.人生总是有很多艰辛, 除了对自己,没有人可以说。
10.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11.平常心”又不是容易做到的。就像大珠慧海所说,饥来吃饭原本很简单,可是世人喜欢“百种须索”,用无穷的心思来满足口腹之欲,使生命变得轻浮;困来即眠也很简单,但世人该睡觉时辗转反侧,计较不休,使生命变得焦躁。
12.平心静气,人心渐渐淡定起来。种种繁杂的念头消歇,内心渐渐清澄。
13.只有随缘,才能自得;只有淡定,才能旷达。随缘和淡定,才是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自己把握自己的力量。
知道很难做到但仍然坚持去做,也许有一天可以真正的和自己和解。
临近年末,各种事情很多,压力也大,时常休息不好,读书也读不好,甚是焦虑,然而看看古人的这些个态度,突然又可以稍微豁达那么一点儿。心平气和,一件一件来吧。今年缺乏的正是这种专注、淡定,平常心,太容易被他人的言语行为事件影响,以至于无形中形成了好多痛苦,把握此刻吧,不相干的人事物都抛于脑后吧,开心的活下去!
希望明年的自己能比现在更成熟,更专注,更淡定的应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也努力的转变着,期待着,但只求无愧于心,能稍有自我满足。
有时看清了也就没意思了,还是难得糊涂。
感谢这个午后读了这本小书,至少禅意让自我稍有回归。
继续修炼:)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九):禅是什么?禅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更是一种体验,一种生命形态
当最美的文字和最高的哲学相逢的时候,我看到了妙笔生花。看文章封面葱郁远山层层叠叠,映着一叶扁舟荡漾轻轻在水上荡漾。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打动人心,这本充满了诗意和禅意的书籍便不容错过。但看封面悠然自得已是倾倒,而书结合诗歌来介绍的禅意更是让人拍案叫绝。什么是折服,什么是顿悟,都在看完这本书后体会深长。
禅是什么?禅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更是一种体验,一种生命形态。苍山空寂,明月清朗,幽潭澄澈,野花自开,都是禅意。自然的美景让人心情愉悦,而我们伟大的先人,更是将这样一种自由心与天地造化相融合的平静和快乐写在了诗中,展现了一个充满奇妙变化的世界。如果说淡看花开花开花落,闲观云卷云舒是种恬淡的生活,而落花随流水而区,依旧有另一个美好的世界。花是禅,月是禅,春来草自青依旧是禅。远看禅虚无缥缈,不可捉摸,走进去却平平实实、真真切切。清朝袁耀的一副鸡声茅店月图画便给读者展现了内心深入寂静状态时感受到安静的月色景色。佛法中有一种突破叫顿悟,这个一种在不自觉间突破自我扩大心胸视野的机缘,而禅作为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本质上带有诗性。他超越凡俗,却不理日常。于是让我看到诗中有禅,禅中有诗的中国传统文化。
李奥有一首著名的诗,赠药山高僧惟俨: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相问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是韩愈的弟子,与山僧惟俨是好友。一日李翱问佛禅对于世界本原的理解,惟俨便用着这句来着隐喻的诗句回答他,云在青山水在瓶。水在瓶则静而定,波澜不起,在天则化为云,自在漂浮。顺应自然便成道,道本无形,一旦固执便化成瓶,又如何成道呢?很多人都觉得禅深奥玄虚,说不明白,其实采菊东篱下,闲敲棋子看落花,我们总能领略到那些字里行间的幽静。人心与俗世隔远,便会与自然亲近,世界上到处有着声响的起落,当某一幽静浮现在心中的时候,便让我们领悟到人生的智慧,安享心灵宁静。
本书就禅的故事和人物典籍在叙述中展现出来,更让诗歌解禅别有一番趣味。那穿插在文中的山水古画更是给读者以最美的享受,为我们展现了另一层面的智慧。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如此,摆脱虚妄在诗歌中寻找心灵自在,让烦劳不齐,让清净自如,修身养性,何处不见禅呢。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十):诗中自有禅意在
特别喜欢王维的诗,真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山水诗有悠远的境界,让人飘飘然,若入仙境。王维山水诗中富含禅意。什么是禅?按照骆玉明先生的说法,禅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而是人生方式,人生态度。
我们先来看看书中引用的王维的这首五律诗: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为历代读者频频引用的《终南别业》写尽了诗人淡泊清闲、随遇而安、无往不适的情趣和志向,蕴涵着耐人寻味的禅意理趣。在这首诗中,诗人独自出游,漫无目的,兴之所至,有水就看看水,有云就看云,遇到山中的老叟,谈笑风生,无所拘束。这首诗第两联透出浓浓的禅意,“兴来”就独自外出游玩,任其自然,何等潇洒!其中的乐趣自己享受即可,不用向别人炫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更是写得境界渺远,让人叹服。“行到水穷处”,仿佛已经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却没想到“坐看云起时”,一下子就峰回路转,豁然开朗,直如“暗花明又一村”,一个全新的境界就脱颖而出了。这首诗充分显示了诗人超脱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达到了物我两忘的新境界。
我们再来看看这首《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你看看作者是如何描述的:山是如何的?是空的。雨是如何的?是新的。雨后的空山可谓是清净宜人。而皎洁的月光照着松林,清泉从山石上流淌过,发出潺潺的悦耳之声,以水声写出山林之静。洗衣浣纱的女孩子回来了,山涧中有荷花在晃动。这是一幅何等美妙的雨后秋山的图景啊!这种静中有动,静中有声的境界充分体现了禅宗的动静观,禅趣自然流露在诗篇中。王维另外的两首诗歌也是禅意盎然。请看这首《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再看下面这首《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些蕴涵丰富禅趣的诗句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骆玉明先生的这本《诗里特别有禅》细细分析了很多古诗中的禅意和禅意,也值得我们细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