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笔记》的读后感10篇
《达·芬奇笔记》是一本由(意)达·芬奇 / (英)艾玛·阿·里斯特 编著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34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达·芬奇笔记》读后感(一):叹服
拿到达芬奇笔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觉得挺郁闷的,因为整本书,粗狂一看,翻到那一页,基本上都有图形,有点像我们读书时,打的草稿。而细看,才发现这本书的确是一本很特别、有趣、很有价值的草稿。全书主要有1.为壁画等大型油画创作的铅笔、炭笔草稿。2.探索人体透视学、解剖学的素描。3.各种涉及自然科学的公式、算式,还有图形设计等等。比如他很早就设计了潜艇,还有热气球和望远镜。4.在解剖尸体的基础上,自我总结出的人体结构、血脉、内脏等医学知识。5.航海术,涉及罗盘改进,暖流寒流等航海知识。6.卡尔维诺在《美国文学讲稿》里提及达尔文描写海鲸的文学作品,可见他的笔记本里一定有小说的草稿。...............看完之后,一句话,对达芬奇才能的叹服.........
一直就很崇拜达·芬奇,他在美术上的造诣是世人皆知的,然而这对于我来说却不足为奇,我最初对他的敬仰来自于一次电视上介绍达·芬奇科技博物馆,博物馆里罗列着各式各样木制的模型,这些都是根据他笔记本上记载的图像和文字所造,与许多现代科技发明极为相似,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像直升机的模型。
有幸能够阅读这本书,让我能够深入地了解这个神秘的人物。书上零碎的笔记,让我惊喜:对于真理的探索方法、对于宇宙的探索与研究、对于物理学知识的了解、对于机械学知识的解释、对于鸟类的观察以及飞行机的构思、对于绘画这门艺术的探讨、对于生活中个感受和感想。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思想上的巨人,他屹立在我的身前,眺望着远方。他是一个生活的热爱者,对于生活中的细节观察至微,所以笔记本上才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被记录下来,才会有对鸟类这种灵巧动物飞行的描述,才会有《蒙娜丽莎》才会有《最后的晚餐》。倘若他活在二十一世纪,世界会是怎样?也许会跟着这个巨人向前迈一大步。
最后一章,虽说能够从考究历史的角度更全面地了解达·芬奇的一身,但却让我有点失望,原来思想巨人也仅仅是一个生活中的凡人,他是孤独的,孑然一身,他也会为功名卑躬屈膝,也会因穷困和不被理解而苦恼悲伤。
合上书本,还有一点遗憾,虽说是《达·芬奇》笔记,人们知道在他笔记里有大量素描资料用来解释他的观点,但是本书的图像资料十分简陋,不能够让人直观读懂某些细节。有机会一定要找出英文原版再读一遍。
《达·芬奇笔记》读后感(三):思维的小火星
在我看来,文艺复兴是个黄金时代。那个时候各个学科之间的鸿沟还没有现在这般巨大,只要是知识分子,都可广泛钻研,实证理论尚属一片空白,就等着当时的诸位来填满。且周围有一个如此热情钻研科学的潮流啊。
而对于达芬奇的较深刻的理解是从《达芬奇密码》开始的(原谅我这个肤浅的女人),为此对他膜拜万已。买这本书,是因为我向来认为物理与艺术是紧密联系的,而达芬奇和他的笔记无疑有助于扩充我论据。
读了十几页,我的首感是:这本书太可爱了。
那个时候尚未如现在这般科学发达,许多东西仍是未有科学研究,于是那个时候的人对水、元素等的思考在我看来显得非常有趣可爱。比如:地球分成火、空气、水、土四层;在争论山顶有贝壳的出现是否是上帝的创造等等。
本来拿起书的时候怀着敬仰之情非常严肃。但是看着看着我就忍不住开始边笑边看了。
好吧,请再次原谅我这个肤浅的女人。
继续看剩下的,然后再来写。
《达·芬奇笔记》读后感(四):达芬奇真厉害
达芬奇的兴趣十分的广泛,凭着自己的爱好,研究着从自然到社会到哲学的一切,但是偏重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这个他主要是一位画家有关。
他所在的那个年代对科学的探索和现代科学有很大差异,比如那个年代认为的世界有火包着空气,空气包着水,水包着土的。达芬奇也是从孩子长大的,他部分的接受了这些思考方式。但他更多的是用自己的观察和实验人论证那些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理论。由于他对建筑、解剖、运动、机械、声音等等都感兴趣,而且他的理论和应用都是直接来自自己的生活,所以他更向是一个工程师,对发明潜水艇和飞行机的构想充分说明了他对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已经超过了那个时代的人很多很多。他的笔记里看到他打算写的书的提纲有很多本,如果说水的运动,机械,论绘画等。对解剖的细致入微的观察更是细微,好象那个年代解剖尸体还是不允许的。如果说博学家是来描述那些知识很多的人,那博用家形容他更加合适(嘿嘿,我发明的词)。
由于自己已经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文科生,对书中前半部分的关于宇宙、元素、机械、飞行、艺术等我只能看看,但对于达芬奇笔记的后面关于故事、哲理和生活感想的那部分,我很是带着思考的看。
我觉得有意思的摘录了一下,见附录。如果那个时代有饭否或者twitter,那跟他的人一定不计其数。可以从他的感想中看出他适宜个非常勤奋的人,有远大的抱负,诚实,生命有着深入的思考。有人说时世造英雄,我想即使达芬奇是个90后,凭着他的智慧和品质,他也会是一个达芬奇式的传奇90后。
下面是附录:
1、传说,被追击的海狸一旦知道它被追击的原因是他的睾丸具有药用的优点,并且自己无法逃掉的时候,为了和追击着和平相处,就干脆站住,用尖锐的牙齿要下睾丸交给它的敌人。
2、地下出来的铁是无生命的,但是铁制成的武器却杀死许多人。
3、鹅毛使人像鸟一样在天上飞:用鹅毛比写的字。
4、无生命的物体带着有生命的物体周游各地:车和船。
6、正如铁不使用回生锈,死水回腐烂发丑,天冷水结冰,我们的才智不用将衰退。
8、取得最多的人最怕损失。
9、你,沉睡呀!什么是睡眠?睡眠就像死。啊,你为什么不勤奋工作,以便死后能留下完美的形象,而宁愿在睡梦中虚度一生。[zz:达芬奇是个极具才华的人,但是从他的笔记关于对解剖的要求,对绘画方面的要求看出,他更是一个非常非常非常勤奋的人。]
10、不必研究那些随着作者死亡而消灭的作品。
11、抱负不凡的人既不满足于生活的快乐,也不满足于世间的美好,他来到人间,生活只是水最的苦行。
12、正如日子在甜水中飞逝,生命总在死亡中度过。
13、每个灾难在记忆中留下痛苦,惟有死亡这个最大的灾难是记忆的苦楚和生命一同毁灭。[这句我最喜欢,厉害]
14、人们错误的叹息时光的流失,责备时间过的太快,不认为时间是充裕的,自然赐给我们以美好的记忆,使一切事物经历的时间比实际存在的时间还要长久。
15、自然为什么不管规定一种生命不该建立在其他动物的死亡之上?达芬奇认为自然界让有些动物成为另一种动物的食粮也是一种和合理的控制地球扩大的方法,对于人类这会总最顶层的动物,就安排一些毒气,瘟疫等来限制。
16、性欲是传代的原因,食欲是维持生命,恐惧或羞怯延长生命,欺诈是隐秘的手段。[让我第一次认识到食欲也没有那么低贱]
17、正如能力勇敢危害生命一样,畏惧保护生命。[让我想到安全带的故事]
18、能力有四种:记忆和智力,食欲和性欲。前两种是理性,后两种是感性。
19、告戒他好好克制自己。
21、灵魂永远不会岁躯体腐朽而毁坏,灵魂在躯体内的作用旧乡风使风琴发生,若笛子坏了,风也不能产生好的效果。[绝对有道理]
22、优秀的人生性好学。
23、请别看不起我!我并不贫穷!
24、人感到贫穷无非是想多得到写东西。[精辟,贪婪带来恐惧?]
25、我应占据何地?此后不久,你就能知道应在何地。
26、啊,上帝,您以劳动的价格将一切美好的东西卖给我们。[读到这句,我已经五体+肝脑投地]
27、人们最大的欺骗就是自己的主张。
28、谎言是如此可耻,那谎言来赞美上帝,上帝的恩惠也会受损;实话如此美好,卑微的事物受到实话的赞美,也会显得高尚起来。
《达·芬奇笔记》读后感(五):牛人自有牛人处
虽然没有完全看懂,笔记中大量的理科术语。人家达芬奇一早就警告读者:“不是数学家请勿读我的基本著作。”
anyway,通读完后唯一的感觉就是,他不是人。他是热爱画画的上帝跑到人间来实习来了。
达芬奇是个十项全能的大杂家,他却看不起除了绘画外的一切艺术形式。这样说也许不对,更精确的表述是,在达芬奇看来,只有绘画代表了人类最高的艺术形式。他自大,绝对有自大的本钱。
画眼睛,他细致到“画家英国研究眼睛的十大功能”。达芬奇擅长与表现明暗的层次,他是明暗融合的首创者。
看他如何研究人体,如何解剖,就好像在看文字版的《电锯惊魂》。
“如果你孤身独处,你就完全属于你自己;如果你只有一个同伴,那你只剩下一半属于自己,或者更少些。这就与同伴的言行举止轻率程度有关,同伴越多,你将陷入更深的麻烦中。你会说,我离开他们,走自己的路,就能更好地研究自然事物的各种形态。我要告诉你,那更不好办。因为你难免要听到他们闲谈。........你若要友谊,那就到你的画室中寻找。”
”画家的灵魂应像一面镜子,反映物体的颜色,反映面前一切物体的形象。因此,你应该明白,假如你不能用你的艺术描绘自然创造的一切形态,你就不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画家。“
”人生多美好却不能长久。我们受诺言的欺骗,受时间的哄骗,死亡嘲弄忧烦;生活的焦虑是毫无价值的。”
“我以为我是在学习生活时,学的却是死。”
“如果你按照品德的标准约束自身,你对世界将无过分的希求。”
“最富有同情的地方一定有最深重的苦楚。”
“对你所不理解的事进行表扬是不恰当的。若对此进行责难将更恶劣。”
他崇拜太阳,热爱动物。提倡素食。
“我宁愿会所,人类是'禽兽之王'。你最伟大,因为你只能使它们将子孙给你填满肚肠,你的肚肠成为一切动物的坟墓。”
《达·芬奇笔记》读后感(六):九牛一毛
高中时候很迷达芬奇,高中时候主修画画,高中时候当了彻底的名副其实的差生,每天都是正点出门,却蹬着自行车到三联或者是新华书店,泡一个上午,回家吃饭睡午觉,下午继续。除非有专业课的下午,会回到学校画画。
这是十年前我买的为数不多的几本书,穷学生要从买画具的钱里面挤出来买书。当时给每章都像字典一样用彩色标签标注了,包了灰色的书皮。像西方人看《圣经》一样翻来覆去的翻阅。现在却不记得些许了,或者内容已化成自身的一部分。
这些或许仅是他笔记的九牛一毛。文艺复兴那个人才辈出的时代,那个充满了热情的意大利,不少艺术家的笔记都是各国语言交织着写成的,还有除他们自己以外谁也解不开的奇怪语句,是他们的秘密和砝码,带着傲然群雄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