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10篇

2018-01-23 21: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10篇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本由[俄] 列夫·托尔斯泰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1019图书,本书定价:2.90,页数:198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一):恶心

  总算是拜读过世界名著了……以后人家问起来,我可以拍拍胸膛说,我读过《安娜卡列宁娜》!

  在我看来,这书很恶心。安娜这人尤其恶心,就因为她,她周围的那些人,卡列宁和弗龙斯基也显得很恶心。

  我说的不是道德,而是作者表现手法。

  尤其是当作者大量运用了这种主观的心理描写以后,让人看了有“见女人别忘了带鞭子”的冲动

  幸好,列文的那一圈人还算可以。但是列文最后的那个“超越”,怎么看怎么像康德的那句名言……列文兜一个大圈,找到的原来就是这……不就是十七、十八世纪的那种自然主义唯心主义泛神论之类的东西嘛。

  还有,人物串连得很牵强。先是奥布隆斯基夫妇吵架,然后妹妹安娜来了,碰巧,列文也来了,向奥布隆斯基夫人的妹妹求婚未果,碰巧,就在求婚的第二天,奥布隆斯基夫人的妹妹的恋人爱上了安娜……妈的,你演《雷雨》啊!……不像《复活》,单单聂赫留道夫遇见卡秋莎的一个偶然,那还稍微可以接受。

  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就读了俩,发现心理描写很生动,发现情节排布都不好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二):因为爱情

  描写了原本上流社会的安娜卡列尼娜,与一名军官弗洛斯基婚外恋并私奔最终自杀。同时穿插另两组男女,一组是奥勃朗斯基出轨后回归家庭但对资产管理不善导致妻子陶丽与孩子们生活艰难,另一组是列文与吉娣从爱慕到结婚到婚后生活的经营。人物各有特色,也各有缺陷

  安娜一方面出轨前由于丈夫的社会地位,也由于自身的魅力,玩转社交圈,好像很有能力样子,然而陷入婚外情时,贪享欢愉,逃避现实,对带给她已有一切物质生活的丈夫,由不爱也不恨,变成了恨,在丈夫原谅她之后,反而扔下丈夫和儿子情人私奔,私奔后也不肯正面现实要解决的问题,看起来并没有那么有能力,当然,她要的是情人的爱情,而这样被她努力世俗隔绝开束之高阁的爱情,终因为现实和自己的猜忌,而让自己死亡。

  情人弗洛斯基倒是性情中人,为了美人也愿意放弃很多,也努力构建社交圈让安娜恢复往日风采,对军队里的朋友也很义气,但没有什么魄力倒是。

  而安娜的丈夫,真的是很苦逼,好不容易自己爬到了这么高的政治地位,妻子对于自己来说,也是很喜欢的,家里出了这么个事,也没用政治影响力去打压情敌,只能克制自己的情感,尽量保全名声,还让妻子在家生出了跟情夫的孩子,也是够大度了。

  奥勃朗斯基是安娜的哥哥,全书第一个出轨,真不愧是一家人,出轨后妻子原谅,忍不住再犯,花钱大手大脚,但好歹维护正统家庭,为人圆滑,颇有政治手腕,不得罪任何人。

  列文是个农场贵族,作者借这样的身份表达了很多对农业改革看法,包括新旧农业贵族的存续,列文本身是个不断思考的人,又身体力行农民一起干活,一直在追求快乐的家庭生活,看到了共产主义的雏形是让人快乐的,很单纯,心地善良,但也希望能富裕起来,很勤恳,婚后与妻子不断磨合,也是为了家庭更好,怎么这本书的名字不是列文?

  这些人物彼此都有联系,绕来绕去也绕不开上流社会的圈子,这个圈子有很多婚外情,大家的娱乐就是东家长西家短,每天声色犬马寻欢作乐,本来我不以为耻,但最近跟朋友聚头,发现也就是聊聊天,也挺真挚的,所以闲聊似乎不能一棒子否定。但是整个的舆论,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一开始安娜的快乐来源于此,后来她的痛苦也有这方面,想快快乐乐在一起,却不为世人所容,到死了,还被口水淹没。

  再多么美妙的爱情,脱离了现实,就只有死路一条。哪怕基于现实,婚后也需要共同努力,才能让爱情持久。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三):偷情与阅读快感

  托翁在战争和平中描写了一段娜塔莎和阿纳托利未遂的偷情,似乎没过足文字瘾,于是蓄积力量专门写了一部偷情的小说,成为了享有与战争与和平同样声誉的名著。我向来以为安娜是托翁几个大部头中最像小说的小说,不是说其它两部不好,而是单纯从小说这个文体在19世纪那个时代习惯眼光来看,安娜写得最像小说。战争与和平写得过于汪洋恣肆,其中宏论甚多,影响了情节的连贯和张力的表现,而凝聚了托翁晚年思想精华的复活,完全是一部理念先行的作品,人物形象略显单薄了些,从他数易其稿来看,其意图早已不是一部小说所能涵盖得了的。唯有安娜写得最像小说,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可以当作标准的现实主义创作模式的样本。

  安娜是托翁创作生涯黄金年龄时期的作品,我很怀疑他是否有过数次出轨的经历,能把各色女人的心理写得那么惟妙惟肖少女、少妇、家庭妇女不同社会角色都能把握到位尤其是对偷情少妇的心理拿捏得那么准确,。我可以肯定托翁年轻时代决非一个规矩老实的好男人好丈夫,至少从他那句和朋友谈话中说出的“可以让女人抓住你的鸡巴,却不可然她抓住你的心”就能看出,他决不是如他在本书中所描写的可以看作是作者本人化身的列文那样,对爱情和婚姻看得那么神圣纯洁

  文学即人学,那些写理想状态、写正面的东西、写真善美的东西的作品,虽然作者也是投注了大量的精力,展现了才华,但鲜有能够真正打动读者心灵的,唯有写丑恶的东西易出经典,人有善恶两方面的复杂性,阅读本身也是一个在寻求自我的过程人人都在文本中找寻自己的影子。鲁迅曾经对国人阅读的功利心态有过批评,以为年轻人阅读红楼梦便自居为宝黛,而长辈读之则有自目为贾政,其实西方人又何尝不如此?文本正如一面镜子,人人都可以在它面前照出自己的影子。

  偷情不是什么上得台面的光彩事,却什么年代都不会断了记录,正因为人的本能无法克服这种诱惑,我向来不相信什么安娜是争取爱情的先锋、伏伦斯基的欺骗和卡列宁的虚伪冷酷是造成安娜悲剧云云之类的说法,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托翁的伟大,即在于将这一切的前前后后叙述得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丝毫看不出做作雕饰之处。

  偷情的本身是生活中的加湿剂,即使是当时的俄罗斯上流社会,这种行为本身也是遍地存在的。安娜的为社会所不容,正因为她破坏游戏规则,偷情可以,但偷情不是这么偷的!安娜的悲剧正是她自己一步一步的积累,所有的人都严肃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卡列宁虚伪冷酷吗?不,托翁对他至少不是否定的,他在安娜生下伏伦斯基的女儿而病危后所表现出的大度和悲悯情怀,难道只用一个虚伪就能涵盖?这未免过于草率行事了,我相信他当时是真诚的,哪怕这种真诚是以让安娜回心转意为目的。伏伦斯基勾引安娜可耻吗?这个结论至少是有失偏颇的,他虽然不是个正人君子,但确实爱过安娜,至于他后来的冷淡和变心完全是他所处的社会地位造成的,作为一个贵族男子,只有情妇还远远不是他生活的全部。至于安娜,她既不是追求爱情的先锋,也不是淫娃荡妇,只是一个有正常生活要求的女人,她的可悲之处就在于她太认真了,认真到可以置游戏规则于不顾,执着地追求她想要的东西。

  偷情是主线,但远非全部,这部主要探讨家庭问题的小说很严肃地写了诸如土地制度地方自治等深层社会问题,安娜和伏伦斯基与列文和吉娣的爱情构成了两条主线,托翁从主观上还是以正面说教的面孔结构这部作品的。列文和吉娣的爱情无疑是作者有意安排,作为与安娜爱情的对比来正面叙述的,然而无论如何这种对比和作者所要达到的教育效果都有一定的距离,至少我如果以后再想重读本书的话,只会挑有关安娜和伏伦斯基的情节来读,而很难再去读那些列文思想变化的文字,即使列文身上倾注了托翁更多的热情和思想成果。列文的情节不能说失败,但在浅层次上显然不具备吸引读者的力量。托翁在列文身上更多寄予了一种有关俄罗斯民族性在近代化过程中与西方文明结合、吸收乃至碰撞的思考,列文有如俄罗斯民族的传统一样,是植根于土地和农业的,列文在小说中成为一种安静祥和的乡村文化符号,而安娜与伏伦斯基故事情节则多是在西方文明影响下城市生活的体验,这同样也构成了一个对比和反衬,体现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传统文明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碰撞中对人们心灵的巨大影响。托翁显然对西方文化的负面作用抱有十分敏感的心态,因此作品中通过这一对比说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不过列文理念化色彩过重了,真实性也就大打折扣,至少对他的爱情描写得就不太真实,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列文如此拙劣的追求女人的手段,只会一次次碰壁,真正懂得女人心理的还是伏伦斯基和奥勃朗斯基。

  安娜决不是单纯以情感吸引读者的二三流小说,作者没有一味迎合读者的阅读快感,而是一面在那里惟妙惟肖地讲故事,一面又板起面孔来批判西方文明,严肃地探讨俄国社会如何保卫自己传统的问题。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四):失败比成功接近永恒

  本作的男角没有什么可说。列文虽然处处碰壁,但在小说里仍然是主宰一切的神,他矛盾的心理只要略微往某一方面发展,就可以变成奥布隆斯基、卡列宁或者弗龙斯基。换句话说只有列文是活着的,仍然游移变幻着,其他所有的男主角都是列文貌合神离的分身,都是具象化定型了的人,等于死了,因此缺乏评论价值。唯独老公爵比较特别,似乎是列文的年迈版,这一角色补足了男性方面的良心不足

  最重要的女角是基蒂,因为她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作者对失败者的偏爱使得她有完整的,对于女性一生最重要的少女期,反观安娜,直到自杀那一瞬才走马灯似地惊鸿一瞥。托失败的福,基蒂的人生积累比安娜丰富得多,败给弗龙斯基让她稳定了情感看穿了奢华,败给安娜让她见识了女人上有女人,败给了瓦莲卡让她看到了女人下也有女人,对列文则败了两次,一次是在研究和她之间选择了前者,一次是他在日记中坦白失去了童贞,第二次打击简直致命,但也为婚后的平常心奠了个好基。她的成长最重要的转折点由代表女性方面良心的瓦莲卡帮她过渡,安娜身边就是缺乏这样一个知心的闺秘。

  安娜,是一路赢到自杀的成功者,也是个随处可见普通不过的女人。除了闺秘,她比起基蒂还缺少了终极关怀,因此赢也是赢得惴惴不爱,和弗龙斯基之间都要计较得失,读起书来也带着功利思想,心眼看似灵活实际空虚到了极点。作者貌似对她偏爱,脸上的生气、浓密的头发、圆的嗓音、纤细白皙的手以及手的各种小动作,最厉害的是无论阶级甚至性别,见一个被爱一个的交际手腕都一书再书。实际上这些稠密的外部描写是因为此人的内心乏善可陈。但书名是安娜而不是基蒂,因为全剧的高潮发生在安娜的床边,用癫狂和死亡赢得男人在什么年代都是女人的终极手腕。

  基蒂比安娜长久,失败比成功接近永恒。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五):善人之妻

  关于这本书,有太多想说的话。似乎总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这本书,虽则传闻无可避免地掺杂了大量主观的情绪,然而我似乎已经能通过已知的线索串联出一整条故事脉络。虽然一直自认对传言能够尽可能地抱有理智态度,但真正读完这部置于风评中心的名著时,我的观点却完全改变了。

  世人皆谓卡列宁自私刻板而安娜温柔良善,我却道安娜天真且肤浅,而卡列宁近乎完人。故事回到安娜在火车站与丈夫重逢的那一刻,夫妻关系恶劣对话便可见一斑,然而安娜所揣测出的而已有多少来源于头脑中的二次加工呢?

  “沽名钓誉,步步高升,他心里装的只有这些”,“什么高尚思想呀,热爱教育呀,宗教呀,无非都是他向上爬的工具。”因为反感,她将丈夫广泛的兴趣爱好,高尚的人品良好修养加以恶意揣度,天长日久,丈夫的形象上蔓延出一片片绿色的毒斑。然而读者通过上帝视角,却能清楚地看到卡列宁的煎熬宽容,他爱自己的妻子——这毋庸质疑——尽管我看不出安娜哪一点值得如此的爱,无论是物质上的供给还是爱的倾注,予取予求。在得知天真的妻子与他人有私时,愤怒之余他仍凭着良好的修养与爱将怒火压抑冷静地暗示妻子何种方式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我并不是一个不分情况无限夸大婚姻责任和婚内忠诚的人,然而安娜的态度仍旧令我愤怒,并不是愤怒一个妻子离丈夫而去,而是愤怒于一个幼稚虚荣的女人在个人情感驱使下无限地用小人之心去亵渎他人的善意理解。说到底安娜与卡列宁并不相配,精神、爱好、三观、甚至是最最微末的经济实力。对于离婚,我有一种看法,理智的离婚并不是不可以,而是离婚前要考虑损失与收益的对比,富足之人离婚后有承担决定所带来的损失的能力,同时收益是作别一段蹂躏精神的婚姻;而经济上或精神上贫困之人,甚至连最基本的经济损失都无力背负。这也是为什么在经济上经历过匮乏时期的老一辈总是劝和不劝离的原因。

  安娜穷吗?不穷,即使独自生活她也能过上宽裕的生活。然而她的离婚行为所给她带来的损失依然是她无力去承担的,社交界的艳名是她除了沃伦斯基的爱所拥有一切:当艳名为恶名所取代,沃伦斯基的迷恋变成敷衍,这个靠着幻想生活的女人只能走向崩溃。

  好吧,我承认其实我只看了五分之四,后面的实在看不下去了。大概能猜到无非是安娜作死作死作死直到头脑一热真的去死了。不想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种话,因为这种豁达的观念需要从小培养,然而安娜的生活环境让她无法拥有高容错率的人生,从这一点上有点同情她,但我依然不能认同她是一个正面人物。希望卡列宁晚年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六):回忆安娜

  最早读到这本书是在初中还是高中,已经记不清了,但是记得这本书当时给我很大的震撼。一个人的爱情原来是这样惊心动魄,原来是这样不顾一切,原来是这样的彼此拥有……那些都是一个小女生对爱情的幻想

  现在重新回忆起安娜,是苏菲。玛索扮演的安娜,她是那样的美,那样的矜持,那样的高贵,生活在没有爱情的安宁的生活里,虽然作者称之为死气沉沉,但是她确实美的不可方物的活着。她这样的生活肯定是即使是现在的女性也有点羡慕的高层生活(抱歉,我不能以偏概全,过去、现在的女性到底羡慕与否,我是不知道的)。但是她遇到了自己的爱情,一开始这爱情就是那么炙热,远超乎一般人的爱情,是那个社会不能认可的爱情。

  唉,说远了,我其实只知道自己的爱情,不能评价别人的

  但是,肯定的是,我很钦佩安娜对爱情的信任和执着,至于他们的爱情的结果并不美好,那是另外一个社会问题,我觉得是社会逼死了安娜,而绝不仅仅是爱情!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七):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列夫· 托尔斯泰是公认的最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家,在世界文学的巍巍群山中,堪与莎士比亚、歌德这几座高峰并肩而立的俄国作家当首推列夫·托尔斯泰。《西方正典》作者、美国著名文学教授兼批评家哈洛·卜伦甚至称之为“从文艺复兴以来,惟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托尔斯泰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博学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展现的社会画面之广阔,蕴含的思想之丰饶,融会的艺术、语言、哲学、历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之广博,常常令人望洋兴叹。他的三部鸿篇巨著无疑代表了19世纪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水平。 对文学拥有“狂恋式爱情”的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重情节、重典型、重写实、重批判的文学时代,在他笔下达到巅峰。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托尔斯泰文学艺术上的三个里程碑。百年来,他的作品被译为各国文字,销售量累积超过5亿册,是大师中的大师。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既美不胜收而又博大精深的巨著,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使得这部巨著一发表便引起巨大社会反响。据同代人称,它不啻是引起了“一场真正的社会大爆炸”,它的各个章节都引起了整个社会的“跷足”注视,及无休无止的“议论、推崇、非难和争吵,仿佛事情关涉到每个人最切身的问题”。但不久,社会就公认它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它所达到的高度是俄国文学从未达到过的。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兴奋地评论道:"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100多年来,《安娜·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不断地得到人们的肯定与高度推崇,它的成就和影响无疑是空前的。它把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最高峰,树起了一面高耸入云的丰碑。另一方面,人们又把《安娜·卡列尼娜》当做俄国19世纪现实的教科书。俄国革命的领导人列宁曾反复阅读过《安娜·卡列尼娜》,以至把封皮都弄得起皱了。他说:“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能提出这么多重大的问题,能达到这样大的艺术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100多年来各国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银幕、荧光屏。《安娜·卡列尼娜》 这部小说的初步创作不过仅用了短短的50天时间便得以完成,然而托尔斯泰很不满意,他又花费了数十倍的时间来不断修正,前后经过12次大的改动,迟至4年之后才正式出版。这时,小说废弃的手稿高达1米多!"全部都应当改写,再改写",这是托尔斯泰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显然,一部《安娜·卡列尼娜》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八):人生只能选择一次。

  我开始惧怕安娜那双忧伤的眼睛,它让人绝望,

  那么的高贵幽雅又勇敢的安娜·卡列尼娜,

  身后是永远不能解释的无奈的社会现实。

  回到中国往事,玉楠的状况和安娜颇为相似,

  神甫对玉楠说:

  “你已经伤害到了所有的人,你的丈夫你的孩子包括他,最终会伤害到你自己!

  这是一种邪恶的情欲,你必须终止,它燃烧的时候炙烈,熄灭的时候迅速”

  “不。不。神甫你错了,这种情欲不是邪恶的,而且它已经燃烧了,就不会熄灭,除非我们死了。”

  “你会为此付出代价的。甚至生命!”

  “可是如果我不这样我不也是死吗?”

  “不。有人会救你的。”

  “谁?谁会救我?”

  “是你自己。”

  “那这个孩子怎么办?孩子也是邪恶的吗?”

  “不,孩子是无辜的。”

  “那我的孩子生下来该怎么办?”

  “对不起,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是吗?那仁慈的主呢?他去哪里了?他为什么不救我了?”

  “对不起。”

  ...........

  看。神甫帮不了你,上帝也帮不了你。

  所以,没有人能帮助你,安娜·卡列尼娜 。

  娜拉走后怎样?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而这两个女人注定走向毁灭,注定香消玉陨。

  忠于爱情不忠于情人,

  忠于情人不忠于爱情,

  何为感性?何为理性?

  感性让她们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甚至毁掉自己的一切和生命。

  理性让人们成为懦夫,虚荣的人,靠名誉的怜悯而活着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