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10篇

2018-01-25 20:01: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10篇

  《消失的微生物》是一本由[美]马丁•布莱泽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一):消失的微生物,消失的健康

  人类自进化以来,与其他动植物一起生活在广袤的空间中,是宏观宇宙世界的一份子。在我们每个人身体中,也存在诸多系统,微生物群系就是同人类协同演化数千年的产物。微生物大多细小且数量繁多,种类各异,功能不同,组成微观世界个体。 《消失的微生物》作者美国科学家马丁布莱泽,通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发现,梳理了剖宫产和抗生素的滥用,危害微生物的平衡,我们的微生物群正在消失,一并消失的还有我们的健康和未来。通过对美国医学社会的的研究,给中国读者,特别是生物科研工作者、医疗从业者、政府机构决策者等以忠告。这应该成为全民阅读的一本著作。 微生物的生存是一部传奇史诗,充满着无尽的冲突合作。达尔文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同样约束着微生物世界。人类在生存当中,体内的有益微生物群为我们提供免疫等功能,当然我们人体也暴露在有害的微生物细菌环境下,与之抗争。随着时代变迁和医疗水平的进步,抗生素的发明和大量使用,给细菌带来了巨大选择压力自然顺产的婴儿比剖宫产的婴儿更能从母体或者有益生物菌群来抵抗外界的入侵,原本像咳嗽、喷嚏等小感冒症状,痤疮等小病原体的侵袭的皮肤感染等,仅依靠我们人体自身携带的有益微生物群就可以将其消灭,抗生素的滥用使我们更加依赖药物治疗,而放弃人体本身的抵抗力。另外,抗生素大量用在牧场动物体中,用来增肥等谋取利益,导致畜牧动物体内的耐药细菌积累,以此为食物食用的人类也面临着“超级细菌”的威胁。 抗生素滥用的后果是,我们体内的微生物群系多样性被破坏,耐药的病原体更加顽固的生存下来,影响我们的代谢、免疫乃至认知能力。我们的后代在长得更高的同时,也变得更加肥胖,糖尿病、哮喘等数量凸显,这正是抗生素致使肠道微生物整体平衡的变迁,有些微生物占了主导,另一些受到抑制。一旦平衡被打破,坏事就有可能发生。 没有微生物,我们将无法消化,无法呼吸;没有我们,绝大多数微生物将安然无恙。我们体内世代相承的微生物不是无缘无故的存在,它是历史长河演化的产物,任何对其的改变,都会让我们付出代价。政府在控制维生素的使用上应该有更大的作为,禁止养殖业的抗生素使用,医院和医护工作者改变态度做法,提高医疗素养和技能,避免过分依赖抗生素,修复消失的微生物,让我们的后代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评《消失的微生物》

  科技发展,医学进步,我们的生活是变得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差?如果说是后者,这似乎有些讲不通

  与历史上的致命疾病相比,现代疾病(慢性疾病)更加持久地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这样一个观点在本书中被抛了出来。实际上我就深受其苦。我本身患有哮喘,这使得我在呼吸系统方面始终不及他人。而从身边的情况来看,有报导指出“每10个婴儿中就有8个患有湿疹”,这是在我们小时候无法想象的。

  我们一方面感谢医学进步带来的好处——为我们抵挡了一些过去的致命疾病,在面对新型病毒或者流行疾病时,能进行一定程度上甚至完全对抗,然而另一方面我们却又面临着,因为滥用医学进步的成果,而为自身带来了一系列的灾难,最明显的就是超级细菌——几乎对所有抗生素具有抗药性的细菌,被这种细菌感染后,基本算是无药可医了。所以,医学的进步对我们来说到底是帮助了我们,还是为我们埋下更可怕的隐患?

  作者马丁·布莱泽,自1973年起,历任科罗拉多大学医学中心博士后,他从业以来一直从事于微生物研究,现任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医学教授、微生物教授,同时是纽约大学人类微生物组计划负责人。身为微生物方面的权威,马丁关于提醒公众“滥用抗生素及剖宫产带来的危险”颇具前瞻性,对于全球医学界来说,这一提醒具有深远意义

  马丁的这本《消失的微生物》探讨的就是由于人们对现代医学技术的不合理使用——滥用抗生素,人体内微生物的多样性丧失所造成的后果,以及未来将会如何。同时他的建议性的口吻一直贯穿始终,书中鲜活的例子对于国内医学界,甚至普及到每个家庭都有重大意义。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我们感谢抗生素对我们疾病治疗带来的帮助,但也要谨防抗生素滥用造成的后果。虽然我们常常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是希望我们能更多的以史为鉴,不要再让悲剧自己身上降临。希望本书能给大家敲响警钟,避免对抗生素的滥用,同时也希望在其他方面也能时刻警惕。

  :其实关于消失的微生物,我还记得有个事例。是从实习医生格蕾里看来的。

  有个妹子有洁癖,后来一次错误的医治方法,将她身体中的微生物几乎全部消灭了,起先她还在暗喜中,后来被告知她需要吞食同居者(也就是她男票or老公)的热翔,获取相近的微生物群才行,否则将会造成生理失调,严重时将危及生命

  虽然这个故事有点恶心,但是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微生物在我们身体中占有重要位置。正如同作者马丁说的那样他们是遍及我们全身的“器官”。

  《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三):微生物也要有“保护区”了——读《消失的微生物》

  文/岸晓风

  也许很多人正在为这样一条消息而振奋:大熊猫现在已经不是濒危动物了!但是,另外一个毋庸置疑事实是,现在生物多样性遭受的破坏仍然远远大于人们对其的保护。这方面不需要举例大家都能体会。但是,这些说的都是我们能肉眼看到的东西。还有一些是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的东西——微生物,也在以一种可怕的速度在丧失多样性,而如果人们仍然漠视或者放纵的话,同样要遭受自然的报复。

  而让读者们揪心的是,对这些微生物的科学认识、科学保护比保护一般的动植物还要难,而我们的相关知识储备就更缺乏,实在是有点“有心无力”。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著名医学教授、微生物学教授马丁·布莱泽的《消失的微生物》一书无疑是雪中送炭。这本书详实的告诉读者们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最明显的就是微生物的大量消失。

  看起来这些和我们联系不大,但是看过书后,很可能让读者“冒冷汗”,如耸人听闻的超级细菌,大量的耐药细菌,日益多年的肥胖症、青少年糖尿病、哮喘、食物过敏,都与微生物的“艰难处境”息息相关,而作者也大声的疾呼:已经要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了!

  当然,在告诉我们里面的“是非曲直”和“细枝末节”后,作者不是“拍屁股一走了之”,而是告诉了我们具体的对策。

  比如,必须节制自己使用抗生素的欲望。这是短期内我们可以采用的最重要、最简单、最容易实现的措施。尽管这不会从根本上扭转局面,但是可以缓解微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进程;政府要在控制维生素使用上有更大的作为。书中列举了法国的例子。同样,中国现在明确要求大医院取消门诊输液也是积极措施;对抗生素开发的渠道进行重新布局;重新寻找和发现缺失的微生物等。

  “信心黄金更重要”,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打赢保护有益的微生物这一仗。

  《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四):【书摘】为什么微生物没有把我们消灭?

  我们能够与微生物共存这一事实引发了一系列深刻问题:为什么微生物没有把我们消灭?为什么我们会容忍它们?在残酷无情的达尔文式竞争的世界里,我们如何与体内的微生物建立起了稳定关系

  公共物品理论为此提供了线索。所谓公共物品,就是人人分享的某件东西,比如清新空气明媚的阳光、用你我交纳的税款修建的道路,或者你最爱的公共广播电台。不过,正所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公共广播必须有人支持,有人赞助,否则它们无以为继。不过,公共物品同样可能受到危害,以空气为例——取暖烧煤会排放出颗粒污染物,汽车尾气会污染空气,毕竟,你我都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

  在一个运行良好的社会里,每个个体都应为公共利益贡献力量。你可以收听公共广播而不捐一分钱,但是,倘若人人都这么做,公共广播就会破产。如果每个人都驾驶一辆超标排放尾气的汽车,我们的空气将不再清新,阳光也不再明媚。在这个意义上,享用公共物品却没有同样付出的人,或者那些透支使用了公共开支的人,可以认为是某种程度的“欺诈者”——他们因某些事情获益但是没有付出同样的成本

  然而,丛林法则,“适者生存”,“欺诈”似乎是一个不错的策略。欺诈者有可能生育更多的后代或者发现更好的栖息地,并且在许多世代之后变得更为成功(有更多的后代),因为它的收益远大于付出。欺诈者有选择优势。然而,倘若“欺诈者”总是胜出,合作将不复存在。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欺诈,为什么还有人愿意为公共电台捐钱?如果违背规则有天然的选择优势,不同的生命形式如何能一起生活?可见,欺诈没有选择优势,因为它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分崩离析。

  可是,放眼望去,合作无处不在:蜜蜂与花朵、鲨鱼与领航鱼、奶牛与其瘤胃里帮助它们消化植物纤维的微生物、白蚁与其肠道微生物、蚜虫与布克奈拉细菌。据我们所知,反刍动物已经存在了数百万年,而像白蚁与蚜虫这样的生物共存得更久。这告诉我们,欺诈者并不总是胜出。简单来说,对欺诈的惩罚必须高到欺诈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于是欺诈者无法胜出。倘若没有罚单,将会有更多的人超速——所以必要的惩罚是有效的。

  同样的道理适用于你与体内的微生物。自然选择更偏爱这样的宿主——在它们体内有对欺诈者的惩罚机制,欺诈得越多,惩罚得越严重。这样的惩罚机制可以避免纵容“不良获益”。因此,一旦白蚁肠道里的细菌越过了正常边界,就会引起宿主非常强烈的免疫反应,迫使其回到合理的位置上。这套办法尽管可行,但是宿主可能要付出非常昂贵的代价,有时甚至在清理“欺诈者”而引起的剧烈免疫反应中死去。一旦宿主死去,它体内寄居的所有微生物都随之死去。到了这个局面,所有的基因——无论是来源于宿主还是其中的微生物——都将彻底丢失,再也无法传递给子孙后代。那些不含“欺诈者”的白蚁则繁衍生息,填补上它们刚刚死去的兄弟姐妹的位置。这种竞争与合作的对峙无处不在。

  约翰·纳什先生电影美丽心灵》讲述了关于他的故事)提出的博弈论为理解合作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它解释了为什么协同演化的体系似乎选择了那些大体上遵守规则的个体。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来理解社会环境下的行为,来理解人们如何决策、市场如何运行。纳什是一位伟大经济学家和数学家,他设想了一种叫做“纳什均衡”的情形。这一情形可以总结成这样一种多人游戏时的策略:如果大家都遵守规则,那么收益是最大的;如果你欺诈,你的收益将比公平公正的博弈收益更少。

  存在了很长时间的生态系统,比如我们的身体,已经解决了竞争与合作之间的根本冲突。我们挺了过来。不过,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这个变化的世界:合作非常脆弱轻举妄动往往两败俱伤。我的忧虑在于,由于滥用抗生素及剖宫产,我们已经进入了一片危险的区域——失去了世代传承的微生物群系,奔向前途未卜的现代生活。

  《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五):人体内的生物圈

  环境生物学家们纷纷呼吁,保护自然界物种多样性迫在眉睫。每一种看似微不足道的生物的灭绝,都伴随着食物链上其他物种数量的失衡。爱德华:威尔逊说:“生态系统物种愈多,承担环境压力的能力就越强。”而生物学家马丁﹒布莱泽在《消失的微生物》一书中,提出一个更有趣的论调:拥有低基因拷贝(体内微生物种类少)的人抵御某些疾病的能力会变差。由此看来,人类和微生物的关系还真像自然界和万物的关系呢!

  然而,我们非但没有像保护自然界万物一样设法保护微生物,还对它们颇有成见,仿佛它们是万病之源。过度使用洗手液、除菌剂,用广谱抗生素解决所有头疼脑热,包括在生命开端选择剖宫产和奶瓶喂养。殊不知,造物之奇妙远远超出想象:孕晚期的母亲早早在产道中酝酿大量乳酸杆菌,它们将是入主新生儿肠道的第一批有益菌;初乳中含有大量抵御有害细菌、病毒的抗体;母乳中之所以有婴儿无法消化的寡糖类物质、尿素,原来是为有益菌能够扎根准备的……即使是某些与疾病有关联的微生物,也非一无是处。譬如幽门螺杆菌携带者虽然得胃炎、胃溃疡可能性较高,却受益于其产生的调节性T细胞不易患上哮喘或过敏症。

  由是,微生物种群的日渐减少,并未带来理想中的洁净健康,反而埋下安全隐患。布莱泽道出:“我强调的不仅是耐药微生物泛滥导致的抗生素短缺,更是由于体内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我们中数以百万的人对新的病原体更加敏感。”几例死于“超级细菌”的病例让我们担心将来更多无药可医的困境,越来越普遍的肥胖、哮喘、糖尿病、自闭症乃至几种癌症令人忧虑未来的生活质量。这一切难道应该归咎于抗生素的发明抑或剖宫产技术的成熟吗?

  爱因斯坦早就因科学被滥用痛心疾首:“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给人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类自己。”布莱泽也看到,利益驱使、贪图方便、独善其身这些人类自身的劣根性才最应当为微生物的消失负责。研发只针对个别细菌的抗生素当然不及“包治百病”的广谱抗生素有“钱途”;没有手术指征的剖宫产迎合了对效率的追求、对时间的掌控感、以及经济利益;至于细菌耐药性,更是鲜有人会因为担忧更强细菌在人群中的传播,克制自己使用抗生素的频率。微生物消失的代价,自然也只能由全人类来承担。

  科学研究的证据告诉我们,微生物是人类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微生物群系的变化早于身体组成的变化”,微生物在诊断、治疗、预防疾病的前景广阔。我们固然不必像“卫生假说”那般矫枉过正,去喝尿吃泥土摸动物,却可遵循生命的自然规律,与人体内多样的菌群和谐共处。又或许,当我们为生态系统多考虑一点,其实也正在为自己体内的微环境、为子孙后代谋福祉呢!

  ——丙申年读马丁﹒布莱泽《消失的微生物》

  《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六):【书评人俱乐部】有关微生物的“爱和恨”

  托现代医学科技发展的福音,我们已然攻克了过往不可抗争的诸多健康难题,比如哮喘,肺结核,天花等曾经造成大面积杀伤力的疾病,毋庸置疑我们应该对此感恩。这是我们必须要明晰的基础观点。

  但老庄哲学中最强调的中庸之道,白话就是一件事情最重要的把握度,过犹不及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不过在医学上我们似乎太过于依赖,其中一些度量似乎濒临失衡了。万事万物都讲究个平衡和相辅相成,人作为参与社会活动的顶级智慧生物,在我看来,不止要承担照顾自己的责任,还需身兼维护万物平衡的作用。这其中一种平衡,我们甚少去关注过它,但它却是支撑我们的生命有机而良好运转的活动机制,那便是微生物和人体作用的机制。它到底有多重要,就让马丁的这本《消失的微生物》来告诉你吧!

  这本书都包含了哪些内容?通篇都围绕着微生物的逐渐落寞和消失为主题,讲述了有关微生物消失这一重大事件的前世今生。

  在阅读此书之前,可能我们会片面认为微生物就是细菌,就是病毒,我们恨不得除之而后快的讨厌角色,作者用一整章节告诉我们何为微生物,有啥作用等。读完你也会明白微生物究竟是个什么鬼?以后你也就能科学客观地对待病菌了。

  书名为《消失的微生物》,那自然围绕着消失二字做文章。从现实困境和数据详实地列举了当代微生物的生存现状,可以说是步履蹒跚,也可以说是逍遥法外。一部分微生物日子过得并不顺利,时刻面对着被消毒剂灭掉,或被抗生素干掉的窘境,另一方面却是更多细菌或病毒逃脱如来的五指山,为非作歹好不猖狂。

  为何会有超级细菌的出现,为何人体越来越脆弱不堪,这是都是因为微生物的消失缘故,为何消失,作者给了我们详尽的答案。剖宫产的大面积普及,母乳喂养的比例不够,抗生素的泛滥使用,消毒剂等日常用品的泛滥使用等,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埋下的种子。随着微生物消失,究竟我们的生命会出现何种变化。剖腹产引发的孩子体内微生物缺失,究竟对孩子未来的健康有何影响?本书作者无处不体现着他的强烈的人道主义关切之情,对于人类全社会发展怀有深情的关心。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大半归咎于抗生素的滥用,正是我们自己肆意使用造成的,这原本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 但不可避免地伤害到了和我们共处已久的朋友——微生物,这对于我们的后代造成的影响我们尚未全部解开,不过拜 马丁•布莱泽等多位医学专家的努力,我们正在逐渐揭开这些以往不曾得知的谜题。

  不过幸好,我们还有机会来挽回些许错误,各种维持微生物平衡的办法正在逐渐开发出来,比如补充剖腹产婴儿微生物的“纱布阴道技术“等。但我们自身也有需要努力的地方,比如现在医学界大力提倡顺产,提倡母乳,提倡尽量让孩子生病的时候采用自愈的方式来恢复等,这一无疑都是众多科学观念普及之后带来的新成果,同样我们也要予以感谢。

  恩格斯的告诫犹在耳畔:“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胜利,大自然都报复了我们。”但我们无须太过忧心,对策依然存在。对于微生物,我们只需保持谨慎的态度即可,正如我们对待世间万物一样,可以爱,但需注意分寸。可以恨,但亦需把握分寸。

  《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七):认识微生物的第一课

  我们总是活得严阵以待:要用抗菌洗手液洗手;要用专用的果蔬净洗菜;要用消毒水洗衣服……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地提防着细菌,总想着把这个世界打扫得干干净净,好远离各种疾病,然而有时候却适得其反。

  马丁•布莱泽(Martin J. Blaser)——一位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的微生物菌群及耐药细菌研究者,却在他写的《消失的微生物》一书中提出:微生物是与人类协同演化了数千年之久的朋友,滥用抗生素及剖宫产等行为,扰乱了人体内微生物的稳定,打破了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已经危害到了人们的代谢、免疫和认知能力。

  开什么玩笑?我们这么多年轰轰烈烈且颇为成功的“消灭细菌”行动,居然增加了自己和后代的患病几率?如今越发低龄化、高耐药性的细菌性疾病,居然是因为我们自以为是地规避了对一些细菌的接触?

  而作为微生物学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影响奥巴马医改政策《抗击耐药细菌国家战略》的关键人物,马丁的回答是肯定的。而且,他还斩钉截铁地指出:正是因为“抗生素”、“剖宫产”、“奶瓶喂养”斩断了家族世代延续的“菌脉”,才使得无数孩子暴露在了过敏、风湿、自闭症、糖尿病、癌症等多种疾病的高风险之下。

  微生物到底是什么?细菌跟微生物是什么关系?微生物跟人体又有什么样的关联呢?《消失的微生物》中陈述得极为详细。

  正在消失的微生物群落

  马丁将微生物群视为人体的一个“器官”,因为人身体内70%-90%的细胞都不是人类细胞,而是微生物细胞。这些微生物对于人体免疫力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人体内存在着一个规模相当庞大的微生物群系,这个群系中的微生物相互支持、彼此竞争协作,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保障着人们的健康。然而,在一个群系中,一旦某个关键物种消失或灭绝,整个生态系统都将受害,甚至可能崩溃。但不幸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正在消失。

  那么,这个与我们身体健康如此密切相关的微生物,到底是啥呢?

  “微生物”包含细菌、病毒、真菌等多种生物体。《消失的微生物》一书中主要探讨的是细菌,以及当我们用强效药物杀灭它们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为什么是细菌?

  因为,人体内99%的基因是细菌的,属于人类的只有1%。而且,细菌是这个地球上真正的主宰者,在近30亿年的时间里,细菌是地球上唯一的生命形式,它们占据了陆地、天空、水体的每一个角落,推动着化学反应,创造了生物圈,并为多细胞生命的演化创造了条件。

  你可别小瞧了这些没有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

  细菌细胞不仅能够自给自足(他们可以呼吸、运动、进食、清除废物、抵御天敌、繁衍生息),而且发育出了各种大小与形状,来天衣无缝的适应他们在人体内的生活方式与繁衍方式。

  人与细菌的分分合合

  人们总是害怕老虎、狮子这样的大怪兽,因为他们可以吞噬掉他的猎物;后来,人们才发现能够从内部蚕食掉猎物的病原体(细菌),才是真正的恶魔。有时候甚至还没看清对手,就已经倒在了血泊里。

  本书的主角——“幽门螺杆菌”,对很多肠胃不好的人来说并不陌生。而专家们对“幽门螺杆菌”认识的转变,却经历了一个漫长且颇具戏剧性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专家们对细菌的认识不断转变的过程。

  准确的说,虽然胃炎和胃溃疡早就存在,但其诱因——“幽门螺杆菌”直到1989年才得到正式认可。在此之前,人们认为胃炎和胃溃疡是由于压力过大和胃酸分泌过多而导致的。

  这种微生物曝光后,世界各地的医护人员对其发动了名为“幽门螺杆菌没一个好东西”的全面战争:但凡患者有肠胃方面的不适,统统使用抗生素对其进行治疗,不遗余力地企图消灭幽门罗杆菌。

  然而,到了90年代中期,马丁开始逐渐意识到:幽门螺杆菌其实是人体内正常肠道菌群的一员,对维护我们的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无数患者案例证实,清除幽门螺杆菌不仅导致了食管反流的增加,而且提升了人们患哮喘、花粉症、皮肤过敏的概率。

  如此,微生物群系的概念第一次被赤裸裸地推到了人们面前。大面积使用抗生素对人体究竟好还是不好?消灭人体内的某种细菌究竟好还是不好……就在人们开始发问的过程中,人体内的某些微生物却正在不断消失。

  抗生素真的只杀死了病菌?

  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70万人死于“超级细菌”等耐药菌感染,到2050年,这一数字有可能突破千万,超过目前死于癌症的人数。

  听起来很恐怖是不是?而所谓的“超级细菌”,正是对全部或几乎全部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

  自从150多年前发现了病菌,人们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消灭他们。70余年前,青霉素开启了医学的黄金时代,抗生素开始成为灵丹妙药并被广泛应用。然而,随着应用范围的逐渐扩大,抗生素的副作用也逐渐表露:肚子疼、过敏性皮疹以及听觉损伤等报告案例越来越多。但是,抗生素太有效了,相比之下这些副作用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于是抗生素很快就发展到了滥用的地步:但凡有个头疼脑热、上呼吸道感染就上抗生素,连拔牙都用。与此同时,有数据显示,两岁以前的孩子是抗生素的最大消费者,每人每年平均使用了1.4例。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所使用的抗生素多为广谱抗生素,能杀灭许多种细菌。于是,一些我们身体中的微生物躺枪,而且数量非常之多。更不幸的是,当易感菌被清除,耐药菌株的群体便逐步扩大。

  一方面,这导致了病菌耐药性的提升,需要使用更大剂量、更强效果的抗生素来进行治疗。另一方面,抗生素在杀死有害菌的同时,也一并杀死了一些人体内其他的微生物,打破了原有的生物群平衡,引发了后续的副作用。

  抗生素的体外循环

  事实上,即便你发誓今后除非万不得已绝不再碰抗生素,你也逃不过它们的“魔爪”。你仍然可能从每天吃的肉中获得它们。

  牧场主在动物的饲料和饮水中国添加低于临床剂量的抗生素,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不论是出于治疗感染还是增重(低剂量的抗生素有促进生长的效果)的目的,这些抗生素所筛选出来的耐药细菌,都会残留在动物肉中,进入人的体内。而有一天,当你需要抗生素治疗时,则需要更大的计量与浓度。

  而问题远不止于肉类让我们染上耐药细菌,因为抗生素本来就是通过食物——特别是肉类、牛奶、奶酪、蛋类等进入我们体内的。抗生素还分布在生活用水中、现代农业大规模生产出来的果品中。

  是的,每天,我们中有数百万的人都在接触抗生素。就连尚还生活在母体中的胎儿亦如此。

  顺产和母乳真的不可替代

  母亲传给孩子的不仅是“血脉”,还有“菌脉”。在整个动物界,母体在分娩时都会将微生物传递给后代。

  在怀孕期间,孕妇体内的乳酸杆菌生长旺盛,羊水一旦破裂,这股饱含着乳酸杆菌的激流迅速漫过母亲的皮肤。这样,胎儿一出生马上就接触到乳酸杆菌,这成为进入婴儿无菌肠道的第一批住户,为随后到来的微生物种群奠定了基础。

  自然分娩出生的婴儿,其口腔、皮肤、胎粪里充满了母亲体内的细菌,如乳酸杆菌、普雷沃斯菌、纤毛菌属等。而剖宫产出生的婴儿身上的细菌群则以葡萄球菌,白喉棒状杆菌、丙酸杆菌为主。“换句话说,后者身上的奠基微生物更像是护士及医生皮肤上、医院床单上或者外科手术室的空气里的细菌,他们没能获得来自母亲的乳酸杆菌。

  当婴儿出生,婴儿嘴上大量的乳酸杆菌就混着第一口母乳进入了体内。不仅如此,母乳中所含的寡糖类物质、尿素等看似不能被新生儿直接利用,却可以经过新生儿体内特定的细菌合称为对婴儿有益的细菌。

  而看似可以减少痛苦的剖宫产和便捷的奶瓶喂养,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上述母婴间的菌脉传递。

  保卫微生物

  如此看来,细菌既可恶又不可或缺,它们与我们的身体“双面共生”。那么,我们究竟要怎样才能维护好身体内的生物系统平衡呢?

  从政策层面保证抗生素不被滥用是一个重要方面。2016年8月25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等14部门联合制定了《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旨在从源头控制抗生素进入人体。

  另一方面,在马丁看来,医生必须利用他们的专业技能,对病人进行更准确的检查和评估,分辨出什么是轻微病症,什么是严重病症,以减少抗生素处方。

  同时,准妈妈以及新妈妈们,除了在怀孕期间要注意避免抗生素的摄入外,还应在生产时要优先选择顺产,在产后尽量母乳喂养,给孩子充足的细菌传递。这样有助于孩子们建立起坚强的微生物免疫防线,为今后的身体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丁的这本书,从医生的专业角度讲故事,将医学界对微生物的认识过程、微生物对人体的亦敌亦友、如何维持体内微生物群的平衡,在故事中诠释的淋漓尽致。

  你甚至不用准备好纸笔,做好攻读艰涩教科书的准备,就能在不断的震惊与恍然大悟中轻松地理解这些微生物知识。虽然这些知识不能让你长命百岁,至少可以让你有效规避风险、遇到疾病时能不因陌生惊惧。

  《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八):几点思考

  在《疯狂实验史》里看到的关于幽门螺杆菌的事情原来还远没有结束,在这里看到了后续。

  书后长达六十余页的注释部分是个富矿,但也很奇葩。一是在正文中没有任何标示,二是所标页码好多不准,要找到正文非常困难。这是编者跟读者玩“找彩蛋”游戏么?

  几乎把所有的现代病都跟微生物联系起来,是否有点“泛微生物”化?但有统计数据支持,自抗生素使用以来,一些疾病的确呈上升趋势。所以还是要拿出有说服性的实验数据来,比如说自闭症、过敏以及肥胖。

  自然界跟我们体内一样,都进入了物种极速减少状态。基因在这个星球上的大幅度减少绝对不是好事,但现代化进行得太快了,自然界和人体都不能很快地适应,必然会出现各种不适。进化机制的改变会出现新人类么?还是一代一代孱弱下去以至于消亡?

  《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九):抗生素困境,怎么破?

  如果100多年前有人告诉福特,他制造的汽车将导致格林兰岛的冰川融化,他恐怕只会觉得是这是个笑话。如果十年前有人告诉你手机巨头诺基亚命不久矣,将被收购,你也会觉得他是个冷幽默的人才。可是,我们都知道,以上两件事后来都发生了。那么,如果有人告诉你抗生素滥用后果是灾难性的呢?

  1943年,人们从土壤中的细菌里发现了第一种有效治疗结核分枝杆菌的药物——链霉素。然后是更多的抗生素:四环素、红霉素……它们联袂带领我们走进了抗生素的新时代。

  不得不承认,这些抗生素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药物彻底改变了世界医药卫生行业的面貌。很多在以前看来是不治之症的病,因为它的出现治愈变得容易了,比如当时看来是致命的脑膜炎、心脏瓣膜感染,产褥热等。一些复杂的手术也因为它的出现变的有了可能性,如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器官移植等。

  的确,作为可以抑制细菌合成蛋白质,扰乱细菌分裂繁殖的能力,破坏它们增殖过程的这么个发明,确实抗生素对人类的健康有功,但请注意,有功,并不代表就百分之百值得欢呼,事实上,正是因为其一次次的立功,它将它自己推向了深渊:

  随着抗生素使用的越来越广,少量副作用开始显现,刚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些肚子疼之类小问题,到后来,损伤听觉神经乃至抑制骨髓细胞造血功能的情况也开始出现,人类跟抗生素的蜜月也就到了头了,甚至有人因噎废食,这辈子都不打算跟抗生素打交道了,那么,面对这样的爱抗生素也不是不爱也不是的困境,我们为之奈何呢?

  作为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研究方面的权威,如果马丁·布莱泽教授的著作止于描述人与抗生素的爱恨情仇历史,本书也确实是没什么了不起了。幸好,作为权威,马丁·布莱泽教授并没有吝惜分享他的研究心得,分别从政府可以为抗生素困境做的,医学界及医生可以为抗生素困境做的,社会及公共机构可以为抗生素困境做的,我们寻常人家可以为抗生素困境做的等多个方面给出了建议。

  就拿我们自己来说吧,如果我们可以节制自己使用抗生素的欲望;如果医生告诉我们先观察几天时候我们能听;如果孩子生病时候我们作为孩子的家长不会向医生施压,也不要催着医生给出看起来是立竿见影却留有后患的药方;如果我们可以更懂什么时候该用抗生素,什么时候可以不用;如果我们懂得更多的如果……

  同为困境,也许,研究了一辈子博弈论的人在面对囚徒困境时候依旧会束手无策,但倘若我们多做些对抗生素问题的了解,抗生素的困境,不也就自然解开了么?抗生素的困境,怎破?靠对其常识的理解,靠拥有这样常识的你我,靠更多的这样的你我。

  这样的你我,从阅读本书开始。

  《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十):并非抵制抗生素,你要合理使用它。

  如果1908年你跟福特说:“汽车的广泛使用将会产生全球变暖!”,福特会觉得荒诞。但在当时看似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就那么发生着。直到近些年,大众所才意识到这已经演化成严重的环境问题。本书也是论证了两对看起来毫无联系的事物,原来有着千丝袜缕的关系。

  《消失的微生物》一书中,作者阐述了抗生素和剖腹产对糖尿病、肥胖症等等病症产生所带来的影响,同样两件事情看起来毫无联系,但证据表明前两者确实对后两者有着微妙的关系。

  微生物很常见,甚至遍布全身。平均每个成人身上所携带的微生物达1.4千克,相当于大脑的重量。而现在人们接触微生物的机会更少了。

  首先,全球30%-50%的新生儿通过剖腹产来到这个世界,相比于顺产的婴儿,他们少了亲密接触通道内各类细菌的机会。缺少出生这一刻微生物的“洗礼”,直接就减少了和母亲身体微生物接触的机会。

  其次,卫生条件的提高减少了人与微生物接触的机会,抗生素的使用让微生物进一步减少,并且带来了耐药菌。两者给糖尿病和肥胖症带来了机会。

  作者的实验直接和间接验证了剖腹产和抗生素对糖尿病、肥胖症等病症的关系。眼下国人抗生素使用过度,看来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

  正如作者结尾所说,剖腹产和抗生素的使用带来微生物的减少,并不是要抵制,而是要合理地使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