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建筑氛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建筑氛围》读后感10篇

2018-01-26 21: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建筑氛围》读后感10篇

  《建筑氛围》是一本由[瑞士] 彼得·卒姆托著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7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建筑氛围》读后感(一):建筑氛围是一种场

  (少一星因为内容太少了只是一个演讲文字整理)

  文脉,语境,锚,诗意自然建造,氛围,总有很多伟大的建筑师在试图定义建筑所能带给我们的感受思考建筑这件事的构思源泉并给自己之外的人一个文字性的答案

  Zumthor说,建筑的氛围由建筑本体,材料声音温度,周围的物品,镇静与诱导,室内外的张力,密切程度,光所营造出来。对我来说,建筑的氛围是一种特殊物理的场,是构成建筑的每一个部分,材料,构造,声音,温度,物品,Zumthor前面提到过的营造建筑的全部事物映射在人的内心带来的瞬间或者持久回响。

  我们总说建筑是要营造空间,对我来说,这空间,就是一个人造的天和地,由天花板和地板组成,从物质层面来说,建筑同样是一个物质的场——场所大自然不同花草树木,山峰峭岭来营造人可以停留的空间,建筑师用材料,构造,物品来创造工人体验的场所。

  我说不好动人是怎样的状态,有的人很难被打动,而有的打动,其实只是因为初次的体验。我第一次走到一个没有很多生机的硕大的厂房工作间,空气在我眼前静止了一秒钟,那是很普通的一个工作间,可那是我第一次进入到那样一个空间。我第一次进到一个空旷的宴会厅,没有座椅没有人,漂亮的地毯 ,精致的天花板,一股电流直击脚底心,我想那也是因为我第一次进入了这样一个空的房间。就像Zumthor说到的,想象一下空间里没有人,会有一种怎样的声音存在,我的那次体验是一种美妙的声音在回荡。

  quot;Quality architecture to me is when a building manages to move me ."

  这样来说,我觉得打动不是一瞬间的事,而应该是一种持久的吸引力,是我们第一次吃了羊肉泡馍就还想着要再去吃一次甚至很多次的那种感觉;是我们看到在水一方的伊人就还会心心念念得想再次见到,甚至希望她一直伴身左右的那种心愿。它不是我们走进建筑的那一刻心上滴下了一滴水,而是从那座建筑走出来,心好像被某种温度包围着。(写成这样真是够矫情了!)

  未完待续......

  《建筑氛围》读后感(二):感性与理性。建筑与大众

  刚做完毕设,又翻起卒姆托的书。

  这次毕设两个教授带不同的题目,但是似乎主旨都是在创造一种感觉。不是虚拟的concept,不是玩空间的变幻,而是强调人真实感受建筑的方式。我想到卒姆托《Atomsphären》里写,

  “ 我们通过我们敏锐的情感来体验氛围——这种体验形式作用时,快得难以置信 。不是每一种情形都会准许我们有时间拿定主意判断我们是否喜欢某事物 。 我们内在的什么东西立刻就告诉了我们答案。我们有权力凭直觉欣赏,靠自发的情感反应,于霎那间决定或者否决某件事情。”

  我有种感觉,不敢确定是否正确,接触的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同学,很多有种文雅的冰冷,像漂亮的雕像,反而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朋友世俗却不乏真性情有血有肉。我私下怀疑是不是教育更多的是教给你科学和理性,而当理性的成分越来越多之后,就不可避免会磨灭你原本感性的特质。

  同样,建筑也是如此,我们做设计价值观是理性的,方法论是理性的,解决问题思路是理性的,但是,千万不能忘记,最终呈现给大众的东西,一定是感性的,真正打动人的,决不是理性的概念理性的价值观理性的方法论。是什么呢,卒姆托说是氛围,或者更直接的说,是一种整体的感觉,我们就是喜欢这里的感觉所以爱上这个建筑。我觉得专业人员没有资格对非专业的大众提出苛求,要他们去理解这个理解那个,因为真正的美是直接的,是强烈的,是超越理论的,是雅俗共赏的。

  感觉这种东西很奇妙,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常常没什么道理。我更年轻一点的时候最讨厌没道理的东西,那时候我总相信,根据逻辑得出的答案最正确且有说服力。但越来越老,这种想法越来越模糊。前一阵看刘瑜书里写,年纪越大,越承认人的动物性。读来心有戚戚。我们固然也可以从各种生物学来论证为什么男人就是喜欢胸大屁股圆的姑娘,可是我更愿意就把它就看作一种人类的感性。我不信天主教,但当我坐在教堂里,听见身边的人随着风琴充满感情与希望地唱歌时,我能感动的流下泪来。你问我这是为什么,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

  建筑上有个就是非要用理性解决问题的案例,埃森曼。他用数学、拓扑学,还有各种我不懂的叉叉学的方法,以梁、柱、墙作为单词、句子和段落,发展了一套所谓由点到网络的建筑语言。看上去很有道理,很理性。但说实话,他的作品,从未打动我,我看了以后毫无感觉,真的毫无感觉。别人对他说,你的建筑让我不舒服,他答,在你感觉舒服地方就意味着忽视建筑,我就是要通过这种不舒适的感觉唤起人们对建筑的关注。说实话,我不尊敬这样的态度,也不欣赏这样的建筑师。我倒是喜欢李安前一阵在台湾说的话:

  “当导演电影,不是想表达我们自己最重要,不是说我有一个什么东西(你一定要看),你把自己放那么重要,就是自我,就是业障,而不是艺术。在我的价值里是这样的,艺术是浑然天成的东西,是有人回应的东西,不是孤芳自赏的东西,或是火气那么大的东西。”

  莫泊桑有句话很有意思(记不得是不是莫泊桑说的了),大意是,读者一开始都是二流的,然后他们读书,一流的作者把他们培养成了一流的读者,三流的作者把他们培养成了三流的读者。我觉得建筑也是这样,我把建筑当成艺术来热爱,但我也明白它的服务性,它应该美,也应该接地气,不能被民众接受的作品再高雅也意义渺茫,我们不应该向世俗妥协,一进入社会什么都放弃,也不应该与世界为敌,觉得老子天下第一你们都是屎。唯有努力让自己成为一流的作者,然后去努力影响无论几流的读者,与他们一起进步。虽然这很难,但惟其如此才能发展。若一味孤芳自赏只能自娱自乐,若向现实妥协去拍些《富》《二》《代》这类的作品,实在也是有悖业界良心,我受了8年的建筑教育,我希望我对得起自己的青春

  《建筑氛围》读后感(三):建筑及人

  序:初读、精读、偏读,前后三遍,感触甚深,但惟恐自己误读书中意义,不知从何写起。直至方才片刻,挖出一两个层次,以此文总结心绪心得。愿加深自我见解,并运用之,以自勉。

  一:建筑本身

  对于我们普通人,提起“建筑”,大多可以想起两三个词汇:美感、功能结构。然而,对于一个优秀的建筑师,却可以更宽泛地发散开去:材质、品质、构造、纹理、温度、力量、声音、气味、氛围、秩序、时间、空间.........全书陈述干净有力,精确无凿,我想这来自于Peter Zumthor的专业性、审慎性。书中对关于:什么是好的建筑、何者为建筑之美以及现实重要性的论述令我收之最大。

  在他看来,衡量一个建筑的好坏程度最终极的标准就在于:建筑物与自身本性的吻合度,即它是否真实。一个建筑说到底必然是由不同的材质堆砌起来的物体,各种不同属性的材质组成了独一无二的建筑物,它自有其本性。而越接近本性的东西,就越简单,实用,独一无二。这样的建筑物应是独立自持、形体纯一的,它们彰显着本身的尊严自由,它们在用自己的语言发声。它们既能使移动其间的个体也得到尊重,又能吸纳人的痕迹,彼此影响,接近万物之间的和谐。越是简单,越是注重细节,在物品的相关部位,细节的巧妙连接:从属或者分离,紧张轻松,抵触,坚固或脆弱,都能在彰显本性的同时极其自然地引导人们去理解整体。而这引导,既源于建筑物自身的材质构造,又源于处于光和其他周边环境影响之下的氛围与烘托,生发出温度、气味、声响、力量。一旦一个建筑物能够表达出它应有的氛围和品质,那么它就是在表达自身实用价值,我想这就是Peter 所认可的好建筑。

  这样的建筑,没有抵触冲突、夸张安排美好静默,却又镇定执着。它既能接受月光广博温柔的浸,又能吸收太阳光璀璨神秘精神力量。对黑暗光亮的把控不多,亦不少。它们在表达自身的同时,又尊重着宇宙的秩序。这样的建筑能够给人提供一个场所,既能激起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体验,感官世界的强烈滞留,同时又能和人相互认同,建立一种合适距离,使人长期舒服地栖居,并不感单调。这样的建筑即是美的,简单,严格,稳定

  二:由建筑及人

  一个建筑达到自身本性,结合一致,既是合理的,又是美的。那么由此联系人类自身,毫不违和。一个人,如果明确了自身本性,给予其适当的形式承载,加以表达,那样的人生才应是有序与自由的。关于这点,必须领悟清现实的重要性及秩序和自由之间的统一

  我们往往在强调精神想象的同时,会忽视现实的重要意义。建筑必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这也是它的实用体现,建筑之所以不可或缺,是因为它提供了场所这种确切的形式,才得以存在承载想象世界的基础。它就像数字前面重要的“1”,因为有“1”,才得以使后面的无数“0”展现价值。一旦拿掉这个“1”,那么之前所说的“氛围”“体验”都不复存在。具有现实性的东西自有其魅力,而且不能被想象和激情所代替。所以这让我想到,我们每个人心里往往会翻涌起各种想象的波浪,如果没有找到确切的形式加以承载,不仅不会达到真实而理想的自我追求,反而会偏离、空泛、无力。

  其次,也正因好的建筑能提供合理的场所,创造出一种健康平衡的秩序,才得以让生活其间的人自由移动,起引导而不是诱导,从而在表达自身本性价值同时也让人思绪得以承载。所以,对于我们人自身来说,要达到秩序和自由,其实并不矛盾,反而联系紧密。人在追求本我的路途中,如果有意识地为自己建立起适合自己的秩序,这秩序简洁、直接、毫不多余,然后将我们的精神和想象承载于这种合理的秩序中,漫步、信游、释放、表达,这才是自由。具体来讲,就比如我要为自己建立一种让读书、旅行、工作、艺术欣赏、健身、烹饪、陪伴家人朋友的合理秩序,这秩序就是就是现实性的东西,它们是一种形式,一个容器,不可或缺,且要不断根据自我本性调整度量,来达到属于自我本身平衡。且它们均具有目的性,终极目标是接近自我,表面目标即是得到我想要得到的:读书以保持思考;旅行以洞悉世界;工作以得到社会认可、建立经济来源;欣赏艺术以与美共舞;运动烹饪以架起生命之石、力量之源;陪伴亲朋以寻求情感认同、交织、碰撞和共鸣。在借助这外在形式秩序的过程中,我得以实现自我艺术激情、生活热忱、情感需求、个人奉献等等本性价值。越是找的准自己的平衡,就越能接近自我,身心自由。

  文末,我想用一段话来结束:“建筑可以有美好的静默,我将同它镇定沉着、不言自明、坚忍耐久、仪容大方完整无暇、温暖和煦。”

  《建筑氛围》读后感(四):【读书】Atmospheres BY Peter Zumthor

  书名:建筑氛围

  作者:卒姆托

  出版时间:2010年9月

  阅读时间:2017年2月

  一.摘抄:

  在我看来,当一座建筑物成功打动我时,那就是建筑品质。

  柏拉图的那句名言:“美存在于观者的眼中”,言下之意:美与否全然在我。但如果去除广场,我的感受就消逝了。人们与对象互动。

  我在这里谈到的是我时常发现更加难以置信的东西:事物的魅力,现实世界中的魅力。

  过程和兴趣手段和器具是我的工作的全部重要部分。个人感官,使得我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做事

  第一, 建筑本体(The Body of Architecture)一种解剖结构,它就像我们自己的身体,内部的东西不为我们所见。

  第二, 材料兼容性(Material Compatibility)材料相互作用,并显现出各自的光芒,因此材料的组合就带来一些独特的东西。同一种材质,可以有一千种不同的处理可能。这就是我所喜爱做的工作,而我做得越久,我越觉得它神乎其神。依照材料的不同种类和重量,各种材料间有一种相近性临界点。你会发现有些材料相差太远,以至于不能起反应;有些材料放在一起太接近,因而会毁掉这些材料。尤其是在“帕拉迪奥”的作品里,你能发现这种氛围活力。我总觉得作为建筑师,作为营造大匠,必须要在材料的外观和重量方面有非凡的感觉。

  第三, 空间的声音(The Sound of a Space)室内如同巨大的乐器,汇集了声音,把它放大,再把它传到别处。我认为每种建筑都会发出某种音调。当你做一座建筑时,你设想那座建筑处于沉静当中,这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我的意思是设法把建筑做成一处寂静的空间。而你们必须不遗余力地去做出安静的房间,并想象他们处在自身的沉静中,由其比例关系和材料而发出的声音。

  第四, 空间的温度(The Temperature of a Space)这些东西对于创造氛围至关重要。我自己的工作好比“调试”(to temper)可能有点像调试钢琴,找寻合适的状态

  第五, 周围的物品(Surrounding Objects)你们发现东西会以一种非常精心、可爱的方式放在一块儿,而它们有一种深层次的关联。它非常有助于我想象我所建造的住宅内部房间的前景,想象他们实际使用情况。A sense of home.建筑是否就是作为容器,容纳住宅里的物品呢?

  第六, 镇静与诱导之间(Between Composure and Seduction)建筑涉入移动的方式。建筑也是一门时间的艺术,要思考人在建筑中移动的方式。而在这儿有互相对立的两极,我喜欢把我的工作置于两极之间。(我建造的温泉浴场)最最重要的是引发一种自由移动的感觉,一个漫步的环境,一种心境。这种能力有点近似于设计一个舞台布景,执导一出戏。任意漫步、漂泊不定、发现之旅

  第七, 室内外的张力(Tension between Interior and Exterior)这是一桩奇妙的事情。这些:门入口、交叉路口、带小孔眼的门,室内外几乎察觉不到转换,一种难以置信的场所感,一种难以相信的集聚的感觉……而每当我做建筑时,我总是从以下几项来设想他:我想要看到什么——对我或稍后会使用该建筑的他人而言——我什么时候会在室内?而我想要别人看到我的什么?我想对外作出什么样的效果?建筑物往往会对街道或广场表述点什么。

  第八, 密切程度(Levels of Intimacy)跟亲近度和距离有关。古典建筑师称其为“尺度”,我想表达的东西比尺度和尺寸更为是在。它涉及到各个方面——尺码、尺寸、尺度,和我自身形成对照的建筑体块。东西的尺寸、体积、重量感。厚实的门扇和单薄的门扇、单薄的墙壁和厚实的墙壁。我对这些东西着迷,总是设法创作出这类建筑,其室内形式并不是同室外形式一样。你感觉到的室内就像一个你认不出的隐藏体块。它就像教堂里的空心塔楼,以及那种在墙内升腾的感觉。重量、大小、与我的关系、给我的感觉。你们不可以说大就是不好,它缺少人的尺度。我和建筑物间的距离。我喜欢这样的想法:为我自己做些什么,只为我,为一个人。既有属于自己的我,也有作为集体一部分的我——完全不同的情节。我和许多人,呆在单独一栋摩天大楼里,我应该怎样做设计,才能和某东高层建筑里的许多人一块儿,觉得快乐呢?

  第九, 万物之光(The Light on Things)光洒落在哪里,怎样洒落。影子又在哪?以及表面怎样黯然,怎样生辉,又或怎样拥有深度。我钟爱的想法之一是:把建筑物作为一个纯粹的阴暗体块来设计,之后,把光放进来,就像在凿空黑暗一样,仿佛光是渗入的一种新体块。之二是:要系统的着手材料及表面的照明工作,要观察它们反射光的方式。换句话说,要依据对他们反射方式的了解来选择材料,要基于这些了解来把所有东西组合起来。我不得不承认日光,普照万物之光,如此令我心动,以至于我简直觉得它是一种精神上的品质。

  补充:

  第一, 充作周围环境的建筑(Architecture as Surroundings)想到建造一座建筑,而它就变成了它周围环境的一部分。以及建筑物怎样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成为孩子们长大的地方。每当我想象有某座建筑能被人铭记25年之久——也许因为那是他亲吻初恋女友的地方,或凡此种种——我工作起来就乐趣倍增。这是我工作中第一处超然的层面:尝试着将建筑设想为人性环境(Human environment)或许——我想我最好承认这点——或许和喜爱有些关联。我喜爱建筑:我喜爱周围环境的建筑物,而且我猜想,我喜爱,别人也喜爱。我必须承认:作出别人喜爱的东西,会使我感到非常快乐。

  第二, 结合一致(Coherence)事物达到自我,发现自我,因为他们实际展现出来什么样,就已经是什么样的东西了。建筑,建造起来终究是为了实用。我认为建筑是作为实用艺术(applied art)而达到其最优品质的。而当它达到自我,彼此结合一致时,它就处于最美的状态。

  第三, 美的形式(The Beautiful Form)形式不是用功所在,然后,当所有东西结合一致的时候,打量一眼这些东西:没错,结合一致了,可是它不美。我发现,当东西做好以后,他们往往呈现出某种形式,你起初绝对想象不到成果会是这样。但要是到了最后,形式不能打动我,那我就回到起点,从头再来。在肖像里、文学里、音乐里找到它,理解某些东西是怎么确定其自身形式的。

  二.读书笔记:

  一本小册子,了解到了大师设计时的关注点和思考方法,有很大的启发。自己在做设计时从什么角度去思考,早两年本科其实很僵化:功能、流线、造型……像是在回答数学题。这两年对建筑的感悟越来越多,但是实际项目却做得越来越少了。像我更多的关注,如何回答历史和现代?如何使用本土材料、工艺?这种专项的问题,对于建筑本质的设计思考,其实并不多。

  而且,我更愿意做理论的思考,有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对很多看到的设计的思考并不感兴趣。但读卒姆托,看到大师独特又富有感情的设计思考角度,很受感动和启发,尤其是那种带着对人的感情的思考。(这个建筑如何影响一个小孩的成长?如何让共处其间的人快乐?)很受用,自己要多积累这种设计思考的能力,然后我就有热情去不断磨练那些设计的技巧。道存乎心,技运乎外。、

  小册子的用语也很有个人特色,虽然是翻译版本,仍可以感受到语词的简洁有力,卒姆托反复使用到了,“真的很吸引我”“令我如此心动”“非常快乐”“无比热爱”,这些带有浓厚个人感情的词语,读起来很真诚打动人心。

  《建筑氛围》读后感(五):氛围里的阿祖哥

  1建筑本体。框架。解剖结构。

  2材料兼容。组合后的不同寻常。种类重量的临界点。

  3声音。寂静,沉静于自身。

  4温度。材料吸热,钢-冷。调试。

  5周围(建筑本身及内部)。深层关联。容器。

  6进入方式-镇静与诱导。时间与空间艺术。呆得住。

  7室内外的张力。门入口,交叉路口,孔眼的门,室内外转换。私密与公共。后窗。我想要看到什么,我想要别人看到我什么。

  8尺度-密切程度。亲密度和距离。

  9万物之光。光温,反射,投影,折射,玻璃。阴暗体的建筑物与照明系统(材料反射光)结合。生命力。

  10环境(城市角度)。建筑本身成为环境组成要素。人性环境。

  11结合一致。所做即所是。形式反应场所,而实用反应所有。

  12美的形式。没有目的却已然是结果。

  《建筑氛围》读后感(六):每一个天才建筑师都不具有语言表达能力么?

  在说这本书的内容之前我想先吐个大槽。

  这本书简直奇葩到一定境界了。三十几块的书,总共七十多页,其中每个偶数页都是一张占纸张面积不到六分之一的图片(剩下的是一片空白),而奇数页上每页大概只有500字而已。我上摄影技巧课,打铃之后刷了十分钟微博,然后拿出这本书开始看,下课点名之前我居然还听了将近十分钟的课。而且相信我,我绝对不是一目十行。不过这本书这样的排版有一个好处就是每一行的长度非常适中,不会给人一种厌烦的感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但是对于这本书来说,仅仅是“一定程度上”。

  看完这本书我马上想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每一个天才建筑师都不具有语言表达能力么?这已经是我见到的第二个例子了。上一个是安藤忠雄。他的亚洲的时代那个宣讲会让我彻彻底底不知所云,当然也可能是主办方的原因,因为最后扔了王石和姚明两颗烟幕弹。这本书由演讲稿整理的,但是整个演讲从系统性上来说尚可接受,但是每一个部分真的是前言不搭后语,举得例子也是十分不得体,我要想很久才能从两者之间找到一些似有似无的联系。而且对于每一个要点的阐释也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是很简单的一带而过,说了和没说差不多。

  当然,卒姆托是我相当喜爱的一位建筑师,他的布雷根茨美术馆、克劳斯兄弟教堂是我相当喜爱的作品,他对于材料的痴狂、对于周围环境的把握也反映出他作品的特点。普利兹克奖他拿的实至名归。但是他真的和安藤一样、不适合演讲——当然也有可能是翻译者的原因。难道建筑和语言文字是格格不入的吗?可是两者我都喜欢啊。肿么办?

  《建筑氛围》读后感(七):Peter Zumthor Says

  彼得·卒姆托欣赏的场所和建筑是这样的:它提供给人们一个避风港,适于居住,不动声色地有所助益。

  歌德(Goethe)在意大利的帕拉第奥建筑之旅突出了美的主题,并分析了美是否可以被转译:外在美,事物的衡量标准,其比例关系,其材质,甚至其内在美,事物的核心所在。或许更易于谈到的是事物的诗意品质。

  当我们谈及建筑品质时,我们想表达的是什么呢?当一座建筑物成功打动我时,那就是建筑品质。到底是什么打动我呢?我怎样才能让他融入我自己的作品中呢?一个合适的词即是氛围。

  我走进建筑,看见房间,并且——再一转眼功夫——对它就有了这种感受。

  我们通过我们敏锐的情感来体验氛围——这种体验形式起作用时,快得难以置信,而这显然正是我们人类需要的生存之道。不是每一种情形都会准许我们有时间拿定主意来判断我们是否喜欢某事物,或我们是否真该背道而驰才更好。

  这与线性想法非常不同——后者我们同样胜任,并且也是我所钟爱的:这种方式是用心智组织,把A到B的事情串起来思考。我们都知道对音乐做出的情感反映,或许仅仅两秒我们就有了情感反映,建筑跟这个也很像。

  在这里有两种分析方式——线性想法与氛围。前者我理解为理性分析,而后者则为直觉。我们要做的,是将这些化而为只觉的东西提取出来,融入设计。正如卒姆托分析到底是什么打动了他。

  那么是什么打动了我呢?是一切。是事物本身、人群、空气、喧嚣、声响、颜色、材质、纹理,还有形式——我所欣赏的形式。我设法破解的形式。从中能找到美的形式。

  还有什么别的打动了我?是我的心绪,我的感受,还有当我坐在那里时使我满足的期待感。这使我脑海里出现了柏拉图的那句名言:“美存在于观者的眼中。”言下之意:美与否全然在我。

  人们与对象互动。作为一个建筑师,这是我始终要处理的事情。实际上,正是它唤起了我的激情,现实有他自身的魅力。当然,我也了解存在于像法中的魅力,美妙想法中的激情。但我在这里谈到的是我市场发现更加难以置信的东西:事物的魅力,现实世界中的魅力。

  我想到,创造建筑氛围的任务也可归结到制作和移植。过程和兴趣,手段和器具是我的工作的全部重要部分。

  以下九个章节讲述的是我着手做事时所发现的方法,以及当我努力在我设计的建筑中创造某种氛围时我最关心的事了。

  他们大概正是敏锐感官的产物,个人感官,使得我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做事。

  1 建筑本体/The Body of Architecture

  一件建筑作品中的实质所在,它的框架。

  我把它称之为建筑中首要的、最大的奥秘——它汇集世间各种东西、各种材质,并把它们结合起来,来创造一个像这样的空间。对我而言,我们现在谈论的正是一种“解剖结构”(anatomy)。

  实际上,我完全是从字面上来表达“本体”(body)一词的意义的。

  2 材料兼容性/Material Compatibility

  一个重大的奥秘,一种强烈的激情,一种永久的喜悦。

  材料相互作用,并显现出各自的光芒,因此材料的组合就带来一些独特的东西。材料是无穷无尽的。 同一种材质,可以有一千种不同的处理可能。这就是我所喜爱做的工作,而我做得越久,我越觉得它神乎其神。你总会产生想法——想象着会创作出点什么。

  依照材料的不同种类的重量,各种材料间有一种相近性临界点。在一座建筑中可以作不同材料的组合,而可以肯定的是,你会发现有些材料相差太远,以至于不能起反应;另一方面,有些材料放在一起太接近,因而会毁掉这些材料。这意味着,在一座建筑里把东西组合为一体,是需要做很多工作的。

  作为营造大匠,必须要在材料的外观和重量方面有非凡的感觉,而这恰好是我正在设法讨论的东西。

  3 空间的声音/The Sound of a Space

  声音和每个房间的独特形状、房间构成的材料表面,以及那些材料的应用方式都有关。

  我认为每一种建筑都会发出某种声调。它们发出并非由摩擦造成的声音。但只有当你进入一个隔声的空间时,你才会真正地感觉到那里确实有些什么东西。我的意思是设法把建筑做成一处寂静的空间,并想象他们处在自身的沉静中。尽管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喧嚣。

  4 空间的温度/The Temperature of a Space

  我相信每座建筑都有特定的温度。

  最美好的东西往往会令人意想不到地出现。以木质瑞士馆为例,冬暖夏凉。

  众所周知,材料或多或少从我们体内吸取了热量。举例而言,钢,是冷的,会把温度拉下来。当我想到自己的工作时,浮现在我脑海里的是动词“调试”(tp temper)——可能有点像调试钢琴,找寻合适的状态,而我在调试氛围。所以,温度在这里的意义是物理上的,但也可认为是心理上的。它存在于我所看见、所感受、所触及(哪怕是用我的脚)的东西中。

  5 周围的物品/Surrounding Objects

  我对人们放置在他们周围的东西有极深刻的印象。你会发现东西会以一种非常精心、可爱的方式放在一块,而他们有一种深层次的关联。

  我想到有些东西,与作为建筑师的我无关,他们出现在建筑物中,出现在他们该出现的地方。这个想法使我领悟到我所设计的建筑的前景,一种没有我也会出现的前景。他使我受益匪浅。他非常有助于我想象我所建造的住宅内部房间的前景。想象他们的实际使用情况。

  6 镇静和诱导之间/Between Composure and Seduction

  这里所讲的是建筑涉入移动的方式。

  人们常说,建筑是一门空间的艺术。但建筑也是一门时间的艺术。我们对此的经验并非局限于一刹那一瞬间。这意味着要考虑人在建筑中移动的方式。

  对我们来说,最最重要的是引发一种自由移动的感觉,一个漫步的环境,一种心境——更多的是诱导人们,而不是把人们指来引去。

  这正是建筑师有权来决定的,这有一点像舞台布景,执导一出戏。在这些剧场,我们设法找出一种方式来把建筑物的个部分集合起来,以使他们形成自己的关联,正如们曾经的那样。

  诱导是优雅艺术,比如使人散开、闲逛。指来引去多了一份强制性,如引导性极强又如迷宫般的走廊。

  人们应该觉得没有被指来引去,而是可以任意漫步——“漂泊不定”,这就是一种发现之旅。

  在某些情况下,促成一种令人镇定的效果是更为明智和原味聪明的,引入某种镇静,而不是让人们到处乱跑,不得其门而入。在那里,没有东西会试图哄骗你,你可以该怎样就怎样。

  举例而言,演讲厅就应该像这样。再比如起居室,再比如电影院。

  而更主要的是,它以此维护建筑物的使用。教导、预备、激励、宜人的惊喜、放松——这一切。我必须要补充说,不带哪怕一丝演讲厅的味道。它应该全都显得非常自然。

  7 室内外的张力/Tension between Interior and Exterior

  门入口、交叉路口、带小孔眼的门,室内外几乎察觉不到转换,一种难以置信的场所感,一种难以相信的聚集的感觉,当我们突然发觉自己被围合起来,发觉有什么东西包裹着我们,使我们聚在一起,控制着我们。

  室外的张力:门脸宣告说,我不准备把一切都展示给你们。的确,室内还有些东西呢——若非你们过来,留意你们自己的事。城堡豪宅正是如此,城市公寓也是如此。我们用某种信号来告知。我们观察,它与氛围息息相关。

  建筑物往往会对街道或广场表述点什么。它们可以对广场说:我真的很高兴坐落在这个广场上。他们或许又会说:我才是这里最美的建筑——你们看起来全都丑死了。我才是大腕。建筑物是可以说这类话的。

  室内的张力:每当我做建筑时,我总是从以下几项来设想它:我想要看到什么——对我或稍后会使用该建筑的他人而言——我什么时候会在室内?而我想要别人看到我的什么?我想对外做出什么样的效果?

  8 密切程度/Levels of Intimacy

  它整个是跟亲进度和距离有关。我想表达的东西比尺度和尺寸更为实在。它涉及到各个方面——尺码、尺寸、尺度、体积、重量感。是和人自身形成对照的建筑体块,在人的尺度标准下所投射出的,对人造成的心理效果。而建筑被人感受到的尺度,必须或多或少于我们自身的大小等同。但这并不那么容易。

  然后,还有一样东西跟距离和亲近度有关,跟与“我”的距离有关——我和建筑物之间的距离。

  对于摩天大楼,我似乎就是不能说服自己的头脑接受这一理念——我和许多人,5000人不管多少,呆在单独一幢摩天大楼里:我应该怎样做设计,才能和某幢高层建筑里的许多人一块儿,觉得快乐呢?

  密切程度要求设计者考虑视点,以人的尺度感受建筑氛围。

  9 万物之光/The Light on Things

  我肯定你有同样的体验:光洒落在哪里,怎样洒落。影子又在哪?以及表面怎样黯然,怎样生辉,又或怎样拥有深度。

  金属制品似乎有能力攒集哪怕最微小的光亮,并使光在黑暗中反射出来。

  我们造房子并不是造完了才叫电工,我们一开始就把光计算在内。

  我钟爱的想法之一:把建筑物作为一个纯粹的阴暗体块来设计,之后,把光放进来,就像在凿空黑暗一样,仿佛光是渗入的一种新体块。

  想法之二:要系统第着手材料及表面的照明工作,要观察它们反射光的方式。换句话说,要依据对他们反射方式的了解来选择材料,要基于这些了解来把所有东西组合起来。

  真正美好的是当你可以挑选和组合你的材料、织品,还有衣物的时候,因为,它们在光线里看起来好极了。

  我认为日光是一种精神上的品质。仿佛根本不属于这个世界,是某种东西非我所知,某种东西超出所有理解之外。而我很高兴的是,确实有这样一种东西。在此我又会感到:当我走到室外以后我就会拥有它。

  小结:以上为描述如何着手我的工作。但如果我要谈到自己的工作,那就得说出真正打动我的东西,因此有以下三条附言。

  附言1 充作周围环境的建筑/Architecture as Surroundings

  这是我的工作中第一处超然的层面:尝试着将建筑设想为人性环境(human environment)。我喜爱建筑:我喜爱周围环境的建筑物,而且我猜想,我喜爱,别人也喜爱。我必须承认:做出别人喜爱的东西,会使我感到非常快乐。

  附言2 结合一致/Coherence

  建筑师需要在倍感压力的困境中做出正确的决定——如果这一切都能依据实用家已解决,我会非常高兴。简而言之,最高褒扬并不是有人理解了我的形式,而是当在食物中找到布丁的蛛丝马迹时,它确实就是布丁。这就是能得到的最高褒扬。事实上这正是一个古代传统,文学、艺术里也是这样。

  有一个好办法办到这点:其概念是,事物达到自我,发现自我,因为他们实际展现出来什么样,就已经是什么样的东西了。建筑,建造起来中就是为了实用。他并不是通常说的自由艺术(free art)。我认为建筑是作为实用艺术(applied art)而达到其最优品质的。而当它达到自我,彼此结合一致时,它就处于最美的状态。这时候一切都相互照应着,并且不能单独去除哪个东西。场所、实用、形式。

  形式反映场所,场所就是场所,而实用反应所有。

  附言3 美的形式/The Beautiful Form

  形式不是我们的用功所在,我们要把自己投入到其他各种事物上。声响、噪音、材质、构造、解剖结构等等。建筑本体,就其首要进程而言,在与构造与解剖结构:以一种合乎逻辑的方式,把东西组合起来。这些是我们投入的地方,同时我们也密切关注着场所,关注者实用。

  最后,当一切都成型之后所呈现出的形式,如果不能打动我,那我就会回到起点,从头再来。

  《建筑氛围》读后感(八):打动人的建筑才是好建筑

  1. 感受:最重要的是感受现实世界,强度、意境、氛围,感受事物的魅力,而事物的魅力在于人与对象的互动,感受魅力,并努力运用到建筑中重现。

  2. 氛围:氛围源于建筑本体,对于卒姆托,本体是建筑本身,不是想法,是本身,建筑通过材料营造氛围,塑造包裹人的空间,所以本体的关键在于材料的呈现。

  3. 材料:鉴于材料的重要性,以及对触感、氛围的关注,材料间微妙的配合或变化卒姆托都察觉得到,软硬薄厚兼容与否,所以作品才如此细腻。

  4. 声音:空间中的声音如此重要在于声音对氛围至关重要,例如教堂的圣歌,教室的朗诵,球场的欢愉,都渲染某种气氛,唤起某种情感。

  5. 温度:温度对人的心理感受其实也不言而喻,想起同济C楼的混凝土地板和玻璃扶手给我的不安定感和不适,相反能恒温的材料例如木头,棉毯都给人安定温暖的感觉,能够好好放松。

  6. 物品:物品的特别之处在于,物品承载了人的记忆,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而不仅仅是为视觉的美观与否服务。想起了现象学努力营造当地似曾相识的归属感,而物品就是记忆的一部分。以前看别人寝室各种物品堆满的时候总会嗤之以鼻,但后来发现正是这些看似乱七八糟的东西给了我们温暖的归属感。

  7. 镇静与诱导之间:节奏很重要,人在其中游历,随心所欲,走一段,停一下,下一处有一束光或一个焦点,又引导我到下一个地方,悠扬的节奏。与之相反的是急促的寄走,单廊式建筑就是如此,医院最明显的例子,急促,紧张,不停留。另一种是迷宫一般让人无所适从。掌握度。

  8. 光:不单指自然太阳光,还有材料上对光的作用。

  9. 塑造场景的建筑:建筑动人之处在于它有可能成为人发生一些美好的事情的载体,而这些美妙的事情上演之后,人就会记住建筑,喜爱建筑。喜欢卒姆托的一段话,对建筑是否留在建筑史不感兴趣,而是设计人性环境,让人喜爱,这是他快乐的源泉。很暖,也是卒姆托建筑特别细腻打动人的原因之一。

  10. 抛开所有设计的手法和理论,绘画、音乐、诗词、建筑其实都是人情感的一种自我表达,打动人,打动自己永远是最重要的一点,视觉上的愉悦、哗众取宠的形式总有乏味的一天。具有精神性的庇护所才是我所认为建筑最高的品质,所以路易康在我心目中永远排在第一位。也是因为这样,有小尺度的住宅空间改造特别有好感,因为确实能和人发生一些密切的联系。不能打动自己的东西,做出来作甚?

  建筑师自己写出来的书就是平时自然,劝各位学者少点故弄玄虚吧。

  《建筑氛围》读后感(九):Zumthor的心里话【与初学者说】

  先来看看标题:——Atmosphers,字典中的意思如下:

  . 大气,大气层,大气圈;空气;气氛,环境,氛围;引人入胜的效果;大气压;雾;(戏剧、小说、音乐、绘画等的)基调,情调;感染力,总的艺术效果。

  v. 使具有感染力

  这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英文版标题并没有加建筑这个词儿,只是Atmosphers,中文译作“氛围”。中文版之所以加了建筑,我猜或许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作者是一个建筑师;二是由于对于人来说,特别是现代都市人,基本上都生存在人造的环境中,人造环境就是各种建造物,而且作者所提到的内容也都和这些人造的建造物有关吧,所以译作“建筑氛围”。我个人认为,作者所谈的范畴是超越建筑的,所以还是翻译成“氛围”,而把建筑这个词作为一个限定若出现在副标中或许更好。

  本书不是论文也不是著作,其内容是Zumthor于2006年6月1日在德国的一个文学音乐节上所做的演讲。鉴于此并且考虑到演讲的场合和对象,或许Zumthor并没有希望此次演讲承载一个完整的体系,他只是说出了自己的部分经验:包括生活中的一些经验以及作为建筑师的一些经验,他或许认为它们很重要,但是并没有认为就足够完善,如果接着还有其他人进行补充,我想他一定是欢迎的。这个开放的特点使这本书并不像一些所谓的建筑理论书那么“硬”,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种“软”——一种对人感知力的探索,而期间的分享和怀疑也都怀有一种不确定性,使得这些经验不时透出一种对人性复杂程度的尊重和敬畏。

  演讲有演讲的特点,所以这本书有很多地方是较为口语化的。以下就是演讲中Zumthor感受建筑的九+三个方面:

  1. The body of architecture 建筑本身

  2. Material Compatibility 材料(参见Zumthor文章Paladio)

  3. The sound of a Space 声音

  4. The temperature of a space 温度

  5. surrounding object 周边的物体

  6. Between composure and seduction / induce a calming effect is clever 权且先译作引导

  7. Tension between interior and exterior 室内外的力

  8. Levels of intimacy / The scale the distance 密切关系

  9. the light on things 光

  此外还有三点

  1 Architecture as surroundings 作为环境的建筑

  2. Coherence 一致性

  3. the beautiful form 形式美

  关于以上内容,他说了什么呢?一个广场、一张桌子、一曲音乐、冰凉或者温热的空气、几张熟悉而陌生的脸孔.....这些经验或许你不一定认同,或许你也有属于自己的经验,但这都不妨碍去了解Zumthor敏锐的感知、丰富的联想、诗意的表述以及全神贯注于一件事时的专注。

  再说说版本,由于我个人没有看过英文版(德文、法文同样没有看过),所以不清楚那些版本是怎样的。单说建工出版社的译本:先说下译文,毕竟Zumthor的文风本身就像在不停说着自己的话,有时亦如诗,所以并不易于翻译,尽管有些地方还有值得推敲之处,然而整体翻译还是不错的,值得读不懂原文的同学一读;从装帧角度看(同样由于我没有见过原版本),布制的封面很好,拿在手中有一种质感,传递出一些细微而不同的感受,符合这本书的气质,相信Zumthor自己对原版的装帧也一定是比较挑剔的。可是建工这个版本有两个地方我认为不是很好,其一是纸张,带有一定的反光性,读起来总被打扰而不能很好地投入到Zumthor营造的氛围中;其二每张纸的偶数页都有一幅图片,如果是和作者所讲内容息息相关,那倒是无可厚非,然而很多图片都没有什么关系,难免给人牵强附会,凑页数之感。总之这本书不算便宜,特别是对于穷学生来说,要是能读电子版,就不建议买纸质版了。

  不管怎么说,Zumthor的思想还是很值得了解的。尽管整篇演讲具有一定的连贯性,然而每一部分还是较为独立的,也具有各自的完整性。这本书随便翻开一个标题就可以很容易地读下去,就像听他说心里话,相信总会有打动你的地方。

  《建筑氛围》读后感(十):宣言

  照例先说书本身,硬皮,精装,铜版纸,75页,39块,对于学生来说真是很坑爹,建工出版社做书真是差了一个等级。

  这本书主要围绕着“建筑氛围”提出了卒姆托和他的工作室在设计的时候首要考虑的九个问题和三个附注。其实我不觉得“建筑氛围”是一个很好的书名,一方面是英文书名就是“atmosphers”,一方面卒姆托在讲的时候也绝不仅限于建筑领域。

  书中的每一个主题实际上都是对于“氛围”的元素分解,例如空间中的声音、温度、室内外的张力和密切程度(levels of intimacy)。大家都可能有这种体验,春天和冬天的味道是不同的,这种细节就归属于“氛围”的元素之一。我们可以发现他几乎没有用专业词汇(如把“尺度”换成了更高一层的概念:“密切程度”),就像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一样,用毫不“建筑学”的叙述,表达了自己的建筑理念宣言。

  卒姆托说:

  这个想法使我领悟到我所设计的建筑的前景,一种没有我也会出现的前景。

  ……

  它们可以对广场说:我真的很高兴坐落在这个广场上。它们或许又会说:我是这里最美丽的建筑——你们全都看起来丑死了。我才是大腕。建筑物是可以说这类话的。

  感受氛围是如此重要,体验第一位。卒姆托在书里特地提到时间,我想他做建筑的过程应该和拍电影有些相似,同时,体验他的建筑,也要类似摄像师的镜头,适当的地方推近、拉远、停留。

  恰恰是因为这点,我想冒天下大不韪地说没有那么喜欢卒姆托的温泉浴室。石材的颜色、光泽和“声音”都给我一种过于阴湿的感觉,当然,第一这是个人感觉,第二如果我去体验过后或许又会不同。

  关于体验,推荐旧日如昨日记 http://www.douban.com/note/137975756/

  有人提起卒姆托直接反应出“建构”二字,是小教堂里用火烧掉模板的方法,是磨砂玻璃幕墙块与块之间连接的方式,但这些的出发点都绝非建构本身。我希望我的生活尽量抽离“建筑学”,打基础要踏实,体验和观察都要裸眼。

  卒姆托一定是一个很好的小说或童话作家。看这书的过程中让我不断想起卡尔维诺,他们关注的东西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合的。

  所以我觉得,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说,你的建筑里最闪光的,都不是所谓“建筑学”给你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