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经济学原理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经济学原理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27 20: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经济学原理经典读后感10篇

  《经济学原理》是一本由[美] N.格里高利·曼昆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6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一):渐渐读懂财经新闻 - 读“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

  今年的最大的收获之一是看完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最早听说这套书是本科时期人大毕业老师推荐的,这位老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课堂上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一文不值,而且还找到了理论根据,“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只有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批判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叛逆期的我特别受用,一直想读“经济学原理”这本书,但一直没坚持将其读完,今年终于读完了,将“宏观经济学分册”所学习到的知识点摘抄如下:

  * 国内生产总值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NX(净出口)

  * GDP平减指数用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率乘以100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数。

  *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是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和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标准。生产物价指数(PPI)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费用的衡量指标。

  * 生产率由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技术知识决定

  * 金融机构分为两种类型——金融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银行、基金)。

  * 如果税法改革鼓励更多储蓄,则利率下降且投资增加;如果税法改革鼓励更多投资,则利率上升且储蓄增加;当政府通过预算赤字减少国民储蓄时,利率上升且投资减少;当政府通过财政盈余增加可贷资金供给,利率下降,投资增加。

  * 失业的原因:摩擦性失业,最低工资法(最佳劳动供给量降低劳动需求量),工会势力(提高工资创造过剩的劳动供给)。

  * 货币的职能:交换媒介、计价单位和价值储藏手段

  * 当银行以准备金的形式持有所有贷款,银行就不影响货币供给;当银行只把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时,银行创造了货币。

  * 货币乘数是准备金率的倒数。因此,准备金率越高,每个存款银行贷出的款越少,货币乘数越小。

  * 美联储货币工具: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准备金和贴现率。

  * 费雪效应: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率所进行的一对一的调整。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名义利率也上升。

  * 通货膨胀成本:通货膨胀本身并没有降低人们实际购买力;皮鞋成本(通货膨胀鼓励人们减少货币持有量所浪费的资源);菜单成本(改变价格的成本);税收非指数化引起的意想不到税收义务变动;计价单位变动引起的混乱;债务人和债权人的财富再分配。

  * 资本净流出=净出口,结论:当一国有贸易盈余,则资本从此国流出;当一国有贸易赤字,则资本流入此国。

  * 储蓄=国内投资+资本净流出,结论:如果一国储蓄大于投资,则储蓄会输出到国外,资本净流出大于零;如果一国储蓄小于投资,则国外资产为该国投资,资本净流出为负。

  * 购买力平价:任何一单位通货应该能在所有国家买到等量的物品。

  * 真实汇率是国内物品和国外物品的相对价格,从而也是净出口的关键决定因素。真实利率高,资本净流出低;真实利率低,资本净流出高。

  * 开放经济中,政府预算赤字提高真实利率,挤出国内投资,引起美元贬值,并使贸易余额倾向于赤字。

  * 美国财政赤字的症结在于国外缺少投资机会,导致资本向美国转移。

  * 贸易政策并不影响贸易余额(进口配额->净出口增加->美元需求增加->汇率增加->国内商品昂贵->进口增加->净出口不变)。

  * 经济波动的三个事实:经济波动是无规律且不可预测的;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随着产业减少,事业增加。

  *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财富效应(物价水平下降增加真实财富,鼓励消费支出),利率效应(物价水平下降导致利率下降,鼓励投资),汇率效应(物价水平下降导致真实汇率下降,净出口增加)。

  * 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总供给取决于它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供给,以及生产技术。

  * 短期中,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黏性工资;黏性价格;相对价格的错觉。

  * 短期中,总需求移动引起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量的波动;长期中,总需求移动影响物价水平,但不影响产量;影响总需求的决策者可以潜在的减缓经济波动的严重性。

  * 总供给移动会引起滞胀——衰退与通货膨胀;影响总需求的决策者可以潜在的减缓对产量的不利影响,但是只能以加剧通货膨胀为代价

  * 当政府改变支出或税收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变动可能大于或小于财政变动。乘数效应往往扩大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挤出效应往往减少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 菲利普斯曲线描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只在短期中成立。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通过自然失业率的一条垂线。

  ------

  王彬彬

  2014/1/16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二):使我惭愧的好书

  首先得知曼昆的这套书,是2008年下半年,当时教我们《宏观经济学》的老师(也是我大学4年最喜欢一个老师)在课堂上向我们大力推荐,当时应该出到了第4版,但我并没有放在心上。随后经常在大学门口的地摊上看到第4版的这两本书(估计是盗版),也没有对它正眼看待。直到大学毕业1个月后,无意间在淘宝上看到了这两本书(已经出到了第5版)的热销,才意识到这两本书确实有看的价值,于是斥巨资(70左右)网购了2本正版书籍阅读

  拿到此书,随意翻翻就对它爱不释手。于是感叹为何当初没有对其予以重视。想起大学那些美好时光随着我在游戏中的一次次挥霍而一去不返。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的我,居然连“机会成本”这样的概念都不记得了,想来不使人感到惭愧!于是我利用这半年有限时间,发奋苦读,终于钻研完毕。

  这套书虽然是写给初学者的,但我读起来并没有觉得很容易(经济学学士啊!汗死!)。半年陆续的读完,使我真正地对微观、宏观经济学框架及相关理论有了一个清晰认识,也后悔若大学时光依旧,我一定会抱着它,每天去图书馆,而不是坐在该死的电脑前和一群狐朋狗友踢实况足球~~~

  致力于从事金融业的我,把经济学当成了一门辅助学科钻研(虽然金融学从经济学分化而来),近日又斥巨资网购了萨老的《经济学》和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继续学习。知耻而后勇!最起码,我要对得起自己经济学学士的学位。

  在此也敬告诸位大学生们,好好珍惜大学生活合理利用时间。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三):说说储蓄概念混淆引起的错误

  视国民生产总值(用Y表示)、消费(C)、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NX)为比投资(I)和储蓄(S)含义较先明确的概念,与含义已经明确的概念间的恒等式可视为定义式。

  从77页可以看到,投资的定义式是:

  I=Y-C-G-NX。

  从78页可以看到,储蓄的定义式也是:

  =Y-C-G-NX。

  这里,储蓄和投资的定义是完全相同的。

  为方便起见,把政府购买分摊到国民消费中,用C代替C+G。即写成:

  I=Y-C-NX;S=Y-C-NX。

  在26.2.2节中,作者说:

  “假设Larry的收入大于他的支出,并把未支出的收入存在银行,或用于购买一个公司的某种股票或债券。由于Larry的收入大于他的消费,他增加了国民储蓄。Larry可以认为他把自己的钱”投资“了,但宏观经济学家称Larry的行为是储蓄,而不是投资。用宏观经济学的语言来说,投资指设备建筑物这类新资本的购买。”

  从上面这段话看出,在宏观经济学语言中,储蓄和投资是不一样的。那么,储蓄和投资分别是什么?哪一个概念符合上面的定义?

  把个人看成国家,则国民生产总值Y就是他的收入,净出口NX就是他的收入中暂时没有用出的部分减去预支未来收入的部分,也就是债权-负债。

  货币、股票和债券可以视为暂时没有用出的债权。而贷款、发行股票和债券可以视为预支未来收入的负债。(这里把股票融资也视为债权债务,和会计中的概念有所不同。)

  Y-C-NX就是收入减去净结余(没有用出的货币等-预支的贷款等)NX,减去用出的消耗品部分C,剩下的这部分应该等于用出的资本品和耐用品部分 I。

  综上,宏观经济学语言中的“投资”就是Y-C-NX,即 I ,而指银行存款、股票和债券等债权的“储蓄”并不是Y-C-NX,即S,而是NX中的一部分。

  为区别于前面定义的S,把指银行存款、股票和债券等债权的储蓄称为T。另外,把贷款、股票发行和债券发行等负债称为P。有T-P=NX。

  对于一个封闭经济体,NX=0。一个净出口为零的国家,其国民的收支平衡,即一部分人的债权等于另一部分人的负债。

  在第25章谈论长期的生产率时,提到人均物质资本是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因而投资是长期经济增长的一个影响因素。增加投资有利于长期经济增长。然而,由于上述“储蓄”的概念混乱,全书多处错误地将储蓄T当成了等同于投资的长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

  那么,储蓄T对投资是否有影响?如果有,将怎样影响投资?

  因为 I=Y-C-NX,NX=T-P,

  所以 I=Y-C-(T-P)=Y+P-C-T.

  假如Y、P、C、T各自独立,则 I 与T成反比例。储蓄越多,投资越少。

  但是,T与Y、P、C有着复杂的相关关系。一种比较可能的估计是,T与Y、P、C以较小的拟合系数线性相关,总体上,投资与储蓄仍然具有负的相关关系。

  这种估计与原先的结论截然不同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四):宏观经济学原理提纲

  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指标:

  A.GDP

  ——国内生产总值,用作对一国收入的衡量,其含义和组成(Y=C+I+G+NX),以及名义GDP和真实GDP之间的关系,通过GDP平减指数来表征,以此计算通货膨胀率。

  .CPI

  ——消费物价指数,生活费用的衡量,GDP平减指数和CPI的联系与区别,以CPI同样可以计算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和真实利率的区别与联系。(名义利率=真实利率+通货膨胀率)

  2.对长期经济(以封闭经济体为模型)的研究

  A.生产和增长

  a.表征生产的指标是生产率,由人均物质资本、人均人力资本、人均自然资源和技术知识决定(51页)。当生产率与劳动力数量相乘,生产量就算出来了。要维持经济增长,就需要采取多种公共政策。(56页)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a.金融机构分为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属于金融市场;银行和共同基金则属于金融中介机构。(72页)

  .恒等式:Ⅰ.Y(真实GDP)=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NX(净出口)(77页);Ⅱ.S(国民储蓄)=I(投资)+NX(净出口)=I+NCO(资本净流出)(78页,212页,193页,对于封闭经济,NX=NCO=0,所以S(国民储蓄)=I(投资));Ⅲ.S(国民储蓄)=(Y(真实GDP)-T(政府税收-社保和福利等转移支付)-C(消费))+(T-C),Y-T-C为私人储蓄,T-C为公共储蓄。(78页)

  c.可贷资金市场(79页,涉及供需平衡,“储蓄是可贷资金供给的来源。”“投资是可贷自己需求的来源。”详见有关文章),三种政策:储蓄激励,投资激励,政府预算赤字和盈余。

  C.基本金融工具

  a.现值、未来值、复利,贴现(93页)。

  .风险管理:风险厌恶,保险市场,风险多元化,风险与收益权衡取舍。(95页)

  c.资产评估:基本面分析有效市场假说,市场非理性。(101页)

  D.失业

  a.如何确认失业(110页)

  .寻找工作:摩擦性失业,公共政策和找工作,失业保险(119页)

  c.最低工资法(124页)

  d.工会和集体谈判:工会是一种卡特尔,工会对经济的好坏(126页)

  e.效率工资理论:工人健康,工人流动率,工人素质,工人努力程度(129页)

  E.货币制度

  a.货币的含义:货币的职能为交换媒介,计价单位,价值储藏手段。(140页)“经济学家用流动性来说明一种资产兑换为经济中的交换媒介的容易程度。”货币分为商品货币和法定货币两种。(141页)通货是“公众手中持有的钞票和铸币。”(144页)

  .联邦储备体系(146页)

  c.银行与货币供给:百分之百准备金银行(准备金,准备金率),部分准备金银行。(149页)“货币乘数是准备金率的倒数。”(151页)美联储控制货币的工具: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准备金和贴现率。(151页)美联储控制货币供给中不能控制的:家庭选择以银行存款的方式持有的货币量;银行选择的贷款量。(154页)联邦基金利率:银行向另一家银行进行隔夜贷款时的利率。(156页)

  F.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a.古典通货膨胀理论: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和货币均衡,“长期中,物价总水平调整到是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水平。”(163页,涉及供需平衡)货币注入的影响(货币数量论),古典二分法(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和货币中性(货币供给变动只影响名义变量,不影响真实变量。)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数量论方程式:M(货币数量)×V(货币流通速度)=P(物价水平,用GDP平减指数表示)×Y(真实GDP)(167页),通货膨胀税,费雪效应(名义利率-真实利率+通货膨胀率)。(172页)

  .通货膨胀的成本:“通货膨胀本身并没有降低人们的时间购买力。”(173页)(注:这不是在天朝)皮鞋成本,菜单成本,相对价格变动与资源配置不当,通货膨胀引起的税收扭曲,混乱与不方便,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特殊成本:任意的财富再分配。(179页)

  3.对长期开放经济的研究:

  A.基本概念

  a.物品与资本的国际流动:物品流动(进口、出口、净出口)(188页),金融资源流动(资本净流出)(192页),NX(净出口)=NCO(资本净流出)(193页),储蓄、投资及其与国际流动的关系(S=I+NX=I+NCO)(194页)。

  .国际交易的价格:真实汇率(用一国物品和劳务交换另一国物品和劳务的比率)与名义汇率(用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198页),真实汇率×国外价格=名义汇率×国内价格,坚挺(通货升值),疲软(通货贬值)(198页)。另外,购买一个国家的物品和劳务显然需要用这个国家的通货(货币)。

  c.第一种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一种认为任何一单位通货应该能在所有国家买到等量物品的汇率理论。”(202页),套利,“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两国通货之间的名义利率必然反映这两个国家的物价水平。”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局限:许多物品不容易进行贸易;即使可贸易物品,当它们在不同国家生产时,也不总能完全替代。(206页)

  .经济理论

  a.可贷资金市场与外汇市场的供给与需求(涉及供需均衡):可贷资金市场(S=I+NCO,纵轴为真实利率,横轴为可贷资金量)(212页),外汇市场(NCO=NX,纵轴为真实汇率,横轴为用于兑换外国通货的美元量,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作为该模型的特例(如果净出口对真实汇率的微小变动都反应极快,则需求曲线变为一条水平线,且真实汇率为1?216页))

  .开放经济中的均衡:连接可贷资金市场和外汇市场的量——资本净流出(纵轴为真实利率,横轴为资本净流出,217页),通过资本净流出的联系,可贷资金市场和外汇市场同时均衡。

  c.政策和事件对开放经济的影响:政府预算赤字(提高了真实利率,挤出了国内投资,引起美元升值,并使贸易余额倾向于赤字,220页);贸易政策(并不影响一国的整体贸易余额,但会影响某些企业,行业和国家,224页);政治不稳定和资本外逃(资本外逃造成一国利率上升而通货贬值(疲软),净出口增加,对于资本流入国家则是通货坚挺,而且升值使其贸易平衡转向赤字。226页)

  4.短期经济(以开放经济体为模型)波动的研究

  A.总需求与总供给

  a.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234页):经济波动是无规律且不可预测的,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

  .解释短期经济波动:放弃用作描述长期经济变动的古典理论(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搭建表征真实变量(产量)和名义变量(物价水平)关系的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236页)

  c.总需求曲线(240页,涉及供需均衡):Y=C+I+G+NX,“总需求曲线是根据一个既定的货币供给量做出的。”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政府支出被假设为固定的,241页):财富效应,利率效应,汇率效应,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原因: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四方面任意出现使其增加的事件,总需求曲线就会右移。(245页)

  d.总供给曲线(246页,涉及供需均衡):长期总供给曲线垂直(因为真实GDP取决于劳动,资本,自然资源和生产技术,不受物价水平的影响,246页),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存在预期的物价水平,“当经济中的实际物价水平背离了人们预期的水平时,供给量就背离了其长期水平或自然水平。”根据黏性工资/黏性价格/错觉理论,即可得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结论)。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原因:劳动,资本(物质、人力),自然资源,技术知识的增加或进步,都会引起长期和短期总供给曲线右移,而预期的物价水平下降则会使短期供给曲线右移。(254页)

  e.经济波动的两个基本原因(254页):总需求移动,总供给移动。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a.货币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269页),货币供给(货币供给量由美联储的政策所固定,不取决于其他经济变量,特别是不取决于利率,279页),货币需求(“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271页),货币市场的均衡(纵轴为利率(由于假定通货膨胀率不变,所以不需区分名义利率和真实利率),横轴为货币量,货币的供需曲线交汇与均衡利率点。271页,涉及供需均衡)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272页),总需求需求向右下方倾斜(273页),货币供给的变动(当美联储增加货币供给时,它降低了利率,增加了既定物价水平时的物品与劳务需求量,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275页。)美联储政策中利率目标的作用(流动性偏好理论说明了一个重要原理:既可以根据货币供给,也可以根据利率来描述货币政策,275页。旨在扩大总需求的货币政策变动既可以被描述为货币供给增加,也可以被描述为利率降低。)

  .财政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政府购买的变动,乘数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支出时引起的总需求的额外变动,乘数=1/1(1-MPC(边际消费倾向,家庭额外收入中用于消费而不用于储蓄的比例)),280页),挤出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从而减少了投资支出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税收变动。

  c.运用政策来稳定经济:支持积极稳定政策论(284页),反对积极稳定政策论(286页),自动稳定器(当经济进入衰退时,决策者不必采取任何有意的行动就可以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变动,最重要的自动稳定器是税制,287页)

  C.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a.菲利普斯曲线:描述了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关系。(293页)

  .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预期的作用,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中,失业并不取决于货币增长和通货膨胀”)(296页),预期的通货膨胀(衡量人们预期物价总水平的变动幅度)(298页),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自然失业率-α(实际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不存在稳定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每条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都反映了某个特定的预期通货膨胀率。”299页)自然率假说(认为无论通货膨胀率如何,失业最终要回到其正常率或自然率的观点,300页)

  c.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供给冲击的作用,供给冲击(直接改变企业的成本和价格,使经济中的总供给曲线移动,进而是菲利普斯曲线移动的事件,例如:世界石油价格大幅上升,302页)

  d.降低通货膨胀的代价:牺牲率(在通货膨胀建设一个百分点的过程中每年产量损失的百分点数,306页),理论预期(当人们在预测未来时,可以充分运用他们所拥有的全部信息,包括有关政府政策的信息的理论。307页)

  5.宏观经济政策的五个争论问题

  6.结语:

  以上节选自:http://wuguoren.com/2012/04/01/%E3%80%90%E8%AF%BB%E4%B9%A6%E7%AC%94%E8%AE%B0%E3%80%91%E5%AE%8F%E8%A7%82%E7%BB%8F%E6%B5%8E%E5%AD%A6%E5%8E%9F%E7%90%86%E6%8F%90%E7%BA%B2/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五):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

  断断续续读完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基于经济人的假设提出的十大原理,基本上贯穿了整个篇章。

  ## 关于经济人

  经济人的假设很重要,因为这是整个经济学的基础,一切的原理都是基于此假设提出的。通常定义的经济人是指人具有完全的理性,行为和动机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经济利益。

  此假设应该说“大致”是合理和准确的,也适用于大部分的决策场景,当然它也有其局限性,例如过度简化而忽略了人类决策过程的复杂性和情绪性,赫伯特·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也正是对这种过度简化的修正——即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状态。

  其实现实中随处可见这种“有限理性”的例子,例如对于象征意义的购买态度与平常的节约态度所体现出的“非理性”成份。并且理性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对于不同人都有不同的标准和理解,A的理性对于B而言是无法理解的,这也正是西蒙所说的,“...从而所探讨的应当是有限的理性,而不是全知全能的理性;应当是过程合理性,而不是本质合理性;所考虑的人类选择机制应该是有限理性的适应机制,而不是完全理性的最优机制。决策者在决策之前没有全部备选方案和全部信息,而必须进行方案搜索和信息收集;决策者没有一个能度量的效用函数,从而也不是对效用函数求极大化,而只有一个可调节的欲望水平,这个欲望水平受决策者的理论和经验知识、搜索方案的难易、决策者的个性特征(如固执性)等因素调节,以此来决定方案的选定和搜索过程的结束,从而获得问题的满意解决。...”

  ## 经济学十大原理

  ###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其实经济学的另一假设就是“资源有限性”,任一“资源”都是有限的,所以在取得“资源”时存在竞争和取舍也不难理解的。想想周末去与朋友聚餐和去图书馆学习的决策。

  而且往往决策的结果意味着影响或者破坏某些“资源”,从而需要在决策中做出权衡。想想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即是所谓的机会成本,取得了某件东西的同时意味着同时放弃了其它的东西。这更是普遍的真理,想想你娶了这个妹子,有万千个妹子便与你擦肩而过;古时皇帝临幸A妃的夜晚便有其她2999妃孤枕难眠了。

  机会成本便是一种无法避免的成本,但是可以尽量通过合理的选择和决策来最小化,妹子有万千,但是合适你的或许就是你当下娶的妹子,而今晚的A妃或许已经是你思念好久的爱妃。合理的决策建立在知识、阅历,以及西蒙所说的“欲望水平”之上,是由各项因素为参数组成的方程式,其值便是机会成本的衡量标准。

  其实我们有意无意地都在内心计算着。

  ###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这也就是所谓的边际成本原则,边际成本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

  常见的例子时,我们爬了一上午的山,终于到了山顶,拿出背包中的饼干,我们吃的第一个饼干与第十个给我们带来的满足感当然是不同的。还有最近小米2的发布,大家所讨论的期权手机,也就是说只有当

  小米手机量产到某个临界值(1百万?)时才能取得收益。

  所以边际成本研究的是增量对于总成本的影响,而且一般而言,增量对于总成本的影响会是逐渐减小的。

  ###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这点或许也可从经济人的假设得到推证,激励是一种利益(无论是物质或者精神,无论是正面或者反面),受到利益的人会对这种激励作出反应。

  ### 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贸易便会产生竞争,继而会让一个地区的人去做自己擅长完成的事情,从而增加整个社会的总价值,那么对于个人而言,相应的价值的获取也会增多。

  一个实际的例子便是,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生产出的大量made in china,让美国人民的生活成本降低,闲余资金增加,个人和家庭状况变好。

  ###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市场是基于需求与供给理论,以及市场参与者的理性假设,从而由“无形的手”来调控的组织方式,与“计划”经济对应的一种方式。实践证明,市场经济的组织方式是一种合理而有效的组织方式,当然对于某些天然的垄断性质的领域国家的干预会更加有效。可以参见下一条。

  ###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这就是当市场经济失灵时,政府的调控可能会更有利用于市场结果。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一些垄断性质的行业和领域,例如中国当下的房地产、电力、公共服务等。

  政府的行为通常目的是促进效率和促进公平,但是通常这二者是相反的,所以政府会在其中平衡一个比较合适的位置,让效率和公平能够较为均衡。

  ###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

  本质而言还是看生产物品的能力,而生产物品的能力取决于劳务的能力,在过去可能只是劳务的数量,而现在也在于劳务的质量(创新能力,各种素质等)。有大量的物品后,不仅可以内销让本国的人民得到物品,而且可以外贸,以获取其他国家的特殊商品,从而让本国人民有能力得到更多、更丰富的商品,生活水平自然会提高。

  想想邻国朝鲜吧。

  ###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也就是货币发行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说过“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个货币现象”,也就是说政府超发货币就会造成物价上升,形成通货膨胀。

  简单的逻辑是,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市场上会有更多的货币流通,相应的刺激了市场需求,而供应变化不大时,物价必定会上升(供应小于需求,物价上升),整体物价上升时,就会形成通货膨胀。

  ###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续接上面一条,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货币现象,所以当社会面临通货膨胀时,通常意味着市场上流通了过量的货币,过量的货币意味着对于需求增加,物价上涨,根据“无形的手”的作用,生产者会扩大生产提高市场供应,以期达到再次的平衡,增大生产意味着增加劳务需求,在短期内能够提高就业率,解决失业的问题。

  相应的通货紧缩则是相反的过程。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权衡取舍的曲线,即是菲利普斯曲线。

  ## 下一步

  接下来会继续阅读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微观部分,想必会有更多的收获。其实经济学应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了解的,至少它会提高个人的判断能力,当国家出台某项经济政策时,我们不会茫然不知所措,而是有自己的判断和观点;当各种公知五毛(某些砖家)在大放厥词时,我们微微一笑,耻笑其不知廉耻和毫无学术道德的屁股观。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六):帮你理解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分层先从概念入手,将GDP、真实GDP、CPI等等概念普及了一遍。了解这些对于我们日常去思考经济走势有很大帮助;接着分别从长期经济、短期经济和开放经济三个方面去阐述了经济中得各种现象和问题。如同经典物理学与量子物理学一样,很多在长期经济学适用的规律在短期中却远不一样。也让我理解了通货膨胀也并不一定一无是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同点。

  总之,这本书还需要多读几遍,这一遍算是对概念的普及吧。

  如里根总统所说,101经济学。这个是美国大学生的经济基础课,而我们可能只有学经济的人才学习过。不懂经济,怎么理解经济形势、怎么才能搞清楚货币和财政政策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影响?多读几次。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七):曼昆 宏观经济学 第五版 读后感

  //2011-03-24 15:21

  宏观经济学

  前些天,一直在看曼昆的第五版粉色<宏观经济学>,最近不知不觉才发现只剩下了最后一章没有读了. 细细品味,觉得此书真的很不错,搞经济不搞经济的都应该看一下.

  大约04年的时候(大三),我买了曼昆的第三版<经济学原理>上册,44元. 现在看来这本书都是在讲微观经济学. 看完后,只记住了几点,对我印象很深刻,影响也较大:

  (1)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二: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我只记得书中大致举了这么一个例子: 某个暑假你可以选择去打工赚钱(比如赚到2000块),也可以选择去海边度假(比如要消费2200块). 那么如果选择去海边度假的总成本是多少呢? 如果我没看这本书,我会觉得是2200块,但是我看完后,我就知道,其实我去度假的成本是2200+2000=4200块. 你要计算你花费的钱和你如果不去做这件事得到的钱. 当我得到这个结果时,我很惊讶.

  (2)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拿工厂生产打个比方: 假设工厂生产的产品全部都能卖出去,产量也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达到一个最佳值. 因为当产量超过那个最佳点后,每增加一件产品所产生的利润开始降低(由于生产力成本,价格原因等造成的),如果超过这个边际点后,再生产的商品就不划算了. 边际成本变高.

  (3)整本书都在讲 需求-供给曲线, 看完了这本书后,我只记得一个图,就是需求供给曲线图.

  这本微观经济学,大致解释了经济学十大原理的前六点.

  时隔8年后,我虽然看了很多炒股的书,但是深感对整个宏观系统的经济理论知识力不从心. 国家的政策,外围的局势,世界的发展对市场和经济造成的影响完全搞不太明朗. 所以,那天和老婆去逛南山书城的时候,顺手买了一本.

  看完后,我终于明白了十大原理的来龙去脉,有种拨云见日的感觉,什么日本地震,福岛核辐射,利比亚冲突,十二五计划,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对消费投资出口造成的影响,在我心里都会大致有个结论. 从而对股市的波动也做到心中有底,不慌不忙.

  看完这本书后,我记住了些什么呢?

  (1)GDP = 消费 + 投资 + 政府购买 + 净出口

  (2)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在于发展生产力

  (3)货币与通货膨胀与货币需求和供给

  (4)总需求-总供给曲线, 和影响它的要素,并产生的影响.

  这只是我第一遍读下来的感想,再过一段时间,温故而知新也是很重要的. 无论如何,先记录下.

  //2011-03-24 17:01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八):科普2

  名义利率:通常公布的,未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的利率。

  真实利率: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的利率。

  GDP平减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GDP平减指数反映国内生产的物品和劳务价格。消费物价指数反映消费者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价格。比如飞机,算GDP一部分,但是普通消费者买不起不算入CPI.如国外汽车,不算国内生产不计入GDP但是是消费者消费的,所以计入CPI.一个国家如果不产石油,石油占CPI很大比重,当石油价格上涨时对CPI的影响比GDP大的多得多。

  生产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决定因素有人均物质资本,人均人力资本,自然资源,技术知识。收益递减:随着投入量的增加,每一单位额外投入得到的收益减少的特征。追赶效应:开始时贫穷的国家倾向于比富裕的国家增长更快的特征。

  关于人口的两个理论:

  马尔萨斯:稀释了资本存量。降低人口增长有利于提高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

  科瑞莫:人口多是科技进步的前提,更多的人会引起更多的经济增长。

  挤出:政府借款所引起的投资减少。

  基本面研究:为决定一家公司的价值而对其会计报表和未来前景进行的研究。

  有效市场假说:资产价格完全反应公开的,可获得信息的理论。

  信息有效:理性方式反映信息关于资产的描述。

  随机行走:一种变量变动的路径是不可预期的。

  劳动力参工率:劳动力占成年人口的百分比。

  效率工资:企业为了提高工人的生产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福特公司五美金工资。

  准备金:银行得到但没有贷出去的存款。银行以准备金形式持有多有存款,银行就不影响货币供给。银行只把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时,银行创造了货币。

  货币乘数:银行体系用1美元准备金所产的货币量。货币乘数是准备金率的倒数。如果R是经济中所有银行的准备金率,那么每美元准备金能产生1/R美元货币。准备金率越高,每个存款银行带出的款越少,货币乘数越小。在百分之百准备金银行的特殊情况下,准备金率是1,货币乘数是1,银行不进行贷款也不创造货币。

  杠杆:将借到的货币追加到用于投资的现有资金上。杠杆率:资产与银行资本的比率。资本需求量:政府管制确定的最低银行的资本量。公开市场操作:美联储买卖美国政府债券。增加货币供给,买进公众手中的债券。减少货币供给,抛售债券。贴现率:美联储向银行发放贷款的利率。贴现率高,阻碍银行贷款,减少货币供给;贴现率低,增加准备金量和货币供给

  超速通货膨胀被定义为每月通货膨胀在50%以上,则意味着物价水平在一年之内要上升100倍以上。当政府发行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通货膨胀税:政府通过创造货币而筹集的收入。当政府通过印发货币筹集收入时,可以说实在征收一种inflation tax,但是,和其他税不一样,通胀税比较隐秘,当政府印发货币,物价水平上升,钱包里的钱不值钱,因此通胀税像是向每个货币持有人征收的税。

  名义利率:是你在银行得知的利率。真实利率是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的名义利率。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真实利率+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根据通货膨胀率所进行的一对一的调整称为费雪效应。费雪效应在长期中是正确的,在短期是不成立的,因为通货膨胀是不可预期的。费雪效应表明名义利率是根据预期的通货膨胀进行调整的,长期中预期的通货膨胀随实际通货膨胀而变动,但是短期中不一定。

  皮鞋成本:减少货币持有量的成本,成为通货膨胀的皮鞋成本。因为更经常的银行使你的鞋磨损的更快。

  菜单成本:改变价格的成本。 菜单成本包括决定新价格,印刷新清单,和目录的成本,广告成本,以及处理顾客对价格变动的愤怒的成本。通货膨胀使企业增加了菜单成本。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特殊成本:任意的财富再分配。如果一个人走运带了一大笔钱,但是若干年后,通货膨胀率很高的话,如果过了五年,十年,他当初欠的钱以及要为此负的利息就是若干年后的零头而已。其实这事我身边倒是有若干年前买房的例子,他贷款买房的时候一个月一千元是很大的一笔钱,但是若干年以后,这一千元就是一个零头而已。[摊手]像他说的当年觉得好大的事,若干年以后,觉得小零头而已

  衰退:真实收入下降和失业增加的时期。萧条:严重的衰退。衰退可以改变生活方式。当工作难找时或者钱难赚时,人们把时间用在自我提升和较为廉价的娱乐上,人们也许对网上免费项目和简单的日常散步更有兴趣,而不是去度昂贵的假和买nba包厢票。广受富人喜欢的聚餐会也减少了,聚会场所从明星高级交际的高档餐厅转向公共图书馆。人们有更多的时间锻炼和睡觉,选择在家做饭而不是吃快餐。

  滞胀:产量减少而物价上升的时期。经济经历了停滞(产量下降),又经历了通货膨胀(物价上升),这种情况就被称为stagflation。滞胀如何影响名义工资:企业和工人最初对高物价水平的反应是提高他们对物价水平的预期,并确定更企业的高的工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成本还会再上升,高物价引起高工资,高工资又引起更高的物价,这一现象有时被称为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

  联邦基金利率降到接近于零,为了刺激经济,货币政策还能做什么呢?一些经济学家把这种情况成为流动性陷阱。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利率和刺激投资支出发生作用。如果利率已经降为零,那么货币政策就不再有效。名义利率不会降到零以下,人们宁可持有现金也不会以负利率发放贷款,这种情况,增加货币攻击,使公共资产组合更有流动性,但由于利率不能再降,额外的流动性不会再有任何效果。总需求,生产和就业陷入低水平。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使利率为零底线的可能性已经被证明就是确定目标通货膨胀率高于零。适度膨胀给了货币决策者在需要刺激经济时更大的空间,这就降低了把利率降为零和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的风险。

  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支出的时候引起的总需求的额外变动。以波音飞机为例,较高的政府需求刺激了较高的投资品需求,这种来自于投资需求的正的反馈有时被称为投资加速数。

  当财政扩张使利率上升时所引起的总需求的减少被称为挤出效应。

  菲利普斯曲线:一条表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菲利普斯说明,低失业高通胀,与高失业低通胀。

  自然率假说:认为无论通货膨胀率如何,失业最终要回到其正常率或自然率的观点。

  供给冲击:直接改变企业的成本和价格,使经济中的总供给曲线移动,进而使菲利普斯曲线移动的事件。

  牺牲率:在通货膨胀减少一个百分点的过程中每年产量损失的百分点数。理性预期:当人们在预测未来时,可以充分运用他们所拥有的全部信息,包括有关政府政策的信息的理论。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九):《经济学原理》后评

  2012年断断续续的读完了这本书,一开始一直以为只读了上册,直到现在才发现,电子版的把上下册合而为一了,于是现在补上这篇书评。

  首先肯定这是一本非常好的经济学入门教材,内容浅显易懂,范围全面。从人对交易的需求开始讲起,逐渐深入带出了许多经济学基本概念,如需求和供给的关系,需求弹性,竞争和垄断,以及政策对市场的影响等等。无论是否从事经济学专业,在现今的金融社会,这些基础经济学知识都有十分必要去了解。我看的应该是第3版,现在看到网上已经出了第6版,而且这本被称为“微观经济学分册”,还有一本宏观经济学分册,有空应该再去找来读一读。单就此书而言,一遍可能理解的还不够透彻,有机会真应该一读再读。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十):简单的大道理--曼昆《经济学原理》

  一看到《经济学原理》这样的书名,我会立即把它归为异次元一类,碰都不会去碰,别说读它了,自从大学毕业后,对于任何此类教科书,我会毫不客气地说,滚!

  这种情绪的对立既包含了对中国残忍教育制度的控诉,又体现了对死读书无法改变命运的残酷现实的无奈,于是对于每年6月充斥媒体的撕书新闻表示相当的理解。

  可是本社在第一期就推荐这本书,自然是我在读完它后对这本书刮目相看了,按理说我本科念的是土木工程和飞行技术,对于经济类书籍我应不会涉及,可是缘分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来了。

  工作约7到8年后,自我体会到和社会的逐渐脱节,这里不止是因为工作环境的隔离性和社交圈的狭窄,还有自身知识量的乏馈,光是义务教育和本科教育所建立的知识结构显然已经无法支撑起我的求知欲所对应的飞速发展的社会万物,可是学习从何开始呢?

  初中政治课就教了经济决定政治的原理,而我们又生活在这个政治与经济社会中,那么就从经济学开始!手上已经有了忘了是哪个中国学者写的《宏观经济学原理》和《微观经济学原理》,看了半天实在是味同爵蜡,看不下去,干脆扔了,于是百度了一下比较好的经济学书籍,才有了这曼昆版的《经济学原理》,我买的第五版。

  这书一下就吸引了我,不是因为曼昆把供需理论或贸易平衡讲的多么高深,而是这本书一开始就用及其简单的语言列出经济学十大原理,例如“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理性人考虑边际量”,这些我认为毫无争议的东西原来就是经济学原理,就这么简单,这一下就把我和这本书的距离拉近了。

  我们以前的课本总把简单的原理复杂化,我们厌学的一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教科书的死板和故作高深,而牛X的人总能把高深的理论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出来,并且就以我们身边的例子去验证,曼昆就是这样的牛人。

  --“当寒流袭击佛罗里达时,全国超市的桔子汁价格都上升了。每年夏天当新英格兰地区天气变暖时,加勒比地区饭店房间的价格呈直线下降。当中东爆发战争时,美国的汽油价格上升,而二手凯迪拉克轿车价格下降。这些事件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呢?它们都表现出供给与需求的作用。”--这是:<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的开篇。

  在这两本看着厚厚的书中,到处都是这样平白而现实的语言,配以简单易懂的数据图表,自我提问自我回答,通俗简单的模型,让我看着从不感觉疲惫和厌烦,“供给与需求、市场效率、垄断与竞争、通货膨胀”等等这些被中央2台反复使用的名词,在这里我都找到了完美的解释,并因此又重新建立起了被新闻联播毁灭了的对央视的信心,这或许就是知识的力量。在我进入中国农大进修MBA前,导师推荐的唯一书籍就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基本上我现在把这套书归为哲学类,书中的很多道理在我觉得已经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了,越是简单到让人深思的道理就越趋近哲学,我们的三观不就是被这样简单的道理所影响着吗?

  不能说因为看过这书我就完全理解了经济学,也不必因为不是经济学专业毕业而被这种书名吓到,我反而觉得这为理解书中的内容扫清了障碍,经济学在国外作为基础学科,很多理念是从小就开始灌输的,而我们明显缺乏基本的经济学知识,让我们缺少机会去用经济学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和社会运转的内部机制,现在有了曼昆,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

  举个例子,如果直接去看邓小平理论,我会觉得晦涩,但是用经济学的观点去理解就容易的多了,同理,这本书也能解释掌握了宇宙真理的金三胖的朝鲜为什么还是这样贫穷和落后。

  曼昆,一如当代的亚里士多德或康德,揭示的是埋藏在我们身边的秘密,一些看似简单的大道理。

  ----靓仔出品 必属精品----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靓仔书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