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黑犬》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黑犬》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4-04 03:32: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黑犬》经典读后感10篇

  《黑犬》是一本由(英)伊恩·麦克尤恩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3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犬》读后感(一):在普遍的悲剧中自我拯救

  黑犬这个形象直到全文的第四部分才出现,直到那里才知道这个意象是什么意思,女主人公琼在和丈夫在乡间漫步的时候落单,遇到两条黑犬遭受攻击,差一点命悬一线,从此以后,黑犬就作为恐惧的一部分化身深深刻在琼的记忆中,而她丈夫因在观察动物标本错过这一幕,没有及时来救援事后显然也不能理解当时的紧急情况,两人本就日益疏远,这次事情更加加深了夫妻两人的分裂。

  书里描写的年代是二战后期,黑犬是纳粹圈养的宠物,也是当时纳粹蹂躏人民的手段之一,作为没有被及时清理掉的纳粹遗产,黑犬从看守所逃出来为祸乡间,导致了这危险的一幕,作者通过它们也表达了即使二战已经结束,但人类社会中的很多阴暗却没有那么快的消散,战争的创痛也像是“遗产”般被延续了下来,表面的战争虽然结束,而它们所带来的对人心的扭曲、不信任以及伤害,更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愈合。文中从柏林墙的倒塌也能见一般,当群众沉浸在东西两德终于统一的狂喜之中时,却也有许多不和谐的声音在里面,比如土耳其的一些分裂分子,比如一些完全不懂历史沉重,幻想着要恢复纳粹萌芽的右翼青年,等等。想要根除人类社会中的邪恶恐怕是一件极其耗时且漫长的大工程。作者通过琼来表达出他对于这种人性本恶的深深厌恶:“这些畜生是粗鄙的想象和扭曲的灵魂的产物,没有任何社会理论能加以解释,这种邪恶就在我们所有人的心底。在每个个体身上,在私人生活中,在家庭内部,它始终纠缠不放,而受害者最深的莫过于孩子们。然后等时机一成熟,在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代,一种践踏生命的残忍和可怕的邪恶变回喷涌而出,所有人都会惊讶于自己体内竟蕴藏着如此深刻的仇恨。”这个现实近乎可以推广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现如今世界深陷恐怖主义的阴影也是如此,世间的恶大半来自于人心,日积月累的伤害没有发泄的出口,最终只能导致蔓延式的爆发,而且伤害转移的负面能量往往超出人性的想象,其间有多少的不堪就能滋生出多少的仇恨,而这些仇恨再次像种子一样扎根于新一批的人,等待它们慢慢长大然后再次爆发。几百年来人类或许都是在这个轮回圈里不断经历这一切,而现在这个时代,互相之间的伤害似乎变得更加容易,有通讯手段有足够的武器,地域上的间隔似乎都不在是什么障碍,侵略、占有、控制,相关的戏码不停上演,如何去调解这一切,或者说我们的人性应该如何得到拯救,都是作者想和我们探讨的东西。

  这本书是以一种倒叙的方法来行文的,作者先以一个孤儿的视角,写出了自己失爱的青少年生活以及对社会的孤独感。姐姐姐夫不正常的家庭关系、对侄女无人照管的深深遗憾、以及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朋友不求上进自毁前程的不理解,都给他的青少年时代留下很多阴影,在第一部分里,其实他已经开始提到了“黑犬”作为忧郁、孤独的一种象征,暗示一种流离漂泊、寄人篱下又深陷贫穷的小孩在童年时代遭受的一切会给他将来的一生造成多大的不利影响。作者通过努力学习考上大学留校,以此来逃避寄主家庭日日争吵不休的环境以及照顾侄女的责任,但事实证明,这种内疚一直缠绕了他一生,即便在他作为丈夫和父亲之后依然影响他的人生。任何看似不经意间的小举动都可能成为改变一生的因素,慎重的对待万事万物及时的排解都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环。

  现代文明中层出不穷的暴行让人心惊,如今早不是冷兵器时代,很多的伤害已经不仅仅是肉体意义上的受伤,外在的伤口总能愈合,相较之下,内心的不安定、黑暗以及狭隘才是目前人类社会亟需面临的问题,看似一片祥和世界共荣的大背景下,其实有更多的邪恶在蠢蠢欲动,信息开放了资源共享了,不幸在对比之下变得强烈,争夺的欲望才会随之应运而生,只要一旦没有及时解决,其蔓延的速度以及破坏力当真不容小觑,如今世界恐怖主义愈演愈烈何尝不是因为人民内心的喜怒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经济发展的结果,而如今令人心惊的是,恐怖主义也从早前零散作战的局面变成全世界的统战整合,互相之间均有助力而且还挺团结,这些累累暴行敦促我们反思文明开化到底意味着什么,科学、理性和秩序名义下的杀戮,比冷兵器涉及的范围广度不可同日而语,深藏于潜意识深处的邪恶、贪婪、暴虐,虽然被暂时的压抑,被文明教化,却无法彻底根除,我们不能等着它们在一次次大破坏之后才采取行动,对于早已作为独立的一部分包容在我们人性之中的邪恶,肯定需要更强大的针对性武器去对抗,比如说爱比如说信任。

  “在我们经受了这么多年的挫折之后,我们多么希望回到原先那些快乐的日子。一旦开始用不同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我们就能感到时间正从我们身上流失殆尽,我们开始对彼此不耐烦起来。每一次争执都是对我们所知的可能性的一个中断——很快,我们的生活中就只剩下它们了。最后,时间的确已经所剩无几,而那些记忆犹在,控诉着我们,我们仍然无法放开对方,独自生活。” 虽然这是一种普遍的悲剧性的意义,大抵生活就是这么一个令人失望的循环过程,但我们所能做的是否真的有限呢,主人公虽然也不成功如意,但毕竟用家庭与子女拯救了自我,通过对岳父母往事的介入与记述,他渐渐想明白了很多事情,人类或许都是自以为聪明的生物,但毕竟我们与黑犬不同,我们可以去选择自己要走的道路,而这点聪明,就更加应该用在美好的事物之上,多关心别人,少一些狭隘和猜测,或许就可以让一切变得不一样。再怎么来说,黑犬终究只是黑犬,而人性总是大于阴影的,我们都不应该放弃的太早,而总是应该期望第二天的黎明与阳光。

  《黑犬》读后感(二):婚姻与政治

  让我们从大家最喜闻乐见的爱情与婚姻的角度说起。

  小说中最后暗示我们说当年那个惨烈的故事的女主角是被“黑犬”强奸了,暂且不去理会狗的JJ有倒刺这个事实。读到这里我很自然想到了琼所描述的她与伯纳德的第一次。

  女人习惯把性行为看得略带神圣色彩,并不简单地因为女性在性行为中处于“接受”的一方。更多的源自女性本身的敏感气质。琼很在乎也很欣赏性行为,尤其是与她眼中的“天才”伯纳德的性行为。在她想到她拼尽全力逃脱的是怎样的伤害时。曾经对人类未来的忧思荡然无存,自然转化为对生活的热爱。

  其实这段经历也不尽重要。琼似乎就是感性的代表,伯纳德则代表了理性。男女的相爱也正是理性与感性的碰撞。就算并不极端地代表两种思维方式,也很自然会在相处中站到相反的阵营当中。与其说琼和伯纳德是因为政见不一而变得水火不容。倒不如说是在爱情与婚姻中,两个人总是在不断同化又被反作用力变得相互异化。

  在物质生活跟不上精神生活的时候,自然会对自己的信仰产生怀疑,我们是不是太过于追求信仰和理想上的洁癖而忽略了现实生活当中的种种美好。

  好比是在历劫之后端上来的砂锅肉。刹那就会转移我们的注意。虽然琼把这解释为某种带有神圣宗教色彩的“得道”与“开悟”。

  而在精神生活到达了一定的境界。物质的缺乏就会变得不甚重要了。甚至会变得自动忽略某些现实的不足。比如伯纳德对女儿的六指那句傲娇的顾左右而言他。

  然而,最终打破这种不可调和的僵局的。永远是人类的情感。无论是伯纳德在柏林的挺身而出,还是琼晚年对伯纳德带有娇嗔的诋毁的怀念。就像东柏林与西柏林的令人动容的融合一样充满皆大欢喜的人性之光。

  而叙述者杰里米对自己侄女的愧疚之情。也在这样的旅程里得到了救赎。

  《黑犬》读后感(三):我们为什么而活?

  很庆幸在2012年之初,遇到了这位作家的这本书。感谢YM。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三个人,又像是一个人,一个人拥有感性和理性,当感性占上峰时,理性觉醒,不要感情用事哦,小心受伤害;当理性充斥头脑时,感性溢出,为什么要那么死板地对待一切?这样活着有什么意思?

  每个人身体中都有两个自我在对话,就像正义和邪恶也在体内共存一样,矛盾又中和,相互依存,厌恶对方,又离不开对方,我们常常爱自己又是那么恨自己。这就是生命的个体。

  这是上帝开的玩笑吗?还是细胞基因的组合逃不出定式?

  战争为什么会爆发?

  集中营为什么存在?

  马克思的理论可以实现吗?

  民主与自由只能是相对的?

  没有信仰,会孤独;有了信仰,会彷徨?

  我们用一生来摸索活着的最舒服的样子,可是我们的生命却由不得我们选择。

  我们为什么而活?这个问题有好多种答案,适合不同时期的自己;又没有答案,没有一个适合自己。

  世界就是这么奇怪,人就是这么奇怪。

  《黑犬》读后感(四):世界或许不需要答案

  躺在病榻上,翻开购入已久却一直没有静下心来读一下的《黑犬》。这个意外流畅的故事,陪伴我度过漫长而孤单的夜。

  麦克尤恩用这本不厚的书,为我讲述了一个简单而有趣的故事:叙事者杰里米自小丧失双亲,因而对别人的父母格外在意。婚后,杰里米对妻子的父母(伯纳德和琼)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并萌生了要为他们写一本回忆录的想法。通过杰里米与其岳父母的对话,我们能够管窥他们的婚姻以及其后隐含的喻示。

  或许在更早,通过伯纳德的描述我们得知,在普罗旺斯,在从意大利回来到威斯河谷之前,琼就曾冲着伯纳德喊道:“你根本不爱工人阶级!你从不和他们说话,你不知道他们的情况。你厌恶他们。你只想让他们像你那该死的虫子一样排列整齐!”这句话表明,早在黑狗出现之前,伯纳德和琼之间,理智和情感的对决与不和已经崭露头角。

  但巨石墓的黑狗事件改变了一切。那趟蜜月旅行的后半段,在疲惫与好奇的抗战之间,他们来到了一个空旷的河谷,琼故作轻快地走到了前面,在一个U型路口处拐了过去。在那里她遇见了大的像驴子一样的两条巨型黑狗。黑狗如幽灵一般向她袭来,琼的大声呼叫却无法引起远处被毛毛虫吸引的伯纳德的注意,她只好奋身自救。在对峙的过程中,琼的脑海中出现了恶灵的幻象,两条黑狗正如邪恶的化身,让她经历着巨大的恐惧。就在这个时刻,类似上帝的彩色光芒从她体内生发出,并给予她与恶狗搏斗的力量。最终她奋起击退凶猛的黑狗,而伯纳德姗姗来迟地找到呆坐在小路上的她。

  书中这一段描写十分精彩,也算是纾解了剧情游走时内心一直存有关于“黑狗”的好奇及揣度。而这,也是琼价值观发生重大改变的转折点。此后,琼购下羊圈,偏安一隅地开始自己的冥想,退党、与伯纳德分道扬镳。虽然伯纳德也在不久后自愿解除党籍,但仍然自觉为社会奔走疾呼,公开辩论、加入工会。这在第一部分的开头处,作者用一张旧照片里尚年轻的崔曼夫妇与年老的他们作对比,预示了伯纳德的终生坚持理智与将会发生在琼身上的重大改变。

  这夫妻二人的争吵不休反映了理智与情感的对峙。伯纳德的崇尚科学与琼的观照内心其实是我们也会常常遇到的一对矛盾。尽管麦克尤恩在《黑犬》中借杰里米的角度表达了对岳父伯纳德的观点“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对劲”,但我觉得也不像有人认为的老麦偏爱琼——在杰里米最后一次探访琼时,他向她发问:“难道你不认为这个世界能够包容你和伯纳德看待问题的方式吗?有人朝内部探索心灵秘境,另一些人则专注于改善外部世界,这难道不是最好的局面吗?多样性不正是构建文明的根基吗?”紧接着,他的问题更是直指琼的内心:“那你又怎么样呢,琼?你为什么也不幸福?”

  是啊,既然内心已经有所仰赖,为什么还不幸福?伯纳德讥笑琼是先验主义者,先入为主,再在世上搜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从而对自己的追求更加坚定。其实伯纳德自己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固执己见的呢?

  杰里米到小说的最后也没有找到一个合适而持久的准则来判断他岳父母的观点孰是孰非,也没有找到那条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真理。

  或许马克思主义哲学里边的唯物辩证法能够用其对立统一、运动斗争、普遍联系的观点套弄个所以然出来吧。但这对实际问题而言,世界依然无解。

  原文载于本人博客:

  http://blog.163.com/imicy@126/blog/static/7323567420120100382403/

  《黑犬》读后感(五):《黑犬》笔记。

  我又开始折书角了,现在书看完了,一页页来抚平。

  折的时候很愧疚,可是很多时候在路上,手边没有贴纸,就算有纸笔或者电脑,可是要停下来把那些精彩处摘出来做个读书笔记,也做不到,就狠狠心继续折,折到后来,不厚的一本书,厚度增加了很多,从侧面看起来,奇形怪状。

  被我这样“糟蹋”的书,是伊恩.麦克尤恩的作品——《黑犬》,译者郭国良。特别要提译者,是因为我同时也在看伊恩的另一本《星期六》,却看了十多页还是觉得不对劲,今天回去看看那是谁翻译的,我猜是另一个人。

  在译后记里,译者对于“黑犬”这个充满隐喻的形象做了伊恩在文中没有明说的发挥,他提到丘吉尔曾说“我有一条陪伴我一生的黑犬”,丘吉尔指的是他的忧郁症。

  “如果一条狗代表了个人的抑郁,那么两条狗就是一种文化的抑郁,对文明而言,这是最为可怕地心态。”(这句话加了引号,从上下文看来,似乎也是丘吉尔所言。)

  在伊恩的小说里,黑犬是两条突然出现在琼面前的巨大凶狠而神秘的动物,在一个法国小山村外的荒野小路上。这些黑犬,是战时盖世太保带来的,战败后,被遗弃在那里,变成了野狗。

  我向来不喜欢看观点对立的人争辩,可是伊恩的妙处在于,他让我喜欢上了琼和伯纳德之间的这种不可调和。

  书还了之后,我要自己去买一本藏起来。

  摘记:

  我们没有办法一起生活。我们无法停止相爱,但也不会屈从于爱的力量。

  ……

  一群人在一起就成了一种迟缓愚蠢的生物,比组成它的任何个体都要笨得多。(柏林墙被推倒的那天,“我”和伯纳德在柏林,在查理检查站。)

  他(伯纳德)第一次从感性上认识到:这场战争浩劫带来的破坏规模是何等之大。所有那些独特个体的死亡,所有那些随之而来、同样独特的个人的悲恸哀伤,在重大会议、新闻标题和浩瀚历史中都不会占有一席之地,只能悄悄地退却到斯人已逝的空荡家园、清冷寂寞的家庭厨房、无人相伴的爱情小床和永伴余生的痛苦回望之中。……当欧洲大地被这些轻若孢子、渺如尘埃的芸芸众生所占据,当忘却显得毫无人性且十分危险、而铭记变成一种永恒的折磨时,这样的欧洲可能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呢?

  接下去在看的是杜拉斯的《直布罗陀水手》,主人翁现在在意大利,是战时为纳粹登记犹太人生死的一对年轻人,现在,他们在战后的托斯卡纳……

  我并不热衷看这样沉重的主题,都是凑巧罢了。

  就算抛开主题,他们思想的深度和帮助达到这种深度的精妙文字本身,都是享受。

  《黑犬》读后感(六):只有对峙

  《黑犬》是一本意象过于明显的小说,即暴力,即我们生活中潜藏的的暴力,当我们靠近暴力是,恐惧是它的主旋律,当我们远离暴力时,抑郁是他的名字。与浓郁的《只爱陌生人》相比,《黑犬》过于直接也过于典型,好像缺乏了文学作品那份若即若离的神秘感,但是未知的暴力,始终是我们必须面临的风险。

  在暴力下保全自己,应该是人最纯朴的愿望,而在暴力下保全自己却不是人的生存目标,人毕竟是要发展的,要自我实现的,或者层次低一点,要自我满足的,当我们面向新生活,展望无尽未来的时候,我们如何面对那些突然其来的袭击,伤害我们最低限度的安全和生命,就好像我们正驾驶着一级方程式赛车追逐着世界纪录,忽然发现刹车和减速系统全部失灵,那草原上徘徊的黑狗,那壁柜下深藏的蝎子,那街头嚣张的少年,进一步还是退一步,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但人生有时候并不在意海阔天空,却要执念于孤绝小道才有胜机。我们如何在需要进一步的时候无视退一步甚至跌下悬崖的可能,仅仅选择无视?仅仅选择一种神秘体验作为代替?

  就像电影《伊丽莎白镇》说的,这世界只有一种伟大,那就是成功,成功者无畏,文学的富矿却往往来自Loser,你很难说《黑犬》的主题是颂扬,还是批判,那个有节制又冷酷的杰里米,仿佛是书中最正面的一个人物,这个人击败了琼,击败了伯纳德,他对生活的期许很低,对美好事物不抱幻想,却也不因此显得犬儒和消沉,这个人从童年的阴影中走不出,却也带着对现实的认可和对古老的眷恋,慢慢在人间取得一份独立承担的生活,这个人最终选择理解却不姑息所有人的方式,直面恐惧,探寻深渊,向无知粗野的成年人挥出勇敢的拳头,世界实际上也对不起你吧,但是你并没有被征服,你也懂内疚和抱歉,也懂浅薄和极限。他不忽略,不逃避,不美化,也不归附,他站起来,黑犬还在那里,他们长期的对峙,他不怕对峙得更长。

  《黑犬》读后感(七):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通过我(杰米里)对自己伯纳德(岳父)和琼(岳母)的情感生活为主线,描写两人的思想理念的不同来揭示战后的社会现象。伯纳德是理性主义,实用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物质性社会,可以为人所操控,追求外在物质世界。而他的妻子琼是信仰论,唯修其心方能改变外在世界,追求内心平和。

  而在书中提到的黑犬,我认为它们代表的是文明时代中一些“坏人”,想吞噬时代的文明,它们自身所携带的标签是贪婪,残忍,没有理性,自私,被幕后人操控的傀儡(没有思想)。但是世界还没被他们主宰,当然它们企图主宰这个世界,消灭正义。黑犬在书中提到两次,第一次是在战争中它们是盖世太(敌军)保训练的黑狗来威慑村名。第二次是琼在荒野中被黑狗袭击。总之,黑狗是每个时代都存在的。在文中作者有提到“如果一条狗代表了个人的抑郁,那么两条狗就是文化的抑郁,对文明而言,这是最可怕的心态”。

  关于伯纳德与琼的感情,两人虽互相爱着对方,却是不能长久呆在一起,因为两人的思想观念不同就会经常引发矛盾。但是他们爱着彼此的地方却是彼此的相异之处。

  《黑犬》读后感(八):我们都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

  最初翻开这本书的时候,被杰里米祥和宁静但是带有一点压抑的生活所迷惑,一度以为这只是一本简单的家庭式小说。

  十多页的回忆之后,麦克尤恩笔锋一转,将自己置身于岳父母的争吵中。这时才明白,那不长不短的十多页文字,都是为了杰里米日后对岳父母的人生面抱有极大兴趣的铺垫。正式杰里米自己的家庭缺失,让他从小便对别人的家庭抱有一种深切的敬意的深厚的兴趣。

  岳母琼情感至上,她是个隐士,她追求信仰,相信上帝。岳父伯纳德却是个彻头彻尾的理性主义者,他相信秩序,他忽略个人感情。

  如果我们的人性,我们的内心深处没有改变的话,那么不论怎么样的文化改革,怎么样的世事演变也改变不了人类的现状与命运。琼是这样一个对人性并不十分信任的人,她认为改变当从内心开始。

  与她正相反的是伯纳德,他认为把人当做物品一样划分,组织,分类。他完全忽视人性对社会的影响,他觉得只要人人都安分守己,那么世界就自然会回归本真的美好。

  有的时候,对错并没有那么明显的界限,对立的两面甚至只有一线之隔。可是,但我们自私的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时,或者用我们的想法来衡量别人的价值观,这就会真正的导致价值观混乱失衡。

  前几天看王小波的杂文,中国知识分子的中古遗风。王小波认为中国知识分子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喜欢批判别人,觉得别人都是无知的,喜欢用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别人。殊不知真正的伦理是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价值观人生观。只有百家争鸣的世界才对迸发出新的知识的火花。我们都不是上帝,不能用居高临下的眼光去看待别人。更何况,正如寂静岭中所说,这世界上有很多的正义,人类的,上帝的,魔鬼的,到底由哪一种来裁决世界,不由你决定。

  琼和伯纳德,他们是深爱的,可是他们究其一生的无聊争夺泯灭了他们的爱,当爱情式微的时候,留下的就只有无止境的纷争。争吵愈演愈烈,直到杰里米再也不能控制这种局面,他也不能分辨到底哪个是对的。

  后来,杰里米终于听说了两条黑狗的故事,他知晓了两条黑犬对于岳母琼来说的意义。这是一种隐喻,黑犬代表了二战时期无恶不作的盖世太保,即便二战过去,这梦魇也时刻威胁着人类,时刻提醒着我们恶的存在。也许人性中本能的那种恶与狂暴永远存在,永远不会被根除。只是在理性的教化下,在压抑下,它暂时沉寂,可是它就在那里,它潜伏自我们人性的深处,时刻准备着,再次冲出来,撕咬和分裂这个世界和我们的同胞。

  我们谁都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我们不能考验人性。

  《黑犬》读后感(九):两条黑犬的抑郁

  小说《黑犬》的开篇,是主人公杰里米的自述。他从小失去双亲,渴望拥有父母带给他的温暖,渴望被人需要。于是在别的孩子们都纷纷试着挣脱父母的怀抱的时候,他便出入他的朋友们的家,享受与他们的父母待在一起的时光。而他最爱的人,是他年幼的小侄女莎莉。

  在我以为这只是一个缺爱的少年的喃喃自语时,作者却笔锋一转,在这洋洋洒洒的十几页前言之后,他留下一句“我发现,从八岁到三十七岁,在这段时间里一直困扰我的情感空缺,那种无家可归、无人可依的失落感,导致了我在知性上的一个严重缺陷:我没有信仰,我什么也不相信。”便跳转过这几十年,开始叙述他的岳父伯纳德和岳母琼之间的故事。

  而杰里米本人,作为一个怀疑论者,“我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一条持久的准则,一份基本的理念来鉴别判断,没有找到一种能让我去真诚、热情或者平静地信奉的超验存在。”或许这便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常态,可以努力地生活,尝试着愉快的改变,却在心里最最重要的地方保持着空缺。他们没有狂热的政治野心,也没有超乎一切的终极关怀,但又对所有的一切保持怀疑。

  但这个世界,却无疑是凶顽的。而这便也是小说中“黑犬”这一意象所指代的含义。在琼和伯纳德去法国度蜜月的途中遇到了这两只黑犬。它们显得凶暴而恐怖,琼在遭遇它们之后,思想得到了完完全全的改变。她说“我遇见了邪恶,发现了上帝”,她在遭到两只黑犬进攻的时候,在极度的恐惧下,感到了“一道包围着她、容纳着她的‘看不见的彩色光芒’”, “如果这就是上帝,那么毋庸置疑,这也就是她自己”。小说的场景几乎横跨过了整个欧洲,英国、法国、波兰、德国,而这两只黑犬,在当地村长的解说中,是盖世太保训练的黑犬,它们不断地出没在小说各处,像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甚至似乎指代了战后的欧洲遗留下的暴力的影子——战争刚结束的法国小镇上悲痛的失去丈夫和兄弟的妇女也好,多年后在推到柏林墙的现场伯纳德所遭遇的新纳粹光头党也好,都似乎在拷问这片大陆,乃至这个世界。

  “如果一条狗代表了个人的抑郁,那么两条狗就是一种文化的抑郁,对文明而言,这是最为可怕的心态。”的确,奄奄一息的文明需要被重塑,凶顽的世界需要被改变,但小说中所提供的,只是两种声音的激烈争吵。在琼死后,伯纳德坦言,“如果出于某种不可理解的机缘,这个世界真的就像她所编造出来的那个样子,那么,她肯定会想和我取得联系,告诉我我错了,她是对的——这个世界里有上帝,有永恒的生命,有一个意识的去处。”然而他并没有得到这条信息,即使得到了他也会自动地用自己的理性来还击。但或许,这个世界本就不需要一个答案。因为毕竟这个命题过于庞大。我们所能做的,若仅仅能提供一个可能的方向和思想碰撞的火花,便也足矣。

  《黑犬》读后感(十):家族典故,玄虚黑暗

  引子很长,讲述叙述人的往昔,说他自幼失去双亲,没有关爱,于是发展出一种特别心性,喜欢和别家的爸爸妈妈们做忘年交。

  做丈人的,继续当活动家,议论政治,推崇逻辑和理性,并常常以科学的态度研究昆虫,也写传记类文章。丈母娘则变成了隐者、神秘主义者,在法国乡下买了房子,侍弄花花草草,撰写以《十大冥思》为名的书。在漫长的岁月中,这对夫妇尽管彼此挂念,也在意,但几乎不往来。(让我想到李敖和胡茵梦,哈哈哈。)

  丈母娘患绝症后,回到英国接受临终照料,此间叙述人预备给她写个回忆录——前面已说,叙述人喜欢和“长辈”接触,在写回忆录的名义之下,他有了机会充分接触。

  小说中有关“观念冲突”的部分,使得小说在前半部分运行在易于把握的轨迹上。

  叙述人不表态、不站边,而是两边跑,甚至在脑子里多次展开左右互搏一样的虚拟对话,也暗示所谓“智”和“灵”,不会完全逆向地牵拉一个人,尽管它们之间有张力是必然的。那么,何必势不两立,为何不相往来?

  这问题,叙述人不清楚,只知道如下这点:丈母娘在分居的态度上更主动,更决绝,她自称曾遭遇过一次改变其心思意念的事件,和两只黑犬有关,它们变更了她的后续人生,和老公对立也可追溯到那事件……到底是什么事件?丈母娘又不说了,作者也按奈,多次提到它,又不展开叙述,这就逼着看书的人一直往后翻页……

  直至小说最后一章,作者才大篇幅地,全方面地,讲述黑犬故事了。

  触及黑犬故事,有必要再看一些情节:作者设定丈母娘在1987年逝世,并让丈人在1989年非常亢奋——原因无他:柏林墙倒塌。

  第二章上,丈人在女婿的陪伴下,去柏林变天的现场,其间遭受到一群纹着卐字符号的少年的威逼,这里有不少政治性信息。

  第三章上,离开柏林的叙述人去法国看丈母娘的隐居地,其间看见一个做爸爸的当地人竟在餐厅里打儿子,还打得比较狠——这大大刺激了叙述人,原因很显然:叙述人对父母之爱有一种特别的想象和永恒的亏失,所以在下一代面前尤其慈祥,无法面对别的爸爸要打自己的儿子这个黑暗事实。此事件过后,叙述人意识到餐厅老板娘是当年“黑狗事件”的当事人。

  第四章,即最后一章,时间回溯到1949年,作为新婚燕尔的丈母娘和丈人去法国度蜜月,在相当不错的生态环境下散步,丈人被一群特种毛毛虫吸引(他爱研究昆虫),蹲在地上痴心观看时,丈母娘继续独自感受令其心旷神怡的自然环境,随后遭遇两条黑狗。

  是大型狗,全黑,本来在远处,后来逼近她,并且开展攻击,丈母娘全身心地反抗起来,情急时,曾念上帝之名,并在话音落下后,突然看见黑狗边上出现光环了,最后,丈母娘用一把小刀扎刺一条黑狗多次,导致两狗逃走。回神过来的丈母娘,认为黑狗具有极大的象征性,已经猛然干预了她的生活,她认将此事件告诉看完毛毛虫的丈夫,并讲给当地人听,得到回复说:这些狗,是当年的盖世太保之恶犬的后代,它们的祖先或许曾被用来对当地女人施行人兽交。

  黑狗事件后,丈母娘的三观陡然大变。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