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故乡相处流传》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故乡相处流传》读后感10篇

2022-03-21 09:34: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故乡相处流传》读后感10篇

  《故乡相处流传》是一本由刘震云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7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乡相处流传》读后感(一):好一片荒诞景

  光怪陆离怕是初读奇文的感受。热闹,十分之热闹。但热闹热闹着心里不免渐渐凉了。

  不过是这么一摊东西——所谓战争,所谓民心,所谓政治,所谓原则,所谓人格,所谓权贵,所谓文人,所谓远大,所谓历史······在作者的嘲讽之下,不过是唬着人的笑话。但这个笑话,读者,笑不出来。

  这样,所谓向背之民心不过是赤裸裸的小民的私心、无知、畏怯与从众。千年中国史下来的所有帝王豪杰的大而化之的言语无非是空洞的奇谈怪论,小民要做的无非是盲从,更重要的是自然而然的被愚弄。但似乎也是必然,因为这就是无奈的生存之道。大人物亲民本身是为了愚民,但小民的愚又有什么可指摘的么。这样,所谓那些气势如此的话也便空空荡荡了。

  说人本身是龌蹉的,就是为了糊嘴,似是恰当了。为吃的上,为吃的好,活的舒坦,人何尝不万物皆用其极了?人如此。所谓贪欲,大概也就是人之本能了。所谓原则,所谓其他之大而化之的概念随口来也自然在物欲的面前随手丢了。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了。

  此民族自古如此,旁观者苦笑不得,身处者想明了怕也是冷汗连连了。说其污秽亦为苛责,因为所谓的高尚至今不也未曾跑出精英圈?也许对人而言,明晃晃的衣食住行欲的问题才是最具真实力的。所谓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碰到饿也就破碎不堪了。

  但,不甘心是始终的。因为从情感上来说——不接受,不管事实的生活有腐臭如同迁徙中的那瘟疫气。

  然而,至今亦无强的证明说,不能这样,人不能这样。

  又如何呢?

  也许,人不过如此,所有之上的问题不过是驭人与愚人。

  但,提出理想的形态指向究竟有无必要或者其理由在哪里?

  一切,在这个民族中,也许都成问题,也都在探索之中。

  《故乡相处流传》读后感(二):我为什么不喜欢刘震云?

  刘震云的一些作品断断续续的读过,《单位》《一地鸡毛》里的小林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浪潮下的成长,《故乡》系列里众多历史人物围剿历史真实,无外乎刘震云黑色幽默的语言里透露出他作为一个书写者的狡黠,人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放在历史的背景下消解宏大叙事,打倒高大全,还世人一个真名目。

  在刘震云的作品里,几乎可以看到太多后现代主义的炫技,而非纯正的现代性的悲天悯人,魔幻现实主义,在 《故乡相处流传》里,六指的多余手指搭成了桥,让几十万移民延津的民众顺利渡过黄河。新历史主义,在《故乡天下黄花》里,村委会干部不在像历史的教科书一样当家为民做主,反而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械斗不止。《故乡相处流传》里历史人物的穿越无处不在,刘震云还打破传统叙事,元小说式的叙事手法,把历史搅了个天旋地转。终其所以,是在一个炫字,写得再神乎其技,读得再稀里哗啦,也无非是拿一个程式套取了现成的材料,无非是一种企图消解真实、蒙蔽审核的画虎不成写作策略,于材料而言,既无大益,也非大碍。

  人人都可以写小说,但未必人人都是小说家,更未必人人都是文学家。而刘震云先生我更愿意将之放在小说家和文学家之间,一来刘震云小说的语言,众人可仿,二来刘震云细腻的观察,无人可及。在《温故一九四二》里,是用数据说话,一半像是迟来的报告文学,而在《单位》《一地鸡毛》里,新写实主义作家的语言无限度的靠近现实生活,无限度的拉近现实生活的柴米油盐,无限度的让人感觉无奈无助,甚至还有一丝幸灾乐祸。在《故乡》系列里,这种语言就泛滥到了极致,屎屁横飞,唾沫星子乱抹,虽然喜欢至极,但是语言上的通俗化,限制住了主题向更深层次的发挥。刘震云最大的特点就是他在显微镜和放大镜的切换上来去自如,他显微镜一般的细致入微的观察生活,《单位》《一地鸡毛》里,他警觉地察觉到了紧张政治气氛松动的可能,初出茅庐的小林的成长是这股松动气氛下历史的真实写照,一个人若想成长必须经过单位的洗练,方能成功。《故乡》系列里,他敏锐地写出了人与人之间微妙关系随着经济地位与权力占有的不同而使隐性阶层的存在上下波动,《故乡相处流传》中孬舅从三国时期的狗熊样翻身为59-61年的英雄村支书,与之相好的诸位不同态度就是明证。明代大迁徙时期,百姓对六指态度的来回转变也是佐证。刘震云的放大镜,则是借着这些看似被历史洪荒所淹没的小人物小事诉说着一个懦弱卑微、欺软怕硬的民族,在千百年来的权力变动中一贯以之。在《故乡天下黄花》里,大规模的口号和政策,被权力的游戏所取代,民众赋予的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力,被谄媚、自私和麻木所吞噬,千百年来都是如此。记得有一次听刘震云的演讲,他说到自己想写三十年之后的老林,三十年前的小林是一个样,三十年后的老林又是一个样,人未必。他察觉到社会动向的变化,我们都不会被历史所记住,但历史以及社会的变动,会带来处事原则和人际交往的改变,大背景下小人物,只可惜基因未必,这个时候他提到了钱。

  在一个由粗陋的语言构成的狂欢化的话语磁场里,魑魅魍魉,妍媸毕露。我等天朝屁民,自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了。

  《故乡相处流传》读后感(三):引人深思的一本书

  断断续续连着看了一个星期,终于读完。

  本书的写法天马行空、随心所欲,跨越几千年:从三国鼎立时期、朱元璋赶走外族人之后建立明王朝、慈禧垂帘当政的清王朝,一直到饿死人的大饥荒时期。而相同的人物不断出现在不同的时代里,故事发生的地点也总是相似。我想,本书想表达的是:虽然时代不同,但人性相似。也许,时代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在具体情形下基于人性的本能所做出的种种选择、所做的一件件或忘恩负义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事情。人,居于卑微时,对人充满友善,而一旦得势,则往往会变脸,想方设法否认以前曾说过的话,或因为更加“重大”事情的缠身而变得让人无法再亲近——这种翻脸令人害怕。而每个朝代都不缺少这样的人物。

  书中诸如猪蛋、孬舅、白蚂蚁、曹成、袁哨、六指、瞎鹿、沈姓小寡妇以及“我”这些处于最底层的小人物,在改朝换代里不断改头换面,时而你掌权,时而我得意。每个人物都像被放置在一个大转盘上,丝毫没有掌控自己命运的可能,而是在不同的背景下,偶尔被抛到风口浪尖,成为有生死予夺的“大人物”。然而,“大人物”又怎样?时刻可能再次被抛下,成为失败者。

  《故乡相处流传》读后感(四):如果是王朔的文字来写这个故事该多好

  寓言故事,好就好在能有所影射,说平时不能说,骂平时不能骂;如果抛开影射仅表面的故事也能够有趣,那就更伟大了。从这个层面上说,这部小说还称不上伟大,其“有趣”仅做到情节离奇而已,作者没能为其找到合适的“有趣的”叙事语言。(说到语言风格,刘震云的另两部小说,《我叫刘跃进》之轻快俏皮和《一句顶一万句》之拙朴醇厚,则是正面的典型。)在喜欢漂亮文字的我看来,如果是王朔来写这部小说,绝对更精彩。

  《故乡相处流传》读后感(五):历史总是在循环

  《故乡相处流传》这本书是和以往看到的刘震云不一样的,我形容的也许不太恰当,但的确就好像吸了毒的人在一种癫狂状态下写出来的东西,想到一句话:天才和疯子仅一线之隔

  读这本书一开始觉得云里雾里,读起来相当烧脑,但是看似癫狂的状态下,又能让你读懂很多文字背后的东西,书里的人几度轮回,经历汉朝争霸、明朝洪洞迁徙、清朝慈禧躲八国联军、1960大跃进饿死人四个时代,人在变,故事在变,但权利游戏绝对是换汤不换药的,金字塔尖的人在政治舞台上任性狂欢,愚弄着大众,同时也糟践着自己。底层的人明明有着足以颠倒格局的巨大力量,但他们绵羊盲从头羊般的本性,却决定了他们最终只能被金字塔尖的头羊们玩弄于股掌之间,盲从真的是非常悲哀,也很不自知的一种行为。

  书中最后一段写的非常有深意,仅一句话:“领导人感到一阵反胃,转身上了火车说:开车! 从此,领导人不吃肉。”大家都知道那位爱吃红烧肉的人是谁,他确实看到了延津的苦难,他也确实在60年代左右有一段不吃红烧肉,但所有这一切的苦难根源都在于他的巨大政治野心和不切实际的个人梦想,尽管历史任人打扮,但总有真实的东西流传下来,有天当这一切都不是秘密的时候,再来读刘震云的这本书会感觉更有意义。

  刘震云和莫言都非常推崇的作家是马尔克斯,刘震云的这件作品,个人感觉有点向马尔克斯致意的意思,例如在轮回这件事上和莫言的《六道轮回》相比,他走的更大胆更迷幻,书中一些不可思议的想象,比如小蛤蟆喜欢的天蓝色的小绵羊、沈寡妇满身体的花蝴蝶、六指那神奇的第六根手指都非常具有魔幻性

  前段时间网上流行的段子解读鲁迅的两个字:“晚安!”段子很扯淡,但确实说明文字的魅力在于,能看到它背后要说的东西,《故乡相处流传》就是这样传递文字背后故事的一本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