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情和其他魔鬼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爱情和其他魔鬼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31 20: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情和其他魔鬼读后感精选10篇

  《爱情和其他魔鬼》是一本由[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1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情和其他魔鬼》读后感(一):有关人性有关信仰有关虚伪就是无关爱

  手上这本书是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编辑在书的封底和腰封上都大肆的宣扬爱情,腰封上露骨的写着“万物都与爱有关”“爱情是疯狂的魔鬼”,封底简短的介绍了书的内容“在那间幽暗破败的牢房里,他们疯狂的相爱了”。真想问问编辑,这本书您看完了么,您只是想把“爱情”作为卖书的噱头以便和《霍乱时期的爱情》进行捆绑销售呢,还是您当真觉得这本书讲的是爱情?倒是腰封背面引用的一段文字,一字未提“爱情”,看上去反而实在多了“身体是什么,存活下来的又是什么?什么是肉体什么是精神什么才是恶魔?”

  在我看来,这本书不是爱情的小品,也并非驱魔的奇谈,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我相信读过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的人一定会明白,他从不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他的野心总是超越故事本身,藏在每一个情节中,每一句对白里,以及每一个精心设计的比喻中。

  只把女儿当做嫁入豪门的敲门砖的母亲,嘴上说着爱却义无反顾的把女儿推向深渊父亲,把素不相识的人认作恶魔以便把所有生活不满发泄于其身上的民众们,用神和主做自己的护身符然后把所有看不顺眼的人事物定义为魔鬼的宗教信徒们,还有那些内心明镜似的却胆小怕事只用“我已经尽力了”来安慰自己的伪君子们。判经离道爱情不能永恒愚昧无知思想也不能永恒,可是自私冷漠人心是永恒的。而这样亘古不变的人心,才是命运之所以被注定,悲剧为何不断上演的最终原因

  书中,德劳拉对修道院的院长说“有时候我们会把某些我们搞不懂的事情归结为魔鬼在作祟,而不去想,会不会是我们对上帝理解不够深刻。”——如果爱情和疾病都被归结为魔鬼,那么要么是上帝太虚伪,要么是我们错解了他的意思。然后,院长回到“对于魔鬼说的话,哪怕是真理,也不要相信。”——于是,日心说是魔鬼,狂犬病也是魔鬼。哪来那么多魔鬼呢,其实魔鬼只是在人心而已。

  在我看来,书中神智正常的人仅有不断撒谎的谢尔娃,会“妖术”的阿布雷农肖,以及疯人院的奥莉维亚。真正的魔鬼总是带着善良的、正义面具,装作是上帝的仆人,而所有看透这一切的人把自己沉溺于谎言、禁书和疯癫中,等待毁灭和终结

  而爱情?爱情不是魔鬼,爱情也不是救世主,爱情只是爱情,仅仅是因为人绝望孤注一掷,它才被赋予了各种意义

  “为了爱她,我可以去死。”

  “再敢多说一个字,我就放狗了。”

  这就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这本《爱情和其他魔鬼》中的“爱情”。

  //说句题外话,看了加西亚•马尔克斯为这个故事写的序幕,一次经历一个故事,最终延伸为这样一部作品,老马是真天才

  《爱情和其他魔鬼》读后感(二):就算没人爱,也不要变成魔鬼

  谢尔娃·玛利亚,没人真正爱过这个十二岁的姑娘。 侯爵父亲一直挣扎愧疚中,直到死去。 德劳拉神父,她是他的新大陆,是打破一切旧约的存在。直到离开这个世界,玛利亚的长发也不是为爱人而剪,却是被爱剪断。杀死她的不是“魔鬼”,是不幸——“凡是幸福无法治愈的,任何药物也无法治愈。” 女孩儿问,是不是真的像歌里唱的那样,爱情可以战胜一切。 “没错,”他答道:“可你最好别信。” 傻姑娘,为什么那时你将这话忘了,把它信以为真?敞开的地道可以放走杀人犯马尔蒂娜,却那么轻而易举的困住了你的爱。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哪怕你身边多出一个……两个……三个……爱情和其他魔鬼一起乱舞,由我开始,由我结束。

  《爱情和其他魔鬼》读后感(三):爱情才是最大的魔鬼

  谢尔娃·玛利亚,在短短十二年的生命经历过许多痛苦。 自出生起,父母便将她扔进奴隶院子里,任她自生自灭。 十二岁那年,谢尔娃在街上被一只得了狂犬病的疯狗咬伤了脚踝。随后被送进修道院,所有人都坚信她身体里住着魔鬼,因为发生在她身上的事都那么不可思议。她满口谎言,行为诡诞,被修道院院长关在最幽暗的牢房,困住手脚,忍受痛苦。 也许她的身体里真的有魔鬼,也许没有。有什么关系呢,只有上帝才会在乎。 德劳拉神父的出现,是谢尔娃的希望之光,也是她的灭顶之灾可爱情来了,是挡不住的!在那间幽暗破败的牢房里,神父和谢尔娃疯狂地相爱了。 从前的痛苦开始微不足道,谢尔娃每天晚上满心欢喜等待情人到来。她念诗,刺绣,快乐得好像魔鬼突然远离她的身体。 爱情,是天使,也是魔鬼;是天赋,也是宿命。上帝总是万能的、宽容的。可是上帝控制不了爱情,所以上帝禁止他的仆人拥有爱情。 他们的爱情被修道院发现了,神父被惩罚,再也无法去见谢尔娃。当她苦等数日,明白再也无法等来神父时,痛苦压倒了她。死亡,是最后的解脱。可即使是死,她那头长发依然生长着,越来越长~~ 谢尔娃为爱而死,可生命中仅有的那抹亮色确也来自爱情。德劳拉神父一直为信仰而活,当爱的天性迸发,他不顾一切人生毁灭。贝尔纳达因为情人的死走向堕落;即使软弱如侯爵,也曾为爱情勇敢。 越强烈的爱,就越是短暂。而只有短暂的美,才值得奋不顾身追求吧 马尔克斯笔下的每个人物都血肉饱满,各有特色。而我最感兴趣的是侯爵这个人物。 他有无情的一面,作为谢尔娃的父亲,他十二年来未关心过女儿。他也有温情的一面,在女儿出事后发现自己是爱着女儿的,相信了医生“凡是幸福无法治愈的,任何药物都无法治愈。”之说,带着谢尔娃旅行、看海、弹琴~~想把女儿缺失的幸福都补偿。 他软弱过:年轻时爱上精神院女病人,与家族抗争失败后妥协,并从此一蹶不振。他也勇敢了:发现女儿的病情后,他重掌家中大权,强势整治。 他的一生都显得那么不合时宜,令人同情。贝尔纳达看不起他,奥莉维亚对他忽冷忽热,连谢尔娃都不愿见他。唯一一个想与他靠近感化他的女人被雷劈死。他只能躲在自己的世界里,幻想蝙蝠会来吸他的血,恐惧着奴隶们会半夜将他杀死。 吊床上结了蜘蛛网,他还躺在里面。 生命被罩上爱情的网,总有人宁愿一生不挣脱。 2017.3.15

  《爱情和其他魔鬼》读后感(四):献给曾浸在爱情中的人们

  凡是幸福治愈不了的,任何药物都无能为力

  值班是随便读了马尔克斯的《爱情和其他魔鬼》,午睡时枕在这本书上还做了相似主题的梦,可惜苍茫醒来时忘了记忆梦的内容。看书时发现自己有两个看起来对立的想法,一边是无法原谅侯爵对女儿地伤害,另一边又埋怨修女对过去了的事情不肯翻页:

  1 不需要知道结局如何,单单看到侯爵要把女儿送到修道院“驱魔”这一点,就让人忍不住生气。这懦弱的侯爵身为父亲竟然听信他人言论不负责任地将女儿置入那愚昧迂腐的修道院,这不可原谅。

  2 当被灌输着修道院与主教百年前的仇恨,新来的修女成了被圈养起来用以复仇的机器,哪怕是修道院、教堂、寺庙,这个地方也不可能神圣。比起神父修女、得道高僧,更值得敬佩的是那些有着侠肝义胆、爱好见义勇为江湖豪杰,他们不斤斤计较、既有着洒脱的胸襟,又能仗义执言、替天行道。

  爱情大概是一种不可理喻喜欢,丧失理智地倾心、且程度甚于信仰。虽说如此,能沉浸其中也算是一种幸福。故事进入到男女主人公在牢笼中爱情的阶段时,忍不住吓了一跳——怎么这么顺利地两相情愿。再向后读几页便意识到,书本厚度的前五分之四不过是一个铺垫,主题才刚刚开始。在这部小说,马尔克斯没令人失望地留了死亡作为故事的结尾,倒不一定是他由于亲身经历使他看不惯别人你侬我侬、以至于连自己笔下的故事人物都不可以,这大概是因为倘若故事角色的生命没结束读者不会善罢甘休。其实,像《倚天屠龙记》的结尾一样,使人看完微微一笑地合上书也未尝不可。

  如果对沉浸于爱情的故事感兴趣,我的建议是从这本书的第四部分开始读即可,以此节省下你看我朋友圈的时间

  在此,直白地表达:骚作的所有朋友圈都在期待得到各位好友评论与吐槽,关于什么方面的都行[机智]

  《爱情和其他魔鬼》读后感(五):驱魔小窍门

  是魔鬼啊,最厉害的那种。

  千百年过去了,即使从人类2017年的技术水平来讲,从科学到宗教的所有手段都无法制服它。其实还是有办法的,为身体注入一种激素会抑制另一种激素的产生,爱情也就荡然无存回忆也退化成无趣的碎片

  很明显这尚未投入市场化运营,你也不想进实验室。

  卑微的你拿它无能为力,只能任它侵蚀,或抽丝剥茧,或大快朵颐。你可以闭上眼,关上感官,甚至忘记这件事情正在发生。你并不能阻止自己被剥落成一具枯骨的事实。也可以保持清醒大脑,调动全身的感官,睁开眼看它一块一块撕下你的肉,肠子掉了出来,关节挂在肉丝上。

  没有人能驱逐它,它会一辈子缠绕在你脖颈,随时随地卡住你的呼吸。它的根须扎在你的皮肤下,扎进你的心肝骨髓。

  除非你去健身。赶在它撕下你的肱二之前,练出粗壮的臂膀,亲手扯断它的手触。

  让肌体恢复正常,任残渣留在骨内。

  《爱情和其他魔鬼》读后感(六):渴望飞翔的滋味

  我羡慕那个女孩,她的名字叫谢尔娃•玛利亚。她信奉许多宗教,而使自己内心得愉悦自由灵魂变得安宁。年仅12岁获得了爱情,那么单纯青涩的爱情

  我不似女孩般心灵有所归宿,内心世界是无拘无束。我的世界外面是自由,内在是迷茫。我渴望得到心灵的解放,却被自己的思想紧紧的束缚。

  没有爱情没有信仰,只有其他的魔鬼。

  旅行的意义是希望心灵得到解放,即便走遍世界,也无法像谢尔娃•玛利亚般困在修道院、在牢房里,心灵还是那般自由。

  我忽然相信有信奉的宗教也是好的,内心有所信仰,有时候也成为活下去的理由

  书中最后的结局谢尔娃•玛利亚最后死了,爱情也没有得到好的结果。其实我们总希望有好的结局,即便过程历经艰辛。可是这本书却告诉我们另一个结局,过程和结果即便是痛苦,起码还是感受到快乐,那也是总够记忆一辈子了吧。

  《爱情和其他魔鬼》读后感(七):Los demonios

  这些天里,女孩问过他,是不是真的像歌里唱的那样,爱情能战胜一切。

  “没错,”他答道,“可你最好别信。”

  选书的时候可能掺杂了很多小女生心思,看见标题里的“爱情”两字就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本书。可是真正看完,却能感受到有关爱情的描写并没有占很大篇幅,“其他魔鬼”似乎以压倒性的胜利打败了爱情。

  谢尔娃•玛利亚是一个从小被父母抛弃,由黑人奴隶带大的白人少女,或者说“抛弃”二字略微过分,只是把她安置去和侯爵府后院的黑人奴隶住在一起而已。或许她的父亲伊格纳西奥侯爵和母亲贝尔纳达会偶尔施舍一点血缘相连的关怀,总之她除了外貌,身上的每一点都像一个黑人女孩一般,她依赖这个府邸曾经的黑人女管家——多明伽•德阿德文托,她跳非洲舞蹈,又能改变嗓音用好几种非洲语言唱歌,模仿鸟鸣和动物的叫声时搞得鸟儿和动物都有点不知所措。也许原本这个自在的女孩可以在黑人奴隶中平安长大,可是一切都在她被一条患有狂犬病的疯狗所咬的风波后改变了。尽管她脚踝上的伤口已经结痂,外表看不出半点闪失,尽管不被世人认可的医生阿布雷农肖早已判定谢尔娃是一个健康活泼孩子,她那腼腆敏感个性和是不是展现出的非洲习惯终究给她带来了厄运。

  伊格纳西奥是一个性格阴郁的人,为人处事小心翼翼,好沉思冥想,总是无精打采,说话慢吞吞的,是一个有过一次恋爱一场婚姻的懦弱侯爵。而贝尔纳达,自从老情人死后变得十分放浪形骸,整日嚼可可度日,一个没有生机的女人。

  在一场关于由狂犬病引发的瘟疫的坊间传闻中,有一天侯爵死灰复燃的父爱突然觉醒了,他给女孩盛装打扮,亲手把她交由了天主教主教大人,而善良的主教又把谢尔娃送去了圣克拉拉修道院,于是,女孩的噩梦开始了。

  谢尔娃所谓的狂犬病,显然是无中生有,但她身上那些黑人的“恶习”,却让众人坚信,她的身体里住了一个魔鬼,或者不止一个。如书中所言:他们都肯定地说,这女孩没有一丝一毫狂犬病的症状,和阿布雷农肖一样,他们也认为她已经不可能在染上那病了。可是要说她没有被魔鬼附体,他们谁都没有把握。她们抢劫她、折磨她、监禁她,越是害怕她身体里的魔鬼,越是想大发善心地试图去拯救她。

  “就算这个可怜人儿没有被人和魔鬼附体,”他说,“她在这里的环境也会将她推向这样的境地。”

  魔鬼到底是什么?是谢尔娃身体里那股神秘力量?还是教会的封建?中世纪的愚昧?黑奴贩卖的丑恶?或者说,爱情才是那个最大的魔鬼。正如书的标题所言,爱情和其他魔鬼,不可否认,爱情也是魔鬼,像卡耶塔诺•德劳拉神父对谢尔娃热烈的爱,像侯爵早年对杜尔丝•奥莉维亚的疯狂,像贝尔纳达对犹达斯•伊丝卡柳特的痴迷。爱情操控人心,人们失去理智,忘记礼教,所谓理性早已抛之脑后。

  或者就像阿布雷农肖医生说的那样:“凡是幸福无法治愈的,任何药物也都无法治愈。”

  《爱情和其他魔鬼》读后感(八):爱情成魔因无自由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生阅历不同,所处环境不同,读书时的状态不同,读出来的东西自然不同。 拜读完马尔克斯的《爱情与其他魔鬼》,感慨良多。 “爱情能战胜一切么?”小女孩问道。 “是的”侯爵说,“但你最好不要相信。” 那在这部小说中,爱情到底有没有战胜一切呢?答案是否定的。那爱情到底败给了什么?是没有自由。 小说中有几段爱情,除了神父和小女孩之外,侯爵与几个女人都有爱情。侯爵深爱的、陪伴他到最后的,是那位精神病人。但为什么他娶的人不是她呢?因为侯爵的父亲不让。侯爵娶了贝尔那达,一个他不喜欢的女人,一个喜欢着别人的女人,因为有了他的孩子而无奈结婚。侯爵家庭一落千丈的原因,正是因为侯爵父亲对其恋爱的否定。而具体的表现是什么呢?是把侯爵关在一个地方,失去自由! 但是,侯爵自己的痛苦却被他亲手送了给自己的女儿,一个没有任何狂犬病症状的女儿。侯爵亲手将女儿送进了修女院。那修女院的人为什么觉得女孩被魔鬼附身呢?因为玛利亚是有自由的,而修女们没有,所以修女们觉得她是异类。 而这场爱情的男猪脚德劳拉呢?,他看很多的所谓的禁书,他的思想较之主教而言,是开明的。但他早已被他的信仰限制住了。

  《爱情和其他魔鬼》读后感(九):随便写写

  上午想学习但怎么也静不下心,上网搜了老马的一部长篇愉快地读了起来。

  书名是《爱情与其他魔鬼(Of Love and Other Demons)》,我看的是网上的PDF版本,130多页,导进kindle里三小时不到就看完了,非常流畅。

  故事非常简单,但我因为在德劳拉身上依稀看见自己的影子,所以在阅读的时候觉得很可怕。不知道是书中谁说的,越短暂的爱情越危险。

  德劳拉和玛丽亚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从小被父母漠视,在仆人堆中成长起来的玛丽亚胆怯、有攻击性、孤僻、会说几种非洲文字、喜欢有非洲符号的东西,任由摆布的同时又坚忍,所有这些被视为魔鬼的伎俩,虽然实际上玛丽亚是自知的,12岁,她说,我肉体里住着恶魔。然而即使是这样,身为侯爵的女儿,即使是非常落魄的侯爵,玛丽亚也不会被迫害。她父亲突然产生的强烈的想使她幸福的念头是知道她被一只疯狗咬伤之后突然产生的,而后的自作聪明,请来江湖庸医治疗,向主教请教,并因此被启发心底对上帝的信任,最终认可玛丽亚需要驱邪,把她送进修道院,再也没见过她。

  作为神父的卡耶塔诺·德劳拉也没好到哪里去,他其实始终有点悔恨成为神父,从12岁开始,这个念头就扎根在他的念头深处,而玛丽亚正好出现在他的梦中,浑身上下带着叛逆的符号,本身又是美丽的,于是他觉得他爱上玛丽亚了。

  他给玛丽亚带来了什么呢?或许是少有的理解、欣赏、每天从市场带回来的精美的食品,玛丽亚爱他那开始衰老的身躯吗?

  在他们度过的那些短暂的永不厌倦的夜晚,有一个问题横亘在我的心中,老马事先已告知了悲剧,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会被写出,或许我可以到《百年孤独》或其他的复杂的长篇中去寻找老马的答案,那就是:这种畸形的激情过后,什么可以维持爱情呢?

  在本书中,是像贝尔内达与那个仆人的爱情一样吗?贝尔内达最终成为一个依靠可可豆度日的可憎的肥胖女人,放弃了她一开始就不想要的精明与夸赞。

  对我自己的喜好而言,我喜欢马尔克斯的想象力、藏而不露的悲悯、对宗教的解构。比如短篇《巨翅老人》、这篇《爱情与其他其他魔鬼》中对宗教符号的解构,宗教人士在他笔下大多是面目可憎的。但他几乎贯彻所有小说的无力感和宿命感让我不喜,或许说这句话是错误和武断的,因为我并没有看完他所有的小说。

  比如,他写贝尔内达、德劳拉、杜埃尼亚斯的结局,放佛无论怎样都无法救赎一样,这样的感觉也充斥在其他小说中。我相信在马尔克斯幼年生活的那个动荡的拉美大地,或许真的发生了许多悲惨的无可救药的故事,这些故事真切地发生在他眼前以致怎样也无法忘掉。如果无法救赎(非宗教意义),那活着有什么意思呢?

  Living to Tell the Tale,对马尔克斯而言,活着是为了讲故事。

  或许他是对的吧。

  “

  在那些日子,女儿问他,是否真想歌里唱的那样“爱能够战胜一切”。

  “是的。”他回答,“不过,你不相信也是对的。”

  ”

  我就把这当作他回答的一部分吧。

  希望我不要和卡耶塔诺·德劳拉一样,仅仅成为一个每天从市场带来精美食品的人。

  如果不行,请远离那些人性的魔鬼。

  《爱情和其他魔鬼》读后感(十):温文尔雅不一定是真

  序言即是结局。 一开始活泼好动为自己购置生日物品的小女孩,我并没有看出来她有某些性格深处的抑阴郁,明明是个小公主,却和仆人住在一起,看起来欢乐实际上孤独。父亲拥有一点关爱好似补偿,十分奇怪母亲对她的冷漠,在结尾,得知,母亲也是不甘心的受害者,但是尚且对这个早产儿有一点点关心。魔鬼,可能正是在愚昧的时期,宗教对所有未知事物的归结。私有若无的细节巧合,最后想给女儿幸福的侯爵,实际上,在你努力给别人幸福的时候,自己也收获了幸福。至少是宽慰。主教最喜爱的弟子教父,原以为他可以跳脱束缚给她幸福,可能是没有涉世的浅薄,对公正还残存期许,可能那个时候带她走,结果就不是这样子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