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家族》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家族》读后感10篇

2022-04-04 03:33: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家族》读后感10篇

  《家族》是一本由[美]马里奥·普佐 / 卡罗尔·基诺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4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族》读后感(一):家族

  在书架上,从其装潢及厚度来看,应该是一本名著,就借了来看。断断续续看了一个月,我耐着性子终于看完了。没完没了的残杀、战争,偶尔的温情全被硝烟弥漫着。看待这个世界,看待一个人,主观是很重要的吧?不然,如此坏的教皇竟被作者描写成“富有魅力、温情”的男人。我几乎被教皇迷住了,差点忽视了他贪婪虚伪的本性:不断扩充的边界,置子女幸福于不顾而把子女当作手中的棋子安排有利的联姻以巩固自己的统治。算计别人也时刻提防别人的算计,最终惨死在看不见的敌人手下。如果要我用最后的人生惨败换取十年左右的辉煌,我是不能答应的。美丽善良的卢克蕾西亚是书中唯一美好的象征,但是也因为父亲的自私而至泪流到没有泪。在父亲的安排下的和亲哥哥的初夜,虽然美好但始终带着背世的味道,在天真无邪的年纪里被父亲牵着手带入畸形的爱里。不断的征服别人领土,靠联姻,更靠战争,最后终有被敌人击败的时刻。我感到厌烦,早就想撒手不看,但因为凡事有始有终的信念,才努力看完。如果这本小说想要传达什么,那就是文艺复兴时期,古罗马的社会现状吧?昏暗的教会、无休止的战争、、、、、、

  《家族》读后感(二):家族

  还在很小的时候就通过漫画知道了这么一个富有传奇色彩但是声名狼藉的家族。围绕这个家族的核心词汇无非是邪恶、背叛、乱伦、残杀这类罪恶的字眼。但是通篇看完这部小说的直观感受却是温情。

  恰如书名,小说的中心不在于渲染博尔吉亚家族那些令人发指的罪恶行径,也没有重点刻画这一家族戏剧性的沉浮起落,而是将家族成员之间平凡而真挚的感情娓娓道来。揭开那层笼罩在教皇家族之上神秘、离奇的薄纱,他们也和平凡人一样普通,是父亲、子女、兄弟姐妹。无论有过怎样的恩怨情仇,他们对家族始终充满深情与忠诚感。无论是征战、联姻、暗杀还是周旋于各个势力之间,他们所作的一切归根结底是为了他们的家族、他们的家庭。

  就像本书的定位一样(畅销小说),故事读起来相当明快,阅读体验也是愉快的。也许是从家庭视角出发的缘故,感觉作者对这段历史的描述缺乏力度,许多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时刻也仅仅以较平稳的叙述方式带过,少了几分大气。

  《家族》读后感(三):权与爱的交缠

  有着历史小说的样貌,有着黑手党小说的肌理,《家族》是一部讲述权力,讲述爱,展现两者交缠纠结的精彩之作。

  “权力就是罪恶,我的孩子。”春风得意时的教皇亚历山大曾在家族聚会上,如是教导他的子女。

  后来他和整个家族的经历成了最好的印证。而这番关于权力的论述,直到弥留之际,教皇才讲完了下半段:“行使权力的最充分理由应该是向他人传递爱。”“没有爱心,权力使人堕落为畜生,而不是上升到天使的境界。”后半句既是彻悟后的感慨,又像是教皇临终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博尔吉亚家族的兴衰,以及切萨雷、卢克蕾西娅的不伦恋情这明暗两条线索,承载了权力与爱的交缠纠葛,串起了文艺复兴时期“黑手党教皇”治下的风云岁月,也分别象征着小说的两大主题:权力和爱。

  被权力侵蚀的父爱

  Mario Puzo在刚开始动笔创作《家族》时曾称其为“只是又一个家族兴衰的故事”,但“只是又一个”之说值得商榷——这是天主教世界最有权势的家族,而他们的故事也因为权力的参与变得与众不同。

  权力就像病毒,侵染了每一个触摸它的人。随着罗德里戈权势日增,他和他的世界也因之悄然嬗变,这其中,尤以他与子女的互动最为明显。小说花费了很大笔墨来描写教皇对子女的溺爱,但这种父爱因为权利的侵染而变得畸形,子女没能得到幸福反而为之所累所害。切萨雷、卢克蕾西娅渴望掌控自身命运而不得,尤安倍受溺爱而生性骄横并因之丧命,乔夫雷寻求平静生活却被逼再三行出格之举,博尔吉亚家族诸子的不幸命运背后都看得到权力的影子。家族的每个人,包括教皇本人,最后无不成了权力的牺牲品。为了家族而机关算尽的教皇,却让权力将自己的家族几乎毁伤殆尽。

  被诅咒的兄妹之恋

  一刻不停的尔虞我诈之外,小说的暗线是切萨雷和卢克蕾西娅兄妹之间的恋情发展。权力在一开始就侵蚀了这份感情——这份真挚的感情本来就诞生于于权力的干预。

  深知“女人第一次委身的男人将主宰她的爱情和忠诚”,教皇唯恐联姻结盟的同时女儿会“把王国的钥匙也一同交出去”。于是,就有了他一手导演、在教皇圣殿里上演的乱伦丑剧。

  卢克蕾西娅的确如教皇所料地深爱着自己的兄长,挚爱面前的切萨雷也从此终生眷恋着自己美丽可爱的妹妹。尽管情真意切,这不该发生却在权力干预下生出的真爱从此成了两人命运的莫大诅咒。这成就了《家族》中,阴谋、背叛之外的另一个看点:你为这对恋人感情的真沉深切所感动,又因他们为这不伦之恋付出的惨重代价唏嘘扼腕。

  爱,权力的救赎

  “那是我的罪孽。你的诅咒。她的福气。”临终的教皇希望切萨雷“告诉她,她始终是我生命中最宝贝的一朵鲜花。没有鲜花的生命称不上生命。”

  卢克蕾西娅的确是一支鲜花,甚至在血雨腥风的摧残之后,依然幽幽地努力绽放。切萨雷、乔夫雷、教皇……在许多特定的细节,你可以感受到权谋漩涡中的人依然会不时闪现人性本善的光辉,但只有卢克蕾西娅一以贯之,是打在全书黑沉底色上的一道白光(我必须向佩洛托这个有着骑士侠骨、为爱献身的小伙子致敬,但他更像是划过黑夜的一道流星)。在一定意义上,卢克蕾西娅简直就是《家族》中爱与美的化身,而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写遍了卢克蕾西娅经历的种种不幸和磨难之后,小说的最后两段是这样写她的:

  一个年轻漂亮的妇人转向身边的一个年轻男子,指了指卢克蕾西娅。“那个迷人的女人是谁呀?”她问道。

  “卢克蕾西娅·德斯特,费拉拉公国仁慈善良的公爵夫人,”他答道,“你没听说过她?”

  她的家庭,她的命运,她的爱,因为权力的侵蚀无不支离破碎,但最终,这位一度为了逃避痛苦才去尝试使用权力的公爵夫人,用爱完成了权力的救赎。

  《家族》读后感(四):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一日,在图书馆淘书,无意间发现了一本名为《家族》的小说。

  由于我对和家族有关的东西特别有兴趣,所以就借来看了。

  真正翻看后发现,这本小说和《君主论》放在一起真是相得益彰啊。

  该书讲述的,正是马基雅维利生活的时代。《君主论》中很多的例子,也在该小说中涉及。

  书中,教皇亚历山大和他的儿子切萨雷没有完成他们的宏图伟略,在阴谋中相继去世。

  历史上很多人都喜欢谈论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君主,成为一名好君主。

  《君主论》说的正是这个事情,当然,马基雅维利有着更高的追求。

  《君主论》中所说的,看上去很有道理,但里面也不过提出了一个个理想型。

  即使按照上面去做,也不一定能成为一名君主。

  创业霸主那么多,但他们的出身又是那么不同,个性也差别很大,每个人都是一个特例。

  我所记得的,还是孙国父在《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之演讲》中所说的,“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家族》读后感(五):家族——汉王书城香港站·图书馆

  梅隆家族之謎

  如果說在美國有財富超過洛克菲勒、杜邦·福特這些超級巨富的財團,可能人們會搖頭不信,但梅隆家族正是這樣的財團。這是一個不盡知名但實力大得可怕的家族,並且在美國政治、經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梅隆家族歷史悠久,操縱著包括金融、鋁、石油、煤礦、造船、煉鋼等行業在內的的上百個大企業。僅以梅隆銀行公司為例,其資產高達300億美元,為全美實力最強的25家銀行之一。

  梅隆家族創始人托馬斯·梅隆是與洛克菲勒等同時代的人物,到了安德魯·梅隆時期,擔任美國財政部長的他使家族大放異彩。今天,雖然由於種種原因梅隆家族呈現衰落跡象,但仍是美國經濟一大霸主。

  梅隆家族是美國的超級巨富,它的資產要遠遠超過洛克菲勒、福特、杜幫財團,更甚於休斯、葛提、享特等新富家族。安德魯·梅隆是這個興旺發達的工業界各門望族的主要奠基人,當過財政部長,在本世紀二十年代三屆共和黨政府中曾任閣員。他的祖輩是一九0八年在賓夕法尼亞定居下來既有蘇格蘭又有愛爾蘭血統的移民。安德魯的父親托馬斯·梅隆生財有道,他同一個現金短缺卻擁有大量地產的家庭的女兒結婚,這戰略性的一著對他後來的事業無疑有很大的幫助。

  http://booklib.hwebook.hk/book/bookIndex/bookId/-4581170264727821571

  《家族》读后感(六):小说和历史之间

  howtime今年4月又推新剧The Borgia,于是我又兴冲冲地看了Mario Puzo的《家族》想了解个大概。书也是去年出的,说是《教父》系列作者的绝唱。写的就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第一代黑手党家族的恩怨情仇。上海译文出版的书质量都很好,书的封面上半部分是一个女人的头像,下半部分是一个男人胸部以上的画像,男人的脸被挡住了。那女的据说就是书中的卢克蕾西亚.博基亚。

  书中关于切萨雷和卢克蕾西娅incest的部分以及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不想多做评论,如果历史真的是这样,那么至少也已经成为历史了。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提到亚历山大六世的大儿子切萨雷拒绝搞gay以及和达芬奇惺惺相惜那两段,这两段在书中正好是连在一起的:从书的第348页到第357页可以看到以上内容。切萨雷认为达芬奇很有才想让他跟自己一起去征战但被达芬奇以“要去搞艺术”拒绝了。达芬奇说某个年轻人在勤奋工作,主顾越来越多而自己却在战场上虚度时日,他说这个“年轻人”很有才华但还不够成熟——他说的年轻人就是我们熟悉的“米开朗琪罗.波纳洛蒂”。而小说前半部分也曾提到过切萨雷对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作品颇为赏识,不顾他人的阻挠花重金买下,这至少说明了他不是没有眼光和远见的人吧。当然这很可能是作者为了使小说的文艺复兴时期这一背景更突出而写的一个小插曲,也别太当真了。

  另外书里面人物的对话都是一本正经的,尽管他们是家人,但话语间总是很讲等级,有一种疏远却又和他们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过感觉作者主要是花功夫在描写教皇对他的子女温情脉脉上了,历史上的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虽然出身西班牙博基亚家族,但仍以贿选得任。他为葡萄牙和西班牙划定了扩张殖民势力的分界线,即“教皇子午线”,可以说是“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后来沦落到“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他死得不明不白还很难看:“整个头浮肿,发紫,嘴巴肿得像猪嘴巴那么大”,没有书上写的那么安详)。

  博基亚家族内部的关系非常混乱,而且教皇本人虽然看起来很爱女儿,但仍然为了利益把女儿像商品一样嫁给或者说卖给别的贵族,而虽然切萨雷很爱他的妹妹卢克蕾西娅,但他却也自私地杀死了妹妹好不容易爱上的阿方索。他的爱是自私的,冷酷的,但是即使这样卢克蕾西娅仍然爱他,一次又一次原谅他。虽然她在这其中并不是没有质疑过她的家人的行为,但是她依然爱她的家人,“博基亚”这个姓是她摆脱不了的枷锁。但是她最终活下来了,在尤安、阿方索、父亲和切萨雷一个接一个死去之后,只有她痛苦地活着。不过后人对她的评价似乎总是两个极端:才女或荡妇。

  无论如何,在小说的尾声,卢克蕾西娅坐在湖边,望着湖面心静如水。她(书低454页从上往下数第8行,印成“他”了)的父亲和哥哥都死了,她的命运也已定型了。她希望帮助丈夫治理好费拉拉,“她力求做到公正,最为紧要的是有一颗仁慈心,那将是她终生信奉的理念”。她成为自己希望的人------“卢克蕾西娅.德斯特,费拉拉公国仁慈善良的公爵夫人”。

  小说毕竟是小说,不能太当历史;历史就是历史,也不能当小说。但或许在这两者中还是可以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的吧。

  .S.感谢度娘百科的赞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家族》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