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曲终人在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曲终人在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21 09:35: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曲终人在经典读后感10篇

  《曲终人在》是一本由周大新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2.00,页数:28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曲终人在》读后感(一):欧阳万彤

  周末两个下午躺在床上看完了,脑海中自己勾勒出了一个欧阳万彤的形象,像极了(平凡的世界)里的田福军,田晓霞的父亲,农村里走出来的官。整本书描绘给我的欧阳万彤是一个灵性,有趣,智慧,有抱负,有思想的,能控制自己欲望的人,接近一个完美的人,我总是怀疑这样的人会真的存在吗?我身边没有这样的大官,我也没有跟当官的人打过交道,所以我不了解。

  但就这本书来说,我想说不管这本书的文笔如何,它只做到了一点,我一直耐心地把它看完了,就那样一页一页翻着看完了。但是这本书的某些情节太过老旧,没什么新意,感觉作者的火候还是有一点点欠缺,因为整本书有的地方的情节安排在我看来并没有让人觉得很自然舒服,这可以算做一点遗憾吧。

  从内容来看,这本书基本达到了想要的效果,勾勒了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从26个人嘴里讲述出了一个欧阳万彤,我自己觉得虽然有对他的不满,但是这好像是从侧面赞扬了他,这个人是一个完美的人。不过一想到它是本小说也就释然了,毕竟文学里的人物出于生活,却也高于生活,勉强可以接受这个人物的存在。

  另外我对书中提到的一些观点保留意见,有待于进一步讨论。

  《曲终人在》读后感(二):体制决定行为

  五一节第一天在三联书店读完了这本书,感觉这本书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些当前官场生态,官场人物,以及围绕着官场周围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物。当然,作为小说还是有很大一部分演绎程度的,感觉作者也只是从旁边者角度来演绎这些故事片段的,缺少《沧浪之水》的深度。

  《曲终人在》这书最大的价值是用小说演绎的形式记录了这个时代的官场,特别是与官场相关人物的命运如何被官场左右,思想、行为如果被官场影响。也许若干年后,我们的政治、经济、社会发生了变化,人们会用此书记录这个时代。

  前一段时间看了《独裁者手册》,书中的理论可以解释某些官场的行为。从理论上看,对于一名从政者,首先要考虑如何上位、其次是如何保住位子、第三才是为个人或为公众谋取利益,而体制决定了如何上位、如何保住位子。而在现实中,每一个从政者都要遵守这个体制的游戏规则,但是当体制影响的行为与人性本身发生了冲突,顺应体制,人性就会被扭曲;顺应人性,体制中的各种关系就会给从政者带来痛苦。

  能够走向高位的官员,往往都是有能力的,同时又能够顺应体制的,他们不会轻易违反体制,但他们也会遇到体制与人性冲突的时候,他们每个人都在极力寻找一个平衡,既不违反体制,又不扭曲人性,所以就产生了痛苦。

  这本书从一个角度记录下了这个时代,推荐阅读。

  《曲终人在》读后感(三):旁观者的“清”与“不清”

  很多作家会把自己写进小说,《曲终人在》也是如此。在这部长篇小说里,赫然呈现着两个周大新,一个是小说真实的写作者,另一个是小说里的虚构人物——受人之托为去世省长欧阳万彤立传的作家。然而,即便看上去泾渭分明,虚构的周大新和真实的周大新之间也会被故意制造出一些模糊不清。在全书最起始的《致网友》里,署名“周大新”、落款于“乙未年(2015年)早春”的作者写道:“如果有哪位正巧在出版社工作,觉得这本传记有出版纸质书的价值并有卖钱的可能,请与我联系。我的条件是,首印五万册,版税百分之十二”,这段似真似假的“招标广告”,既可以被认为是书中传记作家的寄语,当然也未尝不能想象成小说印行之前作家周大新的对外通告——这种“清”与“不清”的混淆,正是小说家刻意制造并试图传递给读者的。

  《曲终人在》的着墨点大多都是官场事迹,也毋庸置疑可以被归类为宏观概念下的“官场小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周大新说:“我当兵几十年,接触了很多官员,也和很多官员成为了朋友,得以近距离观看政坛上的风景。”但毕竟只是“近距离观看”而非涉身其中,周大新的这本人生第一部官场小说,还是充斥着诸多旁观者的“不清”。比如小说中“原清河省常务副省长”、“天全市市委组织部”的说法都有违规定表述,同僚间“焦副部长”、司机口中“欧阳万彤省长”的称呼也不太符合习惯用法和当事人身份,而欧阳万彤在履新后第一次省长办公会上讲出的“我们的职务虽然不是通过全省百姓普选获得的,而是上级决定的”更是与“党委提名候选人、人大选举任命”的基本规程相违背。另外,小说中一些官场情节的设置,比如,巨贪魏昌山家的志愿兵会请前来拜访的陌生人搬运成箱成箱的茅台,让来者得以窥见其宏大的地下酒库;比如,魏家被查封,哨兵对素不相识的围观者开口就说:“姓魏的和他的秘书已被带走,恐怕他以后当不成首长了”,这也不符合最基本的政治纪律;再比如,水利专家对欧阳万彤提出的两点解决水资源变少的对策,一点是注意节约用水,另一点是学会保存雨水和雪水,两点建议似乎都过于普通,与水利专家的身份,显得有些不符。

  “小说”最基本的属性就是“虚构”。然而,虚构的小说又常常会掺入很多现实存在的地名、人名,以及另外一些含混因素,来故意打破虚构和真实之间的清晰界限——《曲终人在》文本内外的两个“周大新”就是如此——但诸如上文列举的这些例子,又是对小说模糊性的一种伤害,既然有一些既定说法和可能性描述不那么准确,那么小说家——这个官场之外的旁观者对官场生态的描摹,是不是也会折损读者的信服度?(《文汇报》)

  《曲终人在》读后感(四):致敬那位欧阳万彤省长

  还是看完了这部小说,一部顶着茅盾文学奖光环的官场小说。

  引用欧阳万彤省长的那句话:

  “我们这些走上仕途的人,在任乡、县级官员的时候,把为官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遇事为个人为家庭考虑的多一点,还勉强可以理解;在任地、厅、司、局、市一级的官员时,把为官作为一种光宗耀祖、个人成功的标志,还多少可以容忍;如果在任省、部一级官员时,仍然脱不开个人和家庭的束缚,仍然在想着为个人和家庭谋名谋利,想不到国家和民族,那就是一个罪人。”

  为官数十载

  逝世后,赞扬的有,称颂的有,那些没有满足利益追求的人,会中伤。

  “欢迎酷吏欧阳万彤到地府报道!”

  在你得势时,你是众人的追捧对象;失势时,那些人就会落井下石。

  人情冷暖,只能自知。别人眼中的高官,内心的苦,只有自己才能知道。前妻林蔷薇的锒铛入狱,好友魏昌山的落马,省委秘书长秦成康的卑劣行为,寒心!!!

  但还有那么一批人,是欧阳省长内心的支持,妻子常小韫,教授任一鸣,省纪委副书记汪茫浒想,还有那位圆山寺住持智贤法师,还有那一位位群众,他们永远会记着这位父母官的一方功绩。

  为官者,慎重对待权力。人民赋予你的权力,断不可滥用!权力这个东西意味着支配和被支配,是人类为了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而发明出来的一种对待不平等的“恶”的力量,客观上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扩张性,对正常人性具有极大的诱惑性和腐蚀性,倘若不为它设定边界,它随时可以利用其控制的资源和暴力,很快膨胀起来,从而伤及人类自身,甚至把好人变成坏人,把坏人变成更坏的人。

  为官者,断不可贪恋美色!十年乌纱帽,一朝色所毁,倘若欧阳省长没有抵住诱惑,为了一时的快感,而与那殷青青缠绵云雨,那清河就会少了一个为民做主的清官,欧阳省长,用他的定力和政治觉悟,抵住了诱惑,留下了一笔功绩!

  为官者,断不可迷恋金钱,一个个贪官,一个个污吏,哪一个不是倒在了金钱的诱惑之下,地窖中的上千瓶茅台,衣橱中的巨额现金,一根根的金条,一但涉足,就如同身涉万丈深渊,此种道理,我便不再多说。

  为官者,当造福一方百姓,土地局长的不作为,交通局长的不作为,城建局长的不作为,教育局长的不作为,一个个的不作为,哪还有民众的支持!难道是空气污染了,土地污染了,河流污染了,生出来的孩子都畸形了,人民还会高呼政府万岁吗?为权利而斗争,耶林的名言已经说明了权利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基础性权利便是生存权,连基本的生存的保证都没有了,谈什么人权,谈什么民主政治!

  为官者,断不可阻塞言路,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芮犁主编的杂志《新启蒙》为政府的病提供了药方,当社会都流传着美言,善言,而恶言却完全听不到的时候,那这个社会已经陷入了病态,积极听信他人的言论,做官,为人,都会大有裨益。

  曲终人在,一曲百鸟朝凤曲终。

  人也随之消散。

  但欧阳省长的精神依旧留存

  为人民做公仆的,人民会记住他

  把人民当做公仆的,人民只会唾弃他

  30章的传记体小说

  意犹未尽,略有不快之意。

  《曲终人在》读后感(五):曲终人在--书评

  最近人民的名义很火爆,反贪也成为脍炙人口的话题,贪官被严惩好官笑到最后好像是应有的结局,但是怎么总感觉哪里有点不对。这本书看着就把不对的地方缩小了,其实官员都是坏的,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大环境使然,光凭良心做官效果微乎其微。

  这本书的主角最后的省长,我不能把他定义为清官,因为没有绝对的事情,只能定义为官员中的另类,有良心的另类,结局是不难想象的,得罪一些有头有脸的人,做了为国为民的事却没有留名千古,这就是官场眼中的“悲剧”,贪与不贪只是胆子大与不大的区别,做官都是有利可图的,钱只是一方面,生活中各种的软性便利是让百姓们望尘莫及的。他即使各种低调也没有逃过这种便利。

  做官最纠结的就是不入流,这种不入流会让自己很痛苦,官越大越痛苦。很多官与其痛苦不如就随波逐流,你帮我一下我帮你一下,官也是个职业,也是需要有收入的,不是义务的,所以无法避免灰色收入,小利益怡情不伤大雅,大利益敬而远之却又很垂涎,这就是很多官员的想法。

  我不能从一本书读懂一个国家,但是能从一本书体会一个环境的好于坏,改变我无能为了,还是想办法适应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