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蚁族Ⅱ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蚁族Ⅱ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2:54: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蚁族Ⅱ读后感10篇

  《蚁族Ⅱ》是一本由廉思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蚁族Ⅱ》读后感(一):延续与暂时

  余华曾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平庸和无聊。”也许有一天,当我们不如老年,发现所有希望已经幻灭、韶华已逝时,我们会选择伤感地告别,会选择无奈地离开。但离开时我们也要高昂着头,就像现在高昂着头倔强地生活一样。“生如蚁,美如神”,是顾城的一句诗,也是他一生的座右铭。人生下来像蝼蚁一样渺小,但可以通过努力让自己的人生美轮美奂。让我们把着六个字卸载心底,并告诉自己,应如何走好未来的人生路…… ——摘自《蚁族Ⅱ:谁的时代》后记“生如蚁,美如神”

  这是合上书后,我反复咀嚼,摘抄下来的一句话,位于本书的最后一页,最后一段。半年之前,在好友的推荐之下,我看了作者的《蚁族》,一直想揣摩着写出一篇能够表达自己感觉的“书评”或者“读后感”来,却一直没有做到。而现在,阅读完第二本我想我应该对此放下杂念的去写出自己的感觉。因为并不是说我们没有住过毕业后的集体宿舍,没有过过在城中村的生活就说我们不是他们。同属于一个时代之下,总是有一个时代的标签。

  可以这么说,这本书是上一本书得延续,让阅读之后的我又重新勾起了回忆。说是延续,不仅仅是在书得标题上的延续。内容上、中心思想上也是如此。是在第一次调查之后的一些后续的反应,比如身为“蚁族”对于被关注之后的生活或者遭遇是否有变化,有人兴奋,有人悲伤,有人了解,也有人怒骂,这本就是一个大千世界,诸多人得各种反应都属于正常的现象。前一本书诸多是调查的现状,而本书之中,多的是外人对于前一本的反馈,就好像作者在讲台上接收下面听讲人的提问一般。

  在第一本的横空之后,第二本的相继而出,不得不把我们重新放到一个新的位置去看待“蚁族”——因为第一本是贪图一时的新鲜,而第二本则应该是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思考。我想作者是做到了,从他字里行间的笔迹,和看似凌乱却又独特、巧具匠心的章节安排上来看,我想我可以说,他并不是为了炒冷饭或者是想炒作自己的作者,而是一个有良心、有道德的学者。因为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定义了蚁族,从而坐在了某一个光环之上,而是继续着自己的研究调查——否则他也不会在第一本中所说的“自费调研”“不接受外资”等等。当然,或许很多专业人士并不屑于他的这份类似文学的报告,而那些文人墨客也不待见这种类似的纪实调查,但是作者的心思却有着范仲淹在写岳阳楼记中的心性感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当然,这只是我的感觉。)

  与第一本相比,作者的开篇抛出来一个对比,“穷二代”和“富二代”各方面的对比,其实这个概念对于现今的社会并不新鲜了,而这么透彻人心的平白描述却也少见,这种对比可谓是真正的、赤裸裸的坦白相见。原来我们总是在哲学层面上说“物质决定意识”,而通过此间的种种,让我们去发现究竟有何不同。记得前些年有一篇文章叫做“我奋斗十八年才和你一起喝咖啡”反应了一个白手起家的人物心地呐喊,而最近又有一篇叫做“我奋斗了十八年不是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却更加鲜明的反应了究竟这个“二代”的定义,对一个青年人看待金钱、视野、感情的种种不同,或者说是归根到底一个是为了“活下去”一个是为了“实现自我”。

  不可否认的“蚁族”对于一个“经济高速发展”“共创和谐”的社会之中,他们是多么的“扎眼”和“另类”,而身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在褪去了光环之后,所惧怕的并不是定义为“蚁族”和简朴的生活,而是在这上一代人或者他人的理所应当的压力之下被迫放弃了梦想、丧失了前进的动力。但是所幸的是,我们在这份儿报告之中,看到的,这些“蚁族”只是一个流动性的大群体,他的生命力只是在毕业之后的几年之中——也可以说,他们是“暂时”的存在,也许今后可以被定义为泛泛的“八零后”的一个时代的标签、一段特殊的奋斗经历。在某种程度来说“蚁族”并非是一群人的生活状态的总归,而是一个时代、一段历史赋予的精神。

  如今这里,是谁的时代?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与独特的存在。我们曾经的奋斗与梦想,除了我们自己,谁都不可能将其磨灭。前进或者退缩,就是迷宫深处一个又一个的分岔口,我们无法预见结果,只能奋力前进,毕竟前进也许会看到光明,停留只能永守着黑暗。怀揣着美好前进,路途上将处处都是风景。命运之轮也许一动便不可回首,所幸的是,我们有权利去选择他前进的方式。

  《蚁族Ⅱ》读后感(二):作为一本提出问题的书,还不坏

  在网上不完整的看了第一部,就定下了这第二部,应该来说对它还是有一定期待的,特别是想看到蚁族问题的背后,成因的深入分析和对解决方法的深入讨论。

  可是,作者把这些问题又抛给了读者,这本书很明显还只是一本描述问题的书。有研究报告但是并不完整,推理不甚严谨;有分析的桥段,但流于笼统肤浅;观点借不同作者的一篇篇独立的文章表达,分散而且有冲突存在,整本书更像文摘。

  不过考虑到成书时间仓促(第一部2009.9出版),也就一年多点,要完成这种规模的调查分析创作,已属不易。希望作者团队能够沉下心来,用做学问应有的态度来进行对“蚁族”问题的跟踪,而不是满足坐在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发出一些无力的呐喊。

  《蚁族Ⅱ》读后感(三):蚁族:这个时代的“反英雄”

  文/左页

  “我们找工作,一般都是自己瞎撞,没有人指引,找到一份工作也不知道能干多久,说不定哪天会离开这个城市”,说这些话的是北京“蚁族”,来自黑龙江绥化市庆安县的宋永亮。2008年,宋永亮从黑龙江黑河学院俄语专业本科毕业后决心来北京发展。来北京之后,他做过导游,做过翻译,去商店里搬过酒,跑过建材市场,现在他供职于北京一家培训机构。作为千万“蚁族”中的一员,他有和大多数“蚁族”相似的经历和特征,高智、弱小、卑微,却也装满了希望和宣传口号式的成功格言。2011年,在和廉思一起参加的一场《蚁族Ⅱ——谁的时代》的图书推广会上,他激动地说,“一个人要成功,靠不得别人,只能靠你自己”。

  2009年,由廉思主编的调查报告《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出版,这是他和他的团队历时两年的调查和研究结果。作为“80后”一代的青春记录,千万读者为这份看似枯燥的调查报告禁不住流下眼泪,那阴冷的地下室里压抑的不事张扬的青春和梦想似乎终究还有人给予关注和同情,廉思和他的团队也在一定程度上安慰了唐家岭等聚集村里无人问起的悲伤和孤独。在过去的一年里,“蚁族”成了网络里、报刊中最为热门的词汇之一,无数的媒体和文字开始描画或倾诉,汇聚成一个巨大的“蚁族话语群”。在书籍刚刚出版时,廉思便为自己的研究许下了一个愿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引起社会对这个群体的关注,让人们了解到一群真实的‘80后’”。2010年12月,《蚁族Ⅱ——谁的时代》出版,他又想在这本“续集”中实现他的另一个愿望,“希望青年朋友通过对‘蚁族’群体的认识和反思,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展开思考”。

  廉思希望通过这本书再次掀起一场类似80年代“潘晓”式的人生大讨论,“我们的英雄不该只有马云、丁磊、李宇春,……还可能有另外一条路,另外一种选择”。但到底什么是“另外一种选择”,谁也未能给出一个自信的答案。在采访中,他不无悲观地说起这个时代的生存状况,“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自己活在世上,就好像水泥搅拌机里的石子一样,运转起来以后,往往被‘抛’向连自己都无法辨别的方向”。80年代,顾城曾经这样唱起,“我是一个悲哀的孩子,始终没有长大”。那是在1987年,顾城在巴黎的一次诗歌研讨会上演讲,几分多钟过去了,这位中国诗人却一直沉默一言不发,而是不停地用手摸着衣兜里刚刚在野外捡来的栗子。现场气氛顿时陷入尴尬,底下有人开始有人不耐烦,交头接耳。不知道过了多久,诗人终于开口了,“世界上只有难看的人,没有难看的树。”这一年,顾城31岁,他依然像个孩子,但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热烈追捧的天才。顾城的时代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但它似乎也已经成为了某种无法企及的神话。对这个时代而言,“生活白痴”再也无法成为我们追捧的天才和英雄,而世俗和世故也不再成为需要遮遮掩掩的“可悲之物”。 马云、丁磊、李宇春是这个世俗时代中积极向上的普通的“反英雄”,无论你怎么鄙弃,他们不正是“蚁族”融入世界、认清“自我”时最好的“参照物”吗?廉思在谈到这个时代时说,“80后的一代年轻人生存环境与之前的几代人有很大不同,我们一出生就面临着高度竞争,那个‘钱多、人傻、速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80后注定是过渡的一代,成功已变得越来越难”。

  在《蚁族Ⅱ:谁的时代》中,廉思善良地为蚁族询问和呐喊。他无法理解,为何作为最有知识的一代年轻人,这个时代却并不属于他们?他痛苦的询问:“我们是时代的骄子,还是时代的囚徒?”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早在19世纪,尼采就说过,这是一个“上帝之死”的时代,这也是现代人再简单不过的常识和陈词滥调。上个世纪80年代的理想和浪漫主义,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那只是一个脱离生活地面的“巨型气球”,美丽而脆弱。对于“蚁族”一代来说,如果他们想要坚强而不屈的生活,他们需要克服的恰恰并不是他们的“渺小”,而是这类提供“伟大”幻觉的“山寨上帝”。哲人德勒兹告诉我们,“上帝死了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并非济世良药”。他想说的是,“上帝已死”,但它依然改头换面的凌驾于我们的生活之上。如果说“蚁族”听起来粗糙的生活哲学,口号式的成功观念还有丝毫的动人之处,也正是因为它们更加贴近真实的人性和欲望,远离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

  “绝望之为虚妄,正于希望相同”, 这是鲁迅的一句尼采式的格言,像专为这一代年轻人而写,希望和绝望,继而崇高和伤感,与现实和琐碎,继而茶米油盐恰成生活的两级。抛弃宏大的“理想”和“希望”,着眼于眼前细小的事物和幸福正是“蚁族”的生活哲学。法国哲人帕斯卡说,“人身上既有伟大的重要源泉,也有悲哀的重要源泉”,这位哲人相信,正是人类的这种双重性,决定了人类只能通过痛苦获得快乐,而无法获得“纯粹的快乐”。在“上帝之死”后,帕斯卡无意间地为我们定义了这个时代的“幸福”:它是人性的,也是辨证的,同时也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而所谓的“蚁族精神”也无非就是如此,承认人性的悲哀之处是“完整人生”的一部分,承认地下室里焦灼不安的生活也是通往幸福生活的必经之路,而无需过多的怨天尤人和抱怨。在谈到“蚁族精神”时,廉思这样总结到,“永不放弃、未雨绸缪、期待满怀、竭尽全力,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蚂蚁所展现出的不放弃、不屈服。在自然界中,小小蚂蚁可以举起相当于自己体重几倍的物体,蚂蚁又被称为‘弱小的强者’,蚂蚁精神的精髓在于超越自我”。

  每个时代都有它独有的青春记忆,这个时代的青春既没有了革命的激情,也没有了诗歌的浪漫,但细心品味这些被称为“蚁族”的年轻人的青春故事,同样也能发现美丽和动人的颜色,他们的贫苦和世俗,勇气和坚毅或许是给这个时代最美丽又或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谈到这个时代“蚁族”应该有什么样的生存策略时,廉思的建议不无裨益,“要学会把长远的目标进行分解,明确每一阶段自己要达成的使命是什么”。面对即将来临的不确定的命运,100年之前马克斯•韦伯教给德国年轻人的忠告或许同样适合现在的“蚁族”,“只凭企盼与等待,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我们应走另一条路,我们要去做我们的工作,承担和应付‘眼下的要求’,不论是在人间的事物方面,抑或是在成全神之召唤的志业方面”。

  for《 女友look 》

  (初稿,干巴巴的,写的时候,脑袋里出现很多巨大的宣传口号,像“同志们,冲啊!!!”“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蚁族Ⅱ》读后感(四):【一些摘录】

  【有钱人】

  剥去北京人、有钱人、有权人身上的马甲,露出的都是西瓜帽、大马褂的地主装扮,看着大街上豪车漂移,就仿佛看到昨日那些遛鸟斗蟋蟀的纨绔子弟,而一成不变的是,劳动人民终日劳碌,却依旧布衣裹身,家徒四壁。

  我想起曾经的一位房东,她周身散发出本地人的天然优越感。每次她来收房租或者“巡视”,我都特别能体会当年杨白劳面对黄世仁的心情。我实在很想问问老天,这位房东的祖上积了什么德,荫庇着这位神气的后人,坐吃两套房子的租金。她终日无所事事,不创造任何价值;我每日辛苦工作,为国纳税,但她却享受着远比我滋润的生活。她吃什么?喝什么?不就是我这样的外地人的血汗吗?人和狮子都吃人,只不过人是用所谓文明的方式罢了。

  上初中的时候,同学跟我说:“三年爬华山,运气翻一番。”为了考上省重点,我们就每年都乘三个多小时的车从运城去陕西。夜里爬山,每个人手里拿一根荧光棒,从山底到山顶,微弱的光连成一线,我们就跟着这道光线一步一步缩短着与顶峰的距离。待到荧光棒的光芒被天光吞噬,我们刚好站在山顶,眺望从天边喷薄而出的朝阳。那个时候,意气风发,壮志在胸。三年后,同学运气果然翻了,我却没翻成。从那以后,我再没有爬过华山。

  “退休之前,我有个很得意的作品,在北京东郊高碑店,建了一个供热站,为中南海、天安门、崇文区这些地方供热,可以说是全国最大的供热站。”

  【爸,我对不住你】

  爸,昨天你问我存了多少钱,我说存了有8000多。你有点儿不高兴,说工作都大半年了,3200一个月,怎么也得存15000,我没敢吱声。爸,我是真的不敢说,其实我现在卡里只有500块不到,房租300块过几天也要交了,桌上只有几袋方便面,唯一拿得出台面的估计就是我前天买的漫画书《我是白骨精》了。爸你肯定又要骂我乱花钱,可你也知道,我从小就喜欢画画,这漫画书是我实在忍不住才花钱买的。

  爸,我对不住你,我不该撒谎。上次妈在电话里问我多少钱一个月,我随口就说了个3200,其实我的工资只有1000;也不是在律师事务所,而是在一家公司打杂。后来妈妈告诉我,说你觉得我3200的工资还是低了点儿,说你搞建筑一天都有100多了,我这个本科生应该拿五六千。爸,我真对不住你,让你失望了,读了这么久的书,花了那么多学费还不如你搞建筑。爸,我会努力的。

  前段时间你总问我过年回家不,我一直说不知道,得看看,春节加班的话就不回去了。其实,爸,公司春节根本就不加班,我是实在不敢回去。我算了一笔账,年底拿到工资,交了房租,春运回家的车费就要400多,到时候我估计连帮妈妈买件毛衣的钱都没有。爸,儿子没脸回呀!

  妈妈悄悄给我打电话,说你现在是越老越小气,在家里天天埋怨我不给你打电话。我和妈撒谎说你的手机有问题,老是打不通。前些日子你突然用手机给我打来电话,说花300块钱换了个新手机,不会打不通了。爸,对不起,儿子骗你了,儿子根本就没给你打电话。不是不想你,也不是儿子没孝心,而是儿子实在怕你问工资,怕你说钱。爸,家里下雪了吧,你可要多穿点儿,南方这边也冷起来了,儿子真的很想回家,很想一家人围在火盆周围有说有笑。

  上个月你打电话说隔壁那比我还小一岁的大科今年冬天就要结婚了,在村里盖起了新房,过两天就要进火。我握着电话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呵呵傻笑,你让我找时间把女朋友带回家瞧瞧,我说好的,还说过段时间工作不忙就给家里打点钱。听到这话你很开心,说家里也不缺钱,你别乱花,好好存起来就行。爸,其实我一直在骗你,女朋友早没了,毕业后就分手了。还有那钱,我到现在也没寄,不是儿子不想,而是儿子实在没有钱。爸,真对不住,工作了大半年也没法给你买条像样的烟。

  爸,写这么多,我也不敢给你看,发在网上你也看不到,但儿子真的不是有意要说谎。

  2010年了,真希望今年年底能在你面前圆上这些谎话,能在你面前理直气壮地说:爸,我明天就打钱回家。

  【北大是泉水,清华是岩浆】

  我想起1998年,才子李方在名篇《北大是泉水,清华是岩浆》中写下对清华学子的期许和希望:“清华人,上者成为坚定的领袖,中者成为稳健的官吏,下者成为可以信赖的士兵。当然,清华人更多的会成为成功的学者和工程师。”

  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我的工作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我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在那些来阅览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有名的新文化运动头面人物的名字……我对他们极有兴趣。我打算去和他们攀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讲南方话。

  他后来对埃德加•斯诺说时,又对此有不同的解释。“我觉得我对自己的国家还了解得不够,我把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益处。”他说,“我另有打算。”

  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我的工作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我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在那些来阅览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有名的新文化运动头面人物的名字……我对他们极有兴趣。我打算去和他们攀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讲南方话。

  《蚁族Ⅱ》读后感(五):曾经的中国梦。

  说来惭愧,在北京读了四年书,却不知道还有唐家岭这个地方;毕业那年,虽然金融危机袭来,社会上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新闻也已经屡见不鲜,但我自己对于蚁族,却一点也不了解。身边的同学,固然也有抱怨形势不好的,但更多的,仅仅是觉得工作的薪水不甚丰厚,至于城中村的蜗居,每月一两千的低廉工资,似乎离我们太远太远。

  我第一次接触到就业难的真实例子(也还不能叫蚁族),是在省考面试的培训班上,有一个三十岁的村官,也报名参加了这次培训。他说他出身农村,大学是在东北的一个大学念的,由于专业是思想政治,毕业以后非常难找工作。他在家乡的县级市做过一段时间的外贸(大概也是跟单之类的简单的工作),不过最后却还是选择了在家乡的农村做了村官。这两年来,他年年参加公务员考试,却都没能成功。岁月无情,三十而立的他,还在苦苦等着范进中举,早日离开乡村。

  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中国还有这么庞大的一群人存在。毕业即失业,生活困窘,出路渺茫。在这之前,在我的大学世界里,身边洋溢的却是充满希望的中国梦式的蓝图。名校,技术,高学历,科技尖端,IT精英,京城中产。我的朋友和同窗们,都如此坚定地相信教育改变命运,相信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奋斗,就可以沿着体制顺流而上,即使是一个农村出身的贫苦孩子,也可以跻身都市,成为体面而富有的中产阶级。

  这是名校生们的中国梦,它们曾经塑造了许多辉煌的人生样本,然而,在今天这个时代,这个梦却似乎显得越来越黯淡。它和蚁族们的绝望一样,有着相同的本质。当国进民退成为这个时代的低沉暗流,当大量的社会和政治资源被少数权贵们所垄断,户口、背景、出身,一层一层的看不见的壁垒,阻碍着寒门学子向上的通道,如同卡夫卡作品里的城堡,永远拒绝着千千万万的青年K。

  今年的新年,我通过同学的聚会,听到了许多同龄人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家庭背景,终于扩大为人生轨迹的巨大差异。幸运的是,我的同学里没有过的太糟的孩子,即使有人选择在大城市辛苦奋斗,也仅仅是他们不愿意留在家乡。然而,我想我必须想到,在更为偏远和落后的地方,还有许许多多真正意义上的穷孩子,他们的父辈,不能给他们提供任何人脉和金钱上的帮助,他们只能被迫离乡,甚至去往更远的外省大都市,在那里苦苦挣扎,等候希望,等候命运之轮照耀到他们,将他们的现实改写。

  唐家岭,实际上,就在离这里不远的地方,就是北京IT业的乐土,中关村软件园。我的同学们的中国梦,很多时候,就是从这里出发。我的一个朋友,在大学毕业之后就留在了这里,生活在回龙观,工作在软件园,坚持着他的软件设计事业,相信着总有一天会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曾经的IT业是那么红火和辉煌,它让很多年轻人相信,即使你没有背景,出身贫寒,只要你拥有一颗装着技术的头脑,你就可以在这里展开你大都会的梦想,扬帆起航,乘风破浪。

  然而今天,这个承载着中国梦的美好地方,却似乎离唐家岭,是那么近。

  谁的时代?

  《蚁族Ⅱ》读后感(六):我再也不看豆瓣评价低于8分的书了

  真不知道作者有什么大大惊小怪的,你一个精英阶层,从精英的角度去看这个社会的大众普通人,然后感叹人家过的多惨,生活多不容易,有意思吗?你本来就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客观的位置,来客观的看待这些人,看待这个时代带给这些人生活上得变化。

  不一样的人,不同社会地位的人,都会面临不一样的生活问题。有的是物质层面,有的是精神层面,但是毫无疑问,是个人就会有烦恼。城市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很多村二代的孩子向大城市进军,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呢。

  第一章就让我看的不爽,把一个人大硕士毕业,有房有车,生来就有北京户口,国企上班的人,和一个三流大学毕业,村二代,还在住地下室,面临温饱问题的人相对比,有什么好对比的呢,真不知道作者想突出什么,想说生来就不平等吗?本来就是2种人,完全没有参考意义啊。

  蚁族,蚁族,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称之为蚁族呢,作者经常会聊到户口什么的,但是,户口这个东西,我觉得压根就不是真正的蚁族思考的问题,他们更多地还是在纠结一个钱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没有钱才是什么都没的保证的,住不了好的房子,不能天天下馆子,不能给家里打钱,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

  还有,我特好奇,作者笔下的这些人,大学毕业究竟是学什么专业的,没怎么看到这种介绍啊,很多从事的都是销售什么的职位... 比如卖保险。这个就让我很纠结了。还有,作者说他们下了班以后也会看看书什么的,尼玛,我就觉得这么好学的人,大学本科毕业,怎么会甘于去做一个保险经纪人或者服务员呢,就算是个保险经纪人,那天天看书,如此好学的人,我不相信他的业绩会那么那么的差啊。毕竟360行,行行出状元。

  还有,作者重点介绍的是他们生活多么的不容哟,所面临的生活上得困境,和心理的压力,但是请问您客观吗?如果他们真的没有在这种大城市生存下来的能力,那可以走啊,是不是。如果真的有理想,那就奋斗啊,给自己一个目标啊,一个动力啊,我就不相信,这么有目标,有激情的人,不能改变自己的现状!我还真就不信了。

  还有,本书让我很不爽的一点就是,作者太片面了,没有介绍到他们的小幸福,我觉得这些东西对一个人来说,很重要。太不丰满了,也太片面了,不够立体,虽然是现实,但是并没有客观鲜活的表现一个人,这个人的生活究竟是如何,有没有一些小幸福呢,比如有个关心他的,爱他的女朋友,偶尔也能跟朋友下下馆子,出去KK歌,什么的....难道都没?!!!!我还真不相信了

  瞬间写完~

  《蚁族Ⅱ》读后感(七):说到痛处 人也有七寸

  这是一本点到痛处的书,就好比人们常说的“蛇打七寸”一样,这是人的七寸,无论是成功的人还是正在努力去走向成功的人,大多都有感怀,即便有人已经享受在城市生活中,而上述到三代,于中国而言,城市的地域还很小,大多祖辈都出身农民,大多的人都吃过苦,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因为当对弱者发出呼吁的时候,通常会一呼百应,因为他们除了力气外还什么都没有。

  人都是这样一群动物,喜欢受人尊敬,面对推崇总会保持戒备,而面对悲情的时候却总是没有一点的戒心,现在市面上的电影或者电视剧之类也开始从戏剧走向了一种或娱乐化或者“苦情化”的路线,因为这样更容易吸引眼球也更容易引发人们的共鸣,并不是说这一部分人多势众,而只是人们都有一种天生的自贱行为,在别人面前装阔的同时还不允许别人说自己有钱,总是矛盾的想让别人把你看得很伟大也很卑微,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恰恰的矛盾点在于每个人都总喜欢站在与别人的对立面,别人说你好你一定会否定,别人说你不好的时候你又极力去证明自己的好。这就是人,真实的人,是每一个人。他们真实也虚伪,而在这些人中,无论生活在哪一个阶层,都是有悲有喜的,但无论你成功还是平凡,你都不能否认,搜刮你所有的记忆,痛苦的事情总是比快乐的事情多,记忆也相对比较深刻,就像你一天的生活,尽管笑容总比泪水多,可能一件快乐的事能感染你好几天的好心情,而最终,一件不愉快却有怎么都抹不掉深刻,甚至背负一生,这就是人的特点,而这本书恰恰就是把握了人们的这一心理特点,知道他们需要什么,需要的是关注,需要的是一种对弱者的同情,也需要社会对他们的一种激励。因为这群人恰恰是处于尴尬的时期,尴尬的时代尴尬的年龄尴尬的处境,最最让人不能忍受的就是还有一个尴尬的现状——几近一无所有却有淹不死的抱负,踌躇满志却还一无所有,不敢正视但又不能回避。

  可以说,一直知道有“蚁族”这样一个词,不用搜索百度,臆想一下也知道什么意思,更知道自己也属于这样一个部落,但上一本没有看,除了不敢看也是没兴趣看,我觉得那样一本书只是引发了社会的一个热点讨论,对于蚁族来说丝毫无益,先富带动后富,富人终究要比穷人赚钱的脚步更快一些途径更广一些付出更少一些收获更多一些,因为基点不同资本也自然不同,城市也终究要发展,城中村的人们注定也会有一个好的未来,这些都是不能改变的事实,也不是因为看了这本书就能对自己的人生有本质改变的,甚至即便再关注这群人也很难享受到政策倾斜的福利,政府没有理由来关照这样一群人,他们生活在农民和城市的夹缝中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农民有知识,比城里人多了一份老家的土地。众所周知,只有中间价态是最理想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甚至是不容易被伤害的,是最危险也是最安全的,因为缺少风险,需要平衡的只是一个心态和姿态的问题,同时也没有保障,而在城市的这个群体中,恰恰这里不是安乐死,却是生死危机的时刻,他们值得同情却得不到帮助,他们有很多选择却依旧没有出路。

  相反,当大多数人都对这样一个群体表示高度关注的时候,我不希望有人多看一眼,那是一道伤,但总会愈合,这个群体在不断滋生庞壮,但总会像人体的新陈代谢一下再更生,一些人经过努力跻身到了上流,一些人坚持不住败走了下游,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现实的产物,没有人值得同情,也没有人会去同情,不管是什么处境只要还有斗志还有决心还有梦想就足够了,就像现在的成功者们一样,当你光芒四射的时候很少有人去关注你的曾经,而恰恰越是历经坎坷的人更容易爆发,然后在岁月的积淀中走向暴富,当你再回忆过往的时候,你甚至会将这一些岁月当成资本去炫耀,这也是人的本色之一。

  不能否认这是一本好书,在看的过程中很多话都直戳心窝,句句入心,甚至看一些词语你会感怀会眼角湿润鼻头发酸,但这些描写现实问题的语言和泡沫故事毫无两样,社会骚乱之后还要归于宁静,因为任何一个英雄都会老去任何一个话题都会渐凉,任何人的生活都会在发生微动之后回到原来的轨迹,富的人还依旧富,穷的人还可能穷,而要有所改变,还是要依靠自己,因为谁也拯救不了你,除了自己(贵人不是没有,也是自己给自己创造出来的,自己也是自己最大的贵人)。

  《蚁族Ⅱ》读后感(八):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蚁族

  当09年第一次看到《蚁族》这本书时,我就预料到它必将成为社会热议,只因其反映了我们社会的真实一面。果不其然,“蚁族”一词在诞生后迅速走红,引起社会和媒体广泛关注,自己也入选2009年度流行词之列。如今,《蚁族2》已经上架,相信这次不会再出现缺货的情况了吧~我也在第一时间购入,想看看廉思和他的团队这次又能带来什么样的震撼。

  对《蚁族》一书的文体,有人曾提出批判,认为其不过是各种素材的堆砌。如果此人看了本书,估计会更加不满,因为《蚁族2》在取材上更加“杂七杂八”:人物访谈,调查手记,媒体评论,来信解读,当然还有统计报告……怎么看都是个大杂烩。严格来说,《蚁族2》并不是一本独立的著作,而是上一本著作的延伸和补充,是对“蚁族”一词引起的社会反响的追述。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各界对“蚁族”的议论,看到第一本中受访者和采访者的跟踪报道,看到研究者,媒体人,在校学生,蚁族的父母乃至蚁族自己对“蚁族”的评论和感想,称得上“蚁论纷纷”。这等于是从不同视角,不同位置的镜头,对“蚁族”现象进行了一次全景拍摄,让这个群体脱离了原来“大学生低收入聚居群落”这一冷冰冰的学术定义,而具有了更加鲜活的面貌。有人或许会认为这样更加不严谨,但我并不这么看。学术是否严谨规范,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是否有想要表达的内涵与思想,毕竟这本来就不是一本专业学术书籍。

  那么,本书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自然不能仅仅是一场追认,展示一下蚁族这个词是多么火爆,听听社会上的众多回声并为之陶然。正如本书副标题“谁的时代”所昭示的,廉思在本书中所展开的是一种追问,追问是什么样的时代造就了“蚁族”,以及身处这个时代的我们该如何自处,如何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蚁族”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聚居村中的群落,而是整个“80后”一代的缩影。正如廉思在序言中所说“本书所要呈现的,是当代中国‘社会图景’里一代人的困惑、焦灼、痛苦、迷茫和梦想”。在阅读过程中,书中人物的故事不止一次令同为80后的我动容,我甚至从一些人物的经历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其实我也清楚,要把出生成长在上海,毕业于有点名头的大学,并有一份凑活工作的自己往“蚁族”的队伍里套,怎么都显得牵强和矫情。然而,在面对日渐固化的社会分层,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和迅速爬高的房价,面对未来的迷茫和人生的困惑时,那种无奈却是真真切切共通的。是的,我没有住过聚居村,更没有经历过为了工作的苦苦奔波和朝不保夕的窘迫,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谁人不是蝼蚁?也难怪有人会在书里大呼“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蚁族”吧,因为同处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使我们能够获得共鸣。

  有人会说:“廉思定义了蚁族,让人们认识到了这个群体,可这又如何呢?蚁族依旧是蚁族,没有任何改变。”的确如此,在书中的一些取材中,这种情绪也有颇多流露。有人认为“蚁族”只是暂时现象,不必过多关注;有人指称蚁族不过是个“伪概念”;更有人认为廉思只是借此炒作以博取名声而已。连“蚁族”自己也因为从原来的默默无闻到广受关注而颇不适应,甚至因为唐家岭的拆迁而怨恨迁怒于廉思。只能说,在这个真假交错的年代,有人已经分不清真伪,有人则已经不在乎真伪。廉思本人对此也并不掩饰心中的困惑,然而他却从未后悔自己的决定。“蚁族”现象是否正规,是否只是“正常社会现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确反映了我们社会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深层次的成因,反映了贫富阶层分离固化,社会上升通道日益狭窄的事实。既然看到了这种现象,那就应该大胆的说出来,这是身为知识分子的责任所在!当然,区区一本书并不能改变什么,但是如果我们连问题都不愿去正视,那又谈何改变?对蚁族的持续关注,一些媒体的炒作,也许已经脱离了作者的初衷,廉思也坦言自己并不能控制后续事态的发展,然而如果因此而指责作者,那无疑是一件荒谬的事。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良心,所做的就是要揭露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和弊端,并将其展示出来,以引起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从而借助社会的力量来改变不公的状况。廉思的作为,无疑担得起自己应有的那份责任,更透出一份中国历代士人“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值得敬佩。

  因此,无论你是否是蚁族,或是先前是否听说过蚁族,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因为你生活在这个时代,而“蚁族”的故事,其实就是这个时代的故事,你我的故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蚁族Ⅱ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