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们的钱瑗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们的钱瑗读后感10篇

2018-02-12 20: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们的钱瑗读后感10篇

  《我们的钱瑗》是一本由杨绛等著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0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的钱瑗》读后感(一):幸福的钱瑗

  由钱钟书而认识杨绛,由杨绛而认识钱瑗。对这三口之家喜欢不得了,钱瑗(前缘)这个名字也觉得简单意境

  看《我们仨》的时候,我这个八卦女子(因为我觉得钱钟书好帅),看到他的妻子并不如想象中的美丽,他们的女儿很平凡

  不过,在看了那些深情淳厚的文字之后,越来越羡慕这个有着共同志趣和淡泊情操的家庭

  一向喜欢三联书店低调又质感的装帧,《我们的钱瑗》维持了这样一贯的风格。用了半天断断续续的看完了,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是我非常欣赏和敬佩的,但可能永远也做不到象她那样的“简单生活”。让我挂念的物质太多,让我想不开事情太多,跟她相比,都是一些鸡毛蒜皮你多我少的无聊琐事

  钱瑗的一生是幸福的,因为她的全部心思都用了她所喜爱的做学问上,她的全部心思都是为了让别人快乐而后自己更快乐。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幸福呢?这才是一个绝顶聪明女人啊。

  《我们的钱瑗》读后感(二):我的钱媛

  看《我们的钱媛》花了较长时间。读读停停读读,总算读完了。

  这一场集体的怀念里,“一个优秀党员”、“她永远活在我的心里”、“正直不阿”字句俯拾皆是,常使我误以为正在看的是张海迪姐姐的一生,为此也常常要翻到封面看看钱媛儿时的图画,确认她/他们笔下的钱媛并不完全是那个为事业鞠躬尽瘁良师益友钱媛,还是那个把爸爸画得滑稽、腼腆地说“已经有一个人”、穿一只黄鞋一只黑鞋上班的钱媛,才能继续读。

  她的一生在大家笔下是社会主义的一生。俄语、英语、访问学者、系主任、文体学、教授项目、奔波、行政、专家、研讨会这些关键词组成了她集体的一生。她的感情也是集体的,正直、诚实、孝敬、勤奋,这些品质表达感情社会主义阳光下随时敞开。集体的人们怀念钱媛,怀念是一场集体的整齐的社会主义行为。可是,钱媛呢,那个凑近窗户偷听别人家音乐小女孩、怀春的少女、遭受了第一任丈夫上吊自杀的女人,她在哪。

  既然这些都不知道,大概不管怎么样,在大家的笔下,钱媛也走完了一生,我不认识她。我的怀念带着愧疚。我去过北师大,她已经不在。我去过三里河,她也不在那。她在北京生活了一辈子,我刚来。她在长安街踩过的土地,我时常经过。但之前,我不知道北京的空气里有过她的呼吸,也不知道我溅起的灰尘从她脚边落下过。她之前大概总不忍让我知道有这么两个汉字能组成一个特定词“钱媛”。

  钱媛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 钱钟书得意地说:“妈妈有点笨哦!” 。杨绛:“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可是人世间没有永远,福贵有过一群人和一只牛,杨绛三里河的家有过亲人和往昔,最后都只剩下自己和不多的岁月,一脚一脚等待尽头。庆幸的是,哪怕大家的怀念或悲痛机械,总算都证明了钱媛有过一辈子。就冲这一点吧,本书就有价值

  《我们的钱瑗》读后感(三):需仰视的你

  我家住在三里河,所以每每在书中看到这个地点的时候,心中总是一片亲切。这些天读过了《我们仨》和《我们的钱瑗》之后,经过旁边的院子,总是想到这个温暖的三口之家。

  也是先看的《我们仨》,再在昨天才跑到清华边上的“光合作用”拿下的这本书。当时觉得《我们仨》里钱瑗的笔墨就不少,结果翻到后面由机灵的她一转身,居然是个鞠躬尽瘁的老师,有些意外。不过再翻回来看到钱瑗的面貌,也觉得早在小时候塌实、甚至憨厚朴实样子基本就写照了这一生。

  现在大家都学英语,说起来又容易,又困难。号称学的好的人有许多,可也没见过谁津津有味的时常抱着原文小说一看再看。单从这一点上,钱瑗的努力极其功力就足够神往。也看到了钱瑗的线条绘画,简单又生动技巧不多,天分十足。在我看来,她的生活是特别滋味,但是又特别累。而现代人往往不同的是,我们选择不累,也选择了无趣。

  很纷杂环境的时候,了解到有这样的人曾经走过,不免是一种清新而又高高在上榜样,要十足的学到很难很难,不过每次要自己犯懒犯赖的时候,应该也不会那么坦然了。

  《我们的钱瑗》读后感(四):我所知道的钱瑗

  北师大 博导 骨结核 肺癌 文体学 俄语 英语 读书 喜欢西游记不喜欢红楼梦 钱杨二人前者是“大学者兼小说家”后者是“小说家兼大学者” 黑黄两只皮鞋 大书包 神采奕奕 匆忙 认真 严谨 耿直 讲原则 直率 敬师松 刚正,像外公;爱教书,像爷爷 王德一 杨伟成 实用英语文体学 英国儿歌 儿童名著 萨克雷 简爱 勃朗特 博学 人其实很了不起天堂就在人心里 ....

  只是这些词而已。

  人其实很了不起,天堂就在人心里。

  因为看了《听杨绛谈往事》之后迷上了钱锺书,所以把钱瑗也找来看看。

  前面的文章七拼八凑,大都很官腔,还有些豆腐一样的文章也收进来,敷衍了事的样子。满篇的溢美之词,像是看张海迪姐姐,对这本书就没有什么好感了。但是想要了解钱瑗,也只有这本书看了。

  书中的钱瑗,主要集中在她年过半百之后,关于前50年的阿圆的故事不是那么多——这正是我想知道的——而且又过于官腔套话,就不是那么有趣。不及《我们仨》和《听杨绛谈往事》。不过在最后,看到杨敏跟胖胖写他们的妈妈的时候,杨敏写还是忍不住哭了。莫名奇妙。文章还是要有真情实感的,这是打动人基础

  书中说到,现在北师大的著名教授中已经没有钱瑗的名字了。不免些许的凄凉,但牵挂她的人会永远牵挂她的。

  唉,找本好书真难啊。对三联失望了 。

  《我们的钱瑗》读后感(五):做一个单纯的人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正处在最低谷的状态,很多不满意的事情,牢骚满腹,没有办法精力集中在工作上,借以读书分散一下精力,平息一下心情

  薄薄一个小册子,两三个小时就读至尾页,大多内容都是记录钱瑗教授的正直、认真和负责。单纯不浮躁踏实做学问。所有的亲朋挚友、同窗学子,无一不在缅怀钱瑗教授单纯而高尚人格。而我当我放下书的时候,心像漂洗过一样纯净豁然开朗很多,觉得不想再为繁琐的小事而计较,要专心做自己的工作,做自己的学问。

  现在我们心里太缺少榜样了,我想钱瑗教授可以算一个。

  《我们的钱瑗》读后感(六):她是钱钟书的女儿

  遵编辑的嘱托,为新出版的《我们的钱瑗》写点介绍的文字。

  在一个小时里,把这本200页出头的小书匆匆看了一遍,又上网看了一下其他媒体对它的评价。可能因为评论出版日期选在了国庆前,节日里对它的评论并不多。但不出意料,几乎所有的评论都集中于“钱瑗的婚姻与家庭生活”和“钱钟书女儿”。

  我曾把三联书店出版的杨绛《我们仨》,视为去年中国最有文化的一部著作。同样由三联推出的《我们的钱瑗》,延续着同样的装帧,标注为“杨绛等著”,不能不让人产生这是《我们仨》“续集”的感觉事实上,杨绛先生纯以个人日常感受角度,抒写亡夫失女之痛文字,以“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境界,感懾了无数的读者,人们或以对钱钟书个人的好奇购买,但最终情不自禁落下的泪水,却使此书超拔出了一般的悼亡文字。称其是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难得的散文,当不是过誉之辞。《我们的钱瑗》实际上是由钱瑗的学生和出版社的编辑合作编辑的一册怀念追思集,如果不是钱钟书、杨绛的独生女儿,很难想象普通读者会购买这册关于北师大英语文体学的女教授的纪念册。但出版社初版印数2万册的大投入,显然是它当成畅销书来做的。

  《我们的钱瑗》是朋友、学生的合集,内容就有高下之分。叶坦的《天堂就在她的心里》、薛鸿时《回忆钱钟书先生一家》应是其中最好的文章,记录了钱氏一家许多动人的细节。薛文写道,“这个家庭的三名成员都是某位大伟人所说的那种‘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他们享受的是刻骨铭心亲情,品尝的是比美酒更香醇的好书。他们生活的高品质完全在于精神方面,而在精神方面,而在物质方面,却是极其简朴的。”这或许才是这两本书对一般读者的真正的意义

  任何一篇文章公开发表后,它就不再属于作者自己。钱瑗的亲人与朋友们以书册表示自己的怀念和敬意,但每个读者是否从中得到了自己期望东西呢?所谓“非虚构”作品的难处也正在此。

  《我们的钱瑗》读后感(七):圆圆

  圆圆走得早,她的父母都是高寿,母亲现在依然在世,圆圆生命长度短,但密度大,她的一辈子,超过大多数人的一辈子。她没有被下放,没做过知青,她的时间没有浪费过,生命在前半生集中发光,这一生也够精彩了。

  只是爱情这方面,好像一直缺失了。有过两次婚姻,都是为了陪伴。她的其他事务太丰富,这块错过了,真可惜

  而且没有自己的孩子,好在再婚时有两个继子,可也没生自己的孩子。她做教师这么多年,深深地喜欢孩子啊。

  这本小书加上我们仨,短短几小时,就把圆圆的一生描绘完了,回过头来再看她小时候的照片,中分着头,精神地站在父母中间,左边妈妈还是一头茂密黑发,右边爸爸英俊帅气。现在只剩杨绛一人清瘦安详。人老了,外表就像蝉蜕下的壳一样脆弱。人总是要老的,也是要死的。

  喜欢圆圆。

  《我们的钱瑗》读后感(八):钱瑗,天堂就在她心中

  这是一篇写于06年新年的旧作——

  以为是杨绛先生的作品,甚为欢喜。买了却发现不是,先生只作序,很有些失望。

  读到中间,发现还有一篇《关于德一——补记黎虎〈“我们仨”里的钱瑗伉丽事略补正〉》是先生的,算是意外之喜。先生就是先生,短短一篇,也精彩得不行。有时短短几句话,我总要翻来覆去地读,深深陶醉或深深感动

  除去先生这两篇,全书另收录25篇文章,是钱瑗的挚友、同事同学、学生还有继子女所写的怀念线瑗的文字。水平参差。

  继子女那两篇最令我意外——对钱瑗再婚后的家庭情况所知甚少,完全不知她还做了一双儿女20多年的继母;继子女对钱瑗的深情。

  钱瑗不擅家务,也不天天住夫家(好像是周末才去),但她却深深赢得了一双儿女的爱戴、尊敬和感激。这非常了不起。钱家仨的渊博学识会让我们将他们与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拉开距离,其实不然。继子杨宏建称自打钱瑗走进杨家,就是两个孩子的大朋友。继女杨敏的回忆深情、哀伤哥哥的则多了些幽默温馨

  其余23篇文章,由于同写钱瑗,记忆和评价多有重复,这虽然说明钱瑗在人们心目印象一致性,但于阅读者来说,当然希望读到不一样的东西。不过,仍有几篇相当不错的,比如陶然的《登门,人已去》,叶坦的《天堂就在她心中》,薛鸿时的《回忆钱钟书先生一家》。

  陶然是《香港文学》的总编,是钱瑗“广义上的学生”(他毕业于北师大中文系)。他文中记述的2004年8月间探访杨绛时的情况。一个细节特别让人感慨:杨绛赠他和张仁强(北师大外语系毕业生,“忽从香港来,慨然向母校捐赠百万元,设立‘钱瑗教育基金’,奖励并培养优秀教师”——杨绛《序》)《我们仨》,不签名,依次盖上三人的图章。谈到钱瑗去世时,“礼数周到”、“思路非常清晰,且十分冷静”的杨绛无声地流泪了,说“钱瑗走了,我的路也走完了。”

  叶坦是美国南卡大学比较戏剧教授,他说“算算我见过的人,真正有理想的人少得可怜。钱瑗是少数中间的一个。”

  “人其实很了不起,天堂就在人的心里。”叶坦说这是钱瑗的话。

  社科院外文研究所研究员薛鸿时因为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负责替钱钟书先生借还外文书,因此常去钱家,所见所历不少不为别人知的钱家的小故事点点滴滴都吻和着他对钱家仨的评价:“以学术为生命”,“高尚的情操”,“渊博的学识”,“温馨的亲情”。他借用“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来定义钱家仨,恰当至极。他说“他们享受的是刻骨铭心的亲情,品尝的是比美酒更香醇的好书。他们生活的高品质完全在于精神方面……”

  杨先生按照和钱先生已商定的办法,在钱先生去世后,把他们一生的积蓄都捐给了他们的母校清华大学。

  书中插录了大量钱瑗各个时期的照片,每一张都有杨绛先生的亲笔注释。

  在《我们仨》里见到过钱瑗去世前不久,写给杨绛教她怎样煨烂糊面的信。而在《我们的钱瑗》里,又看到了钱瑗写给同学的满满三页纸的菜谱。菜是她多年来为改善父母膳食所作的成功实践,是些得意之作。菜谱则是她在病榻上一字一句写就的。实在不知除了钱瑗谁还能做到这样?对自己的疾病如此超然、达观,对亲人、朋友却如此真诚、挚爱。在“拌芹菜叶”的菜谱里,她这样写:“一般我把芹菜焯了,撕掉所有的筋”在“撕掉所有的筋”上方有一条引线,标注:“比较费事”。那惜时如金(连北师大为教职工安排的体检都舍不得化时间参加)的钱瑗,为什么要作这件“比较费事”的事呢?在“撕掉所有的筋”后面是:“给妈妈吃”。

  整理钱瑗基本情况如下:

  1937年5月出生,1997年3月4日去世。

  1959年毕业于北师大俄语系,留校任教。1966年转而从事英语教学。

  1978年公派至英国进修;1990年到英国访学。

  北师大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生导师。

  中共党员。

  曾任北师大外语系副主任。其它行政职务若干。

  1967年12月与王德一(1959年北师大历史系毕业,留校任教)结婚,1970年王德一被划为“五一六”,自杀。

  1974年5月,与杨伟成再婚。

  归纳人们对她的评价——

  刚正;乐观;惜时如金;对人对己都非常严格;语言学方面功力深厚;对教学极端认真,精益求精;博览群书,观察敏锐;淡泊名利,重视责任;多才多艺,爱好音乐和美术,有相当高的艺术鉴赏力……

  钱瑗的好朋友,北大英语系教授陶洁说她“要当尽职尽责的教师、有所创新的学者、孝顺的女儿、贤慧的儿媳妇、善解人意的妻子……”

  钱瑗,鞠躬尽瘁。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钱家仨的相册↓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25879325/?start=0

  《我们的钱瑗》读后感(九):行为世范

  假期在家翻看以前读过的一些书,再一次读了一遍《我们的钱瑗》。忽然想起,今年是钱瑗逝世十周年。十年生死两茫茫,亲友的哀思却不曾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稀薄,而我,从读过好几遍的《我们仨》中认识了解钱瑗起,她就成了我时常会想起,激励我成长的人物。

  这本书里,钱瑗的一位朋友在回忆钱瑗时写道,“有一次我大发玄想,世界在宇宙中太微不足道了,人更渺小,比蜉蝣强不了多少。她不同意,说了一番平常不太说的话:‘人其实很了不起,天堂就在心里。’”

  我想,钱瑗是真的很了不起,她的心里有最美的天堂!

  《我们的钱瑗》读后感(十):她是自己

  钱瑗是北师大外语系的教授,她也是钱钟书、杨绛的女儿。只因父母的名声太大,她本人未曾涉足文坛,没有父母那样尽人皆知。

  杨绛说,钱瑗只求当尖兵,可说有志竟成,没有虚度此生。

  读完这本书,除了想象中的她多才多艺,知书达理之外,也看到了她的正直,坚强,努力。她是敢于说真话的人,是不怕得罪别人的人。她是乐观面对生活的人,勇于面对病魔的人。她是将一生都在学习工作中度过的人,不允许时间有一点的浪费。留学的时候有假期其他人去玩,学校只剩她在忙碌。在去外开会大家观光,旅店里只剩她在忙碌。甚至在病床上,她仍没有放下学习和自己热爱的事业。

  她大学学习的是俄语专业,留校当老师,后来又改为教英语。一个人能在不是自己专业的事情上做的很好,除了家庭环境,我想重要的是努力。比你有天赋的人都如此努力,你又有什么虚幻的优越感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