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乾隆的骨头》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乾隆的骨头》的读后感10篇

2022-04-04 03:35: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乾隆的骨头》的读后感10篇

  《乾隆的骨头》是一本由[英]亚当•威廉姆斯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乾隆的骨头》读后感(一):悲情笼罩的青春

  拿到书时,正值《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热播,于是,唏嘘。想想电影里那些花样年华的少男少女们,无论是心痛心碎,都不过是成熟后令人不能忘怀的回忆。再看本书中的主人翁,同样的青春,多愁善感伤春悲秋对他们而言实在太过奢侈,他们所面临的是不得不在生命、爱情、信仰之间作单项抉择,现实就是残酷。

  让我们回到上世纪上半叶,战火威胁着全世界。书一亮相就是两个年轻美貌而富才气招人疼爱的女子,俞馥夔与凯瑟琳。国籍不同、信仰不同、出身不同,却经历了类似的非人遭遇,入狱、酷刑、受折磨、脱险,前者因信仰共产党而被捕,后者帮助俄共的对立方而落入俄共的监狱。两人意外结识,即猩猩相惜,又有所防范,共同乘船回中国。在书的开头,我们就知道了俞馥夔被共产国际发展为间谍,那么凯瑟琳也有秘密身份吗?两个女子之间能够建立起友谊吗?让人不禁捏把汗。

  两个女子在抵达中国后,就分开了。俞馥夔兑现承诺,与送她出国的男友共同生活,这个男友同时也是她间谍活动的主要目标。凯瑟琳千辛万苦寻找亲身父亲,不料父亲根本不认她这个女儿,是因为生性冷酷吗?两个女子似乎一直各过各的日子,很难交集却还是交集了。有种说法,在地球上任何陌生人之间,都可以通过八个人二联系起来,果真。

  俞馥夔是袒露在读者面前的女间谍,而小说中的间谍不止她一位,只是隐藏的相当深,隐隐约约让人怀疑此人是不是间谍呵。他们各为其主工作,但所背靠的组织其实不可靠,时而对立时而又联合起来,我们也只有为这些自愿的、非自愿的间谍的命运而担惊受怕了。

  小说以两个女子为主线,分别构建了两个故事,两个圆一圈圈地扩张,直至相交。在各自的圆里,容纳进了上世纪军阀混战,落魄至中国的俄罗斯贵族、银行家的发达与没落、保守的大家族内幕。背叛、猜疑、爱情、死亡。年轻人的群像包括:有的婚姻自由而抗争,有的为信仰而付出生命、有的为前程摒弃良知、有的为钱财奔忙。灯红酒绿也罢,甘于或不甘于清贫也罢,在战争中,所有人不刻避免地被悲情笼罩。

  《乾隆的骨头》

  《乾隆的骨头》读后感(二):一部咏叹女性的哀伤之歌----读亚当•威廉姆斯的《乾隆的骨头》

  前些日子,知名女作家虹影在微博上首次曝光其丈夫身份,还特别贴出《乾隆的骨头》一书书封,称作者“是我女儿的父亲”,以此为这本书做推介。以虹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被她抛出来的这块“骨头”当然比各大媒体网站的新书推介更有吸引力,一时间引来不少人好奇围观也就不足为怪。

  毕业于牛津大学英国文学专业,集英国小说家、商人、旅行探险家于一身的作者亚当•威廉姆斯,早在2005-2011年之间,就已经创作并陆续出版了以中国为历史背景的长篇历史小说三部曲《天乐院》、《乾隆的骨头》和《龙之尾》,在英国伦敦引起过轰动。而作为三部曲之一的《乾隆的骨头》中文版,则是首次引入中国内地出版。全书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在二十世纪20年代野蛮、贫困、动荡不堪的中国,一位名叫凯瑟琳的英国女护士为寻找其失散的父亲,所经历的一连串惊心动魄的冒险故事。小说塑造了三位传奇女性,即英国姑娘凯瑟琳•卡伯特,她的牛津同学同时也是共产国际的秘密间谍俞馥夔,和抛弃家族毅然走上革命道路的大家闺秀雷兰花。故事以凯瑟琳在中国种种亲历和路透社记者威廉日记表述两条线索轮流交替,将上世纪20年代中国的混乱、暴力,以及贫困中的浪漫展现了出来。时间跨度从1922年的北伐战争一直到日本人在东北制造了“皇姑屯事件”结束。内容涉及“北伐”、“五卅运动”、“中国共产党建立”、“国共第一次合作”、“4•12事变”、“日本关东军染指东北”等历史事件,也涉及了军阀孙廷芳、张作霖、苏联顾问鲍廷罗等诸多历史人物。时间、地域跨度之大,人物关系之复杂,故事情节之精彩,足可以支撑这部引人入胜的传奇小说。

  毋庸置疑,亚当•威廉姆斯既是一位小说家,又是一名商人,他很擅长为自己的作品寻找突破点。撇开与虹影女士的婚姻不谈,纵观亚当•威廉姆斯的复杂的生活经历和多重现实身份,以及他和他的家族几代人在华生活史,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这位大英帝国骑士与中国的缘分所在。把故事背景选在二十年代,除家族因素之外,他认为相比日本入侵中国、相对更为知名的三十年代,这是一个无政府的混乱时期,但也是各种重大事件的酝酿时期,国民党和共产党恰恰在这个时期建立的,其后发生的各种运动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历史。因此,“作为小说的好材料,而这段历史很少有中国作家触碰。”

  于是,在这本虚构的小说里我们看到,亚当•威廉姆斯把从祖母那里听来的当年的冒险经历,以及取材于他人回忆录中的一些事件记述,与众所周知的历史事件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凯瑟琳来到中国天津后,从一名战地护士摇身变成社交场上最受欢迎的交际花,周旋于艾顿家族两兄弟的三角恋中;她的牛津同学俞馥夔是一位革命者,为了推进中国革命,嫁给了军阀孙传芳手下的反间谍头目杨怡良,以便借机为共产国际刺探情报,结果却发现自己成了丈夫获取功名的棋子;昔日大银行家的千金小姐雷兰花,不顾父亲的阻挠,推脱了与军阀手下军官狄建新的婚事,只身投奔了来自共产国际的代表米哈伊尔•鲍罗廷。比较引人注意的是,出于对鲍罗廷的敬意,亚当•威廉姆斯在书中用了不少篇幅来描写这位国民党的苏联顾问,其中,他国共合作失败后,鲍罗廷在即将离开汉口时,与亨利曼纳斯(凯瑟琳的父亲)一次会面及谈话,首次从正面再现了这位曾经领导中国革命的外国人的形象。

  其实,对于书中频频出现的类似虚构的人物、情节,作者在着力表现他们在战争与动荡中的困顿与无奈同时,除了遵从还原历史的真实性,有些地方也会从细节上做些“适当的篡改”。而亚当•威廉姆斯并不为此刻意掩饰,他觉得“任何历史事件的精确与否都将让位于故事的精彩与否。”

  我想这或许就是这部书的迷人之处。它能够吸引不同层次的读者,或因在合上书之后自行查阅关于书中他们感兴趣的点的一切历史,而不想沉湎满足于虚构作品里的杜撰;又或仅将其虚构情节当史诗来读不作任何衍伸阅读。从这一点上不难看出西方作家与中国作家在创作思维上的差异。正如北京大学陈小明教授在评价这部小说时说:“国内的很多作家都是靠在一种情绪下写小说,而这本小说显现出的创作技术,无论是结构、背景、事件,还是人物的关系都更加缜密,经得住推敲。”

  然而,好书总是要勉强挑剔一番,如此才会引诱读者延续有意义的话题。小说不是历史,正如他自己在后记中坦言,小说主要是写给外国人看的,是想告诉读者普通的中国人在那个年代是如何生活的。所以,对于已经习惯接受概念化表达的我们,看外国人写中国的历史故事,有时比我们自己人写的书更耐读些。因为借助于他们的眼睛和思维方式,可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过去,特别是那些已经被我们自己有意屏蔽和无意忽略掉的过去。

  《乾隆的骨头》读后感(三):透过琐碎,来读历史

  亚当•威廉姆斯在《乾隆的骨头》一书之中,以红发姑娘为线索,来写20世纪初的中国,呈现给我们的不仅有个体人物的琐碎生活,更蕴含着一种浓烈的历史之美。

  或许,一个人的历史不能改变别人的生活,但是通过一个人的历史去感受变化,则是别有一番风味。年轻的红发姑娘凯瑟琳,不满17岁便以护士的身份,目睹了十月革命的惨烈,以至于这个年纪不大的姑娘,在许多事情上显得要比同龄人更为沉稳。这种经历不仅影响了凯瑟琳的大学生活,也深深影响着凯瑟琳日后在中国的经历。

  为了寻找自己的生父,凯瑟琳来到中国,由于长相出众,以及自小受家庭环境熏陶,她很快成了最受欢迎的交际花,同时也卷入诺顿兄弟的三角恋中,为故事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与此同时,凯瑟琳的大学同学俞馥夔也与孙传芳手下的一名年轻军官结合了。俞馥夔早先与一名革命者相恋、结合。最后,年轻的革命者,为理想献出了生命。俞馥夔则在各种无奈之中成了共产国际的间谍。

  两个妙龄女子本该拥有非常美好的人生,但是遇上了特殊的时代,再加上自己特殊的境遇,她们也成了历史的参与者。其实,这种参与与那些建立丰功伟绩的大人物相比,她们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以至于可以当成小数点后的几位数给省略掉。

  有时,历史就是一场舞台剧。大场面,有大场面的气势;小场面,更有小场面的精彩。现在,历史真正的主角成了配角或者成了一段精彩故事的背景,总让人感到有几分奢侈。但是仔细想来,这种奢侈又是那么的正常。鲁迅曾狠批,中国历史是帝王将相的家谱。即使这种指责有偏颇之处,然而以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的历史确实对大人物关注的太多,以至于正真创造历史的“小人物”只有一个模糊的形象。

  从题材上讲《乾隆的骨头》是一本小说。作为小说,在很多情况之下,关于它的很多情节都不是原本发生过的故事。只不过在这里,我更愿意把他当成一段历史来读。胡适说,历史是任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该书讲述的故事,只有小姑娘的美丽与可爱,但是很少有任人打扮之后的矫揉造作。因此,它存在的境界要比不少历史故事的存在更为高尚。

  《乾隆的骨头》读后感(四):残酷青春之迷失1920

  如果要划分《乾隆的骨头》这本书的类型,与其说它是历史小说,毋宁说是成长小说来的更加准确。

  每个人都曾经年轻过,这是事实,但是很少人考虑过这个事实。在《我的团长我的团》里,孟烦了曾经说起过战场上的新兵老兵法则,他这个老兵油子的工作,就是将没经过多少正规训练的新兵蛋子,用光荣理想信仰等美好的词汇将他们煽动的热血沸腾,然后让他们首先冲上前去当炮灰,等新兵死的差不多了,有经验的老兵才上去。“老兵珍贵啊。”他说。战场上也是有法则的,懂得了法则的老兵就能活的更久。而每一个老兵,也都是从炮灰命运的新兵阶段侥幸逃生过来的。而这种法则,不仅仅对战场适用,实际上,这就是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而在混乱动荡的年代,则表现的更为明显。

  只有经历住考验的新兵才能生存下来,去迎接更多的挑战,和更长的人生。《乾隆的骨头》,实际上讲的就是以主人公凯瑟琳为首的青年们,在迷失方向的二十年代经历的残酷青春,一个从新兵变成老兵的故事。

  亚当•威廉姆斯(中文名韦蔼德)以中国历史为背景创作的三部曲《天乐院》、《乾隆的骨头》和《龙之尾》,分别选取了义和团之乱、军阀割据混战和文化大革命三个时代来展开描述。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三个时代对我们来说都是既熟悉又陌生的,说熟悉,是因为我们都在教科书上看过这些历史,然而陌生的是,我们知道的是一个梗概,没有细节,对那段时间普通人的命运,更是没有太多的关注和了解。《乾隆的骨头》作为中国三部曲的第二部作品,一如既往的,韦蔼德更关注的是大时代下的人物命运。

  韦蔼德用长达四百八十页的篇幅,展现了三个青年女性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乱世的遭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大背景之下,每一个足以改变中国乃至世界未来走向的大事件,都成为了促使她们成长的催化剂,她们曾经激情燃烧的理想之火,经历了现实的残酷碾压,最终归于沉寂。作者说:“我本来可以放进很多历史,但是我要写的是故事。”韦蔼德深知,要想让读者对枯燥的历史感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写一个精彩的故事将其融入其中。由他来写这个故事,也许比中国人自己来写更好,因为他是一个旁观者,凯瑟琳是以他祖母的经历为原型的,他有了第一手的资料,又可以不带任何政治和党派的观念去描述它们。他的脑海里没有官方宣传定性的烙印,他可以更加客观中立的去审视那个时代是怎么把一个个朝气蓬勃的理想主义者,变成了踏实务实的“老兵油子”的。

  他将教科书中干巴巴的历史名词,如“直奉战争”、“第一次国共合作”“五卅惨案”、“北伐”等,串联在主人公的残酷青春中,让读者感同身受。他将一个个冰冷的伤亡数字,赋予血肉和情感,使之重新变得鲜活生动,刻在你的心中难以磨灭。当威廉•兰普赛特被烧焦的遗骸连同他血迹斑斑的笔记本一起被送到凯瑟琳的怀里时,那个时代终于在我们的心中重生,因为我们都和主人公一样,感受到了时代给予的怆痛。

  西方媒体称《乾隆的骨头》是中国版的《乱世佳人》,不过,与斯嘉丽那样始终对现实充满希望,坚信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的自信所不同的是,本书所着重描写的,是那一代人的迷惘。与因日本侵华而变得众志成城的三十年代相比,二十年代的历史,明显复杂得多。当时不仅是中国,在一战之后,整个世界都是一片废墟,帝制纷纷倒台,但是新的制度尚未建立,原先的世界观崩塌了,人们像没头苍蝇一样,朝着他们认为是光明的方向,茫然的撞去。在如今的我们看来,俞馥夔和雷兰花两位革命青年都过于天真和幼稚了,很多行为都是徒劳,而在当时,她们和国家的命运都如同在薄雾之中,影影绰绰,看不到轮廓。她们只能以她们认为最正确的方式,去拼尽全力。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可以杀出一条血路,而有的人,则像“四一二政变”那天晚上被投入火炉的革命青年一样,被时代的熊熊炉火所吞灭。

  最终,凯瑟琳和雷兰花都在生存洗礼中幸存下来,激情也许已经离她们远去,但是希望,仍然还留存在她们心中。这也许就是长大的最好状态吧,能同时意识到自己的独特与普通,前者能够认识自己,后者可以理解别人。这样的理解能帮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就好像每一颗星星都在闪烁,但是又完美地融入整个夜空。

  刊于昨日《都市时报》B13版

  《乾隆的骨头》读后感(五):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带给我的更多的是震惊,相较于日本发动对华侵略战争的三十年代,军阀混战的二十年代几乎成为了一个被人民逐渐遗忘忽视的时代,而更难以想见的是,竟然是这样的一位外国作家,用他的文字,用发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带着我们走进了迷雾笼罩的二十年代。

  1922年,英国姑娘凯瑟琳来中国寻找生父,寄居在母亲旧友艾顿家。故事正是从这里展开。

  年轻而热情的凯瑟琳拥有与母亲同样的美貌,吸引着一个又一个的追求者,在空虚和无度中挥霍着自己的青春。凯瑟琳是一个极度渴望爱的女孩,在经历了丈夫乔治、医生埃德蒙和战地记者威廉的无果爱情后,彷徨失望渴望自由的凯瑟琳离开了位于天津的家,也正是如此,她的命运与苏约翰、俞馥夔和雷兰花,以及她周围的每一个人紧密的交织在了一起。

  那是一个军阀混战的年代,大军阀们各自打着自己的小九九,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更多的掠夺,成批的难民逃离被战火烧毁的家园,随身赶着的猪羊可能是他们全部的家当,并且随时有可能会被无情的掠夺,无数妇女被士兵随意欺凌,被奴役的劳工因繁重的工作和营养不良而倒下,将军沉迷于酒色,在种植庄稼的土地上种植鸦片,只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没有人会在意是否有人流离失所,更不会有人关注那些受伤命悬一线的士兵,那些脑满肠肥的将军甚至舍不得花钱为这些士兵医治,那个时候的中国,人命最贱,恐惧和不安笼罩着整个国家,空气中充斥着暴风雨来临前的紧张气氛。

  随着北伐战争的推进,人们仿佛看到了希望,数以万计的年轻人走上了街头,工人罢工,学生游行,青春和热情引领着他们,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战,仿佛这是一种信念,支撑着他们,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发泄心中的不满,宣泄自己的情感,不论什么主义,不破不立,他们仿佛看到了胜利到来的曙光。

  无论是军阀还是党派,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无数人流离失所,无数的家庭就此破碎,有人的孩子被拉上了战场再也没有回来,有人的丈夫参与了游行被秘密的枪杀,无数的人用生命燃烧着自己的信仰,有人至死不悔,有人无助彷徨,有人在灾难中找到活着的意义,也有人因失望而绝望,有人生,有人死,但是只要有人还活着,就总有希望,这就是那个时候的中国,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在书中我们看到了直面现实、在逆境中成长,从追随着爱人埃德蒙的脚步到全心全意无私的为这片土地付出同情和帮助的凯瑟琳;和爱人在狮山创建学校,希望用一己之力改变中国的雷明;看到了潜伏在丈夫身边为共产党提供情报却又彷徨无助的俞馥夔;看到了利用妻子一次次完成上司交待的清扫屠杀任务却又一次次信仰破灭的杨逸良;从充满了希望理想到最后从失望到绝望的苏约翰;还有一腔热血投身革命的雷兰花等等。正是这些人,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之火,点燃了希望,他们告诉我们,痛苦孕育出的不仅仅有恐惧、凶残、恶毒,还有勇气、善良和爱。

  《乾隆的骨头》读后感(六):力荐

  亚当•威廉姆斯 (韋藹德) 當歷史不是包袱時

  放大圖片

  文:曾家輝

  在40年代日軍侵華的動盪時代中,一位美麗、頑固但能幹的英國護士,在中國周旋於兩個男人之間,面對政局不定及生活的痛苦掙扎……這就是韋藹德(Adam Williams)新書The Emperor's Bones(中文版是《帝亡骨》)的內容。曾任南華早報記者,現在已是成功商人的韋藹德,對寫作熱情有增無減,在2003年出了The Palace of Heavenly Pleasure(中文版是《天樂院》)後,最近還推出了The Emperor's Bones。韋藹德剛在香港舉行了一個讀書會,和書迷朋友們談談新作,說說靈感,記者也在這夜和他談談前塵,說說往事,好不快樂。

  初認識韋藹德,就被他開朗的笑容,以及隨和幽默的性格吸引,更巧的是,記者和韋藹德的家庭背景有些相似,所以話匣子一打開,就有說不盡的東西南北。

  大班世家 育出好動子

  韋藹德的家族原來自19世紀已來港,他出生後的十年曾在香港和日本住過,之後便到英國接受教育。他的父親P.G. Williams曾工作於一間遠東貿易公司,後來更成為一個頗有地位的商人,還當上香港賽馬會的主席,所以韋藹德總算是個「大班」之子!

  「在英國維特尼學院(Radley College)讀書時,我曾經執導一套關於歐洲人在19世紀時入侵日本的話劇。學校放假時,我也會回港,就好像在上大學前的那個暑假,我便當上香港外展訓練學校的導師。我又曾在一艘挪威商船上當水手,又曾以『搭順風車』的方式,在南北美洲旅行。」

  這和大家想像的洋行大班之子的生活很不同。韋藹德自小便是一個好動兒,喜歡旅行,喜歡玩樂,但那是一種要「捱」出來的快樂。

  中西融合 經歷更多

  大學畢業後,他便回港開始學中文,之後還用了兩年在港台深造中文,其間以替人補習英文及投稿到亞洲華爾街週刊。在台灣的時候,更邂逅了一名台灣女子,1978年更決定結婚。

  韋藹德表示,他自小便很喜歡中西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或許是受到了父親在遠東地區從商的原因,跟不同的人打交道,所以他學中文,娶中國籍妻子,是一個自然不過的事,不會讓人有一種「格格不入」的感覺。

  「我之後還當上了香港南華早報的記者,曾報道過內地偷渡者、越南船民等新聞。」韋藹德認為從事新聞工作,能讓他有機會親自接觸到內地和香港不同層面的人和事。

  從商恰似天注定

  1980年是一個轉捩點,因為他轉到一個半官方機構Sino British Trade Council,負責推廣中英貿易。雖然機構總部設在倫敦,但他至少每兩年要到內地參加廣東貿易會(Canton Trade Fair),有時又要到不同地方尋找商機。

  之後,韋藹德便開始了他的商人生涯—84年加入了一間航空電子公司,向中國軍方銷售先進電子零件;後來被「挖角」到一間大型中國貿易公司,管理上海分公司……他更因為在中國英國商會服務多年,在1999年獲頒發OBE勳章。

  韋藹德能成為如此成功的商人,比當作家更「理所當然」,或許個性隨和自然的他在前半生為自己的興趣四處遊歷拚搏,卻原來是為了打好自己成為出眾的商人的基礎,就好像自己的父親一樣,是天意,還是巧合?

  遊絲路見真性情

  不過,這個商家可是一個非一般的商家。1989年,韋藹德遊歷了中國新疆和巴基斯坦,初訪了絲綢之路。1995年,他更組建了一支駱駝隊,自稱為「駱駝騎士」,遠征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去尋找一個在千多年前消失的城市。

  「在1999年,我更沿著19世紀探險家George Hayward的足跡,搭車穿越了興都庫什山脈……用了兩個星期時間,穿越了內地偏遠且杳無人煙的地區。還有在2000年,我更駕著老爺車,用了40天從倫敦到北京。」他說起以往旅行探險的故事,尤其是有關絲路之旅,更是激動萬分。

  過去的並不沉重

  韋藹德的《The Palace of Heavenly Pleasure》是以清末義和團為背景,而《The Emperor’s Bones》則以日本入侵中國為骨架。以中國近代歷史為小說舞台,是他特別對中國有興趣,還是有甚麼特別的原因?

  「其實,一來是我對中國歷史很有興趣,尤其是清朝以後,中國政局社會發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巨變,是作為小說故事的好材料。」

  「另外,我聽了很多祖父母的故事,從他們那裡知道了很多當時中國人民的生活,當然有些是我的親身經歷。」在讀書會中,韋藹德讀了好些部分,更滿心歡喜地指出那些原來是祖母的故事,哄得大家大笑。

  真是不知仍是怡和(中國)有限公司北京辦事處中國首席代表的韋藹德,為甚麼會有時間寫那麼厚的小說?剛剛才推出第二本小說,他又表示已想好了第三本的大概內容。「第三集的背景會是約60至80年代的中國,應該會比較現代吧。」

  《乾隆的骨头》读后感(七):历史就这么演绎着,不死不休

  闭上眼,倒退遇见一段历史,传奇的军阀混战的三十年代,睁开眼你惊呼:哦,这就是历史!

  这个作品不会成为那个所谓的文学名著,这个编造的故事却足够真实,于是我说,作者威廉斯不是什么大师但确是真的很了不起。

  这是一部史诗,里面人物繁杂,我仅以三对主人公的爱情为线索来谈谈这一本书

  雷兰花vs苏约翰——抛过头颅撒过热血,理想只是一场虚空

  苏约翰死的那场戏,我哭了,一切何其残忍。

  那只是一个留英归来的高材生,他爱他的国家,他以无限的热情投入革命。天真的少年第一次进入战场,胜利了。开心的他还未从开心梦里醒来就见到了无辜的人头颅高悬城楼被鹰雕食。他傻了,他开始怀疑自己的理想,他只是个书生,也许不再热血但还是那么天真,他自认为缴获了一批毒品还冒病要去揭发,却忘了,军队贩毒本就是心知肚明的事,然后这个可怜的孩子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死了。

  雷兰花,那是个接受新思想的新时代的女子,她和苏约翰在革命的热浪里相识相爱,他们有共同的事业,一样的天真,她的的结局在哪?被强暴,被毁容,一切显得那么讽刺。

  可怜的一对啊,可是她的哥哥雷明比她俩都要天真,真是没救了。雷明夫妻俩辛苦那么久,我们都不知道他到底做成了什么事?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个很爱很爱国家,很热血,很不懂世故还一根经到底的人啊!

  强暴雷兰花的是谁?哦,那是个军阀的代表。相较于雷兰花的天真,雷明的固执,我倒更愿意欣赏这个男人了,这个被雷兰花瞧不起而拒绝的未婚夫真的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呢。

  那年他随同林将军盗了乾隆的墓,他就不再是那年中秋见到雷兰花还会脸红的少年了。我们的书名也是从这一段而来。从这里开始,这一出年度大戏才真正开场。

  那年他的士兵强虐了修道院,他也很无奈的啊。他记得有一条不可侵犯的纪律就是不得骚扰外国人,面对士兵的暴行他傻傻的说“将军,我反对,你下过命令的,这些都是外国人” 将军回答了“在适当的时候,你可以变通”面对残局将军又说“枪毙谁你看着办吧,留几个有本事的,意思一下就行了”“你处理完,搬完粮食物资,一定要一把火把这里烧的干净”“这是一次斩草除根的行动”

  从此,他只是个强盗,在枪口下讨生活。

  他说为了生存,他学会了杀人,抢劫,偷盗,成了听从命运的机器。这是真谛啊!他们的行为与八国联军的侵华无异,可一切只为生存。谁他妈混账的想不开要去送死,要去干这些缺德的事,可是不杀不抢他们吃什么?

  那些年,苏约翰,雷兰花,雷明都为理想奋战着,他们都还没搞清楚他们抛头颅撒热血到底是为了些什么,理想只是一场虚空啊!

  俞馥夔vs杨逸良——共同死去是否是最美的结局

  俞馥夔的曾经就是又一个雷兰花:她们都是大家小姐出身,她们都有为理想一起奋斗的爱人,最后,她们都失败了。俞馥夔被投进监狱,受尽了一切非人待遇,还好她遇见了杨逸良。

  不知道什么原因我竟然迷上了杨逸良这样的一个男子,也许爱情故事看的太多,总觉得儒雅睿智的杨符合那些个男主的气场。

  他救出了俞,给了她新身份,还送她去牛津上学,这也许只是相互利用的开场,可是爱情什么时候来了谁也不知道。在各自的假面里,谁比谁陷的更深,谁又输进了那么一颗真心,万劫不复?

  爱情,那让人动心的爱情,那段表白的戏,看的我也很心动呢!

  那是在对付共产主义的前夜,他俩已撕破一切面具,他关俞在家,他说他不会让她受到伤害,他说他如果还能活着,明天就回来。他到底有多么爱俞馥夔这个女人!

  他说她去牛津前她签下保证书放弃了共产主义理想,那是他一生最快乐的日子。他说在五四期间,他们查获一份共产党间谍名单,上面竟有她的大名,他都不敢让他同事知道。他只敢秘密调查,发现他深爱多年的女人,日日厮守的女人竟是身边的间谍。

  在那次行动里他保下了她,之后开始利用她,也是把她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

  他们之间都不能说背叛,谁对谁错,他们各自只是为理想而战。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立场,按自己的意愿选择祖国的未来,他爱她,可是国家的事比私人处境更加的重要,他阻拦不了对共产党的屠杀,可是他听她的话尽全力送走了周恩来。

  那晚他疲惫归来,她却不在。

  还好在那最后一秒,他救下了在焚烧炉下的她。还好,还好,她还好好的活着。这一次,俞馥夔吓得不轻,这一场死亡的考验,她不再恨他。

  再后来他辞职,他和她环球旅行,最后他和她一同被刺杀,在这满目疮痍的中国,这样的一个结果是否是对他俩最好的结局。

  凯瑟琳vs埃德蒙——我们只是路过

  说到凯瑟琳就不得不提她的情色史,看她的故事,你想不到这是在中国,这个调调太像那个什么外国文学里的那些个风流史。她的故事可以单独成书就叫凯瑟琳与各情人间的情史

  三个情人,三种不一样的“爱情”。

  凯瑟琳与乔治,那酒色笙靡的生活足够让人目眩

  凯瑟琳的另一个情人威廉,就太有少年维特之烦恼里的维特的味道了。

  那只是一个人的单相思,想象出来的爱情,在战争这个特殊背景下生根发芽就显得特别强大。那本日记从开始的浮夸退去了婉约,有了真正的力量,这个与李后主的词是一样的道理。

  威廉牺牲了,他死于毫无价值和意义,永远不会兑现承诺的战争里,这个亦是对这场战争的概括。

  凯瑟琳与埃德蒙,他们是这场战争的见证者,在这场战争里他们做着医生和护士的事,他们所代表的不过是国际的所谓人道主义。这是中国人的战争,与他们无关,他们只是路过。

  激情过后一切归于平淡,后面的故事自有他人去经历,这一下子,我竟期待起了艾顿三代经历的《龙之尾》的故事了,历史就这么演绎着,不死不休。

  《乾隆的骨头》读后感(八):闭上眼,倒退着遇上一段历史

  从历史的废墟和浓雾里走出,所有的亲历者都无法像当初迎接自己的历史使命那样天真热血,他们身上带上了各种各样的伤疤,他们亲自看着纯粹的爱情和忠诚在心里死去,他们站起来,比年轻的时候更坚定、更无畏,他们眼里只剩下一种眼神,暗淡、无光。如果非要追问是什么促使他们战斗下去,他们会笑着告诉你,不,再也不是可笑的革命理想,也不是什么历史使命,而是仇恨、愤怒、良心逼迫他们一次又一次按下手枪的扳机,支撑一个人站起来的,最后只能是这么一点儿可怜的德行。

  相比起日本入侵中国,相对于更加传奇的三十年代,军阀混战的年代已经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被人遗忘的时期。无数重大事件在这个时期酝酿,很多热血青年用鲜血试探了革命的凶险,中国没有一部像样的文学作品呈现这段历史,也没有哪段纪录片为它留下巨幅画面。许多鬼魂的影子,连同夺取他们性命的角色一起沉尸海底,一百年前照耀过他们脸颊的阳光,如今同样照耀在这片大地上,有时候我甚至怀疑,是不是存在一个平行时空,故去的人时时刻刻在寻找一个合适的代言人,将那些已经固定成名词的历史重新翻译成为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是啊!好多名词需要重新解释。语言压缩了时间,小说就是要将存在过的时间,还原,劈开一条隧道,让陈旧的故事和那些逝去的时光,重新回来。这本书的作者,一个叫Adam Williams的英国人,我相信,即便只是还原十年的时间,他必定也被消耗了巨大的心血。这个背景设置在军阀混战时期的故事,一个以外国人旁观者的视角讲述的故事,我无法断定有多少是确凿无疑的事实,有多少是浪漫的虚构,我不确定,但我起码确定一点,那些在世上游荡的,在战争中丢失了躯体的鬼魂,都是无辜的,时代更替的牺牲品。阴谋和权利躲藏在背后遥控着战争,冲在前面的,往往是些天真热血的爱国青年。

  那时候的中国,像一块满是漏洞的破布,在凄风苦雨中,瑟瑟发抖,千年帝国如巨兽倒下,一群蝼蚁把它的身体糟蹋得坑坑洼洼。军阀混战这简简单单四个字,背后站立着的,是无数青年的鬼魂。战争的故事,就是这群年轻人的故事。

  北伐战争之前,各地军阀为了自己赚钱,在种庄稼的土地上种上了鸦片,跟日本人做起了鸦片生意,赋税提高了三成,大部分地区出现饥荒,就连商业巨头也得乖乖交出口里的银粮。部队里打仗的都是些孩子,有的甚至还没长出胡子,负了伤,就被扔到一边儿——医治他们的费用远比再征用一个士兵来得高。军官们在一边儿吸着鸦片,这些孩子在地上流着血,直到伤口感染,鲜血流完……军阀很少配备军用医生,外国人出于道义提供的医疗支援被坚决拒绝,他们甚至会以藏匿敌人为名,烧光整座医院。军队作战的唯一动力是烧杀劫掠,奸淫嫖娼,接不到作战命令,这些军人会按耐不住,手心发痒,无处发泄的兽欲促使他们自相残杀,军纪在军阀的队伍里是个巨大的笑话,战争结束之后,整个街道不会有人出没,每扇窗子后面,都会有被奸淫的妇女撕心裂肺的哭喊,她们的身边站着他们被绑架的丈夫和儿子……

  这时候的中国,已经是一个道德真空的人间地狱了。

  也是在这个时候,蒋介石的北伐战争第一次让人看到了希望,俄国人鲍罗廷,这位国民党的顾问,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正义似乎重新从中国大地上诞生,一群看到了希望的孩子,热血沸腾地参与进来。这些孩子当中,有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博士,有北京大学的高材生,有来自第三国际的俄罗斯人,有中国富商巨贾的千金小姐,有各大通讯社的战地记者,有当了中国人妻子的美国姑娘。他们领导工人罢工,做间谍传递情报,在偏远的东北狮山创办学校,传递革命的救国信念,他们把蒋介石国民党的国旗高高地插起来,单纯地相信着这个新政府能带领他们迎接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于是,昔日银行大富的千金小姐,雷兰花,不顾父亲的阻挠,推脱了与军阀手下军官狄建新的婚事,只身一人投奔了鲍罗廷。后与留英归国的苏约翰相爱,私定终身;他的哥哥雷明,跟美国人玛莎接管了狮山学校,一边在经济和政治上跟张作霖手下军官周旋,一边修订着课程、讲义,超负荷地工作着。

  狮山大豆王俞新福女儿俞馥夔,先后作为第三国际和共产党的间谍,潜伏在军阀吴佩孚手下军官杨逸良身边,这对爱人,表面上情深意浓,背地里早已开始了间谍与反间谍的斗争。路透社记者威廉在追求凯瑟琳受挫后,独自去往前线报道战争,爱情的幻灭却促使他找回了真正的自我,他写的诗不再是没有根基的虚假抒情,每一个字都开始有了确凿的意义。

  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雷兰花本就偏激的革命思想更加坚不可摧,她看不到北伐已进入了危险的深水区,各种势力迎来了最后的较量,冯玉祥的部队倒向哪边决定着战争走向,这个时候,她捣毁了英租里英国人的公馆,把旗帜插到了银行大楼的楼顶上,但国民党立刻重新开放了通商口岸,放弃了名义上的主权的外国列强开始封锁内河,想以此阻止共产党。

  那天晚上发生的一场战争,彻底击碎了这群年轻人未加考验就轻易相信的信仰。解放南昌的战役似乎进行得极为顺利,但蒋介石的后援部队并未及时赶到,这时,呆在城里的军阀开始反攻,并对支持革命军的青年学生和百姓实行了严厉的报复。战争失利后的第三天,第一批首级被挂在了城墙上,其中有欢迎苏约翰入城,并亲吻了他的那个姑娘。一个星期后,在老鹰的啄食下,那些挂在城墙上首级已经面目全非,分辨不出性别和发型了。他们一次又一次徒劳地进攻,一次又一次失败,部队里缺乏常识的人在离河岸很近的地方开掘地道,想埋上炸药,炸毁城墙,晚上,洪水暴发,江水上涨,几百名革命军淹死在地底下,当他们艰难地爬出水面,又被机枪射死,或者被俘。

  苏约翰开始不停做噩梦,他梦见自己在进攻结束后被派到战场上收拾散落的脑袋、四肢、内脏和睾丸,他的工作就是把他们重新组装起来。他缝制出的怪物开始嘲笑他,怨恨他把甲的腿缝到乙身上,把乙的头缝到丁身上,而丁的内脏中,缺了心脏。

  经历了一场战役,经历了战争的片刻瞬间,就等于经历了整个人生。在那个永恒漫长的瞬间,你会看到人性和自己的真实面目。之后,你会很难再按原来的方式行事。雷兰花想用鲍罗廷的共产主义信念重新将失意的苏约翰拉到革命的洪流中,苏约翰冷漠地回说:“你睁大眼睛看看,这是蒋介石领导的北伐,这是中国的革命,你的鲍罗廷先生是个俄国人,他是要向斯大林汇报的。我不知道我现在相信什么,共产主义,民族主义……这些都是空谈,但有一点我相信,那就是我爱你。”

  后来苏约翰在一次任务中负伤,死于肺炎。

  俞馥夔潜伏在丈夫杨逸良身边为共产党提供情报,却被杨逸良反侦察,他利用她的党内关系诱使共产党浮出水面,然后密谋了上海大屠杀,共产党人的高层悉数被俘,或者被杀,由于对妻子的爱,他暗中放走了周恩来,一切平息后,两人的革命信仰同时幻灭。杨逸良在事业风生水起时辞去了职务,俞馥夔也放弃了间谍身份,二人在世界上旅行了一圈,回国后简单地办了场婚礼,像普通人一样,再也不理会政治、军阀、权利斗争,互相陪伴着,仿佛两个出世的人。

  鲍罗廷的共产事业由于冯玉祥跟蒋介石的合作而黯然终止。雷兰花成了国民党四处通缉的对象,她跑到狮山找到哥哥雷明,这时遭遇了早年向她求婚被拒的狄建新。此人现在是军阀张作霖手下的军官,在教室里,他用枪托打死了雷明,打伤了玛莎,在楼上强奸了雷兰花,并将其毁容,事后,当日本人向他提起在边境附近出没的游击队时,他矢口否认,自己认识昔日笑意如花的雷兰花。

  只有涉及凯瑟琳的情节,是书里唯一的带有暖色的故事。她跟埃德蒙的情史,她跟路透社记者威廉的爱恋,她对布尔什维克的偏见以及对她的坚强,一次又一次挽救了这本书,避免它成为凄风苦雨的历史小说。她跟书里提到的所有军阀、年轻人都相互认识,有些甚至是她的生死之交,所有人都在以理想和主义的名义战斗,只有她,从始至终从事着护士的工作,她的职业超越了信仰和偏见,被带到她手术床上的战士来自各种队伍,各种国籍,只有在医院里,所有人才得以像人一样,重拾做人的尊严。Adam好像特别偏爱这个角色,特意为她派去胡伯主教和熊道士,这两位祥和的老人用他们过人的智慧、热情、学识、幽默,为这所小小的战地医院带去宁静和笑声,也是他们的点拨,使得凯瑟琳和埃德蒙重新走到一起——乱世里的圣人,就像是红楼梦里那一僧一道。

  夕阳透过巨大的落地窗,铺满酒店白色的床,凯瑟琳褪掉护士服,迎着落日,赤裸着斜躺在床上,红色的头发像丝绸一样垂落下来,贴合在白皙光滑的肌肤上,埃德蒙仿佛看到了圣洁的维纳斯像,惊得说不出话来,许久之后才发出几个叹词:“凯瑟琳,你真美啊!”他们在爱欲中缠绵,窗外,整座城市正在新一轮的枪林弹雨中喘息,但这一切,与他们都无关了。

  革命已经到达长江沿岸。如果这时,你让潜水员沉入黄色的水流,等他再次浮出水面,他的手中会握着早已消失的梦想和受挫的理想。俞馥夔们的青春走了。在他们的诸多关系中,已经没有了以往的激情,他们都不需要激情了,他们身上发生了太多的事,一些东西死去,新的东西生长了出来。他们学会了宽恕,并且从这种品各种找到了精神的慰藉。在此后漫长的道路上,他们怀揣着各自心中的噩梦,面对着各自的内疚和痛苦,这是那个年代人们情感唯一的联结——共同受苦,本身就是种精神上的相伴。

  《乾隆的骨头》读后感(九):风起云涌的大时代

  花了两天读完了这本小说,大时代背景下,各式各样的人有着各自的命运,他们的种种选择受到这个时代的影响,反之他们的选择也影响着这个时代。

  中外两个女人对布尔什维克有不同态度,信仰和反对。然而信仰个不同不能掩盖她们心中的“善”的人性,而在经过了时代的种种磨难的影响后他们也都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对自己完成了不同的救赎。

  由于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对布尔什维克有着脸谱化的观念,布尔什维克就代表着绝对的正义,关于它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它们与一切别的势力之间的争斗都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然而,在拨开层层的历史迷雾后,了解到可能它也是一个普通的政党,为了自己的目的也会做一些令人发指的行为。而且它似乎更会走入极权主义极端,这可能会造成全社会的恐怖,相信看过奥威尔作品的人都会了解这种恐怖。抛开政党与斗争,人性中的善是不变的。

  死于历次革命中的那些战士,他们大多数都来自农村,没受过什么教育,没听过什么自由民主、公民社会的高深理论,更不懂什么纳税人的权利,没见过现代文明的有趣娱乐,没听过现代文明的所有胡说八道。但他们知道他们的同胞需要一个新的国家,他们的生命献给未来的新国家是值得的。

  似乎扯得有点远了,但在我看来这本小说给我最大的感受不是情节如何精彩离奇,而是人们在种种的困顿不堪中依然闪耀出的人性的光辉。

  《乾隆的骨头》读后感(十):威廉姆斯先生

  威廉姆斯先生

  一个小婴孩坐在一张手工真丝地毯上,不是太稳,他注视着左边,也许那里是父母,也许那里是小狗。这是1953年的香港,一切处于变化中,大量的人从大陆奔命而来。威廉姆斯先生一家住在半山腰,有中西厨子、司机和各式佣人,小小的威廉姆斯先生不必担心什么。

  可他的目光里有忧虑。

  父母给他整理了一本童年相册,其是一张是在轮渡上,母亲抱着他,身后是中国奶妈。威廉姆斯先生大略三岁,朝右看的眼睛里充满了好奇,母亲的脸上是满足的微笑。

  他稍大一些时,父母晚上带他参加轮船Party,船停在一个美丽的海湾,大人在船上喝酒聊天,小孩在飘浮着水母和鱼的浅水里游玩。他想回家去看每周才有一次的电视连续剧《一个巫婆的故事》,居然朝远处的香港岛游去。发现他不见了,大家开着船到处找,最后找到他时他还在高兴地游着,不过心里已感到害怕,一不知香港岛在哪,二已精疲力竭。

  从那之后,他的眼睛里有了一种思索,目光不再光顾左右,而是朝着前方。

  有一个冬天一家人去北海道度假,父亲带他去滑雪。他从雪橇里掉出来,样子很滑稽。父亲要他别动,回去拿相机。之后两个人在雪地上走,雪裂开了,父亲掉进一个地窖里,爬不出来,他不去拉,反而大笑。中饭后他午休,突然惊醒,发现一只大黑熊,出现在敞开的窗口看着他,还把熊掌伸进来。他看着熊,没有害怕,只是觉得好玩,双方足足看了有一分钟之久,可能更久,熊没有扑进窗来,转过脸迈着笨重的身体离开了。

  他赶快跑到大人吃饭的地方,说了这件事。没人相信。后来有人发现雪里的确有大黑熊的脚印。父亲这才吓坏了。

  大威廉姆斯先生久久地看着小威廉姆斯先生,儿子本性单纯直拗,不知天高地厚,不会意识到危险,大威廉姆斯先生不知是该喜还是忧。

  母亲怀胎十一次,有的流产,有的生了,也死了,只有他和弟弟存活下来,虽然弟弟生下时只比父亲的手掌大一点,一直在医院保温箱里。只有他一切正常。父母对两兄弟并不宠爱,管教严格,使得他小时好长一段时间说话结巴,喜欢以书为伴。因为那样他可以不说话。父亲离开日本二十五年后,才返回去看只活了几天的小哥哥的墓,发现墓前供有鲜花,他惊讶无比。原来有一个日本看墓人每到节日时,都会在弟弟的墓前放一束鲜花。看墓人说,这小孩子太可怜了,从没人看他!

  威廉姆斯先生把这个故事写到小说《乾隆的骨头》里,他显示哥哥的孤独时也无意泄露了自己的孤独。

  他长大了,被父母送到英国的一所著名的寄宿学校。古老的房子爬满常青藤,少年们清早穿着校服,披着斗篷,整齐地排队走入餐室,早祷后接受校长训斥。远离亲情,无所不在的清规戒律甚至鞭笞,易折断一个未成年人的意志和希望。他在那儿接受这个世界最早的挑战和洗礼。他是学校里那种少有的保持自我天性蔓延的藤蔓,不得不说,威廉姆斯先生生存下来,真是有些饶幸。

  十八岁时他到南美和非洲冒险,足迹几乎踏遍全世界,有一次在一艘远洋轮当了几个月的水手。之后考进牛津大学英国文学系,毕业后重返东方,学习汉语、做记者。仍是喜欢冒险生活,飘泊四海,看浮云聚散,听海豚和飞鱼在浪上翻腾的声音,想起童年往事来,一个人游在黑夜的海水里,就像一粒小小的尘埃,很容易被一片浪花抹掉。人处于那时刻可看到平时不能看到的一切。

  他看到了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

  从那之后他开始写作,哪怕到中国做英国公司的首席代表,工作更忙,也挤出时间,写完三本与中国和家族故事相关的长篇。

  这时的威廉姆斯先生失去了双亲,所幸有上帝眷顾他,书接连在英国及欧美国家出版,反响是他未曾想到的。伦敦地铁一度全是他书的广告,说他用第三只眼冷静地看出一般西方人不太知道的真实中国、一般中国人忽略的那部分的中国,

  本人第一次见到威廉姆斯先生,正是他第一本长篇刚出版时,在朋友的生日Party上,他块头很大,喜欢笑,说话很幽默,是一个话匣子,听说我对写作有兴趣,便大讲如何写小说如何在西方出版。我静静地听着。他讲了一个多小时,哪怕商机也全讲,毫无防范,心眼比玻璃透明,于是我也对他大讲萨尔曼•拉什迪的小说,称他如何了不起。

  威廉姆斯先生与我争起来,说契可夫比拉什迪写得好。

  我走后,Party主人对他说,她在英国早已出了好多书。不知他心里如何想,没准有根刺梗了一下他的喉咙。

  我找来他的小说看,吓了一跳,小说结构严密宏大,在十九世纪的中国北方一个叫狮山的地方,有个妓院,妓院是舞台,什么事在那发生,好人并不是圣人,坏人也不只是坏。主人公艾顿大夫的原型,是威廉姆斯的外祖父大卫•穆尔,一个苏格兰医疗传教士,1890 年代来到中国北方,曾在沈阳大学医院担任外科主任,因治疗霍乱和瘟疫有功,满清皇帝颁给他金龙勋章。1900 年义和团事变越演越烈,暴民从长春的南门进城,大卫穆尔携家眷从北门惊险逃生。

  威廉姆斯先生说,如果当时外祖父死了,他家的历史就得另写了,当然就不会有他,也不会有我读的这本书了。

  我通宵达旦地读完小说,不得不佩服。佛拈花示众,是要人学会宽恕。威廉姆斯先生呢,则是让我们看那人性的荒原,那些残败的文明和一个民族的劣根性。

  威廉姆斯先生出第二本书时我恰好在伦敦,参加了他的新书会,在一个漂亮带花园的俱乐部。一百多人参加。宾主寒暄后,我随手拿起他的新书翻阅,比第一本小说更足有野心,发生在军阀混战时期,以女主人公凯瑟琳前往中国寻找失散的生父为主线,以同学俞馥夔、一个共产国际的秘密间谍生活为辅线,穿插了三角恋情、国民政府的北伐,一直写到张作霖遇刺。读来如同亲临其景,出人意料,让人喘不过气来。

  那天他的父母的朋友来了不少,七老八十,白发苍苍,纷纷祝贺他出新书。他们说,若是你父母在世,不知多么高兴,多么为你骄傲!他像一个孩子一样笑了。

  大威廉姆斯先生是一个香港大班,可一生都想做一件事:做一个作家,未能遂愿。小威廉姆斯先生做到了,不管做得好与不好,他心里颇有几分安慰。

  而我呢,仿佛进入了一个时间遂洞,看见好些人没有吃的,在挖野菜,在捉老鼠,在吃树叶和泥士,在吃不能吃的东西,为了活下去。心呢,在寒冷与绝望中成一个冰人。那是一个象征,是他第三部关于中国的小说中的一个点,也是他第四部关于西班牙内战的小说的一个点,也是我来自的地方。我不禁要问,冰何时从那些受尽人间苦难的人身上融化?

  优秀的小说家,具备本领让读者通过所写的故事经历这个融化的过程,找到继续活着的理由和自我。我觉得威廉姆斯先生拥有了这个本领。

  他掏出烟斗,放了烟丝,独自到花园里抽着。头顶星光灿烂,身后美酒欢声笑语,我看不到他的脸,也许他想到了童年,父亲给他讲了众多自创的故事中的一个,专找麻烦的小白鼠,没吃挨饿,一整个冬天都希望唱出一首快乐的歌来; 父亲爱唱歌,也许他心里在哼唱父亲唱过的一首歌;感觉母亲伫立身边,带着那种满足的微笑;也许他想到那些在海上的历险,是少年Pi的奇幻漂流; 也许他想到骑着骆驼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寻找千年前就消失掉的古城,夕阳初照,阿拉伯的劳伦斯,重返现代。

  也可能他什么也没想,只是想一个人独自呆几分钟。

  他不知道身后有一双女性的眼睛,远远地注视着他,不管这个威廉姆斯先生之前的生命历经过什么惊险和奇遇,之后的生命将如何度过,在她的眼里,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如同他自己所言,甭讲中国人西方人,我就是一个人,跟别的人一样,有鼻有眼,有脚有手,一点儿也不特殊,如果你要写我,你得记住我这话。

  我不要写他,除非我成为他的忠实的读者和威廉姆斯太太。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