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恰似水之于巧克力》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恰似水之于巧克力》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20 20: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恰似水之于巧克力》经典读后感10篇

  《恰似水之于巧克力》是一本由[墨] 劳拉·埃斯基韦尔著作,接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16开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21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恰似水之于巧克力》读后感(一):拉美的味道

  刚看这本书,并不知道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浓情巧克力》的原著,只觉得这书写得极具画面感,很适合做成电影来看。

  又不知为何,看着这本书,总让我想起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好像二者有着某种相似家庭,传承,性,打破传统女性地位爱情,些许魔幻,交织于历史大事件。随处都有着对传统的某种坚持以及对革新的某种狂热追求。这种狂热,也许就是美洲的味道。

  当然,恰似水之于巧克力,论文笔,论结构,论主题,论意境,总与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百年孤独相差甚远。给人的感觉,似乎马尔克斯是一位纵横哥国冷眼旁观数百年的老者,而劳拉只是个初入家室的小煮妇,并未想谈论大事,只是分享自己厨房的味道,分享爱情的甜美,却也带出了些更深刻东西

  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吧,但与莫言全然不是一个感觉。在该是拉美的味道了。

  《恰似水之于巧克力》读后感(二):厨房里的那些事——《恰似水之于巧克力》

  对于厨房的喜欢,仿佛是出于天性母亲影响以及对美食热爱妈妈总是从厨房变魔术一样地端出各种好吃的东西,如果是做家常菜,大概四五十分钟就可以开饭了,这让我觉得做饭其实是一件并不麻烦事情,当然,刷碗很讨厌,我不喜欢双手油腻腻的感觉,即使是戴着手套,也能感受到那种油腻。不过,刷碗这件事,一般是妈妈来做,而吃完饭收拾碗筷通常是打扑克的输家去做,我还经常耍赖,如果我输掉,战局就会从三局两胜,延长到五局三胜,甚至是七局五胜、九局七胜,霍霍。

  其实妈妈从来没有教过我做饭,在家的时候她甚至不让我进厨房。她的理论结婚之后,我大概就会每天做饭,所以待字闺中的时候,就要尽情享受未婚的好处。上班以后,假期都很短,我一回家,爸爸妈妈就围着我团团转,基本上我掌握着家庭权力象征——电视机的遥控器,想看哪个台就看哪个台,爸爸不许有怨言。每次回家,都要去那几个饭店把喜欢吃的菜再吃一遍,不过,最好吃的永远是妈妈做的菜。

  除了我的书,家里最多的书就是菜谱和医疗保健方面的。我好像继承了一点妈妈做饭的天赋,某次水小格同学和寒小雨同学过来吃饭,我做了一碗几乎没有加任何调料的热汤面,先端上去了,等我从厨房回来的时候,发现水小格同学不仅把面吃光,还把面汤喝得一口不剩,这件事让我很有成就感,一直得意了很久。不过,坦白说,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做米饭的时候,米和水的比例是多少。。。

  话题好像扯的有点远,只是厨房里发生的那些事让我感兴趣。喜欢厨房,似乎也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我热爱人间烟火柴米油盐

  《恰似水之于巧克力》,小说的英文名是“Like Water for Chocolate”,翻译的真好,按照墨西哥人的说法,这句话是指一个人情绪处于敏感状态容易生气或者伤心。这本书提供了关于墨西哥的传奇景观,比如家中最小的女儿不能出嫁,要一直伺候母亲直到母亲去世。因此聪明能干的蒂塔无法结婚,而深爱她的佩德罗娶了蒂塔的大姐——这是唯一的可以留在爱人身边的方式

  蒂塔成了家庭中的厨娘,她的生活就是做一顿饭,然后接着做下一顿饭。她对母亲的仇恨是那么深切,母亲在这个小说里几乎就是封建专制的象征——虽然母亲的二女儿是她和一个黑人的非婚生子,但是这种曾经的反叛反而加强了她对女儿们的压制。

  这本书被评价为“美食版的《百年孤独》”、“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皇冠上的一颗明珠”,作者则被誉为“厨房文学”的开创者,不不不,这都不是我想说的,这些是噱头,却不是这本书的本真,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并不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作者劳拉·埃斯基韦尔在接受采访时也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有人说《恰似水之于巧克力》是魔幻现实主义的。我不这样看。有时描写是夸张的,但是我讲述的是真实的事情。当一个人有一个像艾莱娜妈妈这样的狠毒的母亲时,母亲的影响总是不会消失。”

  是的,对我来说,这个小说是女性主义的,是一首柔软的挽歌,它纪念了一个已经消逝的时代,那个时代女人们时间都消磨在厨房,她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更不要说爱情。生活就是香料的味道(故事发生在墨西哥)、切洋葱时的眼泪奇妙玫瑰鹌鹑,当然也少不了巧克力饮料。那些复杂的糕点再也没有人会做,它们和旧的时代一起消失了。关于厨房的神话也消失了,石头不会发出声音,面团也不会呼吸,更不用对着食物唱歌,因为烤箱已经设置好了温度,精密的仪器不会出错。女人们和男人们一样去工作世界渐渐变平,哪里和哪里都一样,墨西哥、西班牙,美国、中国,北京和东京,上海和纽约,城市面容渐渐变得模糊不清,到处都林立着相似的高楼大厦和巨幅广告

  这一切都很好很好,没有什么不好,可是总有一些人会怀念过去,怀念那些消失了的残酷美好,怀念不能做主的青春和厨房温暖的味道。如果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变得相似,这岂不是一种最大的异化吗?

  《恰似水之于巧克力》读后感(三):美食中的密码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重新开始面对食物中蕴含的神秘力量:在超市标着“绿色”或者“有机”标签的货架旁逡巡,渴望能够买回使人焕发的原始能量;在《半饱——生活高潮所在》、《厨房机密》里探究美肴中深藏的秘诀,为《料理鼠王》乐不可支,在金三顺的陪伴下狂噬甜品…… 古龙说,要打动男人的心,先要打通他的肠胃。而如今,更有无数以“好男人”自我标榜绅士们脱掉西装,系上围裙,站到了灶台旁,热衷于为心爱的人烹出一桌体贴晚餐不错,还有什么能比食物更能穿过一切,直击内心呢?

  不敢说美食已经成为某种信仰,但我确曾穿越整个城市奔赴某家小馆,细品其不同于众多连锁餐馆独特滋味;也曾一连三天在成都弥漫着古老传统的川味气息里忘情大嚼,对周边仙境般的景色视而不见;就算低潮时偶尔有“人世是可以这样的浮花浪蕊都尽”的淡然心绪,但对于美食,却始终无法放弃

  劳拉•埃斯基韦尔同样是一个热爱厨房的人,她觉得“厨房里没有虚掷的光阴”,相信“通过厨房可以了解生活和爱情的秘密”。在她的笔下,所有的感情,或幸福哀伤,都可以借食物得到抒发。而制作美食的过程,就犹如配制带有魔力的药剂一般,需得专注而虔诚,心怀敬畏,才能最终形成密码在食者与厨人之间传递。这是只有主妇们才会的魔法。她们拥有与生俱来智慧本能一般掌控着厨房,那些敏锐的感官,灵巧的双手,仿佛专为厨房而生。

  《恰似水之于巧克力》与其说是一部小说,倒不如说是一部关于充满拉丁美洲魔幻色彩的爱情传奇,借一个个洋溢着食物芳香的菜谱把忧伤痛楚的故事讲述的激情四溢。相知相恋的蒂塔和佩德罗近在咫尺却无法相会,几十年漫长岁月里只能借食物传递对彼此的思慕和渴望。厨娘蒂塔用心准备了每一道菜,用以招待心爱的人,却无法控制的让它们散发出神奇的力量,从而改变了身边每一个人的生活。除此以外,书中更处处渗透着生活的智慧,无论是苦杏仁甜烧酒的调配,还是北方风味灌肠的制作,经常一下子把人带回到小时候和妈妈一起为了过冬准备番茄酱,或是放学后帮忙准备晚餐时一粒粒剥着豌豆的瞬间。这些琐碎细节充斥着生活本身,在回忆的时候散发着幸福的味道。

  假如你刚好也是一个热爱厨房的人,或者更简单一点,是个对美食充满热情的人,相信你一定会喜欢这本充满了饕餮激情的小说。如果你又恰恰是个电影爱好者,而且根据本书改编的《浓情朱古力》在多年前曾深深打动过你,那么这本书就更不应该错过——更多无法借电影语言表达的细节会让你在暖暖的怀旧中体会到更多食物中深藏的密码。

  《恰似水之于巧克力》读后感(四):地中海厨娘的不幸一生以及美味传奇!!!!

  一气呵成的看完整本书

  看完觉得好落寞

  一个传奇女性的悲剧故事

  终其一生她都没能嫁给她喜欢的人

  她没有孩子

  有的只是一堆的食谱

  还有她被奴役的不幸一生。

  电影比起小说可温和多了

  很多时候我情愿看小说

  作者是个很有智慧的女人

  很多小细节太传奇了

  感觉不真实

  但感受很真实,

  作者只是通过夸张的描写反应她内心的情绪而已

  我总是喜欢看这样的故事

  那些菜看起来要实践的话很麻烦

  首先不同国籍有不同的饮食习惯

  不能完全照搬食谱

  还有就是那些方法真的好麻烦

  太细致,太折磨人了

  真的只是到节庆时才做的而已

  日常生活中也每天花几小时甚至一两天来做一餐饭

  那岂不都饿死了

  因为传奇而美丽

  因为悲伤而隽永

  神秘的气息

  美丽的哀愁

  《恰似水之于巧克力》读后感(五):盛宴过后的不速之客

  第一次阅读美文学。感觉书中浓郁的拉美饮食文化气息远比小说本身来得吸引人。烹饪美食的细致描写,各种各样美味而荒诞的场面,往往会让读者忽略对主人公命运的思索。在这样暧昧缠绵的故事氛围里,只觉蒂塔的喜怒哀乐颇有违和感。作者聪明,但却是小聪明,食欲与情欲同样是赤裸裸的,没有精妙的情节设置,一切只会显得华而不实。所以个人认为,这本书中的悲伤就像盛宴过后的不速之客,太突兀,亦单薄,承受不住其主题的磅礴。

  作者所写的那么多女人之中,私以为最到位的还是艾莱娜妈妈。她的专制,残忍成功地阻止了这本书变成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小说最后一句话。只要有人按照蒂塔的菜谱做饭,她就仍然活着。读不透是希望还是绝望。蒂塔的后代继承了她对食物的敏感,是否也会是同样浓烈涩然的命运?

  《恰似水之于巧克力》读后感(六):如果有机会游历到墨西哥,我一定会带上这本书,按图索骥的寻找魔幻的美味!

  这不是一本吸引人的爱情小说。我始终无法想象在油腻腻的,汗漉漉的厨房中忙碌的女人是性感的;我也极其不喜欢作者刻画的男主角:迫于传统他所爱的小女儿必须服侍母亲到老,而他为了接近小女儿居然选择与大女儿结合,多么不负责任的男人!这又不是在封建社会的中国,这是在热情奔放的拉丁美洲好不好。我唯有揣测作者将背景放在了革命时代就是为了突出随着革命的推进,时代在进步,第二代的女儿就轻松打破了这个可恶的传统。(墨西哥的历史于我实在是太陌生了,唯有做一个缥缈的揣测)

  我不能原谅的是作者自始自终对于大女儿的刻画都是负面的,丝毫没有同情与怜悯。如同整本书的人物刻画,都是一个平面的。

  但这终究还是一本有意思的书,厨房文学的开拓者,单就这一点就已经值回票价。如果有机会游历到墨西哥,我一定会带上这本书,按图索骥的寻找魔幻的美味!

  《恰似水之于巧克力》读后感(七):女人的魔法

  大事件们此伏彼起,人心各自不平。电视、网络报纸杂志,每天看各样的新闻,都只落得一声叹息。不愿意费力去判断年景世道的好坏,我只是个大肚子的胖女人。

  然而女人不能因为肚子大了就自甘堕落,镇日吃饱等饿。传说中孕期的生活质量与BB早期心智发育状况有直接关系,大意不得。于是我在白天不睡觉的时候,总是把自己搞得很忙。

  想法设法地读有意思的书,看美丽的风景,去好玩场所接触学问的人。心里有个朴素梦想:即使做老母鸡,也要做羽毛光鲜目光犀利,举止伶俐,连啼声都铿锵响亮合辙押韵富有时代音律美……总而言之,奏是很有气质内涵的那一只,养心养眼,不至于生完仔就只剩下入锅煮汤的价值。然而总是心大于力,常常兴致勃勃地出门,满脸肿胀地归来。终于在一个下雨天儿去首博听李零的讲座,一半时间睡了觉,剩下一半时间吃了两块老婆饼,上了三趟厕所。讲座结束后我远远地看着台上那个清瘦的中老年男人,久久不愿离去,强忍着掐着他的脖子追问刚刚都讲了些什么的冲动,心里充满了复杂的惆怅

  公婆暂时回了江苏,于是我变得更忙。重新下厨房,洗手作羹汤。民以食为天,要毫不含糊地做好一日三餐,把自己和男人喂饱,对我来说真不是件轻松的事儿。上天无比公平,他老人家给了我一个拿草都能喂饱的男人,与之相应的,是我平庸的味蕾和更加平庸的厨艺。所以在既往的日子里,我与厨房八字不合,彼此厌恶。

  只是,此时不同于往昔,肚子里一天天长大的小肉肉不仅踢动你的身体,还在每时每刻踢打着你的母性神经。母性泛滥的结果,就是你时时处处不惜代价地想做一个完美的母亲。而一个不能彻底统治厨房的孩儿他娘,注定不是一个有资格臭屁的孩儿他娘。不能烹调出绝妙的美食养大自己的孩儿,对他娘来说终究他娘的是件憾事。不就是做饭嘛,谁他娘的还学不会?!

  再去图书馆,开始留心跟厨房和食物有关的书。有一本书,《恰似水之于巧克力》,一下就彻底将我俘虏。

  一个叫蒂塔的女子,出生在墨西哥一个厨房里的桌子上,在厨房里长大,终身的事业就是厨房,始终得不到爱情,得到的,是在漫长岁月里流传下来的菜谱。 于是,食物就变成了她与全世界沟通的唯一途径,她所有的情欲和喜怒哀乐都注入到她挚爱的烹饪中。于是,她做出的食物也都有了感情,魔力十足。

  拉美的传统美食,浓郁的异域风情,像是大红色层层叠叠褶皱的舞裙,伴随着热烈的舞步上下翻飞。让人在不明就里之前,已然沉醉。

  一月,蒂塔做了圣诞节月饼。在切碎洋葱的时候,头顶上放一小块洋葱,就可以避免流泪。

  二月,与她相爱的男人娶了她的姐姐,蒂塔为婚礼烤制恰维拉糕饼。因为糕饼里混入了蒂塔的眼泪,所有的宾客吃完糕饼之后都被一种伤感的怀旧情绪笼罩,集体痛哭不已,每个人都在怀念自己的爱情。

  三月,蒂塔用男人送给她的玫瑰花瓣做了玫瑰花瓣鹌鹑。玫瑰香精的味道催发了未嫁的二姐的情欲,备受情欲折磨的二姐赤身裸体地跑了出来,与一个陌生的革命军头领私奔。

  四月,男人跟姐姐生了第一个男孩,蒂塔怀着深切的爱为客人们做了巴旦杏仁芝麻辣烧火鸡。客人们吃完火鸡后都亢奋异常,体会到一辈子从不曾有过的快乐。

  ……

  12个菜谱,12道菜,讲完了一个女人始终得不到幸福的一生。

  说实话,故事情节我木记住多少。让我沉醉和向往的,是女人与厨房、食物之间的血脉相通的联系。它们彼此相爱,相互依存,将生命和生活演绎得色味俱佳,无比诱人。

  阳光普照大地,土壤孕育谷物,雨水滋润生灵,当它们与火在厨房里相遇,便开始了一段神奇。灶膛里跳动着火光,淡淡的蒸汽里,女人脸上挂着汗水,有着粗壮的胳膊和丰满的胸部。在女人的魔法中,金木水火土重新排列组合,天地间的精华都被煮在锅中,变幻成极致的色相,而香味逐渐弥漫开来,挑逗着你的眼睛味蕾。这是一种妖艳而浓烈的生命之美,活色生香,没人能够抗拒。

  可惜这样的魔力,我始终无法企及。

  一本书翻来翻去,又是一声叹息。

  日出日落间,缓慢的厨艺进步和汹涌的自我反省交相辉映,我把日子过得五味杂陈。纵然木有天分,瓶瓶罐罐的柴米油盐,琐碎神奇的人间烟火,总是让人爱得深沉。

  《恰似水之于巧克力》读后感(八):恰似水之于巧克力

  ——我不相信天是灰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恶无报应。

  我不相信,你能猜对我们的结局。

  水之于巧克力,墨西哥式西班牙语意为一触即发的愤怒或者情欲,犹如把滚烫的开水加入热浓巧克力就濒临爆发的边缘。《恰似水之于巧克力》,是墨西哥女作家劳拉•埃斯基维尔围绕着美食和爱情展开的小说,验证了“食色,性也”这个千古不变的定律,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由他的导演丈夫阿方索•阿雷奥改编为同名电影之后亦成为美食类电影不可超越的巅峰之作。

  男主角佩德罗对女主角蒂娜一见钟情,却因为蒂娜是家中母亲的幺女,需照顾母亲百年之后才可结婚,为了能日日与心上人相见,佩德罗便入赘上门娶了蒂娜的姐姐为妻。在母亲的强权统治下,两人朝夕相见却无法说话甚至无法眼神交流,唯一的沟通方式就是佩德罗能吃到蒂娜每天为全家人烹饪的一日三餐,他便学会从食物中感知蒂娜的喜怒哀乐。几十年后,母亲大人和佩德罗的妻子都已去世,蒂娜和佩德罗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携手站在众人面前,但由于这段一触即发的炽热爱情被强制压抑了太久,垂垂老矣的他因太过激动而心脏病发暴毙,她见此情景便吞噬无数火柴直至身体自燃随他而去。

  《恰似水之于巧克力》这个名字单单听起来就韵味无穷,其意境可与将《洛丽塔》 译为《一树梨花压海棠》的神来之笔相媲美,第二个翻译《巧克力情人》则黯淡很多,甚至约翰尼•德普和朱丽叶•比诺什主演的另一个稀松平常的好莱坞爱情电影也用过这名字。从小说到电影的其意自现要归功于台上美食与爱情的奇妙演绎,以及台下女作家和导演丈夫双剑合璧的心有灵犀,这些因素把《恰似水之于巧克力》推上了拉美文坛“美食版《百年孤独》”的地位。遗憾的是,作家和导演后来分道扬镳,可能是爱情已经耗尽在创作的过程中,作品完成便四目相对已无言,感情贫瘠如爆发后的一片狼藉。

  之所以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在于它赋予了情感加身的主人公在平凡生活中拥有魔力的权利,虽无法助其改变现实命运,却让生活充满魔幻色彩。《恰似水之于巧克力》全书十二章代表十二个月,每章开篇都由当月类似“三月玫瑰花瓣鹌鹑”的时令大餐菜谱引出,配料详细至每克每毫升,引无数书迷踊跃下厨尝试。在蒂娜几十年的爱情守望战中,情感宣泄的唯一渠道就是把内心的悲欢离合融入自己烹调的美食:母亲生产前因为切洋葱流了泪,蒂娜就被小河一样的泪水喷到了厨房的操作台上,从此与厨房结下了不解之缘;蒂娜悲伤的几滴泪水洒在姐姐的婚礼蛋糕上,所有吃过蛋糕的人都悲痛欲绝,止不住地莫名流泪三天三夜;蒂娜把满心对佩德罗的思念浸入食物,凡是品尝过的人都情欲大发,无法熄灭内心的欲火。当美食成为传递情感的工具,它有多美妙,就有多危险。也许美食和爱情在小说中被过分夸张描写,但只有这种狂烈的情感才配得上“恰似水之于巧克力”那种滚烫的开水和热浓巧克力相融瞬间的一触即发。

  如果单单是文笔和故事的新颖精巧,那小说也不足以被如此这般推上神坛。小说的灵魂,也是主人公蒂娜的灵魂,就是推崇炽热的生活:每个人都像一根火柴,必须靠梦想来点燃,这种燃烧才是灵魂的给养。毫无疑问蒂娜和佩德罗都是有灵魂的人,他们互为对方的梦想,他们互相点燃。但是现实生活中,又有很多人像蒂娜的母亲和姐姐一样,她们的火柴还来不及燃烧就已经潮湿了。所以她们的呼吸冰冷,只要有她们在,再炽热的情感都会被扑灭。你以为她们灵魂的缺失仅仅是因为爱情的荒芜,实际她们连梦想也一并早就遗失了。

  呼吸冰冷的人,如行尸走肉般人云亦云地生活,早已忘记了拥有灵魂的感觉,乃至丧失了拥有灵魂的资格。他们不敢,所以声称自己不屑于炽热的生活,更怕浓烈的情感如照妖镜般映出自己内心的苍白。不仅如此,他们还会用世俗的条条框框阻止有灵魂的人捍卫自己的梦想,试图用冰冷的呼吸吹熄炽热的火把。拉丁美洲的魔幻文学确实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如果你不放弃寻找并点燃自己的灵魂,能够逃离那些从未燃烧过的人为你安排的所谓结局,也许最终就会在现实中成就些许魔幻主义色彩。

  贾樟柯曾经引用北岛的一首诗送给那些循规蹈矩说三道四的人:

  我不相信天是灰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恶无报应。

  最后,他自己又加了一句:

  我不相信,你能猜对我们的结局。

  《恰似水之于巧克力》读后感(九):味觉盛宴

  很难得,看到一本除了食谱之外,还能把食物的做法介绍得如此详细,美轮美奂的作品.就像每次看厨神争霸,虽然没在现场,但光是看着那一道道精美的菜肴,上锅,烧烤煎炸,就仿佛能够闻到那浓郁的香味一样。

  墨西哥,在我印象里,是热情的国度。黑色的卷发,棕色的皮肤,金色的太阳,黄色的土地,红色的衬衣,……眼花缭乱。生长在这个国度的人,他们天生就是音乐家、舞蹈者、魔术师,带着神奇的能力来到这个世界。而墨西哥的女子,又富有着细腻,敏感,真诚,豁达。所以,一个墨西哥女人写出这样激情的富有魔幻色彩的书,我一点都不觉得诧异。即使这是一个悲剧故事,我依然从中看出了无穷的力量和希望。

  看完,我没来由地想起了阿来。两个何其相似的作家!两部何其相似的作品!头脑里刮过一阵旋风,我有点眩晕。

  《恰似水之于巧克力》读后感(十):厨房的魔力

  作为被解放的一代人,现代女性已然跨出狭小逼仄的厨房天地,放下锅碗瓢盆,远离油盐酱醋,在更为广阔的天地间尽情挥洒女性作为“社会人”的一面。“君子远庖厨”,这种显然是为古代男人们寻找偷懒借口的“至理名言”,如今也正在为新时代的男人们所更改。甚至,连传统的民间神话故事《田螺姑娘》也有了颠覆版本,那就是——女人们下班回家,发现田螺叔叔早已做好一桌热饭热菜等着啦。不信你可以收看一下国家电视台的某档美食节目:每次都是男人掌勺忙活,两个女人坐在一旁巧笑倩兮,红唇轻啜红酒,优雅地谈论初恋呢。

  但是,女人们争取到的社会权利,是否和已丧失的厨房权利成正比呢?也许很多现代女性并没有意识到厨房的权利有多么重要,那么看看这个叫劳拉·埃斯基韦尔的女人如是说——“我看着这些智慧的女人,在进入厨房这块圣地之后,如何摇身一变而成为女修士,成为炼金师,摆弄着水、风、火、土这组成宇宙的四大元素。令人诧异的是她们谦卑的态度,就好像她们并没有做什么,好像不是正在用火的圣洁的力量改造着世界,好像她们并不知道她们准备的食物会在我们的身体里待上几个小时,并以化学的方式使我们的器官得以改善,为我们的灵魂和精神补充养分,赋予我们本体、语言和祖国。”

  在《恰似水之于巧克力》中,劳拉·埃斯基韦尔用拉美特有的魔幻语言描绘了一个“厨房改变世界”的故事:佩德罗狂热地爱上了一个没落家族中最聪明能干的小女儿蒂塔,但这个家族有一条规矩,最小的女儿不得出嫁,要侍候母亲直至归天。为了有机会接近蒂塔,佩德罗娶了蒂塔的大姐为妻。蒂塔伤心透顶,唯有将满腔热情融化在食物中。于是,经她之手的食物都充满了暴风雨般的魔力:在姐姐的婚礼上,夹杂泪水的糕饼让所有人怀念起失落的爱,欢庆的场面顿时悲鸣一片;玫瑰花瓣鹌鹑引得食客心里翻江倒海,放纵的欲念油然而生;神奇的牛尾汤治愈了沉默症……

  墨西哥式的夸张和浓烈色彩强化了食物的魔力,看起来匪夷所思,然而,细想之下,每一种食物身上都隐藏着看不见的神灵。它们被用以果腹的同时也提供各种情感安慰:温暖、甜蜜、幸福……于是人们自然而然地用“酸甜苦辣”这四种食之味来指代人生。

  一碗热汤足以给寒冷冬夜带来安慰,12颗奶糖可以融化心中的小悲伤,西饼屋的橘黄灯光带来温暖想象,手持一个冰淇淋边走边吃也觉得人世间的幸福……可是,我最怀念的是外婆的厨房。和劳拉·埃斯基韦尔一样,我生命中最初的光阴,也是在外婆厨房里的炉火旁度过的。清明的糕饼,夏天的绿豆汤,秋天从地里挖出来的新番薯,以及冬天柴火灶台上咕咕作响的浓稠米汤……外婆用四时谷物喂养自己的儿女,以及儿女的儿女。

  小说中,蒂塔在厨房里出生,在厨房里忙碌了一生,用一道道菜谱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讲述自己的爱情以及人生故事。事实上,我的外婆,以及你们的外婆亦如此。她们一辈子与厨房关系密切,她们从来不懂得什么女性解放,可是,她们永远比被解放了的我们更懂得一粥一饭的美好,甚而懂得人生这件大事——最终喂养我们的是粮食,最终的力量源泉是大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