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士兵》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士兵》读后感10篇

2018-02-21 21:0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士兵》读后感10篇

  《士兵》是一本由兰晓龙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48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士兵》读后感(一):最爱

  毫不夸张,這是我出生到現在,唯一一部時不時都要看看,時不時都會想到的書,沒有之一。

  自从12年末,看了电视剧《士兵突击》后,一发不可收拾。

  看完电视剧后,我找来了书籍《士兵突击》。看完后,我又继续再看原版小说《士兵》。最后,又找到了有声小说《士兵突击》,每天上班前,睡觉前静静地听。

  矫情地说,它曾陪我走过不少落寞、难熬的时光。让我不至于一直消沉下去。

  直至现在,隔一段时间,我就会重温一次。

  可以说,电视剧《士兵突击》,书籍《士兵突击》《士兵》,有声小说《士兵突击》都是我的最爱。

  若这几个一定要做出选择,那么《士兵》是最上之选。

  除了比电视剧或剧本而言,更加丰富详细之外,还有对许三多这个主角的刻画。

  不可否认的是,为了荧幕上的好看以及剧情上的冲突大,电视剧里的许三多无疑就是个傻瓜。所有在他身边的角色都有了质的变化,都有血有肉富有情感冲击,而只有许三多被刻画得傻头傻脑,一点儿自己想法都没有,仿佛他所有的成就都是他身边的人帮他、逼他。

  但,原书《士兵》不一样。在这儿,你可以看到一个憨厚、内向自卑农民经过军队的历练变成一个拥有团队意识自强不息、有极强耐性的兵王。

  不过,如果可以把电视剧里面的一些情节搬到原书里来,那《士兵》就更赞了!~

  例如许三多送老马的那段,《士兵》里描写的就比较平、现实了点。相反电视剧里的士兵列队送别老马,更有军人的阳刚气,更简短却让人感动

  例如班长史今离开的那段,《士兵》则来得很突然,前面也没有怎么伏笔,也没有送史今的场面,书中就只用几句话一笔带过,显得有点莫名其妙,有些草率。当初看《士兵》时,可是最期待这段的文字描述,结果大失所望,害我很想把剧本《士兵突击》里的那段文字剪切替换到原书《士兵》里头。这样,以后再回看《士兵》时,就很爽啦!!!

  很多人都把《士兵突击》比喻成中国版的《阿甘正传》,但我更喜欢拿它比喻成中国版的《肖申克的救赎》。

  许三多本不傻,他只是缺乏自信、自知和自立的能力机会。在那闭塞的村落,所有人甚至他爹都觉得他傻,不可能有任何本事,处于处处被欺负、被出气的角色。

  而《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安迪,没有人相信他没有犯罪杀人,在监狱里,也是处于处处被欺负、被利用的角色。

  许三多的选择不多,他只有被派到荒凉五班守和努力抓住每一个机会,拼命让自己变强的2个选择。

  而《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安迪,也只有终身老死在监狱和努力抓住每个机会,拼命越狱的2个选择。

  许三多每次的成长表现,都会让身边的人的心灵为之撼动并让别人反省自己、改变自己。

  而《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安迪,每次也会让身边的人为之震撼开始相信安迪。

  最后的最后,许三多赢得了世界士兵比赛,成为了实至名归的兵王。

  而《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安迪,也成功越狱,和黑人狱友一起安享余下生活,完成了自我救赎。

  《士兵》读后感(二):专注——军人的血性品格

  一位师姐在《士兵突击》火过之后突然有时间欣赏这部电视剧,几近疯狂地看完之后,曾意味深长地说“好的作品久经考验,不会因为时间而过时。”最近在电子书库中瞎逛,偶然看到了这部作品,鉴于曾经只看到史今离开的关节,所以想再证实下这本书是否为师姐所说的历经岁月考验

  可能因为电视剧印入大脑缘故,从开卷开始貌似在头脑中就一直同步上映着电视剧。开始时的许三多笨得让人厌烦,糊涂、傻傻地拖集体后腿。可能也是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我就真纳闷怎么会有人生活一直没有目标,即便没有设定大的人生目标,但是小的目标多多少少会预设一些吧?许三多的顿悟让人看着感觉突兀,但细想又符合情理,因为他正从无目标的状态突然转变为了以上级指令为目标的状态。这正是成为一名军人的开始吧?后文史今、伍六一退伍后的生活,让我也为这样的军人隐隐悲哀。如果为军人设立唯一的目标是炼成一个军人的必经之路,那么为军人解除这一目标似乎也该成为军人退伍之前的必修一课吧!如果所有的军人都得靠“片片记忆活下去”,那么退伍的军人将有多少得上心疾病啊?许三多成为了一名纯粹的军人,因为他跟很多人一样把目标变为自己唯一的目标,所以在钢七连解散后,他能仍然“固执”地坚持旧有的目标,因为他虚弱的知道如果连这个目标也没了,他不知道该怎么面对生活,这远远好过看到空空如也的七连营房的失落。但是外人看来他在延续着钢七连的星星之火,所以许三多是孤独的,他是孤独纯粹的军人。

  钢七连那种的精神,与其说是“不抛弃,不放弃”,不如说是坚持目标、力争上游。在书中我并没觉出太多的“不抛弃,不放弃”。许三多的“不抛弃,不放弃”可能一半是因为连队的教导,但我认为多半是因为他的善良。如果没进军队,他在任何人遇到困难时,相信也定会“不抛弃,不放弃”。

  我被这部书打动的是许三多的这种毫无杂念的专注或者说执着,就像班长老马说的“你要做的事不大,可你非把它做好了”。因为他从无目标的状态突然变成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所以他可以心无杂念,一门心思地来做它。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是没有目标,而是有目标,说不定还是目标太多,不能专心来做一件事。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做好。为什么总是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因为以为自己得了绝症,所以列了个人生目标清单,把每天当成最后一天来过,最后再“有限的”时间里把所有目标都完成了,结果发现是诊断有误。所以我最想从许三多或者说这本书所描述的军人身上学到军人的血性品格——专注。如果做每件事都能达到这样的境界,相信也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了吧!

  《士兵》读后感(三):突击

  期末考试结束了,终于可以回家了,但今年的年要在海南过了。30号的火车到广州,再倒车跨海。想不到最后的寒假会在祖国的最南方度过。

  考研败了,但两天的战斗我坚持下来了,我没给空工大丢脸。那么,这个寒假便可谓最后的假期了。从此,跨入社会。以后的路,选择留在最简单又最复杂地方,不管别人的看法了,我选择的路我会坚持。剩下的半年时间,努力让自己长大。

  最近的几天,听这首背景音乐《Conquest Of Paradise》,一便又一遍。《士兵突击》的插曲,一篇让人心痛的乐章,如同这部电视剧带给我,带给我们的震撼。听到开头那呜呜如哭声,脑中都会闪现班长离开的一幕,那句话“三多啊,你别老把这想法寄托在别人身上,你自已心里就开着花呢,一朵一朵的,多漂亮啊!我走了,能帮你割断你心里这最后一把草 !三多啊,该长大了!”

  我能感受到三多心中的痛,好像我就是许三多,许三多就是我,情绪随之崩溃。和他太像了,班长的离开,周围的冷落领导的放弃,连队的重组,一个人的兵营……一个个珍视的人的离开,一件件难以承受的磨难。每次痛的我快要放弃的时候,许三多的坚持,他的所作所为,让我动容,长大的痛啊!

  在他那学到了太多,坚持、宽容、厚实、真诚情谊尊严承诺平凡……一切的一切归于钢七连那六个字,不抛弃、不放弃。

  现在的自己处于困难之中,但也可以说在超越着自己,成长的阵痛,有时候甚至是鲜血淋淋,钢七连的六个字,我收下了。

  不抛弃、不放弃。敬礼!

  《士兵》读后感(四):书摘

  · 自由就是以后没人管你了,你要自己对自己负责。 · 长不大很好,可我真希望能早点长大,好早点明白那些帮我成长之人的心情。 · 傻真不是件坏事情,一遍遍咂摸昨天的傻非常有趣,很多人喜欢把昨天的傻事完全否认,只对自己的记忆承认光辉一面,结果把他枝繁叶茂的人生砍得像水泥电线杆子一样光秃秃的无趣,只剩下英明的、正确的、超酷的、牛气的这类修饰语,用那种臭烘烘到唯我独尊的墨水,写在孤峰突起的一根电线杆子上。 · 唉,最牛气的人都还说:我来!我见!我征服!可很多人干脆把来和见都砍掉了,只剩下我征服,我还征服,我又征服…… · 据说现在中国男人平均年龄是六十九岁,那我愿意到时候回忆我六十九年里做过的傻事。同一件事,有时候让你想哭,有时候让你想笑,这东西叫做回忆。 · 成功的感觉还没有看蚂蚱愉快。…… 其实世界上没有谦虚回事骄傲的背面是没有反义词的,谦虚只是比骄傲更适合生存的一种骄傲。 其实我觉得世界上最好的话之一是这么一句:这是我应该做的。同时心里一定也要这么想:这是我应该做的。 · 一个说:你真完美,连缺陷都有啦。 一个说:你真成功,连遗憾都有啦。 · 许三多,你太聪明了,你学得快,体能又好,你踏实,又从来不松劲,最重要的,你根本不想那些分散你注意力的事情。其实我并不比你差,只是比你想得多了点,其实好多人都不比你差,只是在这一条上让你比下去了。许三多,你绝对绝对是个聪明人。 · 我们都没有变,我们只是越长越像自己了。 我不哭了,因为我想我得尽量少哭了,我在成长。 · 对,一个人,你走,念出你的名字时你还在队列之中,你以为像以前那样,或好或坏,这是一个团体的事情,然后你离开了队列,对着渐行渐远的过去,你发现承载那些记忆,那些辛苦快乐的只有你自己而已。 没有可以分享的快乐,只有独自承担的磨难,现在的软弱也许正好证明,你曾经是那么坚强。 · 事情可能走向任何方向,但最可能的是走向你使劲的方向。 · 还有就是别放弃你觉得对的规则,尽管那很累,有一天早晚不跑那五千米及其他,确实很舒服,而且也没人管你,可最好别那么想,有过拉练经验的人都知道,中途休息时千万别解下背包,除非你打算往下的路程如在地狱。 · 我们忙于思考人生意义的时候,往往淡漠了每一件小事意义。 · 他有上个时代的精神和这个时代的聪明,还不是小聪明。 · 等你想有个归宿的时候就知道了,其实没有归宿。即使到了你以为是归宿的地方,也会发现还看不见尽头。人生没有穷尽。 像伊索的舌头一样,最好的是没有穷尽,最坏的也是没有穷尽。 · 我会等着,我得等着。如果连等待都没有了,那人还剩些什么? 碎碎念: 看完它的电视剧其实是高三寒假,是它火过很久以后了。电视剧给了我各种各样的感觉,激动满足爽快痛心同感,嫌恶,喜爱,惊叹。很励志,但是很抱歉它的励志作用不是让我在那个寒假开始突然愿意发愤图强,而是心态的转变。就像班歌里经常唱的,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我在团团的书评也说,我不是许三多,这个世界上的许三多太少了。也像249借成才之口说的,许三多绝对是个强者,所以这部作品无法消除人的自卑,不是所有骡子都能抵上马。但是,有希望。给人念想。至少对我来说,生活变得平淡了些——我的意思是,不会大惊小怪,不会无病呻吟,甚至似乎不再知难。抗战片也能让人发现和平舒适,但是成长的故事肯定更有说服力吧。有人说士兵突击太理想化了,有人把士突和团长比较,有人说这就是一个披着军旅外衣青春励志剧(呃,它定位就是啊。。),还有blahblah 这两个字,成长。有人说成长漫长,即使有悲伤泪水也要睁大你的眼睛,不要着急,慢慢长大吧;有人说,成长是突然某天发生的,是某个夜晚,是某个瞬间,迅速完成了。我不管这些,因为人和人不一样。很多事情我还不知道,很多事情我还不知道怎么完成。 大学图书馆借的第一本小说,就是偶然遇见的《士兵》。这个很久很久以前很原始很不一样的士兵突击。 我待在一个怎样的校园里:我不认为自己的水平适合这里,我承认我自卑,但我不喜欢这里不仅是因为自卑,还因为明明来到了高于我能力的集体中还无法产生成就感造成的落差。如果原本梦想,就不会有这种落差吧。周围是我无法热爱的校园,无法热爱的环境,无法热爱的课程,我只是并不讨厌,因为踏入社会的预感让我感到更加讨厌。在没有归属感的夜里,台灯照着《士兵》的书页。当一段文字陈述着你之前未曾想明白的事实的时候,你感觉到一种共鸣,但其实这不是共鸣,这是受教。你称之为共鸣,想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话语,想着如果我能早点明白,是不是会有什么不一样…… 我也觉得小说比电视剧好,因为看完小说后,需要回味的句子更多。

  《士兵》读后感(五):步兵精神

  到底还是找到了原著《士兵》看看,也载了《士兵突击》温习了大半,兰晓龙亲自担纲编剧,改得比原著更丰满、更精彩了,看来下次应该看《士兵突击》的书了。这些当代兵哥哥给人纯爷们的感动。其实兵哥哥的称呼是不对的,许三多当了快3年的老兵也才22,伍六一24,史今大概也就25.

  步兵是最古老的兵种,自从有战争起就有步兵。6,70年前的一战、二战已经是大炮、坦克、飞机的天下了。现在已发展到太空战。古人遥想的:“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现在已变成了常规战。美国打伊拉克,伊拉克的军队损伤不到10%(待确认)。这个在二战的时候是不可想象的。要歼灭的不是敌人的有生力量,而是大脑。千里之外,取敌首级,犹如囊中取物。以前大炮会卡壳,坦克会熄火,飞机会掉,只有步兵战斗到最后,我们用血肉之躯筑成新的长城。我们有世界上最多最好的步兵,但是现在战争早已不是地面战、阵地战了。如果战争爆发,让他们用血肉之躯面对飞机航母,只会比抗日的时候更加悲剧。这也是为什么钢七连这么优秀的老连队会解散的原因。

  和平时期当兵比战争年代有更多的困难。读过《亮剑》,很佩服亮剑的精神:“哪怕对方是天下剑客,明知不敌,也要敢亮出自己的宝剑。”那时整个农耕民族没得选择,只能拿起武器甚至是锄头反抗。那时狭路相逢勇者还有胜的机会,可是人家现在在天上,在海里,根本不给你狭路相逢的机会。和平时期没那么多压力,总以为天下太平,殊不知,回望几千年的人类历史,没有战争的年份屈指可数。人类比以前更贪婪、更有恃无恐。现在的战争更多已经不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打击一个国家大炮和大兵效率太低。经济、金融这些没有硝烟的战争,显然更加隐秘和残酷,杀人于无形。

  史今在招许三多的时候说:“我要了你,不一定是好事。我要了你,你就得拼命。你要是能拼命,做什么事不行,非得一定要当兵?”步兵就是有那个精气神,打不垮,拖不烂,遇强则强。“当过兵的后悔三年,没当过兵的后悔一辈子。”这又是个悖论,没当过兵怎么会知道后悔一辈子呢?其实,我们不知道我们在失去什么,比我们知道失去了什么更可怕。看完《士兵突击》,就多少能对这句话有些体会,但毕竟不会感同身受,知道后悔不?

  许三多能走这么远,无疑很幸运,也很让人佩服。一个人在没有选择却有朋友鼓励的情况下,往往会有让人惊叹的潜力。大多数人都有些许三多的影子,可惜的是,因为没有像三多那么“笨”,也没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所以,大多数人有着许三多没有的烦恼,也就少了时间去做应该做的事情。相比之下,成长比谁都清楚他要干嘛,改怎么取追求他想要的。尽管做得不够磊落,很惨的跌倒,最后还能重新起来,成为一个传说。袁朗说得很好,他年轻的时候最像三个人中的成才。比吴哲更专心,比成才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成才的路比许三多要常,要经历的迷茫也要多得多。

  步兵的精神是什么呢?“不抛弃,不放弃?”总觉得这六个字之外还少了什么东西,但也许这六个字是根本吧,少了这六个字,步兵就不称为步兵了。

  想起郭靖,他能成为大侠,应该是因为自己笨到一定程度,除了努力练功,花花世界对他没太多诱惑。境界更高的是老顽童,东邪说他自己做到了淡泊名利,(说明至少曾经也确实为名利所惑。)而名利这两个字在老顽童心里根本不知为何物。像杨过这样的人,更是万中无一的,更是一个完整的男人。而丁鹏似乎邪气过重一些。 扯远了,打住。

  《士兵》读后感(六):世间从无许三多

  做为一个《士兵突击》的深度中毒者,自从看完电视剧,我长时间无法自拔,无比期待续集问世。脑子里一直萦绕的一个问题就是,史今、伍六一他们退伍之后,他们会有着什么样的人生?这些重然诺、有情义有担当的汉子,从军营这个相对单纯和封闭的环境里出来,投入万丈红尘,会有什么样的际遇?听说漓江出版社03年出版的《士兵》中有相关内容,急忙找来,一睹为快。

  却发现,从第一版小说《士兵》到第二版的小说《士兵突击》,再到电视剧,这几乎是一个从现实到神话的加工过程。

  做完333个单杠回环之后,许三多终于突破心结,脱胎换骨,完成了从孬兵到好兵的转变。电视剧中,看到这一部分,观众也觉得替他舒了一口长气。跟小说相比,电视剧刻意弱化了一点,那就是许三多的孤独。小说中,“他看史今远去的背影。他知道他的班长是他的朋友,但他不知道班长也是他现在唯一的朋友。”成才告诉许三多,“全连除了你们三班长以外,每一个人都认为你是聪明人。……你是全连人最强的竞争对手了,我们都被你压得喘不过气来了,许三多。”许三多的孤独,在电视剧中被刻意弱化了。弱化这种孤独感,也许,是为了美化钢七连。理想主义的导演康红雷塑造了一个军营乌托邦,笼罩着巨大的理想主义光环和悲悯情怀,没有一个人会有嫉妒、对人不屑的心态。

  电视剧里最让人感动又好笑的情节发生在钢七连解散后高城跟许三多二人互动的戏份,尤其是高城非逼着许三多跟他聊天那一段。不过,在小说《士兵》中,这段聊天全然不是后来的味道。高城告诉许三多自己是军长之子后,问了许三多一个匪夷所思、绝非电视剧中的钢七连连长能问出的问题:“许三多,你帮我拿个主意吧?……我不能留守,留守的下一步准定就是转业了。……你说我要不要找我老爸帮忙说一声?”许三多说“不要”,高诚沉默了很长时间,长叹了口气,说“许三多啊,老子一世英名算是毁在你一句话上了。”

  这样的高城,会让多少热爱钢七连的人们失望啊。

  如今说“钢丝”跟郭德纲已经没有多大关系,指的是是钢七连的粉丝。钢七连的人,个个出类拔萃,意气风发,永不委曲求全,永远昂首挺胸。活得豁朗舒展。钢七连被热爱,是因为他们活出了我们渴望却达不到的状态。但这状态,是刻意美化的结果。

  被美化的,或者说,被简单化的,还有许三多。

  有一场戏,是军事演习结束之后,钢七连在车灯下聚餐。因为演习中许三多活捉了袁朗,史今当着高城对许三多说,“许三多,干得不错,有意义!”电视剧中,许三多听了这话,一直在傻傻的高兴。第二版小说中不是这样。许三多反问:什么是意义?那句“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儿”的车轱辘话已经无法再让许三多满足,他的反问,沮丧中还有愤怒。像是自以为长大了却发现仍被人当做孩子。史今说,我回答不了你。伍六一冲上来,眼里带着怒火质问许三多:你只知道让别人照顾你!你怎么不问班长现在在想什么?

  伍六一讨厌许三多,因为许三多的世界很小,小的只够得到他自己的情绪。史今离开部队前的沮丧和绝望,他根本毫无察觉。

  因为高城不让他去车站送史今,许三多恨到想杀了高城,在内心诅咒他“失去他的钢七连,让他像我这样站在操场上,尽管周围都是人,但他是孤零零的,一个人。”

  这样的许三多,不像电视剧中内心永远藏着“巨大的善”,那么一味的天真单纯,他要复杂得多。但是,这个许三多才更加真实。人总要长大,变得复杂。不可能总停留在天真未凿的状态。

  导演康洪雷眼中,许三多是一个强大的人,那种慈祥和温柔能够以柔克刚。而原作者兰晓龙说许三多是个可怜的人,“他只是有一种最基本的保护心态,他只能装作我听不见看不见。或者你们看不见我。他还有一个方式就是,我微笑,我拼命对你们笑,哪怕你们觉得我是在傻笑。很多观众很厌恶这种傻笑,包括我自己。但是我知道那是一个人在保护他自己,此外他没有任何手段保护自己的。”电视剧中,观众都觉得配角们更加出彩,那是因为跟许三多比起来,那些绿叶,一个个都比许三多活得明白。

  电视剧《士兵突击》是一个以小说为原料、经过高度提纯的都市寓言,过滤掉了一切不够美好的、过于显露真实人生凛冽一面的东西。

  刚看完电视剧的时候,我期待续集的心情无比急切。但是现在,不了。

  他们离开部队以后的生活,不论怎么写,都会让热爱《士兵突击》的人们感到幻灭。

  第一版《士兵》里,史今退役后回到山脚下的家乡,给来山里旅游的人们当向导和登山教练,收入不错,结婚生子,过得很热闹。伍六一用许三多借给他的钱开了一间修鞋铺,与到拘留所里看望许百顺的许三多迎面相逢。许三多问他过得愉快吗,伍六一说,“谈不上愉快不愉快吧,它是门生计。靠了这门生计,我能自己养活自己,不用把自尊心和在每天的饭里一块吞了。”伍六一打算去找史今合伙。“我去找班长,挣不挣钱,不是最重要的,我就是还想过过去那日子……我打算这辈子就活在过去里了。”

  这样的际遇太让人郁闷了,“打算这辈子就活在过去里”也像是对“不抛弃、不放弃”这六个字的背叛。如果这个情节出现在电视剧里,估计有不少观众都要跟编剧拼了。

  第二版小说中,兰晓龙删去了修鞋这一段,让伍六一成了一个建筑工人,深夜还在加班赶工,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望着万家灯火,眼睛里若有所思。

  电视剧中,干脆一字不提他们离开军营之后的故事。

  为什么?因为大众需要神话。冯小刚拍《集结号》,本来想用一个不那么光明的结尾,比如让谷子地最后没有走到兄弟们的坟前,手里拿着半个干馒头冻死在路上,这个想法让刘恒急了:绝对不行!观众是相信神话的。神话是什么?就是英雄最后一定会站在山顶上!

  想从一部人工加工合成的神话或寓言中汲取精神力量,多半是徒劳一场。

  许三多的一根筋我们学不来。许三多一根筋是因为选择太少,而我们的困惑源于选择太多。

  听说,现实版许三多——王宝强也进军音乐界了,刚刚推出单曲。看,他的选择比许三多多得多,即使是他,也做不了许三多。

  《士兵》读后感(七):曾经关于士兵的书评

  2015-02-16

  我看了士兵突击的原著,也就是叫做士兵,其实很朴实,没有电视剧里面那些,不抛弃不放弃,也没有好好活

  经典语句没有,但是却有经典桥段。

  锤什么东西的时候把班长手锤了啊!好像电视就30集,我看了后15集吧。然后还有就是,伍六一那个老a选人的时候那段感人的场景,袁郎那么冷血的都哭了。还有声请袁郎的那点。还有他因为心理压力非常大回家了那些地方,去了老部队的地方,我非常感动。依旧是那么感动,而且那么记忆犹新。

  许三多在村子里是很笨的,而且初中文化毕业,爸爸要求进了部队,学会了前两件事,一个是定义,不需要怀疑,一个是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然后,就是因为大多数人做不了事情,所以他新兵结束,被分到了那个班,新班是文艺连,然后在的三连五班不是很好,大家都打牌,但是许三多完成了班长的任务铺路,他自己铺路百分之六十最后带动了全班铺路,然后,上面领导的重视让他掉到了钢七连,最好的连队,荣誉的连队。

  后来,和他对比的成才,班长走了,老兵走了,一个个都走了,成才因为听说了要解散的风声了,去了他原来的连队,去过度一下。

  他说的很对,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自己放稳。许三多因为稳稳地所以他撑起了钢七连,在军事演习他活捉袁郎之后,他捉住袁郎也是因为他自己的坚持与稳扎稳打,而且,在考试的时候,他说过了读书他可以背下所有的书来,他的稳稳的踏实感,真的敢见,宝贵。

  后来他通过自己积累的经验,通过了老a的选拔,但是成才在最后一个环节的时候淘汰了,因为他的逃避。在最后爱沙尼亚的死亡角逐中,许三多一个人在探路在沼泽的时候,想起了很多,很久很久,但是,他们还是找到了他们自己的队友,他们也是不抛弃不放弃,最后四个人一起拉下来保险伐。

  在那次选拔中首先甘晓宁先放弃的,成才觉得没办法,成才是个往上冒的人,但是,在最后那个赌气演戏的时候他逃避了因为他不想失去生命,逃避是他的选择,但是最后他再次去这里的时候,他说的他不想在逃避他够了,折服了我。

  在许三多父亲第一次来部队让他走的时候,他没走。但是到了最后他还是觉得对不起父亲的毕竟为了自己的理想。在第二次父亲出事情了,他正好因为他纯净的心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受伤的时候,他心理其实做了很多还债的感觉吧,我不知道该怎么说,那种感觉。

  好吧,反正这书最终结局,我想说我没看懂,但是踏实的确非常重要。然后就是多做点可以做的事情。在你有条件的时候,这就是我大致的感觉吧。

  还有一个意志的问题吧,其实这书很让我感动的。

  《士兵》读后感(八):为士兵突击里温暖的感情而记

  看完电视剧《士兵突击》,我更为里面人物之间的信任和感情所感动,倒不是为军人们常说的那句‘’不抛弃、不放弃”感动。我翻开原著,希望能在里面寻找更多情感的痕迹。我终于看到了我心里一直想要的那句话:

  「成才说我好狗运,一直有人帮我,我觉得不是,是一直有人在回报我的友好,他们很简单地回应了我的简单,他们都很纯真。」

  这句就是我认为的全剧情感核心。

  虽然读完原著,我有些许失望,想看到的更多情感的痕迹和细节的描写这本书并没写。我仍做了书里的一些摘抄,作为原剧补充。

  1.「成才呢?成才是这样的,他永远带着三个以上的选择来对待你,在接触后又有三个选择,然后从这三个中间拿出一个最好的综合。」

  2.「其实世界上没有谦虚这回事,骄傲的背面是没有反义词的,谦虚只是比骄傲更适合生存的一种骄傲。其实我觉得世界上最好的话之一是这么一句:这是我应该做的。同时心里一定也要这么想:这是我应该做的。 这确实是我应该做的你干吗来了?」

  3.「事情可能走向任何方向,但最可能的是走向你使劲的方向。」

  4.「还有就是别放弃你觉得对的规则,尽管那很累,有一天早晚不跑那五千米及其他,确实很舒服,而且也没人管你,可最好别那么想,有过拉练经验的人都知道,中途休息时千万别解下背包,除非你打算往下的路程如在地狱。」

  5.「我们忙于思考人生意义的时候,往往淡漠了每一件小事的意义。」

  6.「什么是老A?那就是兵王!真练也真打,玩最好的枪,穿最酷的衣服!从直升机上跳下去,从潜水艇里钻出来! 反正我跟你说,不当兵这辈子白过了,在咱们这,当兵不当老A,这兵当得不够劲,懂吧?」

  7.「你能做尖子,能拿名次,那没什么了不起,是个人就能拼出来;你一个人顶住了钢七连,这很了不起。我从你的眼里能看出来,天天对着七连空空的墙壁,你已经明白怎么做个军人。」

  8.「那天晚上成才喝了很多,也问了很多,他很少这么放松,好像已经到了人生的一个标的。」

  9.「曾经独自撑住一个连队的人,已经习惯做事不是做给人看的了。」

  10.「士兵,生存不仅仅是要人明白生存的手段。 是的,还要明白生存的目的。

  11.「等你想有个归宿的时候就知道了,其实没有归宿,即使到了你以为是归宿的地方,也会发现还看不见尽头。人生没有穷尽。」

  12.「许三多话没说完,对方笑了,笑得刻薄而又不屑,许三多楞了,他在战友中间生活了将近五年,这种表情对他实在陌生。 」

  13.「别人的忠告会留在脑子里,只有自己找到的才能进到心里。

  14.「人家价值观跟咱们不一样,这并没个谁对谁错。肯定自己并不是要否定别人。」

  15.「机会,机会是很少的呀」

  以上是书里比较精彩的句子,在电视剧里也有很多打动我的台词,比如吴哲说 “过分信任这种天赋不是谁都有的。”以及袁朗评价成才的话,每一句都让我回味。

  记得《士兵突击》剧组参加艺术人生访谈节目,节目最后,朱军问康导和兰晓龙,“你们觉得在当今社会中,成才和许三多,咱们说现实生活,这两种人哪种人更容易成功?”

  康导回答:“我觉得成才和许三多是一个人,我只是把他拆开来给大家看,成才是我们今天社会下我们生存的一种手段甚至说技巧吧,许三多是我们内心世界里的我,他俩个人在一条起跑线上,从下榕树同时前进,同时出发。”

  兰晓龙说:“我很现实的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许三多这样的人,在生活中成功的多,我在我的生活圈子中间,周围任何的,其实有很多人,我就拿这里举例子,这个人(指康导)、张谦(总制片人)、四哥(执行导演),包括我们演员里面很多人,甚至我想包括朱老师您自己,我们身上肯定都会有许三多的因素。我几乎可能自己,我并不是说成才是一种不好啊,陈思成对不起啊,而是说一种像成才在某个时候会做的选择,会让我觉得这个人并不是一个最好的合作者,所以我会更愿意去选择许三多这样的人。所以可能因为我自己在有意识做这样一种选择,我现在生活中间全部都是许三多这样的人,我记得我当时毫不犹豫把这个剧本给张谦同志就是因为他一句话,他说他觉得他很像许三多,我后来就跟他说,就这样直不隆冬来说自己像许三多的人,一定是很善良的,后来的确也证明了很多东西。我甚至更功利一点的说,我就说,比如说,我在影视圈里所看到的这些最好的导演,每个人都是许三多,没有成才,真个没有成才,成才他到不了,真的到不了一个他最想到达的地方。只有许三多这样的人,他真的能到那个地方。”

  《士兵》读后感(九):许三多傻吗?他…真的不傻!

  这个原版小说里已经不止一次地提到,他,许三多,真的不傻,他很聪明,他很强,强得令人害怕。

  最开始我们以为的傻,只是他还困在自己的精神牢笼里前后顾忌

  后来他变强了,但我们还是说他傻,只是因为他太强了,我们不习惯被这样一个那么异类的人超过,所以我们一定要找个借口来安慰自己

  许三多体能好,记忆力哈,学习能力极强这些是藏在他所谓傻之下的天赋!

  但最关键的是他踏实得非同常人!我们常说的踏实是老实,但他的踏实真是一步一步踏实了往前走。

  这让伍六一佩服,这让成才嫉妒

  伍六一和成才都是强人,都有自己的天赋,但最终总是没达到许三多这样的专注

  也许就像吴哲说的”我定了很多的计划,可我的一大半精力可能都用在想上了。我进了军队,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军队的责任和义务会逼着我栋,逼着我实现我的计划“

  所以,踏实是多么宝贵的特质啊,有这样特质的许三多,真的不傻

  当那些人前不久时还在嘲笑他落队的时候,回过神来他就已经背着负重飞也似地从别人身边跑过去了,不带一丝不屑,不带一丝欢喜,他,许三多,只是在做好自己的事情罢了!

  《士兵》读后感(十):再见,士兵

  “老兵不死,他们只是默默离去”

  这是一代名将麦克阿瑟在退休仪式上给他的支持者留下的话,我想,放到这里非常合适。在人生这个战场上,我们都是一个个为了某种理由而奋战的小兵,有成有败,但总希望得到个有尊严的结局。只是,这很难。

  之所以想起说这个,是上一次聚会上朋友说起她正在看《士兵突击》,勾起了我很久之前的回忆。这部电视剧已经红了很久,以至于现在人们都不再提起它了。如今的流行是更多的军事意淫剧,比如《第五空间》、《我是特种兵》什么的,剧情狗血,造型华丽,都试图复制《士兵突击》的成功,但却没有一个能做到的。同时可以看到中国影视剧创作的低级和无奈。

  《士兵突击》最红的时候,百度贴吧都爆了,满街的媒体都在说许三多,到处都是王宝强那张傻傻的笑脸。我却没有掺和。也许是当年在新浪舰船论坛里追《兵王》的时候已经把热情都用尽了,也许是我对这本书这个电视剧的理解和其他人有所不同,总之那时候虽然同样看了新版书和电视剧,但我没怎么评论,我更喜欢从前的那个版本,就是上面那张图,最早的《士兵》,没有那么多华丽煽情的POSE和标志,就一个钢盔,冷凝简练,留个大家一个人成长的故事。

  《士兵》原名《兵王》,我最早看到这个故事是在2001年的新浪舰船论坛,当时非常有名的军事论坛。小说是从一个话剧剧本改写而来,原话剧是由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排演,获得全军文艺汇演一等奖以及诸多荣誉,也让这个话剧团避免了被解散的命运,从中可看出其价值。当然当时谁也没想到这本书能红到后来的地步……

  《士兵》讲述的是一个成长的故事。而在最初的版本里,和后来的电视剧有所不同,更朴实,更贴近一个人的心路,因而更有文字上的冲击力。不像后来的版本更有画面感。对于喜欢琢磨文字的人来说,最早的版本更好一些。从故事和思想来说,这书是近年来中国军事文学作品中最接近《兄弟连》境界的一本书,无关正邪,无关成败,只是一个男孩成长为一个男人的变化历程,也是我们所有人从青涩走向成熟的纪念。

  《士兵突击》后来的版本修改主要体现在几个人物语言和身份的修订,以及剧情开头和结尾的设定。原著(包括话剧版)都是记录了许三多和A大队在参加国际侦察兵对抗大赛“爱尔纳·突击”中的历程。后来的电视剧版图书给改成了参加国内的军事演习。说实话这个可以理解,因为国际对抗不好表现,没准再弄出个《冲出亚马逊》来。但因为这个小说的原型和事件都是真实存在的,的确有“爱尔纳·突击”这个比赛,中国士兵的确拿到了冠军,大部分的内容都是真实记录,因此最早的版本更有一种真实冲击力,不像后来的军事演习那样有点假。

  回到这本小说,许三多并不像王宝强那样表现的那么傻(这是很多老读者最大的抱怨之处),他只是比较懦弱和自卑。他从出生起就是没被人在乎过,大哥叫许一和,二哥叫许二乐,到了他出生,老爹本想要个闺女,但有是男的,老爹觉得多了,所以才有许三多这个名字。除了老爹的一点嫌弃,大哥二哥的戏弄之外,同村村长的儿子成才从小就是他仰望的对象,无论从成绩上还是人缘上都死死压住他,即使当兵都是老爹豁出去老脸,套来了招兵班长的一句话(就是史今这个倒霉蛋),才让他有了机会和成才一起去。所以许三多这个人,从小就不知自己为啥活着,不知道想做什么,不知道能做什么,就像我们很多人在高考,乃至大学毕业前后的那种状态,稀里糊涂就给扔到了部队。他的第一个动作就把连长高城给惹火了——面对突然出现的坦克,他举起了双手,这对于钢七连这样一个有红色荣誉传统的连队来说简直是不可饶恕,所以从开始连长就不喜欢他。加上这个人的确有些笨,没信心,反应慢,除了班长照顾他,成才念着乡情和他有交往,几乎没人喜欢他。后来他也顺利成章的被扔到了看守加油点的野外驻守。说起来也算适合他。

  到了那么一个三不管纯放羊的地方,许三多的亮点反而出现了,就是执行认真。他和新兵连一样出操,站岗,训练,还给荒芜的营地铺了一条路。混日子的战友讨厌他,因为他的认真让不认真的人难受,但当兵,就是最基本的大头兵,认真服从是最重要的,尽管在技能上他不是最好,但态度上很出色。于是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这个放羊班很多人的命运。

  这是许三多的第一次成长,就如同我们离开家,离开学校,第一次进入社会一样,面对的是和课堂中完全不同的现实,光怪陆离,可以混,可以玩,也可以认真,很多人就栽在这第一步。尽管聪明如李梦,资历如老马,最后都成了放羊的混混。所以面对许三多,他们那么羞愧。

  许三多回到训练部队,又显示出了短处。光知道认真执行是不行的,必须会应变,有判断,这都根源于人的自信心,问题是他缺的 就是这个。班长怎么踢他打他带他都不行,因为他无法理解太崇高的目的。于是班长最后给了他一个很具体的理由:你干的好,我能升上去。为了报答班长,这个家伙才开始了有方向的拼命,显示出一个人的天赋和能量。问题是,他出色了,代价是显得不那么出色的班长必须走,于是他又开始悔恨和迷茫,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他只是学着史今的样子,在形式上重复一个班长的所作所为,但如果没有意外,他就到此为止。

  第二次考验来自于军队改编,钢七连被解散,重整为电子对抗侦察连。除了连长和许三多,其他的人或者退役,或者调离,只有兵头和将尾——班长许三多和连长高城被留下处理后事,连长不忿,但习惯认真执行,不想将来的许三多反而给心高气傲的连长上了一课。其实无论史今还是此时的许三多,都是很优秀的士兵了,就是明白士兵的本分,并且坚持。正如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那样,知道什么是对的,但能否坚持,就是个大问题。

  许三多在钢七连的半年留守让我感触弥深,他一个人就代表这个连队,连长也调走了,他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出操,一个人整理勤务,一个人唱歌……小说里有句话“当兵的就是死都是抱着团死一起,就怕一个人没支援,现在什么事情就都靠你自己了啊”。话很简单,但放到现实却是困难的无法想象。因为人最怕的就是寂寞,面对一个困难,没有战友,孤军奋战,那种孤独绝望和无力感,能把一个人的精神摧毁。许三多也是一样,他甚至都不会说话了,因为太久没有和人说话,除了机械的唱歌和喊口号。连交流都没有。他的情况是极端。但事实上面对现实我们坚持奋斗的时候,那种寂寞,何尝不是如此?有多少人可曾有和战友交流过心中的苦闷和无奈啊。很多年前上中学时,我读过一篇小说,《1983年全国中篇小说获奖作品集》,陆文夫的《围墙》是其中一篇。还有《啊,女兵》、《索伦河谷的枪声》、《引而不发》等描述军旅的作品让我难忘,对了,还有很棒的《肖尔布拉克》,有兴趣的同学都可以去看看。其中《引而不发》很有《士兵》的味道,“引而不发,跃如也”出自《孟子·尽心上》,原意是拉开了弓不放箭,让别人观摩。放到这里,是表现军队“养兵千日,难待一时”的寂寞。士兵是为战争而准备的,但又不希望有战争,可真正临战时,那种渴望是难以言述的。那篇小说很好的表现了这种痛苦。放到《士兵》中,就是面对没有方向的未来,那种坚忍和等待。

  事实上,过了这一关,许三多已经成为一个男子汉了。他在团里成为传奇,不仅仅因为他军事技能的优秀,还在于他一个人撑起了一个连队,钢七连始终没有失去它的灵魂,因为这支连队就是在苦战中幸存下来的。原著中如此描述“这支连队打过很多次血战,每次战斗过后,他们并不忙着庆祝胜利,而是默默的收拾好战友的遗体,包扎好身上的伤口,庆幸自己又活了下来,并为了在下一场战斗中幸存而做好准备”。它有无数荣誉,但它战斗的目的,不过是像一个士兵那样活着,并且有尊严。这是解放军之所以成为百战雄狮的基础。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很难,因为要有尊严,就像现在说“站着,并且把钱赚了”一样难。许三多的六个月,让他不再是一个懵懂的少年,而成为了真正的优秀士兵。所以到后来,无论是临阵退缩的成才,还是动了“走一下关系”心思的连长,都在他面前惭愧,因为尊严。这个东西虽然现在人人都说可以放下,“小不忍则乱大谋”什么的,但真的面对有尊严的人的时候,我们都会仰视,为他让开一条路。

  到此,后面的路完全就是许三多的广阔天地了,他一如既往,就像在七连里一样,不抛弃尊严,不放弃战友,冲击着一个又一个困难,让旁人肃然起敬,因为太难了,不仅仅是肉体上的痛苦,还有种种精神上的诱惑。这个人仿佛毫无人性一般都不动心,仅仅就是一句简单的话“那不是当兵的该干的事儿”就统统摆平了。这个时候倒是显出了他“傻”的重要性,因为认死理,心无旁骛,反而来的简单。成才那么善交际的人,吴哲那么高智商的人,在他面前都显出了短处。坚定,这是如今这个世界最稀缺的品质。而成才和吴哲从许三多身上也学会了坚定之后,同样也显出了自己的牛逼。他们在一起,最后在世界最好的特种兵中,独占鳌头。相比之下,后来电视剧里军事演习的设计,一句王宝强依旧稀里糊涂冒呆气的表演,倒显得下乘,显得许三多还没成熟坚定,只是不懂而已。我很不喜欢。

  许三多的原型是士官肖毅,万岁军38军侦察兵,“爱尔纳·突击”竞赛中唯一的士官,9项个人第一,冠军主力。这个人是成才和许三多的集合体,一个人守过野外补给点,在侦察兵考试中也做过弊,但最后还是成为了后来的许三多。兰晓龙在38军装甲6师24团体验生活半年,对他很熟悉。在交流中兰晓龙曾经和我们说“许三多,或者说是肖毅,也是支持我创作出这个故事的动力,因为当时部队的话剧团也要解散了,大家都心态惶惶,就像七连那样,有这个故事、这个人才让我度过了那段最难的日子”。

  因为家庭的缘故,我对部队和士兵的生活都很熟悉,也很有感情。我在高山兵站出生,从小就是在出操和口号中长大,打过各种轻武器包括高机,见过血淋淋的尸体。但最重要的,是从小就知道“我是二连的孩子”,这种部队建制的归属感对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从小我们就是在这种扎堆的环境下长大,二连的孩子和八连的打,然后是五团的孩子和地方的打,再就是汉族孩子和维族孩子打,有这种集体的支援和保护,才有安全感,所以我很珍惜有一个团队的感觉。等到大学毕业后,一个人在北京奋斗,家乡的兵团也改制成为企业,再没有那种部队的凝聚力。到现在,我是彻底的单兵作战了,一个人决定该向哪里走,该做什么,这种艰难和痛苦仿佛一个人在钢七连一般。所以我分外理解许三多一个人撑钢七连的痛苦,也明白他坚守的意义。

  正如开头所说的那样,老兵不死,他们只是默默离去。十年过去了。《士兵》已经被很多人遗忘了,连这书的封面,都是我费了不少力气从旧书网站上找到的,它已经被淹没在各种华丽的封面和花哨的故事里,就像一个普通的士兵那样。当初为这本书喧嚣一时的人群里,能如许三多一样坚持下来的终究是少数,更多的人选择了李梦的道路,无可厚非。他们从来没理解过七连,自然也不会像七连那样坚持。但对于我们这些最初的读者来说,没人知道这书在十年前给我们那批人的勇气和力量。很多在论坛上认识的朋友,至今有联系,并且在站着赚钱,这很不易。而十年之后,我面对无战壕,无战友,也不知向哪里冲锋的状况,想起了曾经像史今一样寡言少语但身体力行带我们的徐班长,想起了靶场上威风八面,却在退伍后酗酒而死的梁指导员,想起了对我严厉苛责促我成长的主编Walker,想起了当年坐一桌嘻嘻哈哈讨论选题的记者组诸位同事,多年后,这些记忆,对我还那么清晰,和这本书一起,构成我心底里最基本的信念和勇气。

  许三多将来会怎样?我们不知道。而在现实中,我们都要学会低头弯腰,因为各种理由。据我所知,史今更多的是成为一个优秀的民工,伍六一也是一个出色的擦鞋匠,这是更现实的结局。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怀念那个夏天,看到这群人,看到自己成长变化的时候,那种兴奋和快乐。士兵可以离开军队,但不会离开战场,所以我们这些长大不成年的毛孩子们,就像眷恋校园和初恋那样,眷恋许三多,眷恋那个当初的自己,以及未能坚持下来的那个时刻。希望自己仍旧是那个稀里糊涂冒傻气,却有着无限可能的孩子。只是,还回得去么?

  无论如何,希望当初的那一点勇气,还能流在血液里,支持我们在这个乱糟糟的战场上有尊严的生存下去。

  再见,士兵,好运,许三多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士兵》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