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情人》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国情人》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22 21: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情人》经典读后感10篇

  《中国情人》是一本由韩东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情人》读后感(一):《中国情人》--爱你是我的一时“性”起

  本文有剧透,介意慎读哦 在京东阅读看到这本书时,封面实在过于大胆,一看就一股情色的味道,但是我又觉得这名字起得挺大的,想看看怎么就“中国”了呢,也想看看作者怎么理解“中国”的,这部小说的作者名字叫韩东,描写的是一个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故事,那个时候我不过才几岁而已,也就是说这大概是妈妈爸爸弟弟妹妹们的爱、梦、欲的故事,我联想了一下自己的小姨和叔,回忆中那意气风发,她们最摇摆的劲还真有,这本书也的确没辜负这妖娆的封面,语言很有挑逗性、没遮没当,又不会让你觉得没羞没臊,就是有种扬沙粗粒的凛冽感,带着一股子豪情在里面,爱欲都显得很纯粹,俗的可耐。 我们的女主角叫做瞿红,我对她有四个字的概括灵、痴、愚、透,一入场就是一个烧包的富二代开着好车,而且还是个美女,不过文说:“她这人没啥生活目标,刚分手,现在尿意来袭就是想上厕所,所以姑且,这也算是她眼前的一个明确的目标了”,看的我想笑,觉得这姑娘还挺有趣。最近一直在看欢乐颂呢,我迅速把两人的形象重合了,不学无术的美女牌混世魔王,但看下来之后发现,她真没曲筱绡对爱情的36计,她在爱中更像个圣母,温情抚爱着张朝辉,张朝辉就是男主,但我真的不喜欢他,一个男人说爱你,但对你的爱都是在用强烈道德观念表达,而且还是双重的道德观念,畏畏缩缩、自私自利渣男一枚,经我鉴定是这样的,比起这渣男,我更爱那个俗气的常乐,说话好贱,行为也挺放荡,但真暖。 我理解的整本书,故事情节是这样的,刚分手心情不好瞿红开着她的好车满世界的瞎逛游,突然尿意来袭避无可避了,只能七拐八拐的碰巧到了一个村,第一面就遇到了常乐了,跟他借了个厕所,一见瞿红常乐心里美啊,一是大美女啊,艳遇的可能性啊,二是有生意上门啊,开好车的人,一看就有钱不是。这个小村是哪里呢,叫大王村,它是个自诩艺术家们扎堆的地方, 大家都在这一边创作、一边等出名赚大钱机会。瞿红看不上常乐画的大猫(照猫画的虎),也看你不上常乐的人,想走常乐留啊留,实在没办法,毕竟有恩,救了急了,跟着常乐去他朋友张朝辉那看看艺术品,这人只画盘子。 张朝辉这人,对那些极其自信女子致命吸引力,吸引了她们的征服欲,这些女子如瞿红一般自持美貌家境优渥,有一种唯我独尊,随时能呼风唤雨的劲,瞿红看到张朝辉的第一眼,自然是不放在眼里的,但慢慢的她发现这个画盘子的,眼里更没有她时,她有些气恼,听常乐开玩笑说:“他是同性恋”时,征服的欲望便越加强大了,掰弯算本事掰直了不是更本事。这份缘本就是一场意气用事,瞿红在张朝辉的店里买了一个画盘,买的不是麦当娜的也不是克林顿的,买了一个张朝辉的自画像,常乐笑问瞿红买这个干嘛,瞿红说要是张朝辉以后出名了,就这个能值钱,这会张朝辉在第一次对这个女人有点注意,注意的不是这女人的漂亮脸蛋性感身材,是被人有那么一点点夸赞而兴奋,当然不小心也瞥见了一点这女人的美,可对他没任何吸引力,都不如小卖部的座机,让他心驰神往。 一夜之后,瞿红发现了新大陆,原来做爱后有高潮是这种感觉,她和之前的男朋友们都没有过这么强烈的感受,她抓紧了那个画盘,这个是有魔力的,无论张朝辉之前多么埋头苦干,瞿红都没有太多兴奋的地方,一摸它,瞬间人就进入了云巅之上,享受到无法自拔的快感,让瞿红就这么决定搬来大王村和张朝辉同居了,一切都是她自己决定的,自说自话,张朝辉莫名其妙的不想接受却也拗不过,其实仔细想想对他来说,多个人少个人在这根本无所谓。张朝辉有个大梦想就是去美国,他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出国,他一直在准备着,一直坚持的,具体努力就是和一个美国人电话教他汉语,国际长途的电话费由张朝辉来承担,而那个美国人则负责找机会让他去美国,他的精神只为这一件事而活,其余的人和事,只是她们自己认为参与着张朝辉的生活而已。 张朝辉每天的生活,画盘子、打长途电话、睡觉或有个女人可以做爱。瞿红每天的生活,看着张朝辉、和常乐逛菜市场、和常乐买菜做饭吃饭、和张朝辉睡觉或做爱。张朝辉没时间陪瞿红,常乐愿意陪,除了晚上,常乐想陪但是他知道不能陪,最后他告诉自己能陪也绝对不陪,这么想时,感觉自己特别爷们,这三人就这么一直相安无事过日子,直到有一天,一通美国的电话打破了这份宁静,熟悉的生活即将改变了,张朝辉能去美国了,瞿红痛苦于自己爱的人要离开了,而张朝辉每天都在兴奋的心情下,看着什么都那么美丽,那么精彩,他再也不用去打电话给我美国人教汉语了,有了多余的时间,也就终于看到了瞿红的妖娆性感,也终于吃出了瞿红做的饭菜美味可口,晚上更感受到了瞿红异常新鲜美妙身体,而瞿红已经暗暗下定决心绝对不再去抓那个画盘了,就这样的神奇,无论张朝辉多么热情,她也没有半点飞向云端的影子。 瞿红被离别压抑的喘不上来气,张朝辉被没有去美国的钱心急的喘不上来气,就这样的两个人,吵吵嚷嚷的又摔又打了起来,瞿红摔一个画盘不解气,就接着摔,张朝辉阻止她,她就说她全买了,张朝辉便开始和她一起摔,张朝辉心想的是摔得越多越好,摔了就等于卖了,钱就有了,一个气出了,一个有钱了,再踏出家门就成了恩爱情深的小夫妻了,每天都缠缠绵绵的,瞿红帮着张朝辉办理手续,收拾行李,张朝辉搂着瞿红说让她等他,等他稳定了就回来找她。走的前一晚,张朝辉去找了常乐,他想让常乐娶了瞿红。送别张朝辉的那天,瞿红哭的不敢在抬头看他一眼,张朝辉要离开故土难舍之情有,但更多是美国的憧憬向往,心早已飞出了千里之外。 时光飞逝,14年后,张朝辉已经是有了绿卡的美国华裔,但除了这个身份似乎也没什么别的更拿得出手的了,他的画盘、他的艺术之路还是那般崎岖,他回国来谈一份合同,有人愿意收购他的作品,一别14年再回来,已是翻天覆地。出了机场便一片喧嚣,他认出了电视滔滔不绝的讲着国学的常乐,已经是名人了,是名人也就意味着有钱了,有钱了也就意味着有不少姑娘愿意主动围过去了。但张朝辉很想知道常乐和瞿红结没结婚。瞿红也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嫩的能掐出水来的美女了,但保养的不错,多了成熟韵味,她和一个有钱的老头是男女朋友,自己也开了一家文化公司,算是有钱人终成眷属。但对于瞿红来说爱终究是一场致命的诱惑,再次见到张朝辉也不过还是一场躲不掉的沦陷,唯有更重的伤,才能唤醒曾经疼痛。瞿红总是让我想起梁静茹唱的那首的《问》,“为何女人总是一往情深,总是被情所困,终于越陷越深”。 常乐带了美少女大猫、瞿红带了老男友一起请张朝辉吃饭,酒足饭饱无关风月,酒尽人散才是故事的真正开始,常乐带大猫回家睡觉、瞿红带了老男友回家睡觉,张朝辉一人回酒店睡觉。14年来的念念不忘,让瞿红无法克制,主动、永远主动的都是她,洗澡、换衣服、化妆、开车出门、敲响张朝辉酒店的门,一番风雨温柔缠绵,瞿红拿出了画盘,往事种种历历在目,不需多言,两人便能决定厮守,也算是一种相爱的默契。然而瞿红道出了一个现实,就是她怀孕了,而且以她现在的年龄和以往的经历医生已经警告,这也许是她这一生最后一次的机会,张朝辉沉默了很久说了句:“三人便又是另一个格局了”,瞿红心里一沉却也坚定了另一个决定,一夜未归,老男友已经四处找她,常乐也不得安生,也想到了,他俩又在一起了。常乐联系了张朝辉,张朝辉告诉他,他和瞿红决定结婚了。 出了张朝辉的酒店住处,她车的方向就坚定的驶向了前方,瞿红狠了狠心下了车,去了一家小诊所,她决定了流产,哪怕这是她这一生唯一的机会,为了这份感情她也愿意放弃。面对瞿红做的这一切张朝辉无法理解,他觉得眼前的女人如此残忍轻松的就杀掉了自己的孩子,在她的脸上竟然都没看到过多的痛苦,他无法接受这样的女人相伴一生,瞿红痛苦的哭泣着说:“你不是说三人便又是另一个格局了”,张朝辉说那我也没有让你这样做,你不能为了自己幸福,就随随便便的杀死一个生命,你那实在太可怕了。不顾瞿红的哭喊道歉,张朝辉收拾了行李离开了,常乐知道后像疯了一样的找到了张朝辉,像疯了一样的暴揍了张朝辉,张朝辉只敢低声嘟囔,这样的女人你敢娶吗?常乐又像是疯了一样的告诉他:“我敢,我就娶她”。 在美国,都拿他当个外国人,没多少尊重,在中国,也拿他当个外国人,他在哪里都是外国人,但只有在中国,他才能觉得自己是个美国人,这感觉他觉得挺好的,被暴揍后张朝辉不敢再多做停留,只想快点进行合同商谈后尽早离开,坐在开往机场的车上,一路上张朝辉忐忑不安,因为他看见了一辆熟悉的车一直跟在后面,那是常乐的,他只想快点逃离,不知道等着他的会不会又是一顿毒打,连与合作伙伴告别时,他都那么迅速。常乐的车里坐着他和瞿红两个人,看着那个熟悉的身影一点点的再也看不见了。一边张朝辉没有被追而安了心,一边瞿红疯狂过后死了心,而常乐这里终于下定了决心,告白、求婚瞿红,戒指是那年张朝辉走后就买了的,样子看着就知道是个很久之前买的,瞿红把它套在了自己的手指上。 生活总是戏谑的,你越当真就伤得越深。结尾常乐被邀请到美国去讲国学了,他带着瞿红和大猫都去了,大猫怀着他和瞿红的孩子,算是个代理孕母。有时候在想生活挺有趣的,其实它没有对错,也不是你多努力就行,都说不想相信命运,但是你不信它好像有会跟着你过完这一生。看完这本书,挺心疼瞿红,女人在遇到爱情时,不是疯了就是傻了,为了一个人掏心掏肺,你和他讲感情,他却和你讲道德,一定有很多人怪她心狠活该如此,可红尘滚滚谁又能,真的把握自己的每一分选择呢,她承受了自己选择的一切痛苦,又何须再多苛责,常乐这样的男人,遇到了何其有幸,夫复何求。 缘来缘去一场空,都说珍惜眼前人,又真的有几人能做到呢,所以别怕伤别怕痛,蠢过哭过痛过,就会知道该怎么去坦然面对生活了,能与生活握手言和,我们就真的长大了吧。 注:原文中有许多爱恨纠缠的细节,本文并未透露,感兴趣的自己也去阅读一番吧。

  《中国情人》读后感(二):享受这带有痛苦的快感

  或许是习惯妄自菲薄原因,更有可能是因为我有足够的自知之明,但凡看了一本稍有深度的作品,在写评论的时候我就会心怀忐忑如履薄冰

  韩东的《中国情人》,读的时候还是如几年前读《小说月报》似的那般惬意,甚至有了一种重与故人相见的亲切感,只是在读完之后打开电脑要写评论的时候,那手突然就僵硬起来。虽说韩东起了一个非常通俗易懂的书名,只是因了这题目背后隐藏着的绝不止是爱情与责任,更多的是对于多种流行社会现象的深层次探讨和剖析,而一旦涉及到此,我就会无话可说

  这是一部严肃的小说,虽然部头不大,命题似乎也毫无深刻可言,而韩东在此却是寄予了它某种比较崇高使命,虽然这话看起来有些不着调,但我以为作者在创作此书的时候态度肯定是极其严肃,并且试图让自己的作品承载某些发人深省东西,譬如试图对人性进行某种程度的理解与探讨、对于现今艺术圈、文化圈的种种怪现状的揭露与分析等等。

  我是一个完全与深刻不沾边的俗女人,所以,我想,我要写一篇不至于让自己都感到恶心的书评,还是应该从“情人”这个词说开去。

  瞿红是张朝晖的情人,从始至终。“情人”这个词不知道度娘是怎样给的一个解释,只是在我的心里这是一个并不够光明正大的词,至少带着那么一股子阴暗和发霉的气息,而同时似乎又有些恼人的香艳,这矛盾存在撕扯着让人产生那么点儿痛苦的快感。而这感觉就是《中国情人》给我的感觉——贯穿始终。

  瞿红遇到张朝晖的时候,因为那个莫名其妙的道具给了她一份突如其来的快感,然后她就这样一厢情愿地认命,对着那个不阴不阳不言不语不死不活的张朝晖把姿态低下去,做他的情人,因为他总是要去美国的,他不能跟她结婚,而且从来没有这样的想法。他要的是绿卡不是老婆,他的世界里只有Eric,瞿红只不过是一夜激情的延续,她可以满足他作为男人最原始的欲望,在张朝晖的眼里,瞿红不过只是一副不赖的女人躯体而已。所以他在离开的时候根本看不到那女人的伤心和决绝。

  张朝晖的心里一直只有自己,即使是在十四年后归来,瞿红再次送上门来的时候。

  张朝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如果一定要较真,给出一个比较中肯的答案,那么我想,他首先是一个自私的人,其次是浅薄、懦弱甚至于猥琐——即使在听到瞿红为了他将腹中的孩子打掉后表现的是那般的义正词严。他从来没有爱过这个女人,这次之所以想要结婚也不过是因为这个女人可以帮他做到一个他甚至不敢企及的事业高度,然而他的内心却又是怯懦和不甘的,所以在得知瞿红怀了一个别人的孩子后,他就已经表现出后退的姿态,他模棱两可地说如果是三个人那么刚刚憧憬的生活就又将是另一幅姿态了。于是,瞿红为了爱去做了,而这也恰好给了张朝晖一个道貌岸然离开的最好借口。因为他无法忍受这样的“中国人”!

  他怀揣绿卡却始终不能觉得自己是美国人,而站在阔别十四年的中国土地上他也只能感到茫然和无助,他其实谁都不是,自私如是,他感受不到他人的存在,最终也丢了自己。

  瞿红在《中国情人》里虽然从来不是以弱者的形象出现,却一直都是被侮辱的一个对象。面对不爱她的张朝晖,她都一直心甘情愿一味付出,最后那个跪在张朝晖的面前痛哭的形象给她与张朝晖之间的纠葛定了格——她是跪着的痛苦的,他是坐着的法官一般的。你不觉的吗?这个时候的张朝晖甚至有一种道德审判后的沾沾自喜呢。

  常乐最终兑现了娶瞿红的诺言,他带她去美国——那个因为张朝晖在而让瞿红一直却步的所在。只是这个时候他还得搂着另一个女人,那个女人肚子里是他和瞿红日后要养的孩子。《中国情人》的结局颇有画面感,男人的左拥右抱,飞机在这几人面前升空,本来是一片歌舞升平,为什么却让人心生悲伤?

  韩东的笔是克制的,所以读《中国情人》并没有大喜大悲,却又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阴霾无处不在……

  《中国情人》读后感(三):当代爱情的浮世绘

  对于当下的中国人来说,现今的中国是一个中国人可以尽情挥洒想象力和欲望的舞台,而对于美国友人来说,中国人是一个混杂着想象和晦涩指向的混沌所在。美国人可以和中国人在生意上紧密合作,但在思想上的互相沟通上却表现得经常像是陌生人。而对于去国怀乡,刚刚能够荣归故里的中国人来说,会是一个什么情况呢?这本书将情感,欲望,金钱等元素混合在一起,在短短的二百多页小说中迅速的完成了一次中国现实的浮世绘。

  说是浮世绘,但是这本小说对于中国现场的描述应该说是比较小众化的。众所周知,韩东的小说主要集中于描写艺术家,作家等类型的人群。这本小说也不例外。小说描写的故事很简单,类似于韩国导演洪尚秀的电影情节,几个简单的场景和人物,夹杂着个人理不清化不开的情感,构成了这一整本书。还有一个类似的让我感受到的参照作者就是导演娄烨的作品,里面的情感看似淡薄却敏感如刀锋,直刻薄入骨却又绵软无形。之所以我会连续用两个电影导演来比较作者是因为这本小说有着明显的影像化特征,作者被称为是中国作品最有电影化特征的作者之一,而作者本身也曾经从事于电影业。这本书篇幅虽然不长,但由于场景简单,因此对于细节十分用心。里面提到的一些细节道具,代替作家对读者做了很多暗示。但总感觉细节虽然有了,但是小说的中心人物性格侧面还是比较简单不够鲜明,使得情节转换比较突兀。可能是对于这个小众圈,一般读者不太熟悉吧。

  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画家张朝晖为了出国大业日夜奋斗,突然天上掉馅饼似的来了一个狂热的追求者:女富二代瞿红。他们富有默契的达成了一种奇特的感情关系,用只谈片刻欢愉不谈长远未来的方式一起生活到了张朝晖出国之际。二十年后一晃而过,张朝晖还是没有在国外混出个样子来。他回到国内试图能够炒作自己的身价,突然发现中国的气氛已经不再是二十年钱的气氛,而原来身边的故交都已经完全变换了生活状态和生活轨迹:瞿红已经成为了国内有名的艺术商人,高中文化没有的落难哥们常乐已经成为了电视上飞机场边口灿莲花的国学大师。。。。。各种新鲜事物和新生人类冲击着他的视野和思想,张朝晖决定和瞿红重归就好,最终却由于以外的一次流产而终止了他的想法。

  小说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种将时代气氛融于个人情感中的信手拈来。小说一开始就是上世纪90年代的北京,艺术村里的艺术家为了获得世界的认同和名利的收益而日夜奋斗,张朝晖为了追寻远方的世界冷酷的丢弃了瞿红,从这方面来说张朝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自私自利者。那也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当每个人的发展机会稀缺的时候,试图抓住成功机会的人只能抓住一些机会丢弃一些机会。但是命运石如此的吊诡,如同一个巨大的搅拌机把每个人的生活打碎。当张朝晖回到北京时,发现他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的生活了,难道是生活欺骗了他?当他千辛万苦的仍然无法再北美艺术圈出人头地,常乐已经靠嘴皮子成了国学大师,还有很多新鲜人类的不断冒出使得张朝晖觉得前往北美的他似乎成了土包子,而留在北京的人享受到了时代发展赋予的新鲜物质享受,体会到了滚滚向前的潮流感。

  但是时代在赋予人一些东西的同时,也拿走了一些东西。张朝晖和瞿红的爱恋再也无法回来,而常乐和瞿红是爱吗?好像也比较难说,时代使得每个人都成为了爱无能。张朝晖选择彻底的离开这片故土,在这片故土上他已经成为了一个精神上的异乡人,这可能是他做出这样的选择的终极原因。而对于常乐这个享受着日常生活的胜利乐趣的国学大师而言,与瞿红结婚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胜利感,而不是爱情。小说的最后是瞿红和常乐一家前往美国坐月子,原因是常乐成了孔子学院的负责人,这个富有时代气息的情节被作家演绎的像一幕荒唐剧,尽管场景从中国即将切换为美国,看上去也不怎么美。

  《中国情人》读后感(四):丑陋不堪是_中_ 国_最亲密的情人

  韩东先生,从各个方面,充分嘲讽了中国人。正如我的题目,这本书与“情爱”其实没什么关系。每一个人物都显现出了不同种类的中国人的丑陋嘴脸。从虚伪的“张朝晖”,到傻了吧唧的“瞿红”,再到叫兽派的“常乐”,还有超开放没皮没脸的“大猫”,以及典型中老年人的代表“丁老板”。作者以一种近似“艺术”的手法,把每一个人展现在眼前。

  臭不要脸的人永远都有,给点儿阳光就灿烂的人也大有人在,两者兼而有之的我总称为“人渣”。

  就算最后张朝晖变成了“华人”,但他身上也没有半点儿美国人的味道。仅仅靠着一种“女人不能打掉自己的孩子,你们中国人真可怕”的思想,身上也不可能流出资本主义的血液。

  从刚开始和瞿红在一起的时候,就是因为占便宜没够,到后来瞿红住在自己那儿,给他做饭买衣服,然后又掏钱给他办签证。俩人摔盘子的时候都抱着迥异的想法。张朝晖想着的永远都是怎么占便宜。

  到了最后,把瞿红托付给常乐,要么说这艺术家真是风格难以捉摸呢,自己的女人,还能转手他人,说的还大义凛然。臭不要脸到顺其自然的境界,这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的。14年后回到中国还要费尽心思打扮一下自己,至于吗?图什么?想让别人看出来他是与众不同的中国人?

  就像看到电视剧《离婚前规则》的时候一样,觉得哪儿都让人生气,后来才发现,原来这部电视剧,就是演的所有的典型人物,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和难以治愈的缺陷。

  实话说,我也没见过哪个火锅店门口有一排“北京大妞”排排站,90度鞠躬喊:“欢迎观临!”的。

  韩东先生这写的不是《中国情人》,倒像是《中国人的丑陋嘴脸》吧。

  常乐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典型的“叫兽”。在电视上穿着唐装像个人,在私底下又是泡妞儿,又是满嘴脏话,不是这个傻逼,就是那个傻逼的,就他自己最不傻逼。

  豁不出去的人是没有前途的。瞿红不傍上膀大腰圆的丁老板也是不会开着“保时捷”满大街转悠的。

  在中国,有各种人。赚的钱不一定干净,但花的时候一定都是豪爽的。

  女人这一辈子,没有爱,有钱就够了。 最后的结局再怎么光鲜亮丽,也是透着浓浓的悲哀。

  看完之后就像吞了一块不知道是什么滋味的糖,化在嘴里,回味悠长而苦涩。

  《中国情人》读后感(五):关注当下

  亚马逊打折,买了6本,先看了这个。因为在手机上看了开头,就是在张朝晖去美国之前的部分。

  总体感觉一般,当然韩东写的东西质量是有保障的。开始时三个人的关系,包括张朝晖回国后酒桌上的描写,把每个人都写的很清楚。印象最深的当属张朝晖在月光下看见大猫屁股那一段,让人感觉十分美妙。这些都是韩东的拿手好戏。

  类似读上一部知青变形记的感觉,我对小说里故事的设计十分不以为然。最生硬的当属张朝晖得知瞿红做掉孩子以后的反应,似乎作者对这个设计也有些疑虑,张的内心和行为都很做作。也许作者认为这属于读者应该坦然接受的部分,美国14年已经将其改变,但是当涉及到根本性质的问题时,说服力就不强了。而且前面又有非常中国化的结婚情节的设计。好吧,就当结婚是全世界通用的,可是承诺结婚的过程中功利性的想法是非常中国的。还有就是张的沉默寡言似乎也是造成两人误解和产生裂痕的原因,这个是非常臭的设计。

  之所以叫中国情人,我想是韩东关注当下而产生的吧,现实的中国多么复杂强大,任何人都难以忽视,作家更希望从中看出些什么来,摸出些什么来,或者探索出什么来。这种大的设计我非常不以为然,尽管我喜欢韩东,包括对他推荐的人都感觉不赖,但是我还是觉得他应该回到自己身上来。非常简单,这本书里的常乐,张朝晖,瞿红,都十分表面化,瞿红比之段丽在古城南京差远了,虽然是朱文写的,但是韩东也写过一个短篇叫归宿在异乡吧,这个叫什么敏的女的比这个瞿红也写的也好。抱歉,瞿红其实写的不错,我就是为了论证。但是其他人真是不怎么样,丁老板和老猫更是不值一提。。

  反正整个故事的设计大而无当,不过是拼凑。

  手机打字,先这样吧。

  《中国情人》读后感(六):关于爱,关于他和她

  关于爱,关于他和她

  文/六回

  阅读韩东的小说,于我已经是一种迷信,看完韩东的一部有关爱情的小说,我的生活总会发生些变化。

  这是从阅读韩东在200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我和你》开始的,当时看完《我和你》不久,我就爱上了一个姑娘,或者说,姑娘忽然就冒了出来。

  而韩东其他非爱情故事的小说却起不到这种迷信般的效果,比如之间2008年的《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和2010年的《知青变形记》。

  因此,我一直在期待韩东的这部《中国情人》。

  我喜欢韩东的小说,甚至到了铁杆粉丝的程度。在中国作家中,韩东是我最爱的小说家之一。

  一看完《中国情人》,那种久违的幸福感油然而生。一方面是,大爱这部《中国情人》。另外一方面,我以为我的生活中新的一位姑娘或许即将要出现了。

  《中国情人》这部书并不长,12万字左右。花了几个小时就看完了。小说中的情绪是淡淡的,讲述的故事也有点“小”,主角仅仅是三个人,两男一女,有点轻的感觉,一点都不重,虽然时间跨越十几年。这都是很美好的阅读体验,像似看了一部很特别的文艺电影。甚至可以说,看完后,感觉似乎没有多说些什么,“艺术家”张朝晖和女友瞿红从认识到分别,“艺术家”张朝晖终于去成了向往的美国。十几年后,“艺术家”张朝晖回国,三人再次相遇,一切都已物是人非,但情感故事却又像刚开始一样继续再来一次,当然结局是另外一种选择,另外一种人生。

  之所以喜欢韩东的小说,就因为韩东总能把一件小事写得像一件小事,又不像。就拿爱情来说,它或许是小事,或许也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人生故事和社会变迁都在这爱情故事之中,爱情它可大可小,于她或他都是不同的。

  看《中国情人》,难免会拿《我和你》来比较。在我看来,《我和你》像青春期的爱情小说,或者也可以说是哲学级别的爱情论小说,探讨爱情的本质要更多一些,就像书名“我和你”,说的就是爱情本身,一个爱情故事中本能的激烈就像荷尔蒙一样让人激动。而《中国情人》明显要复杂一些,或者说通俗一点,像一个成熟中年人的爱情故事,涉及事业和社会变迁,分分合合,平常又意想不到般的现实。

  认真看韩东的小说,似乎能感觉到韩东在写有关爱情小说时,他的语言和他别的小说是不同的。像《我和你》和《中国情人》,表面看起来依然是一副“流水账”式的叙述,幽默、冷静,娓娓道来,但其中我还感受到了一股小心翼翼的劲,和冷静中的一丝忧伤。这大概是我更爱看韩东写的有关爱情小说的原因之一。

  或许是我先入为主的缘故。

  关于爱,关于他和她的故事,应该看看韩东的小说,推荐这部《中国情人》。

  (刊于成都《明日快1周》2013.3)

  《中国情人》读后感(七):有一点王小波的味道

  封面写着18岁以下读者谨慎阅读,什么是谨慎阅读呢?不是不能读,何谓谨慎?PG吗?其实里面尺度还可以,现如今初中都看AV的,这点尺度不算什么。性爱描写有一点王小波黄金时代的味道。

  去年那堆不费脑子读的辣鸡书里唯一有点内涵的。情节曲折,人物个性鲜明,刻画丰满,文笔流畅写实,写得应该是那堆书里最好的。至少我现在翻一翻还能想起情节来的。

  两个北漂的艺术家,一个孤傲不羁,一心想着去美国实现艺术梦想,而且他的艺术还比较小众——画盘,没有受过科班训练,全凭自己感觉在画,为了追逐自己的梦想舍弃了富家女。另一个常乐,圆滑世故,为了金钱,最后放弃了绘画,成为了国学大师。除了爱情,还有艺术、金钱、梦想的纠葛。

  张朝辉和常乐是两个在画家村追求自己梦想的穷小子,富家女瞿红无聊误闯画家村,邂逅了张朝辉并一见钟情干柴烈火,由一个画盘俩人结下了孽缘,瞿红做爱时要握着那个画盘才能达到高潮。三人常常一块儿吃饭,常乐其实也是喜欢瞿红的。后来穷小子张朝辉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去美国的机会,毅然抛下了富家女瞿红,瞿红前前后后跟过几个大老板,故事从14年后张朝辉从美国回国再叙。下了飞机的张发现年轻时的伙伴常乐已经放弃画画,成为了一个所谓的国学大师,吸金无数,约吃火锅唱k的时候三人都有些尴尬。瞿红其实还爱着张朝辉的,为了他还和老丁分手了,但是张不知为何又反悔了,最后瞿红嫁给了常乐,常乐的小三怀着常乐的孩子,结局就是常乐携着老婆瞿红和身怀六甲的小三飞往美国。

  很写实的文笔,反映出了当代中国经济迅速腾飞,物质使得人心愈加膨胀,很少有人为了梦想能够舍弃一切,大多数人还是妥协于现实,得过且过,最好再顺应时代潮流能够捞上一笔,过上纸醉金迷的生活。没有目标没有追求,唯一的理想就是赚钱,最好是赚快钱大钱。

  瞿红含着金钥匙出生,娇生惯养,吃不了苦,所以就算她爱着张朝辉,也不愿意为了一个前途扑朔迷离的小画家背井离乡,挨穷日子,在她30多40岁的时候也没能舍弃一切追随张,而是选择现实,嫁给了常乐,并容忍了小三怀孕。张朝辉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在现在这个社会很少也过得很辛苦,只有他不忘初心,可是小半辈子忙碌拼搏过去了竟没有小人得道的常乐混得好。常乐你虽然恶心他,可是社会上像他这么八面玲珑、见风使舵的人往往混得很好,美其名曰情商高,最后取到了年轻时候的女神,还有一个年轻貌美的小三,可谓人生赢家。不得不说实在很讽刺。

  《中国情人》读后感(八):《中国情人》评论-2分

  韩东在《天注定》里出演了一个角色,戏份很少但很有意思,我得来找本他的书看一看。

  封面上写着“18岁以下读者谨慎阅读”,我一想,那我就不用那么谨慎的阅读了,我可以随意阅读。这本书的艺术范儿比较明显,虽然韩东是以文字为创作手段,但故事内容,作者的经历,甚至是封面,都透露着艺术气息,感觉很亲切。文字简洁通俗易懂,读起来速度也比较快。

  故事开始于大王村,这种艺术家的集合地国内倒是有很多,如北京798,上海红坊,都是以出售艺术品为目的的,很多热爱艺术的人,即便倒贴,也愿意参与到其中,寻找机遇和理想,万一不小心实现了呢!

  三个执着的犟种:张朝晖,画盘子,要出国,有理想。常乐,画老虎,后来成了国学专家。瞿红,有钱,后来从事艺术品收藏。他们的故事看起来毫无厘头,每个人都有强烈的个性,并不能被大家所全然理解,但作为从事艺术学习和创作的人来说,这很正常,因为他们的脑子里其实都很单纯,有了一个自己的追求,其他的东西就可有可无了,张朝晖追求成名成家,瞿红追求张朝晖,常乐追求瞿红。非常简单清晰的线条嘛,生活的目标非常清楚,而且也不会因为时间的过往而改变。

  我很赞同他们的人生,有理想的生活才有波澜,才惊心动魄,才活的有价值。虽然在过程中失去的东西也很多很多,但至少好过平庸的无为。

  《中国情人》读后感(九):我爱你与你无关

  一开始看并没有觉得这可能是个直击人性的故事,不过是艺术家与富二代女孩之间的“露水姻缘”,分开两地时间长了自然就淡了,大家都各归各位,经营着自己的生活上演着自己的悲欢情仇,曾经的那个人不过是路过走廊上的一幅画一个装饰,很美,但只能在原地。

  其实到最后,女主之后的命运并没有改变什么。

  只是所谓的“东西方文化”的冲撞在张朝晖身上表现的并不十分张扬。他默默地十三年之后回来了。谁也不晓得他到底是不是真的在那边就是单身一人,是不是过得帝国主义剥削普通工人的醉生梦死的日子。

  只是到最后,与瞿红,张不是一张走廊上挂着的廉价油画,而是她心房里的一张落地大照片,只有二维,真正能温暖的还得是床上那个三维带着热度的男人。

  而张朝晖,他的所谓寻“根”的一趟旅程,终究在一场曼妙的傍富豪“表演”中彻底幻灭,哪怕是在瞿红眼里的“小混混”与他也是“救星”和“恩人”。

  各人守着自己的原则和选择,回到各自的生活里。

  瞿红爱着张朝晖,但与张朝晖无关。

  是不是就像你我之间,爱情从来都是单向的,哪怕你渴望死了对方对你会如同你对TA一般,但终究TA们依旧我行我素地用自己的方式在爱着我们。人的心再敞开跟外界也隔着一道透明的墙,你不能知道我到底是冷到什么程度,我也不知道你到底午夜梦回的时候是多么地渴望有个伴。

  人终究是孤独的物种才会渴望群居,才渴望有一个终身不变的伴侣。

  不小心扯远了。

  《中国情人》读后感(十):爱是怀疑(韩东爱情小说合议)

  在这个物质生活远胜于精神生活、金钱的意义胜过一切的时代,“爱情”,这个曾被人们奉为神圣而不可亵渎的名词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在当代一些小说中遭到了质疑。在那些解构性的文本中,它不再是作家歌颂甚至膜拜的对象,相反,作家们用戏谑甚至反讽的笔调描绘了“爱情”在物质、金钱面前不堪一击的现实,揭示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都市男女精神生活的脆弱与空虚,实际与庸俗。但这种“解构”也仅仅是一种表面意义上的。而韩东将对爱情的怀疑延伸到了哲学层面,他对“爱情”进行了形而上的拷问,在小说中将男女之间交往的细节挖掘发挥到极致,从而通过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日常”描写将“爱情”这个“本世纪最著名的神话”一层层瓦解掉,使每个部分的集合大于整体,最终使人们感受到“爱情”作为一种为他人“牺牲”的愿望的产物其情感平衡的力量之所在;作为一种“交叉跑动”的人际关系的虚无与不可靠,以及肉体与精神的冲突与磨合关系。

  一、“我”和“你”不等于“我们”

  有的时候,男女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相互爱恋,只不过是一种牺牲自我的力量在作祟罢了。在这种力量的牵制下,男人和女人各自寻找削弱自己的机会和对象,同时又在别人身上找到补偿,“我”和“你”虽然在一起生活,但却只是为了满足彼此“得失相长”的愿望,因而这样的“我”和“你”永远也凝聚不成“我们”。

  韩东小说《我和你》中的“我”——徐晨,和“苗苗”就是这样一种关系。在潜意识中,徐晨仍然爱着他的前女友朱晔,但苦于在朱晔身上得不到性的满足:“她的性冷淡非同一般,是非常彻底的那种”;苗苗的出现无疑让徐晨满足了这一幻想,但他也并不是只贪图苗苗的肉体,而是愿意全身心地为苗苗付出,“为苗苗一人游泳,我花钱买了三张门票”“我收到了一笔三千块钱的稿费,从邮局取出后我交给了苗苗,让她用自己的名字存起来”,虽然有时候“我”也怀疑自己对苗苗的感情“我们拼命地做爱,感觉的确有些异乎寻常。我没有想到自己竟会如此激动,大概是因为孤独吧?”,但他仍然执着地为苗苗付出,在苗苗家着火后主动去帮忙清洗墙面,以至于“右手的一个手指开始发炎,指甲盖可以掀开,下面的皮肉已经化脓”。但苗苗呢?她的心中也依然记挂着前男友李彬,为他而哭泣,因为他和徐晨吵架,对徐晨大吼:“我从来都没有爱过你!你算个什么东西啊!我只爱李彬,这辈子就爱他一个人!”并最终与李彬“重归于好”,徐晨只有感叹“苗苗是一个深情的女人,而李彬是一个守信的男人,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时辰一到,两人马上接上了头”,似乎他与苗苗五个月的恋爱都是一场幻梦。但讽刺的是,李彬和苗苗也没能走到最后,仍然以分手告终。于是徐晨不禁思考,爱情的意义和价值到底何在呢?

  韩东在《我和你》的最后用了将近12个页码的篇幅阐述了他对“徐晨”和“苗苗”这一爱情悲剧的总结:“伤害,惟有伤害,才会使我们(我和苗苗以及所有热烈而无望地爱着的男女)如此地肝肠寸断、心如刀割”。爱,是基于削弱自己、牺牲自己、为他人所奉献一切的愿望的产物。徐晨对苗苗的爱,无时无刻不伴着“消耗自我”的努力,无论是金钱、物质还是精神。反过来说,苗苗对李彬也是如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唯有削弱、牺牲、消耗才可能是获得生命意义的道路”,人们通过付出自我来达到情感上的平衡。“此世的亏空自有前世的原因,来生也会得以补偿”。前生今世的平衡过程通过“爱情”来完成,因而爱情也是一种平衡力量的体现。有得必有失,有牺牲也有抛弃,平衡的力量烙印在每个痴情男女的心上,标志着人们“曾经生活过,爱过也被爱过”。人们不停地为他人付出,从而削弱自己、牺牲自己,在削弱自己的过程中感到身心的愉悦,但又因为他人最终拒绝了自己的这种牺牲和付出而感到痛苦,因此,人永远活在矛盾中。

  二、人生就是“交叉跑动”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会呈现“X”型。两个本素不相识的男女因为偶然的原因而相识,进而相恋,发展了一段亲密关系,这个“偶然的原因”(可能是一个人、一件物品或一个事件)也就成了他们关系中的连接点,但这种关系是不稳定、不永久的,“X”随时都可以因连接点的消失而处于解体,那时男女双方的关系又恢复到陌生状态,因为他们本身就不属于同一世界,失去交集的同时“关系”也趋于消失。但这种状态又不必然具有唯一性的,人的一生中可以遭遇很多次这样的“关系”,有时甚至呈“相遇——结合——相离——再相遇……”的循环状态。

  这种关系在韩东的小说中也是常见的。韩东对这种关系进行了新的“命名”:“交叉跑动”。同名小说《交叉跑动》中的李红兵和毛洁是这种关系的典型。李红兵是一个曾有过很多女人的刑满释放人员,毛洁是建筑系的大四学生。两人的世界本来没有交集,是在一次舞会上通过国强介绍认识。随后两人发展迅速,不停地在对方身上发泄自己的欲望,彼此感觉很合拍,但“迄今为止毛洁一次也没有对李红兵说过‘我爱你’”,“性交和爱相联系在李红兵的经验中并不是必然的”。但李红兵随之发现毛洁只不过是在他身上寻求性的安慰来弥补去世男友朱原给她的心灵空缺,于是便失望地选择了失踪。两人虽有“性”这样一个交集,但却最终分道扬镳。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和你》中的徐晨和苗苗也属于这种“由他人介绍认识——因‘性’而结合——因所爱不同而分离”的模式。

  在韩东最新的长篇小说《中国情人》中,“交叉跑动”的关系被发展为极致。瞿红因寻找厕所而偶入“大王艺术村”,结识了张朝晖与常乐,并因看到画有张朝晖头像的画盘而爱上了张朝晖。每次与张朝晖做爱时,她都“会伸出去一只手,握住画盘”。这个“画盘”成了瞿红与张朝晖关系的连接点。但他们的追求和价值取向仍然是不同的,张朝晖是一个贫穷的艺术青年,却一心要去美国发展自己的艺术事业,无心眷恋瞿红对他的爱情。瞿红是一个“长相漂亮,家里也有钱,什么都不缺,除了生活的目标”的女人,她所要的只是张朝晖对她的爱情。常乐虽然一直暗恋瞿红,但却没有表白。这样看来张朝晖与瞿红的关系已趋于分离状态了,似乎常乐与瞿红的关系才具有潜在的可能性。但韩东并没有让故事戛然而止,而是写了十四年之后张朝晖回国与瞿红的再度相逢。此时张朝晖除了一个“美籍华人”身份后仍然一贫如洗,而此时是瞿红已成为著名收藏家,常乐也成为著名“国学大师”。可以说此时常乐和瞿红的身份状态与价值趋向才是相同的,但瞿红仍然爱着张朝晖,甚至为了他打掉了自己与丁老板的孩子,但张朝晖却认为“瞿红真是太可怕了!中国人真是太可怕了!”撕毁了与瞿红的婚约,也使得常乐一气之下与张朝晖绝交。张朝晖灰溜溜地回了美国,而一直暗恋瞿红的常乐最终与瞿红结了婚,在他们做爱的时候瞿红打碎了画盘,“终于以此方式向自己的过去进行了圆满的告别”,画盘的破碎意味着瞿红和张朝晖两人关系的解体。

  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起点也不同的两个人,虽然为了暂时的需要和一时对对方的认识与理解而走到一起,也就是所谓“缘分使然”,但毕竟他们还是属于不同的世界,有着不同的目标与追求,因此分开也是必然的。但再次相遇的人,就一定会保持稳定与永久的关系吗?答案恐怕也是未知的,上一次的“交叉跑动”的终点也许就是下一次的起点,就像韩东在《中国情人》中设置的开放性结尾一样,常乐、瞿红等人要去美国,他们在机场一起抬头看飞机,但韩东并没有交待他们到美国后会怎样。常乐会和瞿红白头偕老吗?张朝晖会不会与瞿红再度相遇?美国,是他们生活新的起点,但并不是他们生活的终点。命运的悖论无处不在,人生就是由一次次“交叉跑动”而组成的。韩东在小说中演绎出的这些“交叉跑动”的关系,恰恰表现出了他对人与人关系在爱情方面稳定性的质疑,而“交叉跑动”更深层次的原因,恰恰是命运的悖谬性所造成的。始于偶然,终于偶然。

  三、“我是一个不相信爱情的人”

  有批评者指出韩东的小说中的性爱描写是一种“欲望化叙事”,我对此持保留态度。韩东小说中的性爱描写意图并不在于刺激读者的感官,或是一味宣泄人的动物本能,他笔下的“性爱”都多少带有些苦涩的味道,男女主人公各怀心事,只有“性爱”把他们联系在一起,而这种关系是不稳固、不长久的。正如评论家林舟所说,这种“性爱”在本质上是绝望的。里尔克有一首著名的诗作《寂寞》:“寂寞像一阵雨/它从大海向黄昏升去/从遥远而荒凉的平芜/它升向了它久住的天国/它正从天国向城市降落/像雨一样降下来在暧昧的时刻/那时一切街道迎向了明天/那时肉体一无所得/只好失望而忧伤地分散/那时两人互相憎厌/不得不同卧在一张床上/于是寂寞滚滚流淌……”。这首诗写出了寂寞的男女同床异梦的状态。两个孤独的灵魂享受着一段只有肉体关系而没有心灵碰撞的“爱情”,即便他们在对方身上寻求到了疯狂而愉悦的肉体刺激,但心中所想却仍是他人,“灵”“肉”分离,“性”“爱”分离。肉体上的愉悦常伴随着精神上的虚无与绝望。

  《交叉跑动》中的毛洁和李红兵是这种关系,《障碍》中的“我”和王玉也是这种关系。而最绝望的却是《我的柏拉图》中王舒对钟建珊说的那句话:“你知道的,我是一个不相信爱情的人。”说这句话时王舒与钟建珊已发生了肉体关系,王舒并不爱钟建珊,他与钟建珊关系的潜在背景是王舒对女学生费嘉的单恋趋于绝望,讽刺的是钟建珊正是费嘉的同学,王舒还曾利用钟建珊打探过费嘉的消息。可以说,王舒对费嘉的爱是柏拉图式的“精神之爱”,韩东在小说中也详细描写了王舒因费嘉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动作,如为费嘉写诗、为与费嘉单独接触把考试定为一对一口试、给费嘉写信等。当王舒被费嘉拒绝后他也辞职离开了学校,并逐渐从对费嘉的迷恋中走出,意识到“爱她这件事无论在今天还是在过去都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觉”,实质上这种幻觉的破灭就是“精神之爱”的失落与绝望。

  王舒与费嘉之间存在永远都不可逾越的“障碍”,所以只能无奈地掩饰“不相信爱情”。实际上,韩东的这种“不相信爱情”的性爱叙事,其潜在指向是现代人灵魂的寂寞与失落,人与人之间心灵的疏离与关系的虚无。“性”作为肉体的、形而下的存在呈现了男女之间因寂寞和失落而达成的一种交合,肉体的宣泄过后仍然是心灵的空虚。而韩东并没有在小说中给出“怎样消除寂寞和空虚”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使得爱情神话再次遭到了质疑。

  韩东爱情小说的出色之处在于他不仅仅是“呈现”男女之间的情感故事,而是通过“呈现”这种途径直抵爱情存在的内核,并通过人物关系的细节描绘与剖析一层层揭开蒙在爱情表面的面纱,拒绝将爱情神圣化,而是通过不动声色的叙述展现了他对爱情的怀疑。在这个众声喧嚣的时代,说“我不相信”很容易,但难能可贵的是冷静地分析拒绝相信的原因,韩东对爱情的怀疑,体现了他对无限接近真理的一种尝试,而这种尝试必然伴随着“去蔽”而进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