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浮生六记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浮生六记读后感10篇

2018-02-22 21: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浮生六记读后感10篇

  《浮生六记》是一本由冒襄 / 沈复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页数:23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浮生六记》读后感(一):漫读<浮生六记>

  漫读《浮生六记》

  芸已死,复又何活?感觉凄凉,一段感人至深爱情,始于欢乐,终于忧患,这其中的喜与悲,非复自己,又如何能解?

  “事如春梦了无痕”,过去了的,如果没有当初的“辜彼苍生之厚”的想法,便也如一粒尘沙,掩没于浩大的天地之中,谁人会识复,而何人又会识芸?然因为有芸之前的相依相伴,相知相惜,有芸之前的志趣相投,琴瑟和谐,有复之后的无限思念,才更有了复之后的《浮生六记》,实情实事,清新真率,才有了这一段惹人羡慕的开始,令人唏嘘结束,才有了这样一个可爱的女人,留于历史,留于中国文学史,留于许许多多人的心中。

  沈复,字三白,江苏苏州人,生活于乾隆时期,十三岁时随母归宁,始见芸——舅氏之女,便一见钟情,告母曰:“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一段姻缘,自此结下。婚后便“耳鬓相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而后短期一别后,便“居沧浪亭爱莲居西间壁,消夏于此,终日课书论古,品月评花,自以为人间之乐,无过于此矣”,夫妇两人,情投意合,谈笑于诗文之中,淡然于人世之间。在封建礼制下,不拘腐儒,“年愈久而情愈密。家庭之内,或暗室相逢,窄途邂逅,必握手问曰:何处去?”情深意切,相偕甜美,以自己的心意而生活,不管外人如何看待,只为自己,活得真实。人间之乐,无过于此矣。如果此生,就这样相携而行,一直到老,多好!

  林语堂曾称陈芸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女人,一路看来,确实为之倾笑涟涟。此等女子,想必男子都皆为之倾倒,想着能伴一生,该是何等幸运?女子都皆为之沉迷,想着能结伴同行,该是何等的欢喜?

  真性情,真女子,谓之芸,一点也不过份。家人一同观看话剧,只因剧目悲惨,便一个人独自离席,默然垂泪;外出游玩,只因同伴随手折花,便叱曰“既瓶养,又不簪带,多折何为”,爱花惜花之情,可见一斑;外出避暑,垂钓柳阴深处,日落则登土山观夕阳,对晚霞联吟,就月光对酌,意兴欢然,遂发出“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做远游计也。”好一派山水田园的幽雅,好一派淡然于世的安宁。看到此,竟也勾起了一片向往之情。“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梦里,曾经辗转千百回的念想,又何尝不是如此?

  神诞之时,芸惜非男子,不能往前观看,于是想一办法,化为男之身,随复前往。揽镜自照,狂笑不已,开怀之情,溢于言表。随后入庙,不自觉按一家属之肩,惹人媪怒而起之后,即脱帽翘足而示之:“我亦女子耳”,其状,每每想起,总能莞尔。

  更有甚者,与复同游太湖之时,跟船女素云意气相投,素云击碟而歌,芸则欣然畅饮。然后有人悄然告芸“夫婿挟两妓饮于万年桥舟中,子知之否?”芸大笑,有啊,其中之一就是我啊。俏皮之回复,可爱之神状,不仅逗得告密之人大笑而去,我每读至此,那笑意,也不由自主地就会浮出。这女子,怎地如此可爱?

  芸性情如此,生活亦如此,总会想方设法让平凡的生活,过得不平凡诗意浪漫,闲静且雅趣。收集整理文字笔记,案头瓶花不绝,作活花屏,熏香,插花,刺锈等等,心灵手巧无所不能,真个是兰心惠质之全能女子,真看得我,心羡得不行,能把如此平凡的日子,过得让人这样神往,该要有怎样的学识心智,又要有怎样的灵婉与聪慧

  只是,生活,总不能按想像中的而行,也没有什么预定的轨迹,陈芸寻求完美,但却在这样一种现实环境下,总会难以达到:因为会书,给公公书写家信,而失宠于婆婆,因为顾全大局,不愿家庭纷争,而宁愿自己受屈,背负冤情,最后被迫离家别居,贫病交加,客死扬州。所以说,在当时的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在贫困交加的煎熬里,那种理想中的艺术生活,终究只是一个梦,梦醒后,便是芸的病没,惨痛的生离死别。之后,便是沈复无限的思念,而由思念带来的戚戚无欢,极目伤心,最后得以“辞家远出,求赤松子于世外”,静求解脱,以遣伤怀。

  难道,果真是红颜薄命?或者是,天妒良缘,天妒善美?还是封建礼制下的一种必然?不想去求得,也不想去求证,只想,在此记下这样一个至情至性的女子,这样一个可爱的女子,不但在沈复的生命里来过,亦在我的生命里,来过。

  《浮生六记》读后感(二):来世

  中国古代的女子要想名留青史实属不易,留下名字的又或多或少的要牵扯到名利呀,情色呀,绯闻呀,随之而来的是无数文骚们的牵强附会,直到把那些女子们弄得面目全非,让人怀疑她们是否真有其人。

  陈芸却与她们不同,她之所以能有名有姓的在历代女子中间存在着,并不是因为她的美貌、才学或者当过中国的女皇帝,只因为她嫁给了沈复,比她活的长,在她死后写《浮生六记》来怀念她。《浮生六记》里所载的往事都是家常话,夫妻之间你一言我一语的调侃。沈复说陈芸刚嫁给他的时候不爱说话,沈复就逗她说话。陈芸喜欢吃臭豆腐,沈复就对陈芸说:狗因为没有胃才吃粪,屎壳郎因为要变成蝉才团粪,你是狗呀还是蝉呀?要是换了一个女人听了老公这么说自己肯定会脸红吧,陈芸的可爱就在于她不但不脸红,还摆出一堆逻辑性极强的道理,最后弄得沈复也跟着吃起臭豆腐来。陈芸说: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纳兰性德在妻子卢氏死后也写了一堆的悼亡词,安如意更是把其中两句都作为自己的书名,《人生若只如初见》和《当时只是道寻常》。我觉得不管初见还是道寻常都是因为曾经沧海过,他们在该恋爱年纪时遇到了自己要爱的人,在佳人不再时写下了他人不曾经历过的句子

  还是要说到来世,沈复曾经对陈芸感慨:你要是一男的该多好,我们一起访名山,搜胜迹,遨游天下,不宜快哉!

  陈芸回道:这有什么难的,等我老了,虽然去不了五岳那么远的地方,近处的虎阜、西湖都能一起去呀。

  沈复:恐怕那时候你已经老的走不动了。

  陈芸:今世不能,期以来世。

  沈复(恐怕也是受了感动,跟着说胡话):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

  感情好的夫妻舍不得对方期许来世本来是很平常的事,但是沈复愿意下辈子为女子相从,这在夫妻史上是第一人吧。陈芸之于沈复不再像绿珠之于石崇,宠爱她因为她笛子吹的好,也不再像厨娘之于袁枚,舍不得她因为她饭菜做的好,他尊重自己身边的这个女性,想让她分享到自己今生得到的事物,如果有来世。

  家长们好像都不怎么待见感情好的夫妻,前有焦仲卿和刘兰芝,后有陆游与唐婉,这两个故事里的男主角们都是孝子,虽然不舍但都听了父母们的话,休了自己深爱的妻子。沈复居然选择抛下自己的父母儿女,顶着个逆子的名声,半夜和陈芸一同逃走。陈芸带病,走了几步就走不动了,沈复背着她,陈芸对自己稍大的女儿说:幸汝父待我厚。待我厚,是明知道我不是能你带来福气的人,还非我不娶;待我厚,是即使被父母扫地出门也要同我一起颠沛流离;带我厚,是宁愿下辈子做女人也要同我做夫妻。

  陈芸最终客死他乡,临终前她拉着沈复手,断断续续的说着两个字:来世。

  我觉得任何文艺作品中都不能解释男人再娶这个问题。你永远无法在婚礼上问新郎:你怎么没娶那个同你好了十年的女朋友呀?同理,虽然沈复曾经对劝她再娶的陈芸说:曾经沧海难为水,断无再娶之理。可是他后来还是接受了一个发达了的朋友赠给他的妾。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重入春梦。从此扰扰攮攮,又不知梦醒何时而。

  《浮生六记》读后感(三):浮

  《浮生六记》是清朝人沈复所作,林语堂很是推崇,大约与自己闲逸的生活态度相合吧,所以就译成英文,现在得以更广泛的流传。前日初读卷一“闺房记乐”,才了解古人夫妇之间也有笃厚深情,而不单单是父母之言,媒妁之约,联想到现代国人婚姻状况,恐怕不见得比古人更先进多少吧。再说“浮生”二字,可不就是吗,虽我才活过20多岁,就按平均寿命60岁,也才过了三分之一,但已觉出这人生之浮了,就算曾在人生中觅到过什么看似稳固不变的东西,但是世间能由自己把握的东西毕竟太罕见了,只一个时间就可压倒一切了。爱与恨,喜乐与悲哀辉煌与颓唐,无论即时有着多么强大效应,倘放在整个人生的长度上,也不过是倏忽而过的微末。

  《浮生六记》读后感(四):初读《浮生六记》

  我习惯把爱看的书不厌其烦地从家里运到学校,再从学校背回家。

  其实家里也有可以阅读的书,学校也有。

  可就是喜欢这样背来背去。好似蜗牛一般。生怕想看的时候,手边恰好没有这一本书。

  从昨晚临睡开始阅读沈复的《浮生六记》。

  今天值班时偷暇将《闺中记乐》读完。

  只觉得这夫妻的欢娱如此真实地有趣

  吃豆腐卤这样的小事写起来亦是生动非凡。

  他们印刻章,“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夫为朱文,妻为白文。

  沈复外出,两人通信,在信笺结尾必定要盖上这一个“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章。

  三百年前的浪漫,却是如此别致,让人感怀。

  然而在字里行间却充溢了沈复的哀愁

  在妻子先亡以后,他回忆起以往甜蜜琐碎时竟找出了许多可以印证“不得白头结局的征兆。

  他们做了二十三年的夫妻。虽然后期颠沛流离,然而伉俪情深,清贫而善于作乐,比起失偶的李清照,已经是何其有幸了。

  古代文人,写悼妻诗的不在少数

  譬如元缜。他的《遣悲怀》。

  可他与“莺莺”的故事却使我对他的深情有了很深的怀疑。

  譬如陆游。他的《钗头凤》。

  虽然他到老来还数次到沈园题词怀念唐婉,然而他在面对母亲的强权时远没有沈复对爱情的坚贞。

  陈芸不得公爹喜爱竟被逐出家门,沈复居然追随她离开了家庭的庇荫,以至一世颠沛流离,而他却未曾有悔。

  如此深情决心,试问,古今有哪位男子可以做到?

  林语堂说,陈芸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那么,我也不禁要说,沈复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奇男子。

  这两个最可爱的人的结合,怪不得连老天也要嫉妒,让他们后半辈子尝遍坎坷,而使陈芸早夭。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

  爱情似乎越来越速食面了。而爱情好似也只有那么几个月的保鲜或者一年两年的保质期。

  这本薄薄的小品文。

  白色精致封面淡雅朴素的小插图。注解不多,读来亦只能不求甚解

  然而,这段三百年前的凡人婚姻却令我深深感动。

  这使我的心增添了无畏珍惜的因子,亦使我前行的步履分外轻盈起来。

  《浮生六记》读后感(五):我喜欢这本薄薄的小书

  我喜欢这本薄薄的小书,语言优美情真意切。买它的时候是礼拜天,卖古董、旧书与假宝石的地摊排了一长溜,冬天的早晨,太阳暖和和的照的。花了一块钱。转了半天,就买了这一本。没什么好读的,就读它,于是这几日就开始时不时的沉浸在古老岁月中。橘黄的纸页、深嗅才可以闻到的呛鼻的气味简单包装设计,还有原书拥有者在封面、扉页和封底留下的签名,都是一本新书所不能比的。读着的时候,神游古代,那情景仿佛作者就住在隔壁,我起身走出去,就能看见他在花园里吟诗品茗。

  暂时忘记K·A·波特、J·D·塞林格和E·B·怀特吧,因为我们有如此的沈复,写出如此美的文字。前人评语“幽芳凄艳,读之心醉”。光绪时独悟庵居士杨引传为其所做的序中也写道:“其书则武林叶桐君刺史、潘麟生茂才、顾云樵山人、陶芑孙明经诸人,皆阅而心醉焉。”是为经典

  《浮生六记》现存四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另两记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原本缺失,但最近在书店里看到一本长江文艺出版社所出的《浮生六记》(外三种)中,却有这两记,说是这两记是存在的,但一般认为是伪作,不过还是刊印出来了。我没有买那本书,因为装帧不怎么好看,所以我就没办法读后两记,也就不知道那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在一个个值得时光流逝安静角落里,在你的,我的书桌上,还有我们的心底里,始终会留有一片余地,给曾经读过的这些文字,因为我们觉得它的美是不可忽略的。两百年来,不知多少人读过此书,留下感慨,又都爱不释手。但愿现代的时代能有更多的人读到它。

  《浮生六记》读后感(六):读《浮生六记》小记

  似乎还是在读初中的时候,看过一本散文集,一个陕西作家写的,所有文章题目,都是“××记×”。那时候就觉得,这家伙真有创意。后来,直到看到《浮生六记》,才知道,这个创意,原来是抄人家沈三白的。

  说是六记,其实只有四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另外两记,《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俺读的这个版本较烂,没收,也没交待一下为啥没收。编者真没有职业道德。不过,据俺估计,可能是遗失了。若是,真太可惜了。

  截至目前为止,俺共看了三记,剩下《浪游记快》还没有看。即使不看,俺觉得前三记,也可当一部完整的作品来读。

  按照现在的流行说法,沈三白的这些随笔,其实非常的小资。

  沈开篇便说,“因思《关鸠》冠三百篇之首”,故将《闺房记乐》列于首卷。由此可见,他是个痴情种子。他十三岁见到表姐芸,便喜欢上了她,告诉母亲“非淑姊不娶”。同年冬天,芸堂姐出嫁,沈随母同往,芸偷留暖粥和小菜给沈。可见,这对基本上算是自由恋爱的小恋人,是心有灵犀的。这在那个还流行指腹为婚的年代,算得上是小小奇迹。

  沈与芸洞房之夜,正好也是沈的姐姐出嫁之时。“芸出堂陪宴”,沈在洞房跟伴娘对酬,竟然喝醉了。千金春宵,便被他如此给过了。等到早上醒来,芸正在晨妆,对沈竟无怨言。读到此处,连我都有点喜欢起芸来了。其豁达可人,果真非一般小女子可比。

  芸不仅豁达,而且很有才华,对诗词曲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芸还是雅趣之人,石树花草都懂,茶酒饭菜俱精。芸更是脱俗之人,诸如女扮男装,与沈逛街游玩;与渔家女,沈,三人对酬湖上,俨然神仙。

  但恰是这些,也种下了芸未来的悲剧。沈与芸,很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很难容于世俗。先是因为不拘小节,被家人讥讽。后因爽直不羁,被公婆误会。后来,一对神仙眷侣,竟然落得抛女别子,落魄江湖。最后,这位人见皆羡的才女,年纪轻轻,病死在扬州。

  古人有“红颜薄命”、“天妒红颜”之说。我不太有感觉,毕竟时空相隔太遥远。但读《浮生六记》,同样是古文,我却相信起来了。特别是,读到此段,“芸乃执余手而更欲有言,仅断续叠言‘来世’二宇,忽发喘口噤,两目瞪视,千呼万唤已不能言。痛泪两行,涔涔流溢.既而喘沥微,泪渐干,一灵缥缈,竟尔长逝!时嘉庆癸亥三月三十日也。当是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绵绵此恨,曷其有极!”掩卷遥望远处,眼中潮湿,竟也忽然有了哭的冲动。

  《浮生六记》读后感(七):永志不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依然能够清晰地记得这是初一上学期语文课本中的《幼时记趣》,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里面的第二记《闲情记趣》。这也是我生平第一次接触到文言文,当时就被文章中字里行间所弥漫的平凡朴实以及无穷趣味所折服,希望以后能有机会阅读完整的《浮生六记》。

  种种原因,这个愿望直到大学毕业之后的那个暑假才得以实现。那时独自一人前往武汉的一家公司去实习,临行时特意在行李里放了一本《浮》,其实已经买了很久,就是没看。在那里的两个月,几乎每天下班后,就到小区的一块广场边的石凳上坐着看这本书。其实读到一本书也是有缘分的,所谓缘分就是你阅读时所处的环境或者经历的事情恰好能够和作品中的故事环境人物经历产生,很庆幸我体会到了这份共鸣给我带来的喜悦,而这缘分恰恰来源于当初学习《浮》片段时所产生的那份平实的感动,而十年来一直珍藏在心底。

  本来实习的日子简单而又充实,白天拼命工作,下班后就可以阅读自己喜欢的文字。而所在的那个小区氛围很不错,一到下午6点多钟,那里的居民都出来散步,老人带着小孩,几个母亲聚在一起,她们的小孩都很小,有的才一两岁,还有一些稍微大一点的小朋友在父亲的带领下学骑自行车或者学轮滑……就在这样宁静美好的环境中恰恰读到了《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以作者沈复和妻子陈芸两人的夫妇生活为主线,记叙了他们普通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以及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闺房记乐》中记载了他们找到一块清凉的地方避暑时,妻子陈芸曾说“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持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这句话可以说是他们生活最好的描述了,而文中其他多处也描写了类似的生活。《闲情记趣》中有另外一例,读来简直叫绝了,“饭后同往,并带席垫至南园,择柳阴下团坐。先烹茗,饮毕,然后暖酒烹肴。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既而酒肴俱熟,坐地大嚼,担者颇不俗,拉与同饮。游人见之莫不羡为奇想……”到底是什么样的奇想让游人纷纷羡慕,他们两人发现南园的菊花非常不错,但是苦于赏花时候不能喝到热酒,吃到暖的食物,于是陈芸想到街上有一卖混沌的老者,于是就雇佣了老者以及他的行当,这样赏花、品茗、暖酒、烹肴,样样的美都能享受得到,如此怎能不让游人惊羡。

  在羡慕这样生活的同时,不禁就会对沈复能有陈芸这样的佳偶简直就要嫉妒恨了。陈芸是沈复舅舅家的女儿,生而颖慧,作者初次见他就“心注不能释”,当日就告诉他母亲“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于是两家就缔结了娃娃亲。而陈芸对沈复的感情往往都融在在生活中的细节中,而这也正是令作者在晚年时也久久不能忘怀的。在他们结婚的当晚,两人并肩吃夜膳,然而陈芸恰恰在斋期,不能吃荤。作者这才意识到,妻为自己四年前出痘而开始每年定期斋戒,于是甚为感动地说道,“今我光鲜无恙,姊可从此开戒否”。芸这才笑之以目,点之以首,开始用膳。

  当然,陈芸这位人物还不止这些,四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弟弟还有她相依为命,一家三口都靠陈芸手工刺绣所得维持。早年的艰苦生活作风在她嫁入沈家以后仍然坚持着,穿衣朴素,吃饭时就着豆腐乳和卤黄瓜下饭。每日早起,恪守礼仪。她对破书残画尤为珍惜,于破笥烂卷中,偶获片纸可观者,如得异宝。

  正是因为作者和陈芸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同时志趣相同,都安于平淡朴素的生活,所以整本《浮》的文字才会如此与生活相契合。然而客观来说,整本作品的基调还是有些伤感,尤其是陈芸最后早逝的命运,读来让人特别心痛。而且这份哀伤的气息弥漫在整本作品的字里行间。从开篇中“虽叹其才思隽秀,窃恐其福泽不深”仿佛一语成谶般注定了陈芸的命运,然后在行文中多处暗示,陈芸善咏诗,“有仅一联,或三四句,多未成篇者”“不知夭寿之机此已伏矣”;同样是在避暑的清凉之地,作者在之后补了一句“今即得有境地,预知己沦亡,可胜浩叹”;夫妻二人共同搭建的假山,也因为小猫游戏被打翻,“即此小经营,尚干造物忌耶,两人不禁泪落”。此处的小经营又何尝不是作者夫妻二人渺小人物的命运。

  所以很多喜欢《浮生六记》的读者都评价这本书,“可怡情,但不可以养志”。不过这本书很适合一个人,找一个安静的周末午后,心平气和地去阅读,正因为它是古文,更需要耐心去品读去体会去感受。

  我更相信这是作者将对妻子的那份感情化成了咒语释放在了这本作品中,而每当后人读起这本书,就是作者对妻子的一份呼唤,“永志不忘,我的芸”。

  《浮生六记》读后感(八):《浮生六记》读后感

  一本小书已不知翻来覆去读过几多遍,每一遍总有千万柔情绕在指尖,无限惆怅揉在心头。今次再读,仅以小诗一首记之:

  云袖暗牵小暖粥,

  轻罗嫣然俏如羞。

  浮生宿夜清寒酒,

  六记笑书衣衫瘦。

  人怕就怕,错过在最美的年华。

  记于2013年平安夜。

  《浮生六记》读后感(九):说起陈芸的不可爱

  《浮生六记》是因为朋友的推荐才读的,他说妍娘你那么喜欢执手白头的古典情爱,就一定会喜欢这本书。

  可是合上书页,却并没有期望中的细腻感动,心里反而满是对芸娘的哀怜与悲叹。

  陈芸作为女人,不论从外在内在、品行举止、身家教养上,都无可挑剔。她灼灼其华,又宜室宜家。既能与君共趣、赌书消得泼茶香,又能上侍父母、下宴宾客,家道中落时甚至能拔钗沽酒、做女红养家来供丈夫玩乐。

  然而最可悲,是她并不知道自己的好,一生都在为别人而活。

  从嫁到沈家来,她便开始处处讨好,甚至与老早相识的丈夫都言词间毕恭毕敬。但时长日久,却也会撒娇乞巧,女扮男装随夫游乐,这才显出小女儿心性的可爱来。可知那举案齐眉的恭谦并不是她本性,只是唯恐对夫家伺候不周,而处处克己以礼。

  对公婆,她也是无限度地逆来顺受。受了冤枉不解释,以为孝顺就是委曲求全。然而换来了什么?最终还是被逐出家门,致使骨肉离散,流离失所。假若当初她将误会一一解释清楚,那么明事理的,自然不会再心生嫌隙,而不讲道理的,也依旧是早晚会找理由把她赶走。一样的结果,可那样好歹还明辨了是非对错。贤妇恶婆古来多,也从没见过哪个是家庭因为媳妇的隐忍而过上幸福生活的。

  对待感情呢?我不认为她懂得什么是男女之爱。芸娘自幼失怙,家门不幸,自然把沈复对她的珍重当作无上恩德。爱情是建立在两个人彼此的喜爱与渴望上,是想要为对方付出又想索取爱的心情。而在芸娘的世界里,无休止的付出是她的义务,而无限度的索取则是沈复的权利。因此她辛苦养家让他寻欢作乐,为他寻觅世间绝色女子,并且甘之如饴。这些行为,之所以在今天看来如此荒谬,是因为现代的我们已经学会了把女性看作真正意义上的“人”,也习惯于用爱情的标准去度量婚姻。而对陈芸来讲,所谓感情,就是你娶了我,我便用一生来报恩,无所谓你为我做什么。

  因此,芸娘的悲剧,几乎是一早就注定的。这与书中那些鬼鬼神神的征兆无关,只与她自己的价值观有关。

  我是个自私的人,将幸福感作为衡量人生唯一的尺度。而假如不能有自我,纵使有朱门大户、锦衣玉食、家庭和睦、子孙满堂,又何谈幸福?

  《浮生六记》读后感(十):漫读浮生三白1-soul mate

  我们都在追求精神伴侣,在人群中找寻能够让我们面对时可以歇息灵魂的面容声线。

  今天又翻了两章浮生六记,三白的闺房之乐。看着卷初他写的话,“虽叹其才思隽秀,窃恐其福泽不深,然心注不能释。”我很喜欢很喜欢最后一句话,“心注不能释。”你这样地喜欢一个人,就是你的心意留在她的身上,久久不能释怀。多年后,你爱的人离你而去,想起那些相爱的事,走过那些一起走过的路,你还是“心注不能释。”你晓得她“福泽不深”,依然爱她“顾盼神飞,瘦不露骨”。她是你的芸娘,师从白乐天,诗爱李太白,独恋沈三白。

  oul mate. 我们独恋着能让我们的精神小憩的瞬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浮生六记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