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2》读后感精选10篇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2》读后感(一):差强人意
也许是古代史被演绎的太精彩,博得读者无限期许,而近代史成书不见袁老师往日风格,觉得有不小失落感,我认为近代史部分只能说优劣参半,勉强及格。
1、插图问题。随意安排插图这个行为非常恶劣,打断了读者的思维连续性。一句话、一段文字、一个故事生生被分割,让人到底是看图呢,还是跳开?不管哪种方式,思路被打断都是很令人愤怒的。
2、内容详略问题。全书整体详略比重有些不协调,一个太平天国袁老不惜动用十余页笔墨,似乎对洪秀全的后宫生活颇有研究,老婆多的得编号这个提一下也罢,说明生活奢靡,没必要说的如此详细吧?您要表达什么?作为一个男人赤裸裸的羡慕?嫉妒之情?不过可能正好写到擅长之处了,我看了下注解光这段参考书目至少3本,全书也就八九本吧,侧重在哪里?而对一些历史问题的根本原因、背景等描述上又数笔匆匆带过。
3、历史等于战争史?第五章抗日战争部分还零星有些历史背景啊、当时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描写,到了解放战争完全就是战事记录么,多少门火炮,多少门机枪,今天汤恩伯,明天廖耀湘,各种打,解放战争时期就是打仗,中国五千年我看就这两年打的最爽,其他什么事情都没有,净干仗。那行看看战争史也有意思,您就写细点呗,细的时候能数出还剩多少子弹,而军队瞬间4万变一百这个历程却是短暂的。
4、为什么视频里敢说的话在书里不敢说了?这个看过视频的读者应该都知道就不多说了。
5、语言生动性问题。记得看古代史的时候,幽默的风格,丰富的知识,很多未知事情,真正的把历史讲活了。而近代史呢?书中可圈点旁批之处甚少,能划出来的精彩之处较一而言少太多了。和课本差不多,稍微丰富了一下内容,而整体的系统性可能还不如课本。
6、内容丰富性问题。看看两书了也数就知道了,少了不止60页吧,字数还多了2万,这个真奇妙,不过懒得数了。阅读起来感觉没1厚重,详实。
也许是近代史时间较近,可选材料太多而选花了眼;也许是古代史讲太好,而无法超越;也许是江郎才尽,难续精彩了;也许读者期望太高,要求过严。我希望袁sir可以找回曾经的风格,真正为读者写出基本读史好书,不要被利益化,而仓促拼凑,短斤少两。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2》读后感(二):一部用口语写的历史书
因为大学中的同学来自四面八方,所以听到袁老师的声音很亲切,有点和自己聊闲天的感觉
慢慢的把网上能找到的关于袁老师的视频都看过来
再这个过程中,袁老师也因为一些事情(和谐)被人冠上“违宪”的大帽子
言归正传
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在西单的图书大厦,当时被放在一层显著的位置,貌似很畅销的感觉
今年,我才有幸拜读这本书有下面三种感受
1.看过全部视频之后,发现很多文字和视频之中袁老师讲课的言语基本丝毫不差。让阅读的趣味下降,但是如果初次看到这些文字,还是能让人眼前一脸的。
总而言之,这本书写的中规中矩,语言活泼,但是缺少深刻的分析和与主旋律不同的声音。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2》读后感(三):个人缩减版
第一章 落魄挨打奈何天
1.
17世纪40年代,英国最早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又率先实现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原料与新的市场,使得英国亟待向外寻求发展的出口。
维多利亚女皇宣布为自由贸易而战,不是为鸦片而战。1840年打响了鸦片战争。
道光帝慑于英国舰队的威胁,改变抗英态度,琦善背着清廷同英国签订割地等条款,道光惊闻琦善签订的条约,认为有损国威,一意主战。
战争中中国大量高级将领阵亡,损失惨重。1842年,中国近代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2.
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扩大国外市场掠夺殖民地成为当务之急,法、美、英提出修约,清政府果断拒绝,1856年英法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英法联军多去大沽炮台,占领天津,美俄两国公使也同时到达天津白河口外,皇上派人议和,与四国签订《天津条约》。
咸丰皇帝逃跑避暑,留恭亲王奕䜣在北京,后来恭亲王联合慈禧发动政变,把八大臣干掉也与此事有关。
攻占北京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强迫朝廷签订《北京条约》。
3.
洪秀全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北伐,攻下南京,洪秀全开始享乐。
4.
林则徐第一个开眼看世界,后来林则徐写信给魏源,魏源根据《四洲志》编写《海国图志》,大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二章 良辰美景他家田
1.
咸丰病死承德,载淳的生母慈禧野心勃勃,同恭亲王发动政变,处死护柩回京的肃顺,1861年11月11日,幼帝即位,年号同治,皇太后慈禧(此后47年中国统治者)垂帘听政,史称“辛酉政变”
2.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朝廷官吏分顽固派和洋务派(中央以奕为代表)两大派别,进行三次(华夷之辨、道器之辩、利益之辩)论战。
洋务运动破产是因为只引进技术而不引进制度。
3.
4.
5.
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事,日军趁机开进朝鲜,平定后,日军赖着不走,蓄意挑起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有陆战(平壤之战、辽东之战)和海战(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威海卫之战)。
1895年,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第一割三岛(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第二赔款两亿两白银。
6.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戊戌变法,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戊戌变法”。维新变法虽然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但是这些人在中国所占比例太小,而且变法侵害大量上层阶级和旧知识分子的利益,注定失败。
慈禧被囚禁,被囚禁前,光绪让康有为等人来救,谭嗣同找袁世凯,但袁世凯直接把他们卖了。谭嗣同要“以颈中鲜血唤醒国人”,不过,中国人拿着馒头蘸血吃,我管你为什么死,你的血能治病。
7.
端郡王伪造列强逼迫慈禧退位,老太太怒了,一口气向十国宣战。1900年,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联军,北京沦陷。
1900年,清政府被迫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三章 紫禁城里无帝王
1.
19岁的四川青年邹容写出《革命军》,内容包括对清朝统治的广泛指控。
1904年日俄战争促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2.
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推三民主义:民族(注重民族革命,军政,破坏时期)、民权(训政约法,过渡时期,注重政治革命)、民生(建设之首在民生,注重社会革命,宪政)。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就是创立民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
但缺乏缜密的军事训练,起义连连失败,但影响深远。不久,武昌起义成功。
3.
1908年清廷预备立宪,实行君主立宪,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归天。随后溥仪被慈禧委派即位,其父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但摄政王与隆裕太后矛盾重重,同时预备立宪不得民心,搞新政人民不干,搞预备立宪立宪派不干,武昌起义成功。
武昌起义临时决定,没想到成功了,清朝统治瓦解。
4.
1911年,流亡16年的孙中山回到祖国,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责任内阁制。同时意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利。
袁世凯让溥仪下退位诏书,堪比汉献帝让位于曹操。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了。
5.
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誓师讨袁,但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被镇压。孙中山流亡。
袁世凯用流氓手段拿到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职位。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其实就是袁世凯法,袁世凯跟皇帝并无两样。1914年,日本称欧战爆发,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最不愿接受,但还是签订。
死都要称帝。讨伐声起,83天就宣布帝制取消。护国运动成功,但此后各路军阀混战。
6.
第四章 说不尽国共情仇
1.
1917-1918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举起“护法运动”。
1922年,北洋政府下令中小学教科书开始采用白话文。
2.
五四爱国运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目的基本达到。堪称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成功且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
3.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给中国指了一条明路。
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目标一致,都是反帝,反封建。而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是先进阶级领导,但缺乏群众基础。
1921年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确定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最高纲领。
4.
5.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为直、皖、奉三派。直系以冯国璋为首领,冯国璋死后,曹锟、吴佩孚担任首领。皖系首领段祺瑞掌握安徽、山东、浙江、福建等地,奉系首领张作霖占东北。
1920年直皖军阀黑吃黑,皖系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两年后第一次直奉战争,奉系战败,1924年,奉系军阀卷土重来,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控制北京。
1926年,国民政府出师北伐,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直系的后起之秀)、张作霖三个军阀。
晚年的吴佩孚颇有风骨,北平沦陷后,日本想在北平建立伪政权,拉拢吴佩孚,可吴佩孚礼全收,事不办,日本一气之下在1939年吴佩孚拔牙的时候,切断吴佩孚气管。
北伐军挥师北上,孙传芳部在江西被歼灭。
6.
1926年底到1927年初,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席卷大半个中国。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与武汉汪精卫国民政府相抵抗。
大革命进行中,国民党右派不断企图同共产党决裂,蒋介石在1926年发动了“中山舰事件”,制造了“整理党务案”,展开清共行动。
孙中山死后,汪精卫和蒋介石明争暗斗,却在反共问题上达成一致,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同共产党决裂,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
7.
国共十年对峙,中国共产党探索了农村包围城市之路,由幼稚走向成熟。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开创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
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总结出枪杆子里出政权。
三湾改编,确定党的绝对领导权。
游击战粉碎三次围剿,化整为零。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次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及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成功会师。长征所经之处,撒播了革命火种。
第五章 浴血抗倭十四载
1.
1928年,张作霖在从北京回奉天的路上被日本人炸死,之子张学良毅然归顺国民党,打乱日本侵略东北的计划。
1931年,小日本关东军攻占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东北三省落入日本之手。
2.
东三省沦为殖民地后,日本付出溥仪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
3.
1935年,日本制造了华北事变,威逼天津。
4.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国共两党并肩作战。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开始了中国全面抗战(前6年是局部抗战)。
庐山谈话标志着国民政府已抱定抗战决心。
5.
国民党在前线进行了著名的淞沪会战。中国人浴血奋战。
日本军占领上海后,直逼南京,最终,南京陷落。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
1983年,日本军兵分两路,从华北和华东夹击徐州,中国军队在徐州留有重兵,正面爆发徐州会战,在国军无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军的指挥下,取得了台儿庄大捷。但是战役却失败了,徐州失守。守军突围,保卫武汉,爆发了武汉会战,并取得万家岭大捷。但战役失败,日本占领了广州和武汉。标志着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结束,进入到战争的相持阶段。
6.
国民政府山穷水尽,准备议和,八路军来个刺激的百团大战。
1941年,中国共产党一面应付日本扫荡,一面解决皖南事变(新四军和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十分困难。
7.
1941年,太平洋海战爆发。蒋经国发出号召,“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1945年,中共七大主张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政府。
第六章 兄弟阎于墙
1.
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雅尔塔体系,美苏两霸平分天下,中国国民政府成为美国势力范围。后来美国扶蒋反共。
1945年,重庆谈判,以实现全国统一,建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2.
国公全面内战以中原战事为开端,刘峙包围李先念、王震、王树声部队,但红军全部突围超出了国民党的预料,华东战场举国瞩目。
华东战区的僵持下,汤恩伯终于按捺不住,师长张灵甫万万没想到,以自身强大的实力,会在周边十万援军中被坐视歼灭。孟良崮战役,张灵甫被击毙。
同时国民党物价飞涨。
3.
林彪在东北战场审时度势,主动初期,实现大逆转。
4.
三大战役定胜局,关门取辽沈、淮海一拖三、稳健得平津。
东北战场国军先失长春,又有锦州被围,蒋介石与卫立煌意见不一,不得不派廖耀湘负责解围。葫芦岛、塔山相继被林彪部队拿下,蒋介石眼看锦州失守,急忙飞抵沈阳,给长春守将郑洞国发布命令突围南撤,长春守军起义,主动投诚,长春解放。随后对沈阳发动进攻,国军几乎全部投降,东北解放。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第二阶段锁定在黄维兵团,为了挽回被动局面,国军命令黄维兵团增援徐州,但没想到其手下廖运周是个老共产党,黄维部队被反水。为了解救二黄,扔进了杜聿明、邱清泉、孙立人,为了解救杜,又把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打残,国民党大伤元气。
5.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2》读后感(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2》读后感(五):可爱的课外书
袁氏幽默是那种有内涵又富含知识性的搞笑。读历史也能那么轻松,这种感觉还不错。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2》读后感(六):近代反思
1、为什么我们不能实行民主?好像我们离民主如此之近但是又感觉如此无力而遥远。中国可以把封建统治做到极致为什么先进的民主思想不能在中国盛开绚丽之花,我们的孔孟之道,文化精髓是发展的推动剂还是前进的束缚?
2、日本人如此的可恶,已经在找到词汇还形容其在中国犯下的罪行。日本先后在旅顺和南京进行屠城,并且在侵略中国时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这已经超出了一个侵略的概念,泯灭人性,残忍无道,这样的种族是一种低劣的民族,哪怕它的经济在发达,把腰都鞠360°也不能是他们是文明的种族,因为他们连最基本的对生命的尊重都不懂得,是连畜生都不如的低等生物。
3、历史有太多的不堪,有太多的巧合,也有太多的无念。很多事情看似偶然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必然。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2》读后感(七):《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2》——说历史的重要性
历史这个东西,很多人觉得很枯燥,而且最主要的感觉是没有必要去读,去研究。给人的感觉是:我们不应当花时间往后看,而是更多的经历花在对未来的研究。过去我也这么想,因为当时很傻逼,现在学了一点点,能装那么一点点逼了,就知道历史是相当重要的。
而要理解历史的重要性。你就得先知道,中国真正由蛮夷进入文明社会,可不是因为儒家,而是司马迁写的《史记》。唐太宗著名的一句话: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或许就能解释《史记》的重大作用。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总会忘了教训,而犯同一个错误。所以,导致历史悲剧的再一次上演。而《史记》就是将过去与现在这个时间从空间这个维度给链接了起来,通过这个维度就可以告诉君王,这样做会灭国的,这样做是可以兴邦的,也就给予了帝王治理国家一定的戒条。故,至汉朝《史记》之后,各个国家都很重视历史的编制,并且很容易的出现了盛世,也就是这个道理(而,可惜的是,越到后面,对历史的编制就越带有君主炫耀以及胜利者姿态的色彩,缺少了真实性误导后代,从而丧失真正的意义所在)。
这是过去,拿现代来说,我们常说的大数据,这是改变未来行为模式很牛逼的东西。它是怎么运作的?比如预报天气。我们就是把过去全球每天的天气以及有关的温度,气压,风向,湿度,海水温度等等一系列的数据(所谓的大数据)全部记录下来。然后通过超级计算机来数学模型化,也就是说在风向在多少,湿度在多少,温度在多少的等等情况下,未来几天的天气就是这样或者那样的。。。那当我现在的风向,湿度,温度跟以前某一时候一模一样,或者相差不大,那么未来的天气是不是就会重复发生呢。或者就算有些区别,我通过数学建模是不是就更加能确定未来天气了呢?所以,过去我们只能预测2-3天,现在可以到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以上,这就是大数据以及超级计算机的功劳(可以想象为什么中国那么支持超级计算机“天河”的开发了吧,那个东西相当重要,但是,几个人晓得哦。)。当然,还有个跟大家密切相关的就是,经济。包括投资理财以及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方面,前一段时间不也在说什么,哈弗商学院把阿里巴巴的成功作为哈弗商学院教学的重要案例吗?这就是在学习别人的过去从而拿来指导未来。
说到这,也再啰嗦几句,前一段时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中国的屠呦呦出名了。很多人为中国的中医喝彩。我的建议是不要迷信中医,那真的会害死人的,但是可以借鉴,比如像屠呦呦的做法,这在前面的日志也说过。这里想说的是这事后面的东西,中医著作。我们知道的《本草纲目》,很牛逼吧。如果你不知道,当然牛逼,你知道后就不牛逼了。因为《本草纲目》只是把民间什么杂方全部记录下来了,你以为李时珍真的那么牛逼搞了那么多配方啊?都是抄写的杂方,有用没用都不知道,都是传说而已,所以中医真的会搞死人的。比如治疗疟疾的杂方就有很多很多好几百个,屠呦呦就是把杂方全部搞出来一个个试验,然后将有效的杂方找出来,最后把有效杂方里面最终有效的东西找出来了——青蒿素。中医伟大么?我感觉一个个去吃杂方的人才伟大,愚昧+不信科学真的会害人的。。。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2》读后感(八):原汁原味的历史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2》读后感(九):三月。很多灾难。却叫人勇敢
用三天的时间,所有空闲。淅淅沥沥的看完(亦或者只能说不忍看到中国人对中国人,机枪相对。只戛然到1945年的胜利)
本来想去休息休息的,突然的痒痒,决然回来拼凑对于这段历史林林总总的想法。 是在周四晚上 体系结构的课。
关于国仇家恨的故事,这样的熟悉,又这样的叫人不明了,关于过往的是非总叫人嘘嘘。无论对错,通通记录丹青。
不过总觉得没有第一部的好感觉,有如此自然的话语,叫人眼前一亮的味道。过多的 教科书索然无味的翻版。
日本! 最近的大地震,猛然的毫不留情的加上海啸和核泄漏,让这个孤岛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还有祈福、思考。
但突然的发现,历史关于这个民族无比劣根性的表演,总叫人鄙视和厌恶。
有句朋友的话语:日本人。好好的、努力地活下去;你们的未来,要由中国人来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