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切·格瓦拉画传》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切·格瓦拉画传》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21 09:46: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切·格瓦拉画传》经典读后感10篇

  《切·格瓦拉画传》是一本由师永刚 / 詹涓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9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切·格瓦拉画传》读后感(一):理想主义的化身

  以前时常在潮店、T恤上能看到切格瓦拉的画像,那时不知道这人是谁,但就是感觉这人很酷,叼着雪茄,蔑视一切的眼神~~

  在读小鹏的《背包十年》里提到了这本书,当时就好奇究竟是什么风云人物能对小鹏有这么大的影响,于是迫不及待的买了这本画传,边读小鹏的《背包》,边看切格瓦拉。结果自然是这本画传的魅力大的多,让我爱不释手。

  切在年轻时做过一次环拉美的旅行,在那个年代,条件远不及现在,但是切为了自己的理想做到了。

  后来成为革命家,与卡斯特罗共同战斗,取得了古巴革命的胜利,有了打下江山的心血,在常人看来,本该舒舒服服的坐享革命的胜利果实,但是切怀揣着解放一切受帝国主义压迫的穷人的理想,毅然离开古巴,去到刚果和玻利维亚。他想把古巴革命的成功路子搬到这两个地方,但是结局均是失败,最后在玻利维亚被捕并杀害。

  切为穷人而战斗,他的理想是美好的,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但是他的理想仅仅是改变了穷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最后切也因穷人而死,这可能从最初就注定了他的失败结局。这不得不感叹仅因为愚昧而葬送了一个伟人。

  时至今日,切的精神已经是理想主义、叛逆、勇敢……的代名词。而我自己,正缺少这种精神,看完画传,倍受鼓舞~~希望有一天也能像切一样,去实现自己卑微的梦想。

  《切·格瓦拉画传》读后感(二):【我们用诚实表达尊敬】

  1、

  “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

  正如切•格瓦拉终生在为捍卫自己理想而战斗样,他一生同样也在与哮喘病作斗争,格瓦拉的哮喘在两岁时因为一次意外的风寒首次发作,这意味着此后的三十七个年头,格瓦拉将拖着自己脆弱的上呼吸道奔走在曲折的革命道路上。

  “要了解一个民族,不能只凭借参观天主教堂,当地的神庙、博物馆甚至是神么圣母显灵地,这些只是最表象的东西。在医院里的病人、监狱里的犯人或是忧心忡忡的路人身上,才会体现出一个民族真正的灵魂,你应该去跟他们交朋友。”他上路了,22岁的切格瓦拉搭上一架装了小马达每小时行进25公里的自行车开始了他的拉美之旅,壮游这个在平静中激变的大陆,之后如期回到学校,完成学业,也遇到了第一个为之倾心的女孩——奇奇娜。

  1951年,格瓦拉再次出发,在旅行中他与奇奇娜短暂的恋情宣告结束,但这次“有那么一点‘环游南美’的意思”的旅行,却让格瓦拉的皮鞋染上了真正的灰尘——“从此,虽然我的斗争精神一如既往,但我开始懂得如何将目标与拉美人民的需要更切实际的结合起来。”此时的格瓦拉,与其称之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倒不如称其为国际主义者,他的国际主义思想正在渐渐定型。“写下这些日记的人,在重新踏上阿根廷土地时,就已经死去。我,已经不再是我,至少不是原来的那个我。这次漫游南美的旅行,对我的改变比我想象中的还要深刻和剧烈。”

  2、

  “一个美洲的战士,从这里出发了!”

  “玻利维亚被人们形容成坐在‘黄金宝座的乞丐’,这个国家拥有丰富的锡、铜、黄金、石油、钨等矿产,可大半都被美国资本和国内的小撮富于家族垄断。印第安人占玻利维亚人口的大多数,却过着农奴般的艰苦生活。”在在一九五二年,玻利维亚农民和矿工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奇异,农奴制被废除,在这个中美洲国家正经历变革的同时,格瓦拉看到了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力量,革命、战争,渐渐成为格瓦拉意识形态中的执念,“他接受新事物的进程比他的艳遇要来得快得多。”在行走,流浪,重建自我的过程中格瓦拉不仅找到了一个革命者真正缺少的东西,也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婚姻——她叫伊尔达,一个在切看来“气质与思想卓尔不群”的秘鲁女子。格瓦拉,一个以流浪为生的人,怎么可以负担起家庭的责任?浪人的秉性注定了他婚姻与家庭关系的惨淡,她爱过的和爱过他的女人,依偎在格瓦拉个人英雄主义的光环下,冷暖自知。

  3、

  “我走上了一条,比记忆还要长的路。陪伴我的,是朝圣者般的孤独。我脸上带着微笑,心中却充满悲苦。”

  1956年11月25日,喝着马黛茶,肤色明显白于其他人的切•格瓦拉,与其他82名战士挤在年久失修的“格拉玛”号上,向着他们共同的信仰随波而去。古巴革命的胜利,是第一部纯真的即兴创作,是宇宙中组织得最完美的一场混战,切格瓦拉从此被冠以自己有的浪漫英雄,和传奇式的卡斯特罗一起,在自由的人民心中发光,使他们快乐。这个总是叼着一根雪茄,在任何场合都是一身墨绿色军装的阿根廷人,成为无数阿根廷人与古巴人心中的英雄。

  4、

  “请不要忘记20世纪这个渺小的征人。”

  “如果说我们是浪漫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分子,我们想的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我们将一千零一次的回答说,是的,我们就是这样的人。”古巴革命胜利之后,格瓦拉理所应当的在政府谋得职位,但这个天生的战士与革命者无法停止他激荡着无数峥嵘情怀的脚步,仍旧带着那副不可一世的德行,走在拉美革命运动的前沿阵地,直至遇到他人生的滑铁卢,刚果领导革命的败北,玻利维亚被捕… …最终,他的死,成为了一个红色狂热年代的终结,摄影师科达当年随意拍下的那张今天随处可以在摇滚青年T恤上看到的切的照片,成为了革命的叛逆的象征,甚至成为流行的符号。

  5、

  “一个传奇英雄出现后,注定会一直传奇下去。”

  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他奋斗,但我只同意后半句。——《七宗罪》

  《切·格瓦拉画传》读后感(三):光是豪情壮志是不够的

  我不清楚格瓦拉为什么在古巴尚未建设好的情况下,去支援其他国家帮助或挑起革命。其中古巴内部的政治斗争必须得有,我猜测他和卡斯特罗最后的长达4个小时的会谈是古巴的“遵义会议”,毕竟在古巴革命胜利后格瓦拉已经开始流露出激进的思想和过分高估自己的实力。如果说他是个把革命二字当口头禅挂在嘴边为满足叛逆精神空虚的朋克大叔,我不敢苟同,但也不置可否。

  遭受刚果的失败后转战玻利维亚,格瓦拉没有对失败进行总结,没有对玻利维亚政局审时度势,依旧沸腾的满腔热血并没能流淌入通畅的血管去刺激心脏的苏醒。革命不是你在餐厅吃得不爽就摔盘子砸杯子,说句“碎碎平安”然后结账埋单。革命之所以叫革命而非改革,是因为它需要至上而下全盘革故鼎新的变革。自汉高祖斩蛇起义至近代中山先生辛亥革命,都是借覆舟的澎湃洪流以不可阻拟之势的力量开创历史的新篇章。它需要解明智、立民心、借民力,只有在广泛响应的人民意愿的基础上才能推动革命的巨大齿轮运转。不但有动力,还有群众丝丝入扣形成润滑剂使它保持这种动力,即使领导更替了也能保持历史的巨轮不可阻挡地驶向必然的方向。妄图仅以个人激进的理想和信念,没有实际的认同和支持以及这份信念的承载和追随,就如同没有草的荒漠,星星之火无从燎原。这点可见毛泽东的厉害之处。

  格瓦拉在古巴的革命,其功不可没。但我认为,取得这个胜利的最重要因素不能被后人推崇格瓦拉的光芒中泯灭:那就是卡斯特罗政党的领导。有组织的号召起人民社会党里的共产主义人士的合作,号召起侨民的募捐和响应,组织起有规模的游击战和对外宣传获得国际声援。而格瓦拉却想着依靠单枪匹马的装备和数十人的游击对获得胜利,很不恰当且宾主倒置的举个例子,格瓦拉有着匡扶汉室收复中原的豪情壮志和浪漫情怀,更需诸葛孔明三分天下的挥斥全局宏观掌控。

  他就像《敢死队》里史泰龙以除暴安良伐罪吊民为己任,只能说他怀揣着宏壮的理想,为人类从剥削中解放并过上共产的生活而奋斗。可是这个理想太过宏壮太过伟大,不是某个个体所能独自承载并实现的。

  这本书中我看到更多的是一味鼓吹格瓦拉的某些浪漫主义精神,对他推崇有加之余却缺乏客观的叙述,错别字还蛮多。印象中切·格瓦拉的头像是在初中时的突如一夜春风来,有些高年级同学背包上挂着一个看起来充满叛逆精神的头像,后来才知道格瓦拉这个名字,但一直缺乏了解。而现在格瓦拉的头像更多被用于商业利益,被摇滚青年当做叛逆精神的图腾,被时尚界当做狂野不羁的风格符号。我甚至觉得格瓦拉的革命英雄形象是因为这些途径被大众认识,加上青年们对其被想当然赋予的悲壮英雄色彩的崇拜而不明就里地烘托出来的。当然他的敢为信念行动乃至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切·格瓦拉画传》读后感(四):他的国

  回忆本科读此书的心血澎湃,一时冲动比现在更觉是延绵的存在感。内心的那份理想始终是自己前进的最大动力。有人说30岁后还读切是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我希望我如此,任何时候无法坚持的时候我追溯的内心那份理想,如切所说:“让我们忠于理想,让我们面对现实。”

  我想起《百年孤独》里描述的南美这块魔幻混乱浪漫的世界,这里一切都将发生,而一切都有存在的虚无之感,你任何的挣扎和奋斗摆脱于一切的孤独,最终却是无意义的乏味,失落,甚至自己的存在与消失都无法感受到。

  而切,在最辉煌的那一瞬间陨灭,而变成了不朽。其实,当理想归于政治时,就将注定理想的失败,切的死亡是对这定理的最大不妥协--他的国在天上。而这段绝美的浪漫悲剧造就了切的新生。从抗议运动的头像到各式各样的商标,人们在贩卖切,同时也在感受他曾经的存在带来的意义还有利益。

  或许,切的意义在于在人类社会中需要一个可以最纯粹理想的圣人,以一种悲凉毁灭,永不放弃的方式来诠释曾经每个人都为之热血澎湃的理想,而切的这传奇一生正是演绎出了人类这个不断理想与现实冲突矛盾中艰难前行这生物面对理想的特有的悲壮浪漫感,我们最后选择了现实,得到了心有不甘和无尽烦恼,而可以把切当成了理想形式的寄托,他选择了纯粹的理想,他却牺牲了,而得到了永恒,只是有了他,我们的心灵得以安宁。

  《切·格瓦拉画传》读后感(五):肖像背后—《切‧格瓦拉画传》

  《切‧格瓦拉画传》是一本不厚、图片又很多的传记,很快就能让人掌握并且了解 Che Guevara 的生平。

  Che Guevara 最让人佩服的地方,莫过于他对理想的坚持,正如他所说:「革命者从来不会辞职」,他的确是个「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他大学念的是医学,却在他跑遍中南美洲,看遍大量贫穷人的悲惨之后,他毅然放弃作为一个职业医生,决定投入革命。

  革命成功之后,「很多昔日的游击队员,包括卡斯楚本人,都已经搬到了哈瓦那的希尔顿酒店,可是他却坚持住在卡瓦那亚堡阴冷潮湿的房间里」,这对于现在的政治人物简直是不可能的神话。执政党上了台,就换了嘴脸;三级贫户出身的孩子当上总统,就换了脑袋。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营造出来权利与金钱欲望已经越来越偏颇,也让很多人舍不得放手,然后迷失其中。

  Che Guevara 的坚持也在于他的态度。书中有叙述了他在各式会议中的表现:在西装笔挺的联合国大会上,他依然身着一袭与平日无异的军装,用「非官腔」的、热情的辞汇讲述他的理想;在古巴国内的会议中,他甚至坐上了桌子,用严肃的轻松的语气和大众对谈。相较于装模作样、实际上却自私自利的公众人物,Che Guevara 显然可爱、朴实的多了。

  Che Guevara 最后死於玻利维亚,原因是他一想要帮助整个中南美洲国家都脱离美国的剥削,所以舍弃了古巴的官位不要,又跑去打游击战。后来很多人把他死时的照片与「基督蒙难图」相对照,并开始传说的他的完美与神圣,我认为其实并不妥,而且,也违反了 Che Guevara 说的「自己只是一个平民、一个凡人」。

  我认为悲伤的不是他的死去,而是他变成了「神话」、「商品」。Che Guevara 在死后化成一个图腾、一个标志,不断不断的被翻印与转卖。我相信,一开始他的形象是有意义的,他代表的是热情与浪漫,还有不低头的热诚,然而在其形象陷入资本主义的深渊中之后,我们就只能看到:APE 与 X- Large(注)印制着他的肖像的短T,利用限量的方式引起抢购;摇滚歌手采用他的形象出唱片、开演唱会,然后大赚一笔钱。Che Guevara 的一生极力与过度的金钱划清界线,没想到死后却沦为赚钱用的图像,我想这才是他真正悲哀的地方。

  必须注意的是,文中仍然有不少「歌功颂德式」描述,尤其是在介绍 Che Guevara 的孩童与青年时期,有一张图片旁边有这样的叙述:「格瓦拉是位滑雪好手。从山上如鹰般跃下,如同他本人留给世界的姿势—锐利,令人无法回避」,我想这是在阅读此书时必须谨慎且持平看待的地方。

  对于想要了解 Che Guevara 的人,如果你没时间阅读大部头的著作,我推荐你看这本入门作品—《切‧格瓦拉画传》。

  注:APE 与 X-Large 皆为街头服饰品牌,APE 来自日本;X-Large 来自美国。

  (原文写於 2006-05-10)

  《切·格瓦拉画传》读后感(六):他从来不是一个真正安静的人

  很多人非常熟悉的格瓦拉,是戴着便帽、帽子上有一颗红星、留着络腮胡、双目炯炯有神的英气的男人。

  或许很多人还不知道他的名字,却很喜欢这幅图片。

  因为这幅图片上的格瓦拉充满了力量和不羁。

  反抗的人往往都是天真的人。

  正是因为天真,所以才会不那么计较后果。

  格瓦拉出生于世家,家境不错,长相英俊,高中毕业后一路读到了医学博士。

  这样的格瓦拉本该过着世俗而富裕的生活。

  生于阿根廷的格瓦拉从1950年那个夏天开始,就表现出他的骨子里的不安分。

  格瓦拉开始骑自行车绕着阿根廷北部的12个省。

  之后的1951年,他和同伴开始在拉丁美洲骑着摩托车,接触到穷人们的生活。

  或许,这一切都和10岁的时候,格瓦拉的父母带他去“行动阿根廷”政治团体有关。

  一艘普通陈旧的游艇、82个勇士,格瓦拉是一名随军医生。

  怎么看都是一场儿戏。

  古巴的革命就这样开始,也从这里开始胜利。

  格瓦拉在随后的政治生涯中担任了国家银行总裁的职务。

  但他始终不适合做好经济建设。

  于是,他投身于玻利维亚的革命。

  1967年10月9日,格瓦拉被捕。并在24小时内,遭到玻利维亚政府的射杀。

  当全球的媒体拍下死后的格瓦拉遗像时,这张消瘦、带着受难的神圣气质的脸庞,成为了全球革命的一个图腾。

  不知道人们是否还记得,格瓦拉总是称呼自己“切”。

  “切”,是“老兄”的意思。

  格瓦拉是我们的兄弟,而不是图腾。

  ---------------------------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共微信号

  ook-life

  《切·格瓦拉画传》读后感(七):一个革命者的离去

  许多年以后,当菲德尔·卡斯特罗在哈瓦那的高级病房中闭上双眼的时候,不知道他会不会想起和切·格瓦拉上校乘“格拉玛”号登陆古巴的那个漫长的冬日。那时他们只是一群满怀革命热情的青年,为了同一个信念而共同奋斗。而今,那时革命小队中的大部分人早已为理想而牺牲,剩下的几人也年逾古稀。一切都被掩埋在岁月的尘埃里,那些事仿佛从未发生。

  是啊,那个时代离我们太远太远了,远得我们都将它遗忘了。我们甚至都不如像了解一个龙套演员那样了解切·格瓦拉。但他真真实实地存在过。以前,现在,以后,他从未离去。他活在每一个向往自由的人心中。

  我不知道切是以怎样的决心背井离乡,在异国的土地上冒着生命危险参加革命的。一顶黑色的镶着红星的贝雷帽,一身黄绿色的军装,一头蓬乱的长发和一个难掩伤感的微笑,这是切的标准像。与其说切是一个军事家或政客,他更像一个徘徊在热情和忧郁边缘的诗人。他敏感,暴躁,严厉,机智,英俊的外表之下还有一颗永不停息的勇敢的心。

  切像一个孩子。他不懂得如何与这个世界妥协。他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却从未以富家子弟自居。他在身患哮喘的情况下,仍坚持背着几十公斤重的行李连续行军一个月。甚至在古巴革命成功之后——他被任命为工业部长兼国家银行行长之后,仍然选择放下一切,支援刚果游击战,他实在不适合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下生存。所以他过早的离去——为了理想,带着微笑,以一个革命者的姿态离开了人世。

  “如果说我们是浪漫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分子,我们想的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我们将一千零一次地回答说,是的,我们就是这样的人。”这句名言经切之口,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我不知道今天还有多少人能昂着头说出这句话。我不敢去想。

  切是孤独的。纵然有再多的“同志”在身边,他从未有过一个真正志同道合,推心置腹的伙伴。即使有过——例如卡米洛,也过早的离去,使切更加孤独。其他的人,如卡斯特罗,共患难而不可同富贵。曾经的革命情谊在现实利益面前终究不堪一击。我们无法苛责卡斯特罗,他是一个政治家,但切不是。这也许是今天卡斯特罗依然健在,而切却在将近半个世纪之前长眠雨林的原因。

  如若切没有一时冲动参加革命,而是留在阿根廷当一名医生,继承家业,娶妻生子,现在应该会在一座乡间别墅中,子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吧?我多么希望他能够自私一点!这样,世界会少一个英雄格瓦拉,但他却可以过平凡人的生活,不用再每天提心吊胆,在枪林弹雨中穿梭。我宁愿他不是一个革命者。是不是这样,他就可以好好地活下来?

  只可惜,一切没有如果。如果切看到了我的文字,大概只会皱皱眉头,嗤一声:“切。”

  《切·格瓦拉画传》读后感(八):理想主义的图腾

  这本书,我横跨了三个年份才看完,从2011年到2013年,也许是我阅读的时间跨度最大的一本书了吧。

  正如与他一面之缘的萨特说的,这是他那个时代的完美的人。而另一个说法是,这是20世纪的耶稣。

  他本可以成为20世纪全世界最年轻最时尚的国家政要,一个30出头就成为古巴政府部长的年轻人,经历也许不算特别传奇,但是也足够吸引人:他是还算发达的20世纪前半夜的资本主义阿根廷的一个名门望族的儿子,一个医学博士,爱读书,喜欢摄影,而且还懂时尚,帅气,情感火热,偶尔还沾花惹草。

  他可以和无数国家的开国将领一样,享受打天下后逍遥坐天下的无限惬意人生。

  但是他偏偏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不喜欢享受,只想在解放全人类的光辉旗帜下奋斗的人。二十世纪,是各种“主义”泛滥的世纪,但是那些理想主义的宏伟目标,在被一个个建国者供奉着夺取政权后,就被束之高阁,而只有他,带着神圣却也遥远的理想,孤身一人,想要解救全世界。

  39岁的他,像耶稣一样死去,连死去时的容貌, 都像极了耶稣。于是,虽然他也做过政府高官,却成为了叛逆和反抗权力的象征。

  他的死,让他真正成为了一个传说,而且是一个不可能被复制的传说——看看他带到玻利维亚打游击的那十几个人,那些他的追随者,有四个古巴党中央委员,六个古巴最高军衔将领……这些人本来在古巴做着军队高官,政府部长,现在却跟着他扛着枪,带领几十号玻利维亚人,在几千政府军的包围下,在深山里打了半年游击——试想,我们这个所谓的人民共和国,我们的革命前辈们,朱德、邓小平、叶剑英、彭德怀……有没有人甘愿放弃建国后的优厚生活,重新扛起枪,去尼泊尔打游击?

  于是他毫无疑问是孤独的,即使是跟他一样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同志们,除了那些被他人格吸引并追随他的十几个人(而他们其实也没有理解他),有多少人能够理解他?他成了偶像,成了为理想主义献身的象征,甚至成了时尚标志,但是——他死了。世界上除了多了一个传说,似乎也没有什么改变。那些他试图解放的民族:刚果人,玻利维亚人,还是照样在独裁政权统治下得过且过。甚至在他临死前,这个悲剧就已经昭然——没有一个当地的农民加入他的游击队,他是被他想解放的农民出卖的,甚至在他被抓获时,当地的农民还很幸灾乐祸。

  他和那个时代的很多国家政要敞开心扉说话,也许他们把他当成一个不成熟的小兄弟,但是纳赛尔的一句话却深得我心:“不要总想着为革命死,如果可以为了革命活着,不是更好吗?”这句话是对的。理想主义者总是宁愿死,只有现实主义者想要用生来换取更多。

  但是也许,对于他来说,为革命活着,只能是好好当一个古巴的政府部长,这个革命的范围不足以包容他的远大心胸。于是他寻求为革命而死,这个世界看似毫无变化,但是,也许乐观地想,耶稣死了,太阳不是照样东升西落,但是,世界其实已然大不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