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妙的新世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美妙的新世界》读后感10篇

2018-03-05 20: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妙的新世界》读后感10篇

  《美妙的新世界》是一本由(英国)阿道斯·伦纳德·赫胥黎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50,页数:2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妙的新世界》读后感(一):美妙的新世界评

  太优秀作品也有它的坏处,那就是读者会过早了解故事梗概和情节脉络,甚至书商也会将这些作为某种宣传手段。《美妙的新世界》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在大多数时候会和乔治奥威尔一起推荐出来,于是从书的一开始就赋予了我似曾相识想象和压迫感。

  社会本分稳定,和既定的命运。当一切物质满足的时候,人是否会真的得到幸福呢?

  在美丽的新世界里,似乎人人拥有物质层面的满足。上等人物丰富,下等人至少一切满足。可欲望还是免不了会冲破某些既定的篱蕃,受不了一丝一毫外界干扰,冒出头来,再被大时代消化掉,辩驳成不了斑驳,踪迹难寻。

  其实,你知道下等人不好受,上等人不好受野蛮人也不好受。福帝还是上帝,预设还是遭受,平静还是剧烈文明需要代价自由需要付出选择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出路。往前的路有时通畅,有时泥泞,也有时会消失。

  我是谁?我猜走过的路都记得。

  《美妙的新世界》读后感(二):思想性强于科幻性

  阿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是托马斯·赫胥黎(《天演论》的原作者)之孙。“Brave New Wolrd”源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翻译为《美丽新世界》更好听。此书是“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我在大四时读过,花城出版社的那个版本。刚开始读给人的感觉是科幻小说时间发生公元26世纪,赫胥黎的自然科学家族背景无疑对此书的写作有很大帮助,书中用到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物竞天择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潜意识理论、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优生学、生物化学细胞工程、体外受精、胚胎培养自然科学知识,还有萨特的存在主义、凯恩斯的社会总体消费生产能力关系的理论。后来赫胥黎目睹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该书中的一些设想正在慢慢实现,当然书中对未来的设想还是有一些时代的局限性,如没有预计到喷气机、核技术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的出现,人工体外授精简单地套用细菌培养的条件。书中的文明世界虽然科技发达人们也自我感觉过得幸福,但人的等级和命运在出生前已经设定,没有了读书与思考取而代之的是消费与娱乐,没有婚姻家庭亲情爱情,可以任意与同等级的异性发生关系,情绪不好时还可以使用合法的毒品soma。物质生活大地满足了,人就一定幸福了吗?译文整体较通顺,可能是译者的自然科学基础深厚,翻译有些瑕疵,如将Hg(CNO)2(雷酸汞解释为氰化汞,将chrome(铬)直接音译,一些学术名词不好翻译就直接生造一些词语

  《美妙的新世界》读后感(三):美妙的新世界

  人的情感状态虽有微小差别,但莫过于这几种,追寻,拥有,失去怀念

  怎样才算拥有,如何又算失去?

  我总认为住在心底的那个人如果没有被驱逐出境,不管在现实中如何,但在那神秘的世界,你就完全拥有,从未失去。

  克制,需要太大的力量

  有人说一个人最大的缺点在于过分爱着一个永远也不爱他的人。赫胥黎在《美妙的新世界》里就描述了那未来世界中的人们,不耽溺于感情,因为那是罪恶。他的这个未来世界类似于柏拉图的理想国,纯粹理式的世界。在新世界的规则里,稳定最重要,一切不利于稳定的因素都该被抛弃。过分的迷恋会导致失衡,占有欲会打破原有的平衡

  自由,在条件设置范围内的自由,尽管去享有。新世界不推崇相守,因为需要独立,每个人都该在他的条件设置中活动才是符合法律的。性如同白开水,有无限的随意性,这又反衬出忠于同一个人的性是不道德的。跟我们现在的伦理观恰恰相反。痛苦是不存在的,因为总有唆麻来解救。

  没有爱、痛苦,那么自由又是何等程度的自由呢?没有灵魂、没有人性,永远生活在被设置的瓶子中,安全美好,真像一束塑料花,就算容颜永远青春,可也从未体会生命的感觉。

  在西方和非西方的关系描述中,充满着文明/野蛮,先进/落后,科学/愚昧,理想/非理性的二元对立。书中野蛮人的出现打破了新世界的平衡,让新世界中的边缘人开始思考统治着他们的绝对真理。这种文明人与野蛮人的相视惊诧,犹如一道闪电,劈开了许多初始的发问,好比《鲁滨孙飘流记》中鲁滨孙与星期五的相遇, 单个的人的活生生的痛感快感,选择和介入,焦虑恐惧才是确定的,不是上帝,不是规律的命定。虽然丹尼尔。笛福一直在让鲁滨孙读《圣经》,使他懂得感恩,变成一个基督徒,但那些偶然性真的是相信上帝的人所获得的福祉么?上帝从来都属于不相信上帝的人,当克尔凯郭尔的父亲还在放羊的时候曾经产生过这样的想法

  克尔凯郭尔是个孤独的并总认为自己例外的人,他的存在主义强调只有经由喜怒哀乐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而在美妙的新世界里,最抗拒的就是这些非理性的情绪。人类果真有一天会进化到这样的程度吗?

  至少在现在,我认为人生是一种体验生老病死,爱和遗忘,那些生命中琐碎最终会被高度抽象的几个符号所概括。如烟雾般在风中飘散。

  《美妙的新世界》读后感(四):未来世界如此美丽?

  a赫胥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作品,今天了看来仍有许多启发教育意义,不愧为科幻小说的经典之作

  世界国取消了胎生,实现人工生殖,经过荫蘖,形成多生子,犹如复制一般同样的面孔;睡眠教育和条件反射,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犹如今天新闻联播和媒体广播所做的工作效果异常的好。社会、本分、稳定,是它们的口号。销毁过去,忘记历史,历史全是废话;痛苦忧虑后有梭麻;为了幸福,艺术、科学、宗教全被扼杀。

  五种种姓的人都没有独立的思想和个性,他们全都是条件设置的产物。人们是他们所占有东西奴隶,不能创造自己和超越自己,他们不是自己的主人。他们没有人性,没有喜怒哀乐,没有感情和冲动

  现实中的我们成了机器的俘虏,身体功能分裂,不知道工作原理,只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我们越来越迷失自己。

  《美妙的新世界》读后感(五):那些令人沮丧的人生

  三大极权小说《美妙的新世界》《我们》《1984》,花了三天时间把《美妙的新世界》看完。记得上次体会到这样恐怖感受还是在看奥威尔的《动物庄园》时。看到令人不舒服的故事,就庆幸还好只是故事,不是现实。但真的只是一个故事吗?小说创作于1931年,短短80年的时间,一切都在朝着书里的情节发展。 1.书籍 有人说,奥威尔担心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而赫胥黎则担心的是没有禁书的理由,因为没有人再去读书。这样看来,似乎后者的预言才更接近事实。2016年的全球人均读书量中,中国是4.7本,日本是40本,接近十倍。不难明白,为什么日剧,动漫质量远超国产剧。 在书中他们对阿尔法种姓的阶级进行了幼儿时期的条件反射训练。把鲜花和书籍放在旁边,当婴儿触碰它们时,就进行电击和发生巨大的噪声。 反复训练后,婴儿知道电击,噪声是和书籍,鲜花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他们再也不碰他们。 当那个读过莎士比亚的野蛮人质问总统蒙德为什么要把那些古老的《圣经》《奥德赛》《伊利亚特》锁起来时,他说这些书太古老了,他们不会想看,相比起简单的感官电影和令人神魂颠倒的唆麻来说,读这样的东西简直是浪费时间,又不美好。 看到这里我为之一惊,这不就是我所处的时代吗?炫技而没有意义的3D电影,没日没夜酒吧和吸毒,不再读书的民众,在娱乐里一同狂欢。我经常问身边的人,你为什么不读书阿。因为读书太无聊了,因为手机好玩……以前我认为读书只是一种娱乐方式,但是现在我觉得读书是通往成熟成长路上必须的方式。 微博上的热搜,百度娱乐版的头条,一夜成名的网红……在第二天便无人问津。这个速食的时代,还有谁在看《百年孤独》《麦克白》《奥德赛》《伊利亚特》?……还有谁会为了文学争得面红耳赤?还有谁会坚持自我成长的孤独之路?极少。 我想要感受夏夜的月光微风拂过的一个午后,躺在木地板上读书的惬意,绿皮红囊西瓜的清甜,陀思妥耶夫斯基,毛姆,加缪,奥威尔,马尔克斯……这些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值得赞颂的有意义的人生  2.阶级 整本书讲的就是一个极权社会。当那些婴儿还在瓶子里时就确定了他们的等级。最高等的是阿尔法,然后是贝塔,伽马,德尔塔,艾普西龙。下等种姓干着赤道工人流水线工人,化学工人最简单的工作。上等种姓则在统治委员会里工作。 为什么要有这种的阶级之分呢?因为艾普西龙式的牺牲,只能由艾普西龙来做。简单不费脑的工作只适合下等种姓来完成。他们是抵抗力最小的一群,他们的睡眠教育和条件反应训练决定了他们只能有这样的人生。如果全都是高种姓的阿尔法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书中有这样一个实验,让20000多个阿尔法住进一个岛屿,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结果工厂罢工,社会秩序混乱,搞起了内战。等到死掉190000的时候,幸存者主动要求恢复对岛屿的统治。 看到这里,突然觉得阶级是社会稳定运转的必不可少的分化。上学时,政治书里说,工作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分工不同。这未免不是一种安抚和欺骗。 3.孤独 难过 痛苦 新世界的人们,每一个人都是为其他个人服务。也就是政治书里常说的,社会是人际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要为社会付出,必要时牺牲个人在所不惜。 他们就是一个大集体,一大群思想不成熟的巨婴。一起做性爱游戏,一起嗑药,一起看感官电影,一起打电击高尔夫……遇到痛苦,孤独就度唆麻假,选择用逃避来代替感受,选择停滞不前代替成长。那这个像蛆一样的人生还有什么好体验的? 我看到孤独的时候,我想到了布恩迪亚家族,那个百年孤独的家族。我想到了马男波杰克,那个在性爱和嗑药的游戏里格格不入的波杰克,在屋顶上和戴安一遍遍说着:我很讨厌自己,我觉得自己又自恋又自卑,我很孤独,你喜欢我的对吧?我想到了太宰治,生而为人对不起。我想到了郁达夫,那个在孤独里沉沦的年轻人…… 所以你看人生的永恒内容之一,便是和孤独对抗。当痛苦,难过,懊恼的情绪迎面扑来时,我们一股脑的把它接住,去感受它,消化它,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就像《百年孤独》里写到,生命中所有的灿烂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孤独便是唯一的出口。 很长一段时间,我与周围格格不入,很多人说我不合群,我费尽心思融进去的时候,我也是真的讨厌那种仿佛是别人的自己。有同情心泛滥的人对我说,看着你的背影就觉得很孤独,你怎么不找一个人陪你阿?但其实你判定这叫惨,对我来说,这就是使命感。你不知道一个人的孤独有多么美好,多么有意思。我完全不觉得这就是惨阿,相反的你们那种集体的狂欢,在我看来才是惨。 4.最后一个野蛮人的死亡 当那个设法逃离“文明社会”的野蛮人,一次次失败控制自己的欲望,一次次屈服于唆麻和肉欲之下时,我知道,那个世界最后的清醒已经死去,最后的文学死去,最后的人性也一同死去。 很多时候人们只能将就的度过一生,而人生总是指向孤独。我们要意识到自己过的悲哀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现在去做你想要做的那种人还不晚,永远都不会晚。

  《美妙的新世界》读后感(六):做为第一要义的幸福——关于《美妙新世界》的一些断章

  1、“跟受苦受难的太高的代价比起来,现实的幸福看起来往往相当廉价。而且,稳定当然远远不如动乱那么热闹心满意足也不如跟不幸做殊死斗争那么动人,也不如抗拒引诱或是为激情怀疑所颠倒那么引人入胜。幸福从来就不伟大。”

  对于幸福的概念,这里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置换,这个幸福在很大程度上谈的是快乐,或者说是积极的情绪。从某种意义上说,减少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与代价,规避或消灭负面情绪,降低思考的层次,快乐的确更加容易获得,由于幸福基本是个纯粹主观事物,考虑到没有了任何比较和参照可言,因此也可以说人们将无往而不在幸福之中,这就是让人神往的“美妙新世界”,一劳永逸免除对痛苦、孤独、悲伤,尤其是死亡的恐惧

  2、“ 只要是群众掌握了政权,重要的就会是幸福而不是真和美。……为了安定的生活什么都是可以放弃的。我们进行了控制。当然,那对真理不算太好,对幸福却大有好处。有所得必须有所失嘛,获得幸福是要付出代价的。”

  省略掉的段落是在描绘可怕的九年战争

  “美妙新世界”的关键在于幸福必须成为第一要义。

  当经历了战火不断炭疽核爆等等之后的人们,会自然而然的倾向于物质与心理的补偿,承受的苦难越大,诉求的程度越低,而且在安定之后,对困难的恐惧进入了意识的深层,人们会力图使自己和世界相信最低层的诉求具有最深层的重要性,并共同描绘和宣扬一个社会形态(往往是当下生活的这个),这个社会形态限制继续发展与思考但可以保证最低诉求不被侵犯,尽管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保证这一点,但人们必须通过宣扬和自我暗示来平衡意识深处的恐惧,使自己相信只要不去打破这个原则,就可以继续平安万万年。

  换句话说,“美妙新世界”的关键在于没有恐惧,只有欢乐。

  3、《娱乐至死》更警惕的是美妙新世界,原因在于照进了现状,选取的是这个寓言的一个部分,而没有去碰最本质的东西。

  为什么《1984》会更加令人毛骨悚然,因为美妙新世界实现的途径是满足欲望与消灭恐惧,这根本是做不到的,所以不会令人害怕。《1984》不仅建设了几乎无懈可击的体系(从理论到实践涵盖了你能想到的一切可能),而且立足的是人性的恐惧,在这一点上,英社完全不可战胜。

  4、所以,要自我警惕美妙新世界的诱惑,却要尽一切力量阻止1984的到来。

  《美妙的新世界》读后感(七):谁还愿意去乌托邦

  在十三四岁的年纪时,我一度以为乌托邦是个和理想国一样美好的词。其实我根本不知道这两个词的具体含义,我以为大凡是“不存在的地方”总是值得追求的好地方,尤其当它扯上“理想”“邦”“国”这样崇高的字眼时。

  到我变成一个十七八岁的文学青年时,我读到了一个新鲜的名词,“反乌托邦小说”。于是我想为什么要反乌托邦呢,那会我正在上高三,跑去买了两本《美妙的新世界》,一本送给前男友,一本自己读。结果他读了三五页,我读了三五十页,便不了了之。

  前些天我又抽出这本书来读,发现它真不是一份送人的好礼物,当时那种令我没有再读下去的厌恶感原来并不是来自那些难以理解的科学名词,这真是一本令人毛骨悚然的书。

  书中“美妙的新世界”几乎完全符合柏拉图对理想国的构想:国家被分为若干个阶层——人类经基因控制孵化诞生,在培养瓶里就被分成了从阿尔法α到伊普西龙ε的五个阶级;正义是各司其职,互不侵扰——五个阶层的人自出生始就被规定了不同的工作性质,高级的阿尔法可以做总统或是孵化中心主任,而最低级的伊普西龙在培养瓶里就把基因改造得嗜热或者嗜寒,他们终生都将是钢铁工人或者煤矿工人或者其他低等工种,不同阶级的人分工明确,一切都井然有序;共妻共子,生下来的孩子由官员抚养——在新世界里不再有“爸爸”或者“妈妈”,性生活不再具有生育功能而变成一种从孩提时代就开始培养的自由娱乐方式,所有人都从被严格设置条件的培养瓶里诞生,然后按照不同的阶级统一抚养成人。

  按今天的观点来看,书中的新世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和谐社会”。在这里所有人都习惯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视任何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为最大的幸福,因为“幸福和德行的诀窍是爱好你非干不可的工作”。在这里没有任何混乱,任何阶级都万分和谐地共处,因为他们从幼年每晚都会接受睡眠教育,在“稳定就是一切”“真理是一种威胁,科学危害社会”之类的话语声中入眠并且让这些句子成为脑海中不可磨灭的理念。在这里没有家庭,没有爱情,没有书籍和花朵,爸爸妈妈变成异常粗俗让人面红耳赤的词,性滥交是正常人的美德而专情成为怪胎的特征,婴儿们一接触到书本和花朵就会遭受电击致使他们终生都憎恨这两种事物,但当人们从出生开始就热爱他们被设置好的命运,还有谁需要家庭、爱情、艺术、美这些会带来激情、痛苦、不安与狂喜的玩意?当人们在稍有不愉快的时候便可以服下唆麻来享受飘飘欲仙的快感,谁还需要有代价的幸福这种不靠谱的东西?

  在美妙的新世界里,在这个“和谐社会”里,人和人没有任何的个性差别,他们都是国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他们不需要思考也不需要创造,只需要接受与生俱来的命运。每个人都很幸福,每个人都“被幸福”。(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CCTV经济台前几天的全国民众幸福感调查里表示,全国只有11%的民众感到不幸福,看来要成为“美妙的新世界”,还要再给点力啊。)

  赫胥黎在后记里有这么一段话:“一个真正有效率的集权主义国家应该是大权在握的政治大亨和他们的经理大军控制着整个奴隶人口。而对奴隶不用威胁,因为奴隶喜欢奴役。培养他们喜欢奴役是现在的集权国家分配给宣传部门、报纸编辑和教师们的任务”。

  乌托邦离我们远吗?乌托邦从来都是一个无处不在的幽灵,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面目出现,有时它叫做理想国,有时改称大洋国,有时叫做集权主义国家,有时改名美妙的新世界,以后可能会把自己叫做和谐社会,也可能被意译成乌有之乡。

  谁愿意去乌托邦?

  谁爱去谁去。反正在这个问题上我选择赞同尼古拉斯·贝加耶夫的话:“看来乌托邦要比我们过去所想象的更容易实现。事实上我们发现自己面对着一个更痛苦的问题:怎样增避免它终于实现?……乌托邦是会实现的,生活正向乌托邦前进。一个新的世纪也许可能开始,那时知识分子和有教养的阶层会梦想着以种种方式逃避乌托邦,返回非乌托邦的社会——那儿并不那么‘完美’,却更自由。”

  精英阶层的“完美”往往是反人类的,而人性所真正需要的是自由。

  《美妙的新世界》读后感(八):不想带着译者的态度去读

  译者在后文中做了很长的评论,是很不错,说的很有道理。

  但是和正常的道德过于贴切,这样不好。毕竟受教育太多了。而且大道理大家都懂,不说也知道。就是作者想阻止如何避免乌托邦真正的到来。这样不好,丧失了人性,没有了母亲的抚养,没有了爱情的煎熬,没有了欲望的焦灼,没有了疾病的困扰,没有了伟大的诗篇。

  但是这一切都是难以避免的。谁又想忍受着苦痛的煎熬,如果能够过的好的话。。。

  野蛮人向天祈求宽恕罪恶,现代人看着他取乐。野蛮人纳闷,现在人也纳闷。野蛮人鄙视着现代人的行为,他们丧失人性;现在人却嘲笑着野蛮人的愚蠢,不懂得享福。

  《美妙的新世界》读后感(九):完美世界不完美

  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口号是“社会、本分、稳定”,如其口号,这是个各个种姓阶级安心干活的稳定集体,而这一切都通过生物科技实现了。这里没有衰老,没有疾病,不缺食物,各种欲望都能及时得到满足,简直就是完美的社会嘛。

  从自由层面来看,这里人拥有随时随地满足欲望的自由,想吃就吃,想交配就交配,纯粹的感官享受毫无阻碍。但思想的自由早在培育前就已经扼杀,人要有集体稳定思想,已经失去了对于更高精神世界的追求,安分守己,沉迷娱乐。

  从公正层面来看,这里的种姓制度让每个种姓各司其职而不会越线,他们是为了自己的职业而特别培育,他们习惯并且安于本分。在这个世界,公正这个概念消失了,因为没有人再去追求这个。

  但这样看起来乌托邦似的完美世界真的幸福吗?这就牵涉到一个人的价值观,一个人生活的意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五感得到了享受,生活就止步于此了吗。爱情、亲情、友情等发自内心的感受也是存在的意义阿,何苦为了舒服而放弃这不同于一般禽兽的妙处呢!

  另一方面,从美妙的世界里我们看到人们遵循业已习惯的种种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这就是我们隐藏在潜意识下的行为习惯,是在从小到大的教育中形成的,是在身边人的言传身教中形成的...一名知识分子应不拘泥于规矩,应放开思维,发扬思考的魅力。

  《美妙的新世界》读后感(十):只需吞下一小片,十种烦恼都不见

  福帝纪元101年,福记面临倒闭,哦福帝,您到底要吞多少克唆麻亦或LSD才会烦恼全不见?

  我一直有个阴暗的小心理:觉得老师总是希望学生全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所以要求学生们穿校服,留相同的头发,最好还能统一思想,当然如果每个学生都可以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就更好了——这就是老师们的乌托邦。

  乌托邦虽然暂时还没有实现,但它随时随地在潜移默化向前推进,于是大家伙一窝蜂的向大众看齐,有句古话叫什么来着?对,“不患寡,患不均”,也有点儿这个意思,怎么着都得跟大家伙站一块儿堆,于是你看前几年街头巷尾传唱的是《老鼠爱大米》,接着是快男超女,再然后都心碎乌托邦了——请问,您知道乌托邦是什么吗?

  没事,不知道没关系,照这样下去,用不了多久就真乌托邦了。

  “看来乌托邦要比我们过去所想象的更容易实现。事实上我们发现自己面对着一个更痛苦的问题:怎样增避免它终于实现?……乌托邦是会实现的,生活正向乌托邦前进。一个新的世纪也许可能开始,那时知识分子和有教养的阶层会梦想着以种种方式逃避乌托邦,返回非乌托邦的社会——那儿并不那么‘完美’,却更自由。”——尼古拉斯·贝加耶夫

  到时候,如果您有幸成为上等种姓的人(哦,别失望,众生平等到什么时候都不可能实现,那是一梦,白日的,即使乌托邦了社会结构还是呈一冰山状,90%在水底下,看起来不错在光天化日下那10%您还真不见得有戏当得上),那么您将会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衣食住行方面您不用担心,那会儿科技高度发达;生老病死您也别担心了,首先,您不是胎生的(对不起,这不是骂人,您那会儿是瓶生的,到时候如果有人敢您是提爹妈生的那才是骂人呢),所以您不用给谁养老送终,也不用含辛茹苦养育下一代,您就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而且您一定会吃饱,还吃好;您每天除了必要但不辛苦的工作之外剩下的时间都是玩,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撒开了,您就是天天开性爱派对也行,那会儿性不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了,每个人都属于另外的人,所以您看上谁对方也看上您那你们俩便可以随时随地ML,比打电话都方便,还不用担心搞出人命来,也不用担心欠下感情的债,大家既然都属于所有人,便谁跟谁也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感情了,ML就是ML,纯肉体的。

  您快乐吗?您还心碎吗?您特盼望乌托邦马上到来吧?

  别急,还有一乐事儿没跟您说呢:唆麻。唆麻知道是什么吗?那LSD呢?嗑药总懂了吧?乌托邦到来的时候如果您工作不顺心,或者对食物不满意,再或者ML也不爽的时候,您便可以正大光明的唆麻嗑药了,政府说了:“只需吞下一小片,十种烦恼都不见”,酷吧,即使不幸托生成了低种姓依然同样可以使用这一切,与高种姓不同的只不过是住的地方差点儿,交通工作差点儿,工作技术含量与环境差点儿,可能有N多个长像打扮都差不多的多胞胎兄弟姐妹,就像猛然间回到了现今的任何一所学校似的,但您的烦恼一定不会比高种姓多——因为您是半白痴。

  多和谐的社会啊:没有战争,因为世界大同了;没有疾病,因为大部分疾病都被灭了;没有对死亡的恐怖,因为无牵无挂;没有竞争、勾心斗角,因为社会也不再需要继续发展了;实际上工作也可以没有,或者减到很少,但这完全是政府为百姓着想:太多的空余时间让大家干什么去呢?玩也玩腻了,M也L够了的时候只好多嗑唆麻了,毕竟,那东西嗑多了也不好,有可能加速死亡的进度,破坏社会的和谐,所以还是应该加以控制量的,政府想得多周到啊。

  幸福。

  “跟幸福格格不入的不光是艺术,而且有科学。”靠,所以焚书坑儒是对的,如果2000多年前再坚持一下就立马乌托邦了,秦之所以灭亡的原因是没有正确处理性爱与唆麻。

  “文明绝对不需要什么高贵和英雄主义,这类东西都是没有政治效率的症病。”

  靠,这个一掌推开了LSD众妙之门的赫胥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