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愿意给你花钱,但我很爱你”,“呵呵”
这年头,不管干啥都离不开钱。
过年回家,亲戚之间首先问的就是现在工资多少啊?仿佛就要看你的收入来决定和你的亲戚关系要不要继续维持。
说到谈了新男朋友,第一个问题就是对方干啥的,每个月挣多少。仿佛只要对方挣得少你就完全是倒贴了。这让那些蓝筹股情何以堪。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万事离了钱,似乎就都搞不成了。
但是有的事儿,还真不是完全靠看钱就能衡量和具体化的。
比如感情,尤其是初始阶段的感情。
大部分女生看了上面这个故事,有男朋友的会转头去跟男朋友说:你看别人的男朋友都是怎么做的。没有男朋友的多半也会马上幻想另一半以后也会如此死心塌地的对自己。
然而,婶婶马上要说的就要啪啪打脸了。
一、凡是这么花钱的男的,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都不能作为长期对象的选择。
我们经常在婚姻里面说到对另一半的要求都会包括一项:责任心。责任心靠什么来体现?很大一部分是靠对生活的规划,对未来发展的计划,而这个故事里面列举的男人,明明没什么钱,还非要打肿脸充胖子,买不起怎么办?分期也要上。
大部分看文章的女生都沉浸在这种浪漫里,但是生活的浪漫都是瞬间的,琐事却是永久的。在这种小事儿上全部分期完了,等你真碰到大事,比如生产、生病、孩子上学的时候,你的钱从哪儿来?到那个时候,你真的还会觉得这男的愿意把100变成200给我花真好么?
我们在婚恋中确实要衡量钱的价值,但是那要衡量的是钱对我们生活的改变价值,而不是无头脑的冲动消费。
两个人在一起最大的价值是互相督促变得更好,而不是明知道是恶习,还不遗余力支持。
不好意思,那根本就不叫爱,那叫惯。
二、不管文中的故事讲的再好听,现实生活中的选择依然是相反的。
如果生活中真的有两个男的,一个有五万给你花五万,一个有一百万给你花五万。
所有的人都会选择后者。
因为婚恋中人衡量的是综合价值。
就像《蜗居》里面,很多人觉得是小贝不给海藻借那六万块才把她推到宋思明的怀里,但是真的不是,即使这次小贝借了这笔钱,那到下次海萍要装修、生孩子要住院、甚至海藻自己碰到工作职位调动的时候,小贝拿什么出来做支持?
结局不会有什么改变,只是小贝的理智把这个故事提前了而已。
信鸡汤的女生在看鸡汤的时候,都把自己当做圣母,而且是那种视金钱如粪土的那种,转载或者转发给别人看的时候纷纷摆出一种“我不是爱钱,我只是看你的态度”的姿态,但是态度是靠什么支撑的?还不是钱。
自相矛盾。
与其这样,反倒不如正视钱对生活的重要性。
但是我们重视的是金钱对我们生活的改良作用,而不是拿来做无谓的比较。
一个逻辑不通的故事我真是没有兴趣去反驳。
说了这么大一堆,其实就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夫妻成功后,男人养小三却忘了给老婆花钱的故事。
不好意思,请问这位鸡汤作者你在写文章之前搞清楚夫妻的定义了么?
两个人变成夫妻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各个方面的合二为一,包括经济。
也就是说自此之后,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也是你的。
在这种情况下,男的买房子,买车子到底算不算给女方花钱?
这个鸡汤故事根本就用错了地方,他应该用在主旨为“那些还不给自己花钱的女生,来看看自己的下场”的鸡汤中。
放这儿简直不伦不类。
另外,再多句嘴,如果这个故事真的属实,说明的根本就不是花不花钱的问题了,而是故事中女主识人的问题,这摆明就是男主对一个女人的利用,虽然我实在想不到一个失业女人有什么好利用的。
只要人活着,每个地方都需要用到钱,所以谈钱一点问题都没有。
从来都不是谈钱伤感情,而是谈钱的方式伤了感情。
打个比方,相亲是一件非常看条件的事儿,从最开始的对象选择到后期见面,都是看酒下菜。
但是如果像我在公开课中举过的例子,在相亲的时候女生直接问男生:你工资多少啊,你买房了没有啊。这样的方式不会让人觉得你的问题合理,只会让人觉得你怎么这么物质。
放到日常生活也是一样。
只要是恋爱,都会存在彼此花钱的情况。
不过对方给和自己要是两回事。
自己直接要和自己拿东西换又是两回事。
女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从来都只想自己要什么,而不想为了这份需要自己要付出什么。
因为,喜欢看鸡汤的女人,这个层次,只能给男人提供“在一起”这种性价值。
同时,她们能接触到的男人,对女人的价值也只能理解到性。
其实,他们挺搭的,愿他们能长久的在一起,把这种“我给你钱,你给我性”的“爱情”进行到底。
若您想要系统学习撩汉、两性相处、自我成长,成为情感自立的独立女性,请点击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