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波西米亚楼》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波西米亚楼》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4-05 03:03: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波西米亚楼》经典读后感10篇

  《波西米亚楼》是一本由严歌苓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5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波西米亚楼》读后感(一):盛名后总是努力付出的

  这是严歌苓的创作随笔集。如果光看到书的腰封那些可怕的招揽来读这本书不免会失望。我读电子书,幸好看不清这腰封。

  读过严歌苓的很多小说,细腻,耐人寻味。而这本,告诉我们,她除了家庭环境熏陶还自带写作天赋,也离不开生活的历练。只不过生活赐予她的历练摔打,被她敏锐的捕捉到,进而放进创作里。我一直认为做真正的作家是这世界上最辛苦的工作,需要对自己笔力的磨练和心智的磨练,才能在心血里开出花来。如果你不读这本书,你大约无法了解她创作的源起,无法理解她写作动机。

  你看她英文自如,甚至签约好莱坞编剧,可曾想过这个女人失婚一个人漂泊异乡,是怎样的伤感,吃不饱,居无定所。这种困境,我恐怕是无法坚持过来的。她获得赞誉,背后是所有伤感堆积的努力。

  《波西米亚楼》读后感(二):01.读书笔记

  这本书花了十块钱在一家旧书店买的,书里两篇散文《母亲与小鱼》和《告别母亲》是想必是《一个女人的史诗》和另外一个短篇小说的雏形。严歌苓写自己母亲对父亲的爱,她在一本书里夹了张写着“我要嫁给你”的小纸条,然后就真的嫁给了他,不管他是否同样爱她。所以“爱的那个永远忍气吞声,被爱的那个永远可以不负责任,坐享情谊。”也包括她本人十五岁在部队当兵时,喜欢的那个年轻军官,后来年轻军官当了逃兵,还把责任全都推到了她身上。她在以前讲到这件事的时候说自己那时想过自杀,但多年以后她再谈到这件事,说它只是荷尔蒙的作用罢了。两代人身上的故事浓缩在一起投射成了田苏菲和欧阳庾。

  我初中时的班主任,那个老师当年刚才大学毕业,为了用所谓的气场压过学生,刚开学几乎每天都板着脸,如果你做错了事那么惩罚也会格外严厉。总之后来她却是我们全班最爱的人,相反有个令人讨厌的老师,我们甚至给沿用了往届学生给她起的外号,叫做菜花,同样的一件事:她们好像都被班里淘气的学生气哭过,面对的结果也大相径庭。班主任的眼泪让下面的学生跟着她一起掉泪,而菜花哭着跑走之后,惹她生气的那个学生上台对着她椅子上的坐垫猛踩了好几脚。我每次读严歌苓的书,会有种听班主任讲故事的感觉。没有强加给你的主观主义 ,也没有建议你怎么处理一件事才是标准的解决方式,很多事情说到底是见仁见智。

  《无出路咖啡馆》里面写的主角被FBI调查的过程,因为太过具体了,那时我想这应该就是她个人经历,在这本书里读到的她和劳伦斯的结婚过程,基本上完全还原了事情本身。他们结婚后回到南京,半夜被警察调查,因为他们完全拿得出证件证明自己的合法关系,警察们拉不下脸,强调外国人在中国,不是想住哪都随意,也不在乎是不是凌晨,就把他们逼出了借住的房子。其实不光是警察,类似城管,人民教师这样的职业也经常在无理时利用自己的职位权力来命令别人必须按他的方式处理问题,而这种所谓正义感在真正需要他们时几乎很少出现。她在散文的结束的地方说,中国一天天更好了,其实她自己也不知道这个国家会好吗。

  劳伦斯因为她被FBI频繁调查,辞去了外交官的工作,后来又被恢复了职位,他们一起被派到非洲。也就是因为非洲的缘故,很多人说这本书是《撒哈拉的故事》的翻版。无非也就是两个不同的女人经历了类似的事情,同样用笔记录了自己在生活在非洲的过程。在非洲的时候她的失眠问题应该已经减轻了不少,以致于她不用经常用talk out的心理治疗方法,并且找到了生活乐趣,去观察当地的交通、建筑和居民的生活方式。

  她有一个习惯持续了二十年,她每天早上都会写作,只有一次的原因是在为了在非洲能吃到新鲜的海鲜而停止。

  书里最后一篇是讲她打坐的心得,打坐是为了入定,为了寻找一种随时会腾空而起的感觉。每次那种感觉在她的身上大概会持续四小时,四小时后一切又会像从前一样。人一定要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纾解方式,那么对她来说,就是写作或者打坐。但对她和其他所有的人来说,通往那种境界的也许有很多路。

  2013/6/13

  《波西米亚楼》读后感(三):书摘

  波西米亚楼 (严歌苓)

  - 您在位置 #218-221的标注 | 添加于 2016年12月1日星期四 下午8:37:17

  【这就是我穿的朴素和有钱人穿得朴素的不同】

  里每一点貌似的朴素与陈旧都相当昂贵。它使我明白由无产阶级到资产阶级再到无产阶级这样一种非寻常的意识形态的进化:从物质贫乏到物质富有是人自身的一次解放,而从物质丰富再返回所谓的简陋则是人的又一次解放。第二次解放大部分取决于人的自由选择,亦在于人的人生态度、审美观。

  ==========

  波西米亚楼 (严歌苓)

  - 您在位置 #651 的笔记 | 添加于 2016年12月3日星期六 下午12:32:17

  【不是很懂】

  这天父亲醉倒,当七八个客人的面,突然叫了几声母亲的名字。客人都问被叫的这个名字是谁,我自然吞声。继母善良美丽的眼里,全是理解,全是理解…

  ==========

  波西米亚楼 (严歌苓)

  - 您在位置 #1223 的笔记 | 添加于 2016年12月8日星期四 下午8:11:32

  【痛苦是回忆的基础-西部世界观后感】

  半年的旅行,我写出的作品都是以芝加哥为背景的,这也体现了一点,就是人通常记住和写下使他痛苦的事,而不是使他快乐的。

  ==========

  波西米亚楼 (严歌苓)

  - 您在位置 #1280 的笔记 | 添加于 2016年12月8日星期四 下午8:20:46

  中国人的务实精神使物质建设进步极快,无论是台湾、大陆、香港,还是新加坡,包括海外的中国社区。也恰是这个务实精神,使中国人缺乏理想,缺乏情调,缺乏创造性。按此逻辑,这些缺乏造成一种局面,大凡被推崇的东西,从一种名牌皮包,到一种行为作风,都会在中国人的社会里看见最强烈的响应。

  ==========

  波西米亚楼 (严歌苓)

  - 您在位置 #1391 的笔记 | 添加于 2016年12月11日星期日 下午4:20:58

  一张琴半壶酒,下联:一尺剑万卷书。

  ==========

  波西米亚楼 (严歌苓)

  - 您在位置 #1424 的笔记 | 添加于 2016年12月11日星期日 下午9:28:57

  【口头说说,谁又会对你认真呐?】

  德国人的忏悔,是跟犹太人认真、负责的对待历史的态度分不开的。也就是说,要想结清一笔债务,债权人和负债者双方都必须认真、负责,必须合作。

  ==========

  波西米亚楼 (严歌苓)

  - 您在位置 #1555 的笔记 | 添加于 2016年12月13日星期二 下午8:32:07

  我们即使有过尊严遭践踏的历史,最好还是被忘却,最好我们自己也不要提醒。不提醒、忘却,似乎那段历史便不复存在。如峨眉山那幅著名的对联所说“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于不了了之”。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宽厚和浑沌同时是美德亦是弱点,同时是积极亦是消极。而“不了了之”是对后世不负责的态度

  ==========

  波西米亚楼 (严歌苓)

  - 您在位置 #1565 的笔记 | 添加于 2016年12月13日星期二 下午8:36:55

  长篇小说《扶桑

  ==========

  波西米亚楼 (严歌苓)

  - 您在位置 #1696 的笔记 | 添加于 2016年12月14日星期三 下午3:30:00

  “空”太好了,太人道了。它让我回首,看见了我们童年那些呆瞪眼的午觉时分,那些无所事事以至无事生非的暑假,那张断裂的唱片转得忽高忽低,重复着一段莫扎特,那奢侈的无聊,草地上一片阳光就够我们一个下午的消磨,一块开着小花的原野就足够让我们忘记回家。

  ==========

  《波西米亚楼》读后感(四):左手汉字右手灵魂

  我这个乡巴佬第一次在家乡省城看到“咖啡之翼”(THE WINGS OF COFFEE) 这名称的时候,有一种被吸过去的感觉,我赞叹着这个名字取得真好。的确,后来出入再多的咖啡厅绿茵阁,耶士,上岛,就算是星巴克,也不如“TWOC”这个名字一下子就能钻进你心里去,而不管不顾他做的咖啡和食品是不是真的那么好。

  我的味蕾比较迟钝,这些年喝得最多的是速溶,雀巢或者是越南带回来的G7,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正宗的蓝山对我来说是个传说。我没见过卡布奇诺,拿铁和摩卡这些咖啡是怎么做出来的,不过就算没吃过猪肉我还是知道猪怎么跑,它们缺不了一种东西,叫做Espresso,这才是真正的咖啡之魂。这个名字比咖啡之翼更让我记忆深刻,因为因此不管你手上端着的咖啡多么千变万化,喝到的其实就是咖啡的灵魂。

  唧唧歪歪到这,我意识到这个楔子是啰嗦了点。

  我今天真正想要提到并隆重推荐的东东,跟咖啡没有一毛钱关系。这就是我最近很多次说起的一本书,一本作者用灵魂写就, 读者用灵魂来感受的书——《波西米亚楼》。我几乎想要极尽赞美之词,毫不吝啬地献给这本书,感谢她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哭过,笑过,心动过也心痛过。

  当然,如果是抱着挑剔的态度而来,或者本身阅读口味偏重的人,还是趁早不要看了,你不待见它,它也不待见你又何苦来。严歌苓在这本黄皮书里,娓娓叙说,平淡真实的风格贯穿始终。

  关于严歌苓的风格

  你看她笔下一字一句的时候,看她写母亲,写佣人,写朋友,写丈夫,写素不相识来聚会上蹭吃的女郎,写雷得她落荒而逃的家庭医生,甚至写怀旧公寓楼上对她暗生情愫却彬彬有礼的女租客。。。你的内心会慢慢升起一种想法:她怎么就可以把这大大小小的事写得这么酣畅淋漓。

  针对这一点,我和无意(我姐的网名)也讨论过,她坚持认为是严歌苓敏锐的洞察力,而我却趋向于严歌苓无往不深的表达。我的平凡人生里,也有那么多极具特色的人出现过,但我却无法很好的写下来。

  关于她短篇中的灵魂

  在看完她《十三钗》和《多鹤》的两部长篇后,我开始看她的这个短篇集,以及我甚至有点不太习惯的《第九个寡妇》,不过她的长篇过后,我对严的印象是,特会编,也特敢想的一个女人。

  但是恰巧相反,她的这个短篇绝对让人发现另一个她。严在回想在她生活中真实出现过的人和事时,她的笔触能到达比虚拟故事中更不能到达的地方,而那个地方就叫做灵魂深处。这就是她的短篇更让人着迷的原因。

  关于汉字的魔力

  我突然想起我看过的某一篇故事中,作者提到别人夸她状态So nice的时候,她这么个双语的女生却不知道找一个什么样的汉语词汇来代替nice这一个简单的单词。

  英语如此,更别提汉语的表达能力之强。 直观的典范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婉转的典范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再有,各位,“红楼梦”怎么翻,A dream of red mansions?The Story of a Stone?这样的翻译简直是又痒又找不到地方,挠和不挠都不舒服。

  严歌苓就是这样善用她的母语,身在美国,却写进了中国人的心。

  关于插曲

  严说清教徒并不是粗茶淡饭,布衣草履,而是指的他们对物质的随便态度:有亦可,无亦可。没想到,我嘴里居然就接了下一句:曾轶可。真是疯了。

  无意的签名档:上有天堂,下有书房。我说我很喜欢。她在QQ上丢个白眼过来:你居然没看过?这是《波》那本书上的,你囫囵吞枣!我无奈地表示本姑娘还没看完就给你拿走了。她说那你看得也太慢了。我想了想,也是。谁像她,一个周末看完了我的《波西米亚楼》,又一个晚上看完了我新买的《扶桑》,再一个上班的白天打酱油看完了我的《第九个寡妇》。

  《波西米亚楼》读后感(五):“具为女子,而我眼已垂”

  ——首先澄清吧~我是一个标题党,我爱煞了那些字字珠玑的短句残章,以及她们后面能延伸出去的美好想象。

  这本书是借了云的来看,快马加鞭的读,也能读出滋味来——就像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吃喝到梁山好汉们“口爽”的境界。现在我是专职阅读者——这样的生活来之不易。

  阅读严歌苓然我想到了三毛的感觉——都很孱弱的身体,都曾留学国外,都经历了海外生活的丰富和贫乏,都找到了大胡子相伴终生,而且看起来很幸福的样子,都游历过很多地方,都用挚爱的笔调描绘了非洲的生活,她们一开始的散文小说写得都很好,写到后来就去回忆小时候年轻时候甚至祖辈的故事了——同样很好看。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又燃起了我的一点不切实际的愿望。

  就像三毛的那些书籍一样,所有异国风情的调调都会让我心向往之。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一直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过了二十多年,然后才会有这样叛逆现实的想法。

  上学时一步一步完成的,从小到大没有跳级没有留级,证明我智力属于正常范畴;偶尔会伤春悲秋,做一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春傻事,;和一个好男孩(也成长到男人的年龄了)谈了一场为时数年而平平淡淡的恋爱,多少也证明我情商也还正常;大学毕业后找了一份貌似小白领的工作,初涉社会,也没有受到折戟沉沙的伤害。

  就是一切就是很平淡,乏善可陈的平淡——倒也不是我缺乏一种

  发现美的眼睛,就是我的故事讲出来不是波澜壮阔的景象而已。

  具为女子,她们曾经走过那么多地方,遇到那么多人,看过那么多景色。那样绚烂的生活用平淡的笔调写出来也是十分的动人,不需要再用什么特别的词汇去描述,就已经别具一格——她们的生活方式和轨迹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模仿的。

  所以具为女子,我是多么向往她们的足迹曾经到达的地方。我尚未垂目,尚有幻想之心。

  等我到了低眉垂目的年纪的时候,那时回顾,不知道我又经历了什么呢?

  .S.作为一个作家,严歌苓对文字的敏感是极端的,这种敏感度成就了她笔段的细腻和纯粹。作为文学爱好者和当年的文学批评学习者,我只能说,她的天赋在此,旁人嫉妒不来的。

  她就在字里行间隐约闪烁跳跃着文字所能具有最纯粹的音符,还有爱。

  《波西米亚楼》读后感(六):聊一聊写作~

  从开始读严歌苓的小说开始,便对这位作家充满了无比的崇敬与热爱,小说的时代背景、写作手法和表现形式都非常符合我的胃口。阅读《波西米亚楼》之前并不知道这是一本文集,相比之前看过许多严歌苓的小说,这本文集还是会让人耳目一新。

  本文集中大致分文三部分:散文集、演讲稿和非洲杂记。演讲稿部分不是特别喜欢,所以粗略的看过了。看非洲杂记的时候总让我想起三毛,但没有三毛的惊心动魄。我个人总是偏好一些“穷”、“乱”的国家,比如非洲以及柬埔寨、越南等这些“躺着的”国家,所以看完之后特别想踏上非洲这片土地,看看这群“从来没有喂饱过肚子,却从来不让自己的眼睛饥渴,并且用生命里无限的艺术品,去喂整个人类心灵”的人民。

  散文集很多都“似曾相识”,作品源于生活——这次算真正的体会到了。严歌苓所有小说中选题最让我震惊的是《扶桑》,19世纪的旧金山、封闭状态的中国文案和美国文化的碰撞、小脚女人和白人儿童的爱情,无不冲击着我的感官。看了本书之后才知道故事的灵感源于唐人街展示馆;《小顾艳传》的小顾源于其母亲的故事—— 一个爱得痴狂却没能留住丈夫的女人。现实不是童话,风暴之后不是相濡以沫不是合家团圆,丈夫最终还是抛弃了患难与共的却无共同语言的妻子。但仍会在酩酊大醉之后唠叨的妻子的名字……纵然对小顾有再多的同情和怜悯,竟也恨不来“无情的”丈夫。

  以前一直认为写作是需要99%的天赋,那些会创作的人似乎与生俱来就能下笔如“行云流水”。但是看严歌苓的散文集和村上春树的才知道,每一个优秀的作家都是勤奋的作家。他们必须忍受比别人更多的孤独、必须经历比别人跟多的痛苦,才能写出不朽的篇章。

  大师之后再无大师——我觉得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苦难和孤独造就大师。20世纪初期苦难的中国造就了梁启超、蔡元培、陈寅恪、王国维等等大师,严歌苓、王小波等我喜欢的作家也是经历过许多的苦难才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相比当下,我们的生活太一帆风顺

  、我们的人生经历如此的单薄和相似,每个人都渴望着最物质的成功——房子、车子、金钱、地位……所以放眼过去除了心灵鸡汤还是心灵鸡汤。不知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之后,我们这个时代留在文学史上的究竟是什么?

  《波西米亚楼》读后感(七):更多的兴致

  奇怪的自己为何一直没有触碰过她的作品,兴许是因为个个高口碑而无从下手吧。

  恰好前些日子看到有位喜欢的作者推荐这本散文集,索性决定从这本开始。

  前半本说着生活的琐事。比如失眠症遇到看似奇怪却医德高尚的老头医生,比如跟美国外交官谈恋爱而被FBI进行测谎评估,而更多的则是在尼日利亚的日常点滴。说的不过是买菜、吃饭等等的生活琐事,却在无声中刻画出了一幅动态的非洲生活长卷图,也是惊叹这样的写作功力。

  个人公众号:mrsdong2016

  微博:言小妞er

  《波西米亚楼》读后感(八):我可以永远吃苦,但不可能永远年轻

  喜欢读严歌苓的散文多于小说,大概是因为散文透露出的东西更加的随意、朴素、真实的缘故。没有经过构思的斟酌,故事情节的编织,语言上也更贴近对白,属于心底的声音,像一曲曲随手拨动的solo一样。她说到自己的写作状态、频频的失眠,对自我毅力的确定无疑,而又在年龄以及身体健康状况上露出一丝纤弱和迟疑的一面。提到写作的艰辛,她说,“我可以永远吃苦,但不可能永远年轻。”

  想到在一次演讲中,她回答同学的提问,出国前是怎样在短时间内把英语学好的,她说就是每天踏踏实实的学。她说话的时候脸上带着严肃、真诚和毫无疑问甚至拙稚的表情,那意思分明是在说,学习两个字就等于专注认真,只要这样学就可以学会。所以关于怎样能学好这样的疑问对她来说大概是多余的或从未想过的。

  从文中可以得到许多真实可靠的信息。那些可以引起自己兴趣追索的小事情和文字范围,泛着交谈的温度,显得很亲切。一栋破旧衰颓的波西米亚楼,散发出迷人的败落感,每个房间封锁住的各自艰辛而显低靡的独居生活。一个神秘的女邻居,在多次向她借用阳台抽烟后建立了友情,她正义地为其他邻居打抱不平,细心地送给严歌苓各种小礼物,给她分享自己多年前用老式打字机敲出的手稿,而后来在一次因为没有赴约看画展,从对方脸上露出的愠怒似乎吃醋似的表情中,严歌苓才明白她居然爱上了她…包括上课晚归时在这栋楼下遇到的芝加哥劫匪和警察,在描写那么多事件与经历中,可以看到她依然是坦诚柔弱的小女孩,叙述着一个留学生的所见所闻,那些人事伴随着”波西米亚”所象征的边缘感,竟带有一种吸引人的美。

  她也讲自己爱看书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平时在地铁会读《纽约时报》,在一次坐地铁去替家人买菜的路上看书入迷,回到家父亲问时才想起来忘了办正事。

  她写一个生活窘迫的独居老人,收留了一屋子流浪动物;一个似乎不靠谱的家庭医生,告诉她治疗失眠的药是make love;她的翻译官先生,她们的结识过程,被追踪、被调查时遇到的对谁都笑脸相迎的小官员,在他油腔滑调的背后,她犀利地指出那是一张根本不会笑的脸…

  在母亲和小鱼中,她用柔弱又中立的笔锋,悉心描述着母亲对父亲软弱无力的爱憎,几乎为她拭泪心疼的倾斜,又从客观的、理性的态度中站立,让我们看到一个女人的人生,它普遍、苍凉,让人叹息,而又无能为力,只有你写了,我读了,便罢了。

  一个自杀未遂的女作家,在昏厥后遭遇了一遍遍身体的强行曝光,她成为一个供人饱览无余后指责的展览对象,一个只需动用些微的权利就可以通行,而随意被蹂躏的符号。严歌苓还是个孩子,她目睹这一切,她说自己被拎到一边,直到她长大成人再次见到那位熟悉的女作家,她对这一切毫不知情,她成为一个迟钝的普通老人,严歌苓在难忍泪水而又不想透露这复杂的情绪时,写道自己在与她道别时蹲下系鞋带,有意系了很久。

  在参加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会议时,经历的种种琐碎事件,在无比繁杂、匆忙背后,她的态度和感受也是复杂的,国人对这件事的淡漠,历史的屈辱在当下的生活中被碾为微小的尘埃,政府把有关于此的一些碎片提取出来放到一个象征性的仪式中,我们看到无辜奔波的当代人,以善良宽厚为美德的息事宁人的态度,她以一个女性的视角,看到一切,理解一切,没有责难和批判,在众多因素糅织成的历史中,我们任何单一的情绪都不能准确并有用的对事件作出帮助。她把所有细微的感受呈现,那些我们看到的,看不到的,通过她敏锐的文字,也会带来更多的思考。

  她在序言里的那句感慨,带来两个层面的生活状态,在年轻时认真地吃苦,失眠,神经衰弱,忧心又迷恋,那种隐蔽的病症,似乎都带有一种波西米亚式正青春的诱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