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加缪,一个浪漫传奇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加缪,一个浪漫传奇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10 21: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加缪,一个浪漫传奇读后感精选10篇

  《加缪,一个浪漫传奇》是一本由伊丽莎白·豪斯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342页,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加缪,一个浪漫传奇》读后感(一):“超级粉丝”论加缪

  谈论加缪就绝对绕不过那本《局外人》,加缪应该就是“荒诞——反抗”的,这正是《局外人》给加缪贴上的标签。在加缪的笔下暴力冷漠无形;反抗,荒诞不经。《局外人》的主人公默尔索在加缪的笔下,于生存中麻木徜徉,恰恰就像一个“局外人”,感受到人的生存荒诞性的同时,又面临着人类世俗社会意识形态荒诞的致命压力。 记得在阅读《局外人》(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译文经典系列)时,对于一本共有128页的小书,翻译柳鸣九先生的序就占了25页,我是颇感诧异的。今天阅读这样的一本书,更是惊叹不已。加缪到底征服了多少读者啊?!其实,我自己有何尝不是因为加缪才来读这本书的呢?!

  对于一个人的仰慕与喜爱,可以有很多的表达表现方式。本书的作者豪斯可以说是加缪的超级粉丝,她表达对于加缪仰慕和喜爱的方式也可谓登峰造极。豪斯不仅坚持精神上的追寻,而且用实际行动挖掘塑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加缪。当然,豪斯对于加缪的爱慕与追寻也成就了她自己。加缪是一个浪漫的传奇,豪斯用这样的方式来写一本这样的书也是一个传奇。这是一部独特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就像《华盛顿邮报》说的,它还集合了文学 评论思想文化史和会议录等等。它使得加缪的风采可以呈现在不同的时空里,亦疏亦近,迷人可爱

  这样的一本书,或许可以和加缪的作品一起流传。它可以把加缪和加缪身后的时代衔接起来,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加缪的作品。从巴黎左岸到阿尔及尔乡间,再到各种想相关人的采访回忆,豪斯追寻着加缪生前的足迹、挖掘着加缪身后的故事锲而不舍。这样的一本书,不仅是对于豪斯的回报,也是加缪读者的珍贵礼物。读者可以通过这样的一本书快捷地了解加缪的生活和加缪生活的那个时代,并且更多地了解加缪为何成为那个时代的“局外人”。豪斯算不算得上加缪真正的知音,或许只有加缪本人才能给出准确的答案。但豪斯对于加缪的仰慕却是有目共睹的。一个伟大作家拥有这么一份传奇的仰慕,这无论如何都应该是文学史上一件浪漫的事情

  《加缪,一个浪漫传奇》读后感(二):放逐于世界边缘的局外人

  《纽约客》撰稿人伊丽莎白•豪斯与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人生轨迹,本为两条毫无交集的平行线。1960年,年仅47岁的加缪因为车祸意外殒命。其时,正值妙龄的豪斯仍是一名普通的美国中学生。这吊诡的死对应着荒诞的生,在在激发出她的探究欲。她沿着加缪生前未竟之路回溯,从纽约到巴黎左岸,再到阿尔及尔乡间,沿途所见皆为文学偶像曾经身影。由此,加缪跌宕起伏的人生与这浪漫的追索之旅,竟有了某种微妙的契合。

  在持续近半生的追踪之旅中,豪斯想必与加缪感同身受,想必也体验到“被一个陌生世界突如其来打击所不时打断的狂喜”。生活的细枝末节触动了她,从发现“法国的本质特性”到对小说原型的一一解读,原本凝固于加缪文学世界里的隐晦、抽象词汇渐渐变得真切具体可感。在内心深处,豪斯或许早已将加缪当作素未谋面的亲人,爱之弥切,钻之弥深,也就有了《加缪,一个浪漫传奇》里那洋溢着浓浓暖意文字

  苏珊•桑塔格曾在《反对阐释》一书中将加缪归为“作为受难者之典范的艺术家”。纵观加缪一生,“受难者”的形象总与他息息相关:生于北非贫民窟,不足一岁失去父亲少年时因罹患无法治愈的肺结核几乎失学。生活似乎从一开始就为他划上了休止符,但这不是结束,而是一种开始。豪斯体悟到,疾病作为加缪的“绝望挑战”,“一半是宿敌,一半是催化剂”。在他,这不是隐喻,而是真实存在。他时刻感知到生命的短促易逝,更时时陷入孤独,却从未妥协。从此,与荒诞的抗争,成为加缪小说和戏剧书写的唯一命题,更是贯穿其一生的人生哲学

  在豪斯看来,加缪的荒诞哲学,虽无完整理论体系,却绝非凌空蹈虚,尽皆源于其对生存的高度认知敏锐感悟。我们读《局外人》,总是惊异于叙述的冷静克制、主人公默尔索对待世事无动于衷,于是想当然地将加缪与“冷漠”、“厌世”等负面形容划上等号。真实的加缪并非如此。生活于他,虽极为“悲伤”,但仍有“热情”。他认为,诞生到一个荒诞世界上来的人唯一真正的职责是活下去,是意识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反抗与自己的自由。如果说《局外人》是其荒诞哲学的首度展示,那么《西西弗的神话》则可以看作是这一理念的最佳诠释。希腊神话中背负着沉重诅咒、永远推着石头上山的悲剧人物,何以在加缪笔下摇身一变成了主动抗争的英雄?这是一种暗示,隐隐对应着作家积极人生观——生活虽是无望的,荒诞始终多于幸福,但正如小说《鼠疫》里所写,即使世界荒芜如瘟疫笼罩之下的小城奥兰,只要一息热情尚存,绝望就不致吞噬人心

  在苦难之前,加缪从未耽溺于个人情绪的肆意宣泄,他的文字虽是隐忍的,他的态度却是显而易见的。漠不关心、冷漠超然,抑或悲观厌世,从来与他无缘。终其一生,他秉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训诫,“热爱生活本身更甚于热爱它的意义”,满含着热情介入这生活,以期摆脱局外人的身份。死亡的阴影虽是时时悬于其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却丝毫无损于其生命的真实与厚度。他以手中之笔针砭时政、挑战荒诞,新闻、文论、时评、小说、戏剧,无所不写,只为了唤醒世间囿于生存之累的芸芸众生。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称他“不断地确认人类处境之荒诞,然而其背后却非荒芜的否定主义”,也正是对此种“介入”的肯定

  在短暂的一生中,加缪始终是一个游离于边缘的局外人。豪斯时时体悟到加缪精神上的“囹圄”之感。这“囹圄”所从何来?和其早期经历无不相关,但更直接的伤害自然非后期政治上的纷争与最终被排斥的际遇莫属。1950年代初,由于在对待斯大林主义的态度上意见相左,加缪与萨特彻底决裂,其后他逐渐成为左派文人攻击的标靶,被以萨特为掌门人的巴黎人文学界斥为异类,从此,生活在局外人一般的被放逐状态之中。

  在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这“局外人”的身份更是越演越烈,终至无法收拾。一直以来,加缪始终以阿尔及利亚公民自居。这片土地一草一木在在牵动其敏感内心。作为书写的原乡,阿尔及利亚更时时出现于其小说及戏剧创作之中。从早期的《局外人》、《鼠疫》、《卡利古拉》,再到遗作《第一个人》,自杀、冷漠、罪咎、绝对的恐怖,虽构成加缪书写的主题,其下却潜藏着何其相似关键词,比如,阳光大海沙滩。作为“乌脚”(当地话,意指白人移民)后裔的他,身份极为尴尬,“既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帕慕克语)。他一直试图在战争与和平的罅隙间寻得某种微妙的平衡——他不愿自己的“母亲”遭受意外的横祸,亦不愿记忆里“无法割舍”的美好尽数毁于硝烟。

  因之,加缪本着“不做受害者,也不当刽子手”的原则,希冀通过非暴力的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在彼时日渐高涨的民族独立风潮之下,这和平主张更近乎于美好的想象,是一厢情愿的空谈,双方均无法认同。然而,世事的吊诡也正于此,追求和平的人反倒成了阻挠和平的帮凶。彼时,加缪腹背受敌,就连昔日的战友也成了势不两立敌人现实的屡屡受挫,无疑将他推入孤绝的深渊。从此,他避居乡间,不问政事,只在日记中涂抹彷徨失落,或在戏剧中寻找往日的荣光,渐渐归于“最终的沉默”。在豪斯看来,这种无为,既非“江郎才尽”的无奈之举,亦非明哲保身权宜之计,而是“一个人与他所处的环境之间旷日持久的对抗”,源于理想主义者对自我信念的坚持,是加缪一生对抗错误矛盾和踯躅的具体例证。

  半世纪前那场离奇的车祸,终结了加缪的生命,亦改变了豪斯的人生。《加缪,一个浪漫传奇》虽是传记,我们也不妨将之作为回忆录。豪斯不取寻常的书写模式,不愿简单地铺排加缪的生平,而是将自我的感性与体悟融入其中,于追忆加缪的人生之时,细细回味曾有的青葱岁月。于是,这本应置身事外的零度写作,反为熊熊燃烧的炽热情感所取代。这原本枯燥单调研究与写作,也就成了一次与传奇人生的“浪漫”邂逅

  《加缪,一个浪漫传奇》读后感(三):在思考中解读加缪

  之前只听说加缪的名字却没有读过他的作品,而这本书的名字《加缪,一个浪漫传奇》给了我一些莫名的好奇,想来我是想开始了解了。一个人写的文字也许只是出于内心的感悟或者是对我们身处的环境一种感触,然而当这些文字被另外一些人阅读的时候是可以产生感动共鸣或者产生其它各种的情感的,而本书的作者伊丽莎白•豪斯便是在读过了加缪的文字后,深深被吸引,是那种灵魂的吸引和震动引发的共鸣,所以她由文字而爱上了他,尽管身处异地又从未谋面,还有时代的差异与后来阴阳的相隔,却没有阻挡住任何前行的步伐,我想那便是真正的投入和深深的爱慕,光从这一点来说,这本书也是够奇特的。

  才开始阅读的时候,一下子便被那些有点不可思议句子吸引住了,是从加缪作品中的摘录。“如果这个世界纯洁无瑕,艺术则无法生存。” ,“在隆冬的季节,我终于知道,在我的内心有一个不可征服的夏天。”,“知道你正在走向死亡并不算什么。”,“攀登顶峰,这种奋斗本身就足以充实人心。”这些句子虽然一时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却又实实在在地揪住了人的心灵,即便我没有读过他的作品,也能感受到他思想的深刻了,那些把哲学形象化的描述的确让人停下来作验证性的思考,我们所处的世界真是如此的吗?

  作者因为对加缪有了特别深情,故而在作探究和收集资料的时候也就格外专心,让我们站在独特的角度,从多个方位来透视加缪的一生,加上作者重访了加缪生前的行踪,从出生地阿尔及尔到其后来活动和著作颇多的巴黎等,一路走来也一路把其思想的行踪生动展示和复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了一个出生卑微道德高尚的灵魂是如何感受身边世界并作如何的反应

  无论如何这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作者,也是直抵心灵深处的拷问和对世界的认识,包括自我。

  《加缪,一个浪漫传奇》读后感(四):一个完整细腻丰满的加缪

  无论从前是否读过他的作品,对文学或是对诺贝尔文学奖有所了解,应该对这位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加缪不陌生,包括《局外人》、《鼠疫》或者赫赫有名的《西西弗的神话》。加缪,对我来说,也是一个传奇,无数高人前辈口中笔下出现的名字,引起我的关注也曾买回他的大作待瞻仰,却也因各种原由,书本们还一直孤伶伶高高闲置。惭愧。相比那些加缪的骨灰粉,实在是小不点儿,我既无法举重若轻地分享关于这位伟大作家的八卦,也无法不知天高地厚地对他的作品评头论足,能做的,只是从他看起来相对浅显的传记开始,向这位伟大的作家先生再靠近一步。

  伊丽莎白.豪斯一定是爱煞了加缪,于是和他来了一场超越时空的柏拉图精神爱恋。有经验的人都知道,一旦宅过了头或者过于淫浸某事物之中时,会有一种走在哪里都无视周边环境,随时随地与沉浸物对话之感。那是躲进小楼成一统,也是三月不识肉香。豪斯女士,坦言自己“像一个作家一样,爱上了自己作品中的一个人物”。谁知道呢,如果不是爱乌及屋,她又怎么会倾注这么多细腻情感溶入这部美丽的传记之中呢。

  对这位女士所作的一切努力,比如把作家肖像当偶像,摘抄作家警句,行走作家当年走过的路,寻访当年故居,探寻遗留下的传说故事等等,因为这些煞费心思用心良苦,因为40年追踪之旅,让人对她的这部作品报以好感

  加缪,并不是一个幸福的孩子。似乎是一个惯例,因为作家生活经历的不幸,当他们将目光投射于文字时,力度深度广度都超越极限。豪斯从加缪早期作品《第一个人》中读出他早期的生活,十岁之前平静温暖感人,“充满天真无邪和最稚嫩的爱”。从自传体小说《幸福的死亡》中读出“敏感多思、奋斗挣扎、完全孤独的生命”。从《婚礼集》中读出“绝望的纯粹,野性,异乎寻常自信,复仇天使般的使命感”,在随着作品阅读的深入,豪斯对加缪的解读也越来越向几部名闻天下的大作靠拢。伴随加缪的成长历程、相关作品的诞生因果及一些珍贵老照片,豪斯很显然采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一手作品,一手成长。不光走历史线路,还兼具浓厚的文学性。

  作为很爱很爱加缪的超级粉丝,豪斯当然也关心加缪的情感生活,于是专章仔细考证他和他的女友丰富多彩故事。因为加缪本人阿尔及利亚色彩的坚持,于是也对阿尔及利亚战争这段历史做了详尽的说明。包括毁誉参半的处境,所获荣誉参与活动等等,可谓是方方面面都用心照顾,以图尽力展现一个立体而丰满的加缪。

  因为她的爱,豪斯,做到了----成全了一个完整细腻丰满的加缪。

  《加缪,一个浪漫传奇》读后感(五):如影随形——透析我们不了解的加缪

  如影随形——透析我们不了解的加缪

  ——《加缪,一个浪漫传奇》

  看完了这本书,我不知道如何来写关于本书的评论,因为任何文字都在豪斯灌注了全身热情的文字图景中相形见绌。我也不能够拿加缪的某些文章或者是作品来进行评述,相对于豪斯对于加缪透彻的分析与狂热的探索中,这会显得十分的无知。“生活能够检验一切”,豪斯追随着加缪的脚步,感受着加缪生存过的城市的空气,接触了解加缪的亲人友人朋友,进行了一场人鬼殊途的祭奠。虽然她写的是一本关于加缪的传记,但是却拥有独立的思想,丰富的感情,条理分明的章节中似乎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道德感的加缪,一个饱受疾病困苦的加缪,一个为战争忧心忡忡却得不到理解的加缪,一个风流倜傥拥有好人缘的加缪。这本传记摒除了传记式的中规中矩,如同情人的密语,又如同追星族的手记,狂热而又理性。其中,豪斯勾勒了这样的两个世界,她的世界与加缪的世界,她慢慢的沿着加缪的思想,加缪的作品走近,终于可以在梦中与他促膝长谈,原来,他们已经是如此亲密,她像个孩子般在所有攻击加缪的敌人面前进行着毫不留情的谴责,并急欲对加缪进行袒护。

  她是这般的失落,失落于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的巨大遗憾中,这种失落凝聚于字里行间,让她对于加缪的文字可以信手拈来,随意成句。虽然在最初的时刻,她阅读加缪的手稿遇到了很大的挫折,但是当她终于体会到加缪的话语时,当她终于走在凯瑟琳•加缪曾经走过的道路时,她是多么的激动与兴奋。她像个得了蜜糖的小孩子,沾沾自喜的炫耀着她与加缪精神意义上的联系。虽然这并非如同其他评论家所说的柏拉图式的恋爱,但是她依然场景再现了加缪的生前,似乎加缪就坐在我们的面前,面对着他的忠实读者,进行一场私密的促膝长谈。

  她羡慕嫉妒着加缪身边的女子,在卡萨雷斯与弗朗辛之间,她做了着重的描写,温婉贤惠的弗朗辛,热情似火的卡萨雷斯,如果说一个是白玫瑰,一个是红玫瑰,那么我们该惊叹加缪周旋于女人之间的能力,毕竟她们都没有离开他,没有像张爱玲的小说般,一个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一个成为了衣服上的饭渣子。但是她们虽然忌讳羡慕着彼此的存在,却依然在加缪死后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关系。而关于萨特对于加缪的批判来讲,对于波伏娃对于加缪的攻击来说,我们可不可以通过豪斯的分析界定为是一种嫉妒,或者如豪斯所说,是一种恶劣的人身攻击行为。对于一个学者来说,这种行为是很受人鄙视的,虽然这是气急败坏的学术论战,是关于世界性危机的论战,但是当发展为朋友之间的背叛时,这就要显得荒谬与可笑了。豪斯的笔下,加缪羞涩苦恼的保持了沉默,虽然我曾经为萨特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所触动,但是在看过豪斯委屈而又沮丧的心痛于加缪的遭遇时,也不免沦陷。这是一种十分奇怪的感受,你读这个作者的作品时并没有产生心动,却在看过他的传记后沉迷于这个作家,这显得十分不可思议。但是我也因豪斯对于加缪所受的无端指责而感到呼吸紧窒,尤其当看到一些关于萨特与波伏娃的轶事后,在听闻《危险的关系》这本书的介绍后,我开始渐渐地相信加缪,并且将心中的天平倾斜于加缪。

  作为一个女权主义创始人之一的波伏娃,有理由对加缪的作品进行攻击,但是她并没有将加缪的生活与作品联系起来。通过豪斯隐晦的话语,我们可以不可以理解为这其实也是加缪的一种羞涩?因为他所受到的伤害,因为他需要从女性身上汲取慰藉,但是他又不想自己的隐私暴露于公众之下(这点在于他对于女儿与儿子的保护中可以看出),所以他的作品中出现的都是一些没什么特色的女性形象。而偏偏这个漏洞却被一个女性批评者所抓住,并且为此进行了恶劣的攻击。

  对于政治与战争,加缪就自身的思考而言,是冷静与深刻的,他考虑到了长远的未来,考虑到了对于阿尔及利亚的深厚情感,一种母亲与儿子之间的联系,但是,他的忧虑,他的关于绝望与死亡的思考,他关于沉默后的反击都成为挑拨离间者公开攻击他的凭据。豪斯在最后强调了这一点,《第一个人》体现了加缪的不平凡之处,他利用文字写出来的思想让敌人的思想阵营慢慢瓦解,“局势正在改变”!而这也更加谴责了在《反抗者》论战中背叛了朋友公开谈论背后攻击的萨特,这于加缪而言,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情啊!

  这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这个时代拥有着大师们诞生的必然条件——战争,却也成就了他们深刻的思想。而在这样混乱的年代,我们通过豪斯的文笔,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加缪,“加缪是一个衣着考究,气度非凡之人,加缪极富迷人气质”……

  豪斯就是通过这样一丝不苟的研究,想象着与加缪在一起的日子,重返加缪曾经的生活,并在加缪众多亲友的支持下对加缪进行了公允的描写,突出了加缪的人格魅力。如果说,当加缪在弗朗辛的家人强制下搬出女士路公寓的经历让豪斯感动巨大的心痛,那么,豪斯的这种心痛也通过这种真实的情绪传染给了阅读这本传记的读者。在这种情绪中,我慢慢感受到了加缪的孤独,加缪的矛盾以及加缪对于自身信念的坚持。

  如此作家,又怎能不让人敬服,如此粉丝,又怎能不让人沉溺?于是,我沉溺于豪斯所刻画的加缪的世界中,迫切渴求从他的作品中得到慰藉……

  后记

  在这部作品中,豪斯发挥了极大的文学水平,为我们罗列了一系列的大师,范围广泛,从影视评论者安德烈•巴赞,到喜剧演员卓别林,再加之一系列的文学大家,批评作家的出现,让读者打开了眼界,而作为一个喜欢阅读注释的人来说,书中的注释又让我们增添了很多知识。虽然,对于书中的大师不免崇敬之情,但是实在太多,因此,我将本书中所出现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者列于下文中,如有遗漏,定请相告!

  1927年 亨利•柏格森 法国哲学家 获奖作品《创造进化论》

  获奖理由:因为他那丰富的且充满生命力的思想,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光辉灿烂的技巧。

  1929年 保尔•托马斯•曼 德国作家 获奖作品《魔山》

  获奖理由:由于他那在当代文学中具有日益巩固的经典地位的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

  1937年 罗杰•马丁•杜•加尔 法国小说家 获奖作品《蒂伯一家》

  获奖理由:由于在他的长篇小说《蒂伯一家》中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和真实性。这是对人类生活面貌的基本放映。

  1947年 安德烈•纪德 法国作家、评论家 获奖作品《田园交响曲》

  获奖理由:为了他广泛的与有艺术质地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无所畏惧的对真理的热爱,并以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问题与处境。

  1949年 威廉•福克纳(在豪斯的书中为帕斯•福克纳) 美国作家 获奖作品《我弥留之际》

  获奖理由: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1954年 欧内斯特•海明威 美国作家 获奖作品《老人与海》

  获奖理由: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

  1957年 阿贝尔•加缪 法国作家 获奖作品《局外人•鼠疫》

  获奖理由:由于他重要的著作,在这著作中他以明察而热切的眼光照亮了我们这时代人类良心的种种问题。

  1964年 让•保尔•萨特 法国哲学家、作家 获奖作品《苍蝇》

  获奖理由:因为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对我们时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备注:在《加缪,一个人的浪漫传奇》中,豪斯的文笔有着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形式,那热情澎湃的叙述,激动而又理智的言语,将我们带入加缪那迷人的生活中去。

  附言:(之前曾经发在当当分享中的所有获得法国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名单)

  1901年 苏利•普吕多姆 法国诗人 获奖作品 《孤独与沉思》

  1904年 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 法国诗人 获奖作品 《金岛》

  1915年 罗曼•罗兰 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 获奖作品 《约翰•克里斯朵夫》

  1921年 阿纳托尔•法郎士 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 获奖作品 《苔依丝》

  社会活动家

  1927年 亨利•柏格森 法国哲学家 获奖作品 《创造进化论》

  1937年 罗杰•马丁•杜•加尔 法国小说家 获奖作品 《蒂博一家》

  1947年 安德烈•纪德 法国作家、评论家 获奖作品 《田园交响曲》

  1952年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法国作家 获奖作品 《爱的荒漠》

  1957年 阿尔贝•加缪 法国作家 获奖作品 《局外人•鼠疫》

  1960年 圣•琼•佩斯 法国作家 获奖作品 《蓝色恋歌》

  1964年 让•保尔•萨特 法国哲学家、作家 获奖作品 《苍蝇》

  1969年 萨缪尔•贝克特 法国作家 获奖作品 《等待戈多》

  1985年 克洛德•西蒙 法国小说家 获奖作品 《弗兰德公路•农事诗》

  2008年 勒•克莱齐奥 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 获奖作品 《战争》

  高行健1997年加入法国国籍,在此我把他列为亚洲作家,不在法国诺贝尔文学者之列。

  《加缪,一个浪漫传奇》读后感(六):甚么才是正常人的生活?

  “我一生中唯一努力去做的: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加缪

  加缪这句话带给我一些思考,甚么才是人的正常生活。娶妻生子,照顾老人,关照人生。不追求大富大贵而选择适合你心灵的生活方式。对,人一辈子都在寻找甚么,不懈的努力追逐财富,然后就满足了?这是不是全部的人生哪?不,人来世上是有责任的,为别人而活着。余华的活着,告诉我们一个真相,不管你经历多少艰辛悲伤,你还是活下去,活下去就是最本质的艺术。这是一种方法,有许多名言,物来则应,物去则净。琴瑟在御,岁月静好。我很欣赏这两句,当然还有很多很多。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都处在那个时刻,总会有各种暗喻启示,只不过我们常常思考时,却与真理擦肩而过失之交臂。忽隐忽现的引导着你,前行。但心中的执念却在那里,我选择的生活态度,就好似我喜欢一个人在漫步在听音乐在读书在自言自语,这也是一种方式,只要你一直喜欢,它不会让你无聊寂寞。反而,觉得充实。

  《加缪,一个浪漫传奇》读后感(七):加缪——一个只想过“正常人生活”的反抗者

  “我一生中唯一努力去做的: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当我在《加缪:一个浪漫传奇》一书中读到这句转引自加缪日记的话时,我的心猛地被击中了。我似乎在一瞬间就完全理解了加缪,理解了加缪为什么会成为加缪。

  在读伊丽莎白·豪斯所撰写的这本传记之前,我对加缪的人生轨迹并不是太了解,只是非常喜欢他的作品。他的文字中透着悲观,但是这悲观却给人以强大的力量。我一度认为加缪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彻底反而让他有一种看破红尘的超脱。他悲观地指出“人活着不胜其烦颇不值得”、“三十岁死和七十岁死区别不大”,却又在同一部小说里说出“人只要在这世界上认真生活过一天就可以在监狱里生活百年”;他一方面看透了人的一生不过就是不断推石头上山的过程,同时又告诉我们西西弗知道自己“比他的石头强大”、“比他的命运优越”。加缪的悲观与他的超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然而这种反差却并不矛盾,正是因为看透了“人活着不胜其烦颇不值得”,“认真生活”才显得那么不可或缺;也正是因为看穿了人生的最终无意义,才必须让每一个“一瞬又一瞬间”都充满活力和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加缪的悲观主义和叔本华有异曲同工之妙:后者把悲观推向了极致,认为人生毫无幸福可言,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极致,我们反而很容易走到他的反面,认为人生也就没有什么不幸可言了。

  虽然我从加缪的文字中看出了他的悲观主义实质,但是对他为什么会如此彻底我还是不甚了解。加缪和萨特都致力于描写人生的荒谬,但两者却有着明显的不同:加缪的悲观主义是骨子里的,是性格使然;而萨特对荒谬性的阐释却来自于他的哲学研究。加缪笔下的荒谬是绝望之下的重生,而萨特笔下的荒谬则有着几分洋洋得意。早些年我读过萨特的《文字生涯》,对他那种洋洋得意的文风及其来源一直都不陌生,但是对于加缪那种深沉笔调的来源却直到我看了《加缪,一个浪漫才传奇》才得以了解。

  加缪的悲观主义来自于他的人生经历,或者不如大胆一点说来自于他的自卑。加缪的一生远不如萨特那样顺遂:幼年丧父、生活贫困、母亲半聋、整个家庭被一位独裁的外婆压制、十七岁患了重病险些失去生命并且被疾病折磨一生、在政治上像苏轼一样被左右两派不容、在阿尔及利亚他是法国来的“乌脚”而在法国他又是外乡人……加缪很少能够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他一直都是一个“局外人”,于是加缪才会自卑,并呈现出被豪斯不断提及的“克制与沉默”。

  加缪患有肺结核。这一点在加缪“不正常的生活”中不一定是最核心的,但应该是最具代表性的,因为在这个疾病上反应出加缪性格的很多方面。首先是他强烈的隐私感,这一点也是作者豪斯不断提到的,加缪对患病一事似乎一直都讳莫如深,“阿尔贝·加缪的名字很少出现在众所周知的患有肺结核的艺术家和作家的名单上”。而加缪的隐讳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来自于他的自卑感,他不希望别人把他当病人来看待。其次,青春期就开始患病也是加缪如此关注死亡的原因——行文至此,我忽然想到为什么在写作《局外人》时尚属年轻的加缪会有“三十岁死和七十岁死区别不大”的论调,年轻的加缪就已经对死亡有了深刻的认识,可能也正是这个原因,加缪的一生都对生命表现出了极大的尊重,在处理阿尔及利亚战争问题的时候,加缪作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制止更多的流血。第三,就是加缪的孤独感。虽然异乡人的身份和在政治上的不如意都可以让加缪陷入孤独,但是疾病无疑是最严厉的一个因素,因为疾病很容易就让人边缘化,他的痛苦没人能够感同身受,于是他也就无法被理解,也就形成了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同时,疾病限制了他的自由,也就让无时无刻都有一种囹圄感。最后,疾病也让加缪的思维里有着更多的悲剧意识。试想,如果加缪是健康的,那么即使他生在一个贫困的单亲家庭,但凭借他年轻时就已经取得的成就,他也可以生活得很快乐,至少会有更多的自我认同。

  然而,虽然疾病以及生活中的各种苦难一直在折磨着他,但加缪想过“正常人的生活”的努力一直从未中断。萨特说加缪不是一个天才,却是一个好作家。我认为这个评价是萨特对加缪所有评价里最中肯的一句。萨特本身是一个天才,也是一个好的哲学家,但他却真的不是一个好作家。而加缪的天份也许没有萨特高,但却一直非常努力,于是他也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直到去世之前,加缪甚至还认为自己没能写出一部好作品,说他的“创作才刚刚开始”。加缪非常清楚写作对他生活的意义,写作是他的一种本能,也是他反抗命运的一个手段。

  人生的苦难,彻悟式的悲观,反过来却让加缪成为了一个彻底的反抗者。他没有向贫穷低头,没有向异乡人的身份低头,也没有向疾病低头。他的一生都在反抗,但他却没有为反抗而反抗,他反抗的方式不过就是想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成为他自己。仅此而已。他不像萨特那样强调选择,也不想彰显自己的“伟大”,甚至他都不需要谦逊。他以写作突破囹圄,他以真我反抗命运。于是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人。

  《加缪,一个浪漫的传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加缪,它的作者对加缪满怀深情。我们应该对这样一个真实的加缪抱以深情,他是那么可怜,那么可爱,又那么可敬。而当我们理解了他的感情,我们也就更容易理解他的作品。感谢伊丽莎白·豪斯,让我们更理解加缪——一个只想过“正常人生活”的反抗者。

  致敬加缪!

  《加缪,一个浪漫传奇》读后感(八):过于喧嚣的局外人

  坦白的说,即使看完了这整本书,我依然为要动笔开始写这篇评论而感到局促不安。因为虽然不是外国文学专业的,但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没读过个把加缪的作品我实在觉得说不过去,我所读到过的一些段落也是他人辗转引述与自己的作品之上的。我始终认为,就像我们时常必须在语文课上强迫孩子们背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句高度赞扬《史记》的话一样,如果不先为学生讲解一下鲁迅在《汉学史纲要》中的那段原文,今天他背书了,过了几年迟早也得忘光。同理,尽管伊丽莎白 豪斯的这本传记被认定为所有关于加缪的传记中最好的,要想通过二传手了解他的伟大无疑也是痴人说梦。

  我个人感觉,豪斯以她的科班出身而训练出的能力使得她完全能够胜任这样一本传记。很多写传记的人,经常就像我在前面所说的那样,他压根就没有读过专主的作品,或者只是泛泛的读过几遍,然后弄些同时代其他作家的评论,报纸杂志上的小道消息,按照年谱就能够像工程流水线似的弄出一份又一份看起来准确无误且质量极高的传记。这不仅是对传主的不敬,更是对传记文学的侮辱。而且传主充满灵性的或者其他风格的文字也被这些俗不可耐的家伙拆散了像楔木片似的毫无道理的插入到传记中去,败坏人们的兴趣。豪斯则完全不同,是的,她与加缪素未谋面,但套用一个香烟品牌的广告词: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豪斯坚信自己与加缪是一对穿越时空的情人,甚至是父女。这种由于文字引来的肢体与灵魂的颤动远比两个互相试探的老谋深算都市男女的“柏拉图”要真挚的多,也高贵的多,为什么不呢,他们只不过未曾见过。豪斯的专业出身并未戕害她对文字的深层把握。这这本传记中,豪斯娴熟的将加缪在自己的剧本里,日记里,散文集里登出的文字像最灵巧的艺术大师制作一顶凤冠,将珠翠一枚一枚深深的缀入连接处,然而当我们观赏时,珠玉熠熠生辉,共同组合出一盏灵光来。她深谙于如何排列与组合,很多时候还亲自动笔描摹:

  我读大学时曾发现一本批评著作…他穿着同样的风衣,叼着香烟,眼睛几乎闭在一起,将自己深深的隐藏起来,双颊陷了进去,双手成杯状护住火柴,优雅的姿态透露出吸烟者的浪漫情怀。

  写的真美,无数纯情的少女都曾幻想中见过自己心爱的男子的这幅图景,然而这描述令人心醉。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艾丝美拉达在探问甘果瓦腓比斯的意义后,深深的咏叹出“君似骄阳”:他灿烂如朝阳…我感觉爱意从深心涌出…既像军官又像流氓……

  过于喧嚣的局外人,局外是自述,倾慕者将自动加上喧嚣的背景并清醒的忽略,这就是豪斯心中的加缪

  《加缪,一个浪漫传奇》读后感(九):不是局外人,而是男主角

  在作家身份之外,加缪还曾创办过剧团,写过剧本,当过演员。他英俊而沉默,粗犷又敏感,腼腆却勇敢,自负但得体、直率又有思想。伊丽莎白•豪斯笔下的加缪,是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的男人,虽然不完美,却不得不被他吸引。

  开始读前面几章,让我并不是很喜欢,感觉伊丽莎白简直就是加缪的“脑残粉”,带着太重的私人情感,以一个粉丝的心态在为自己的偶像写传记,作为中立的读者很明显可以感受到作者强烈的个人情绪,这种感觉读来让人很不舒服。直到读到中间部分,才开始喜欢上这样的加缪,因为他的直率和真实。到后面几章,虽然偶尔还会有一些小粉丝的情绪在,但整体而言叙述还算客观,作者通过阅读加缪的日记以及他的作品,采访与加缪有关的人,甚至参阅加缪身边人的传记和著作,以求更全面的给我们展示一个最真实的加缪。

  一直以来加缪都被认为是存在主义者,但是他自己多次否认并明确表示自己并不是一个存在主义者,但并未引起多少响应。直到他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引起了一场与萨特等存在主义代表人物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昔日的朋友萨特彻底决裂,似乎才真正宣告了他与存在主义划清界限。

  萨特很无辜的又一次被当成背景,而且是一个对比的反面,书中有一段对于萨特的叙述:“身材矮小,相貌古怪,一直眼睛有点斜视,紧张,焦虑”, 天生具有“巧舌如簧的华丽”和“理论上的支配欲”,聪明但强势……在之前看过的电影《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中萨特也是被塑造成了一个特别不讨人喜欢的角色,不知道萨特迷们看到这样的书和电影会是什么感想呢?

  名声和赞誉是作家们努力奋斗的目标,但往往也因此带来非议和批评,所以成名后的加缪很多时候都感觉像是一个囚徒,被囚禁在自己的名声、作品甚至自己写下的词句之中。但这种“囚禁”似乎又是他自己的性格导致的,他说:“我需要伟大的境界,当面对我深深的绝望和世界上最美丽的一处风景不为人知的冷漠是,我获得了这种伟大。”他隐瞒自己的真实病情,自己默默承受身体上和精神上的苦痛,对外保持着潇洒和风度,这样要面子的性格,注定了自己必须承受更多的孤独。

  除了写作与戏剧,加缪还翻译过詹姆斯•瑟伯的《最后一朵花》,还为迪士尼纪录片写解说词 在广播节目中朗读自己 的作品等,真可谓是多才多艺。再加上他出众的相貌,迷人的外表,加缪身边似乎从来就没有缺少过女人,妻子也好,情人也好,单纯的女性朋友也好,都是加缪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群体。而且这些女人不止外表美丽,还有智慧和思想。书中对于加缪与这些女人的关系也是一大看点,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加缪个人的情感和性格的矛盾。

  但是即便他在法国获得如此的成功,成为当时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加缪的内心深处还始终是一个流亡者,童年和年轻时的一些经历时刻影响着他,所以他始终对外面的世界保持着戒备心理,有一种无意识的自我防卫,甚至与身边的朋友都保持着一种距离感。

  伊丽莎白•豪斯耗费九年的时间为偶像加缪写了这样一本传记,这是要何等的爱和热情才能做到的?她几乎就把自己扔到了加缪生活的那个时代里去,去追寻偶像的足迹。这是对于加缪生平描述十分翔实的一本传记,喜欢加缪的不容错过。另:建议萨特迷们远离此书。

  《加缪,一个浪漫传奇》读后感(十):“一个生命神秘的一面”

  读本书之前,又把加缪的《局外人》大略翻了一下。因为《局外人》中那个令人厌恶的“存在主义”男主,才让我记住了加缪,说实话我并不喜欢加缪笔下的荒诞文学,更不喜欢他的作品中始终保持了存在意趣的荒诞的人性,但是,恰恰是这些不喜欢让我有一种更加深入了解他的冲动。

  只是非常惭愧的是,我并没有本书的作者那样始终如一地追寻和探访着这个令人着迷给人无限想象阿尔及利亚的伟大作家。我甚至只是曾经多读了两部他的作品,并因此而记住了他和他笔下的人物,仅此而已。很显然,伊丽莎白•豪斯是一位超乎寻常的伟大读者,更是一位有着超常水平的传记作家,她不仅大量研读了加缪的作品以及与加缪有关的各种作品,为了更加深切地感受加缪真实生活的氛围,她还追随加缪的脚步寻访了法国各地,甚至走遍了阿尔及利亚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庄道路,持续了四十年之久……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她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公众所熟知的形象以及公开发表的作品之后的那个真正的加缪,四十年来从单纯的读者到想象中的密友,到做为自己一生的学术关注对象,再到传记作品中那个让人深爱的:有深深的抬头纹和地中海式悲伤的双眸,时常叼着香烟的英俊而孤独的青年……可以说,在豪斯的笔下,加缪完全复活了,这个来自阿尔及利亚的勇敢的流亡者,他对命运的抗争,他的对母亲无以言说的爱,他思想世界的先知先觉,他对暴力和恐怖主义的思考,他诚实正直的人道主义情怀,他在动荡年代里独立的思考,他坚定的斗争精神都被完全挖掘了出来。

  “在一个没有希望的世界里,他们仍然必须挣扎着活下去。”在我看来,这些都是与他笔下所塑造人物的道德立场不同的,但是豪斯对加缪的解读以及阐述恰恰让我洞见了他们的痛苦以及淡泊很显然暗示了加缪本人一生也在强调这种道德立场的重要性及其所引发的痛苦,他就是这种消极与勇气并存的人。此时,再回想一下《局外人》中莫尔索在临刑前,加缪曾以极其细腻的笔触赋予了他感知到田野上的响声和泥土的气息的神奇,我就相信了加缪所表现的是希望那些道德沦丧的时代里冷漠的荒诞的现代人终于能够得到最后的救赎。

  豪斯说诚实是加缪品质中的一大特点,而诚实和责任感也是通往加缪之路最重要的关隘,于是在这个以诚实和责任感所缘引的传记作品中,我欣喜地看到了关于加缪和关于一个生命神秘的一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