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的读后感10篇

2018-03-11 20: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的读后感10篇

  《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是一本由Daniel T. Willingham著作,Jossey-Bas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19.95,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读后感(一):各章的简要笔记

  有启发,但新知识不多。全书的重点是两个:广泛且深厚背景知识,不断地练习,是学习成长的两个关键因素

  因为作者面对的是教师这个群体,所以采取了解答教师们常感疑惑的几个问题,串起各个概念与知识点。以下为各章概要,最后一章(What About My Mind?)跟教师自身的学习相关,与我个人无太大关系,故省略不记录

  1. 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

  大脑不是设计思考的,而是设计为避免思考。多数时候,我们是根据经验记忆来做解决问题或做决定。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完全避免思考,我们也追求可以自行解决问题,因为这会让我们感到愉悦前提是这个,问题不是那么难以解决,并且在我们决定要解决它之前,能稍微看到成功曙光

  思考:这也解释了为何我们要把一个项目/想法/问题细分成一系列步骤,这样每一个步骤都不至于太难,都有成功解决的希望;以此来引导大脑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逐步向目标推进。

  2. How Can I Teach Students the Skills They Need When Standardized Tests Require Only Facts?

  事实性的知识(Factual knowledge)必须先于技巧

  1) 知识是阅读理解基础

  a) 知识帮助分块记忆,从而节省了大脑的内存(working memory),让大脑有更多的空间运转

  2) 背景知识是认知技巧的必要前提;

  a) 背景知识是分析综合、批判能力的支撑

  思考:温故知新;新是在故的基础上叠加的;要想高产出,必须有更高的输入;何为有效的输入?是那些可以作为知识扩展与批判思考的基石的知识。

  3. Why Do Students Remember Everything That’s on Television and Forget Everything I Say?

  尝试把学习材料学生兴趣结合不是一个好的方法,事实是,它很少凑效。内容几乎从来都不是留住学生注意力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好的方法是,教会生意义。因为人的大脑更倾向于记住自己感受意义),而非具体事物

  一个比较好的呈现意义的教学方法是,把知识融会在故事里呈现。

  4. Why Is It So Hard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bstract Ideas?

  因为我们每学习一个新的事物,都是在我们已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而我们掌握的大部分知识,都是跟具体事物相关的知识。

  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从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中找出相类似的知识,放入大脑内存(working memory)中进行重组,形成对新知识的理解。

  从来带来了两个疑问

  1) 为何学到的大部分知识都是浅薄的?

  a) 源于有限的背景知识,从而限制了理解;

  2) 为何知识难以转化,已掌握的知识为何难以应用到新的场景或问题?

  a) 背景知识决定了我们如何解读与解释新的知识,而这又进一步地限定了我们如何进一步解读与理解;

  ) 背景知识关注的多是表层的结构,没有对深沉结构的理解作为支撑,知识难以转化;

  c) 现实的问题总是多个知识点与多个维度的交织,从而加深了参考已有解决方案做出新的解决方案的难度

  5. Is Drilling Worth It?

  练习,练习,再练习。参照The power of habit。

  练习把动作转变成自动(auto-pilot)模式,从而节省了大脑的内存,把空间让出来给更深层次的大脑活动

  练习加深了对基础技巧/知识的掌握,而它们是高一层次的技巧/知识的基础;

  练习帮助提升知识的转化,因为练习帮助构建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6. What’s the Secret to Getting Students to Think like Real Scientists, Mathematicians, and Historians?

  专家是如何炼成的?他们基于功能性地把知识分类(而非基于相关性);他们抽象地思考。

  更具体一点:他们具有宽广的背景知识;他们把大部分的思考过程转变成自动模式。宽广的背景知识让他们可以从错误中看出线索;把思考过程转变为自动模式节省了大脑内存,从而留出空间做更高层次的思考。

  7. How Should I Adjust My Teaching for Different Types of learners?

  大脑学习(认知)的三个维度:

  ight (Visual)

  ound (Auditory)

  Meaning (Kinesthetic)

  可惜的是,研究显示,针对视觉与听觉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并没有提升,因为对视觉或听觉更敏锐的学生,容易记住的是表象本身(声音与呈现),而不是意义的实体;即这些学生会比其他学生更快记住一幅地图,或者一首歌的旋律,但在掌握知识的意义上并不优于其他学生。

  学生长于通过哪一种认知维度学习并不是区分学习能力的因素,而背景知识是。因为背景知识是认知行为(分析、综合、批判)的基础。

  8. How Can I Help Slow Learners?

  首先,判别智力并非只有数学与阅读两个维度;逻辑音乐体育等,都是。学生在智力上各有不同,但智力可以通过持久努力获得提高

  要鼓励孩子的努力,而非称赞他/她的能力;

  告诉他们,努力终会获得回报

  把失败看做学习与成长的基石;

  教会他们学习的技巧;

  进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对他们要有信心

  《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读后感(二):无他,唯手熟尔

  本书作者Daniel T. Willingham现任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他长期研究大脑的学习和记忆机制,并特别关注这一学科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本书是一部以中小学教师为目标读者的教学参考书,其目的是帮助教师了解人的思考机制并据此更好地制定教学方案。书中的结论有些和我们的经验或直觉相符,有些反之。但所有论点都是基于作者本人和其他认知科学家科学研究得出,因此值得严肃对待。

  作者将全书分为9章,并在每一章阐述了一个明确的认知相关的结论。这些结论中,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以下三个:

  一、人类不善于思考。

  别误会,如果横向比较,人类肯定是最善于思考的动物。这里所说的是,虽然人类拥有所有动物中最大的大脑,但其中大部分并不是用来思考的。在漫长的大脑进化史(上亿年)中,大脑进化出理性能力的历史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点(几十万年?)。比起进行逻辑的、理性的思维,人类更擅长处理感官信号刺激。所以,这解释了为什么学生都不喜欢上学,因为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而学习和思考天生就是困难的、让人痛苦事情。其实人们反倒应该奇怪,为什么人类会进化出思考的能力,而在很多情况下还愿意去思考。根据作者的断言,思考的驱动因素主要是好奇心,而思考解答问题所获得的成就感,也能够补偿我们在思考时感到的痛苦

  推论:学习目标应该经过努力能够达到。莱布尼兹26岁时还是一名从事外交工作的法学家,他走上发明微积分之路起因于一位数学家朋友给他出了一道题,让他计算(1+1/3+1/6+1/10+1/15+1/21+1/28+......)。莱布尼兹以一个门外汉的直觉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如果这题太难或太容易了,恐怕都不会燃起他对数学的熊熊热情

  二、想避免思考的痛苦,就必须进行更多的思考。

  痛苦毕竟非我所愿,如何才能尽量避免思考的痛苦、享受思考的成果呢?这得先从思考的机制说起。作者将与思考相关的要素区分为外部环境、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三部分。人们思考时主要使用工作记忆从外部环境和长期记忆中获取信息,再进行加工处理。一般人工作记忆的容量都非常有限,也很难扩容。比如,终其一生,多数人都会觉得心算2位数乘法(34*76什么的)是件很吃力的事情。与之不同的是,长期记忆可以大幅扩容。比如,刚开始学加法的孩子只能掰着手指头数,因为他的长期记忆里没有与此有关的信息。但绝大多数成人都可以随口说出个位数加减法的答案,因为他们已经通过多次的练习把相关答案刻入长期记忆里了。多次进入工作记忆的思考过程会进入长期记忆、被当作一个整体而加以接纳。这样,以后出现类似的问题时,人脑将直接调取结果而不再重复思考过程。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节省有限的工作记忆空间。进入长期记忆的不但有知识点也有内在规律,在处理那些未曾记忆的新问题,长期记忆里存有相关经验的人可以很容易地透过一些表面现象发现内在规律,这也是思考能力提升的重要方面一言以蔽之,从说话、算术、开车、打字这些普通技能,到写作、演奏、体操、科学研究等等精深的领域,提高水平的诀窍都是一个:熟能生巧

  推论:大量反复的练习是学习必经之路,再无捷径。当然练习也有一些技巧。比如高强度的连续学习效果并不很好,如果将同样的学习时间分散到更长的时间段中,在初次学习以后,隔几天复习一下,记忆会更加深刻

  三、聪明不仅是天生的,更是后天努力得来的。

  一般而言,大家都知道智力水平由先天基因)和后天(教育营养和环境)两方面的因素组成。稍早的时候,研究结果倾向于认为先天因素是主要的,后天因素是次要的。但近期的研究越发显示出后天因素的重要性。或许比较合适说法是,基因会影响初始状态下的智力发展方向,但到底发展到何种程度,更多依赖于后天因素。书中列出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专业钢琴演奏家的平均练琴时间,比普通钢琴教师要多出50%;而一流和二流演奏家的练琴时间则相差无几。换言之,天才一定是勤奋的,而勤奋虽然不一定能造就天才,但至少也能造就人才

  推论:夸人聪明只会让人变笨。这是因为,传统上我们习惯于把智商看成是先天决定的,因此认为聪明与否是固定不变的,被夸奖聪明的人会倾向于表现得聪明,因此往往害怕失败,回避挑战。而恰恰是可能失败的挑战才能让我们思考,也因而有可能让我们把更多的东西加入长期记忆。因此,作者建议把夸奖聪明改为夸奖努力。无论对原本做得好还是不好的人,夸他努力都会鼓励他做得更好。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惑,所以看了这本书。看完以后发现,对自己也很有帮助。是为记。

  补充:是因材施教,不是因才施教。

  人在认知方面的差异可以定义成成两种:认知能力的差异和认知风格的差异。认知能力差异决定了人的学习效率,认知风格的差异则说的是,人们可能偏好不同的认知或学习方式,比如有的人喜欢听,有的人喜欢看。能力和风格的区别是,能力有高下之分而风格没有。有大量科学家曾试图识别出人的认知风格,并根据这种风格施教,希望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他们几乎一无所获。相反地,某些研究发现,如果是根据所教的内容而不是被教的学生来选择特定的认知手段,会有较好的效果。比如,学语言总要听,学绘画总要看,学几何总要推理,学诗歌总要感悟。所以,教不同学生虽然应该设定不同的目标,但却不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

  《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读后感(三):自己整理的读书笔记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书笔记

  最近几十年,以脑神经心理学为代表的认知科学是发展最快的学科,科学家们对大脑活动有了更多的理解,有些是验证了人们的一些常识认识,有些是颠覆性的。认知科学的成果已经有了广泛应用,当然也能够更好地指导学校教学,学习也是认知活动。该书作者Daniel T. Willingham是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长期致力于关于学习过程的脑活动机理研究,自2002年来,就在《美国教育家》杂志开辟了“向认知科学家提问”专栏,2010年3月出版了这部《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受到主流媒体如华尔街时报、华盛顿邮报的好评,在美国亚马逊网站评分是四星半,一个非常高的评分。中译本也于2010年9月引入出版,豆瓣评分也高达9.1。这本书利用认知科学一些有广泛共识的基础理论,针对老师或者家长最关心的问题,通过9个认知准则给出认知科学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并提供具体的建议。在这本书是写给教师的,但家长和其他任何关心子女教育的人士都有启发。

  第一个大问题就是为什么学生在学校快乐学习这样困难。或者说,学习为什么这么困难,学习显然是一种思考活动,但和和通常想象相反,大脑并不是为思考而设计,对比其他活动,比如看东西、走动,思考费劲、缓慢,不确定。即使一些需要选择的时候,你也是更多依靠记忆去指导行动而不是思考,比如拿到一个新手机,你不一定要仔细研究操作手册,而是直接划动拨出,因为你的记忆中有使用手机的经验。那么回答这个学习的问题,作者导入的第一个认知准则是:人们天生有好奇心,但并不是天生擅长思考,如果没有适合的认知情境,我们将避免思考。

  明白这个准则,必须理解什么是认知情境。人们的认知过程是什么呢,简单说,就是大脑接受环境信息,调动工作记忆,必要时寻求长期记忆的帮助,工作记忆是大脑思维活动中让你感知周围环境的部分,长期记忆是个巨大的储藏室,存放人们关于世界的知识(事实性的和程序性的)。成功的思考依赖于四个因素:来自于环境的信息,长期记忆的事实性知识,长期记忆中的程序性知识,以及工作记忆的空间容量,任何一个因素不充分,思考就会失败。所以,我们说,思考是费力耗时的,也不确定,但人们为什么要思考呢,比如解谜。因为解决问题可以带来快乐,问题解决后,大脑产生多巴胺,使人快乐。致力于难度适中的问题可以带来快乐奖赏,太难太容易都不让人舒服。

  所以,激励学生学习的第一个建议就是要确保提供给学生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尊重学生的认知局限和个体间的认知差异,难易适中。太难的话,就是使学生困惑,好奇心因挫折而脆弱。想象一下,我们喜欢看《星际穿越》这类科幻电影,但你会认真的学习相对论吗?

  学习要难度适宜,那么,学什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灌输式教学饱受批评,中国是这样,美国也是。一种观点认为必须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毕竟在互联网时代,知识措手可得,因此重点是能力训练而不是知识学习。作者说,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准则二:事实性知识必须先于技能。要解释这个问题,再次回到认知模型,批判性思考过程诸如推理、问题解决,和储存于长期记忆的事实性知识密切相关,可以说,没有知识就没有能力。做一个简单的测验,下面这些字母,,C,N,N, C,B,S,A,P,P,L,E,.扫一眼,你能记住多少?显然,对于一个不经常阅读英语新闻的人,记住一半就不错了,但是有英语阅读习惯的,很快就能记住这是CNN、CBS,APPLE,背景知识可以让你对信息打包、分组。再看一个例子,围墙九段选手和业余选手同样完成一个围墙残局,但只有20秒时间,显然,没有时间思考,但九段胜率更高。即使一个典型的思考游戏,比如国际象棋,背景知识也是决定性的,心理学家估计,那些顶尖象棋选手在长期记忆中存有5万个定式。当我们遇到问题,求助记忆是第一个手段。事实上,人们借助记忆来解决问题的频率超过你的想象,没有背景知识,批判性和逻辑性思考不可能发生。

  正如上述所述,理解需要背景知识,所以来自良好教育的家庭的孩子具有优势。教育学中,有个“四年级滑坡”现象,到了四年级,孩子们学习差距加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庭提供的背景知识环境差异,学习越深入,越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识。家庭环境起到很大作用,富的更富,这些背景知识应该在学前进行,越早越好。所以帮助学生学习的第二个建议是丰富孩子的背景知识,知识获取也可以是偶然的,也就是说,除了集中学习,暴露在某种环境下也可以学习到知识,参观博物馆,旅游。如果想接触到新思想新词汇,看书、杂志和报纸是有效的。相反,电视,视频游戏,诸如此类的互联网内容(社交网络,音乐站点)是最没有帮助的,研究者已经花费了巨大资源去研究分析孩子如何利用空闲时间。那么哪些知识更需要强记,认知科学有明确的结论,学生必须知道那些重复出现的概念、每个学科的常识性知识。即使学习不是很深入,只是一些浅知识,也是好的,浅知识也比没知识好,同样适用于阅读,如果孩子过去抵制阅读,那么应该欢迎孩子拿起任何一本书。

  那么,如何让孩子记住呢?教师常常困惑为什么学生记得电视上的每件事而忘掉我说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记忆的机理。显然,一个合理的猜测是我们会记起情感反应强烈的的事情,即使过年过去,我们也会想起结婚典礼的每个细节,另外一个是重复,重复是另外一个显然的使学习奏效的因素。重复单独不会起作用,尽管你无数次面对硬币,但是你不会记得硬币的模样细节,你想到什么,就会记忆什么。作者导入的准则三:记忆是思想的残留。所以,孩子学习的内容需要有意思,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也能记忆。怎样让教学内容有意思呢?借助故事的力量。使用4C,即因果,冲突,复杂,角色,用故事的方式结构化课程,能够激发兴趣引起思考。即使是科学知识,也可以尝试围绕冲突组织课程,比如原子论各种观点的冲突争执。要记住,不是学生有兴趣推动课程,而是让课程推动学生激发兴趣。如果不能使用故事的技巧,那么不要害怕使用记忆术,坏的是只使用记忆术,也许要在强调意义与记忆术并行更合适。在故事教学中,不要让故事、笑话喧宾夺主,谨慎使用发现式教学中,因为学生究竟如何想,不好预测,发现式学习有用多数是在提供直接反馈的环境,教师可以知道学生是否在正确的思考问题。还可以设计任务,使得学生自发思考学习内容的意思,比如让学生给他们对词汇喜欢程度打分,会记得更好。

  学校教育中,除了事实性知识,抽象概念引入也是必须的,但为什么学生理解抽象思想这么难,如面积计算,理解起来如此困难?即使理解了,换种方式,又不会了,不能举一反三。回答这个问题,要借助认知准则四,我们能理解和已经理解事情相关的新事情,大多数我们理解的是具体的事情。因此理解抽象概念很难,把抽象概念应用到新情境也很难。但有些很有前途的方法可以加快理解过程。理解是什么,理解是记忆的伪装,理解新事物,通过同已经理解的旧事物想联系而进行。所以第一个方法是发挥模拟的作用,另一个是我们对以前知识的依赖是我们需要具体的例子。根据理解程度不同,知识有浅知识和深知识,浅知识,意思是学生有些理解但理解有限,深知识意味理解方方面面,从抽象到具体例子,所以容易理解为什么学生只有浅知识。进一步说,因为理解依靠记忆,依靠具体的例子,所以通常是会了解抽象概念的表层结构,难于发现深层结构,掌握深层结构才能发生知识转移,举一反三。所以,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期待要现实,浅知识胜过没知识,浅层结构是通向深层结构的必要阶梯。

  没有教师认为反复练习会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热情,那么,考虑潜在的激励代价,练习有匹配的认知收益吗?准则五:事实是,没有充分的联系,是不可能熟练胜任智力工作的。练习使得深入学习得以可能,因为在人类认知中,工作记忆空间缺乏是基本的瓶颈,人们的工作记忆空间基本是固定的,练习不会改变工作记忆空间,但练习可以有两个好处,一个是练习使得一些智力活动自动化,只需要很少的工作记忆空间或者不需要,比如一个驾驶新手刚上路时必须全神贯注,而一个老手可以边开车边和乘客聊天,打电话,智力活动自动化提高了处理信息的效率,大多数情况下,自动化都是帮助我们而不是妨碍我们。另外一个绕开工作记忆空间限制的办法是使用长期记忆空间的事实性知识,练习可以让记忆长期保持吗?我们会忘记很多(不是全部)我们已经学习的,忘记是很快的,显然,努力学习不能免于遗忘。如果短期大量学习,你可以胜任马上进行的测试,但会迅速遗忘。反之,如果间隔学习,也许不是在马上的测试中表现不好,不像突击,你可以在考试后记得更久。因此,重要的是什么时候练习,间隔学习的效果更好。另外,练习有助于知识的转换,练习可以更好的发现概念、问题的深层结构。总结下的好处,练习可以使得一些智力活动自动化,减少工作记忆空间限制,练习帮助增加长期记忆,练习让知识由浅到深,形成知识转换。因此,对于那些可以促进智力活动自动化的知识必须练习,间隔练习,最好把练习分散到不同的活动中。

  另外一个问题是,怎样让学生像真正的科学家,数学家和历史学家那样思考?准则6:早期认知训练和后期认知训练有根本的不同。真正的科学家是专家,专家们通过获得大量的功能性背景知识,以及智力活动自动化,节省了工作记忆空间。他们提出假想,进行检验,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案。他们功能性思考选定领域的问题和情境,而不是在表层层面,可以使得他们集中大量信息的重要细节,提出可行的方案(尽管他们不是总是正确),他们可以转换知识到相关领域,通过练习,很多日常工作自动化了。他们能这样就是大量练习,研究表明,尽管顶尖小提琴手和好的小提琴手学习同样的音乐课程,但从孩提时,他们练习的时间就有显著的区别。那些伟大的科学思想不是因为智商差异,而是来自持续工作的能力。有个10年规则,如果在某个领域不能持续10年,不能成为专家,包括莫扎特。学生可以理解,但不能创造新知,不要期待新手像专家那样学习,试图让学生像专家那样思考是不现实的。知识理解与知识创造是有区别的,更现实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但学生学习不需要只是理解,也可以了解科学工作成果和进展,尽管他们还根本不胜任科学家的工作,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知识如何创造,而不是让他们投入到知识创造活动,毕竟,每个艺术家首先都是业余爱好者。

  那么,关于如何学习,怎样学习,已经知道了很多,但有个关键的问题还没有讨论,那就是怎样考虑学生间的差异,是不是可以调整教学方式,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一种听起来很合理的看法是,孩子们在学习方式上,可能有不同,对Sam好的方法不适合Donna,而对Donna好的不适合Sam,对于教学来说,这种主张的要点是同样的材料,要以不同的方式提供给学生,以匹配他们的长项。本书作者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复杂的分析,结论是,没有一致性证据支持描述学习方式不同的理论,学术界经过大量努力,也没有找到这样的有效教学方式分类方法。本书的认知准则七是:在学习思考方面,孩子们相同多于不同,能力或者天赋不等于认知过程,作者建议那些试图寻求教学方式理论指导的老师们省省钱吧,不如把更多精力关注到教学内容中来,研究怎样抓住孩子的记忆力,因“材”施教,而不是因“才”施教。

  那么关于智力差异呢?智力有差异,人与人之间天赋不同,有些孩子长于数学,有些长于音乐,有些长于运动。更重要的是这些差异如何形成的?该书导入的第8个认知准则是:我们的基因继承确实影响智力,但似乎看起来更要通过环境发挥作用。认知科学上有个重要的研究案例,双生子研究,结论是环境差异通常影响很小,通常只有10个IQ分数,对孩子来说,基因决定20%的智力差异,到年龄更大些影响40%,生命后期影响到60%或更多,比如,一个人到中年后越来越像他的爸爸或者妈妈。那么环境的作用呢,关于环境对智力的影响重大的研究突破是在20世纪80年代,半个多世纪IQ记录取得显著收获,美国人记录的IQ从1932年的100升到1978年的114,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研究结果。如果智力大体是基因决定,那么一个国家的IQ分数不应该有时间跨度上的变化,因为基因变化是非常缓慢的,那么这个和双生子研究怎么匹配呢?一个好的假设是,基因效应实际是中性的,基因会选择不同的环境,比如一个高个子学生更可能选择篮球活动。关键是我们发现环境和基因可以交互影响。所以,智力是可塑的,可以改进,孩子在智力上有差别,但智力可以通过持续的努力学习来改变。对于学生教育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信仰可以改变智力,那些相信努力学习可以改进智力的会比那些相信智力是不变的得到更多的分数。对智力的影响,很多因素起作用,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如何表扬?要表扬努力而不是表扬能力,研究证明,告诉一个孩子他很聪明,永远不是聪明的办法,不管信不信,这样做,会使得他不聪明,真的。另外,要告诉孩子们努力会有回报,另外,把失败看作是学习的一部分,应对挑战性工作时,恐惧失败会成为一个巨大障碍,但失败不是。那么如何帮助后进生?对于后进生来说,跟上是长期目标。为了跟上,后进学生必须付出更加多的学习。同节食类似,大量研究表明,最有效的节食不是节食本身,而是生活方式的转变,经年累月。当考虑帮助后进学生的时候,设定阶段性的,可达成的,具体的目标,是更聪明的做法。另外,要表明你对他们有信心。要注意的是,不要想当然认为后进学生有学习技能,要考虑教学中有哪些其他任务,检查那些后进学生是否真的知道他们,即使他们前面学过,也不要想当然他们真的会了。

  本书最后一章,是给教师的建议。准则9:教学,像其他任何复杂的认知技能,必须通过练习来提高。但练习需要一些方法,大量数据表明,在步入教学工作前五年,教师改进最大,5年后,曲线变平,20年经验的教师与10年经验的差别不大。作者针对老师如何改进,突破5年瓶颈,提供了很多具体的方法。对于读者来说,家长如何教导孩子,也应该是个持续学习练习过程,需要耐心的训练打磨。

  这本书的很多认知学基本原理对于很多对认知科学有所了解的读者来说,并不陌生,算是认知科学科普读物。但能够整合到学生教育这样一个主题,紧紧围绕教师或者家长最关心的问题,给出十分具体的建议指导,还是显现了作者高深的功力。既需要作者有丰富的学科背景,了解这门学科最新的进展和最靠谱的结论,也需要对学校教育活动长期的研究,此书可以直接用来作教师培训教材了。而且这本书语言简明,例证丰富,可读性也非常强,对于我这样常年不读英文书的人也能愉快的很快读完,五星推荐。

  《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读后感(四):这本书的中文版

  在当当上查了一下, 这本书的中文名称为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具体见 http://product.dangdang.com/20840975.html

  关于”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这个话题简单发表一下意见:

  1、人本懒

  2、对于没有兴趣的事情是更懒

  3、对于困难的事情人的直觉反应是逃避

  所以,学生自然不喜欢上学,除非 ...

  1、上学很有趣,很开心

  2、遇到困难能够找到帮助

  3、逐步养成了克服困难的习惯

  《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读后感(五):解决了我以下几个问题

  1. 记忆是一种很玄的东西,为什么记不住想记的,记住了想忘的?

  记忆不以你的主观能动性而转移,不是你想记就能记。Memory is the residue of thought. It’s equally clear that wanting to remember something is not the magic ingredient. 即使在考试的压迫下,排除你作为压力型选手的额外得分:One of the remarkable findings was that knowing about the future test didn’t improve subjects’ memories. 我清晰地记得大学考思修/毛概前一晚,挑灯夜战的徒劳。你并不会比平时的表现显著多少:一字不记,光靠考前一晚,一本书是背不下来的。我的毛概成绩proves that.

  所以对于老师来说,学生就是这个尿性,你怎么教才能让他们记住呢?Again, Memory is the residue of thought. 不要重复重复再重复明天要考试了考试有多重要,没用。

  你要想的是你教的内容,问了学生哪些好问题?你要知道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必须展开关于什么的何种层面的思考。这些问题是通向记忆储藏室的钥匙,不,这些问题是知识的搬运工,找对了问题,他们才会往向记忆储藏室走。To teach well, you should pay careful attention to what an assignment will actually make students think about (not what you hope they will think about).就像我正在写这篇读书笔记一样,我想要以问题串联整本书的理由很简单:这样我会记得比较牢,搬运到了我的储藏室以后这些fun facts会慢一点溜走。

  这就延伸到我在阅读之前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学习汉语时,学生能不能同时和平均地关注“字义”和“字形”?答案是不能。要么给学生集中时间关注字形,然后过渡到意义,要不你就一团乱麻什么也不让学生记住。

  2. 考虑:学生到底是在学皮毛还是学应用?

  For material to be learned (that is, to end up in long-term memory), it must reside for some period in working memory—that is, a student must pay attention to it.

  Further, how the student thinks of the experience completely determines what will end up in long-term memory.

  如果最好的记忆方式是让学生关注meaning,老师用interest relevant material反而无法做到这点,why?

  Content is seldom the decisive factor in whether or not our interest is maintained.

  Another problem with trying to use content to engage students is that it’s sometimes very difficult to do and the whole enterprise comes off as artificial.

  因为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If the instructor used a math problem with cell phone minutes, isn’t there some chance that my daughter would think about cell phones rather than about the problem?

  3. 好老师是怎样的?

  The material he teaches does not lend itself easily to demonstrations, but he puts a good deal of time and energy into thinking up interesting applications, many of them involving devices he’s made at home. They are able to connect personally with students, and they organize the material in a way that makes it interesting and easy to understand.

  The jokes, the stories, and the warm manner all generate goodwill and get students to pay attention. But then how do we make sure they think about meaning? That is where the second property of being a good teacher comes in—organizing the ideas in a lesson plan in a coherent way so that students will understand and remember.

  4. Why shoud we organize class like a story?

  I’m going to suggest that organizing a lesson plan like a story is an effective way to help students comprehend and remember.

  Formal work in laboratory settings has shown that people rate stories as less interesting if they include too much information, thus leaving no inferences for the listener to make.

  就像推荐一个中餐馆,推销个中趣味点比平铺直叙有意思的多:Delivered in fifteen seconds with cheeky pride, this story would have been cute.

  5. How we gonna structure my lessons the way stories are structured, using the four Cs: causality, conflict, complications, and character?

  Review Each Lesson Plan in Terms of What the Student Is Likely to Think About

  The material I want students to learn is actually the answer to a question. On its own, the answer is almost never interesting. But if you know the question, the answer may be quite interesting.That’s why making the question clear is so important. But I sometimes feel that we, as teachers, are so focused on getting to the answer, we spend insufficient time making sure that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question and appreciate its significance.

  6. What about those facts that are rarely meaningful for students to learn, is rote memorization the only option?

  Mnemonics. Memory works on the basis of cues. If you don’t know anything about a topic, or if the things you’re trying to remember are confusing because they are arbitrary.

  Music and rhythm do make words remarkably memorable.

  7.作者提出了一点很值得提倡的教学设计思路:如果我们所有的教案都是围绕学生兴趣来的,他们是不是更容易默认“what seems interesting in school is all about me me me”,与我无关的世界和我是割裂的,认识不到“跟我没什么关系的事情”也可以是很有好奇心,让人很想去学的,说夸张一些,这里不免让人联想到美剧里青少年们随口就来的一句"who cares"。这里面讲的一种自大,到了一定年龄就会变成梦幻彩色泡泡,总会被戳破的。当然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这么想很美妙。但学生兴趣大概不好成为教学设计唯一的标杆。况且你教了学生喜欢的运动“football”用中文怎么说,他们顶多是对于学到怎么说感兴趣;你真的要他们在生活中去用到,跟chinese speaker对话,聊自己玩橄榄球的心得,经历,那么还是要从别处着眼,不然孩子为什么不用自己的母语聊了算了?激发孩子应用所学的知识,光靠兴趣还远远不够。我个人在这个话题上,比较赞同制造有意义情景和制造information gap的做法。

  想让学生应用了钱的概念?教给他们交际用语,搭一个market出来,他们就有了广阔的试验基地,用实景去检测自己说得好不好。关键还在于竞争机制。学生被分成很多小组,小组最后的营业额如果过某一条线,那么就会有reward作为激励。分组时当然考虑到了高低水平学生的组合,毕竟像guided reading那样按levels of reading来简直过于残酷。这是游戏好吗?我在出发前给学生复习语言点,学生不要太兴奋:D

  Information gap相对“搞一发大的”来说,更加日常。例如两个学生拿着两份挖空不同的阅读材料,通过互问问题,将材料补充完全。填空,打钩,涂色……个中成就感我至今还在体会。想想为什么秘密花园涂色书那么火爆,区区to do list得到那么多效率/管理学概念的吹捧,不正是利用了人逮着gap就要填的弱点么?不要嘲笑人类,在这点上我们只是像猫追着猫薄荷跑一样,显露本能而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