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包容的智慧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包容的智慧读后感10篇

2018-03-12 21:15: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包容的智慧读后感10篇

  《包容智慧》是一本由星云大师 / 刘长乐著作,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7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包容的智慧》读后感(一):立地成佛之空即大有

  文/老钱

  阅读《包容的智慧》,只因为喜欢这书的名字。可见,我是多么容易被一些表面东西所打动啊。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自己自觉不自觉地斤斤计较于一些虚无缥缈的事,所以才有必要阅读这样的书籍,帮助自己开阔眼界心胸

  首先必须声明,关于佛教,我知之甚少。最初接触佛教是在研究生期间,当时跟宗教所的朋友们有一些交流,知道这门学科简单。但由于一直忙于所谓的专业和为谋生做准备,所以一直没有时间研究这门学科,于是便错过了与之发生关系机缘

  前一段时间股市网络太近,眼界难免狭窄,不仅忽略了生活中更为重要事情,而且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于是便买来《梁启超说佛》和《包容的智慧》,希望能够在更高层次理解生活本质

  星云大师的智慧在于,继承并发扬光大了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理念。认为信佛教就是信自己,而不是去绝对崇拜某个偶像人人都有佛性,人性提高了,就达到了佛性。

  按照星云大师的说法,生活中常见的那些求佛保佑升官、发财、健康、平安的老头老太太们,其实都走错了路。修行的根本之道在于,在平常的生活里,去体会佛法真谛,净化身心,得到大自在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烦恼根源在于执着,因为执着,所以派生出痴、嗔、贪、惧来。因此,要获得正见,首先应将偏执放下。

  将顽强固执的己见放下,解除心中的框框套套,才能达到所谓的“心如虚空”之境界。“心如虚空”,才能包容万物、洞察世事,进而达至“心中万有”之境界。

  所谓谦虚使人进步,原因也在于此。如果掌握一点点知识,就误以为真理在握,哪里还能进步得了?

  最近我在试着将一些东西放下,但放得仍不彻底。比如说单位的诸多事务,仍会对一些人的自私行为怀有极大的厌恶;比如说股市,仍会对一些半罐子晃悠的家伙愤怒不已;比如说上网,仍会远远超过必要的限度;比如说锻炼,仍会因为大大小小的事务所耽搁;比如说阅读,仍无法将有限的时间用在最有价值的读物上。心中牵绊过多,怎能不累,又怎能容得下真正需要关注的事情呢?

  佛教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要我看,对普通人而言,关键是要果断地放下过多的杂念,也即与幸福关联不大的东西。将自己的心彻底清空,然后才能容纳得下真正需要的东西。

  当然,仅仅清空内存还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懂得将什么东西替换进去。关于这一点,因人而异格局有大小,处处见佛性。比如,心系天下者,可以像星云大师一样教化百姓;致力于某一领域者,可像刘长乐办电视台一样做一些具体的事;平凡如你我者,可以将自己的生活工作安排得更合理一些,让自己、家人和朋友活得更幸福一些。

  写这篇文章时候,婉妹妹刚成为一名山村教师。我知道,这个岗位,对不同的人而言,有着截然不同含义。对于那些从底层上来的人而言,无异于重新堕入地狱艰苦的工作条件,有限的收入,难以触摸的未来。而对于那些不愁吃穿者而言,做一段时间的山村教师,则是一种难得的体验,一种内在的提升,一种受用一生的修行。

  朋友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奔波在路上,而我们什么也帮不上忙。但我希望,无论处境多么艰难,大家都要尽可能逼着自己放下心中的怨念,将心清空,然后,将有限的精力用在对自己最有价值方向上,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与能力

  佛性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因果循环,需要时间。要相信,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或许不会在明天就发挥作用,但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有所体现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站得高一些,自然可以看得远一些;看得远一些,自然可以考虑得周全一些。如是,则可以离人生的本质更接近一些。

  来自:http://www.qianguoguo.cn/

  《包容的智慧》读后感(二):用包容一切的心来对待万物

  前段时间心绪不宁的时候,主要是靠这本书来安抚心灵的,现在已经放下有点时间了,不过发现已经基本上忘记了上面具体了~~~现在写起来也有点麻烦~~~不过这就是我读书的情形~~刚大致又翻了点东西,算是勾起了点回忆~~~

  最对我重点就是里面关于心态介绍:要以平常心去对待事物,如果越是紧张,则越手忙脚乱,~~~~呵呵~~~和泡学里介绍的一样,原来学佛也可以用来泡妞的~~~~

  还有就是了解到关于我性格中——未悟道的佛,~~~虽然号称佛,表现得无所不知,讲的头头是道,但终究还是假佛!!佛是尝遍万众滋味,最后舍去一切,立地成佛~~~而我则是以开始就占在旁边冷眼观瞧,总结提炼~~~非逼不得已,就不想去尝试~~~咳~~~认识自己始终残酷的,希望以后能改变自己,做到先有再…(舍不舍看情况了)~~~我要开始参与各种活动,体会种种一切,从30天改造计划开始~~~

  《包容的智慧》读后感(三):顿悟,然后豁然开朗

  这本书的的作者都是大师,一位是传媒界领军人物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太平绅士,一位是佛界宗师、人间佛教的开创者星云大师。书中的内容是他们的对话,关于社会现状关于人生态度、关于企业管理、关于中西文化……“人间讲和美,民事求包容”。

  我时常在辗转难以入眠的安静夜晚,起床躺在床头去阅读这本书,一两小时后安静的睡着,我会在每一个地方标注我的心得,有时候我对书中的观点并不赞同,也会写一些“反对意见”。我也会在十分愤怒的时候,去读这本书,回过头来我会发现我做的很多记号:08年7月31日深夜12点、8月13日深夜12点……后来,张国立告诉我这么一句话:“你不是一个菩萨,你有的时候会被世俗的事情若怒,你生气了,但是你气炸了也没有用,在你最愤怒的时候,你一定想骂人,那你就骂一句‘阿弥陀佛’吧。”于是我把这句话复制粘贴在博客说明里面。这本书,的确有治疗愤怒的作用最近医生说我营养不良工作太累休息不够心情不好,引起头疼,每当我头疼的时候,我会读这本书,它甚至有治疗头疼的功效

  关于佛教的东西没必要说太多,多了你会觉得那是一种说教,但是,读完这本书的感觉和读完《读者》的感觉一样:顿悟,然后豁然开朗

  《包容的智慧》读后感(四):阿弥陀佛

  对于佛学,我是没有深入研究的.

  我从来就不爱深入去学习什么东西.

  一切都是浅淡的.

  我的外婆是信佛的,

  听妈妈说,

  外公因为外婆老是去寺院,

  很是不满.

  对外婆来说,

  可能佛给了她一个美丽的梦,

  而现实呢?

  她因为这个梦,

  还是失去了一些东西.

  痴.嗔.贪.

  我也的的确确是因为这些而会不快乐.

  在没看这本书之前,

  我因为喜欢"坐看云起"、"拈花微笑",

  所以常常这样劝慰自己.

  而这本书,

  也能宽慰我.

  可也只能浅浅地带走我一些不妙的情绪.

  不过.

  也够了.

  成佛,毕竟只是部分人的事情.

  我只想做喜乐的凡人.

  《包容的智慧》读后感(五):般若的生命是不死的

  看了两次,觉得本书最主要的地方在于附录,前面都是两位智者的交谈,比较随和而且没有什么目的性,附录里谈的般若等级比较有逻辑性,可以先阅读附录部分,然后根据附录的知识结构思考前面两位智者谈话中的内容。

  有幸读到此书,了解到什么是般若,里面谈到的一点是无常可以改变人生,这里说的无常其实也就是变化,变化不一定不好,对于变化我们不必害怕,就像花开花谢一样,在这过程中不要太执著,要去享受生命这个过程。人的一生都在经历着变化,只有我们内在的般若是不变的、是充满智慧的,他能让你永恒的充满欢乐

  以下摘录一些书中的内容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帮到大家。

  ——————————————————————————————

  附录:佛教智慧的真义——星云大师《世纪大讲堂》演讲

  般若就好像一面镜子,不论什么东西,往前一照,都能映现出原来的样子

  般若其实就是我们的宝藏,是每个人的心。我们的心有肉团心,有分别心,有私心,有种种的心,但是般若心是平等心。

  人虽有生死,但只要有般若,般若的生命是不死的。就如同茶杯打破了,茶杯里的水流在桌上,地下,用抹布、拖把,把它再擦拭起来,一点都不少。

  般若也好像学校里的课程,可以分为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是有层次的。

  一年级的般若叫“正见”。——正确的认识,不随境流转。

  二年级的般若叫因缘。——例如:一朵长成花,不是只有花就好了,还必须有阳光土壤水分、肥料、人工等因缘,才能成为一朵花。懂得同体共生、感恩感谢

  三年级的般若叫空。——《般若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对于物质的有,空代表精神上的意义。《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用般若来看这个世间,看起来好像是真的,其实是假的;看起来好像是假的,其实是真的。

  四年级的般若是要见到真理。——无常,可以改变人生,这就叫般若的智慧。

  ——————————————————————————————

  跋:智慧的艺术

  四

  星云大师用他自己直率雅致的方式,给人们讲述了一个生命本质的故事

  一位高僧大德的长者,踽踽独行于一条最艰辛山路上,攀登了一座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山,如今站在山顶,他向问询的年轻人回答一路上来的心境

  “是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不是一步登天的。”

  六

  每一种生存都有生存的道理,我们感谢赞同我们的人,也敬重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他们是镜子和鞭子,让我们发现自己脸上的灰尘,鞭去我们身上的惰性,激发我们新的活力

  ——————————————————————————————

  三、若水

  gt; 为凶手立一块祭奠的石头

  1991年,中国学生卢刚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射杀6人。事后遇难者安妮女士悲伤的三兄弟给卢刚家人致信:“安妮相信爱和宽恕。此刻如果有一个家庭正承受比我们更沉重悲痛的话,那就是你们一家。我们想让你们知道,我们与你们分担这一份悲痛……”

  2007年5月的弗吉尼亚校园枪击案里,韩裔凶手赵承熙连同被射杀的32个无辜生命一起在那片宽阔的绿地上受到祭奠。发起这个行动的,是一个美国女生。尽管存在争议,豁达的美国人民还是接受了女生的做法,最终原谅了赵承熙。没有人去毁坏代表赵承熙的第三十三块石头,同学们还在他的墓碑上留下自己的纸片:“你没能得到必要的帮助,我们感到非常悲哀。希望你的家人能得到安慰并尽快恢复平静。”“今后如果看到像你一样的孩子,我会对他伸出双手,给予他勇气力量,让他的人生变得更好。”

  四、度己

  gt; 自省者自强,自律者自尊

  金碧峰禅师修炼多年,已能放下对其他诸缘的贪爱,唯独对于吃饭用的玉钵爱不释手,每次入定前,一定先仔细把玉钵收好。有一天,他的世寿将尽,阎罗王便差几个小鬼来捉拿他。金碧峰预知时至,就进入甚深禅定的境界里,几个小鬼左等右等,始终捉拿不得。眼看无法向阎王交差,小鬼们就去请教土地公,请他帮忙想个使金碧峰禅师出定的计谋。

  土地公想想说:“假如你们能拿到金碧峰的玉钵,他一挂念,就会出定了。”小鬼们一听,赶快找到玉钵,把它摇得叮咚乱响。金碧峰忍无可忍匆忙间就出定了,一把枪过玉钵。几个小鬼笑道:“请你跟我们去见阎王吧。” 金碧峰禅师刹那间大悟,了知贪爱将毁了他的千古慧命,于是立刻把玉钵打碎,再次入定,并且留下一首千古名偈:“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

  五、变通

  gt; 宽恕让未来变得开阔

  有一次,禅堂里面发现一个小偷,大家都认为不可原谅,要求堂主开除他。大和尚听了点点头,却并没有予以处理。这个小偷见没有引起严重后果,于是再度下手,大家再次请堂主把他赶走,大和尚还是点点头,依然没有处理。第三次,小偷又偷东西了,这次大家很生气地说,如果不把这个小偷赶出清净的禅堂,我们就要统统离开。堂主大和尚一听,说道:“你们统统离开,这个小偷留下来。为什么呢?你们都是健全的人,离开以后,依然能找到容身之处。而这个偷窃的人毕竟身心不健全,我叫他走,他能到哪里去呢?我这个禅堂是佛门的慈悲驯服场啊,我都不能包容他,这世间哪里能包容他呢?”小偷一听,感悟了,从此洗心革面。所以,禅堂的教育,是感化的教育,是慈悲包容的教育。

  六、多元

  gt; 禅者眼中,万物皆美

  药山禅师有一次在山顶上散步,看到山边有两棵树,一棵长得很茂盛,另一棵早已枯萎。这时,正好他的徒弟道吾禅师和云岩禅师走过来,药山禅师就问他们:“你们说,哪一棵树好看呢?”

  道吾禅师说:“当然是茂盛的这棵好看!” 药山禅师点点头。

  云岩禅师却说:“不,我倒觉得枯的那棵好看!”药山禅师也点点头。

  一旁的侍者不解地问药山禅师:“师父,您两边都点头,到底哪一棵好看啊?”

  药山禅师于是反问侍者说:“那么,你认为哪一棵好看呢?”

  “枝叶茂盛的那棵固然生气勃勃,枝叶稀疏的那棵也不失古意盎然。”侍者回答。

  可见,万有诸法自性平等一如,没有善恶、美丑、高下、贵贱的分别,在禅者的眼中,荣茂的树木和枯萎的树木都一样美好。

  七、管理

  gt; 十年前的一碗面

  突然想起十年前的一件事。那天,我们一行五人在日本的藤田机场出关以后,一直到东京市区,都没有看到一家卖素食的店铺。途中经过一家自称供应素食餐点的,在旁细看他们的佐料,也都是以鱼、虾熬汤,用葱、蒜调味,原来他们的“素食”观念与我们不同,只好作罢。

  傍晚时分,饥肠辘辘。我提议买面回去煮,好不容易走到一家食品店,发现柜台前面排了一大队顾客。老板娘见我们是出家人,立刻合掌弯腰问好,问明原委后说“此地没有面店,必须要走到对街的后面,然后……”

  依照指点,我们赶快转身寻路。没想到还是没找着,只得又绕回那家店面。老板娘看到我们一脸迷茫地回来了,便向排队的顾客宣布:“对不起!今天要打烊了,害大家久等,请各位明天早来。”随后,她亲自带我们来到一家面店……我现在还记得,当时窗外寒风瑟瑟,我们每个人端着一碗热面呼呼地吃着,心里格外温暖。

  gt;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40年前,我初到台湾宜兰雷音寺弘法时,有一位熊养和老居士经常到寺里义务教授太极拳。他是江苏人,曾任阜宁县县长,在宜兰颇有名望。

  他的侄子熊岫云先生,是宜兰中学的教务主任。正逢熊老居士七十大寿,侄子特地备了一份大礼,向叔叔拜寿。熊老居士说:“我不需要你任何孝敬供养,只要你肯在佛菩萨面前磕三个头,念十句阿弥陀佛,我就心满意足了。”

  侄子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哪里肯磕头拜佛呢?于是拔腿就跑。但是回头想想,叔叔是他在台湾最亲的人,心里又十分懊悔。为了弄清佛教究竟用什么力量,让威德并具的叔叔心悦诚服,从此以后,每逢周三、周六的共修法会中,他都会坐在宜兰念佛会的一个角落里听经闻法。起初,他双手抱胸,桀骜不驯地听我开示佛法,渐渐地,他会合掌问候。我没有特别招呼他,也不曾劝他信佛。如是六年过去了,在一次皈依典礼中,我看到他跪在信众中忏悔发愿。他告诉我:“六年来我不曾听您批评基督教不好,甚至您还会赞美。您的祥和无争,让我决定皈依佛教”。

  八、信远

  gt;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传说鸟窠禅师在一棵枝叶茂盛、盘屈如盖的松树上栖止修行,好像小鸟在树上筑巢一样。时常有人来请教佛法。

  有一天,大文豪白居易来到树下拜访禅师,抬头一望,道:“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

  禅师答曰:“太守,你的处境才危险。”

  白居易不以为然:“下官是当朝重要官员,有什么危险呢?”

  禅师说:“薪火相交,纵性不停,怎能说不危险呢?”

  白居易领悟到他是指官场浮沉、勾心斗角,转个话题又问道:“如何是佛法大意?”

  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白居易听了很失望,说:“这是三岁孩儿也知道的道理。”

  禅师道:“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白居易顿时悟道。后来,白居易又以偈语请教禅师:

  “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

  禅师也以偈回答:“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人生如幻如化,短暂如朝露。然而,如果你能在有限的生命中体悟到“无生”的道理,认识到“动静一如”、“生死一体”、“有无一般”、“来去一致”的人生真谛,放宽胸怀,空出心智,合于自然,从而超越智勇奇巧,超越悲喜荣辱,超越沉浮生灭,超越时间“去”、“来”的限制,那么,你的人生将会于无尽的空间中绵延而去,直至进入生命本真永恒的圆满之境。

  《包容的智慧》读后感(六):千古事业起于良知

  前不久一位朋友送我一本《包容的智慧——星云大师和刘长乐对话录》。以对话这种形式出书,让我本能地有一种“这也未免太偷懒了点”的想法。所以一开始也并不怎么重视。这本书搁在那里,本来也不知什么时候会看。几天前要去天津工业大学开会,想着路上无聊,找本比较轻松的书读读,就把这本书带上了。结果呢,从出门坐上公交车,转地铁,转高铁,再转地铁,拿起来就放不下,到了天津工业大学,一百五十来页的书也快翻完了,还意犹未尽,觉得读得太快了,需要回过头来再细细品味一遍。

  这样一本对话体的书,起这样一个务虚且不无说教意味的题目,若是换了名不见经传的作者,恐怕是卖不出去的。然而这本书自2007年12月第1版开始,到我手里拿的这本已经是2014年第38次印刷。究其原因,恐怕并不是因为这“包容的智慧”是多么高深的学问,而主要是因为两位对话者都是事功可用辉煌二字形容的大成就者。星云法师虽然是一位出家人,却是把佛教从山野带到了滚滚红尘当中,并使之对世界产生普遍而深远之影响的先驱。他秉承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的洞见和志向,在台湾开创佛光山法脉,在美国创建以宗教研究为主导的西来大学(University of the West),此外还广建寺院、学校、福利院和基金会,开办《人间福报》、《人间卫视》等媒体。他成立的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已经在全球七十多个国家成立一百七十多个协会,信众两百多万人,成为全球华人最大的社团。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先生则是这个世俗世界当中创业成功的典范。他于1996年创立的凤凰卫视,以沟通大陆港台两岸三地及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华人为宗旨,在将近二十年里扩展成为拥有诸多频道和媒体,在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华语媒体之一。这样两位“成功人士”坐在一起分享各自对于为人处世乃至创业之道的体会和心得,其说服力自然与身边的父母或者学校里教德育的老师的教诲不可同日而语。

  包容的智慧的确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而是基于对人心的透彻洞察在长期与人交往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出来的处理人我关系的高妙艺术。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本心有深刻的体悟,才会真正明白自己一生的志趣之所在,才会无论身处何境,面对怎么样的困难,都能保有永不消退的热情和不懈前行的动力。也只有一个人对他人的心性有深刻的体悟,才有可能在每一个具体而微妙的情境之下做出恰当的判断和决定,并在其拓展事业的过程中赢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尊重和支持。自知和知人,是一个人在有限的一生中成就不凡业绩的两大基石。它们的根本,其实正是人所共有的良心和良知。所以星云法师和刘长乐先生的这本对话录固然以包容为书名,其中被他们更经常提到的一个话题却是良知和良心。当人们真正懂得了人心的奥妙之时,也就同时拥有了包容的智慧。

  人人生而有之的人之本性,即为良知和良心。然而良知和良心固然人皆有之,要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中随时明白,一生坚守,却绝非易事。做人的道理,往往正如刘长乐在书中所引唐朝鸟窠禅师的话所说的,三岁儿童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究其原因,是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极少有从一开始就得到很好的教育和培养,以至于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即对自己的本性形成全然的了解和洞察,而不为一个狭隘的“我”的观念和习气所困的。象星云法师这样12岁时即剃度出家,后又为太虚法师的人间佛教所感动而终其一生致力于用佛法造福现实人间的例子已经少有,而象克里希那穆提那样从13岁开始就被作为“世界导师”培养的人物,更是亘古少有的例外。我等普通众生没有这样奇妙的因缘,只能在于懵懂无知中形成一个狭隘而有限的“我”的观念和习气之后,在无穷无尽的人我之碰撞与冲突中体会人间情缘的酸甜苦辣和喜怒悲欢,在一次又一次碰得头破血流之后慢慢往回找寻自己的本性和本心。

  正如俗语所讲,“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个人一旦对自己的本性有了真切的体会,也就对他人的需求和欲念有了更为透彻的了解,有了透过瞬息万变的时髦假象准确判断社会与时代发展与变化的大趋势的能力。星云法师和刘长乐先生一个是精神领袖,一个是商业巨子,但是其成功的诀窍,在我看来都是在于他们以高超的艺术和始终如一的热情和毅力将佛学的精髓运用到了他们各自于现世的事功当中。星云法师在这本书当中提到的佛门“四依法”,即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可以说即是佛学在现世当中发挥神奇作用的基本方法论。刘长乐先生对这四句话的解读,即“超越意识形态,把新闻回归为新闻,坚守客观真实性,秉持中间立场,争取中间读者,树立华人媒体的正面形象”,显示出他对于这一基本方法论的深刻理解。而所谓“法”、“义”、“智”和“了义”,说白了也无非就是人当下可知可感的良心。当一个事业把自己界定在这样一个立场之上的时候,它就有了难以被动摇的根基和超越时间和空间不断发展壮大的生命之源。

  “静修与养生”微信公众号

  普及静修知识与方法;

  探索身心健康之奥义;

  支持心灵成长与更新;

  促进同道交流与分享。

  (点击左上角“静修与养生”可订阅本公众号及查看之前的文章)

  《包容的智慧》读后感(七):包容的智慧

  说实在话,大约没有那慧根,看不太懂…………………………………………………………………………………………………………………………………………………………………………………………………………………………………………………………………………………………………………………………………………………………………………………………………………………………………………………………………但还是有点儿启发的,比如说某个小故事……………………………………………………………………………………………………………………………………………………………………………………………………………………………………………………………………………………………………………………………最服的是星云大师说不同宗教是可以兼容的

  《包容的智慧》读后感(八):修炼销售高手的术与道

  @拆书帮 赵周

  【拆书简介】

  销售高手宁有种乎?

  新销售人员参加工作一到两个月,就能够分出上中下,六个月到一年,就可能冒出挤进排行榜前三的优秀销售。但要成为真正的“销售高手”,非三五年的历练不可。但是,这三五年用来积累知识是不能造就高手的,用来积累经验也不行。用三五年,有意识地把“术”升华为“道”,把“道”实践出“术”。

  “道”与“术”的区别何在?又如何关联?

  当台湾高僧星云大师遇到凤凰传媒总裁刘长乐,他们谈佛学、谈人生、谈管理,无疑都是在“道”的层面。

  拆书帮的使命是“把知识拆成你的能力”,学以致用,一定要落实到“用”,看来都是在“术”的层面。

  但是,“道”与“术”需要融会贯通,自由转换——市场战略一定要能具化为销售战术,才不是纸上谈兵;销售技巧背后一定要有方法论,才不算鸡鸣狗盗;练招式的同时一定不能荒废练内力,才可以力克群雄;练内力也得有法可循,才能够修真养性。

  “空心”是道,“让步”是道,“依法”是道,“勤业”是道,“管理”是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关键是,如何达到把“术”升华为“道”的境界,又如何练习把“道”实践出“术”的能力?——这两项是“思想力”的本质,是销售人员长远成长最重要的内力法门。只要内力充盈,草木皆可伤人;若能打通“术”与“道”,那么读任何书都能得到对自己工作的深刻领悟、具体指导!

  【拆书实录·节选】

  赵周:上周拆书帮结束后,行政部的阿梅同学说,下周能不能拆一下《包容的智慧》,我们部门每个人都在读这本书。我说好啊,看到书店正好还有这本书,就拿回家一本。原来是台湾高僧星云大师与凤凰传媒刘长乐的对话录,内容涉及佛学、管理,为人处事、修身养性的智慧。当晚欲罢不能,不知不觉就五六十页读下去了,然后开始发愁。

  愁什么呢?愁这本书怎么拆。我对佛学只能说是略知皮毛,如果是禅宗那还可以聊一聊,但对这本书所涵盖的内容就力所不逮了。

  然后我想到咱们拆书帮的宗旨,就不愁了,因为我们是拆书,不是培训。如果是培训,那要求培训师对相关主题都要有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经验,他要想端给大家一碗水,那他自己得有一桶水。但是拆书的要求不是这样,一来,不可能对每本书都找到那个领域的专家,二来,拆书帮的最终目的是把书中的知识落实为你自己的行为改变,而最了解你的工作实际案例的人是谁?不是专家,是你自己。

  拆书家的角色不是trainer,是facilitator,这个词儿的意思是辅导者、促进者、主持人,他帮助你把一本书拆解出你自己的案例来。拆书家更是一个目的性明确的优秀读者,而不是专家。哪怕他对相关领域的知识一无所知,但他使用拆书帮的方法论,就能够带领大家一起把这本书中的内容拆为己用。

  今天在座的,就有我们阿里未来的拆书家。以后你也会遇到这种情况,面对一本要带领拆解的书觉着底气不足,那就想想拆书家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这本《包容的智慧》我选出了八个片段,已经复印了发到各位大侠手里了。可能你已经有这本书,不过最好是看我复印给你的这些单张,这样比较容易集中脑力去拆解,而不是前翻后翻。

  【片段一】

  ——《包容的智慧》,p26——

  让步长乐先生:

  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学或者社会伦理学可以辅导人们,但是,我觉得佛教更有教化人心的作用。《华严经》就特别提倡佛教圆融的精神,而且强调“包容必均”的思想。

  星云大师:

  “包容必均”很难,社会中矛盾是难免的。在我们的家庭里,亲如父子也会有矛盾;夫妻那么相爱,彼此也会有摩擦。尤其中国社会的婆媳关系,几乎一半以上都是有矛盾的。这个很可惜。本来是因情爱结成一家的人,为什么造成矛盾、添加仇恨呢?就是由于没有共识、没有沟通、彼此没有爱心、彼此是用成见来看对方的。

  ……那么,产生了矛盾,怎么办呢?这就要学习跳“探戈”了。你进两步的时候,我就退两步;我进一步的时候,你也退一步。彼此都能进能退,就能和谐了。其实,不论友情、爱情或是亲情,人际间的相处要多包容、少排斥,给对方留一半的空间,自然会减少冲突摩擦的发生。

  长乐先生:

  和谐,其实是两方或多方相互体谅宽容的结果。

  星云大师:

  是啊,两方相斗,会造成两败俱伤;若是两人相让,则两人都有所得。让步不一定吃亏,从礼让中,才能和谐双赢。忍让一下,看似吃亏,实际上就是占便宜。

  赵周:大家读完这一页,有没有什么困惑?

  学员:我有困惑。有些人很强势,从来都是我让步,他觉着我让是理所当然的,那怎么办?

  赵周:没错,我们都认识一些人,他认为自己跟真理很熟,他简直就是真理本人,一旦你跟他有不同意见,你要是不退让就叫顽冥不化无可救药,你要是退让了就叫良知尚存知错能改。只能他赢,没得双赢,只有亏吃,没得便宜占——这种情况你怎么办?

  学员:我觉着退让也要看人,也要看情况。有的时候要退让,但也不能一味退让。

  赵周: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对待“让步”这个原则呢?

  学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赵周:很正确,逻辑如此严密以至于跟没说一样(众笑)。因为这样等于是说,“没有指导原则,没有具体分类,遇到具体情况再说”。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这个很复杂的”“这个有很多种可能的”……这些话都没错,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么非黑即白,但是这一类的话应该是你的分析的“中间站”,而非是“终点”。就是说,你不能评论一下“这种事情很复杂”,就心满意足停止思考了——“反正它很复杂,我还能怎么办呢”;而是应该从这里再次开始:“好,它很复杂,那么有多少种可能性呢,或者,有多少个影响它的变量呢?”尽可能全面地罗列出来,然后分析,可能有些是可以归并的,可能整体都是有一个原则或基础的,可能很多因素你都不能控制但大部分情况下按照某种方式做都是较优选择……这样你的思考就深入了,你的结论就有指导性了。所以,不只是说“这个很复杂的”,尽量要求自己说“这个很复杂,要从四个方面来看……”。

  那,继续想,关于“让步”这回事,现实生活似乎没这么理想化,你让步了对方却不见得领情。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让步”。

  学员: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众笑)赵周:学得很快啊。好,哪两方面?

  学员:一种情况,我让步不是为了换取他的让步,仅仅是因为没有意义争执。还有一种情况,我让步希望换取他让步,那我会跟她说清楚。

  赵周:就好比说,有时候你跟老婆说“好好好,都依你”,这是第一种情况;有时候你跟老婆说“你喜欢红色的车,那就买红色的,但是买哪款车就该我说了算了”,这是第二种情况。——是这样吗?(众笑)学员:我就这个意思。

  赵周:好,这样分类一下,就比较有指导性了。怎么指导呢,你下次可以这样:老婆提议去吃外婆家(注:杭州一家餐馆)的时候,你心里觉着外婆家挺好的,但是你说“哎呀又吃外婆家啊,好吧,那就依你,但是周末我要通宵看球,你要让我”——这次我让你,下次你让我嘛。(众笑)今天我们拆解的第一部分,是星云大师解释“空”,对吧,不像我们以前以为的,佛教所推崇的“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空”不是“无”,“空”包含“无”,也包含“有”。我们也讨论了如何区分工作态度上的“空”和“无”。那么,我们联系起来,“让步”更像是“空”,还是更像是“无”?

  我们回来读这一页,“为什么造成矛盾、添加仇恨呢?就是由于没有共识、没有沟通、彼此没有爱心、彼此是用成见来看对方的。”

  发现了吗,在谈“让步”之前,星云大师先强调要有什么?要有共识、有沟通、有爱心,在这个基础上,再学会让步。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有共识的让步,是“空”;没有共识的退让,是“无”。对我们的启发是,学会让步,首先要学会通过沟通达成共识。

  我举个例子,来说明这块内容怎么学以致用:我们拆书帮,每次都是周三晚上7点7分开始,但每次都有人迟到。我该不该让步,怎么让步?

  如果7点7分准时开始讲,那就是没有让步,而我知道其实迟到的同学并不是故意的,他确实是忙,好多是处理完工作来不及吃晚饭赶过来。

  如果我等到人坐满了再开始,这肯定方便了迟到的同学,但等于是对准点的同学惩罚,而且大家知道了反正7点7分开始不了,下次迟到的就会更多。这就是无共识的让步。

  有共识的让步是怎样?7点7分,准时开始,我先给大家发下本次拆书的资料,稍作提示和要求,请大家自己阅读七八分钟。这样,准时的同学可以更好的了解内容,迟到的同学也不会错过太多。而大家有了一个共识:拆书帮一定会准点开始。

  好了,对这一部分的facilitate就到此,现在该你们拆解出自己的案例了。

  【拆解案例】

  【以下为现场学员提出,并在拆书家的引导下完善的实战案例。】

  ★现场案例1:

  我经常出差。有时候回到家,老婆迎我进门,我就看到家里面乱糟糟的,没有收拾,也没有拖地。

  我要是给她发脾气,说你怎么这么懒,我们就会闹几天不愉快。所以大部分时候我就忍了,但心里肯定不舒服。——这种让步,是没有共识的让步。

  我应该先跟她沟通,建立共识:当一方出远门要回家的时候,另一方有责任把家打扫干净,让他回来的时候感觉很温馨。她接受了这个共识,如果偶尔还是忘记打扫,我再退让一下说“你这两天是不是也很辛苦啊”,她就知道错了,也知道我在让着她。

  ★现场案例2:

  我们主要是谈大买家,震旦啊沃尔玛啊,让他们来集中采购阿里巴巴会员的产品。经常需要谈判。我就发现在谈判中,我们往往强调让步强调得太多,而强调沟通和共识比较少。

  ★现场案例3:

  刚才赵老师讲的我很有感触,我做产品经理,经常需要不同部门的人协作。有些人脾气很倔,我好多次只能顾全大局让着他。

  以后我还是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跟这样的同事沟通,我相信或多或少都能形成一些共识。

  我觉着具体沟通的方式,可以先从平时开始。在没有项目的时候,我约他单独沟通。也可以是邮件。沟通先从以往比较顺利的合作谈起,这样比较容易建立共识。

  ★现场案例4:

  我们销售一般在月底都要冲单,催意向客户在月底之前办款。最常用的方法是说促销,月底之前办有什么额外好处。

  有些销售人员的冲单能力很强,有些销售人员就不行。我分析下来,说促销效果不好的销售人员,大部分是说促销太早了,在客户还没有决定购买的时候,就用促销来催他。

  用促销给客户压力,催促他尽快办款,这其实是请客户让步。而这个让步,必须建立在客户认可诚信通产品,客户决定购买的共识之上。

  做得不好的销售人员,就是忽略了跟客户沟通共识,只想着怎么能让客户让步。

  【片段二】

  ——《包容的智慧》,p105——

  四依法星云大师:

  佛教有所谓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意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意不依不了意。依法不依人,就是行为处世不依靠那些无常生灭的人为现象,而是遵循永恒不变的真理;依意不依语,就是从本质的角度把握事物的内涵,而不是执著于矫情抬杠、文字游戏;依智不依识,就是以般若智慧作为人生行为的准则,而不用一般的俗知俗见障碍自己;依了意不依不了意呢,就是秉持那些已经被生活、被历史证明了的真理,懂得辨别真伪,而不是盲目崇拜跟从。

  佛陀当年定下如此“四依法”,现在看来,的确是用心良苦。只有依归正知正见,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才能探骊得珠,登堂入室。

  【拆解案例】

  【以下为现场学员提出,并在拆书家的引导下完善的实战案例。】

  ★现场案例1:

  “依法不依人”,99年00年的时候,阿里员工少,规章制度也少,比如就没有正点上下班的概念。有些时候我们加班到晚上十点甚至到凌晨才回家,第二天早上可能十点才到公司,这都很正常。后来人数渐渐多了,有些新同事没有看到老员工几点下班,只看到我们上班都不正点,于是他就上班迟到,可下班是准点走。后来公司就定下来,不管几点下班,都得正点上班。

  我觉着,可能创业初期“依人”好一点,只要大家都是同心协力的;员工多了之后,就必须得“依法不依人”了。

  ★现场案例2:

  “依意不依语” ,他说这句话,本意是什么,他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不见得是他说出来的话。所以不能只听“语”,更要把握和追问他的“意”。

  客户说希望给他设计的button的颜色改成红色,这是“语”,其实他的“意”是要这个button尽量抢眼。

  客户一定说要再考虑考虑才能决定,这是“语”,其实他的“意”是还有担心,对加入“中国供应商”的利益不够清楚。

  我们对网站的某个模块进行改版,会抽选一些使用者做调研。我发现调研的情况也是,有时候他说的并不是他真想要的。比如他说希望界面简洁一些,突出常用功能,但改过之后他又抱怨有些功能找不到了。所以,对调研结果也要“依意不依语”。

  ★现场案例3:

  “依智不依识”,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思维能力。尤其在信息时代,知识本身都唾手可得,google一下wikipedia一下。这时怎么加工、分析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就更重要了。

  马云曾跟我们讲,在创业的路上有无数人会跟你说你这样不行的,你应该怎么办。他们都是依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来说的,而阿里做的是创新的事业,所以重要得多的是你自己的判断力。

  遇到不好把握的事情,我们经常想去请教人。有的人,我请教他,是因为在这件事情上他有经验,比如我要在成都搞个客户活动,那我会问曾经在成都做过活动的同事,哪家酒店好,等等。有的人,我请教他,是因为我敬佩他思维全面、深刻,哪怕他也没做过这事,对这事没有知识,他也能想到我没想到的,给我启发。——我希望我自己能成为后面这种人,其实就是“依智不依识”的人。

  ★现场案例4:

  “依了意不依不了意”。我们很多时候都是“依不了意”。

  教育孩子,我说“你要注意力集中,做作业别拖拖拉拉的”,这其实是“不了意”,因为他只知道这样不对,但不知道怎么样就能注意力集中了。辅导下属,我说“你要从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也是“不了意”,因为这么说了他仍旧不知道该怎么办。

  ★现场案例5:

  很多企业羡慕阿里的企业文化,也定出value、mission,效果却跟阿里差很多,员工都觉着那是虚的。因为把使命、愿景、目标写出来容易,但对大部分员工来说那只是“不了意”。

  阿里准备把使命从“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改为“促进开放、透明、分享、责任的新商业文明”。马总和曾教授亲自给我们开会,主持讨论,阿里的使命是怎么帮助我们走到现在,为什么要改,这个新使命的含义到底是什么……这就是让我们“依了意不依不了意”。

  【片段三】

  ——《包容的智慧》,p18——

  只有自知,才能知人长乐先生:

  ? ? ? ? 道家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慧就是自知知人。那么这个自知与知人之间,有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呢?

  星云大师:

  ? ? ? ? 有啊。只有自知,才能知人。《吕氏春秋》中说:“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一个人不仅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有多少,也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哪 里,才能借由不断的自我调整而进步。了解自己之外,更要了解别人,才不会对他人提出过分的要求。再说,一个人的能力再大,也会有所局限,大家必须互助合 作,“取他人之长,补一己之短”,才能顾全大局,完成功业。

  【拆解指要】

  大师说,“只有自知,才能知人”。

  无独有偶,提出“情商”一词概念的心理学家Daniel Goleman,研究得出提升情商五步法,第一条就是认识自己的情绪,第二条是管理自己的情绪,第三条是自我激励;第四条,感知并管理他人情绪,第五条,群体中的情绪管理。

  五条中的前三条,都在讲“自知”。然后才能“知人”。

  我们拆解这本书,就是希望锻炼自己的思想力,也就是“术”与“道”相互转换的能力。“道”是高度归纳,“术”则贴近实战。这一段的“道”当然是“只有自知,才能知人”;这一段的“术”,应该由你阅读后转化出来,比如可以转化为“如果能分析清楚自己,那么对辅导他人、管理他人、影响他人……就会事半功倍。”然后,就可以在此基础上拆解你自己的案例了。

  就是说,如果你做了销售经理,要辅导下属的销售技能,就先想清楚自己是怎么掌握这项技能的,在掌握的过程中是否提过质疑,有过哪些困惑,遇到多少反复,破除旧习惯、养成新习惯是怎样的进两步退一步……把自己亲身的体验梳理清晰,做到”自知“,再去辅导下属,就能事半功倍。

  如果要管理他人,就仔细”观察“自己在上下级关系中的种种思想,你会希望团队在有大的决定的时候参与其中吗?那么他也一样。你会希望这份工作不仅带来收入,而且带来对未来的期望吗?那么他也一样。你会厌烦领导大唱高调,站着说话不腰疼吗?那么他也一样。

  如果要影响客户,那么就从分析自己每一次受影响是怎么来的开始。看唐山大地震,你掉了几次眼泪?有想到回去找这几个片段,搞清楚导演在这里是如何安排以影 响你的泪腺的吗?看电视广告,碰到一个让你觉着有点意思的,你会仔细想想它的诉诸点是什么,哪一点打动了你吗?在菜场跟小贩砍价,他说了句什么,让你不好 意思再往下压价了,拿着菜回家的路上你会仔细想想那句话是怎么说服了你呢?

  ……请尝试举出更多“先分析自己,再引申到他人”的例子。

  【~~片段三拆解案例期待你的参与~~】

  请读者自己拆解案例。您可以把自己拆解的案例来发到论坛上,或者来第一营销论坛上“找答案” 。

  《包容的智慧》读后感(九):摘抄 包容的智慧

  忙就是营养

  要争气不要生气

  多说ok少说no

  感动就是佛心

  疾病就是良药

  自己就是自己的贵人

  其实,无论友情、爱情或是亲情,人际间的相处要多包容,少排斥,给对方留一半的空间,自然会减少冲突摩擦的发生。

  46

  患得患失,不明就里,这样的惑,自古有之。

  儒家讲: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是惑也。

  我们的心性的确是变化无常的。

  管事容易,管人难,管人容易,管心难。

  冲动,就是心中产生了妄念。

  48

  看来,一切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我们是否掌握了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如果我们没有能力自己判断,就会陷入恐慌、焦虑、浮躁,被人牵着鼻子走。所以,找回自己的心性,找到是非真假的判断权,就是从根本上夺回自己生存发展的主动权。

  心药方

  好心肠一条,慈悲意一片,道理三分,敬人十分,道德一块,信行要紧,老实一个,中直十成,豁达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十位药,用包容锅炒,用宽心炉炖,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脾气不要大),雨整体盆中研碎(同心协力),三思为本,鼓励做药丸,每日进三服,不限时,用关爱汤服下。国能如此,百病消除。

  我说:什么样的心,看到什么样的境。

  人人都应该努力勤奋,否则懒惰懈怠。

  真空生秒有

  67 儒家讲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有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止于至善

  迷中不执着,悟中有受用。

  穷着变,变则通。

  当提起时提起,当放下时放下。

  关键在于放下什么,怎么放下。选择哪些是要放下,哪些是要坚守的。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科学家沃克曾在他的著作中自问自答:能握住“禅”的那个把手在哪里?答案中有两个字:“去做”。抓住“去做”这个把手,你就能抓住禅,带着禅到任何想去的地方。我们把它握在手掌心,用我们闪耀着悟性光芒的眼睛去看,去做,困惑会慢慢消失,而答案就会到来。

  83 心行处灭,言语道断。

  86 人生最大的美德是宽恕,不能宽恕他人,遍无法获得别人的宽恕。当有人怨恨我,跟我产生敌对时候,要布施宽恕与谅解,不要太计较,不要太执着,尤其不能让仇恨一直在内向发酵,否则最终受害的是自己。

  上与君王同坐,下与乞丐同行

  孟子说:“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之,自弃者,不可与有位为之。”

  改心换性,回头转身。

  《包容的智慧》读后感(十):《包容的智慧》读书笔记

  昨天晚上开会的时候,有一位同事的气色不错,因为他这一天下来开发的客户有好几个。有两位同事会显得不太开心,因为她们今天跑的客户都不太好。她们的情绪也影响了我的情绪,晚上回家时我在考虑这个问题,为什么最近又有点无所适从了呢?有时会觉得信心比较弱呢?

  仔细想,晚上继续看《包容的智慧》,看到些话,有作用。明白了自己还是心不够定,没有安心,任由外界事物干扰飘浮不定。其实还是因为有所担忧,没有放平静,没有不在意外界的事情如何变化。

  关于如何做好事情上面,这里的解释是要平淡,对利他的事要有企图心,对自己的得失要放轻松,不被干扰。是的,心里若没有得失的事情,不让这些烦恼升起来,而只是一门心思做正确的事情,确实是好的。可以想象得到,那么,正确的事情到底是什么呢?

  在公司的运营过程中,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哪一个方向是正确的呢?如何有这个判断的标准呢?

  就象昨天,重新审视我们的成本情况,审视后又应该要如何去做呢?还是一个问题。

  那我到底应该如何面对呢?

  已经知道了的,是要用尊重、包容对待每一个人,尽可能给别人以信心和鼓励,这个都是确凿无疑的。前提是要先把自己的心安住。然后才可以给别人以信心。在别人动摇的时候不动摇。

  原来不修行的时候,即使明白了道理也难以做得到,现在在修行中,打坐时间并不久,但确实感觉到的明显变化就是,原来认为自己难以改变的性情问题现在可以改变了。现在就是要知道一点问题,改正一点问题,给自己一个提醒,一点点地去变化。对这个,自己是有信心的。

  只是关于正确的方向是什么,还是觉得这本书里讲的知道是对的,但是没有从心里去有顿悟的感觉,看来还是要学习的。

  不过,同样的道理,能够以予人信心与快乐来得到快乐,自然也可以予社会以变好的努力来得到自己的完满。

  嗯,这些道理要悟到了,悟透了,变成一举一动中都包含着的根本原则才行。

  书的摘录

  “容忍,是一种在不太舒服的状态下的共存。

  佛教的管理方法,是以慈悲、赞美、鼓励来代替制度与规矩的“柔性管理”。

  佛教指导人坐禅,目的就是要培养柔软心,心地柔软的人才容易跟人融和相处,心性慈悲柔和的人,往往能制服顽强于无形。

  自觉的管理。就是自我要求,自我检讨,自我反省,自我发觉问题,继而要懂得自己解决问题。要时时觉得自己的形象重要,自己的品牌重要,所以要自我改进;尤其要自觉自己一生承受各种因缘的成就,故要感恩,发心,要懂得先舍才能“有”。

  最好人人都能建立起自己慈悲,智慧,明理,乐观,忠诚,忍耐,守信等形象与品牌。

  最好的管理方式,应该是对人尊重,爱护,凡事“以身作则”,并且勇于承担及包容部属的不足或对错;能够用“感动”来代替“谋略”,用“施恩”来当做“助缘”。

  管理要懂得尊重,包容,平等,立场互换,要让人心甘情愿,给人信心,让人欢喜跟随。

  布施如播种,没播种,哪有收成呢?做功德如种田,悲田和敬田。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当我们偏执于某个念头的时候,事情一定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从心的管理,就是尊重心灵与个性,着重对心灵,思维能力,才智的开发,而不是用数不清的管理条文织成一张束缚人心的网。

  管理者就是让每个员工都有机会认识自身的佛性,认识自身的能力与智慧。

  西方的管理是要解决问题,东方的管理是要化解问题。解决问题,有时治标不治本。化解问题,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只有随顺自然,掌握规律,才能找出根治问题的最佳途径,使问题转化成契机。

  不管理的管理,就是高明的管理,最高的管理,是自己管理自已。

  参禅就是要耐烦,忍耐,让禅心慢慢地融入。三个月后,再去观察,整个人的气质就不一样了,因为静下来后心境就柔软了,不像过去那么急躁,强硬。自在解脱,所以身心快乐。

  管理首先要将自己的心管理好,除了让心中有时间的观念,有空间的层次,有数字的统计,有做事的原则,能合乎时代与道德以外,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心里有别人的存在,有大众的利益。

  怎样把平常心与企图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一个很好的平衡呢?

  对公共的事业,对国家社会大众的事业,要有企图心。对个人的功名利禄要有平常心。所谓用平常心看淡,就是不那么计较,不那么着急,也就是有出世的思想,如此才能做好事业。

  最好的管理就是尊重他,爱护他,善用他。

  管人难,管自己更难,管心最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