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隋月唐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隋月唐歌》读后感10篇

2018-03-13 20: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隋月唐歌》读后感10篇

  《隋月唐歌》是一本由陈陌著作,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6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隋月唐歌》读后感(一):她的一生,就是一个悲剧接着另一个悲剧……

  唐太宗李世民之杨妃,隋炀帝之女,李恪之母,一个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一个无名无姓的女子,却因为两个影响历史的人物而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但也正因为如此,她的一生也注定了不管怎么样都是个悲剧——前朝公主,今朝为妃。

  看过一些唐代历史,一直觉得唐太宗和杨妃才是真爱,而且还是那种单纯男女之爱。至于长孙皇后,我觉得可能只是出于一些政治目的——要与长孙家联姻巩固皇位。但由于长孙皇后确实贤德仁爱,唐太宗对她还多了一份敬爱。所以,唐太宗最爱的女人可能是杨妃,但他最敬的,一定就是长孙皇后。简单的说,就是若杨妃病故,太宗可能会恸,而长孙皇后病故,太宗则会大恸。

  隋杨遗珠,李唐宠妃。虽然她一生都保持着荣华富贵,但其身份敏感总让人感觉她的一生肯定是个悲剧。史书中说杨广之女“贵盛无比”,她也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血统比李世民后宫里的任何一个女人都要高贵。但这个高贵的血统也随时都会要她的命,所以她慢慢尝试忘记自己亡国公主的身份,小心把握着自己作为新国贵妃的分寸,并为李世民先后生下了两位王子:吴王恪与蜀王愔。再加上她谦恭有礼,有公主天然的仪态,所以李世民曾提出立她为皇后。但却因为她的血统却一直没能成功

  因为她最大的幸运在于她的儿子吴王,最大的不幸也是来自于他。因为如果她没有这个完美的儿子,文武群臣就不会反对立她为后。因为一旦立其为后,吴王继承皇位就可以算是顺理成章了,那天下岂不是又归于隋杨了。所以就算李恪是最优秀的,是融合了两代帝王血统、众望所归的皇子,长孙无忌们还是无法容忍隋杨政权以这样一种顺理成章的方式复辟,无法容忍一个流着前朝最尊贵血液的王子可能成为皇帝

  于是在李治继位后,她的儿子失去了太宗的保护,最终被以谋反的莫须有罪名赐死。见“恪母,隋炀帝女也。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长孙无忌既辅立高宗,深所忌嫉。永徽中,会房遗爱谋反,遂因事诛恪,以绝望,海内冤之。”注定了就是个悲剧。

  而她,作为天之骄女,却因为李世民失去了所有一切,不只是父亲兄弟王朝、皇后,还加上她最后希望——儿子。杨氏宗女与李唐的纠葛,着实是隋唐历史中最凄凉的悲剧,没有之一。

  《隋月唐歌》读后感(二):你是我已然蹚过的河流

  琼花落尽,隋杨覆灭,本该有气势恢宏乱世争霸,杀伐决断的群雄逐鹿气吞山河的盖世英雄,然而在战马纷沓,硝烟漫天的背景下,我读到的不过是一个女子可悲的一生。

  《隋月唐歌》里将前朝的血腥厮杀隐去,独留下前朝公主不得已的一生,用细腻感性笔触描绘了一个背负着天家仇恨的女子,写下了她千回百转,几度沉浮的生命,以及在那万仞宫之内与一代帝王的爱恨纠葛。

  故事自始至终都带着悲情色彩,没有明媚靓丽的笑靥,没有肆无忌惮爱情,有的是近在咫尺却犹如相隔天涯的疏离,有的是帝王家从无善终可言的命运

  古人今人都歌颂着“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殊自动忽略了“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当年花前月下誓言,那时一颗恨不能剖出来的真心,都在无常世事面前失了颜色,惹得情困。正应了那句话,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轻易得不到的心,迟迟盼不来的情,才是最能吊住人胃口的。感情,一旦被长久拥有,难免要被消磨,要被习以为常,要不再被珍惜

  物是人非之后,谁又能确信自己保有的还是当年的初心,而不仅仅只是最美的记忆呢?若非如此,为什么那一句“惜取眼前人”会变得如此难能可贵呢?

  但我不得不说,我是欣赏作者笔下这个杨昀的形象的。文中她打心底认为她的姐姐南阳公主才当得“高贵”二字,才真正拥有一朝公主应有的骄傲勇气。殊不知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在我眼里,天家的公主,即便是亡了国的公主,就该如杨昀这般。即便当时年少,又身负国仇家恨,却依旧凭着骨子与生俱来棱角与高贵,成长坚韧通透的女子,不争不怨却也不屈不弱。只是那当了帝王的男子明白,这就是一个公主能给予的全部爱情。

  当一个公主的爱情已死,她必定决绝,不留余地。正如文中写道:“你是我已然蹚过的河流,而我终身再也不会踏入其中。”

  除了杨昀,我对作者笔下的李世民倒是有些缺乏好感喜欢不起来。帝王野心如何能与儿女私情两全?他想要的太多,到头来逃不过得不偿失结局。帝王霸主,总是宁愿把爱情死死锁在身边,眼睁睁看着信任被瓦解,感情变腐朽,也不懂得何谓放手,何谓舍得

  《诗经·氓》里“淇水汤汤,渐车唯裳”的画面如此深刻的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任凭过往种种再美好,也都抵不过男子那颗变了的心。金屋藏得了阿娇,却留不住汉武帝的情。班婕妤再贤德,也敌不过赵氏姐妹的貌美如花。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于是,所有人都含恨难如意

  爱情,终究还是停留在最美的时候才得以在回忆永恒。否则,我们终将看到一个难以幸免的结局。

  《隋月唐歌》读后感(三):帝王之爱抵不过帝王对你的敬重

  看过的言情小说可以说是车载斗量,以隋唐为背景的亦是不少,这本《隋月唐歌》称不上出彩,但也能让人一口气读完而不觉得烦闷抑或枯燥

  看完全书后我认真思考,为什么并不算上乘之作的小说,却也能让我一气呵成阅读完。殊不知,我已经很久没有这样连着几个时辰相续不断的阅读一本书了。这在我来说,不可谓不是一件值得惊奇事情

  如果一定要说个理由,我认为大概是这本小说体现的爱情的现实主义色彩。身为前朝公主的杨昀为了保全族人的性命下家与她有国仇家恨的秦王李世民为妾室。亡国恨,新婚辱,千般滋味欲哭无泪,欲笑还颦。原来即使身为公主,也不是谁都能平顺安乐的。

  落难公主与当朝王爷,中间隔着太多的仇,太多的恨,也有着太多的谋算,太多的试探,太多的利用。只是,爱情啊,便是这世上最捉摸不定东西。即使这爱是:头一刻,还拥着你的怀抱,下一瞬间,便拥另一个女子入怀;前一夜,还对着你说爱,凌晨却已经在别人面前诉深情;他说他珍视你的欢笑,却也同样心疼别人的眼泪。杨昀终究还是爱上了那个男子,而这爱终究在深宫里凋零。帝王之爱,焉能长久?

  这部小说吸引我的不是女主角,而是长孙皇后。个人认为作者笔下的长孙皇后的人物形象是最为丰满的。比起动不动就大哭一场的杨昀,和果断不足懦弱有余的李世民,这个博得生前身后名,从秦王妃不断隐忍到最后入住中宫,直至病逝都一直得李世民爱戴与尊敬的长孙皇后才是最让人影响深刻的。

  杨昀初嫁王府,虽是前朝公主,但得李世民看重,作为他的正妻从不曾为难于她,还尽可能的处处帮衬。李世民东征西讨常年不在王府,也是她里里外外应付,与各方势力斡旋。就是杨昀和李世民你侬我侬爱的最为深刻浓烈的时候,李世民设计布局陷害他的兄长也是瞒着杨昀而和长孙商议,他曾对杨昀说:“她,坚忍和顺有心思缜密,所以这些事儿上,我和她说得多些。”可见这个女人也许没有得到她丈夫全心的爱,却得到了她丈夫绝对尊重。以至于最后李世民称帝,也没有丝毫打算立杨昀为皇后的心思,而是毫不犹豫选择了长孙。他再疼爱他和杨昀的孩子,也从不曾有废弃长孙皇后儿子为太子的心思。

  在寂静的后宫里,仅凭着一份宠爱或者暂时的地位永远不够稳妥的,母以子贵才是恒古不变的定律。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的尊重是她的依靠,长孙无忌朝中势力是她的辅助,而太子承乾是她未来的屏障。她通过自己的隐忍和谋划,稳立中宫之位,最后还逼迫杨昀离开皇宫代发出家修行,直到她离世,杨昀才得已重回皇宫。

  帝王的爱,朝令夕改,朝秦暮楚,是最不牢靠的。从小在皇宫里长大的杨昀因为被保护的太好,并不真正懂得生存之道。而长孙才是人生最大的胜利者。所以男人的心没有那么重要,尤其那个男人还是帝王,就更不重要了。杨昀最后以自杀身亡才得已保住自己的女儿高阳公主,这充分说明,人心是这世上最为复杂的,而帝王之爱也是最为善变的。

  所以,与其得到那人的心,还不如得到他绝对的尊重。长孙也许很早就认清了这一点,才会多次主动张罗给李世民纳妾,且对那些妾室都宽容大度,对她们所出的孩子也都尽力视若己出。能做到这个份上,得到那个的尊重也是情理之中的。

  单从结果来看,长孙无疑是最大的赢家。只是真是如此吗?也在个人所求。

  《隋月唐歌》读后感(四):丰满了历史人物

  我喜欢看言情,但古代言情看的很少,大多是穿越,或者像《甄嬛传》那样宫斗的小说,像这本书这样,捡起历史中的寥寥数语,通过想象和沉入,代入到那个时代中,丰富史书中只有几句生平描写的人物的书,可遇而不可求。

  杨昀——这是作者为历史上的杨妃起的名字。无论是对杨昀幼时生活的描写,还是她国破家亡后跟随李世民的生活历程;无论是杨家子弟的凋零,还是她的儿女的命运;无论是她嫁给李世民后的心态转变,还是在深宫中,眼睁睁看着爱变成仇的纠结,每一场,作者都写得那么丰富,那么用力原本史书中,可能只有几句干巴巴的陈述,就这样被她添上了血肉欢蹦乱跳地呈现在我面前,真是觉得,这才应该是真实的杨妃。

  不是吗?每个人都是鲜活的,随着历史的大体脉络,经历个人的爱恨情仇。每个人的个人历史,都应该丝毫不逊色于大的历史背景。我想,这是作者创作动机吧(后来看了作者的自评,还真是这样。啊!@陈陌,我是不是该算你的知音?)

  类似的构思,我看过一部短片,只是根据一句话“曲有误周郎顾”,写就一篇缠绵华丽的古代暗恋文。当时觉得好神奇

  我自己,也曾在读《汉书》时,做过相似的想象。尝试对史书中,只是一闪而过的某个女人,想象她的一生。她的结局早已注定,过程却湮没在历史迷雾之中,只能由后人猜测。

  比如,《汉书》里面记载了西汉时期的巫蛊之祸。征和二年(公元前91),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人告发为巫蛊咒武帝,与阳石公主奸,贺父子下狱死,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皆坐诛。武帝命宠臣江充为使者治巫蛊,江充与太子刘据有隙,遂陷害太子,并与案道侯韩说、宦官苏文等四人诬陷太子,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相继自杀。

  如果褪去这层历史外衣,其实这本书的故事相当的狗血。我试着用狗血网文简介的方式来说一下(其实书的封面和封底都有,只是还带着历史框架):

  他害她的父亲死亡,母亲失踪,其它亲人流飘零。她对他恨之入骨,他却对她情根深种。

  为了报仇,她逼他杀兄迫父,却在大仇得报时心痛如绞。

  当他陷入旧事重演的魔障,她有能否华姐他宿命的一劫?(写完后,我吐血三升,这太TMD像一些总裁虐恋文的简介了)

  但是,这样狗血,我却还是看的泪落如雨,纠结得肝疼。深情至死,既然是言情,哪能不狗血?又有谁能保证,自己的爱情,一定就不会这么狗血?

  《隋月唐歌》读后感(五):读后感

  不算书评,我对言情小说,实在没有什么感觉,而且又是历史言情小说。陈陌寄书给我的时候,心里就比较忐忑,生怕是个穿越架空的,我就彻底崩溃了。还好书是按照历史大背景,没什么“意外”的顺序写的。忘了谁说的,写故事,最难的,就是写一个已经死去的人,因为所有的事情都已经被别人知道了,你还要写出不一样精彩

  全书主要写了隋末唐初时唐太宗李世民“四妃”之一的杨妃,她是隋炀帝杨广和隋炀帝皇后萧氏的女儿。历史上记载,她为唐太宗生了两个儿子吴王李恪、蜀王李愔。小说里把母不详的高阳公主,安排给她做女儿。但唐太宗时期是个英雄辈出,豪杰辈出,美女、才女辈出的时代。她本人和她的孩子虽然在这些辈出的人才中奋力挣扎,还是难免悲剧。

  书里,给了杨妃一个名字“杨昀”,记得跟李亦树学写作技巧的时候,他说给人物一个名字,这个人物才能立起来了,叫张三李四也好,李大爷大妈也好,瞬间就能让读者有个印象

  作者写本书肯定是不容易的,一方面要查阅资料,把她身边的人的生平轶事巧妙的串联起来,另一方面还要猜测她的心理生活状态把这些融入到情节里,带动故事的发展。单从这个就需要很强的历史知识和写作功底。

  《隋月唐歌》读后感(六):本无意于言情——作者自评

  我曾在微博里说读书不爱看自序一类,因为成全和阐释文本的应该就是文本本身,除此外,任何说明都像是作者的讪讪自言。

  可惜且可笑的是,我自己却不是这样能成全文本不必再多说一言的作者,于是上一本小说我写了自序,而这一本我又忍不住来写一篇自评——这还真是越活越回去了,作者自序犹可,可自评这事,啧啧啧,真像是对文本欠缺的欲盖弥彰啊。

  可不是吗?真是无能的作者呀。我也只能这样自嘲着,把下面的话写出来,为这部不成熟的作品做一些亡羊补牢的事:

  这个故事只是一个人的故事——杨昀。

  她是我写这本书的所有缘起,我好奇这个消失在历史书中的女人会有什么样的经历,这通篇十几万字于是全是我对她生活的臆测和想象——在深宫中辗转是不是像我们站在一千多年前外看到的那么苍白局促,除了争宠无事可做?除了母凭子贵别无可想?若是随便哪位深宫女子也就罢了,可这样一个角色复杂的女人,难道也像是个木头人一般,全无挣扎困顿悲愤不甘?

  我不信,且好奇,这是扎根在我心中十几年的执念。

  于是我写下这本书。猜测她的心理、生活状态、命运故事,也顺道猜测她生命中那些绕不开的人——李世民、儿女、至交和情敌、政敌们,来写他们的冲突纠葛、爱恨悲欢——既全乎主观的臆测传奇,又在努力客观的描写人物。

  在构建故事时,我没有用“悲或欢,成或败”这样的词汇为他们每一个人定性,因为面对一个活生生的人时,这些词语未免太简化、平面、武断且自我了。

  每一个人的复杂之处往往就在于,离开这些居高临下的形容词,还有更多微妙却丰富、脆弱又固执的感受,藏在每一个生活细节里。绝非一个名号、一段感情就能全部涵盖的。

  人都是活在观念中的,每个人的小命运也是被大时代大命运所裹挟。我们很难跳出自身观念和时代,于是也不能用现下的价值观来为古人作传——你怎么可以把一生系在一个男人身上?故国家园都过去了,何必念念不忘——隔着一千年,说什么事后诸葛的至理名言都是容易的。

  可站在命运的洪流里,尤其是不断践踏人生存之底线的命运洪流,懦弱还是果敢、贪婪还是无私、温和或是暴戾,都不是那么轻易的分出所谓褒贬或成败。

  我们唯一能看到的就是他们的个性、欲望和遭际将他们送往何处。

  人就是人,如此罢了。

  这本书,就是我想象中一个乱世公主的漫漫归途。

  这本书不是作为一本言情而生,我对乱世情缘之类的毫无兴趣,于是言情时多不够力度,这是我的缺失,我唯一想探究的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他们会通往何处,却又或者笔力不逮,于是主旨含糊。

  哎哟哟,真是个无能的作者呀。我只能对当时的自己苦笑。

  当时动笔之初,为这个故事预设了一个花好月圆的结局。但写着写着,杨昀自己跳出来告诉我:那怎么可能是我做的事/说的话?

  于是我只能听这样一个性格的杨昀自述,将她带到她命运的终点——其中并无任何作者深意,只不过是人物性格逻辑的推演罢了。

  生命是条变幻莫测的漫长河流,它有时把我们推向礁石,有时推向浅滩。我揣测并记录的,就是杨昀在礁石和浅滩中的故事,那些如金碎浪,那些惊涛拍岸。

  回头一看,离书中所述之年月,竟然已经一千三百余年了呀。

  :这本书写于大约三年前的冬天,完稿交付后因为书名等和合作方意见不一,故而拖延约两年时间出版。(原书名是《隔江谁唱后庭花》),其间我后来写的小说早已上架。于是此书上市,我觉得恍若隔世,十几万文字洋洋洒洒逐行看去却大多失了印象,只觉得多有不足错陋。身为作者,惭愧不已——每一个读此书并觉得恶俗难看的读者,都欢迎去我的微博有理有据的吐槽,我看看能为各位做什么补偿,赠送下一本书或者其他。

  这是身为作者,为自己不成熟作品聊表歉意的黔驴之技。

  哎呀呀,你们尽情笑吧。

  《隋月唐歌》读后感(七):商女若知亡国恨,隔江谁唱后庭花?

  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变迁,每一个新时代、新王朝的建立,都是以王朝覆没、生灵涂炭为基础的。新王朝的统治者,看着眼前这秀丽河山,内心是激动的,感慨的,因为这天下,在他攻破城门的那一刻,就是他一个人的了。只听新人笑,哪见旧人哭,作为旧王朝的统治者,此刻是悲哀的,祖辈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王朝,毁在了他的手里,他成了史册上的亡国之君。而他的儿子,成了前朝王子,他的女儿,则成了前朝公主。前朝的一切,从此只会出现他们的梦里,只会在夜深人静、午夜梦回的时候才能想起已成烟雨的故国旧事。

  《隋月唐歌》属于古代言情小说,故事发生在隋亡唐兴的时期。历史上的隋朝,是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重要的朝代,史学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称隋唐。百家讲坛把隋朝称为“流星王朝”,因为它只存在了短短38年,瞬间璀璨,瞬间毁灭。这本书的女主人公,就是隋炀帝杨广之女杨昀。

  前朝公主今朝妃。隋炀帝骄奢淫逸、好大喜功,修大运河、征高句丽,使得百姓不堪苛捐杂税徭役之苦,李渊太原起兵,建立唐朝,至此隋朝灭亡。在这场动乱中,杨昀失去了父皇,失去了季子,这世上,再也没有人亲昵的叫她“小兰因”,再没有人陪她斗草放风筝,她也不再是那个受人尊重被人宠溺的小公主。亡国之仇,杀父之仇,国恨家仇让她一个弱女子怎去承受?

  为了自保,为了日后重整河山,杨昀不得不嫁给仇人的儿子李世民。初嫁李世民,杨昀抗争过、委屈过,堂堂公主怎能嫁你乱臣贼子,怎么给乱臣贼子当妾室?幸好此时的李世民是爱她宠她的,他许诺守护她一生一世,不让她再受伤害,她想要的他都会给他。是的,她想要的他都给了他。玄武门事变,李世民杀了自己的各个弟弟,成了太子,也报了杨昀的大仇。可此时的杨昀,真的就解脱了吗?为了江山,为了名利,父子成仇,兄弟阋墙,这样的现象在每个朝代都会上演,不断循环,新旧王朝就是这样易主更替。杨昀与李世民的儿子们,也难逃这样的厄运,当他们都老了,孩子们也长大了,玄武门事件又一次重演,历史是不会放过他们的,谁也别想逃脱这种游戏,这就是历史的规则。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曾经无忧无虑的小公主,也为人妻为人母。前朝真的成了她的梦,她再不会是那个小兰因了。李世民也不再是那个对她无限恩宠的李世民,国事烦忧,后宫争斗,让他身心憔悴,他真的老了,他们都回不去了。杨昀女儿高阳公主获罪,为了救女儿,她喝毒草自杀,只求皇上放过她的孩子们,最终她还是香消玉殒,追随了父母、季子而去。在那个国度,父亲可以教他弹琴,母亲呵护她成长,季子陪着她玩耍,这样的结局是再好不过了。

  这本书的主角杨昀,是唐太宗四妃之一的杨妃。但历史上的这个人物,她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如《旧唐书》、《新唐书》、《大唐新语》、《资治通鉴》十分模糊,生母也不能确定,何年嫁给李世民也不能确定,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她是隋炀帝的女儿。作者陈陌就是在隋唐的这个大背景下,给了杨妃一个名号,给了她一段幸福的童年,用《隋月唐歌》这本书丰满了这个历史上记载不详的女人,让她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以为作者只是架空想象,一查资料才知道基本跟历史相符,无论是人物还是事件,基本都是有迹可循。这对作者的史学知识也是一种考验,由此可见作者心思缜密,认真负责。

  千百年后,这个故事己经被后人淡忘,当唐王朝覆灭的时候,同样的情节又会在战火中重新上演,而“商女若知亡国恨,隔江谁唱后庭花“的情景也会再现,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命运。

  《隋月唐歌》读后感(八):何不隔江唱后庭

  算是读后的一些想法吧。各位看官见谅。

  看得比较快的一本书,整体的故事没有很特别的地方,但是开头氤氲的气氛飘飘散散延续到最后,我一直被它牵引着,至今还在脑海里回荡: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谁唱后庭花。

  在读者看来,故事的开始,历史的轨迹已经铺展开来,隋朝顷刻覆灭。置身其中的杨昀烂漫天真,为即将到来的改朝换代添上惊慌、凄凉的一笔。

  杨昀对李世民的情感变化,算是整个故事的支点,我期待着一个又一个两人之间的火花与惊喜,然而每一个变化又带着挥之不去的悲愁,无论浓淡。

  也许生活在亡国无依背景下的杨昀,隐忍、退让、不争是她所能做到保全的最好状态;也许割舍下执着,去听隔江传来的歌声,大概也比在宫闱之中来得生动吧。

  花落人散,往事如昨。春风拂槛,又是一场似锦年华,不言不语,不疾不徐,看宫门轻合复再开。

  《隋月唐歌》读后感(九):前朝往事今朝看

  杨妃,一个历史里无名无姓的女子,一生与她相关的男人却均在史书中留下重重的一笔。其父为亡国之君备受争议,其夫是后世推崇的一代圣君唐宗,其子李恪在唐书中被史臣赞为“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被毛主席评价为“英物”。一个出生于皇宫,长于皇宫,又嫁入皇宫的亡国帝女,一生的荣华拥有多少欢愉时光?她的传奇人生究竟是怎么样的?是不是也像一般言情小说你那些前朝的亡国公主新朝的妃子,是如冰雪聪明的甄嬛在尔虞我诈的后宫为家族而步步惊心?或像满腔哀愁的林黛玉在迷茫乱世中寻一份真爱?带着这样的疑惑,我翻开了这本书。

  这一看不打紧,杨昀公主生活的描述,像寻常人家一样,没事和弟弟一起斗蛐蛐,捉迷藏,躺在草地里过家家,哪里有半点小说或者影视剧里高不可攀的公主冷傲,让人忍不住迷上了这个天真烂漫的天之骄女。且看这段:

  “我猫在萧嫔住所的东边墙垛下学了三声猫叫。不一会儿,季子偷偷溜了出来。

  他讶异地看着我满面泪痕:“昀姐姐,你怎么了?父皇不带你去江都吗?”

  我呜的一声哭出来:“不仅不带我去,还要将我嫁给什么劳什子萧国公的小儿子,母亲说我这一年得在宫里学女红和规矩,准备出阁呢!”

  “姐姐待嫁自然是不能离开大兴宫的,”季子说,“可不要紧,要是一路上有什么好吃好玩的,我都命人给姐姐送来,有什么好玩的事儿我也写信来给姐姐说,可好?”

  我哼了一声:“你说的啊,灯笼纸鸢可别忘了我的份,还有琼花和干丝,我都爱的。”

  在作者妙笔生辉的笔下,小女儿心态展露无余,贪玩任性的小姑娘跃然纸上。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天真烂漫的姑娘,命运这双巨手却不肯放过她。 隋湮唐兴,大兴城破,杨昀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从帝女之尊彻底沦为亡国之女。亡国丧父的惨祸还未过境,竟要被逼下嫁李渊次子李世民为妾。

  她与李世民会有什么样的爱恨情仇呢?是像母亲那样虽为陈朝公主,却与隋炀帝成为神仙爱侣,还是像姐姐南阳公主面对结发夫君只因隔着杀父仇不顾夫妻情分毅然决然与之决裂?

  不!她不是任由上天摆布的杨昀,她是骄傲的隋炀帝的女儿,虽被动乱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但她从来不是任人宰割的玛丽苏。隋炀帝被乱臣贼子逼死之后,她娇柔的身躯不惧生死万里在李世民作伴下去江都寻生母。为救患难与共的阴德妃,她忍痛离开垂髫小儿,独自与青灯古佛作伴。又为了心中那份情,她明知李世民已经不是那个会对他温柔耐心不忍他遭遇亲骨肉的背叛不惜螳臂当车谏言,换来同心而离居。

  她是真性情的杨昀。

  无论她一生随波逐流还是波谲云诡,但她初为帝女后为皇妃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命运的捉弄,却也看到了温情脉脉的守候。随着这本书,去翻开淹没在历史书里时代巨轴,随着杨昀一起亲历隋朝的倾覆和唐朝崛起的历史进程。在这本书里,去找一介女儿身却有男儿志的阴德妃的跌宕人生,去寻觅一贯大气雍容的长孙皇后那未曾多见的女儿柔情,去解开一代明君唐太宗的父兄恩仇。

  简而言之,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历史小说,非常值得一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